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 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 (略) 生态环境局 (略) 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及在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8321”工程为抓手(实施八大提档升级行动; (略) 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省级“ (略) ”等三大创建;开展“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等两项重大改革;聚焦“两提升两下降”这一核心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略) (略) 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获美丽浙 (略) 。 (略) 生态环境局桐乡分 (略) 2022年度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目标责任书考核优秀和202 (略) 级机关部门(单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略) 控及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III类及以上水质断面占比首次达到100%;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为优秀; (略) 空气优良天数为327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9.6%, (略) 第一;PM2.5(细颗粒物)浓度年均值为27μg/m3,同比改善3.6%;O3(臭氧)平均浓度为150μg/m3, (略) 第一;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一、实施“碧水巩固”攻坚提档升级行动,水污染防治有新突破
(一)强化工业污水治理。石门镇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杆园 (略) 级验收; (略) 15个工业园区周边河道水质监测,摸清水质底数;开展涉水重污染企业明管化改造全覆盖,完成印染企业明管化改造20家。
(二)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 (略) 主水源地顺利切换至大红桥港(白荡漾)饮用水源地,饮用水水质稳定达到II类水质。有序推进水源地标志牌建设、勘界定标、电子围栏(界桩)建设等规范化保护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周边风险源管控及应急能力建设,实施“一源一策”精准管控。
(三)加强水生态修复和治理。实施3个国控断面“一点一策”治理,完成长山河河道水生态健康评价和水生态修复4.5公里;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8家;加强入海排污口管理,全年监督性监测结果均为合格。
二、实施“蓝天保卫”攻坚提档升级行动,大气污染防治有新成效
(一)加强PM2.5和O3“双控双减”。高质量开展清新空气、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完成企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源头替代21家、低效VOCs治理设施整治60家、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任务17家、工业炉窑整治6家、企业粉尘治理4家、企业臭气异味治理14家;开展VOCs走航检测40次共4800公里;关停淘汰、整治提升高排放企业55家;实施洲泉镇镇化纤产业集群VOCs整治,完成整治企业16家。
(二)加强工业碳排放管理。将化工等九大重点行业碳排放评价纳入环评体系,完成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编制23个。 (略) 发电行业控排企业碳报告质量达标现场会,率先探索开发热电行业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数字化监管系统。再次完成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零碳”举办,有序推进杨家门社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经济 (略) 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 (略) 级低(零)碳镇试点,崇福镇民利村等 (略) 级低(零)碳村试点。
(三)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累计淘汰国三以下重型柴油货车1112辆,累计完成重型柴油货车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OBD)安装2010辆;查处超标重型柴油货车车辆3辆;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新能源机械淘汰置换26辆。
三、实施“工业清废”攻坚提档升级行动,工业固废监管有新进展
(一)深化“ (略) ”建设。 (略) (略) 级“ (略) ” (略) , (略) 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荣获2021年全域“ (略) ”建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略) 开展“无废集团”(桐昆集团)建设探索,获得生态环境部现场调研认可;首次将“无废峰会”理念融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完成各类“无废细胞”创建98个。
(二)完善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完成工业固体废物治理年度目标任务,工业污泥和边角料综合利用项目进入试运行,在11个镇(街道)设置工业边角料中转站,实现工业边角料收运全覆盖。“小微平台”签约企业631家。
(三)提升工业固废监管水平。全力推进企业纳入信息化系统管理,重点产废企业完成危险废物一码溯源、关键节点视频监控,完成 (略) 转移备案35项,审核备案产废企业管理计划1406项,一般工业固废系统 (略) 最少。
四、实施“净土保卫”攻坚提档升级行动,土壤污染防治有新成果
(一)加强土壤保护。有序推进受污染耕地“源解析”工作;加强用途变更地块开发利用监管,建立土壤污染调查工作联络制度,制定调查计划,压缩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各环节时间,促进项目供地效率提升,全年评审土壤污染调查项目56个;加强疑似污染地块管理,经调查符合移出国家污染地块信息系统地块22个。
(二)加强地下水保护。督促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落实自行监测、溯源断源、管控治理等措施,定期开展周边地下水环境监测。加强监管土壤污染重点单位,落实在产企业地下水污染防治;完成化工集聚区地下水专项调查2个。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督管理。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改革,建立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建设等多部门联合调度和定期会商制度,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优先治理区域清单。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桐乡模式”,作为唯 (略) ,在全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五、实施环境安全巩固提档升级行动,环境风险防范有新作为
