毕教发〔2024〕8号
各县(自治县、市、区)教育科技局(教育局)、文体广电旅游局(文体广电局),各市直中小学、幼儿园:
现将《 (略)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略) (略) 体育局
2024年5月16日
(略)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
健康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略) 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及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学校体育和对贵州对毕节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各自优势,建立体教深度融合的青少年体育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略) 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发展规律,以兴趣为引领,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不断挖掘体育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育人价值,激发兴趣、强健体魄、养成持续提升,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0%,优良率达40%。到2027年,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校园足球全面普及推广,街舞和跑酷进校园试点学校分别增加到50所、100所,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2%以上,优良率达50%。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1.开齐开足体育课时。落实学校体育课程课时开设刚性要求,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开设4课时、三年级至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结合课后延时服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没有体育课当天组织1节身体素质或专项技能训练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增加1次不少于45分钟的集体体育锻炼,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课或体育锻炼每天1课时、高中每周3课时,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2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幼儿园要积极发挥幼儿体育游戏在培养兴趣、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作用,大力开展每天1小时户外体育活动。
2.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聚焦“享受乐趣、增强体育、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综合育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全面推行“教会、勤练、常赛”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全面落实“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新型教学内容,探索实施“行政班级制+选项走班制+体育俱乐部”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
3.深化体教融合体育教研改革。重视体育教研工作,形成高效教研体系。各级教研部门要在教研工作中落实体教融合新内涵、新要求和新型体育课堂教学要求,全面提高体育教研质量、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持续抓好《体育与健康》优质课评比、教学基本功大赛、足球教学技能大赛,从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示范能力等方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加强课题研究,不断探索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体育教学方式,形成学校体育课题研究成果并进行推广。每年至 (略) 级、4次县级教研活动。
4.深化学校体育评价改革。丰富评价内容,倡导开展多元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动作表现、能力体现等方面检验,完善评价方式,改进知识评价、突出能力评价、完善行为评价、强化健康评价,提升评价效果。教育部门要科学合理确定中考体育必考和选考项目,要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两项常规”视导。市级视导每年1轮,每轮重点视导100所中小学,其中农村学校不少于60%,市直中小学校每年均纳入视导;县级视导每学期1轮,每轮视导中小学校数达到辖区总数的30%以上,2年内实现中小学视导全覆盖。
(二)完善体育赛事体系建设
5.建立青少年体育赛事统筹管理机制。教育、体育部门形成工作机制,有效整合青少年体育竞赛资源,共同管理和指导辖区青少年体育活动,联合制定青少年体育竞赛年度计划,共同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实现赛事统一管理,资源统筹调配,积极组队参加上级组织的体育赛事,努力实现“天天有训练、周周有比赛、月月有活动”。
6.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略) 、县、校三级联赛体系和逐级选拔竞赛制度,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竞赛体系,形成“层层组织、逐级选拔、广泛参与” (略) 统筹联动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学校要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年级比赛,在此基础上组建校队,参加县级、市级、省级联赛。市、县每2-3年要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综合性运动会,学校每年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开展3-5次单项体育竞赛活动,以赛促练。积极争取承办全国性、全省性体育赛事,提高办赛水平和办赛质量。
(三)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
7.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综合改革试点区。 (略) 各级各类学校,把校园足球推广普 (略) 青少年学生体育工作的重点,广泛开展足球运动,全面推广普及校园足球。城区及乡镇中心校、中学要按要求开设并上好足球课,幼儿园每天1节足球兴趣课,小学、中学每周分别开设2课时、1课时校园足球课程。乡村学校和小规模教学点要根据条件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足球活动。到2025年,全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200所以上,校园足球人口达*,全市校园足球场地建设数量达750块,足球教师和持证教练员达600人;到2027年,全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300所,校园足球人口达*,全市校园足球场地建设数量达850块,足球教师和持证教练员达800人以上。
8.开展校园足球人才改革试点。健全校园足球人才成长体系,出台支持符合条件的青少年球员合理流动政策,允许小学生、初中生升学时随校队分别在县域内、市域内成建制流动,建立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升学体系。建立健全足球特色班考核机制。到2025年,“6+3+1”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建立足球优秀体育人才选拔机制和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升学保障体系。到2027年,全市推广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经验,足球人才培养机制、升学机制、选拔机制、赛事机制等不断完善。
9.保障体育特长生升学。制定体育特长生学业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探索灵活学籍等制度,采取综合措施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为愿意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结合实际, (略) 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体育特长生升学渠道,保障其训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体育传统特色高中体育特长生纳入学校招生计划,特色优势项目纳入普通高中招生范围,结合实际逐步增设护大招生规模,并进一步规范入学考试和招生政策。 (略) 体校(市体育职业学校)与市内外高校共建“3+3”“3+4”贯通培养机制。
