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 (略) :
《柳州至金秀公路(柳州至桐木段)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收悉。经审查,现批复如下:
一、项目概况
(一)总体情况
拟建项目(项目代码:2207-*-04-01-*) (略) 鱼峰区、鹿 (略) 象州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属新建项目。公路主线长59.62千米,采用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车速120千米/小时,路基宽度26.5米,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晶连接线长12.4千米,桐木连接线长5.7千米;连接线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路基宽度10米,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二)主要技术标准及工程量
公路全线共设置桥梁14852米/40座,隧道2680米/2座,互通立交6座(其中枢纽互通3座),服务区3处(其中加油站不在本次评价范围),收费站3处,路段监控通信分中心1处(与水晶北互通收费站合建),隧道管理站1处(与导江北互通收费站合建)。工程总占地面积723.71公顷,其中永久占地488.39公顷,临时占地面积235.32公顷。工程土方总挖方量1672.47万立方米,总填方量1312.05万立方米,无借方,弃方360.42万立方米(运至弃渣场堆放)。全线共设置8个施工生产生活区、71个弃渣场、8个表土堆土场。工程总投资86.376亿元,其中环保投资0.293亿元;计划工期3年。
(三)选址、选线合理性
项目符合《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2018-2030)》及其规划环评审查意见要求。在办理相关手续及落实环评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基础上,公路符合广西壮族自 (略) 、 (略) “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 (略) 、 (略) 自然资源局已出具项目符合“三区三线”的证明文件。
(四)环境敏感目标
1. 水晶连接线桩号L1K0+000~L1K0+660共约660米路段以路基方式穿越象州县运江镇保应村水晶河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象州县人民政府已复函同意路线穿越。
2.拟建公路桩号K0+315~K1+353、K6+931~K28+421合计约11.353千米路段穿越广西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其中路基段约8.431千米,桥梁段约0.912千米,隧道段约2.01千米。自治区林业局已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办公室关于柳州至金秀公路(柳州至桐木段)工程对广西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影响评价报告审核意见的函》,同意公路穿越。
在落实《报告书》和本批复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后,项目建设对环境不利影响可以减少到区域环境可接受的程度。我厅同意你单位按照《报告书》中所列建设项目的性质、地点、规模、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进行建设。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及运营期管理要求
(一)生态保护措施
1.严格控制施工占地,按照施工边界进行施工,不得随意扩大施工范围,禁止将临时用地设置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加强施工管理、宣传教育,禁止随意砍伐林木或捕杀保护动物。优化施工方案,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对鸟类及哺乳类野生保护动物的惊扰。
2.施工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取土场、弃渣场临时防护措施,对裸露边坡进行临时苫盖、排水,填方边坡应增加临时拦挡措施;使用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复绿或复耕。新建施工便道在使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
3.下一步设计应优化线路走向,优先避让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植物及古树名木,在路线避让技术或环境影响不可行的情况下方可考虑就近移栽保护。对距离施工地点较近的重点保护植物进行挂牌保护并设置围栏,运营期设置防撞护栏进行保护;施工便道应远离重点保护植物。
4.临近及穿越广西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学校、居民点等环境敏感区路段两侧进行专业景观设计,采取乔木间密植灌木、藤本和草本等来减轻拟建公路车辆噪声、尾气和灯光的影响,保持项目绿化工程与周边景观相协调。优先使用对现有公路沿线分布外来物种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本地物种作为绿化物种,禁止使用国家公布的外来入侵性物种进行工程绿化;施工过程中应减少临时占地数量,降低外来物种入侵风险。
5.两栖类动物及爬行类动物分布区域应设置高密度的桥梁、隧道和涵洞,减缓高速公路对爬行动物造成的阻隔影响。猛禽类及一般鸟类分布区域应在路基两侧种植小乔木+林下茂密灌木,提高鸟类穿越公路的飞行高度,避免撞击风险。其余路段应尽量避免爆破和机械噪声对附近保护鸟类造成惊扰。
(二)水环境保护措施
1.合理安排施工期,缩短雨季施工时间,施工中严格控制施工范围,禁止跨界施工。拟建公路全线严禁随意倾倒、排放工程建设废渣、生活垃圾、污水及其他废弃物;严禁利用渗坑、渗井排放施工废水。跨河桥梁应优化选址,跨河大桥选择合理的跨越形式,减少水中桥墩数量,减少水下施工量。合理安排跨河桥梁桩基作业时序,避开洪水期;钢围堰设置应在河流枯水季节进行。并采用先进工艺,缩短作业时间,应在作业水域设置防污屏,在汛期来临前完成各围堰工程设置,清理作业面。桩基钻孔灌注施工中,护壁泥浆采用循环方式,不外排;产生的废浆清运至废浆干化池,沉淀后的废渣运至弃渣场填埋。
2.施工生产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上清液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沉淀的泥浆和废渣经干化池干化处理后,运至弃渣场处置;施工生产生活区生活污水经临时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周边耕地农灌,污水外排农灌的,施工单位应在排放污水前与灌区村屯或村民签订农灌协议。
3.加强临近水源保护区路段施工期环境管理,采取土石方及时清运、避免施工机械漏油、桥梁桩基泥浆循环不外排等环保措施,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设置施工生产生活区、取土场、弃渣场等临时占地以及服务区、收费站等公路附属设施,禁止向水源保护区排放污水。
4.路基施工等应避免破坏沿线村屯输水管线及设备,若对输水管线或设备无法避让的,应与受影响的村委进行协商,对受到破坏的相关输水设备或管线等进行改移改建,在不影响村民饮用水的情况下方可进一步开工建设。
5.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等站区分别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废水经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外排;排入有农灌功能水体的,应同时处理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标准后外排。禁止将污水排入尚未划定保护区的饮用水取水口附近水域。
6.桐木服务区(上下行)设置总容积不小于370立方米蓄水池,桐木收费站设置容积不小于20立方米蓄水池,导江北收费站、水晶互通收费站分别设置1座不小于40立方米蓄水池,桐木互通收费站设置1座不小于3立方米蓄水池,用于储存雨季无法用于农灌的废水。
