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长 丰 县 人 民 政 府
2016年6月
目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6
第一节 发展基础...............................................................................6
第二节 发展环境................................................................................9
第二章 总体思路..................................................................................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11
第二节 发展战略............................................................................11
第三节 发展目标...........................................................................13
第四节 优化三类空间布局.............................................................16
第三章 推进工业强县.........................................................................17
第一节 打造五大优势产业集群......................................................17
第二节 发展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8
第三节 推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19
第四章 (略) 农业..........................................................................21
第一节 (略) 型农业经营体系..................................................21
第二节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21
第三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2
第四节 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23
第五章 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26
第一节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6
第二节 扩展生活性服务业..............................................................27
第三节 发展城郊旅游业...................................................................28
第四节 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29
第六章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32
第一节 打造“双城”中心.................................................................32
第二节 推进小城镇特色发展...........................................................33
第三节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34
第四节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35
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7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37
第二节 构建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38
第三节 提升能源保障水平..............................................................39
第四节 推进信息化全面发展...........................................................40
第八章 建设绿色长丰.........................................................................43
第一节 争创生态文明示范县........................................................43
第二节 强化水土环境污染治理............................................44
第三节 形成风清气朗的宜居环境.................................................45
第九章 建设文明长丰..........................................................................47
第一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7
第二节发展健康事业......................................................................48
第三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50
第四节创新社会治理.....................................................................51
第十章 建设幸福长丰...............................................................53
第一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53
第二节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54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4
第四节推进精准扶贫.....................................................................55
第十一章 建设活力长丰......................................................................56
第一节 强化创新驱动.....................................................................56
第二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57
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58
第四节 推进区域合作...................................................................59
第十二章 完善保障措施.....................................................................60
第一节强化思想保障.....................................................................60
第二节完善要素保障......................................................................60
第三节 优化环境保障.....................................................................61
第四节严格实施保障......................................................................61
《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规划,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脱去国家贫困县帽子, (略) 科学发展先进县行列,为“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60亿元,年均增长17.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599元,年均增长13.9%;实现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年均增长23.6%;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年均增长17.4%。主要经济指标 (略) 前列,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2.6:55:22.4调整为2015年的16:62.3:21.7,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呈集聚发展之势,五大支柱产业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都市型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第三产业持续发展,预计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亿元,年均增长17.1%。现代物流、乡村旅游、信息科技服务等服务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全面推进经济、行政、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两个清单”制度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医药卫生体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重大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双双增长。五年累计招商引资突破12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近3倍。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全县私营企业达4870户,个体工商户达16067户。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推进创新创优,市级以上科技项目和申报发明专利数显著增长, (略) 级科技成果230项。 (略) 级民营科技企业15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9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7户; (略)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户,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27户, 跻身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
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镇建设加快,特色鲜明的双城双轴现代城镇化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化水平由38%上升到50%。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工程有序实施。县域综合交通体系贯通扩容、联网加密;通信发展步伐加快,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全面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加固、土地整理、环境整治、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 (略) 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
生态建设取得实效。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行水资源利用“红线”管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水环境治理,扎实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强化大气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预计“十二五”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 (略) 控目标。扎实开展“三线三边”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森林覆盖率由19.53%上升到23.17%。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684元和14614元。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群众参合率达98.8%。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城乡统筹就业加快推进,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15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9%以内。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实绩 | 规划目标 | 完成情况 | ||
总量 | 年均增长(%) | 总量 | 年均增长(%)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63.8 | 400 | 19.6 | 361 | 17.1 |
人均GDP | 元 | 21400 | 51600 | 19.4 | 47599 | 13.9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190.5 | 420 | 17.1 | 425 | 17.4 |
其中:工业投资 | 亿元 | 102 | 230 | 17.7 | 240.7 | 18.7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22.5 | 51 | 17.7 | 49.5 | 17.1 |
财政收入 | 亿元 | 13.88 | 40 | 23.6 | 40.1 | 23.6 |
三次产业比 | % | 22.6:55:22.4 | 16:62:22 | 16.0:62.3:21.7 | ||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 亿元 | 253 | —— | —— | 804.2 | 26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64.7 | —— | —— | 192.8 | 24.4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 亿元 | —— | —— | —— | 182.9 | — |
服务业增加值 | 亿元 | 36.65 | 88 | —— | 78.3 | 16.4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38 | 50 | —— | 50 | — |
