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生态环境局
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楚环许准〔2023〕23号
云南 (略) :
你单位于2023年2月23日提出的《综合废渣填埋场主体扩容及公辅设施配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行政许可申请,本机关已于2023年2月24日依法受理。经审查,根据技术评估意见,你单位提交的《报告书》符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有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我局决定准予行政许可,并要求如下:
一、基本情况。项目位于 (略) 勤丰镇勤丰工业园,属扩建项目。原有渣场面积131亩,分为1号库区和2号库区,渣场有效库容共计94.34万立方米,总坝高46.5米。本次工程主要是对2号库进行扩容,2号库区从1905.0米标高开始在周边取土扩大容积,在原设计堆高1915.0米基础上加高堆坝至1935.0米,增加有效库容99.43万立方米,建设排洪设施、排渗设施、防渗设施、渗滤液收集设施、监测设施等,扩容后渣场总坝高73.5米,全库容193.77万立方米。扩建工程渗滤液经渗滤液导排系统收集后依托现有容积2.05万立方米渗滤液池和2万立方米中间池存储后由输送泵送至库区回喷蒸发消耗。现有项目1号库区和渗滤液收集池补漏工程已经建设完成。项目总投资6462.15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344.55万元。该项目于2021年9 (略) 发展和改革局 (略)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证,项目代码为:2104-*-04-01-*,项目原名称为“综合废渣填埋场扩容工程”,2023年1月项目名称变更为“综合废渣填埋场主体扩容及公辅设施配建工程”。
根据《报告书》及技术评估结论,项目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声环境、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等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在全面落实《报告书》和本批复提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该项目所产生的不利生态环境影响可得到一定缓解和控制。综合考虑,我局原则同意《报告书》总体评价结论和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项目须严格按照《报告书》所述的性质、规模、地点、工艺和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进行建设,切实加强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与维护,确保各类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二、项目建设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
(一)生态环境影响。项目占地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公益林地。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评价区未发现国家级、 (略) 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未发现国 (略)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项目施工期涉及植被清理的土地约146亩,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项目区周边地表水体为沙龙河及北甸河,沙龙河汇入北甸河,项目所在区域处于温泉大桥和富民大桥段之间,这两个断面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北甸河关山场断面出现总磷及粪大肠菌群超标情况,均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项目施工及运营期可能对地表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三)其他环境影响。项目实施还将产生施工废水及渗滤液等,一旦发生渗漏可能会污染土壤环境及地下水环境。突发事件造成的污染物外排等可能导致次生生态环境问题,存在一定环境风险。
三、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应重点做好的工作
(一)落实水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施工管理,严格落实施工期和运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机械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池(5立方米)处理后回用于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混凝土搅拌机冲洗水经临时沉淀池(2立方米)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施工人员的废水经沉淀池(10立方米)处理后用于场区绿化及道路浇洒、抑尘,不外排。运营期渣场渗滤液经导排系统排至集液池(2.05万立方米)内收集,非雨天用于渣场回喷抑尘,雨天渗滤液无法及时回喷时,输送至中间池(2万立方米)储存。封场后,渗滤液由集液池收集后通过回水管道不定期输运至 (略) 生产厂区MVR蒸发器装置处理。你单位应进一步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完善废水的回用及极端天气条件下废水事故排放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确保运营过程中生产废水不外排。
(二)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场地扬尘、运输车辆扬尘和燃油废气。通过洒水降尘、加强堆场管理、减少露天堆放、道路维护、合理安排运输时间、禁止车辆超载、加强车辆和机械管理维修等措施降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运营期废气主要是道路扬尘、填埋时车辆废气和渣场二次扬尘,均为无组织排放。填埋场严格落实渣场洒水抑尘,通过增加洒水频次及覆土植草等措施减少扬尘影响;运输车辆须按有关规定,严格禁止弃渣沿路泼洒。加强道路养护,路面及时清扫和维护。