(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有3处施工生产生活区300米范围内分布有村庄,应优化设计方案或重新选址,确保施工区域周边村屯环境质量达标。
2.合理设计材料运输路线,尽量远离居民区,避免扬尘等影响村庄居民。施工现场采取围挡以及施工场地、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对靠近居民区等保护目标的路段增加洒水次数;施工散料运输车辆加盖蓬布和物料加湿,物料堆放时加盖蓬布。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扬尘治理费用列入工程造价。
3.施工期拌和站采用集中场站拌和方式,沥青拌和站应设置在村庄居民区、学校或有特殊要求地区的下风向,且距离不小于300米;骨料拌和站应设置在村庄居民区、学校或有特殊要求地区的下风向,且距离不小于200米。拌和设备应配备除尘、沥青烟气净化装置。
4.服务区、管理站等采用清洁能源,不设燃煤设施;厨房加装油烟过滤器,排放油烟应达到国家《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规定的油烟允许排放浓度要求。
(四)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合理安排工序,距离集中居民区较近的路段应禁止高噪声机械在午间(北京时间12:00—14:30)及夜间(北京时间22:00—06:00)施工作业;在环境敏感点附近施工时,设置临时围挡;需连续作业的应提前公告。爆破作业应提前告知邻近敏感点,避开午间、晚间及考试等特殊时段。
2.隧道洞口周边分布有居民点的,施工图阶段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优化施工方案,优先采取非爆破工艺,如盾构法或掘进机法等,如确需爆破应采取微差爆破、控制一次爆破炸药量等措施,禁止夜间进行爆破。
3.对预测超标的声环境敏感点采取设置声屏障+铝合金门窗、单独设置声屏障、单独设置通风隔声窗共三种声环境保护措施,共设置声屏障2510米,费用753万元;隔声窗1010平方米,费用101万元;敏感点噪声防治费用共计854万元。
(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生活垃圾收集后定期送至附近城镇环卫部门处理,永久弃渣及时运至指定弃渣场。营运期公路沿线的固体废弃物由养护工人进行收集,生活垃圾设置带封盖的垃圾收集设施,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定期运输至沿线城镇垃圾填埋厂处置。机械维修产生的废机油存放于危废暂存间,定期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危险废物暂存间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23)规定进行建设及管理。
(六)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1.对开发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应当单独收集和存放,符合条件的应当优先用于土地复垦、土壤改良、造地和绿化等。弃渣场完成使用后,及时开展复耕或植被恢复。
2.服务区及收费站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做好防渗设计及施工。
(七)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措施
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开展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指南(试行)》相关要求,制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落实相关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完善公路运输危险品泄漏等环境风险防范及应急措施体系,根据风险评估情况设置路面和桥面径流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型防撞护栏、警示标志及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点)。
(八)环境信息公开
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方案》要求,公开项目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并主动做好项目建设和运营期与周边公众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公众提出的环境问题,采纳公众的合理意见,满足公众合理的环境诉求。
(九)设计、施工阶段环境保护要求
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编制环境保护篇章,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投资概算。将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纳入施工合同,保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进度和资金落实。
三、配合沿线地方政府做好道路沿线建筑的规划布局,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的建筑应远离公路进行布局建设,且建筑自身应采取必要的降噪措施。
四、项目建设期、运营期须按《报告书》所列的环境监测方案实施监测,并按国家有关要求公开监测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监测结果定期上报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要严格执行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项目竣工后,应 (略)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编制验收报告,并依法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报告,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六、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满5年,应 (略)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七、建设单位在接到本批复20日内,将批准后的《报告书》 (略) 生态环境局、 (略) 柳东生态环境局、 (略) 鹿寨生态环境局、 (略) 生态环境局、 (略) 象州生态环境局、 (略) 金秀生态环境局,并按规定接受辖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八、 (略) 生态环境局、 (略) 柳东生态环境局、 (略) 鹿寨生态环境局、 (略) 生态环境局、 (略) 象州生态环境局、 (略) 金秀生态环境局按规定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施工、验收、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情况,以及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的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建设项目有关环境违法信息的,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开违法者名单。
九、本批复自下达之日起超过5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依法重新审核。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工艺、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须重新报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2023年3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