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内蒙古都呼木柄扁桃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境内,地跨阿拉腾宝拉格、都呼木两个嘎查,总面积22251.47公顷。东邻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南靠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西 (略) 的四子王旗,北接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地理位置为东经112°22′~112°36′,北纬42°29′~42°39′之间。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中的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以柄扁桃灌丛群落、以荒漠草原分布的天然柄扁桃为代表的野生生物类生态系统和栖息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柄扁桃是我区的珍稀树种,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典型性、稀有性及脆弱性,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为更有效地保护好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作用,内蒙古成图 (略) 受苏尼特右旗林业和草原局的委托,按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 20399-2006)的要求,结合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后的具体情况,编制了《内蒙古都呼木柄扁桃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本规划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资源现状,提出了保护区发展规划目标,明确了规划内容和重点项目,对于科学指导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更好的保护以天然柄扁桃为代表的草原—灌丛生态系统和栖息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明确了思路和目标。
在本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苏尼特右旗人民政府和苏尼特右旗林业和草原局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内蒙古都呼木柄扁桃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组
2022年7月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背景
内蒙古都呼木柄扁桃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西部,二连盆地的南缘,地处天山—兴安岭皱褶系的阴山北地槽带。该保护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有15种类型。草原的西部邻近荒漠区,不断地遭受荒漠气候的侵袭,草原植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荒漠植物作为主要成分大量侵入,因此,来源于几方面的植物区系成分都汇集在保护区。保护区是以荒漠草原分布的天然柄扁桃为代表草原—灌丛生态系统。柄扁桃是我区特有的珍稀树种,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典型性、多样性、稀有性及脆弱性,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但是,近年来草原气候逐渐干旱,草原沙化和盐碱化面积逐渐扩大,草原逐年退化,脆弱性十分明显。
多年来,保护区在柄扁桃的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学研究、本底调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保护物种多样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更有效地保护好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作用,特对保护区进行了此次总体规划。
1.2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 年 12 月 28 日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18 年 3 月 19 日修改);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 年 4 月 24 日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 年 10 月 7 日修改);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 年 10 月 26 日修改);
(6)《中华人民共和国*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6 年 2 月 6 日第二次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21 年 4 月 29 日修改);(8)《森林防火条例》(2008 年 11 月 19 日修订);
(9)《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6月5日)
(10)《 (略) 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号)
(11)《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林护通字[1998]77号)
(12)《内蒙古自治区森林保护条例》(1989年)
(13)《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实施办法》
(14)《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2002年)
(15)《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LY/T5126-04(2004年)
(16)《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20399-2006(2006年)
(17)《内蒙古都呼木柄扁桃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3.1指导思想
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持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保护为中心,以确保被保护对象的安全、稳定、自然生长与发展,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合理利用,将保护区建设成为集保护、科研、宣教和利用于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式保护体系,促进自然保护事业和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打造好祖国北方重要的安全生态屏障。
1.3.2规划原则
根据保护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及重点保护对象的特点,在制定总体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全面规划原则
规划必须考虑到在一定时期内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对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科研与监测、宣教、社区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基础工程建设,以及管理体系、规章制度、经营开发等经营管理措施进行整体、全面和综合规划。
(2)阶段性原则
本着一次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分别不同分期进行建设项目规划,突出重点、照顾一般,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做到合理布局,适度开发,分期建设。在工程项目安排上,根据工程的轻重缓急,突出以保护工程、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建设为重点,分步实施、统筹安排保护区建设项目。
