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重庆 (略)
二〇二一年三月
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委 托 单 位:重庆綦江工业 (略)
评 估 单 位:重庆 (略)
资 质 证 书:*级 *
项 目 负 责:陈小丽 (高级工程师)
编 写:王阳 (工程师)
于映华 (工程师)
技术负责人:万仁锋 (高级工程师)
审 查:邹永才 (高级工程师)
总 工 程 师:邹永才 (高级工程师)
法 人:龚 磊 (高级工程师)
提交报告单位:重庆 (略)
提交报告时间:二〇二一年三月
内审意见
2021年3月22日,我公司组织专家组对《重庆市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了内部审查,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项目汇报后,经审查,意见如下:
1.评估报 (略) 质量技术监督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及《 (略) 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渝规资〔2018〕72号)的要求,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访问编制形成,目的任务明确,工作手段合理,内容重点突出。
2. (略) 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总体为较复杂,区域用 (略) 綦江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总面积为14.*km2,其中已建区面积6.*km2,未建区7.*km2。
3.评估报告基本查明了区域用地地质环境条件及现状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评估区内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为:斜(边)坡、岸坡的稳定性问题。
4.根据区内各地段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问题等,并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综合确定,从宏观上将区域用地划分为57个。
5.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区、分级依据充分,划分为区域用地归纳为4个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C(C)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区(B1~B5),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A区(A1~B6),50年一遇洪水淹没区。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C(C)区面积为0.*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0.38%,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面积为0.*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6.82%;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A)面积为7.*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92.64%;50年一遇洪水淹没区面积为0.*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0.16%。
6. 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C区)为土质高边坡区域,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对土质高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尽量避免对边坡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区(B1~B6),B1~B4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B5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岩质陡坡治理,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B6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A区(A1~A2)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50年一遇洪水淹没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规划具有防洪功能的建设项目。
7.该评估报告质量符合业主委托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同意送交有关部门审查。
审查人:
重庆 (略)
二〇二一年三月
目 录
附图:
1、评估总平面图(比例尺1:2000)
2、地质环境分区图(比例尺1:5000)
3、地质灾害危险性平面图(比例尺1:5000)
4、区域用地规划图(业主提供/比例尺1:5000)
5、评估剖面图(比例尺1:1000)
附件:
1、评估单位资质证书
2、评估人员资质证书
3、评估纲要
4、评估合同书
5、评估委托书
6、业主承诺书
7、备案表
8、现场照片
9、斜(边)坡调查表、地质点调查表
1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 (略)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推动政府职能转向减审批、强监管、优服务,根据《 (略) 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8〕33号)、《 (略) 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9〕11号)及《 (略) 人民政府关 (略)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18〕43号)有关精神,我市作为 (略) 之一,计划在开发区等特定区域实行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略) 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需整体提前完成前置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形成区域整体评估结果。区域整体评估实行成果共享,进入该区域的单体项目不再进行单独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020年11月重庆 (略) (以下简称“我公司”)受重庆綦江工业 (略) (略) 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1.2目的任务目的:
为该地块区域用地内的减灾、防灾,避免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以及预防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业主合理用地及行政主管部门的项目审批提供地质依据。
任务:
(1)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环境条件;
(2)基本查明区内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
(3)对区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进行分析评价;
(4)根据规划功能分区,对评估内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
(5)针对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1.3区域用地范围图1.3.1 区域用地平面图示意图
表1.3-1 桥河组团区域用地红线范围主要拐点坐标表
序号 |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 序号 |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 ||
X | Y | X | Y | ||
J1 | *.11 | *.09 | J63 | *.75 | *.21 |
J2 | *.13 | *.15 | J64 | *.19 | *.04 |
J3 | *.31 | *.73 | J65 | *.07 | *.16 |
J4 | *.79 | *.22 | J66 | *.37 | *.60 |
J5 | *.17 | *.46 | J67 | *.39 | *.02 |
J6 | *.01 | *.37 | J68 | *.35 | *.80 |
J7 | *.13 | *.12 | J69 | *.39 | *.71 |
J8 | *.36 | *.53 | J70 | *.35 | *.11 |
J9 | *.07 | *.47 | J71 | *.37 | *.94 |
J10 | *.16 | *.65 | J72 | *.80 | *.92 |
J11 | *.51 | *.23 | J73 | *.50 | *.15 |
J12 | *.70 | *.44 | J74 | *.61 | *.39 |
J13 | *.91 | *.29 | J75 | *.91 | *.76 |
J14 | *.50 | *.88 | J76 | *.41 | *.27 |
J15 | *.12 | *.98 | J77 | *.38 | *.93 |
J16 | *.86 | *.98 | J78 | *.52 | *.88 |
J17 | *.96 | *.45 | J79 | *.32 | *.47 |
J18 | *.48 | *.51 | J80 | *.02 | *.75 |
J19 | *.05 | *.27 | J81 | *.32 | *.19 |
J20 | *.66 | *.94 | J82 | *.54 | *.13 |
J21 | *.04 | *.38 | J83 | *.12 | *.32 |
J22 | *.09 | *.81 | J84 | *.07 | *.40 |
J23 | *.44 | *.82 | J85 | *.91 | *.69 |
J24 | *.20 | *.68 | J86 | *.14 | *.60 |
J25 | *.30 | *.61 | J87 | *.43 | *.40 |
J26 | *.16 | *.24 | J88 | *.75 | *.66 |
J27 | *.13 | *.04 | J89 | *.30 | *.99 |
J28 | *.46 | *.16 | J90 | *.31 | *.30 |
J29 | *.59 | *.64 | J91 | *.27 | *.35 |
J30 | *.40 | *.23 | J92 | *.30 | *.81 |
J31 | *.32 | *.98 | J93 | *.99 | *.44 |
J32 | *.62 | *.67 | J94 | *.93 | *.08 |
J33 | *.84 | *.93 | J95 | *.24 | *.31 |
J34 | *.58 | *.04 | J96 | *.14 | *.74 |
J35 | *.54 | *.73 | J97 | *.83 | *.64 |
J36 | *.19 | *.49 | J98 | *.90 | *.54 |
J37 | *.31 | *.35 | J99 | *.12 | *.05 |
J38 | *.44 | *.12 | J100 | *.26 | *.83 |
J39 | *.14 | *.84 | J101 | *.49 | *.44 |
J40 | *.47 | *.86 | J102 | *.31 | *.85 |
J41 | *.01 | *.64 | J103 | *.38 | *.30 |
J42 | *.98 | *.31 | J104 | *.22 | *.35 |
J43 | *.05 | *.73 | J105 | *.43 | *.69 |
J44 | *.48 | *.48 | J106 | *.45 | *.82 |
J45 | *.62 | *.28 | J107 | *.06 | *.09 |
J46 | *.15 | *.07 | J108 | *.11 | *.19 |
J47 | *.34 | *.97 | J109 | *.35 | *.86 |
J48 | *.74 | *.05 | J110 | *.01 | *.95 |
J49 | *.21 | *.04 | J111 | *.35 | *.41 |
J50 | *.25 | *.84 | J112 | *.81 | *.83 |
J51 | *.25 | *.52 | J113 | *.35 | *.51 |
J52 | *.91 | *.43 | J114 | *.83 | *.36 |
J53 | *.95 | *.86 | J115 | *.09 | *.44 |
