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党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把乡村发展摆到国家的战略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经济处于整个经济发展的末端,经济要素依然高度 (略) (略) ,农村转型升级面临基础设施、金融环境、人才支撑等现实制约,成为乡村振兴最大的现实瓶颈。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扶持和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四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同步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吸取和借鉴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使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我国目前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乡村振兴战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两年多的实践来看,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通过践行“两山”理论、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加快发展生态农业;通过“ (略) +现代农业”,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为乡村振兴插上信息化翅膀;通过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持续改善社会民生;通过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些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特色乡 (略)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探索乡村建设规律的必然结果,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意义。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依靠乡村社会的维系和传承。 (略) 化的加速推进,农民工大规模进城务工,乡村文化主体和文化生态面临挑战需要重塑。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是解决城乡间文化地位不均等、文化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弥补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另一方面是对乡村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和振兴。整理挖掘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中家风家训的内容,比如知书达理、精忠报国、崇德向善、清廉自守、勤政廉洁、耕读传家、自立自强、严于律己、勤劳俭朴、邻里和谐、勤俭持家、德业双修、患难相恤等传统美德,摒弃乡村社会的文化糟粕,抵制拜金主义等对乡村文明的侵蚀,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农村社会主义文明新气象。将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思想精华“唤醒”和“活化”,让中华文化精髓在现代乡村得以延续传承,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绵延发展,使之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颍东推进“三农”工作,实现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以及农民共同富裕具有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区政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略) 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粮食生产稳中有升,畜牧养殖快速发展,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日益繁荣。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楚认识到,当前我区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经济欠发达的区情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粗放、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和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在现实基础上,以推进颍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主要目标,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第二节 现实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村庄规划逐步推进,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推进,“ (略) ”建设成果丰硕。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全区*户*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国年均增幅,“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动态清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制定产业脱贫、危房改造、健康脱贫等一揽子政策。深入开展扶志扶智,强力推进分段奖补、法治扶贫、孝善扶贫、 (略) 等工作举措,脱贫动能普遍增强。6类9项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如期实现“零漏评、零错退、群众满意度98%以上”的高质量脱贫退出,顺利完成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分类管控深入开展,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得以强化。垃圾无害化处理行动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设施农业发展到*余亩,蔬菜种植面积达9.*亩,创建国家级、省级等标准园10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117个。“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有序推进。袁寨镇获评全省十佳宜居宜业乡镇、全省文明村镇,3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正午吴寨等6个村居获评全省首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
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117个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03个涉农村居“三变”改革,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实施。
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颍东区乡村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社会稳定,奋力实现颍东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坚决把总书记的新期望、新嘱托、新要求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念和生动实践。
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党的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牵引,健全党管农村工作方面的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实好党组织一把手负责制,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组织力、创造力,积极性、主动性,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引领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战斗堡垒,党员干部成为抓脱贫、促振兴的先锋模范。
——坚持人民至上。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尊重群众意愿意见,发挥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把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共同富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把握把握颍东乡村差异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注重规划先行、因势利导,因村施策、区别设计,做到既把握特点,又凸显特色,不搞层层加码,严防“一刀切”,杜绝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要立足实际、遵循规律、量力而行、节俭实用,分清轻重缓急抓建设,不搞贪大求快、严防刮风运动,杜绝急功近利,切实以规划引导颍东乡村发展建设。
——坚持生态和谐。顺随自然规律,谨记扬长避短,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注重空间整合、资源共享、互利共生,积极稳妥推进颍东乡村发展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产业带动。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产业发展、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红薯、绿色蔬菜和小麦、畜禽为主导的现代农业。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一体发展、全面进步,加快梳理和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堵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 (略) 、积势蓄能。以规划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融合、以产业链重组再造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促进城乡社会融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要素融合。