(3)科学性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功能、资源特点和保护对象合理区划、科学规划,一切规划项目与措施必须有利于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和拯救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4)实效性原则
保护区建设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充分利用已有的建设基础,发挥自身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切实际的措施。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保护的前提下,遵循自然规律,改善和合理利用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力求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6)自然保护优先原则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区内动植物数量,拯救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在保护区内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不得破坏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重点对保护区草地的植被类型和在此栖息繁殖的诸多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保护。
1.4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10年,即2022年~2031年,规划期分为两期。近期为:2022~2026年;远期为:2027~2031年。
第二章 基本情况
2.1地理位置、范围及功能区
内蒙古都呼木柄扁桃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锡林郭勒盟的西部,二连盆地的南缘。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境内,地跨阿拉腾宝拉格、都呼木两个嘎查。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2′~112°36′,北纬42°29′~42°39′。保护区东邻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南靠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西 (略) 的四子王旗,北接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保护区面积22251.47公顷。
第三章 总体布局
3.1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3.1.1保护区性质
内蒙古都呼木柄扁桃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自然状态下柄扁桃灌丛群落为主的野生生物类生态系统。是集资源保护、科研宣教和生态功能可持续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3.1.2保护对象
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中的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是以柄扁桃灌丛群落、以荒漠草原分布的天然柄扁桃为代表的草原灌丛生态系统和栖息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柄扁桃属中旱生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耐寒、耐风蚀的特点。是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造林的先锋树种。它对保护草场,防风固沙,维护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其花繁多,形似杏花,显粉红色,美而不艳,清香典雅,其经济价值也很高,果仁含油量高达40%,仁尚可入药。
3.1.3保护区类型
依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中的野生生物类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3.2规划目标
3.2.1总体目标
根据内蒙古都呼木柄扁桃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具体情况以及国家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确定保护区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对保护区的建设,积极采取措施,有效保护保护区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及其境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大限度的保持生态系统以及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稳定,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控制乱采滥伐,防止人畜破坏,建立野生动植物科学监测体系和野生动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以科学研究为中心,实现保护、科研、宣教相结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改善工作条件,完善设施建设,形成现代化的保护管理体系,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做好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尤其是要妥善处理自然保护与当地经济建设,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促进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区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挖掘现有资源的生产加工潜力,强化社区共管,增加牧民就业机会,增加牧民经济收入,促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限度的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提高保护区的自养能力;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的各种设施设备,调整内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保护区的保护职能。到规划期末,把保护区建成一个融自然保护、科学研究、持续利用、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学科、多效益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为把保护区建设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造条件。
3.2.2一期目标(2022~2026年)
(1)健全保护区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高效的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管理设施,改善保护手段,使保护区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2~3年时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建成保护区管护中心办公楼及附属设施和基层管理站、点,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3)深入开展保护区自然资源本底考察,初步建立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
(4)建立一个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教学、宣传教育、监测于一体的多功能科研宣传中心;
(5)印制宣传材料、标语,建立永久性标牌、宣传牌;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及电脑网络加强宣传;
(6)加强同国内外同行业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
(7)建立一支专业的保护区巡护队*,做到有计划巡护,规范化巡护,及时发现和制止砍伐,监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物种,起到宣传和警示的作用,让周边社区的居民认识到保护区的重要性,消除草原火灾的隐患,预防火灾发生。
