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部拟对山 (略) 钢结构构件加工生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批。现将拟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1月9日-2023年11月15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0635-*
邮箱:*@*ttp://**
通讯地址: (略) 长江路1号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部
邮编:*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钢结构构件加工生产项目 | (略) 高新区许营镇曹庄村工业园11号 | 山 (略) | 山东 (略) | 租赁现有生产车间及办公楼,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0万元。项目拟购置切割机、焊机、组立机、抛丸机、喷漆设施、喷塑设施等生产设备,以钢材、塑粉、水性漆等为原辅材料,经过下料、组立、焊接、校正、抛丸、喷漆、喷塑等工序,可达到年产2万吨钢结构构件的生产能力。 | 在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过程中,你单位必须逐项落实《报告表》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严格按照报告表及批复的内容。规模、工艺和地点建设,确保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严格落实各项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该项目切割废气经下吸风收集后与收集的埋弧焊焊接烟尘一并进入脉冲布袋除尘器处理后通过一根15m高排气筒(DA001)排放;抛丸粉尘经过脉冲布袋除尘器处后理由一根15m高排气筒(DA002)排放;喷粉废气由引风机引至大旋风除尘器回收后再进入脉冲袋式除尘器处理,处理后废气最终经过15m高排气筒(DA003)排放;固化废气经集气罩收集,采用一套两级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最终经过15m高排气筒(DA004)排放;手工电焊、二保焊焊接烟尘通过移动式焊接烟尘净化器处理后无组织排放;未被收集的废气于车间内无组织排放。 SO2、NOx、颗粒物有组织排放须执行《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2376-2019)表1中“一般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要求及关于印发《 (略)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聊气办发〔2019〕39号);VOCs有组织排放须执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5部分:表面涂装行业》(DB37/2801.5-2018)表2中VOCs排放限值要求;SO2、NOx、颗粒物无组织排放须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VOCs无组织排放须执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5部分:表面涂装行业》(DB37/2801.5-2018)表3中厂界监控点浓度限值要求及《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7822-2019)表A.1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限值要求。 (二)严格落实各项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该项目营运期废水为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厂区化粪池预处理后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项目区内要对化粪池、危废暂存间等进行硬化防渗处理,确保污染防治区防渗层的防渗能力,防止渗漏,避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三)优化平面布置,选用低噪声设备。 该项目噪声主要为切割机、锯床、冲孔机、抛丸机等各种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通过采取基础减振、隔声等降噪措施后,厂界噪声须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要求。 (四)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报告表》的要求,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收集、处置和综合利用措施。 该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下脚料、废焊材、废钢丸、废过滤棉、布袋除尘器收集的粉尘、废塑粉、废切削液、废润滑油、废液压油、废含油抹布、废手套、废活性炭、废包装桶、生活垃圾。其中下脚料、废焊材、废钢丸、布袋除尘器收集的粉尘属于一般固废,收集后外售综合利用;废塑粉属于一般固废,收集后由厂家回收;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废切削液、废润滑油、废液压油、废包装桶、废过滤棉、废活性炭、含油废抹布、手套属于危险废物,收集后暂存于危废间,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一般固体废物暂存和管理须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制定指南(试行)》中的相关要求;危险废物需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要求。你单位须确保所有固体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置并执行转移联单制度,对本环评未识别出的危险废物,须按危废管理规定进行管理,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五)加强环境管理,严防各类事故发生。你公司须建立健全相应的防范应急措施,在管理及运行中认真落实工程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评价所提出的安全设施和安全对策。 (六)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严格落实“清洁生产”的相关要求。 (七)强化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机制。在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加强与周围公众的沟通,及时解决公众提出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合理的环境诉求。定期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