J54 | *.51 | *.20 | J116 | *.58 | *.82 |
J55 | *.53 | *.38 | J117 | *.19 | *.31 |
J56 | *.09 | *.65 | J118 | *.92 | *.31 |
J57 | *.83 | *.86 | J119 | *.38 | *.15 |
J58 | *.18 | *.70 | J120 | *.17 | *.52 |
J59 | *.63 | *.42 | J121 | *.97 | *.95 |
J60 | *.55 | *.01 | J122 | *.75 | *.06 |
J61 | *.81 | *.27 | J123 | *.65 | *.21 |
评估区地质工作开展较早,其前期资料如下:
(1)1978年,四川省地质局107地质队进行了“1∶*区域地质测量綦江幅”,并提交了相应的区调报告。
(2)1981年,四川省地质局南江地质队完成并提交了《1∶*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綦江幅》,对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进行了调查,详细划分了工程地质岩组;
(3)2015年,重庆地 (略) 提交的《 (略) 綦江区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总结报告》;该区域用地处于低易发区。
以上资料为评估区内地层岩性的识别、地层分界,初步了解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等提供了参考,为评估区危险性大小区域的划分提供了依据,为本次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评估依据及执行技术标准评估依据:
(1)《 (略) 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8〕33号);
(2)《 (略) 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9〕11号;
(3)《 (略) 人民政府关 (略)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18〕43号;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同及委托书;
(5)区域用地现状地形图(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6)2015年6月,重庆致衡 (略) 编制的《 (略) 綦江区工业园(桥河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
执行技术标准:
(1)2016年8月, (略) 质量技术监督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
(2)《 (略) 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渝规资〔2018〕72号);
1.6评估级别(略) 质量技术监督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第5.3.1条规定规划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应为一级,因此,本次区域评估级别确定为一级。
1.7评估工作概况本次评估以收集区域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以及地质测绘和地质调查为主。地质调查重点为地块区域内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致灾地质体。地质调查工作底图采用1:2000地形图,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重要地段采用1:1000地形图;采用小于或等于100m~200m的线距,以穿越法和追踪法相结合, (略) 垂直于构造线和地形走向, (略) 质量技术监督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 (略) 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渝规资〔2018〕72号)及相关规范规程为标准, (略) 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进行了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和不良地质现象等调查。对地形陡峭自然陡坡和不良地质分布点进行了重点调查。范围 (略) 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范围线外延50~100m为界,对区域用地以外有影响该区域的不良地质现象,则加大调查范围。
1.8工作量及质量评述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立即成立项目组。项目组以高级工程师为项目负责人,还抽调多名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项目组。外业调查工作开始于2020年12月5日,次年1月30日外业调查、测量等工作结束,转入内业资料整理。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8-1。
表1.8-1评估工作一览表
比例尺 | 单位 | 完成工作量 | 备注 | |
评估区环境地质调查 | 1:2000 | km2 | 15.87 | |
平面图 | 1:2000 | km2 | 15.87 | |
地质剖面图测绘 | 1:1000 | km/条 | 160/62 | |
斜(边)坡调查表 | / | 个 | 76 | 63个斜坡,13个边坡 |
地质点 | / | 个 | 133 | |
收集利用已有资料 | / | 份 | 5 |
公司技术领导参与了评估工作并全过程质量把关。本次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以查明区域用地地质环境条件为主,地质调查工作底图比例尺1:2000,成图比例尺为1:1000~1:2000,范围以区域用地范围为界,对区域内有危害性的地质因素作了定点观测,并根据不良地质现象的规模及其影响范围加宽了调查区域。本次调查与评价工作搜集的相关资料内容较齐全,且充分利用了搜集资料。工作程度达到了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关技术规程、规范要求。对区域用地的评估依据充分。收集到的野外资料真实可靠。评估报告编写依据充分,表述清楚,较好地完成了本次评估任务,达到了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目的,完成质量良好,评估工作满足规范要求。
2区域用地规划情况区域用 (略) 綦江区綦江城区南部,东临綦江河,西至桥口坝河,南至红洞岩,北至桥河上场口,规划区总面积为14.*km2,其中已建区面积6.*km2,未建区7.*km2,该区域坐标范围为X:*.07~*.11,Y:*.31~*.38,其主要拐点坐标表见表1.3-1(本评估报告中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1功能定位区域用地为綦江区重要的以汽摩整车及零部件、新型建材、智能家电为主导的产业基地。
2.2空间结构规划区域用地内形成“一心四片区 ” 的总体功能结构。
一心: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商业、文化娱 (略) 生活性服务功能。
四片区:汽摩整车及零部件片区、东部新型建材片区、西部智能家电片区
2.3用地布局区域用 (略) 綦江区桥河组团,规划区总面积为14.*km2,其中已建区面积6.*km2,未建区7.*km2,(详见平面图、插图2.3.1)
规划区内地块土地利用性质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等
1、居住用地
规划在幸福水库旁布局居住用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廉租房或者安置房)。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 8.58 公顷, (略) 建设用地的0.89%。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文物古迹用地,总用地面积16.43 公顷。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主要布置在东侧飞鹅石片区临綦江河沿岸、西侧公共服务中心,总用地面积12.37 公顷,主要为商业设施用地。
4、工业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 693.61 公顷, (略) 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2.03%。
5、公用设施用地
本次规划公用设施用地 16.43 公顷,其中供水用地1.10 公顷,供电用地0.59公顷,排水设施用地10.13 公顷,环卫设施用地4.62 公顷。
6、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本 (略) 与交通设施用地 184.62 公顷, (略) 道路用地174.86 公顷、交通枢纽用地3.05 公顷、交通场站用地6.71 公顷。
7、绿地与广场用地
本次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总面积为30.9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总面积26.65公顷,防护绿地面积2.56公顷,广场用地总面积1.70公顷
用地范围内各地块控制指标见表2.3-1。
1
图2.3.1 (略) 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土地利用规划图
1
表2.3-1 区域用地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地块编号 | 性质名称 | 用地代码 | 用地面积(m2) |
B6-1/02 | 防护绿地 | M2 | *.63 |
B6-3/03 | 公园绿地 | G2 | *.44 |
A4-8/03 | 文化设施用地 | G1 | *.89 |
A5-2/03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A2 | *.66 |
A5-3/02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B1 | 9533.17 |
A6-1/02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B1 | *.89 |
A6-2/02 | 二类工业用地 | B1 | *.00 |
A7/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99 |
A8/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55 |
A10-2/03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M2 | *.43 |
A11-1/03 | 二类工业用地 | S42 | 5140.89 |
A11-2/03 | 公园绿地 | M2 | *.22 |
A11-3/02 | 供应设施用地 | G1 | *.73 |
A11-4/03 | 二类工业用地 | U12 | 274.21 |
A12/03 | 公园绿地 | M2 | *.85 |
A13-1/03 | 文物古迹用地 | G1 | *.07 |
A13-2/03 | 二类工业用地 | A7 | 1879.68 |
A14/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01 |
A15/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07 |
A16/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30 |
A17/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56 |
A18/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47 |
A19/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58 |
A20-1/03 | 环境设施用地 | M2 | *.11 |
A20-2/03 | 二类工业用地 | U2 | *.34 |
A21/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78 |
A22/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67 |
A23/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51 |
A24-1/03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M2 | *.16 |
A24-2/03 | 二类工业用地 | S42 | 4220.34 |
A25/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16 |