3.2.3二期目标(2027~2031年)
(1)最大限度地保护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使其免遭人为破坏;
(2)在全面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开展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3)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培养一支专业、高效、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使保护区事业走上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实现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4)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加强同国内外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以期得到国际重视和支持,把保护区建设成为区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
(5)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站;
(6)建立一个以保护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示范性保护区,开辟一条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再以经济发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途径;
3.3保护区功能区划
3.3.1区划原则
(1)合理性原则
核心区区划应最大限度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植被和珍稀濒危动、植物,保证自然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物种的正常生长与繁衍。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区划应有利于核心区的绝对保护,而且实验区的划分应在围绕保护主题的前提下,留出教学实,改“靠山吃山”掠夺式的索取为“靠山养山、科学致富”的生产生活方式,杜绝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加强宣传教育,实行参与式保护
向保护区内及周边农(牧)民发放宣传单、挂历、宣传画等;向旗、盟、自治区广播、电视台提供保护区宣传片等;设立警示牌,利用宣教中心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宣传保护方针、政策和有关管理条例,明确保护的任务和保护对象。
(4)加强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
在核心区以及缓冲区进行巡护和必要的科学研究,禁止开展经营活动和一切生产活动;实验区内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和生产,按照指定路线,划定范围进行合理的科普旅游活动。
核心区严格禁止采伐、狩猎、旅游等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并设专人管护。
缓冲区除开展生态定位研究监测、野生动植物研究以及教学实。
(7)加强防火管理
建立健全防火组织体系和队*,设立瞭望塔和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加强防火工作的宣传教育,配备防火器具,限制各种用火,杜绝草原火灾发生。
(8)加强鼠虫害防治工作
保护区的鼠虫害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生态防治为主”的原则,配备鼠虫害防治、检疫设备,并加强鼠虫害的预报工作。
(9)加强国际、国内合作
进一步开展野生动植物相关研究专题的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保护区之间的合作。开展保护交流活动,探索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开创境外合作途经,深入国内合作实践,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考察、研究,力求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多路径地提高保护与管理水平,积极推动保护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10)加强旅游业的管理
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严格按指定旅游路线进行生态旅游活动。旅游区生活废弃物,如生活污水通过排污管道、沟渠引入污水处理池,净化后排放。旅游区设置垃圾处理场,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4.1.3生物资源保护规划
保护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西部,该区内保存着较大面积的天然柄扁桃阔叶灌丛。由于该区域的植物区系以达乌里-蒙古成分为主,亚洲中部成分数量居多,因此将该区定位为草原向荒漠过渡区,其植被与相邻地区植被表现出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典型性、多样性、稀有性和脆弱性。保护区内完好的柄扁桃灌丛,即荒漠草原带中特殊类型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该区域动物地理区系属古北界、中亚亚界、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西缘),在同一区域中属动物种类与数量较为丰富的地区。因此,规划确定动植物资源保护要以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以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有利于资源发展为目的,依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条例和规定,科学合理地制定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规划,从而达到提高野生动物的个体质量,发展种群数量,维护生态环境。
4.1.4保护管理体系
保护区实行“管理站-管护点”二级管理体系,管护点的主要职能是巡护检查、护林防火、阻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缓冲区和核心区、杜绝进入保护区进行一切破坏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活动,并对所辖范围内野生动植物种群、气象、水文、森林资源变化进行监测和记录。
根据保护区地形地貌、周边社区经济条件以及保护工作的需要,本着有利于保护管理,有利于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兼顾经济效益,本次规划新建一个管理站,三个管护点;并建设检查站两个,形成更为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
4.1.5保护管理工程
(1)确界立标
因保护区已进行过确标立界工程,本次工程补充部分智能界桩,和一些重要位置和重要拐点的标志警示牌。
①智能界桩
保护区已经设置界桩,智能界桩是在已有界桩上安置一个远程智能装置,使得界桩有了一个电子标签的身份,它采集界桩周围的信息(位置信息、温湿度、图片图像、巡查签到、倾斜、振动)防盗报警于一体的界桩管理装置,将数据信息发送给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每天产生一个报表,反映界桩的状况:有无界桩被破坏,还可以调用图片,查看界桩周围环境。远程智能装置集成位置信息、感光器件、温湿度器件、视频采集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具备防盗、防破坏的功能。本期规划在保护区边界上设置智能界桩系统169个,并安置远程智能装置。
②标志牌、警示牌
标志牌、警示牌是一种宣传性指示牌,上面有文字、图案等内容,主要用作指明方向、宣传法律法规、防火、禁猎、禁伐、禁止采石等示警以及其它解说性标牌。
禁止标牌:用图形符号传递特定的禁止信息,用于禁止人们不安全行为、违法违规行为、干扰和破坏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行为的图形标志,如禁止吸烟、禁止烟火、禁止带火种等。
警告标牌:用图形符号传递特定的警告信息,用于提醒人们对周边环境及野生动物引起注意,以避免可能发生危险的图形标志。
指令标牌:用图形符号传递特定的指令信息,用于强制人们必须做出某种动作或采用防范措施的图形标志。