(一)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绿剑2022等专项执法行动16次,行政处罚案件88件,处罚款906.1万元;,在线监控弄虚作假涉刑违法行为打 (略) 第一。 (略) (略) 级执法大练兵现场比武活动, (略)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被评为 (略) 、 (略) 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
(二)抓好“七张问题清单”工作。扎实做好上级督察问题整改,圆满完成2 (略) 委环保督察迎检,督察组交办的信访件4件,全部办结销号。整改销号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共性问题2个、举一反三问题2个;整改销号 (略) 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反馈具体问题2个、举一反三问题2个。
(三)严防生态环境风险。完成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42项;开展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隐患排查,排查整改各类问题319个;完成企业应急预案备案116家; (略) 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圆满完成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等重大活动环境保障任务,平安建设中生态环境安全“遏重大、降较大”专 (略) 排名第二。 (略) 生态环境局桐乡分 (略) 重大活动维稳安保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略) 世界互联网大会承办工作突出贡献 (略) 第一期“护航二十大、忠诚保平安”擂台赛“猛虎奖”。
六、实施生态改革创新提档升级行动,环境治理能力有新跃升
(一)数字环保改革亮点纷呈。完成“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国家试点各项任务,迭代升级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系统,“工况智管”“热电行业碳排放监管分析应用子场景” (略) 生态环境厅建设试点。 (略)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数字化改革成果,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数字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展示活动。
(二)环评审批改革助企纾困。全 (略) 生态环境部门“实施轻微行为免罚”“取消审批前置,实行法人承诺”等20条助企纾困绿色举措。全面落实“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享受改革红利项目47个。继续落实环评中介机构超前服务机制,提供超前服务项目240个。探索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排污许可证核发“评证合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三)环境管理改革深入推进。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完成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对发证企业和登记企业,进行排污许可登记质量“回头看”;完成新(改、扩)项目排污权交易200笔;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4件;完成企业办理排污权质押登记23家,质押金额约3.97亿元。
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提档升级行动,美丽桐乡建设有新亮点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各项工作,完成“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机制,加快推进美丽幸福新桐乡建设”大会议案办理,完成《202 (略) 生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二)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配合生态创建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抓指标推进,强化上级对接协调, (略) (略) 人民政府命 (略) 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派员参加加拿大蒙特利尔C (略) 峰会, (略) 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2种。
(三)加强生态环境宣传。组织开展“无废集团”建设、大红桥港(白荡漾)饮用水源地、生物多样性等专题宣传活动。 (略) 级以上各类媒体共上稿569篇(条),其中《新华社》5篇、《人民日报》2篇、《中国环境报》12篇。 (略) 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个,2022年度生态满意度调查总得分89.98分, (略) 12位, (略) 第一,连续五年实现总分和排名“双提升”。
八、实施环保铁军建设提档升级行动,队*能力锻造有新气象
(一)科技支撑作用稳步提升。注重环境智慧监测,乌镇大气超级站完成招投标;建设水质自动监测微站31个;完成恶臭异味在线监测项目、省控空气自动监测站、省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声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站等项目建设。顺利完成实验室计量认证复审, (略) 监测中心组织的化学需氧量、挥发酚实验室能力考核和“ (略) ”组织的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能力验证考核。全力抓好空气质量预警预报试点,发布预警预报专报30余份。
(二)监察执法能力稳步提升。开展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新配执法用车3辆,完成执法队及6个执法分队硬件设施改造和人员个人防护包等装备设备配置, (略) 生态环境 (略) 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组织开展法治教育培训活动6次,专题研究部署生态环境法治和普法宣传工作3次,形成了浓厚的学法用法氛围。
(三)清廉环保建设稳步推进。强化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 (略) 级党建服务品牌“桐享碧水蓝天”。开展“桐企服”组团服务、“千名干部进千企”等“三服务”活动,累计走访企业1000余家。参与疫情防控,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隔离酒店、高速卡口、封控点位、包联村社的疫情防控工作,累计派员1000多人次。加强廉政风险预防,开展防范利益冲突专项治理、廉政教育、谈心谈话等活动,层层签订从严治党责任书,进一步提升全局干部职工廉政意识。