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生态宜居实现新进步,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乡村成为老百姓的幸福家园和“会客厅”;乡村文化振兴取得新进展,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全面提振农民“精气神”;农村民生达到新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乡村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完善;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乡村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建成;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社会和谐繁荣稳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农村居民生活更加美好,全体农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分类 | 指标 | 单位 | 2020年基期值 | 2025年目标值 | 年均增长(%) | 指标 属性 |
产业兴旺 | 粮食综合生产力 | 亿斤 | 约束性 |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预期性 | ||||
农业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 | 预期性 | ||||
培育新型农民人数 | 人 | 预期性 | ||||
农业“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 | 个 | 预期性 | ||||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 | 预期性 | ||||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 | 预期性 | ||||
(略) 络销售额 | 亿元 | 预期性 | ||||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 | 预期性 | ||||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 | 万人次 | 预期性 | ||||
生态宜居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 | 约束性 | |||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 | 预期性 | ||||
村庄绿化覆盖率 | % | 预期性 |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 | 预期性 | ||||
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 | % | 预期性 | ||||
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村占比 | % | 预期性 | ||||
乡风文明 | 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 | % | 预期性 | |||
区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 | % | 预期性 | ||||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 | % | 预期性 | ||||
治理有效 | 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 | % | 预期性 | |||
达到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站)的村占比 | % | 预期性 | ||||
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村占比 | % | 预期性 | ||||
有村规民约的村占比 | % | 预期性 | ||||
生活富裕 | 集体经济强村比重 | %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 | 预期性 |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 | 预期性 |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预期性 | ||||
具备条件的建筑 (略) 比例 | % | 约束性 |
农村劳动力结构重塑。即立足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 (略) 场经济逻辑,推动劳动力的分布变化。具体而言,城乡劳动力应能够获取大致相同的要素回报率,在此基础上,农村劳动力中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群体可以选择非农化流出,也可以选择在农村就业,城市劳动者也可根据个人意愿进入农村。 (略) 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回引一大批以新信息、新技术、新理念武装头脑的青年职业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吸引一大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一定资本的外出致富能人回村发展,让担任乡村治理和产业振兴重要角色的“新乡贤”不断涌现。
生产劳动力素质提升。农业劳动力作为农业的直接从业者,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素质更是决定了农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农业劳动力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实施乡村劳动力人口分类教育培训计划,开展职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活动,组织各类培训班,强化实操实训培训,让低收入劳动力由“民工”向“技工”转变,培养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切实提高生产劳动者的实用技能。实施乡村精英人才培育计划,重点开展对已经在乡村创业的企业主、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的继续培养教育行动, (略) 校、 (略) 、领头企业定点支持计划,在管理、经营、理念、模式、技术等方面予以引导和支持,促进乡村产业全面对接现代化。
吸纳优秀人才到农村。在目前,设施不健全、待遇不高等原因,城市人才不愿到乡村就职发展,真心留在农村的外来人才较少。要通过改善农村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不断优化乡村人才环境,对其子女教育、配偶就业问题在能力之内也要做出适当安排,使其无后顾之忧,专注于乡村建设工作;要多重视人才、关心人才,解决乡村人才在生活上的问题,以高品质生活空间争取留住青壮年劳动力,使其专注于乡村发展建设工作,还要 (略) ,使其一展所长,实现自我价值归属感。全面推进乡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建设,把乡村建设成为高活力创新创业空间,强化对农村创业环境、农业龙头企业用人环境和农业创业典型的宣传报道工作,逐步改变对农村封闭落后和农民素质低的传统观念和意识。设立农业创业专项资金,对科研人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略) 场前景、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科研项目,对高校、 (略) 所的农业生产加工项目和对大学毕业生来农村创业要给予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的实际扶持。
第二节 促进城乡产业形态的转变进入新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转变,会导致对农产品需求的转变,农村将进一步从提供食品拓展到提供生态、文化、休闲、体验等产品,并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城市化正从规模主导的粗放发展阶段转向质量主导的内涵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城市产业需要更多考虑生态功能, (略) 的工商业需要在内涵上转型升级、在地理上梯度转移。这些变化都将导致城乡产业边界渐趋模糊,产业融合化、交错化将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内在需求。
构建城乡产业融合载体。重点把特色小镇、小城镇、各类现代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等作为城乡要素融合的重要载体,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打造业态丰富的产业集聚区。颍东目前着力在正午镇、插花镇以及新华街道打造的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园同创”项目能够促进颍东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产业融合,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有效解决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相互脱节、产中环节的收益与产后环节的收益脱节的问题。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为重要补充,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使用城镇农业科技来改造乡村传统农业,利用城镇的工业来延长农村的农业产业链条, (略) 产业等服务业来丰富农村的产业业态。