提示标牌:用图形符号传递特定的提示信息,用于向人们提供某种信息(如安全设施或场所、保护管理设施或场所)的图形标志。
管理标牌一般选用薄钢板、铜板、铝板、塑料等耐久性材料。亦可选用透明材料。有触电危险的场所,应使用绝缘材料制作标牌。室外露天场所设置的消防安全标志,交通标志宜用反光材料或自发光材料制成。对防火有要求的标志应使用不燃材料,否则应在其外面加设玻璃或其他不燃透明材料制成的保护罩。特殊场合使用的标志的材料应符合有关规定。
禁止标牌:基本形式为带斜杠的圆形条带,见图 5-1。标志颜色:背景为白色;圆形条带和斜杠为安全红色;图形符号为黑色。基本形式的参数为:外径d1=0.025L;内径 d2=0.800d1;斜杠宽 c=0.080d1;斜杠与水平线的夹角 a=45°;L为观察距离。
警告标牌:基本形式为正三角形边框,见图 5-2。标志颜色为:背景为安全黄色;三角形条带为黑色;图形符号为黑色。
图 5-1 禁止标牌 图 5-2 警告标牌
指令标牌:基本形式为圆形边框,见图 5-3。标志颜色:背景为安全蓝色;图形符号为白色。
提示标牌:基本形式为正方形边框,见图 5-4。标志颜色:背景为安全绿色;图形符号为白色。
图 5-3 指令标牌 图 5-4 提示标牌
管理标牌的图形标志必须按照规定的图案、线条宽度成比例放大制作,不得修改图案。管理标牌的图形标志应带有衬边。除警告标志用黄色外,其他标志均使用白色作为衬边。衬边宽度为标志尺寸的 0.025 倍。标牌表面应图形清楚,无毛刺、孔洞和影响使用的任何瑕疵。根据保护区现地特征,标牌的固定方式为柱式,标牌和支架应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多个标牌在一起设置时,应按警告、禁止、指令、提示类型的顺序,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排列。可使用文字和(或)图形符号形式的辅助信息来描述、补充和阐明管理标志的含义,辅助信息应位于单独的辅助标志内,或者作为组成部分包含在组合标志或复式标志中。辅助标志为长方形,可位于管理标志的上面、下面、左侧或右侧。本期规划在保护区管理站、管护点、检查站等重要建筑设施、道路、路口等及其他有人员活动的区域设置标牌 100 个。
(2)管护点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没有管护点,本次规划在保护区建立3个保护区管护点,以便于保护区管护中心对各管护点工作的指导、监督与协调,每个管护点建房100平方米,包括办公用房,宿舍及食堂,配套用房50平方米,包括仓库、车库等, (略) 落建设各1处。并在管护点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和生活设施。
(3)巡护道路维护
通往保护区的交通相对比较便利,保护区内道路状况较差,现有道路为凹凸不平的乡间小路,道路宽度仅有1m,日常巡护工作难度较大,为了更好加强保护区的巡护管理,因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不再新修公路,规划维修保护区巡护道路,道路宽度4m,维修长度约为110公里,凹凸不平地段用砂夹石铺垫平整,道路维护位于保护区实验区。
(4)巡护设施
保护区现有巡护设施只有皮卡车一辆,已老旧损坏,不能支撑日常巡护需求,本期规划购置新的巡护设备。
(5)检查站
保护区生态比较脆弱,为防止盗砍盗猎,保证区内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需要在保护区主要出入路口设置检查站,负责检查出入人员、车辆。根据保护区的现状,本期规划建设 2个检查站。
(6)植被恢复
保护区优势种主要有针茅、无芒隐子草、冷蒿、中间锦鸡儿、戈壁天冬、蒙古葱、沙生冰草等。针对该保护区珍稀野生植物,积极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规划实验区建立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扩繁基地1处,建苗圃和日光温室,采取以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手段,最终实现有效保护该保护区内珍稀野生植物的目的。采取人工辅助措施,通过人工植苗或播种,恢复植被,在保护区的实验区,选择集中连片的裸土地区域进行植被恢复。
(7)植被修复
保护区内居住牧民,以畜牧业为生,因此保护区内的植被遭到了各种程度的损伤,需要人工进行修复,修复之后需要禁牧三年,以免修复同时再有破坏。目前需要修复的面积为30000亩,规划每年修复3000亩。
(8)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
保护区有种类较多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保护这些野生动物,需采取以下措施:
①野生动物救助站
对保护区内一些受伤的野生动物进行临时的收容救护也是保护区的重要功能,常有掉队或伤残鸟类、哺乳类在保护区出现,这些动物需要人工救护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后放归大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所对于收容救护受伤的野生动物是十分必要的。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所的人员技术力量不足时可利用外聘专家指导培训等方法解决。本期规划在新建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所 200平方米,为砖混结构,同时设置野生动物笼舍300平方米,内设处置室、观察室、检疫室等,配备1套救护设备,同时设置50平方米辅助用房草料库,以满足野生饲草动物食物短缺的需求。
②补饲点
为给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在野生动物经常出现觅食的地段设置补饲点和饮水点,定期投放饲料并提供饮用水。本期规划设置食物、饮水补饲点3个。
(9)设置网围栏
为了确保保护区内天然植被的自然恢复,规划保护区除却209国道,共设置防护网围栏174千米。保护区实验区设置全封闭网围栏,防止车辆出入;核心区、缓冲区、网围栏设置不封闭,仅达到防止人畜进入保护区的目的,而不能影响野生动物在其栖息地内自由活动。
4.2科研监测规划
4.2.1任务与目标
保护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开展生态系统、鸟类生态学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提供天然实验基地,吸引中外专家到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保护区科学研究基地的巨大潜力,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从而将保护区建设成集科学、教学、实的提高。
4.2.3科研监测项目规划
保护区的动植物种类珍稀,环境脆弱,为野生生物生态系统的科研监测工作提供很好的平台和场所,本规划中保护区科研监测项目主要是与 (略) 所合作进行的专题性科研监测和保护区日常基础性的生态系统科研监测。
(1)保护区科研工作概况
①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即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2)科研监测项目规划
①科研项目
A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B保护区最佳经济结构研究;
C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的研究;
D生态系统退化因素与植被恢复研究;
E保护措施与生物群落的关系研究。
②生态监测项目
A.水文监测指标:建立水文观测点1处,对水质等进行监测;
B.气象观测指标:气温、平均风速、降雨量、地面温度、浅层地温、日照时数;
C.土壤监测指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pH值、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水份、容重、颗粒组成、紧实度、盐分总量、重金属;
D.植物监测指标:区系组成、盖度、高度、多度、生物量等。设固定样地;
E.动植物种类组成变化;
F.珍稀动植物种类、数量及变化;
G.景观类型动态特征;
H.建立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地理信息系统。
4.2.4科研队*建设
(1)有计划地培养保护区的科研力量,以保护区为主体,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提高保护区科研队*的业务水平;
(2)引进专业人才,扩大科研队*。通过建设和完善科研设施,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提供优惠条件等途径,吸引大学毕业生,引进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及高级科研人才,逐步壮大科研队*。同时,邀请国内外科研机构、 (略) 校的专家与科研人员来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培训;