森林覆盖率 | % | 19.53 | 25.53 | —— | 23.17 | 0.42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 | 21500 | 15 | 25684 |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 | 12500 | 15.4 | 14614 |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3.6 | 4.1以内 | 2.99 | — |
专栏一:长丰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县既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也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本县仍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有条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从发展机遇看,在国家层面,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国家区域战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及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我县产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激发创新活力,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驱动因素的转换,在深层次塑就新的内部发展条件。在省级层面,安徽仍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上升期,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在产 (略) 委、省政府提出“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安徽是全国新型 (略) ,在区域发展方面合肥经济﹙都市﹚圈的作用更加凸显,都会带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略) 层面,围绕建 (略) 群副中心,“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进入提升期,“1331”空间布局进入完善期,产业结构进入优化期,直接带动我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更高起点上的新发展,而我县发展有空间、工业有基础,特别是主城区辐射力的增强会在我县更大范围产生同城效应,主城区工业重心向郊县转移将会加快我县工业扩量升级, (略) 在“十三五”期间的整体性协调发展,会给我县带来更多更直接的发展机遇。
从面临的挑战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三大主要特征,对我县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适应这些新要求又会带来新的挑战。一是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做大了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难度加大;二是产业结构不优,尤其是商贸服务业发展不足,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较为困难;三是资源约束增强,环保治理与保护成本上升,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四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统筹发展压力增大;五是人才资源供求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创新驱动后劲不足。这些问题严重不适应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十三五”期间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要有新的突破。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略) 调转促行动计划,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工业强县、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和城乡一体四大战略, (略) 前列的新型工业化先行区,城乡一体化的新典范, (略) 区北部重要门户三大定位,南融合肥、北联淮南两大发展走向, (略)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力争进入长三角县﹙市﹚域第一方阵和全国百强县。
上述指导思想简称为“54323”发展思路,即五大发展理念,四大发展战略,三大发展定位,两大发展走向,三大发展目标。
第二节 发展战略
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工业强县的首位战略地位,主 (略) 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与淮 (略) 产业转型的联动,聚焦工业升级,突出特色,壮大优势,进一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把双凤开发区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力争跻身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工带农, (略) 农业发展;以工促三产,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三次产业协同,构建有长丰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绿色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方式、公众消费方式、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突出产业发展绿色化,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 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城镇建设绿色化,社会生活低碳化, 建设节水型社会,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新格局。加强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提高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大力推行绿色消费,创建生态县,建设绿色长丰。
创新驱动战略。整合研发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机制,完善创新支持政策,进一步培育和强化创新驱动力。突出创新驱动工业发展,推进多种形式的创新平台建设,在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力争突破, (略) 场上占领技术高地。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支持创业者和小微企业自主创新,支持商业模式的创新,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隐型冠军”,促进创新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城乡一体战略。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双轮驱动,走城乡包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扩大北城规模,打造“精致县城”,建设特色集镇,大力发展镇域经济,促进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鼓励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将城镇建成产城一体、宜业宜 (略) 镇,将新农村建设为留得住乡愁、看得到前景的美好家园, (略) 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以“全国进百强、长三角县﹙市﹚域第一方阵”为目标,推进四个全面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略) 前列的新型工业化先行区,城乡一体化的新典范, (略) 区北部重要门户。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显著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 (略) 争先,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实现“保七争八”,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力争达到8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70亿元,力争达到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00亿元,力争达到8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力争实现五年翻一番。
——改革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活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有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逐步完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成效明显,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十二五”末提升50%。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结构调整深入推进, 转变发展方式成效明显。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9.5:60:30.5,工业提质扩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服务业提速增效,产业层次明显提升。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提高,进出口总额力争达到10亿美元。
——新型城镇化有新发展,双城功能显著增强。农村人口异地城镇化和就近就地城镇化并行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形成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北城深度融入合肥主城区,县城建成宜居宜业宜学 (略) ,各种要素承载力显著提升, 生态园林型双城双轴城镇化体系基本形成。
——主体功能区建设初见成效,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更加科学完善, 主体功能区建设初见成效,生产空间集聚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天蓝水清。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万元GD (略) 控目标, (略) 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25%,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全面消除贫困人口。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全面,社会管理更加完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专栏二:长丰县“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 | 单 位 | 2015年完成 | 2020年目标 | 年均增长(%) | 指标属性 |
一、经济总量(6项)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361 | 保700(争800) | 14.2(((((15.5) (可比价) | 预期性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美元 | 7335 | 13155 | 12.4 | 预期性 |
财政收入 | 亿元 | 40.1 | 保70(争80) | 11.8 | 预期性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425 | 保700(争800)[2900] | 11 | 预期性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49.5 | 99.1 | 14.9 | 预期性 |
服务业增加值 | 亿元 | 78.3 | — | 22.2 | 预期性 |
二、创新发展(3项) |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 亿元 | 182.9 | 500 | 22.3 | 预期性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0.3 | 1.3 | — | 预期性 |
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60 | 100 | — | 预期性 |
三、协调发展(4项) | |||||
三次产业比 | % | 16.4:61.9:21.7 | 9.5:60:30.5 | — | 预期性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50 | 60 | — | 预期性 |
工业化率 | % | 54 | 56 | — | 预期性 |
建成区面积 | k㎡ | 107.5 | 120 | — | 预期性 |
四、绿色发展(6项) | |||||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 % | 100 | 全面达标 | — | 约束性 |
森林覆盖率 | % | 23.17 | 24.47 | — | 约束性 |
耕地保有量 | 万公顷 | 10.763 | 10.766 | — | 约束性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 | — | (略) 控目标 | — | 约束性 |
单位GDP能耗 | 吨 | — | (略) 控目标 | — | 约束性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 吨 | — | (略) 控目标 | — | 约束性 |
五、开放发展(3项) | |||||
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1.73 | 10 | 42.0 | 预期性 |
实际利用境外资金 | 亿美元 | 0.65 | 3.0 | 35.8 | 预期性 |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 亿元 | 259.8 | 500 | 14 | 预期性 |
