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4-2035年,近期至2030年,远期至2035年。
二、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岩泉街道黄畈村行政村全域,总面积约为692.66公顷。
三、 规划定位和发展策略
综合黄畈村的现状发展概况、 (略) 位、资源禀赋等条件,以及上位规划的定位。根据《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中村庄分类标准,黄畈村确定为集聚建设类村庄。
总体定位:以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地为最大优势,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最大特色,通过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特色打造、共富工坊的设立,新兴产业的开辟,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联动与融合,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打造集生态宜居、产业振兴、居民幸福的共同富裕示范村。
发展策略:
1. 活用闲置空间、疏解建设空间、合理使用居民点内非建设空间。
2. 扬长避短,整合资源,植入新业态,开辟自身主导产业。
3.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融入新兴文化, (略) 红经济时代,使文化利用年轻化。
4. 合理评估、完善不足,优先满足“为老服务”的配套要求,提升设施服务水平
四、 人口规模
黄畈村行政村在册户籍信息共559户,1248人 ,黄畈自然村户籍人口439户,918人;徐宅自然村户籍人口120户,330人。
黄畈村人口规模预测:由于近年来人口数量逐渐稳定,村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村庄总人口稳定在1276人;其中黄畈自然村约939人,约313户,徐宅自然村约337人,约112户。
五、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
依托地形地貌和村域基底,按照产业业态内容,规划形成“一心、四区、多点”的村 (略) 空间结构。
一核:依托黄畈中心村形成产业发展中心。
四区:文化利用资 (略) 、农作 (略) 、林业经 (略) 、桃产 (略) 。
多点:农光互补项目、猎人学校等形成的产业发展点
六、 居民点规划
对居民点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完善,重点配置村内所缺乏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半径便于村民以及游客使用,满足村民日常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黄畈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类别 | 设施名称 | 现状 | 规划 | 配置要求 | 规模(M2) | 建设方式 | 备注 |
行政管理及综合服务 | 党群服务中心 | √ | √ | ● | 1718 | 现状保留 | |
综合治理中心 | √ | √ | ● | ||||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 × | √ | ● | 762 | 提升改造 | (略) 改造 | |
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 √ | √ | ● | 835 | 现状保留 | ||
公共教育 | 特殊教育学校 | × | √ | 3655 | 提升改造 | 原黄畈小学改造 | |
医疗卫生 | (略) (略) | √ | √ | ● | 1954 | 新建 | (略) 搬迁 |
文化体育 | 文化站 | √ | √ | 338 | 现状保留 | ||
黄畈村文化礼堂 | √ | √ | ● | 792 | 现状保留 | ||
徐宅村文化礼堂 | √ | √ | ● | 262 | 现状保留 | ||
健身广场 | √ | √ | ● | 4处 | (略) 保留, (略) | ||
(略) 服务 | (略) | √ | √ | ● | 111 | 现状保留 | |
邮政所 | √ | √ | ● | - | 现状保留 | 与党群服务中心结合设置 | |
农商银行 | √ | √ | ● | 109 | 现状保留 | ||
公共安全 | 避灾安置点 | √ | √ | ● | 4处 | (略) 保留, (略) |
七、 农村建房引导
农村住房建设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新建宅基地应在村庄建设边界内选址,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避免占用耕地、天然林。严格控制宅基地占地面积标准,规划依据《 (略) 农村村民建房审批暂行管理办法》,使用新增建设用地,1人户,建筑占地面积不超过38㎡;2-3人户,建筑占地面积不超过75㎡;4人户,建筑占地面积不超过90㎡;5人户,建筑占地面积不超过108㎡;6人及以上户,建筑占地面积不超过125㎡。
八、 市政设施规划
给水规划:规划最高用水量取160L/人· d,预测村庄最高日用水量为265.41M3 / d。
排水规划:平均日污水量按照供水量的80%计算,则规划期内的最高日污水量为212.32M3 / d,根据规划结合地形,村庄污水管道沿 (略) 布置,由总管收集后分别排入污水沉淀池进行一 (略) 理,达到排放标准。
电力规划:规划延用现有的 10kv电力线 (略) 电源,平均日用电以6小时计,规划用电负荷2751.36kw·h。
电信规划:规划村庄居民固定电话拥有量为30部/百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 100%。
环卫规划:针对黄畈村现状的垃圾箱予以保留,根据合理服务半径酌情增设,规划保留公共厕所4座。
应急救援规划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划:村庄规划设置的活动场所应同时具备避难和疏散场地的功能,加强交通、通讯、供电等生命线工程的建设与保障,同时充分利用大面积农田的优势作用,在有火灾、水灾及地质灾害发生时可及时、迅速向此地转移。防洪标准为:村内应达到 10 年一遇防洪标准。排涝标准为:排涝标准为 20 年一遇 24 小时暴雨地面不积水。主要河流已基本达到 20 年一遇防洪标准,规划提高防洪标准至50 年一遇。消防采用生活与消防合并的低压制消防系统。室外消火栓应 (略) 两侧。
九、 附件:
一、 国土空间控制线规划图
二、 (略) 交通规划图
三、 规划总平面图
四、 (略)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