(3)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科研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尽快培养出一批结构合理的科研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鼓励在职人员深造,树立优良学风。倡导自学和钻研精神,加强横向联系,与国 (略) (略) 所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
4.2.5科研组织管理
(1)常规性组织管理形式。
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工作,主要采取常规性组织管理形式进行科研组织管理,各专业科研人员主要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工作需要时,可建立临时合作关系,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保护区科研工作的常规性、一般性有序进行。
(2)课题项目组织管理形式。
开展重大课题项目科学研究时,采取课题项目组织形式。无论独立研究还是合作研究,都要确定相应的课题项目负责人,并以协议的形式明确课题负责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项目研究的具体操作。
4.2.6科研档案管理
(1)科研档案内容
①科研规划及总结,包括中长期科研规划、年度科研计划、专题研究计划,年度研究总结、科研成果报告等;
②科研论文及专著;
③科研记录及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图纸、照片、声象资料、监测记录等;
④科研合同、协议等;
(2)科研档案管理
规划建立设备完善的档案室,购置档案专用设备1套,并培养专业档案管理人员。
①确定专人负责,建立岗位责任制;
②实行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统一规格,统一形式,统一装订,统一编号,采取科技手段,将计算机管理与人工归档相结合;
③严格保密措施,确保科研档案不被遗失或损毁,确定资料利用权限;
④完善档案收集及借阅制度,坚持按章办事,加强档案服务。
4.2.7科研基础设施
(1)科研监测中心
保护区生态地理区位十分重要,在全球同类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是我国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很高科研价值。为深入开展对野生生物类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状况的科研监测工作,同时满足保护区对外科研合作与技术交流的需要以及自身科研监测的要求设置和建立科研基础设施是非常必要的,在保护区管理站办公楼内拟设200平方米科研中心。另外,科研与监测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大量的植物、土壤、水、气体等样品需要分析,动植物标本需要存放,因此科研监测中心需要配备调查设备 1 套、监测设备 1 套、试验设备 1 套、科研辅助设备 1 套、标本制作及保管设备 1 套和科研管理系统 1 套。
(2)生态监测工程
野生生物类生态系统是保护区荒漠动物生存的环境系统。野生生物类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时间较长的动态过程、生态环境效益滞后等特点,需要采用长期的定位跟踪监测技术,应用可比性较强的测定方法,以求真实完整地解释野生生物类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过程和机理。
①气象观测站
在保护区设立气象观测站是监测野生生物类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记录保护区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期规划在保护区缓冲区中部新建气象观测站 1 个,为全自动低功耗气象站,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配备观测设备,包括气象观测仪器、气象仪器安装塔、自动气象站数据储存主机等。
②水文水质监测站
水文水质监测站的建设,能够完善保护区水质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保护区水质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保护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的水资源安全。水文水质监测站选择在植被类型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自然闭合的封闭区,集水区与周围没有水平的水分交换,即自然分水线清楚、底层为不透水层、地质条件一致、生物群落与周边更大范围的生物群落相一致的自然闭合小区为集水区。修建水平衡量场和集水区测流堰,购置水化学采集设施,分析水文变化,包括地表水、土壤渗透水、地下水、大气降水、穿透水、植被干流、径流等生化指标。
本期规划在保护区缓冲区中部新建水文水质监测站 1 个,配备监测设备,包括多参数水质分析仪、露点水势仪、自动水位记录仪、PH 计、水质传感器、水质检测系统等。
③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
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是通过在典型地段建立长期观测样地,对保护区野生生物类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利用等自然状态下或某些人为干扰下的动态变化格局与过程进行长期观测,阐明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在机制和生态系统自身的动态平衡,以及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的长期定位观测台站。
监测野生生物类生态系统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期规划在保护区实验区中部新建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 1 个,砖混结构,配备观测设备,包括植物生长测量系统、植物根部取样系统、树木冠层分析仪、超声超高测距仪等。
④草原固定监测点
草原固定监测点用于承担一定区域范围内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工作,具备野外监测工作能力、监测样品分析处理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草原固定监测点设在草原植被、生态状况、草原利用状况等都应具有典型性,能反映该区域的主要草原类型;尽量避开植被类型复杂、地貌多样、草原分布零散的地区,应选择在植被分布相对均一、连片集中的草原,能够反映该区域草原植被状况的平均水平。草原固定监测点由主监测场地和辅助监测场地两部分组成。主监测场围栏内划分 4 个监测小区(永久观测区、常规监测区、科研试验区、火烧管理区);辅助监测场地设置在主监测场地附近 1km 的辐射半径范围内。本期规划在保护区实验区中部新建草原固定监测点 1 个,配备监测设备。
⑤大型固定样地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开展科研监测的理想场所。选择保护区内典型野生生物类生态系统、群落、生境,设置大型固定样地进行长期监测。本期规划在核心区内设置面积为2公顷的大型固定样地 3 个,主要用于长期监测野生生物类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分布等。监测方法参照原国家环保部《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和 CForBio 大型样地监测方法,补充土壤性质、植物幼苗库和种子雨调查和监测,以及鸟类、哺乳类、昆虫等动物类群的调查和监测。
⑥大型动物固定监测样点
为了加强对区内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有物种的监测,本期规划在核心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地段设置大型动物固定监测样点 3 个。
⑦野生动物固定监测样线
野生动物固定监测样线的选取和布置具有高度的代表性。通过样线设置,以控制全区域内野生动物区系变化,由此可以了解珍稀野生动物的分布、种群动态以及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一方面便于开展科学研究,另一方便也可评价保护管理工作的成效。因保护工作和科研项目的需要,本期规划在保护区内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和分布地段设置野生动物固定监测样线15公里。
⑧植物监测样地
为了进行植物多样性监测、植物群落变化监测及珍稀濒危植物监测,了解荒漠植物的自然演替的过程,为保护区的保护和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期规划在保护区内及周边设置面积植物监测样地 。
4.3科普宣教规划
4.3.1对参观者的宣传教育