六、共享发展(10项)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5684 | 43080 | 10.9 | 预期性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4614 | 24525 | 11.0 | 预期性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 | 99 | 1 | —— | 约束性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 | 87 | 95 | —— | 约束性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 万人 | 36 | 41 | —— | 约束性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 | 96 | —— | 约束性 |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 张 | 40.8 | 50 | —— | 预期性 |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1.3 | 2.0 | —— | 约束性 |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 | 万人 | —— | 3.8 | —— | 约束性 |
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五年累计) | 万套 | 0.038 | 1.0341 | —— | 约束性 |
注:1、括“[]”内为5年累计数;2、本表未列入, (略) 、市对应设置的约 (略) 、市控目标。
第四节 优化三类空间布局
科学确定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作为衔接城乡、土地、环保等规划的依据,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完善空间管控政策,强化空间管控能力,构建美丽长丰新格局。
城镇空间。包括县主城区及各镇乡的现有建成区、规划建设区以及县经济开发区全部,点状分布于全县及各镇乡的中心。划定城镇与工业园区扩展边界,严格规划红线管控,严禁城镇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提升城镇功能,彰显城镇文化,建设具有江淮地区园林特色的新型现代城镇。引导工业向经济开发区集中,积极发展低碳循环产业,严格控制三废污染,走绿色城镇发展之路。
农业空间。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田地区以及农村居民点等,分布于全县的农村地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和非农用地规模进行严格控制。划定永久性高标准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切实提高耕地产出率。优化农村居民点的布点规划,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强农村建房管理,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严禁占用耕地。
生态空间。包括林业用地、水面、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和文化自然遗产地等生态敏感地区,广布于全县。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划定“生态红线”,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建设生态核心区,在严格保护、控制开发的原则下适度发展旅游等休闲产业。突出环境保护,大力治理污染;保护天然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适度扩大生态空间。
第三章 推进工业强县
坚持工业强县的首位战略地位,打造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工业布局,把我县 (略) 工业主战 (略) 前列的工业强县。
第一节 打造五大优势产业集群
现代建材产业。重点发展现代轻钢建材、铝型材、新型墙体材料和其它现代金属复合建材等。适应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以鸿路钢构、广银铝业、中建七局绿色建筑科技园区等项目为基础,积极引导产业链条相关企业入驻,发展结构优、效益好、效率高、资源节约的特色绿色建材产业;着力推进建材产业转型升级,走自主创新、绿色化发展之路,打造现代建材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现代建材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
汽车零部件产业。围绕江汽、长安公司集团等整车 (略) 场需求,以建设基地、完善配套为重点,应用“互联网+”,强化与高等学校、 (略) 所和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创新,改造提升汽车零部件生产工艺水平。支持企业技改扩建,汽车配套规模化、集成化不断完善,配套品种、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兼容度、市场占用率不断扩大。围绕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主机厂延伸配套零部件产业链,重点发展相关零部件,努力促进汽车零部件制造的绿色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到2020年,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达150亿元以上。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粮油精深加工、饲料加工等,支持中粮集团、伊利乳业等龙头企业发展,提升食品加工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农产品(食品)安全可追溯、检测监控平台、现代食品研发平台,努力把我县打造成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县,合肥信得过的现代中央大厨房, (略) 知名的安全绿色食品制造与供应基地。到2020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达200亿元。
电力设备产业。推进吴山电线电缆园建设,支持绿宝电缆、国科电力、固力发电气等骨干企业释放产能高峰期,打造电力设备产业集群。到2020年,电力电器产业实现产值达150亿元。
家居家电产业。支持荣事达、万和电气、志邦工业园、人和集团、好太太厨房电器等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家电整机生产企业和关键配套产品,进一步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型、高效节能型、信息智能型和个性化家电产品。紧抓合肥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机遇,依托京东方重大项目,重点引进显示配套产业项目,完善显示产业链条。提升家电研发水平,提升主机配套零部件本地化, 拓宽家电产品品种,促进家用电器与家居、家具的一体化发展。与市区企业共同打造家居及家用电器产业集群。到2020年,家居家电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第二节 发展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节能环保。大力发展绿色再制造,加大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推进建筑废弃物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支持丰德科技、根源光大、阳光电源、龙信科技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推进皖能垃圾发电、金太阳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力度,打造庄墓新型环保节能产业园。力争到2020年形成产值100亿元。
生物医药。着力培育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品牌。支持华恒生物、平光制药、安通医药等企业投产发展,鼓 (略) 技改扩建。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生物医药大型企业,开发有发展前景的生物医药品种,强化农用生物制品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力争到2020年产值达到50亿元。
装备制造。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重点发展数控产业园、华升泵阀、元兴装备、中山天业、圣泰包装等装备制造业,努力提升我县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到2020年,力争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
创意产业。重点发展网络增值服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影视音像制作等,依托杏花印务、卓尔包装等企业,争取发展动漫产业,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网络软件和重点行业的应用软件以及软件外包业务。到2020年,力争创意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第三节 推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引导工业集中区向双凤经济开发区和合淮共建区集聚,形成“两区多园”的工业布局。双墩工业园、下塘工业园、岗集汽配工业园、吴山工业园纳入双凤经济开发区统一规划管理,争取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到2020年,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合淮共建区以水湖工业集聚区为主体,组合罗塘工业园、杨庙工业园、庄墓工业园,建成合淮工业走廊的战略支点。
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更新理念,拉高标杆,注重产业、人居、生态互动发展,走绿色、低碳、高端、集约发展道路,推动各园区全面转型升级,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引领 (略) 化发展的智能集聚区。探索开发区管理新模式,推进园区体制转型,建设具有活力的开发园区。
1.万和新能源热水器生产基地项目。广东万和集团拟和德国博世集团合资建设,总投资10亿元,年产多能源集成水系统20万套,厨电30万套,系统相互组合配套系列达到8种产品,年产值22亿元以上。 2.联合智能装备数控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3亿元,新建数控产业园及国家级企业 (略) 级数控雕铣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形成年产1.2万台数控机床生产能力。 3.橱柜扩产及整体家居生产项目。总投资11亿元,形成年产26万套橱柜、15万套卫浴柜、11万套整体衣帽间生产能力。 4.人和集团中国空气净化项目。总投资45亿元,建设空气净化设备产业园,产品主要应用领域为工业、商业、民用方面。 5.万力轮胎生产项目。总投资55亿元,年产200万套全钢载重轮胎和2000万条半钢子午胎轮胎。 6.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50亿元,预计可建设500MV分布式光伏电站。 7.皖能长丰发电厂项目。总投资48亿元,规划建设2×660兆瓦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年发电量达72亿千瓦时。 8.科创北城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5亿元,吸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互联网应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聚合上下游高端产业的集群。 9.鸿路集团现代建材工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建设现代建材工业园,具体为建设机器人生产线,智能车库,绿色建材等。 10.合肥绿色建筑科技园项目。总投资58.2亿元,年产能为200万㎡建筑面积所需混凝土构件。 11.秸秆发电项目。新建一台130吨/小时高温高压生物质锅炉,装机容量30MW,年处理秸秆24万吨,年发电量1.9亿kwh。 12.年产20万吨铝型材加工生产项目。总投资6.9亿元,年产20万吨铝型材。 13.合肥炭素厂整体搬迁重建项目。总投资10亿元。 |
专栏三:工业重点项目
第四章 (略) 农业
发挥城间县优势,突出农业特色,加快农业转型发展,推进传 (略) 农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略) 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 (略) 型农业经营体系。至2020年,各类规模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000家,土地流转率达60%,农户参加各类农业合作组织覆盖率达78%以上。
促进农业企业集群化发展。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引导园区企业由产品生产向品牌经营转变,鼓励和扶持一批基础好、有发展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打造若干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至2020年,农副产品加工总产值达200亿元。
第二节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种植业抓好优质粮油棉、北部草莓、南部北城生态园林、中部龙门寺现代农业、东部杜集休闲观光农业等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形成“两带一区一园”布局:沿滁河、瓦东干渠“两带” (略) 型休闲观光农业;以龙门寺水库为核心,带动周边吴山、陶楼、杨庙、下塘四乡镇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建设节水型高效农业区;以水湖镇为核心,打造集休闲旅游采摘等于一体的万亩草莓文化主题公园。畜禽水产业重点打造“三带四区:即沿合淮公路、合水公路、瓦东、滁河干渠分别形成生猪产业带、肉禽产业带和生态渔业产业带;以水湖、左店为主板块形成蛋鸡产业区,以造*、陶楼为主板块形成奶牛产业区,以下塘、陶楼为主板块形成龙虾产业区,以水湖、罗塘为主板块形成沿湖特色水产产业区。
突出农业精品园区建设。按照“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建设模式,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整合土地资源、完善功能配套,突出特色,实行标准化生产,适地建设草莓、南(冬)瓜、马铃薯、蔬菜、奶牛、生猪、草鸡及林果园艺等高产高效绿色安全的农业精品园区,发挥示范作用。
第三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主干及田间道路、排灌渠道、设施农业和高标准粮田建设,完善水、电、路等设施,形成路网通畅、能灌能排、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综合治理江淮分水岭地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强抗旱能力。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畜禽水产养殖区强化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机耕、机播、机插、机防作业水平。2020年实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80%,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90%以上。
实施绿色增产增效提升行动。 (略) 级小麦、水稻绿色增产核心示范片建设,提高单产水平。全县示范推广绿色增产示范区面积30万亩。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还田节肥、肥水一体化管理等十大绿色增产模式,特色农业园区推广“三新”技术和“节肥、节药、控水”等技术措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突破。