A26/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26 |
A27/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58 |
A28/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17 |
A29/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36 |
A30/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83 |
A31/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18 |
A32/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57 |
B1/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00 |
B2-1/03 | 供应设施用地 | M2 | *.91 |
B2-2/03 | 二类工业用地 | U12 | 5585.50 |
B2-3/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93 |
B3-1/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85 |
B3-2/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87 |
B5-1/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07 |
B5-3/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19 |
B6-1/03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M2 | *.63 |
B6-2/03 | 二类工业用地 | S42 | 5235.56 |
B7/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63 |
B8/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80 |
B9/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54 |
B10/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55 |
B15-1/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6968.91 |
B21-1/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22 |
B21-2/02 | 二类居住用地 | M2 | *.29 |
B21-3/02 | 二类居住用地 | R2 | *.89 |
B22/02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S42 | 4472.19 |
C2-2/03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M2 | *.88 |
C3-1/03 | 公共交通场站用地 | B1 | *.72 |
C3-2/03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S41 | 3617.85 |
C3-3/03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S42 | 3515.09 |
C3-4/03 | 广场用地 | B1 | *.22 |
C3-5/02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G3 | 8885.67 |
C3-6/02 | 二类工业用地 | S42 | 6143.75 |
C13-1/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89 |
C13-2/02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48 |
C19-2/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25 |
C19-3/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86 |
C20-3/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88 |
C21-2/03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83 |
C22-2/03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S42 | 4582.44 |
C22-3/04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S41 | 6140.85 |
C22-5/04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75 |
C22-6/04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28 |
C22-4/04 | 交通枢纽用地 | S3 | *.95 |
C24-1/02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S42 | 7725.99 |
C24-2/02 | 港口用地 | H23 | *.29 |
L1 | 路网用地 | / | * |
L2 | 路网用地 | / | * |
L3 | 路网用地 | / | 9504 |
L4 | 路网用地 | / | * |
L5 | 路网用地 | / | * |
L6 | 路网用地 | / | * |
L7 | 路网用地 | / | * |
L8 | 路网用地 | / | 3120 |
L9 | 路网用地 | / | * |
L10 | 路网用地 | / | 4992 |
L11 | 路网用地 | / | * |
L12 | 路网用地 | / | * |
L13 | 路网用地 | / | * |
L14 | 路网用地 | / | * |
L15 | 路网用地 | / | * |
L16 | 路网用地 | / | * |
L17 | 路网用地 | / | * |
L18 | 路网用地 | / | * |
L19 | 路网用地 | / | * |
L20 | 路网用地 | / | * |
L21 | 路网用地 | / | * |
L22 | 路网用地 | / | 8800 |
L23 | 路网用地 | / | * |
L24 | 路网用地 | / | * |
L25 | 路网用地 | / | 6992 |
NL1 | 农林用地 | E2 | * |
NL2 | 农林用地 | E2 | * |
NL3 | 农林用地 | E2 | 7421 |
NL4 | 农林用地 | E2 | * |
NL5 | 农林用地 | E2 | * |
NL6 | 农林用地 | E2 | 4615 |
NL7 | 农林用地 | E2 | * |
NL8 | 农林用地 | E2 | * |
NL9 | 农林用地 | E2 | * |
NL10 | 农林用地 | E2 | * |
NL11 | 农林用地 | E2 | * |
NL12 | 农林用地 | E2 | * |
NL13 | 农林用地 | E2 | * |
NL14 | 农林用地 | E2 | * |
NL15 | 农林用地 | E2 | * |
NL16 | 农林用地 | E2 | * |
NL17 | 农林用地 | E2 | * |
NL18 | 农林用地 | E2 | * |
NL19 | 农林用地 | E2 | 9843 |
NL20 | 农林用地 | E2 | * |
NL21 | 农林用地 | E2 | * |
NL22 | 农林用地 | E2 | * |
NL23 | 农林用地 | E2 | * |
NL24 | 农林用地 | E2 | * |
NL25 | 农林用地 | E2 | 6539 |
NL26 | 农林用地 | E2 | * |
NL27 | 农林用地 | E2 | * |
NL28 | 农林用地 | E2 | * |
NL29 | 农林用地 | E2 | * |
NL30 | 农林用地 | E2 | * |
NL31 | 农林用地 | E2 | * |
NL32 | 农林用地 | E2 | * |
NL33 | 农林用地 | E2 | 4330 |
NL34 | 农林用地 | E2 | 4491 |
NL35 | 农林用地 | E2 | * |
NL36 | 农林用地 | E2 | * |
NL37 | 农林用地 | E2 | * |
NL38 | 农林用地 | E2 | * |
NL39 | 农林用地 | E2 | * |
NL40 | 农林用地 | E2 | * |
NL41 | 农林用地 | E2 | * |
NL42 | 农林用地 | E2 | 1978 |
NL43 | 农林用地 | E2 | * |
NL44 | 农林用地 | E2 | 7772 |
NL45 | 农林用地 | E2 | * |
NL46 | 农林用地 | E2 | * |
NL47 | 农林用地 | E2 | 1390 |
NL48 | 农林用地 | E2 | 5139 |
NL49 | 农林用地 | E2 | 3837 |
NL50 | 农林用地 | E2 | * |
NL51 | 农林用地 | E2 | 6125 |
NL52 | 农林用地 | E2 | 4421 |
NL53 | 农林用地 | E2 | * |
NL54 | 农林用地 | E2 | 5927 |
NL55 | 农林用地 | E2 | 5442 |
NL56 | 农林用地 | E2 | 5110 |
NL57 | 农林用地 | E2 | 3512 |
NL58 | 农林用地 | E2 | * |
NL59 | 农林用地 | E2 | 4670 |
NL60 | 农林用地 | E2 | 3209 |
NL61 | 农林用地 | E2 | * |
NL62 | 农林用地 | E2 | * |
NL63 | 农林用地 | E2 | * |
NL64 | 农林用地 | E2 | 4819 |
NL65 | 农林用地 | E2 | * |
NL66 | 农林用地 | E2 | 8879 |
NL67 | 农林用地 | E2 | 7773 |
NL68 | 农林用地 | E2 | * |
NL69 | 农林用地 | E2 | 2075 |
NL70 | 农林用地 | E2 | 8484 |
YL1 | 预留发展用地 | * | |
YL2 | 预留发展用地 | * | |
YL3 | 预留发展用地 | * | |
YL4 | 预留发展用地 | * | |
YL5 | 预留发展用地 | * | |
YL6 | 预留发展用地 | * | |
YL7 | 预留发展用地 | * | |
YL8 | 预留发展用地 | * | |
YL9 | 预留发展用地 | * | |
YL10 | 预留发展用地 | * | |
YL11 | 预留发展用地 | * | |
YL12 | 预留发展用地 | * | |
YL13 | 预留发展用地 | * | |
YL14 | 预留发展用地 | * |
评估 (略) 綦江区, (略) 南部,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与云贵高原结合部。綦江区东连南川区,南接 (略) 均气温18.17℃,极端最低气温-1.5℃(1977年1月29日),最高气温42.2℃(2006年7月26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4mm,但雨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5-70%,且多为大暴雨,最大年降雨量为1600mm(1998年),最小年降雨量为823mm(1993年),多年最大日平均降水量为108mm。
(2)水文
綦江区境内河流属长江河流域,河流共有22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14条,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6条,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0条。全区河流总长度1713.54公里,河网密度0.1178公里/平方公里,经流总量39.7亿立方米。评估区红线范围天然地表水体主要为綦江、蛤蟆石河、三洞桥河沟、鱼塘。
綦江是区境内最大河流、系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綦江区石壕镇万隆村大垭口,至江津区顺江口注入长江。流经区境内赶水、东溪、篆塘、三江、文龙、古南等街镇,全长234.7公里,流域面积7140平方公里,总落差1535米,年平均流量125.8立方米/秒,綦江为常年径流水体,经由桥河组团红线外东侧、北侧,北渡铝组团红线北侧由南往北径流,整体位于用地红线及评估区范围北侧,经红线范围流出,红线范围内该河流长约6.12km,据现场调查,綦江宽约50~120m,平均宽度约80m,调查期水位高约212.50~221.00m,访问调查5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高约219.50~221.50m,洪水位低于河流两侧区域用地范围高程,对用地范围影响较小。