(1)编制《内蒙古都呼木柄扁桃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手册》,向参观者及当地居民介绍保护区的特殊功能、自然地理特点、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动植物、脆弱的生态系统等,使人们充分了解和认识保护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2)在生态旅游区门票、导游图和纪念册上印制保护区保护对象及与保护区有关的介绍材料、保护生态环境的警语和要求,使游客对保护区重要性有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3)利用广播、电视、录像、幻灯片、画册、标语、警示牌等形式对参观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护林防火知识的宣传教育;
(4)建立科研宣教馆,收集、制作、展示动物、植物、矿物等标本,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示保护区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强游客的保护意识,使其成为集科研、科普、宣传、教育、观赏、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标本厅;
(5)在保护区尤其是缓冲区周围设置宣传牌和警示牌。
4.3.2对周边社区宣传教育
(1)向当地政府部门汇报工作,并递交自然保护宣传材料;
(2)邀请相关单位领导座谈,共商保护大计;
(3)依靠当地政府,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协调保护区与周边地区居民的相互关系;
(4)在保护区入口处、公路沿线、保护区外围居民聚集地书写标语,建立永久性标牌;
(5)保护区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的形式向保护区周边居民进行自然保护区保护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认识到过度放牧、毁林毁草、乱采滥挖的严重危害,自觉参与自然资源的保护;
(6)采取多种形式向所有进入保护区的人员,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保护宣传活动,对社区家庭和社会产生辐射作用;
(7)举办保护野生动、植物巡回展览,在社区采取展示板、墙报、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8)规划建设的宣教中心动植物标本厅可以作为自然科普教育的基地。
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保护区周边群众真正认识到保护工作的必要性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保护区工作。
4.3.3职业培训
保护区的建设同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管理技术水平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保护区工作人员对保护区系统管理经验还不足,为了适应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对保护区职工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
(1)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定期对职工进行生物多样性、濒危物种保护以及可利用资源适度开发问题等知识的培训,使职工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保护与生存的关系,科学合理地从事保护、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
(2)采取聘请专家、学者等方式,定期对职工进行保护区管理、濒危动植物保护救护管理等业务培训;
(3)介绍国内外同行保护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的先进技术及宝贵经验;
(4)订购相关书籍、报刊、杂志等供职工学;
(6)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4.3.4教学实方米的宣教中心,其中,办公室50平方米,多媒体演示厅50平方米,展览厅100平方米,并购置相应的宣教设备。
4.4防灾减灾规划
4.4.1防灾减灾原则
(1)预防为主、科研监测
对于保护区的森林火灾、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要积极地进行预防。尤其是在易灾地区,要进行以科研监测为主的特殊防范控制,以减少灾害来临时对现有资源的破坏。
(2)防治结合、科学应对
一旦发生灾害,要积极地应对,科学的指导。根据治理灾害的决策和措施及时采取行动,防止灾害的发展和蔓延,保护好未受灾害影响的自然资源。
(3)调查评估、宣传教育
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应迅速开展灾情调查评估,对灾害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还应加强对保护区工作人员、周边社区居民以及游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熟悉森林火灾、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灾害的基础知识以及防护措施。
4.4.2防灾减灾目标
防治森林火灾、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灾害,要进行恰当地管理和积极地应对,不仅要把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而且要把保护区的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4.4.3防灾减灾工程
(1)草原防火
①管理站内设防火指挥中心,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内),内配置防火微波监控台、信号接收设备,车载台等设备,各管护点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和扑火设备。
②配备各种防火器材和防火专用车辆。
③管理站内设防火指挥中心,管理站和各管护点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设备和扑火设备,便于发生火灾时,及时补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④建立林火预测预报系统,通过保护区可燃物、易燃物数据库和历年火情资料数据库,结合天气实况进行火险预报。
⑤在保护区建多功能瞭望塔3座,既用于监测森林(草原)火险、火情,也用于科研监测以及监测乱采滥挖、乱捕滥猎非法行为。
(2)草原鼠虫害防治规划
保护区属于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区中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沙葱萤叶*、亚洲小车蝗为危害草原常见鼠、虫害。
①预防措施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控制、消灭鼠、虫害。查清鼠、虫害种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建立预测预报系统,进行定点、定位、定时观测,对主要害虫生活史、衡作用,虽然保护区内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鼠和害虫,只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就能使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此次规划设立一个100平方米鼠虫害检疫站,并配备检疫设备一套。建立固定鼠虫害监测样地3处。
4.5基础设施规划
4.5.1中心、站址规划
(1)中心站址规划
因保护区办公室设立在苏尼特右旗林业和草原局内,保护区里没有管理站,本次规划建管理站1个,设在苏尼特右旗国有林草赛汉作业区,位于赛汉塔拉镇西侧,该地交通发达,距苏尼特右旗政府所在地仅3公里,便于保护区的管理。规划新建综合办公楼750平方米,院落500平方米,包括:管理局办公室100平方米,防火指挥中心100平方米,科研中心200平方米,宣教中心200平方米,鼠虫害植物检疫站100平方米,会议室50平方米。详见表5-12。
表5-12都呼木柄扁桃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设施、设备明细表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管理站办公室 平方米 100
防火指挥中心 平方米 100 管理站
科研中心 平方米 200 管理站
宣教中心 平方米 200 管理站
鼠虫害植物检疫站 平方米 100 管理站
会议室 平方米 50 管理站
4.5.2供电与通讯规划
新建管理站综合办公楼和部分管护点办公用房所需电力供应分别与所在镇和乡电网连接。每个管护点安装1台100千瓦变压器,管理站建配电室1处,供电线路采用铜芯电力缆埋地敷设。