(略) 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2023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略) 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将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五届二次 (略) 第十五届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实施8321工程(实施八大突破提升行动;抓好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省级“ (略) ”等三大创建;深化“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等两项重点改革;聚焦“两提升两下降”这一核心目标),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的“关键一招”作用,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桐乡篇章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
二、主要目标
2023年聚焦一个目标,即持续实现生态环境工作“两提升两下降”(全市环境质量和生态满意度实现两提升,PM2.5和环境信访投诉量实现两下降),以两下降促进两提升,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具体工作目标为:
(一)全市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保持良好以上,力争优秀;省控及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III类及以上水体占比保持100%;市控及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III类及以上水体占比力争达到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二)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8%;PM2.5浓度达到30μg/m3。
(三)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以上。
(四)完成上级下达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碳排放下降任务。
(五)环境信访投诉量持续保持下降; (略) 不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不发生因环境问题引起的重大群体性和群访性事件。
(六)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 (略) 前列。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实施生态示范创建突破提升工程
1.抓好三大创建。 (略) 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启动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略) 级“清新空气示范区”、省级“ (略) ”创建,完成各项创建申报工作,力争在20 (略) 级“清新空气示范区”、省级“ (略) ”创建。
2.推进美丽桐乡建设。 (略) 美丽办牵头协调作用,抓好生态共富文章,以美丽桐乡建设凝聚环境保护合力,分解落实美丽桐乡建设任务,开展“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期评估,为美丽嘉兴和美丽浙江建设贡献力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
3.强化生态宣传。积极开展国际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略) ”建设、生态满意度提升、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深化公众生态参与模式,推进生态环保下乡宣传活动,力争年度生态满意度 (略) (略) 前列。
(二)实施“治水巩固”攻坚突破提升工程
1.加强工业污水治理。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杆园区扩面提质工作,力争全年完成申报2个。开展全域工业园区河道水质提升整治行动,加密监测和巡查力度,排查发现问题下发交办单并督促整改,推动河道水质改善。
2.加强断面水质管控。 (略) 控以上断面水质改善,实施“一点一策”治理,有效利用水生态健康评价和水生态修复,对重点流域实施精准治理。用好水质自动微站,创新实施镇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夯实各镇(街道)治水责任,确保断面水质稳固达标。严格入海排污口规范管理,有效管控入河入海污染物排放。
3.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周边风险源管控及应急能力建设,推进应急预案和管理办法修订,通过无人船监测等智慧化感知设备,做好蓝藻监测预警及防控,确保大红桥港(白荡漾)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三)实施“蓝天保卫”攻坚突破提升工程
1.深化重点领域大气污染治理。聚焦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深化臭氧污染和颗粒物污染防治,持续开展低效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数字化管理、优化含VOCs原辅材料和产品结构、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等工业废气治理。
2.深化移动污染源管控。持续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加强重型柴油车安装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OBD)数据运用,严厉打击机动车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新能源机械淘汰置换。
3.深化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导向,实施高排放企业整治提升行动,全力推进低(零)碳、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等试点建设,以试点示范带动全域提升。继续推进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零碳”会议,抓好年度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碳排放报告核查、热电企业碳排放报告数据质量监管等工作, (略) 召开全国发电行业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工作现场会。
(四)实施“工业清废”攻坚突破提升工程
1. (略) 级“ (略) ”。充分发挥“ (略) ”大平台作用,统筹推进工业、农业、建设、城市管理等各领域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强化规划引领,推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涉及固废处置统筹谋划,切实强化固废利用处置项目及各类固废中转站点标准化建设。强化“无废细胞”“无废站点”和“无废乡村”等载体建设,开发“无废”体验游玩线路,逐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 (略) ”建设桐乡模式。