第三节 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方式的转变(略) 场主导和政府引导有机结合。一方面, (略) 场规律, (略) 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城乡融合发展是对城乡资源统筹利用、合理配置的过程,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涉及方方面面各类主体、各项制度, (略) 场机制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就难以调控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实现城乡资源要素之间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也就难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所以,要加快完善城 (略) 场,打通城乡资源自由流动的通道,统筹、整合、利用城乡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上,政府也要积极作为,精准施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鼓励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下乡。深化户籍、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要素入乡提供基础性支撑。
加强农村吸纳生产要素的载体建设。通过利益链条把各要素主体有机结合并建立稳定关系,才能促使逐利而来的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平等交换。一是大力培养具 (略) 场经营主体,通过农村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把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为农民提供经济合作 (略) 和组织支撑,使农民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利益分享者和振兴乡村的建设者。二是不断推进和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探索和创新利益链联结新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带地入股合资、订单生产合同、利润分成合作、土地流转租赁、“ (略) +”、社会化服务反哺等经营管理模式同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把产业链各主体打造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激活现代农业发展,使各要素主体的要素收益得以充分体现和保障。三是立足颍东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鲜食红薯、绿色蔬菜等,以产业发展将农村劳动力、农村特色资源与其他各类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在 (略) 生产要素流向农村的同时,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使城乡生产要素都能从中获取合理利益回报,真正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合理配置,融合共生。
第四节 促进城乡空间布局转变伴随城乡人口大规模、频繁化流动,城乡空间格局也发生深刻变化,部分农村户籍人口以农民 (略) 区以获取相对较高收入和发展机会,并因收入提高在中心乡镇购房置业,偏远地区的农民则往往通过易地搬迁,形成在中心镇或中心村的集聚,部分农民生产地和生活地分离。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把握这种城乡空间重构的趋势和规律,通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空间转变,使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务,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城镇集中居住、创业发展。
第五节 促进公共产品配置格局的转变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公共产品在城乡间的不平衡配置。对标农村承担的粮食安全和生态保障等基础功能,将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放在农村,通过财政资源倾斜等方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的公共服务获取水平,缩小城乡居民在基本医疗、基本教育、基本养老等生活型公共服务方面的落差;针对不同地区因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差异,通过财政形成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六节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与时俱进对相关制度进行评估和研判,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城乡体制机制的转变。着力推进土地等城乡要素的制度变革,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通过细分产权扩展微观主体的经济选择权,形成城乡要素与农地的多种组合方式;将有为 (略) 场紧密结合起来,在强调国家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激活城乡居民的参与度、创造力,使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城乡居民真实获益的过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强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含量。
提升粮食综合供给能力。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种子这个“芯片”和耕地红线这两个“要害”,严守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面积稳定、产能稳步提升。保障颍东现有品牌小麦种植面积,加大绿色食品原料(小麦)基地奖补,持续优化小麦种植品种,增加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构建鲜食红薯生产区域,推广鲜食红薯优质品种,开展鲜食红薯种植技术指导和产业服务,逐步扩大区域内鲜食红薯种植面积。优化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市场化,逐步实现粮食生产由增产转为提质增效。到2025年,稳定粮食总产在8.2亿斤以上。
统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科学确定调整方向,选择农民接受程度高、种养模式成熟、技术可行、产品品质优良和经济效益好的品种推广种植,引导农产品生产从产量增加向质量提升转变。优化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积极推进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发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粮经作物结构,逐年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大力发展西红柿、黑皮冬瓜等为主导的蔬菜种植,积极发展以桃、葡萄、西瓜等为主导的水果产业,引导发展以中药材为主导的中药材产业,培养发展花卉产业,力争到2025年末,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达15%。
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为基础,集科技创新、休闲观光、配套农贸生产和制造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施产业兴村强区行动,开展“百村百品”特色优势农业示范活动,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村、优势乡,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新格局。
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加快培育和创建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颍东农业品牌,打造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体系,支持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注册自有品牌和申请产品认证。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借助安徽名优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及各类农贸会、展销会等渠道, (略) 、线上线下融合、“ (略) +”等新兴手段,深度挖掘农业品牌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技术+平台”与品牌营销深度融合,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高标准、强制度、严监管,倒逼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加快建立农产品控制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覆盖农产品初级、深加工、仓储物流和销售各阶段的产品身份信息库,实现全过程监测监管。
第二节 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掘农业新功能新价值。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生产和产品营销,大力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发挥企业、科技园区和农业园区等部门科研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功能价值。
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挥“ (略) +”的带动作用,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创新农产品电商消费模式, (略) 、物 (略) ,带动组织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完善农业物流体系和产销体系。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发展民俗博物馆、农家乐、民俗客栈、特色农庄。推进休闲农业、科普体验、红色旅游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促进传统乡村旅游业态升级,争创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示范点,建设具有颍东特色的休闲旅游特色小镇和特色旅游示范村。