蛤蟆石河为常年径流水体,整体位于桥河组团用地红线外西侧,位于评估范围内河流长约1.1km,总体由南往北径流,据现场调查,评估区河宽约5.0~10.0m,平均宽度约7.0m,河流水深约1.00~3.00m,纵向坡度约3~8%,调查期水位高约250.05~310.08m,访问调查5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高约251.55~311.58m,洪水位低于两侧区域用地范围高程,对用地范围影响较小。
三洞桥河沟为綦江支流,为常年径流水体,河流位于桥河组团南侧,经由桥河组团外西侧经用地范围内流出,汇入綦江,评估范围内该河流长约1.8km,据现场调查,评估区河宽约3.0~12.0m,平均宽度约5.0m,河流水深约1.00~5.00m,纵向坡度约3~8%,调查期水位高约242.05~309.05m,访问调查5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高约243.55~310.05m,洪水位高于两侧区域用地范围高程,对用地范围影响较大。
另外红线范围内分布有鱼塘及水田,根据现场调查,鱼塘内水深约0.5~3.0m,水田内水深约0.1~0.2m,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位变动较小,所以评估区场地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小。
4地质环境条件 4.1地形地貌綦江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华蓥山帚状山脉向南倾没部分和大娄山山脉向北延伸部分之间。区境内水系发达,雨量充沛,流水作用强烈,加之在古地貌发育经过夷平又再度不均衡抬升、下蚀情况下,形成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倒置地形。綦江区境内地貌特点是,南西高、北东低,边缘高、腹地低,以山地为主,遭河流切割,沟深谷多,地形破碎,多孤立山体,少完整山脉,地势高差大。区境内最高海拔1973米、为黑山镇狮子槽东侧山峰,最低海拔188米、为永新镇升平木瓜溪口,平均海拔254.8米。根据地貌形态特征,全区主要为山地、丘陵两种地貌类型。
评估区属剥蚀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整体地势西高东低,中间起伏较大。评估区最高点高程为435.29m,最低点高程为218.05m,相对高差最大约为217.24m。地形坡角一般在15~30°,部分土质填方边坡倾角约35°(高度约5~30m),岩质边坡倾角大于60°(高度约8~35m),自然岩质陡坡高约15.0~30.0m。
综上所述,评估区总体地形地貌较复杂。
4.2地层岩性经调查,评估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黏土(Qel+dl 4)、人工填土
(Qml 4)、冲洪积层淤泥质粉质粘土(Qel+dl 4)以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各地层及岩性特征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地层(Q4)
①素填土(Qml 4):以杂色为主,稍湿,以粘性土夹砂岩和泥岩块石、碎石为主;粗颗粒粒径一般5~200mm,含量15~45%,结构松散~稍密,主要 (略) 或房屋时随意抛填,回填年大于5年,主要分 (略) 和现状民房附近。
②残坡积粉质黏土(Qel+dl 4):褐色,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切面稍有光泽,残坡积成因。场地内广泛分布。
③淤泥质粉质粘土(Qel+dl 4):黑褐色、灰黑色,湿润,有刺鼻味,呈流塑~软塑状态,工程力学性质极差,残坡积成因,主要有残坡积粉质粘土长期受鱼塘水或农田水浸泡,以及鱼虾尸体等腐烂变异形成。主要分布在场地内鱼塘、水田及河沟内,根据访问调查,厚度约0.5~2.0m。
(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泥岩:紫红~暗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局部见砂质条带或条纹,中厚~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岩体发育风化裂隙,岩芯呈碎块;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长柱状,岩质较硬,失水易干裂,该层在场内分布较普遍。
砂岩:风化色为褐黄色,新鲜色为灰褐色、青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杂色岩屑,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钙、泥质胶结。风化带厚度0.5~1.0m。主要分布陡斜坡地带,该层在场内分布较普遍。。
4.3地质构造与地震(1)地质构造
评估区位于明月峡南侧末端。拟建场地无褶皱,呈单斜构造(见图4.3构造纲要图)。评估区无断层通过,在评估区基岩出露处测得岩层产状为95°~125°∠5°~10°,岩体中主要发育有2组裂隙。
裂隙LX1:产状200°~255°∠65°~80°,裂面略微弯曲,泥质充填,延伸2~3m,间距1~2m;裂隙呈闭合状,结合程度差,属于硬性结构面。
裂隙LX2:产状300°~350°∠68°~78°,裂面略微弯曲,泥质充填,延伸1.50~2.50m,间距1.0~2.00m;裂隙呈闭合状,结合程度差,属于硬性结构面。
(2)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局2016年发布并实施的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查得,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s,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
图4.3 构造纲要图
4.4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
评估区红线范围天然地表水体主要为綦江、蛤蟆石河、三洞桥河沟、鱼塘。綦江为常年径流水体,经由红线外东侧、北侧流出,红线范围内该河流长约11.3km,据现场调查,綦江宽约50~120m,平均宽度约80m,调查期水位高约212.50~221.00m,访问调查5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高约219.50~221.50m,洪水位低于河流两侧区域用地范围高程,对用地范围影响较小。蛤蟆石河为常年径流水体,整体位于用地红线外西侧,位于评估范围内河流长约1.1km,总体由南往北径流,据现场调查,评估区河宽约5.0~10.0m,平均宽度约7.0m,河流水深约1.00~3.00m,纵向坡度约3~8%,调查期水位高约250.05~310.08m,访问调查5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高约251.55~311.58m,洪水位低于两侧区域用地范围高程,对用地范围影响较小。三洞桥河沟为綦江支流,为常年径流水体,河流位于区域用地南侧,经由用地外西侧经用地范围内流出,汇入綦江,评估范围内该河流长约1.8km,据现场调查,评估区河宽约3.0~12.0m,平均宽度约5.0m,河流水深约1.00~5.00m,纵向坡度约3~8%,调查期水位高约242.05~309.05m,访问调查5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高约243.55~310.05m,洪水位高于两侧区域用地范围高程,对用地范围影响较大。另外红线范围内分布有鱼塘及水田,根据现场调查,鱼塘内水深约0.5~3.0m,水田内水深约0.1~0.2m,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位变动较小,所以评估区场地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小。所以评估区场地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较大。
1、地下水
评估区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上,第四系覆盖范围广,下伏砂岩、泥岩的*相碎屑岩含水微弱,地下水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为大气降雨和地面排水系统水体渗漏补给。一般情况下,第四系土体中存在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但其含水微弱;侏罗系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为弱透水层。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可将其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在斜坡及沟谷地带的松散堆积物中,受堆积层厚度、补给条件影响大,多属季节性潜水,主要接受地表水、降水及邻近含水层的补给,并向地形低洼地带排泄。该类地下水类型多为重碳酸钙型水或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小于0.5g/L。
(2)基岩裂隙水
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厚层状砂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泥岩相对隔水;水量稍大,动态稍稳定。
4.5不良地质现象根据现场调查及地灾排查资料,评估区属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详见图4.5.1),评估区内地形起伏较大,但区内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塌岸、地面塌陷及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评估区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
图4.5.1 评估区地灾分布示意图
4.6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评估区为綦江工业园未建设区桥河组团,区用地基本保持原始地貌形态,人类工程活动较少,仅局部由于平场形成挖方岩质边坡及土质填方边坡,一般土质边坡高5.0~40.0,岩质边坡高5.0~35.0m,占评估区面积小于1%。评估区中 (略) 隧道南北向穿过,未建区地面高程为312.00~363.00m,隧道洞顶高程约为268.50~290.00m,覆岩厚度约40.00~70.00m,隧道宽度约8.0m,所以覆跨比r>3。
故评估区内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属较复杂。
4.7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根据区内层面特征、裂隙发育程度、岩土界面特征情况,裂隙延伸长度短、斜坡坡度小,且斜坡土层厚度较小,所以对区内起控制作用的贯通性结构面主要为岩层面。评估区岩层倾角5~10°,斜(边)坡与岩层形成不临空或外倾临空倾角小于10°关系,对斜(边)坡影响小。另外土质边坡多为人工在原有斜坡填方,岩土界面多为20~30°,对边坡影响大。以上评估区贯通性结构面范围占用地面积比例较小,属较复杂。
4.8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的确定根据评估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的划分,经分析: (略)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为较复杂(详见表4.8-1)。
表4.8-1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表
地质环境特征 |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 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 |||||||
复杂 | 较复杂 | 简单 | |||||||
地形 条件 | 地形坡角β(°) | 15~30(占地面积大于50%) | √ | 较复杂 | |||||
自然陡坡 高度h(m) | 岩坡 | 15-30m | √ | ||||||
土坡 | / | / | |||||||
岩土 性质 | 土层厚度(m) | 一般为0~5.0m | √ | ||||||
岩层厚度 | 中厚-厚层状 | √ |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二元组合 | √ | |||||||
地质 构造 | 裂隙发育程度 | 裂隙2组,间距1~2m | √ | ||||||
贯通性结构面 与斜(边)坡关系 | 岩土界面倾角20~30°(占比小于10%) | √ | |||||||
地震基本烈度 | VI | √ | |||||||
水文及水文地质 |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中等 | √ |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 |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比例S(%) | / | √ |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边坡高度h (m) | 土质边坡 | 5~40m(占比小) | √ | |||||