对有电力供应的检查站,配备电力安装材料,使其进入当地电网。对没有电力供应的检查站和瞭望塔配备风力、太阳能发电机各1台。
由于保护区各管护点较分散,目前均无通讯设施,需安置无线通讯系统,规划中继台3处,设在3处瞭望塔上,供区内无线对讲机传播通讯信号。
4.5.3生活设施规划
为了满足管护点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需要,规划每个管护点、检查站配有1眼水井,解决工作人员的生活用水。
为了满足管理站、管护点、检查站工作人员能及时收看国内外新闻,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规划管理站、每个管护点、检查站配备卫星接收设备1套,电视机1台。为解决工作人员日常的温饱问题,需建日光温室。
4.6社区共管规划
4.6.1社区共管原则和目标
(1)原则
①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发展社区经济。
②依法加强社区对保护区各项活动的管理,重点防止牲畜超载过牧,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③项目开展有利于引导农牧民参与保护区管理和乡村振兴。
④要与社区团结协作,互敬互助,以达到对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目的。
⑤有利于团结、安定和经济发展,兼顾双方利益,优势互补的原则。
(2)目标
通过社区共管,建立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友好关系,取得社区政府的配合和社区群众的支持,提高周边社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协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扶持社区发展经济和公益事业,逐步减少周边社区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逐步缓解,最终消除对保护区的压力。
4.6.2社区共管规划
(1)组织机构
保护区与镇政府相互沟通,规划在管理站下设社区共管办公室,处理涉及社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日常事务,同周边嘎查、镇建立协作关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以达到齐抓共管的目的。
(2)管理形式
①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社区共管委员会由保护区、周边乡、镇政府及群众组成。
②制定“保护公约”,由社区共管委员会制定“保护公约”和有关的乡规民约,规章制度,明确保护区与社区的责、权、利。
③分别聘任相应人员,成立委员会领导下的各分会,分工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社区共管发展计划,工作计划等,负责社区近、中、远期发展决策及对群众的生产、经营等工作的管理。
④建立示范项目,有针对性的建立多种经营、生态旅游示范项目,引导和带动社区群众共同致富。
⑤提供技术支持,保护区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配合社区政府为社区群众推广实用科技成果,提供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4.6.3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
根据保护区周边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确定最佳产业结构模式为以服务业为支柱,以生态旅游业为先导的综合产业体系。
(1)旅游业和服务业
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设施和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在管理和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实现规范化管理,提高旅游和服务质量。
4.6.4人口控制和社区建设
(1)人口控制
由于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应逐步制定有关自然保护区的人口优化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保护区的发展。
(2)社区建设
保护区要积极配合社区政府进行社区建设,要利用科技人才优势,为社区提供能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群众文化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模式的项目和实用技术,为社区群众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开展社区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普及野生动植物知识,使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4.6.5社区共建工程
保护区内住户迁移出保护区,分批次,*续移出,投资不计入本次规划,另行申请批复。
如不能迁出,规划实行禁牧管护,投资不计入本次规划,另行申请批复。
4.7生态旅游规划
4.7.1 生态旅游的性质
生态旅游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强调与自然和谐。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是一种学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日趋旺盛,对旅游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保护区内的旅游业项目和景点也要逐渐递增,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新规划建设景区3个:休闲度假区、草地风光区、观景台。
休闲度假区:建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度假村,设室内游乐活动项目,餐饮、寝居,是游客休闲娱乐的场所。
草地风光区:可利用草地的自然景观开展观光、骑马、摄影等项目,领略草原的清纯和美丽。
观景台:在实验区与缓冲区交界处,灌木丛较多处建造观景台,配备望远镜,花期可以赏花,花期过后可以看动物,别具情趣。
进一步完善停车场、给水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供电供暖系统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保护区的旅游业向着更繁荣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3) 保护区环境容量分析
保护区的旅游活动主要是观赏草原风光,观赏鸟类和珍稀动植物。其次可以在度假村内休闲度假,享受 (略) 喧闹、逍遥自在的草原慢生活,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通过开展这些游览项目,让游客在观光游览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大自然的魅力,从而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知识和意识,达到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
保护区的日环境容量、日游客容量、年游客容量分别为:
日环境容量:观景台的容量+度假村的容量+草原观光区容量+餐饮+休闲
计算公式为 C=
C——日环境容量,单位人次
A——可游览面积(各景区的面积)
a——每位游客应占有的合理面积
D——周转率 D=
观景台容量为100人,度假村容量为100人,草原风光区容量300人,餐饮200人,休闲100人。
环境日容量为800人。
日游客量:G=
G——日游客量:单位人次
t——游完某景区所需时间
T——游客每天游览最舒适合理时间
C——日环境容量
G=
年游客容量:D容:150×640=9.6万人(按5个月150天)。
游客容量的确定必须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在动物的繁殖季节要相应减少游人数量或停止旅游活动,各观光景点要严格划定范围和游览线路,在各重点位置设定指示性和警告性标牌,以防游客进入非旅游区域。
(4) 生态旅游的组织管理
生态旅游的组织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和科学性极强的工作,管理者只有具备灵活的头脑和超前的思维,才能面对瞬息万 (略) 场和不同品味的游客,所以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旅游多经办,向社会招聘高水平管理人才,组建一支充满活力和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管理队*。具体的经营方式可采用股份制、合作制和个体承包制,但具体的经营操作者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才可上岗,确保游客的安全。