打造新载体新模式。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园区、农商产业联盟、农 (略) 载体,将科学技术、商业运营、资金等要素与乡村业态融合,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产业链企业集群。培育建设一批“农字号”特色小镇,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第三节 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农机跨区作业和社会化服务,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开展传统主食的标准化、工业化加工技术研发及引进,开发高效节粮节能营养型粮油和特色杂粮等加工装备,推进粮食加工自动化、智能化。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经费投入,鼓励企业 (略) 所合作,建设企业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构建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农业教育体系、科研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传统农业技术改造升级,推广农业绿色增长“三推、三节”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一控、二减、三基本”。利用“ (略) +农业”技术,在粮食作物种植上,开展智能监测技术推广运用。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农业良种工程,强化种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快培育壮大现代种业企业,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和良种生产能力。
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培育一批专业型种养大户、示范型家庭农场、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军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壮大农林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级队”。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做大做强一批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农业服务业企业,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发展,重点加强技术物化、品牌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融资保险 (略) 搭建“ (略) ”建设。加大对小农户的支持力度,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 (略) 场化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鼓励小农户通过土地、林权、劳动、技艺、产品、房屋等多种方式,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引领 (略) 场;加大对土地平整和相关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提升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增强小农户自然风险抵御能力,鼓励小农户发展新型种植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值。
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发挥好政府部门在利益链接机制工作中“有形手”的作用,推动利益联结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适度推动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工作。在条件允许的乡镇,引导龙头企业和协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联手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协会+公司+合作社”等形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的要素分配机制。在稳定订单交易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农民利用资金或生产要素实现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通过积极引导农户带地、带劳动力等资源入股等方式帮助农民参与“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传+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农民自有土地、资金的入股行 (略) 场主导,政府负责宣传、推广、 (略) 和跟踪服务。完善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 (略) 和大数据建设农企征信数据库,针对农民和企业及时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并分类建立诚信档案。鼓励地方通过信贷扶持、诚信积分换购等方式奖励诚信主体,通过警告、降级、“黑名单”、减少权利、取消资格、媒体曝光等手段惩罚失信主体,以此来加强监督管理,优化信用环境。
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空间性规划,强化区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作用,推进“多规合一”。结合考虑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节奏,根据不同类型村庄发展需要,积极有序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集聚提升类等建设需求量大的村庄加快编制,城郊融合类的村庄可纳入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编制,搬迁撤并类的村庄原则上不单独编制。避免脱离实际追求村庄规划全覆盖。
彰显乡村特色优势。在落实区、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基础上,因地制宜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风险控制线等管控边界。以“三调”为基础划好村庄建设边界,明确建筑高度等空间形态管控要求,提高乡村规划设计水平,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保护历史文化和乡村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各项建设,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规划编制和实施要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反映村民诉求;规划批准后,组织编制机关应通过“上墙、上网”等多种方式及时公布并长期公开,方便村民了解和查询规划及管控要求。拟搬迁撤并的村庄,要合理把握规划实施节奏,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得强迫农民“上楼”。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
第二节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交通体系。巩固“ (略) ”建设成果,“建好” (略) ,提升便捷出行能力,“管好” (略) ,促 (略) 路域环境改善,“护好” (略) ,实 (略) “舒安畅美”,“运营好” (略) ,加快实现城乡客运公交和城乡公交一体化。以强化区内货物高效流通,解决物流入村“最后一公里”问题为重任,大力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推动 (略) 络与城镇物流体系互联互动、高效畅通。加强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统筹交通、邮政、快递、物流、供销等农村物流站点资源,实行“多站合一”场站运营模式,推进农村客运、物流和电商融合发展。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以建设 (略) 为目标,推进新一轮农 (略) 改造,加快完善 (略) 和农业生产配套供电设施,稳步提升农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积极挖掘和提升蓄水调控能力,缓解农村缺水问题,保障农村供水安全,配套改造净水设备、消毒设备,新建改 (略) ,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推动 (略) 向乡村地区延伸,开展重点乡镇 (略) 建设,逐步降 (略) 配套费标准,实现城乡统一气价。探索太阳能光伏、生物质供热、沼气、浅层地热能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农业废弃物、畜禽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提高清洁能源自给率。
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 (略) 络普及和光纤宽带接入能力, (略) 络向自然村延伸。 (略) 络提速降费,持续开展电信普遍服务项目,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农村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等,突出抓好“ (略) +”农产品出村工程,推动电商线上优势与线下优势产品相结合,积极培育电商示范镇和示范村。 (略) 场信息服务、“三农”政策服务、农村生 (略) ,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试点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服务信息进村入户。