岩质边坡 | 5~35m(占比小) | √ | |||||||
地下空间覆岩厚度与跨度之比r | 覆跨比r>3 | √ | |||||||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比例k(%) | / | / | |||||||
根据现场调查及地灾排查资料,评估区内地形起伏平缓,内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塌岸、地面塌陷及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评估区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
5.2斜(边)坡的稳定性 5.3含水层根据现场调查了解, (略) 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 (略) 规划及土地规划,未来建设在评估区内为地表浅层的挖填,不会出现大面积深开挖,且评估区属地下水的贫乏区,不会对含水层产生破坏。
5.4地下空间根据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评估区范围内中 (略) 隧道南北向穿过,未建区地面高程为312.00~363.00m,隧道洞顶高程约为268.50~290.00m,覆岩厚度约35.00~70.00m,隧道宽度约8.0m,所以覆跨比r>3,对评估区影响小,经调查评估区无地裂缝和地面沉降,不存在对地下空间的影响。
根据地灾评估规范附录G.1,地下工程覆岩稳定性计算,选最不利覆岩厚度H=35m,考虑荷载q=500kpa,围岩级别取IV类,=25KN/m3,c=500kpa,岩体内摩擦角取30°,B=B1=8m,ht=6m。按下列公式计算得FS=2.565,所以地下工程覆岩处于稳定状态,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5.5地表水评估区红线范围天然地表水体主要为綦江、蛤蟆石河、三洞桥河沟、鱼塘等水域,规划为保持原状水域,对其影响较小,工程建设对其附近的鱼塘地表水体的影响大。
5.6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及建构筑物根据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 (略) 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评估区范围内无区县级及以上的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风景名胜区等。
5.7土地资源及建构筑物区域用地范围内土地主要为普通农田、耕地及斜坡及民房等,用地在开工建设前将对上述用地范围的土地进行征用。用地范围内无重要建构筑物。
5.8小结综上所述, (略) 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范围内未分布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灾害,评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斜坡、挖(填)方边坡、岸坡的稳定性问题。
6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分析评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①斜坡、②挖(填)方边坡、③岸坡稳定性问题。
6.1斜坡经现场调查分析,该区域斜坡主要为该区域斜坡主要为岩土质混合斜坡,局部存在岩质陡坡,坡度较陡。由于岩层倾角较缓,无不利外倾结构面。评估区斜坡现状调查未见变形迹象,处于稳定状态,岩质陡坡区发展趋势为基本稳定,所以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区域用地内主要斜坡现状的基本特征及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分别列表分析详见表6.1-1。
6.2边坡经现场调查分析,该区内岩质挖方边坡高度较大,主要存在风化掉块现象,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土质填方边坡高度较大,主要为人工平场随意抛填形成,未经碾压,易发生沿岩土界面及土体内部滑动。所以边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欠稳定状态,边坡发生失稳的可能性大,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用地区域内边坡的基本特征及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分别列表分析详见表6.1-1。
1
表6.1-1 斜(边)坡基本特征及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评估表
斜坡编号 | 斜坡类型 | 坡宽(m) | 坡高(m) | 坡向(°) | 坡度(°) | 赤平投影分析 | 斜(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 斜(边)坡稳定性(预测) | 可能性 |
XP1 | 岩土混合 | 111.17 | 66.4 | 22 | 30.8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2 | 岩土混合 | 65.25 | 41.5 | 350 | 32.5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3 | 岩土混合 | 52.39 | 38.2 | 70 | 36.1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4 | 岩土混合 | 51.61 | 26.7 | 56 | 27.4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5 | 岩土混合 | 87.9 | 60 | 357 | 34.3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6 | 岩土混合 | 176.48 | 80 | 348 | 24.4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7 | 岩土混合 | 162 | 47.8 | 99 | 16.4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顺向坡,斜坡与岩层小角度相交,但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8 | 岩土混合 | 45 | 19.1 | 115 | 23.0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顺向坡,斜坡与岩层小角度相交,但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9 | 岩土混合 | 71 | 30.3 | 102 | 23.1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顺向坡,斜坡与岩层小角度相交,但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10 | 岩土混合 | 216 | 96.5 | 265 | 24.1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11 | 岩土混合 | 140 | 43.6 | 92 | 17.3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顺向坡,斜坡与岩层小角度相交,但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12 | 岩土混合 | 133 | 69.5 | 246 | 27.6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13 | 岩土混合 | 106 | 44.7 | 239 | 22.9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14 | 岩土混合 | 113 | 52.1 | 219 | 24.8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15 | 岩土混合 | 96 | 38.8 | 77 | 22.0 | /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XP16 | 岩土混合 | 102 | 41.9 | 332 | 22.3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17 | 岩土混合 | 114 | 56.5 | 248 | 26.4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18 | 岩土混合 | 243 | 84.4 | 352 | 19.2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19 | 岩土混合 | 82 | 22.1 | 340 | 15.1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20 | 岩土混合 | 137 | 54.1 | 281 | 21.5 | /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反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XP21 | 岩土混合 | 77 | 28.3 | 71 | 20.2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22 | 岩土混合 | 93 | 32.9 | 44 | 19.5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23 | 岩土混合 | 107 | 29.1 | 43 | 15.2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24 | 岩土混合 | 84 | 32.2 | 219 | 21.0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25 | 岩土混合 | 73 | 28.8 | 12 | 21.5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26 | 岩土混合 | 82 | 31.1 | 47 | 20.8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27 | 岩土混合 | 65 | 20.5 | 240 | 17.5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28 | 岩土混合 | 125 | 29 | 40 | 13.1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29 | 岩土混合 | 150 | 35.5 | 37 | 13.3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30 | 岩土混合 | 79 | 31 | 238 | 21.4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31 | 岩土混合 | 78 | 22.5 | 18 | 16.1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32 | 岩土混合 | 98 | 33 | 240 | 18.6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33 | 岩土混合 | 75 | 36.9 | 293 | 26.2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反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34 | 岩土混合 | 88 | 56 | 359 | 32.5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35 | 岩土混合 | 65 | 39.9 | 153 | 31.5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36 | 岩土混合 | 72 | 34.8 | 104 | 25.8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顺向坡,斜坡与岩层小角度相交,但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37 | 岩土混合 | 123 | 54.1 | 158 | 23.7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38 | 岩土混合 | 67 | 32.1 | 161 | 25.6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39 | 岩土混合 | 98 | 50.8 | 258 | 27.4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40 | 