强化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安全监管。以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为目标,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抓好标准化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搞好农业科技服务,促进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培育知名品牌。至2020年,“三品”认证总数达200个。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控,推进统防统治,全面推行规范饲养。落实投入品监管、违禁物品管控、农兽药残留超标和农产品追溯四项措施,完善标准、监管、监测、认证、应急等五大体系建设,主要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采取产学研推一体化模式,鼓 (略) 所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共建生产基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加强对农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等普及性培训。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强化硬件配置、站点建立、信息采集和信息员队*等基础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网络营销、农资动态监管等全程网络服务。
第四节 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大力推广粮食绿色增产等肥药减控模式、畜沼莓等循环生态模式、农牧结合互利模式、林下利用秸秆发展食用菌间套模式、秸杆变菌等有机肥模式、秸杆还田综合利用模式。
实施草莓产业提升行动。以筹办第八次全国草莓大会为契机,按照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草莓产业基地目标定位,抓好草莓优质种苗体系培育和质量安全管控体系建设,坚持招大引强,发展草莓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以草莓工厂化育苗、规模化种植、品牌化营销、商品化加工为重点,建设草莓育苗中心、标准化生产基地、精品草莓文化园、 (略) 场、精深加工厂等,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草莓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推进一产与三产融合发展。立足城郊县资源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向中部龙门寺、北部草 (略) 生态农业示范区集聚,以草莓等特色农产品采摘、农耕文化和农事体验为支撑,以大房郢水库、梅冲水库、张桥水库等水面资源游乐开发为重点,打造一批集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庄、农家乐、精品采摘园等,培育休闲农业示范点,串点成线形成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线路,促进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业融合发展。
专栏四:农业十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农业十大工程: 1、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程。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工程。 3、特色高效农业提升建设工程。 4、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建设工程。 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提升工程。 6、农技和农机推广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7、智慧农业提升和科技创新培训工程。 8、品牌农业创建工程。 9、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工程。 10、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建设工程。 农业重点项目: 1、 (略) 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节水灌溉项目。总投资1.26亿元。 2、第八次全国草莓大会筹备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 3、长源樱田樱花种植基地及农业示范园项目。项目总面积为5000亩,项目总投资5亿元。 4、“十三五”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项目。市、县财政投资1亿元。 5、农业部高标准良田建设项目。争取中央财政投资1.5亿元。 6、国家、省、市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项目。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投资0.5亿元。 7、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省、市、县财政投资0.6亿元。 8、农机推广补贴项目。中央、省、市、县财政投资0.75亿元。 9、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项目。争取中央、省财政投资5亿元。 10、适度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项目。争取中央、省财政投资1.5亿元。 |
第五章 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农村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接轨合肥的县域现代服务业网络体系。
第一节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研发设计业。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服务中心,促进工业企业与设计企业合作。鼓励有能力的工业企业围绕提高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专业化设计及相关定制、加工服务,建立健全重大技术装备第三方认证制度。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质量认证等生产型服务业项目。
物流业。依托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新型平板显示等优势产业,打造生产服务型、商业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的北城物流园区。依托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优势,实现仓储、中转、配送服务一体化,降低物流成本。扶持发展一批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电子商务。以产业集群、产业园区、 (略) 场为依托,打造一批行业性、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推广线上网店线下消费、社区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等;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推动农产品网上销售,发 (略) 场、数字农家乐、特色旅游、特色农产品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
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县域 (略) 场体系。加快发展地方金融组织,扶持发展中小型商业银行、 (略) ,以及农村商业银行、村 (略) 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创新财政金融产品,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
第二节 扩展生活性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社区商业等多层次流通网络,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 (略) 场和餐饮业转型发展。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 (略) 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向农村延伸,构建便利实惠通畅的城乡商贸服务体系。
健康服务业。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扶持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兴办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略) 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发展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新建社区按相关规定建设健康服务配套设施。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城乡社区服务业。完善城乡社区便利消费体系,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网点,培育和发展一批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 (略) 。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网络。
第三节 发展城郊旅游业
打造生态乡村游精品。编制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发挥“草莓之都、果蔬基地、生态新城”等生态资源优势,开发乡村观光休闲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系列旅游新产品,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建设融新农村以及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康体养生、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发掘特色乡土资源。挖掘自然和人文积淀,对杜集生态旅游区、陶楼桃花源、义井樱花生态示范区、龙门寺现代农业示范园、吴王遗踪文化园和滁河干渠自然生态风情线等区域进行深度开发,丰富提升吴王遗踪文化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五湖连珠”旅游文化项目、丰乐生态园等载体建设;扶持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村,加大休闲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休闲农业。
搭建智慧旅游平台。建立完善全县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行业监管体系、旅游营销体系,建成景区游客流量监测系统等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网站、触摸屏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构筑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媒体宣传、组织旅游线路、策划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宣传乡村旅游,扩大影响,提高长丰旅游知名度。
第四节 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
优化服务业资源配置,构筑“双核引领、三圈提升,多点联动”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推进城乡服务业一体化发展。
双核引领。建设水湖和北城商贸核心区。水湖重点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北城重点打造高品质商业商务区和高品味生活居住区,两核引领全县服务业向业态多样化、功能多样化,空间布局集群化、板块化、商圈化发展。
三圈提升。优化提升县域范围三个层次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水湖镇、北城构成一级商圈,下塘、吴山、庄墓和朱巷等中心集镇构成二级商圈,其他集镇和大型社区构成三级商圈。
多点联动。实施农村社区商贸中心建设工程,完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新 (略) 、农家店和社区服务中心,推进电商进村,丰富新型社区商贸综合服务、农业专业化服务和农村金融、保险、邮电、药品零售等社会服务功能。
专栏五:服务业十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服务业十大工程 1.“二网”升级工程。推 (略) 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提档升级,重点支持乡镇商贸中心、日用品及农资配送中心和日用品直营大店建设。 2.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支持农村种植(养殖)合作社或大户、面向农村(连锁)商贸企业、物流企业、电商企业等整合资源,结合实体网络、售后服务渠道等搭建公益性为主的农村流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信息发布、供求交易、物流配送、质量追踪及售后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网络体系。 3.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程。通过 (略) 场改造、提升功能,建设具有集中交易、统一配送、检验检测等功能的大型粮食、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 (略) 场,形成跨区域、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配送网络。 4.社区蔬菜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引 (略) 场、社区菜店、 (略) 、果蔬商店、周 (略) 场、社区自动取货柜等零售网点进行合理布局,构建多种业态共同发展的农产品零售网络体系,打造15分钟买菜商圈。 5.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培育运作规范家政服务企业,培育一批示范性强的服务企业,鼓励家政服务企业进入城乡社区,加强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建设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 6.早餐示范工程。促进早餐店建设,培育早餐示范工程骨干企业和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形成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的大众化综合早餐服务体系。 7.