第三节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优先开展深耕就地还田。推广秸秆肥料化利用,新建、改造有机肥厂,扩大有机肥示范田规模。提升秸秆基料化利用水平,开展食用菌示范种植。拓展秸秆饲料化利用渠道,以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推动秸秆养畜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促进秸秆原料化产业发展,加强秸秆标准化收储点建设。扶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秸秆还田、利用、收储运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养殖场设施装备改造升级,建造沼气池、化粪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畜禽粪便有机肥生产基地。全域推进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工程,推广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化模式。确保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为畜禽养殖环节中常态化的生产方式。
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建设节水型乡村,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突出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措施,推广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及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健全基层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耕地、林地、草地、渔业水域、湿地等用途管控,严控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坚持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平衡,保护耕地生态条件,落实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实施土地整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推进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育种。开展重要水域渔业资源调查与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行动计划。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加快实施高剧毒农药替代计划。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和使用管理,支持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农业投入品生产。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贮运、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体系。建立农业循环利用机制,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结合、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
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分类实施污染耕地修复。建立农田污染监测体系,依法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和城镇污染物进入农田、养殖水域等农业区域。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地下水监测,推进地下水超釆与地表水过度开发治理,优化水资源科学配置,开展再生水利用。开展农村河塘清淤整治,推进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第四节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建筑风貌,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整治公 (略) 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利用本地资源,因地 (略) 面材料,推进 (略) 、 (略) 建设,基本解 (略) 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加强原生植被、古树名木、自然景观、小微湿地恢复和保护,建设绿色生态村庄。推进村庄亮化,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科学设置照明设施间距,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注重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展示和传承保护,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禁止拆旧建新、拆真建假,防止建设性破坏。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提高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乡镇集中连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做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处理,逐步改观颍东乡村人居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储处理体系,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点、转运站和终端处理设施,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储转运能力。推动城 (略) 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发挥好河(湖)长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的牵头组织作用,积极实施示范河湖建设、重点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和济河、苏沟等河流的水土保持及小流域治理工程。有序推进公共厕所、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区、镇(乡)、村三级公共文化 (略) 络,建成覆盖到户、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颍东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乡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推动图书分馆、文化分馆、体育健身中心、文艺活动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建设,提升服务效能。推进农民文化乐园村级全覆盖,实现村村有文化广场、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和信息室。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针对村庄分散的特征,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使农民群众能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
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在充分发挥文化企业供给作用的基础上, (略) 场机制、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增加颍东文化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组织文艺工作者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活动。开展文化惠民“订单式”“菜单式”服务,以区为基本单位,组 (略) 团、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基层开展“送戏进万村”服务。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做好区级文化员下派到乡镇、村(社区)开展结对服务的保障工作。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建乡镇文联组织,积极发挥文联、协会和社会文艺团队的作用,加强基层文化队*培训,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公益性岗位制度,实现文化专职管理人员村级全覆盖。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颍东全民运动会、全民健身日(月)等重要群体赛事活动,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徒步行、马拉松赛等活动。引导颍东广场舞等广场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开展。鼓励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支持文化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节 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在保护传承基础上,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实施乡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动、创意产品推广行动,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推动其与创意设计、科技、旅游等充分融合,做实IP产业链, (略) 络的文化产品,加快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推动“ (略) +产品+旅游+文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支持开发乡村特色文创产品,扶持乡村文化产业优秀品牌走出去,推进农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推动乡村传统文化行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协管员、 (略) 团、乡村非遗传承人、群众文化团队、文化志愿者等文艺队*。