岩土混合 | 271 | 68.9 | 33 | 15.3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41 | 岩土混合 | 104 | 50.4 | 211 | 25.9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42 | 岩土混合 | 166 | 73.1 | 175 | 23.8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43 | 岩土混合 | 84 | 53.8 | 168 | 32.6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44 | 岩土混合 | 91 | 43.1 | 325 | 25.3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45 | 岩土混合 | 113 | 50.7 | 216 | 24.2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46 | 岩土混合 | 240 | 96.1 | 94 | 21.8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顺向坡,斜坡与岩层小角度相交,但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47 | 岩土混合 | 75 | 32.8 | 110 | 23.6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顺向坡,斜坡与岩层小角度相交,但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48 | 岩土混合 | 102 | 45.2 | 17 | 23.9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49 | 岩土混合 | 353 | 92 | 97 | 14.6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顺向坡,斜坡与岩层小角度相交,但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50 | 岩质 | 36 | 35.9 | 174 | 80.0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51 | 岩土混合 | 266 | 113.1 | 127 | 23.0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顺向坡,斜坡与岩层小角度相交,但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52 | 岩土混合 | 239 | 104.4 | 181 | 23.6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53 | 岩土混合 | 133 | 49.8 | 86 | 20.5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顺向坡,斜坡与岩层小角度相交,但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54 | 岩土混合 | 200 | 105.7 | 151 | 27.9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55 | 岩土混合 | 271 | 100.6 | 356 | 20.4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56 | 岩土混合 | 252 | 75.9 | 73 | 16.8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57 | 岩土混合 | 166 | 52.9 | 45 | 17.7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58 | 岩土混合 | 42 | 41.7 | 349 | 44.8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岩层、裂隙LX2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斜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59 | 岩土混合 | 56 | 32.5 | 186 | 30.1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60 | 岩土混合 | 120 | 38.9 | 152 | 18.0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61 | 岩土混合 | 71 | 28.5 | 285 | 21.9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反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62 | 岩土混合 | 88 | 27.8 | 25 | 17.5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切向坡,斜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XP63 | 岩土混合 | 110 | 29.4 | 114 | 15.0 | 斜坡为岩土质混合斜坡,上覆土层为粉质黏土,土层厚度较小,土层滑动岩土界面滑动的可能性小,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顺向坡,斜坡与岩层小角度相交,但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对斜坡影响小,斜坡与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对斜坡影响小。据调查,斜坡现状稳定,发展趋势为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BP1 | 土质 | 23 | 25.3 | 342 | 47.7 | / | 边坡为填方边坡,为人工抛填形成,未经机械碾压,岩土层界面倾角较大,填土厚度较大,填方高度较大,易发生沿岩土界面滑动,边坡,据调查,边坡现状主要为表土溜滑,基本稳定,发展趋势为前稳定,对工程活动敏感。 | 欠稳定 | 大 |
BP2 | 岩质 | 21 | 25 | 95 | 50.0 | 边坡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岩质顺向坡,根据持平投影,斜坡为顺向坡,边坡与岩层小角度相交,但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对边坡影响小,边坡与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小,据调查,边坡整体稳定,由于边坡高度较大,边坡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容易发生风化掉块,对工程活动较为敏感,边坡基本稳定。 | 基本稳定 | 中等 | |
BP3 | 岩质 | 22 | 23.6 | 159 | 47.0 | 边坡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岩质切向坡,边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边坡影响小,据调查,边坡整体稳定,由于边坡高度较大,边坡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容易发生风化掉块,对工程活动较为敏感,边坡基本稳定。 | 基本稳定 | 中等 | |
BP4 | 土质 | 28 | 22.4 | 89 | 38.7 | / | 边坡为填方边坡,为人工抛填形成,未经机械碾压,岩土层界面倾角较大,填土厚度较大,填方高度较大,由于边坡经人工放坡处理,据调查边坡基本稳定,发展趋势基本稳定,对工程活动较敏感。 | 基本稳定 | 中等 |
BP5 | 岩质 | 22 | 26.5 | 106 | 50.3 | 边坡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岩质顺向坡,根据持平投影,边坡为顺向坡,边坡与岩层小角度相交,但由于岩层倾角较小,对边坡影响小,边坡与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小,据调查,边坡整体稳定,由于边坡高度较大,边坡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容易发生风化掉块,对工程活动较为敏感,边坡基本稳定。 | 基本稳定 | 中等 | |
BP6 | 岩质 | 10 | 9.5 | 343 | 43.5 | 边坡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边坡为切向坡,边坡与岩层、裂隙LX1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边坡影响小,边坡与裂隙LX2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边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边坡影响小,据调查,边坡整体稳定,由于边坡高度较大,边坡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容易发生风化掉块,对工程活动较为敏感,边坡基本稳定。 | 基本稳定 | 中等 | |
BP7 | 土质 | 14 | 14.8 | 83 | 46.6 | / | 边坡为填方边坡,为人工抛填形成,未经机械碾压,岩土层界面倾角较大,填土厚度较大,填方高度较大,由于边坡经人工放坡处理,据调查边坡基本稳定,发展趋势基本稳定,对工程活动较敏感。 | 基本稳定 | 中等 |
BP8 | 岩质 | 20 | 27.1 | 348 | 53.6 | 边坡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边坡为切向坡,边坡与岩层、裂隙LX1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边坡影响小,边坡与裂隙LX2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边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边坡影响小,据调查,边坡整体稳定,由于边坡高度较大,边坡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容易发生风化掉块,对工程活动较为敏感,边坡基本稳定。 | 基本稳定 | 中等 | |
BP9 | 岩质 | 32 | 40 | 348 | 51.3 | 边坡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边坡为切向坡,边坡与岩层、裂隙LX1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边坡影响小,边坡与裂隙LX2小角度相交,但由于裂隙倾角大于边坡倾角,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边坡影响小,据调查,边坡整体稳定,由于边坡高度较大,边坡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容易发生风化掉块,对工程活动较为敏感,边坡基本稳定。 | 基本稳定 | 中等 | |
BP10 | 岩质 | 32 | 25.8 | 81 | 58.0 | 边坡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边坡为切向坡,边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边坡影响小,据调查,边坡整体稳定,由于边坡高度较大,边坡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容易发生风化掉块,对工程活动较为敏感,边坡基本稳定。 | 基本稳定 | 中等 | |
BP11 | 土质 | 14 | 9.3 | 82 | 41.0 | / | 边坡为填方边坡,为人工抛填形成,未经机械碾压,岩土层界面倾角较大,填土厚度较大,填方高度较大,易发生沿岩土界面滑动,边坡,据调查,边坡现状主要为表土溜滑,基本稳定,发展趋势为基本稳定,对工程活动较敏感。 | 基本稳定 | 大 |
BP12 | 岩质 | 5 | 6 | 81 | 70.0 | 边坡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边坡为切向坡,边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边坡影响小,且边坡高度较小,据调查,边坡整体稳定,对工程活动不敏感,斜坡稳定。 | 稳定 | 小 | |
BP13 | 岩质 | 10 | 14 | 171 | 75.0 | 边坡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根据持平投影,边坡为切向坡,边坡与岩层、裂隙LX1、LX2大角度相交,不形成不利结构面,对边坡影响小,据调查,边坡整体稳定,由于边坡高度较大,边坡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容易发生风化掉块,对工程活动较为敏感,边坡基本稳定。 | 基本稳定 | 中等 |