2.提升工业固废收运能力。完善一般工业固废统一收运体系建设,推进镇级中转站从打包向“分拣中心”转型的提升改造工程,保障可焚烧类工业固废及时收运处置,积极拓展不可焚烧类工业固废利用处置渠道,实现收运种类全覆盖。持续推进危险废物收运体系扩面提质建设,提升“小微平台”服务质量和收运覆盖面。
3.加强工业固废监管力度。深化工业固废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确保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上线率达到100%,推动重点产废企业危险废物一码溯源、关键节点视频监控安装,持续扩大“浙固码”的覆盖面。加强一般工业固废信息化系统管理,上线率达到100%,依托系统预警分析,提升问题发现能力。通过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开展重点产废行业危废核查和重点产废单位规范化评估,摸清产废基数,规范处置流程,提升企业危废管理水平。
(五)实施“净土保卫”攻坚突破提升工程
1.加大土壤保护力度。完成受污染耕地“源解析”,明确污染源头,制定控源(断源)方案,保障耕地质量及粮食安全。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
2.加大地下水保护力度。加强源头预防,充分利用化工集聚区地下水专项调查成果,加强风险区域地下水管控,巩固提升国考点位地下水水质。督促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落实自行监测、溯源断源、管控治理等措施,定期开展周边地下水环境监测。
3.深化农业面源污染监督。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持续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等任务,挖掘石门镇农业废弃物利用等精品示范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桐乡模式”,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相融合,为全国平原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桐乡示范样本”。
(六)实施环境风险防范突破提升工程
1.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坚持执法与监管并重理念,开展好涉气、绿剑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充分利用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系统、有奖举报、无人机等途径拓宽问题发现渠道,提高非现场监管问题发现能力,高质量完成清单式执法试点工作。
2.加强督察问题整改。推动各单位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探索建立常态化上级督察问题“回头看”和整改销号长效管理等机制,加强对重点信访件和重大生态问题督查、调度和整改销号,严防问题反弹, (略) 委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督促各责任单位负责领域生态环境问题上报整改,“七张问题清单”指数工作实现争先晋位。
3.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应急值守和辐射安全管理,推进经济开发区、洲泉镇等两个化工集聚区事故废水多级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应急能力。抓实工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及整治,加强环境信访调处,确保环境信访量持续下降。深 (略) 区执法联防联治,提升亚运会和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等重大活动环境保障能力。
(七)实施环保数字化改革突破提升工程
1.巩固试点改革成果。巩固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国家试点改革,探索“清单式”执法数字化管理。积极推广证后执法监管“桐乡模式”,在各镇(街道)推广证后执法监管平台使用,打通环境智治基层“最后一公里”。建好并用好“环保证后监管”、“工况智管”、热电行业碳排放监管分析应用等场景,探索打造生物多样性监测数字化场景,争取实现改革突破。依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改革,谋划好农业面源污染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完善监测物联感知网络、实现治水数据协同共享,助力“五水共治”更加精准有效。
2.深化环评审批改革。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的“三线一单”约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环评审批服务,深入实施“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继续推行中介超前服务、重大项目领导领办、审批代办等制度,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 (略) “评证合一”试点改革,积极推广“多评合一”改革,探索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等改革向县级园区扩面试点、小微园区实施“打捆”环评审批等改革。
3.强化环境管理改革。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切实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储备制度改革,加强排污权总量指标管理,探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落实好排污权抵押融资制度,保障企业绿色发展。强化排污许可动态管理和质量管控,推动排污许可提质增效。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跨部门生态损害赔偿信息共享机制和专家全程指导机制,积极挖掘生态损害赔偿典型案例。
(八)实施队*能力建设突破提升工程
1.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推进乌镇大气超级站、智能实验室、地下水自动监测、空气网格微站、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等项目建设,提升环境智慧监测能力。以试点区域先行的模式,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围绕“精准监测、精确定位、精细联动”导向,进一 (略) 空气质量预报试点工作,为重大活动环境保障和环境管理提供支撑。
2.加强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巩固执法队*规范化建设成果,推进各分队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聚焦执法能力提升,开展执法大练兵, (略) 级以上执法大练兵先进集体等荣誉。深化生态环境依法行政规范化建设,推进案件查办源头治理,不断提升案件办理质量,增强案件查处的法律效益、诚信效益、社会效益,力争行政复议和诉讼“零发生”。
3.积极推进“清廉环保”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廉政警示教育,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干部队*锻炼,注重干部精准考核评价,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