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县城、北城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和再 (略) 场,建设吴山静脉产业园,推动移动式、固定式的社区回收点(绿色小屋)建设,扩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覆盖范围,在各乡镇、社区、村落设立回收站点或分拣中心,形成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化经营管理格局。 8.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信息平台,综合监管、追溯、溯源、召回、分析等肉菜流通全程信息,建立“源头控生产、加工控质量、批发控流向、零售控准入”的安全机制。 9. 重要商品地方储备体系建设工程。建立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应急商品数据库等监测系统,支持企业参与重要生产生活物资的收储、代储,建成布局合理、监管严密、 (略) 县两级重要商品储备及其管理体系。 10.乡村旅游升级提升工程。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发展好、基础配套条件好、公共服务保障好、综合管理好“五好”标准美丽乡村,示范带动全县乡村旅游整体水平提升。 服务业重点项目 1.宝湾国际物流中心二期三期项目。总投资40亿,二期新建品牌展示城。三期新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区。 2.北城电商园项目。总投资20亿,新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综合体。 3.岗集汽配城项目。总投资20亿。新建货运汽车4S店, (略) 场。 4.岗集物流园项目。总投资100亿,建设现代物流基地。 5、静脉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群,总产值80亿元。 6.红星美凯龙家居城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设中高档家居商场、主题商业街区、中高端住宅于一体的综合体。 7.合肥中集车辆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集商用车贸易、 (略) 场、商务办公、酒店、商业配套于一体的综合型车辆贸易产业园。 8.安徽润恒国际食品城项目。总投资40亿元,建设高低温智能冷藏中心,国际食品展示中心,物流仓储服务中心,检疫检测中心等。 9.县城高铁广场商业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高铁广场商业综合体。 10.合肥北城中医药产业园项目。总投资40亿元,建设中药的贸易、加工、仓储、物流以及中医药检测、 (略) 、中医养生养老、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 11.科创绿洲项目。引进3-5 (略) (略) 所,建设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生活配套、产业孵化聚集等功能区。 12.合肥北城未来城项目。双墩镇双凤湖与双龙湖之间,规划面积15km2,总投资100亿元。打造文化创意、设计研发、休闲旅游几大功能区。 |
第六章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实施“双城”带动,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美好乡村, (略) 、特色城镇、美好乡村“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第一节 打造“双城”中心
打造“精致县城”。 (略) 区副中心定位,打好生态牌,做好水文章,突出特色,优化环境,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精致县城”。按照国家园林县城标准,建设绿地绿廓、新城公园、水湖公园、城北公园等开敞式空间绿色景观, (略) 级园林县城, (略) 文明县城, (略) 级卫生县城。推进与有关高校、职校合作,加快建设“职教城”。 (略) 合作,共建开发区,加快建设产业新城。加快老城区更新、棚户区改造、老旧道路、街巷改扩建, (略) 貌,改善居住环境,融入文化内涵,打造特色街区。加快新城行政文化片区建设, (略) 政基础设施保障,提升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县域北部发展。
打造北城升级版。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长三 (略) 定位,推进北城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升级、城市管理升级,全面打造北城升级版。全力推进合肥北城中新集团产城融合项目,助推北城创建全国产城融合典范, (略) 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将北城发展成为融产业、商贸、金融、居住、旅游等于一体的生态新城、产业新城和商务新城。将岗集、下塘、吴山纳入北城范围,一体化拓展发展空间;将双风开发区与岗集、下塘、吴山工业集中区“四合一”,高端化发展产业集群;以长三角精品城区为标杆,对接主城,精品化引领城区建设;依托江淮分水岭、滁河干渠生态大廊道,加密城区生态空间,高品质建设科创绿州,高起点规划“未来城”,绿色化塑造城区形态;以生态提高生活质量,以 (略) 记忆,以 (略) 文明,将北城建设为大、强、美的现代化新城区。
专栏六: (略) 建设重点项目
北城:合肥北城中新集团产城融合项目、淮南北路北延、蒙城北路延伸、魏武路西延、蒙河路、凤麟路、鹤翔湖路、汤都路、汕头路、双墩路、双凤路东延、地铁9号线、物华苑三四期、绿洲-凤栖苑新村小区、凤麟兰亭安置社区二期三期工程、双墩镇旧城改造等工程。 县城:南一环东段连接线、县城南二环铁路上跨桥工程、长寿路西延、下塘路改造、长合路改造、长淮路(长寿路至南二环段)、长新路改造(杨公路至站前路段)、水湖镇原涵管厂区域棚改、原二建公司棚改、*岗小桃园棚改、水湖农场周边改造等工程。 |
第二节 推进小城镇特色发展
引导特色化发展。推动工贸型、旅游型与农贸型小城镇的“一镇一品”特色化发展。吴山镇突出发展电线电缆、静脉产业、临空产业,下塘镇突出发展铝深加工产业集群,岗集镇突出发展汽配、新能源汽车产业,庄墓镇突出发展建筑节能建材,杨庙镇突出发展高效农业和规模养殖,陶楼乡突出发展观光农业为主,朱巷镇、杜集乡、左店乡、义井乡、罗塘乡与造*乡突出发展特色农业。 (略) 的发展路子,做特 (略) 镇。
提升城镇功能配套。做好合水路、合淮路改造工程的征地、拆迁、改造和建设。全力推进集镇安置小区与公租房建设,改造完善镇区环保设施,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建立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实现集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和雨污分流。加快组织实施水湖镇和我县北城区域重点乡镇旧城区、棚户区城中村危旧房屋和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改造,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
第三节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农村新型社区。衔接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开发、江淮分水岭项目实施,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重点整治“空心村”,严格控制新增村镇的建设用地规模,提升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促进农村危旧房改造,突出乡土文化特色,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略) 美丽乡村建设新样板。到2020年,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所有村(居)全覆盖。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做好美化、亮化、净化,加强“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村庄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建成垃圾转运站,到2020年,基本得到收集治理。加强水环境治理,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做好董铺水库保护区内养殖厂搬迁、饮水保护区移民安置,对12个重点水域和5条主要河流实行“河长制”,集中整治实行“全覆盖”。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通过秸秆发电、秸秆沼气等,建立综合整治常态化机制。推进森林增长工程,加强绿道建设,成片绿化造林,实施生态乡镇(村)创建示范工程,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
完善农村配套设施。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农村改水、供水工程。加大新能源利用,积极推广农村沼气、秸秆发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推进光伏下乡、光伏扶贫工程,建设村级光伏电站、地面电站,开展朱巷镇等光伏小镇建设。到2020年,实现所有集镇及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实现宽带、公交“村村通”。
第四节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城乡规划引领。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多规合一”,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城乡规划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衔接,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复垦整理)及整村推进,在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中建设具有集镇功能的新型村庄。
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加快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地下管网等一体化规划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管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落实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加小城镇用地指标。加快基础设施与合肥主城区互联互通,畅通北城与县城道路, (略) 为中心、覆盖镇村的公路网络。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制度接轨步伐, (略) 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一体化保障体系。加大对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建设项目的投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管护机制。
加 (略) 民化进程。推进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结合生态移民、扶贫移民与新农村建设,探索实施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的“双置换”,推进农业人 (略) 民化。做好拆迁征地农民的社保与就业安置,做好城镇安置小区、保障房建设同步。实 (略) 民化与小城镇建设用地相挂钩,推进挂钩项目区建设。扩大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为小城镇吸纳农业人口提供财力保障。
下塘镇:经二路、纬五路等工业园区及镇区道路、污水管网及提升泵站、拆迁安置小区二期等工程。 岗集镇:老合淮路改造、工业大道、朝阳路二期、岗淮路二期、机场路、兴业大道、JAC大道、富民路、胡庙路、老镇区公租房、工业拓展区公租房、金明花园三四期等工程。 吴山镇:百花馨园拆迁安置小区三期、吴山至新桥机场道路、 (略) 场、供排水完善、下塘路延伸、牌碑路延伸、百花街延伸、胜岗路改造等镇区道路及绿化配套等工程。 杨庙镇:老街改造、镇区道路、供排水管网等工程。 庄墓镇:建筑节能产业园(刘浅)至杨湾(寿县交界)道路、集镇及园区道排及污水处理厂、镇区棚户区改造等工程。 朱巷镇:一环路建设、合水路与长白路连接线改扩建、污水处理厂、朱巷社区棚户区改造等工程。 |
专栏七:小城镇重点建设项目
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综合交通体系、水资源综合利用、能源保障,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调控有力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健全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合理布局综合交通网络。按照“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完善毛细管”的原则,实施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工程,提高道路密度和通畅程度,加快建设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内外联系通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完善提升现有场站功能。到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畅通、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对外交通系统建设。 (略) 干道及高速路口连接线建设,形成便捷的进出快速通道。加快合水路、水家湖至九龙岗公路、张桥至义井公路、魏武西路、S311长丰段改造,建设青龙至杨庙、吴山至元疃等横向连接干线。阜阳路高架延伸至北城,提升北城与主城区的通达性。完成滁州至淮南(长丰段)高速公路建设,完善与周边县区道路连接。
加大县域路网建设力度。提升县域公路网络功能,增加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加快城乡集散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县乡公路升级改造与“通达”“畅通”工程,实施村村通提级、连网和延伸工程,加快危桥改造,拓宽村村通道路,重要县乡村道路实现连接循环。
加快铁路网建设。贯彻国家铁路网中长期规划,重点推进商杭高速铁路及过境城际轨道交通长丰段建设,提升北站服务能级。加快推进北货场升级改造工程。
推进庄墓水运码头(港区)建设。借力江淮运河建设,恢复与提升庄墓河航运能力,将庄墓河航运作为合肥水运组成部分,并列入合肥港区建设规划中,建设庄墓水运码头。
第二节 构建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规划各类可供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外调水等,加快庄墓河与江淮运河连接配套、污水处理回用、雨水集蓄利用等工程建设,实现多种水源统一配置和调度。按照兼顾防洪与抗旱、生产与生活、当前与长远的要求,加快构建调控有力、配置合理的现代化水利保障体系,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加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分水岭区域建设田间高效节水工程,提高地表水拦蓄能力,增加节水灌溉面积,完善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加快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改善水环境。