评估区红线范围天然地表水体主要为綦江、蛤蟆石河、三洞桥河沟、鱼塘。綦江为常年径流水体,经由红线外东侧、北侧径流,整体位于用地红线及评估区范围北侧,经红线范围流出,红线范围内该河流长约11.3km,据现场调查,綦江宽约50~120m,平均宽度约80m,调查期水位高约212.50~221.00m,访问调查5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高约219.50~225.05m,洪水位低于河流两侧区域用地范围高程,对用地范围影响较小。蛤蟆石河为常年径流水体,整体位于用地红线外西侧,位于评估范围内河流长约1.1km,总体由南往北径流,据现场调查,评估区河宽约5.0~10.0m,平均宽度约7.0m,河流水深约1.00~3.00m,纵向坡度约3~8%,调查期水位高约250.05~310.08m,访问调查5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高约251.55~311.58m,洪水位低于两侧区域用地范围高程,对用地范围影响较小。三洞桥河沟为綦江支流,为常年径流水体,河流位于桥河组团南侧,经由用地外西侧经用地范围内流出,汇入綦江,评估范围内该河流长约1.8km,据现场调查,评估区河宽约3.0~12.0m,平均宽度约5.0m,河流水深约1.00~5.00m,纵向坡度约3~8%,调查期水位高约221.05~330.05m,访问调查5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高约225.55~331.05m,洪水位高于两侧区域用地范围高程,对用地范围影响较大。评估区岸坡多为岩土质混合岸坡,土层厚度较小,岸坡坡角较缓,发生塌岸的可能性较小,现场调查岸坡目前未见明显变形迹象,处于稳定状态。
1
本次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主要以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为判定因素,根据地块各区域地形坡角大小、斜边坡高度、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土层厚度、地层厚度、地表水等因素并结合评估区各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等作为原则进行划分,主要遵循原则如下:
1、危险性大区:
填方边坡(高度大于15m、未经放坡处理)区域
2、危险性中等区:
(1)填方边坡(高度8~15m)区域
(2)填方边坡(高度大于15m、放坡处理)区域
(3)挖方边坡(高度8~30m)区域
(4)挖方边坡(高度大于30m、放坡处理)区域
(5)岩质陡坡(高度15~30m)区域
(6)较陡斜坡(倾角30~40°)2区域
3、危险性小区:
(1)地形平坦(倾角5~15°)区域
(2)较陡斜坡(倾角15~30°)1区域
4、洪水位淹没区:綦江、蛤蟆石河、三洞桥河沟洪水位淹没区域。
7.2宏观分区及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评估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斜(边)坡、岸坡的稳定性问题。宏观分区主要根据地块各区域地形坡角大小、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土层厚度等因素作为原则,并结合规划区红线分界, (略) 质量技术监督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第7.3.2条和第7.3.3条,从宏观上对用地区域进行划分。
根据具体地质条件的不同将区域用地细分为56个宏观小区(见表7.2-1),各地质环境条件分区见图7.2.1,各小区宏观分区编号简图7.2.2。对上述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小区,分别归并为相同小区,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列于表7.2-3。
表7.2-1桥河组团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宏观分区标准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 宏观分区 | 分区标准 |
(1)~(22)小区 | 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的平缓区域,岩层厚度为中厚层状,岩层或土层组合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 |
(23)~(37)小区 | 较陡斜坡区域,地形较陡,坡角约15~30°,岩层厚度为中厚层状,岩层或土层组合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 |
(38)~(40)小区 | 较陡斜坡区域,地形较陡,坡角约30~40°,岩层厚度为中厚层状,岩层或土层组合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 |
较复杂 | (41)小区 | 土质填方边坡,坡度约30~40°,高度约8~15m,土层厚度为8~10m,岩层厚度为中厚层状,岩层或土层组合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
(48)~(49)小区 | 土质填方边坡,坡度约35~46°,高度约15~25m,土层厚度为10~15m,边坡经坡率法放坡处理,岩层厚度为中厚层状,岩层或土层组合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 |
(42)~(45)小区 | 岩质挖方边坡区域,坡度为50~75°,高度约15~30m,岩层厚度为中厚层状,岩层或土层组合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主要存在泥岩风化掉块现象。 | |
(50)~(52)小区 | 岩质挖方边坡区域,坡度为50~65°,高度约大于30m,边坡经坡率法放坡处理,岩层厚度为中厚层状,岩层或土层组合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主要存在泥岩风化掉块现象。 | |
(46)小区 | 岩质陡坡区域,坡度为60~70°,高度约15~30m,岩层厚度为中厚层状,岩层或土层组合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主要存在泥岩风化掉块现象。 | |
(53)~(56)小区 | 洪水位淹没区、坡角约15~30°,岸坡稳定,岩层厚度为中厚层状,岩层或土层组合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较小。 | |
复杂 | (47)、(57)小区 | 土质填方边坡,坡度约35~46°,高度约15~25m,土层厚度为10~15m,岩层厚度为中厚层状,岩层或土层组合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
1
图7.2.1 (略) 綦江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地质环境条件分区简图
1
图7.2-2 (略) 綦江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宏观分区编号简图
1
表7.2-3 区域用地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一览表
宏观分区 | (1)~(22)小区 | (23)~(37)小区 | (38)~(40)小区 | (41)小区 | (42)~(45)小区 | ||||||||
序号 | 判定因素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
1 | 地形条件 | 地形坡角 | 5~15° | 简单 | 15~30° | 较复杂 | 30~40° | 复杂 | 30~40° | 复杂 | 50~75° | 复杂 | |
2 | 自然陡坡高度(m) | 岩坡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土坡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岩土性质 | 土层厚度(m) | 小于5m | 简单/ | 小于3m | 简单 | 小于3m | 简单 | 3~10m | 较复杂 | / | / | |
5 | 岩层厚度 | 中厚层状 | 较复杂 | 中厚层状 | 较复杂 | 中厚层状 | 较复杂 | 中厚层状 | 较复杂 | 中厚层状 | 较复杂 | ||
6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
7 | 地质构造 | 裂隙发育程度 | 裂隙2组,间距>1.0 m | 简单 | 裂隙2组,间距>1.0 m | 简单 | 裂隙2组,间距>1.0 m | 简单 | 裂隙2组,间距>1.0 m | 简单 | 裂隙2组,间距>1.0 m | 简单 | |
8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9 | 地震基本烈度 | Ⅵ度 | 较复杂 | Ⅵ度 | 较复杂 | Ⅵ度 | 较复杂 | Ⅵ度 | 较复杂 | Ⅵ度 | 较复杂 | ||
10 | 水文及水文地质 |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
11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
12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边坡高度(m) | 土质边坡 | / | / | / | / | / | / | 8~15m | 较复杂 | / | / |
14 | 岩质边坡 | / | / | / | / | / | / | / | / | 15~30m | 较复杂 | ||
15 | 地下空间覆岩厚度与跨度之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结 | 简单 | 简单 | 简单 | 较复杂 | 较复杂 |
续表-1
宏观分区 | (46)小区 | (47)、(57)小区 | (50)~(52)小区 | (53)~(56)小区 | (48)~(49)小区 | ||||||||
序号 | 判定因素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地质环境特征 | 复杂程度 | ||
1 | 地形条件 | 地形坡角 | 60~70° | 复杂 | 35~46° | 复杂 | 50~65° | 复杂 | 15~30° | 较复杂 | 35~40° | 复杂 | |
2 | 自然陡坡高度(m) | 岩坡 | 15~30 | 较复杂 | / | / | / | / | / | / | / | ||
3 | 土坡 | / | / | / | / | / | / | / | / | / | |||
4 | 岩土性质 | 土层厚度(m) | / | / | 15~20 | 复杂 | / | / | 小于5m | 简单 | 15~20 | / | |
5 | 岩层厚度 | 中厚层状 | 较复杂 | 中厚层状 | 较复杂 | 中厚层状 | 较复杂 | 中厚层状 | 较复杂 | 中厚层状 | 较复杂 | ||
6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二元组合 | 较复杂 | ||
7 | 地质构造 | 裂隙发育程度 | 裂隙2组,间距>1.0 m | 简单 | 裂隙2组,间距>1.0 m | 简单 | 裂隙2组,间距>1.0 m | 简单 | 裂隙2组,间距>1.0 m | 简单 | 裂隙2组,间距>1.0 m | 简单 | |
8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无 | 简单 | ||
9 | 地震基本烈度 | Ⅵ度 | 较复杂 | Ⅵ度 | 较复杂 | Ⅵ度 | 较复杂 | Ⅵ度 | 较复杂 | Ⅵ度 | 较复杂 | ||
10 | 水文及水文地质 |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中等 | 较复杂 | 小 | 简单 | |
11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
12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13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边坡高度(m) | 土质边坡 | / | / | 15~35 | 复杂 | / | / | / | / | 15~35(放坡处理) | 较复杂 |
14 | 岩质边坡 | / | / | / | / | 30~40(放坡处理) | 较复杂 | / | / | / | |||
15 | 地下空间覆岩厚度与跨度之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结 | 较复杂 | 复杂 | 较复杂 | 较复杂 | 较复杂 |
1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根据地质环境复杂指数和降水量指数按下式计算:
Y=0.62D+0.38R (H.1)
式中:Y——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