(三)落实噪声防治措施。施工期尽量选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并加强维护,合理布局施工场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夜间进行高噪声施工。运营期主要噪声源包括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垃圾运输车和覆盖土运输车等生产设备。通过合理布局、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加强绿化等措施降低对敏感目标影响。厂界噪声须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
(四)加强固体废物分类管理。施工固体废物主要为废弃土石方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项目不设置渣场,产生的废弃土石方用于园区内场地平整及绿化覆土;生活垃圾设置临时垃圾收集桶收集后,统一委托环卫部门处置。运营期入场综合废渣来自 (略) 生产区的钛白粉生产等工艺装置和云南 (略) 的海绵钛工艺装置。本项目渣场按Ⅱ类填埋场要求建设防渗设施,入场条件可包括Ⅰ类和Ⅱ类一般工业固废。项目建成投运前,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环评提出的入场要求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 298-2019)要求,依法严格开展危险废物鉴别;根据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的通知》(环办固体函〔2021〕419号)要求,对废渣进行属性类别鉴别工作,根据鉴别结果规范固体废物管理。严格固废入场控制要求,不满足本项目固废入场控制要求的废渣禁止进入本渣场。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措施,认真做好填埋区的防渗工作,严格控制HDPE防渗膜、黏土和TSP改性黏土等防渗系统的施工质量,完成各项防渗设计指标,避免防渗系统出现破损或破裂导致渗滤液发生渗漏污染土壤环境。
(五)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扩容项目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Ⅱ类堆场要求进行建设。扩容库区采用水平防渗方式,防渗结构为清基后自下而上:压实黏土+TSP改性黏土(厚30厘米+4厘米)、HDPE单糙面防渗膜1.5毫米,长丝土工布500克/平方米,防渗层在岸坡每升高10.0米设置一道锚固沟,防止土工布、防渗膜下滑。扩容工程新建地下水导排盲沟与现有工程地下水导排盲沟相连接,盲沟由土工布包裹碎石组成,内铺软式透水管管径为Ф200,将地下水穿过库区引至库外。新建渗滤液盲沟与现有工程渗滤液倒排系统相连接,从1905.0米标高开始,堆坝每上升10米设置一层水平纵向排渗盲沟,水平间距20米,盲沟由400克/平方米土工布包裹碎石软式透水管构成,排渗盲沟以i=0.02的坡度延伸至堆坝坡外,顺坝面排水沟排至渗滤液收集池内。渣场周边已设置8个监测井,渣场上游设置1个,两侧各设置有1个,下游设置5个。项目生产运行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存在潜在污染风险,主要区域为填埋区、渗滤液收集池,要进一步优化防渗设计,严格按相关防渗技术规范要求做好分区防渗;定期对地下水导排盲沟出口及监测井进行水质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受污染,应立即采取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控制污染,并及时查明原因,进一步完善地下水防控措施。
(六)严格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认真落实本次环评提出的应急措施和应急管理部门提出的措施要求,严防“跑、冒、滴、漏”。定期对渣库周边的截洪沟以及渣库内的排洪系统、回水系统进行检查与维修,按照要求安装监控系统并严格执行跟踪监测计划,以确保渣库安全。加强环境风险防范,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制定专人负责管理制度,规范台账记录;定时进行检查巡视,避免环境风险事故发生。渣场闭库封场后,建设单位须严格按照环评所述环保措施进行生态恢复,降低生态影响。加强环境宣传及施工管理,在场区内及主要路口设置减速标志和警示牌。
四、在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平台,及时解决公众提出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合理的环保诉求,定期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五、你单位应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内部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管理,严格落实“以新带老”措施,推动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项目建成后,须按规定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行。
六、《报告书》经批准后,如项目的性质、规模、工艺、地点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你单位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报告书》批准之日起,如超过5年项目方开工建设的,《报告书》应当报我局重新审核。
七、楚雄州生态环境局禄丰分局要切实承担事中事后监管主要责任,履行属地监管职责,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关于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及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监管工作机制的意见》(环执法〔2021〕70号)要求,加强对该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及自主验收监管。州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按职责开展相关监管工作。你单位应在收到本批复20个工作日内,将批准后的《报告书》及批复文件复印件分送上述部门,按规定接受生态环境部门监督检查。
楚雄州生态环境局
2023年 3 月 21 日
本决定一式八份,申请人一份,决定机关存二份,抄送五份。
抄送: (略) 人民政府,楚雄州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楚雄州生态环境局禄丰分局,云南 (略) ,楚雄州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中心。
楚雄州生态环境局办公室2023年 3月 2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