(5) 经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在保护区内开展的多种经营活动必须是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可以采取社区共管的方式开展工作,保护区与周边苏木、企业、团体等通过合同、合资、股份制等方式合作,开展多种经营,以求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共生、共存、共发展。
经营活动必须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原则,必须严格限制在实验区内。
(6)环境质量控制
目前确定的平均旅游规模虽然远远小于环境容量,不会由于游人超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仍应在游览高峰季节按照日环境容量严格控制各景区的旅游人数,否则,游人的踏踩和喧嚣将对野生动植物景观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应采取一切积极措施,控制环境质量。
①建立健全旅游管理制度
保护区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规章制度,使旅游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②不断增强旅游者的保护意识
凡进入保护区的旅游者必须首先接受旅游教育。以短暂的时间放映保护区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介绍科普旅游知识以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若干旅游规定,使游人懂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循规旅游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提高导游人员素质,对他们进行维护生态平衡及保护物种的知识教育和保护区自然地理、历史知识方面的传授,并使其了解保护区风貌、珍稀野生动植物分布及植被特色。
③旅游区开展的服务性和生产性活动,不得分散设置,做到定点定位。对一些特殊景点,应根据可能运用疏导和经济杠杆来控制游客。
④搞好岗位责任制,控制环境污染
设立固定或流动岗,加强旅游管理。保护区内所有机构和部门实行门前“三包”,于门前做好宣传教育,使游人不超过旅游路线,不乱扔垃圾,不乱采花草。做到“留下的只有足迹,带走的只有倩影”,创造一个文明、干净的旅游环境。
(7)旅游服务设施
为进一步增加游客的旅游情趣,同时也适应游客规模增长的需要,规划建一处度假中心,并配备建设相应的住宿、餐饮、娱乐设施垃圾箱、厕所等。
(8)旅游效益分析
保护区旅游业的兴起,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服务业、旅游产品业、交通运输业将应运而生,由此将为社区居民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同时,旅游业还为当地畜牧产品提 (略) 场。从而大大的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以生态旅游为契机还可吸引八方来客,广泛招商引资,促进当地工商业的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会更加珍惜,将会激发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积极性,社会效益会更加显著。
4.8多种经营规划
4.8.1多种经营活动的原则
保护区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多种经营必须限制在实验区和实验区以外进行,不得涉及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得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危害。
(2)因地制宜,突出本地优势的原则,利用保护区充沛的土地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美丽的景色,以国营、集体、个人相结合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经营方式。
(3)不破坏动植物资源和景观的原则。保护区内开展的经营活动,要有利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调节适应能力和整体负荷补偿能力。经营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规定适度的规模。
(4)经营要以保护为主,充分发挥生物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得单纯为谋取经济利益而超强度的扩大经营。
(5)促进各项工程和有利于保护管理的原则。经营项目必须在维护保护区各项建设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展经营,经营活动不能妨碍保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6)立足实际, (略) 场的原则。经营要充分利用本地材料,积极发挥地方优势, (略) 场,拓展 (略) 场,生产适销对路,附加值多,效益稳定的名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适宜保护区自身发展,具有持续性和战略性的经营之路,能够经得起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考验。
4.8.2多种经营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
(1)生产方式
多种经营生产方式应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此兼顾国家、集体、个体三者利益,采取国营、集体、个体以及混合经营等多种经济成分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2)组织形式
由保护区多种经营主管部门提出项目申请报告,作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保护区管护中心核实批准后进入实施阶段。
4.8.3多种经营项目和生产规模
(1)稀有植物种植园
保护区内野生珍稀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有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国家保护植物。本次规划拟利用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在实验区新建立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扩繁基地,和植被恢复项目一起进行稀有植物的培育,形成大规模的稀有植物种植园。
4.8.4多种经营项目效益分析
上述多种经营项目的开展,从保护区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资源,具有技术要求不高,成本低,收益好的特点,经估算,项目达到正常经营水平后,可实现年利润100万元以上,有了此项收入可大大提高保护区的自养能力,为保护区的发展提供有利支持,同时也可带动周边社区群众脱贫致富。
第五章 投资估算
5.1投资估算
5.1.1估算依据
(1)《林业建设工程概算编制办法》;
(2)原林业部颁发《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
(3)交通部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和《公路工程概算定额》基价表;
(4)国家林业局颁发《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2年;
(5)《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工程预算定额基价表》2001年;
(6)《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内蒙古单位估价表》(1999);
(7)《内蒙古自治区建筑安装过程概算指标》(1985);
(8)《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参考指标》;
(9)《实用建筑工程估算手册》;
(10)《给水排水设计实用手册》。
(11) (略) 场调查取得的有关设备、仪器、材料现行价格。
5.1.2估算原则
(1)坚持“全面规划、科学发展、分期实施、重点投放、经济合理、注重效果”的原则。
(2)坚持事权划分原则,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保护区共同承担建设资金。
5.1.3估算范围
(1)保护区基本建设工程投资;
(2)资源开发利用和多种经营工程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