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开展水平衡测试,建设节水型企业。推进重点用水大户节水技术改造和污水处理提标改建,增加污水处理回用量,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开展生态河道工程,全面治理境内流域,恢复和强化河道功能。继续推进江淮分水岭小流域治理工程和庄墓河等河道治理工程。
推进城乡供水设施建设。开展生活节水示范创建。加快城乡供水管网改造、计量水表改造安装和节水器具推广应用。积极推进瓦埠湖取水工程、县城二水厂扩建工程和龙门寺水厂扩建工程。
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工程建设。加强排水防涝设施、排水通道的建设,强化水系的连通与治理。发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利用,替代常规水源,减少地下优质淡水开采。
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重视城镇备用水源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改水工作,到2020年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第三节 提升能源保障水平
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完善电网传输体系,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建设,结合工 (略) 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热电联产项目。构建清洁高效、保障有力、安全可靠的能源体系。
优化电网建设。规划建设外电进入通道,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形成以500千伏输电线路为主骨架、以220千伏输电线路为分输网的安全可靠的电力传输网络,改造和新建一批110KV输变电工程;改造农村电网,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致富提供充足电力供应。
实施天然气管网工程。依托西气东输等国家骨干天然气管道,加快与长丰分输站连接管道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支线管网,形成覆盖县城、工业园区和周边重点镇的供应网络,提高燃气覆盖率。
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水平,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等国家鼓励的绿色可再生能源项目。实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及农户家用沼气工程,实施生物质能发电工程。
第四节 推进信息化全面发展
加快“智慧长丰”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推进与合肥主城区“ (略) ”一体化建设。提升“ (略) ”工程,加大老旧住宅和楼宇光纤改造力度;拓展“光网乡村”工程,提高农村宽带接入水平;加大 “智慧企业”“翔计划”建设力度,推进与长三角相关产业信息平台对接,扩大区域信息平台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建设数字档案管理网络平台,推进“智慧气象”,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气象观测业务中的应用。
完善政务网络平台。加速乡镇、社区接入政务网,建立“数字长丰”基础平台、基础信息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和信息安全支撑体系。进一步拓展、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广运行党政综合办公系统,实现“一站式”申请和“一网式”受理,增强部门网络协作水平;完善应急防灾减灾联动指挥系统;建立网上政府采购和建设工程网络招投标系统。
建设 (略) 电子监护网。增加主要街道、重点路段的电子摄像建设,实现电子监护网络全视野无缝监护, (略) 场化维护管理,建立快速反应系统,治安、城管、交通、卫生等方面资源共享,综合利用,打造安全长丰。
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布局,强化信息安全,加快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迁移或集成。按照不同业务的需要优化电子政务流程,建立政府公开信息、政务办理痕迹信息和公共管理状态信息的实时共享机制,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跨部门业务协同。
专栏八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运输体系工程 1.及干道建设工程:推进滁淮高速长丰段工程、合水路(下塘至水湖段)改造工程、水家湖至九龙岗公路改造工程、合淮路改造工程吴山至南岗段、魏武路西段(蒙城北路至新G206段)建设工程、张义路改造工程杜集至朱巷段、机场便道改造工程、合淮路(西二环至新G206)工程建设 2.危桥改造工程 3.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 4.村村通水泥路延伸提级联网工程 5.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 6.商合杭及城际铁路建设工程 7.火车站及货场升级改造工程 8.庄墓河水运码头建设 水利保障体系工程 1.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 建设瓦东干渠下塘渡槽工程 2.城镇堤防工程和中小流域主要堤坊加固等工程,提高县城防洪标准, (略) 防洪体系 3.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重点推进庄墓河、沛河治理工程 4.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塘坝扩挖、小型泵站技改、渠道清淤、末级渠系改造,中小灌区改造,小型水闸除险加固 5.水安全保障工程:大房郢水库上游长丰区域治理项目,大官塘、蔡塘水库等支流、板桥河(长丰段)及8个乡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治理工程 6.城镇备用水源建设工程 7.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29.27万农村居民饮水问题 能源供应体系工程 1.电网主电源建设:改造和新建一批110KV输变电工程 2.天然气管网工程:加快分输站连接管道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建立覆盖县城、工业园区和周边重点镇的供应网络 3.城市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和生物质能基地项目 4.生物质能发电工程 信息网络体系工程 1.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络建设 2.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长丰气象观测与网络 3.智慧化、数字化长丰气象预报 4.城乡一体化长丰气象服务 5.“智慧企业”、“翔计划”、“数字化车间”等培育 6. “数字城管”、“天网工程” 7.集镇和中心村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工程 |
第八章 建设绿色长丰
第一节 争创生态文明示范县
推进绿色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绿色办公。推进生态村乡镇创建,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提高环境质量, (略) 级和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提升环境监测及执法能力。实施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形成覆盖全县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有效处置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逐级签订环境保护与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责任书,督查工业企业“三废”达标排放, (略) 、市下达的污染减排目标任务。
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新上项目严格执行“四个不批”:即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选址选线与规划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不批,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项目不批,资源能源消耗大、增加排污总量和严重影响生态的,不符合主要污染物减排要求的项目不批。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必须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杜绝高污染、难治理、能耗大、污染重或生产工艺落后的项目落户长丰。
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与教育。建立青少年环保教育基地,开展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活动。报刊、电视台开辟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宣传专栏,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促使社会各界关注生态、了解环境、支持环保。围绕世界环境日等生态主题日,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节 强化水土环境污染治理
建设与改造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治理工业水污染, 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工业集聚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管,化工、医药、涉重金属类企业的污水在进入主管网前必须进行预处理。强化城镇污水处理, 完成朱巷等6个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0年,各中心村、各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以及县城和北城区域全部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水湖镇和南部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制定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经验,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精准施肥技术,确保化肥、农药施用零增长。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划定畜禽水产禁养区、限养区和非限养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积极推行生态循环养殖,开展畜牧绿色低碳循环养殖和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推广农牧结合互利、产业循环利用、废物沼气处理、资源保护改善等一批生态循环养殖技术。加强猪舍、牛舍标准化改造,建设沼液储存及输送管网设施,对病死畜禽一律实施尸窑等无害化处理。
加强江淮分水岭水土保持。植树种草抑制水土流失,实施沟渠塘坝修复工程以疏通水系,以小流域治理带动大面积生态修复,至2020年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8处,治理面积达到15189公顷、基本农田1750公顷。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发展节水农业和适应性农业,鼓励劳务输出,缓解区域生态承载压力。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对全县集中供水(自来水)饮用水源地、境内入境河流断面、出境河流断面环境质量进行常规监测,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取缔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关闭水源保护区内的水污染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实施董(大)水库周边村(居)整体搬迁,加强梅冲湖等湖泊的环境监管,保护和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完善“河长制”,把水质等指标列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到2020年,全县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0%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
第三节 形成风清气朗的宜居环境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控工业废气达标排放,加快淘汰高污染燃煤锅炉、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治理建筑工地及道路、混凝土(沥青)搅拌站扬尘和餐饮油烟等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实施秸秆禁烧常态化管理,加强督察工作。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全县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空气质量明显好转。至2017年,全县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至2020年,全县优良天数提高到超过255天。
抓好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建设。推进大房郢水库、杜集鸟岛等湿地公园和卧龙山森林公园建设,切实保护好生物多样性。继续开展“三线三边”绿化提升工作,实施城际、县际、景区周边绿化提升和河流、公路、铁路沿线绿化建设。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及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开展森林城镇创建活动,开展乡村道路、庭院、房前屋后绿化,实现“ (略) 走进森林,让 (略) ”。至2020年, (略) 级森林城镇5个,省级森林村庄25个,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1728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0.47%左右,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00万立方米。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和社区居民教育规划,增强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防与处置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风险和危害;加强专业应急救援软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物资储备体系。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显著提高农村民居和公共设施防灾减灾能力。