10.推进体育场馆(地)开放共享。落实社会体育场馆开放保障政策,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体育活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接纳在校学生课余时间参加训练和体育活动,将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纳入体育场馆综合评价体系。有条件的学校,因地制宜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分时段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到2025年,全市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达250所,到2027年,开放达450所。
(四)开展街舞跑酷运动进校园
11.持续扩大街舞进校园覆盖面。各地要组织针对体育教师、有舞蹈功底的教师或者热爱街舞运动的年轻教师,开展街舞师资培训,增强跑酷师资力量。学校要将街舞元素融入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适度扩大参训学生规模。 (略) ,适时组织开展街舞进校园运动展演活动,检验成果。到2025年,街舞进校园试点学校增加到20所;到2027年,增加到50所。
12.持续推进跑酷运动进校园。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在经费上要尽可能对学校体育工作给予支持,将学校体育器材设施纳入当地教学仪器配备计划,逐步配齐试点学校跑酷设施设备。学校要发挥主动性,通过生均公用经费、联引帮扶力量等途径,配齐跑酷运动器材设施。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助捐资学校体育工作。学校应当制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确保配备的跑酷设施设备正常使用。要做好跑酷师资培养,学生体能测试工作,将跑酷运动纳入到学校的课后服务项目,逐步扩大跑酷运动进校园试点范围,积极探索跑酷运动在力量、体能、平衡、空间、意识、敏捷、协调、精准、控制、创造性视野等方面的功能应用,全方位促进学生视觉、听觉、方位感、手脚协调等身体活动能力,并在运动中锤炼意志胆魄、健全人格。到2025年,跑酷进校园试点学校增加到70所;到2027年,增加到100所。
(五)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3.强化体质健康管理。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和《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2021年版)》,每年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学生健康体检。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开展人人参与的阳光体育运动,开齐开足课时,配齐完善学校体育设施设备,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训练,每年开展一次健康评定,并记入体质健康登记卡。到2025年,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0%,优良率达40%;到2027年,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2%以上,优良率达50%。
14.建立抽查复核机制。各县(市、区)和各类学校要建立组织机构,每年初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计划,确保组织、师资、场地、经费和安全等各项保障到位。从2024年开始,市级每年组织开展覆盖所有县区的体质健康抽查复核,对抽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研判,制定合理的学生体质健康干预和改进措施,并对工作较为滞后的县(市、区)开展约谈提醒和通报批评,各县(市、区)要比照成立相应抽查复核机制,扎实、有效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六)加强体育师资队*建设
15.配齐配足学校体育教师。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和城区学校教师招考补充体育教师机制。中小学校不得挪用体育教师承担其他学科教学,已经挪用的要坚决返回体育教师岗位。推动落实“县管校聘”,促进体育教师均衡配置。配齐配置各级体育教研员,发挥重要的体育教学改革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确有必要设立教练员岗位的学校,在核定的编制和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及结构比例内设置,专岗专用,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管理。鼓励通过政府购买社会体育组织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鼓励支持退役运动员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渠道,探索先入职后培训制度。
16.加强体育师资业务培训。将体育教师、教练员培训纳入教育、体育部门培训年度计划,联引各类帮扶资源,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大力开展师资研训一体培训,邀请高校专家、知名裁判、专业运动员等走上讲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运动科学、项目标准、裁判培养、体育科研等培训,不断增强其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等专业人才队*素养。每年组织面向全体体育专业人才培训不少于2次。
17.保障体育教师待遇。保障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业务进修、评优表彰以及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合理安排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工作强度和工作量,中小学体育教师每周基本教学工作量保障12课时,将组织大课间、带队训练、指导比赛、体质监测等活动计入教师工作量。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体育竞赛取得的成绩作为带队教师评定职称时的业绩成果,对带队成绩突出的体育教师给予奖励。鼓励体校教练员参与普通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按照相关规定领取报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机构 (略) 体教融合工作,积极争取宣传、发改、财政、人社、自然资源、住建、卫生健康、共青团等部门支持, (略) 体教融合工作走深走实。各地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运转机制,结合本地实际,推进体教融合。
(二)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经费投入机制。各地要将青少年体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资金结合实际大力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参与、多方筹措的经费投入机制和学校运动意外伤害事故安全保障体系,形成包括训练竞赛过程管理、事故保险赔付在内的风险防范机制。各地各校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稳步提高校园体育活动场地建设数量,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加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经费扶持力度, (略) 队校办、中小学生体育联赛、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运动器材、训练场地和体育教师队*培训等方面予以保障。
(三)强化青少年体育宣传。广泛宣传体育的教育、健康、激励价值和多元育人功能,坚持积极正面的宣传方针,强化舆论引导,加强新闻服务。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对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宣传转播力度,积极树立正面典型,发挥优秀体育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联合督导机制。各地要将体教融合工作纳入县(市、区)体育、教育发展规划,压实政府部门、学校等各方责任。建立联合督导机制,定期评估体教融合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将加强青少年体育、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情况纳入县(市、区)中小学办学绩效考核和高质量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执行不力的严肃追责,对工作成效突出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