第三节 加强新时代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农家书屋、道德讲堂、 (略) ,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和队*建设,探索组建由文化、卫生、科技等部门组成的“文艺轻骑兵”“科技宣传队”,常态化走村入户开展活动,创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乡镇;深化“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颍东”等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开展优秀家风家训宣讲活动,推动家规家训挂厅堂、进祠堂、驻心堂,以优秀家风家训引领社会新风。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发挥“四会一约”的作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封建迷信,引导树立文明乡风;开展移风易俗创建,借鉴全国经验,通过探索殡葬管理制度改革、殡葬全过程免费、宣传引导、建设公益性墓地、推行“厚养礼葬”新风尚等行动,凝聚改革共识,推动殡葬改革,发展公益性墓地,改变墓地散乱、占用耕地过多的现状;开办微宣讲,讲好蒙洼故事、好人故事;推动建设好人榜、学子榜,选树文明典型,传播“好人文化”;注重开展学技术、学法律、学礼仪系列活动,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让文明新风浸润颍东大地、滋养百姓心田。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全面领导,完善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制约机构、社会组织为补充力量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鼓励发展乡贤理事会、参事会、议事会等乡贤组织,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回馈故里,推动项目回归、人才回乡、技术回援、文化反哺。充分发挥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寓治理于服务的独特作用,积极培育文体协会、环保协会、调解组织、志愿者队*、爱心基金会等社会组织。
第二节 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合理设置基层政权机构和人力资源。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职能,统筹机构编制资源,设立综合性机构,有序推进社区综 (略) 向农村延伸,深化 (略) 格化管理,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 (略) 区机关部门选派到乡镇的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作用。加大从优秀选调生、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力度。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防止非法宗教活动争夺群众、干扰村务、破坏基层政权。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乡镇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推进乡镇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创新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方法。推进直接服务民生的公共事业部门改革,改进服务方式,最大限度方便群众。推动乡镇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式办理、 (略) 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大数据一口径汇集,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健全监督体系,规范乡镇管理行为。改革创新考核体系,强化以群众满意度为重点的考核导向。
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按照“一窗多能、一岗多责、定岗定责”的要求,建立规范化“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 (略) 。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规范化建设,行政村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名,确保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沉到底、经办到乡。探索建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绿化等认捐、认建、认管机制,积极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吸纳非户籍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协商,维护外出务工居民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社区权利,引导农村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
第三节 加快推进“三治结合”重德治,营造治理“暖环境”。把道德教育、德育文化作为宣传宣讲主题,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开展道德评议、好人评选表彰活动,推进乡村好人馆建设,庄台好台长评选,营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浓厚氛围;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严法治,打好治理“组合拳”。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引导干部群众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推进平安乡村和“雪亮工程”建设,建立集维稳、综治、信访、法治、民生 (略) 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积极推广第三方调解、“遵法评理会”等治理模式;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加大对黑恶势力、街痞村霸、非法宗教活动的打击力度,绝不允许黑恶宗族势力操纵农村基层政权,确保农村长治久安。
促自治,厚植治理“硬支撑”。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委会“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鼓励退休公职人员、乡贤、“五老”、致富能手、复转军人、教师、医生等参与乡村治理;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发挥“智慧村里”作用,使之成为联系群众、督导村务、了解民意、纾解民怨的实践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治理新模式。清理指导村规民约废改立工作,让村规民约规范村级事务、指导百姓生活。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健全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
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分类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统筹衔接,保持财力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就业扶持、资产收益等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改善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培育提升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加强宣传引导,讲好脱贫攻坚故事,营造“崇尚劳动、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带动群众致富的组织领导力量。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教育扶贫力度,增强内生动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把作风建设贯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全过程。
第二节 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推进促进农民增收百村示范行动,每村至 (略) 级及以上示范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每村每年培训农民100名,争取受训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发展壮大乡镇经济,重点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乡村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以基地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发展格局,吸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实际,进一步挖掘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展潜力,培育健全产业链条,寻求新的就业增长点。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返乡创业园,鼓励在颍东兴办环境友好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学历和能力双提升计划,着力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技能脱贫培训,对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创业愿望的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每人每年可免费参加一次技能脱贫培训,强化就业帮扶,提升就业困难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乡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组建专业就业咨询和指导团队,鼓励种田能手、返乡创业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经理等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辅导水平。选择一批知名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园、示范园区等作为基地,为农民就业提供必要的实。立足实际,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建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体系。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创新优质均衡发展 (略) 径,保障投入;加强控辍保学,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绝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失辍学;依托城乡教育共同体,优先保证乡镇教师配备,建立乡镇学校教师与城区学校教师上调、下派交流锻炼,力争2025年,颍东乡镇所有自然校均加入城乡教育共同体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升乡镇教育教学条件。