第九章 建设文明长丰
推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文明长丰。
第一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合理配置全县教育资源,按照适度超前、相对集中、就近入学原则,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实现高中教育向县城和北城集中,义务教育向集镇、中心村靠拢。规划建设水家湖教育基地,鼓励优质 (略) 校来基地投资办学。撤并50所规模50人以下的学校, (略) 、市素质教育示范校30所。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按照一乡(镇)一所寄宿制学校目标,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 推进优质学校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普及高中教育。优化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加快高中教育普及进程,提高办学水平,支持下塘中学、北 (略) 、市示范性高中序列,兔除高中学杂费。以2017年我国高考改革为契机,采取名校加分校的方法,努力提高全县本科达线率。
发展职业教育。适应我县及合肥地区产业发展对职业的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把握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促进普教与职教统筹发展。办好县职成教中心和国家级职教学校,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示范县。
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依法依规保护民办学校办学权益,规范和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促进特殊教育发展。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特教学校康复设施设备,着力建成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
提升教育保障水平。设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教师队*专业化,提高乡村教师队*水平和待遇。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完善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发展县乡远程教育,扩大精品教育传播范围。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探索并推进“管办评”分离制度,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治理机制。完善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推进学历和技能等级“双学历”试点,实现职普融合贯通发展。
第二节 发展健康事业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制度建设。健全医保基金使用的社会监督机制,管办分开,市场保险机构参与经办。加强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公示,改进监控基础指标,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巩固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贯彻落实药品“零差率”制度和全国基本药物制度。
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略) (略) 北区建设,建成安徽领先,华东地区知名的 (略) 。 (略) 、 (略) (略) ,6 (略) 达到 (略) 水平,争创二级*等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精神 (略) 、下 (略) 新院区、杨 (略) 新业务楼,完成100所达到国家标准化要求的村卫生室改造。进一步完善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机构自身服务能力,推进人才队*梯队培养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巩固和推进慢性病和卫生应急示范县创建成果,加快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设立和完善基层卫生应急服务体系。
拓展医疗信息化覆盖面。按照“制度先行、统筹设计、强化应用、互联共享、业务协同”的原则,建设全县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设立全县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以居民健康卡为载体, (略) 级相关平台,促进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支付手段多样化,采用自助充值机、手机支付转账等多种方法,给居民医疗提供便利。
加强人口服务。统筹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法制化,“十三五”末,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完善流动人口生育管理服务,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到2020年末,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
发展体育事业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贯彻落实《中 (略)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进一步抓好学校体育训练工作,努力提高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积极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先进乡镇建设,提高全县人民的健康水平。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推进中小学校运动场地建设和县体育运动中心建设,提高举办和承办大型赛事的能力。
提高公民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倡导文明、和谐、进取、自律,形成讲正气、知荣辱、乐奉献、敢担当的良好风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构建崇德向善的社会价值取向。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促进全民阅读,重视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新媒体和网络文化,提升公民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共建人文长丰。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全县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略) 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均衡文化服务资源,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形成县城以县文化馆、图书馆、剧场(两馆一场)为支撑,乡镇村以乡镇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的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信息化发展,基于“互联网+文化”模式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网上图书馆、博物馆、 (略) 等,建设城乡文化乐园等惠民工程,逐步建成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按照“借助文化特色、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位,做大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一批地方文化产业品牌,着力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强化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节 创新社会治理
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县、乡镇、村(社区)、网格四级联动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社会组织行业自律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能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建立通畅有序的权益保障机制,坚持领导干部大接访,完善网上信访机制,探索推行信访代理新模式,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群众权益保障体系,健全公众参与、诉求表达、平等沟通、协商对话平台和机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依法维护各类社会群体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消费维权等方面的民生权利。完善公民自治机制,扩大基层公民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全面深化平安长丰建设。巩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全面发挥“天网工程”作用,建设县域互联网上网行为安全审计系统,充实立体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提升治安防控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规划(2016-2018)》,建立县禁毒教育基地,扎实抓好全县禁毒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构建综合治理新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厉打击非法传销、超载超限、制假售假等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加强平安长丰建设。
专栏九: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
1.河北衡水中学安徽分校。项目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2.安徽 (略) 新校区。 (略) 校园整体搬迁。 3.教育城项目。谋划一至两所高等教育学校,积极引进涉外教育等学校。 4.岗集学校迁址新建。总投资3000万元左右。 5.合众健康谷。规划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 6. (略) 北城新区。总投资15亿元,设立妇幼科、五官科、骨伤科及突发事件救治中心、肝病研究中心、国际医学转化中心、基层医师培训中心和传统医学诊疗中心。 7. (略) 及义齿加工基地。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 8.下 (略) 。占地37.5亩, (略) 标准建设。 9.杨 (略) 。项目投资2500万元。 10.公共卫生综合服务楼。建筑面积25000㎡,投资额7500万。 11.县体育馆。20000平方米。 12.长丰县科技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13.县文化馆。按国家一级文化馆标准建设。 14.县剧场。建设演出舞台和室内场馆,规划用地约10亩。 15.新风文化陵园。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总规划建设1000亩。 16、长丰县数字档案馆。主要含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
第十章 建设幸福长丰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原则,大力发展就业,全面推动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彻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幸福长丰。
第一节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灵活 (略) 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联接企业空岗需求和求职人员职业意向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积极促进县内富余劳动力就地解决就业。大力扶持农民工创业园,拓宽就业途径,多方面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积极促进低学历、低技能居民就业。“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在资金、税收、工商登记、用地用房等方面扶持创业,增强对创业者的激励机制和服务能力。加强“双高”(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引进,支持“双高”人才创业。到2020年,全县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超过20%。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建立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改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严格按照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要求建立预防预警机制,以适应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迅速增长的局面。到2020年,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以上,劳动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100%。
第二节 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提高农民增收能力。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实现科技富农。推进农业产业化及生产专业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构建合适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产业富农。拓展农民的非农增收途径,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和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体系。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多要素决定的收入机制,推 (略) 场化,引导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完善最低工资制定机制,加强对企业工资标准的监督,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拓宽居民财产保值增值方式,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改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科学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地区附加津贴制度,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对基层工作人员给予政策倾斜。积极推进工资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以及职工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覆盖面,完善医疗、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城乡居民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到202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万人、4万人、6万人、5万人、5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分别达到36万人、1.2万人。
完善社会安全网建设。加大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力度,以应急措施与制度建设并进方式巩固社会安全网。继续推进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大力发展乡镇老年活动中心、 (略) 、 (略) 、老年公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社会化养老机构,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再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积极为残疾人康复、上学和就业创造条件。
第四节 推进精准扶贫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完善贫困人口信息平台建设和动态管理,全面落实干部驻村定点“双包双到”的帮扶制度,设立严格的考评机制,逐村逐户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合理利用扶贫资金,实施“扶贫产业百园带动”工程、农村“零转移就业”工程、光伏扶贫工程等重大项目,增加贫困户收入。继续执行“县、乡、村”三级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20 (略) 率先实现整县脱贫,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力争达到5万元以上。
第十一章 建设活力长丰
进一步解放思想,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区域合作,建设活力长丰。
第一节 强化创新驱动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健全技术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积极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继续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略) 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自主建立创新机构, (略) 校、 (略) 所共同建立产学研联合体,进行核心技术改造与开发。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突出、引领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侵权案件的执法力度,强化政府和企业对创新人才、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到2020年,全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40家。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坚持 (略) 场主导相结合,逐年加大对科技孵化器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构建形式多样的创新平台,带动企业转型升级。 (略) 科研资源,完善建造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要素集聚平台等,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集聚。鼓励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科技孵化载体,支持成果转化服务。“十三五”末,组建民营科技孵化器3-5家,建立众创空间4-6家, (略) 、市级众创空间验收的各1家。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切实落实“应进必进”,全面建立以“窗口”为主导的行政审批新机制,实行“一站式”服务,不断深化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严格履行县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清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构建政府基础性数据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项目建设,推行PPP模式。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减少前置条件,强化服务和后续监管。 (略) 转型发展,增强运营能力。积极引进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实现信用信息采集、评级和查询服务全覆盖。开展农户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入股试点,推进抵押品创新。探索建立土地信托等新型融资方式,开展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试点,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三农”信贷投放。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政府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控制政府存量债务,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完善县财政分配制度,扩大重点镇(含开发区)的财政支配权,增加对贫困村、贫困户的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开展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等相关权益,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产 (略) 场,引导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股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规范有序流转。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快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努力构建和谐长丰、幸福长丰。
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
完善对外开放机制。把握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合肥作 (略) 群副中心、 (略) 区、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给我县带来的经济辐射,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合作战略,高水平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引资质量。抓住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 (略) 内外,采取企业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来我县投资。主动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种重要的国内外招商活动,围绕我县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寻求和推动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好项目。加大对现有外资及合资企业服务力度,推动企业增资扩股。
推动进出口贸易发展。借力含肥综合保税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和完善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指导和服务,落实扶持外贸企业发展政策,指导优势企业参与对外投资,不断提高我县企业在中国企业“走出去” (略) 场份额。 (略) 、市、县外贸配套叠加政策,充分利用各级外贸扶持资金,促进外贸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增强品牌意识,提高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
第四节 推进区域合作
加快 (略) 群的承接发展。依托长江经济带开放大格局,拓展 (略) 群的合作广度与深度。主动承接长 (略) 的产业、资本转移,大力引资、引技、引智,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为我县发展注入活力,建 (略) 群副中心产业创新转型升级示范区。
加快融入合肥一体化发展。依托合肥深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等高对接,推进我县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科技创新、投融资等方面与主城区的全方位融合,建设合肥北部重要门户。
加快与淮南合作发展。加强与淮南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合淮共建区建设步伐,强化能源等资源保障,优势互补,推动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快速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交通互联,信息互通,产业互补,建设合淮区域合作先行区。
第十二章 完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思想保障
树立追赶和引领意识,围绕加快实现“进军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紧扣“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发展主线,提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和改革进入攻坚期的背景下,继续发挥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坚持不进则退的理念,拉高标杆,勇于创新,积极追赶先进区县,主要发展 (略) 、市逐年进位,在某些领域走在前列。
第二节 完善要素保障
突出项目建设,强化资金保障、土地保障、人才保障,建立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要素保障机制。落实项目责任制度,每个重点项目由一名县级领导和对口单位负责实施。在资金保障方面,做好与国家政策对接和向上的沟通汇报,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增加项目政策性贷款和政府财政投入;完善银企合作,拓宽投融资渠道。在土地保障方面,积极探索科学用地方式和弹性供地机制,优先保障重大工程、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的用地;完善土地供后监管制度,充分置换现有土地,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和清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有效挖掘土地存量,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做好土地整治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确保每年新增耕地和国有土地的数量和质量;积极探索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在人才保障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荐政策,加强重点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的资助力度;吸引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培养大批创业带头人。
第三节 优化环境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执法行政、司法公正,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建设便民的服务型政府,形成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简化企业登记手续,完善商事制度,打破 (略) 场分割,维护 (略) 场环境。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实施诚信文化建设工程,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构建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第四节 严格实施保障
本规划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各级政府正确履行职责,认真组织规划实施。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逐级分解落实规划任务,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各部门、各乡镇分工协作,人大和政协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实施。规划执行部门和乡镇、街道、社区要制定具体施行方案,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期限,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注重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规划实施中期开展全面评估,提出修改完善意见,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纪委,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
县人武部, (略) 、 (略) ,各群团组织。
长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6月1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