提高乡村医疗水平。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优化疾控机构职能设置,健全区乡村疾控联动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依托医共体、医联体创新医防协同机制。以打造“健康颍东”为目标,将补齐卫生健康服务短板和堵塞因病致贫、返贫源头同部署、同推进,大幅度提 (略) 、村级卫生室的基础设施、人员配置、设备更新、服务能力。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建设,定期 (略) 及村卫生室的医疗人员参加上级机构组织的业务培训;继续推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开展健康教育,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提高群众先防病后治病的意识;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村卫生室人员流动机制,不断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方便人民群众就医;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建立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机构,全方位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农村医养结合工作,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统 (略) (略) 、村卫生室的资源,融合农村的医养结合服务。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政策,确保特困供养老人吃好、穿暖、居住环境优美、有病及时医治。支持托幼机构、母婴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规划建设具备指导功能的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逐步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建设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科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大力推进消防设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乡村抵御各类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促进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 (略) 场建设,组织各类农村集体产权进场交易,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加强农用地用途管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
第二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削弱、农民利益不受损,坚持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农民财产权利多途径实现机制。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我区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出台我区加强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的政策措施。持续推进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动态建立我区基本农田数据库。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严格执行土地复垦制度,规范我区生产建设活动中临时用地的使用和复垦,积极推进建设占用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工作,支持灾毁耕地、历史遗留损毁土地的复垦利用。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到位、质量到位。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内容,全面执行领导干部耕地保护责任离任审计制度。探索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等试点。
第三节 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持续发挥农商行系统“三农”主力军作用;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三农”服务功能。支持金融机构“下沉”网点,发展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农村支行,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站设置。丰富农村金融服务室(站)功能,推动流动金融服 (略) 金融服务发展。
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扩大银行贷款抵押物范围,推广动产质押融资。推进扶贫小额贷款、“劝耕贷”、“快捷贷”、支农融资等金融产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完善政银担风险分担合作机制,推广“4321”担保机制。推进保险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探索特色种养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等,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略) 、 (略) 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涉农金融业务。搞 (略) 场。用活IPO绿色通道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 (略) 融资、新三板挂牌和并购重组。支持优质农业企业在省区域 (略) 场挂牌,进行股权交易。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产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引入各类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责任,推动各级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坚持乡村振兴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区委、区政府成立颍东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负责制,区委书记、区长分别担任组长,一线指挥;区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督查指导工作;涉及区直有关部门,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是该项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对颍东建设各项任务列出清单、挂图作战、盘点销号,确保有的放矢、高效推进。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协调。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带领群众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
第二节 强化资金支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明确投资方向,积极选准项目,谋划好项目申报,尽最大可能争取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统筹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用于先行区建设。广开投融资渠道,根据政策,鼓励按照“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理念,积极探索符合国家规定的乡村振兴PPP建设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
第三节 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辟助力颍东区乡村振兴专栏。充分发挥各级媒体作用,开展更多形式、贴近基层、贴近百姓的活动。及时总结提炼基层在先行先试中涌现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和典型人物,注重示范引领,努力营造关心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四节 强化考核评价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成效纳入镇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党政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落实。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明确了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确保质量和效果。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因地制宜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从实际出发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