D——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指数,取值由基本分值和附加分值两部分构成。基本分值在地质环境复杂时取0.75,在地质环境较复杂时取0.50,在地质环境简单时取0.25,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参见表7.2-2。附加分值取值见表7.3。
R——降水量指数,区内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104mmm,介于1000~1500mm之间;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约108mm,介于95~120mm之间。查表取R=0.865。
当Y≥0.80时小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0.80>Y≥0.60时小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Y<0.60时小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
各小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见各小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表(表7.3-1、7.3-2)。
1
表7.3-1 桥河组团各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 简单 | 较复杂 | 复杂 | ||||||||
小区块 | 编号 | (1)~(22)小区 | (23)~(37)小区 | (38)~(40)小区 | (41)小区 | (48)~(49)小区 | (42)~(45)小区 | (50)~(52)小区 | (46)小区 | (47)、(57)小区 | |
基本分值 | 0.25 | 0.25 | 0.25 | 0.5 | 0.5 | 0.5 | 0.5 | 0.5 | 0.75 | ||
附加分值 | 地形坡角 | /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
自然陡坡高度(m) | 岩坡 | / | / | / | / | / | / | / | 0.016 | / | |
土坡 | / | / | / | / | / | / | / | / | / | ||
土层厚度 | / | / | / | 0.016 | 0.016 | / | / | / | 0.016 | ||
岩层厚度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
裂隙发育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 ||
贯通性结构面与 | / | / | / | / | / | / | / | / | / | ||
斜(边)坡关系 | |||||||||||
地震基本烈度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
地表水对岩土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 | / | /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 | 0.016 | ||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指数D | 0.298 | 0.314 | 0.324 | 0.596 | 0.596 | 0.58 | 0.58 | 0.58 | 0.846 | ||
降雨量指数R | 0.865 | 0.865 | 0.865 | 0.865 | 0.865 | 0.865 | 0.865 | 0.865 | 0.865 | ||
发生可能性指数Y | 0.513 | 0.523 | 0.53 | 0.699 | 0.699 | 0.689 | 0.689 | 0.689 | 0.854 | ||
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分级 | 小 | 小 | 小 | 中等 | 中等 | 中等 | 中等 | 中等 | 大 |
1
区域用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总体为较复杂,区域用 (略) 綦江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总面积为14.*km2,其中已建区面积6.*km2,未建区7.*km2;根据以上章节分析区域用地归纳为4个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C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区(B1~B6),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A区(A1~A2),50年一遇洪水淹没区。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C(C)区面积为0.*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0.38%,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面积为0.*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6.82%;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A)面积为7.*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92.64%;50年一遇洪水淹没区面积为0.*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0.16%,下面依次对其进行分区评估:
1、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区域(C)
该区域面积合计0.*km2,占整个规划用地面积比例0.38%。
土质填方边坡区域,面积为0.*km2,占区域用地面积的0.38%,该区域现状:地形坡角30~46°,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8~15m,边坡高度约15~35m,该边坡为人工随意抛填,未经坡率法放坡处理,岩层为中-厚层状,岩土层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据调查,该区内未见主要见滑坡及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边坡高度大,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经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0.854,对人类工程活动敏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
该区域面积合计0.*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6.82%,分B1、B2、B3、B4、B5、B6亚区。其中
土质填方边坡区域(B1亚区),面积为0.*km2,占区域用地面积的0.03%,该区域现状:地形坡角30~40°,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5~10m,边坡高度约8~15m岩层为中-厚层状,岩土层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据调查,该区内未见主要见滑坡及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边坡高度较大,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经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0.699,对人类工程活动较敏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土质填方边坡区域(B2亚区),面积为0.*km2,占区域用地面积的0.36%,该区域现状:地形坡角30~46°,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8~15m,边坡高度约15~35m,该边坡经坡率法放坡处理,岩层为中-厚层状,岩土层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据调查,该区内未见主要见滑坡及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边坡高度大,但经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经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0.699,对人类工程活动较敏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岩质挖方边坡区域(B3亚区),面积为0.*km2,占区域用地面积的0.98%,该区域现状:地形坡角50°~70°,为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8~30m,岩层为中-厚层状,岩土层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据调查,该区内未见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边坡高度较大,破坏地质环境的较强烈;经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0.689,对人类工程活动较敏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岩质挖方边坡区域(B4亚区),面积为0.*km2,占区域用地面积的0.93%,该区域现状:地形坡角55°~65°,为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30~40m,岩层为中-厚层状,岩土层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据调查,该区内未见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边坡高度大,但经人工采取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较强烈;经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0.689,对人类工程活动较敏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岩质陡坡区域(B5亚区),该区域面积为0.*km2,占区域用地面积的0.24%,该区域现状:地形坡角60°~70°,为自然岩质陡坡,坡高约15~30m,岩层为中-厚层状,岩土层为二元组合,地震基本烈度为Ⅵ,据调查,该区内未见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陡坡高度较大,易发生风化掉块;经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0.689,对人类工程活动较敏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较陡斜坡2区(B6亚区):面积为0.*km2,占区域用地面积的4.28%,该区域为较陡岩土混合斜坡区域,地形较陡,坡角30~40°,斜坡与岩层及裂隙不构成不利结构面,整体稳定,现场调查未见变形迹象。该区域无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环境条件简单;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经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0.530,对人类工程活动较敏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综上,本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该区域面积合计7.*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92.64%,分A1、A2亚区。其中
地形平缓区(A1亚区):面积为2.*km2,占区域用地面积的33.64%,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现状稳定,现场调查未见变形迹象。该区域无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环境条件简单;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经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0.513,对人类工程活动不敏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较陡斜坡1区(A2亚区):面积为4.*km2,占区域用地面积的59.00%,该区域为较陡岩土混合斜坡区域,地形较陡,坡角15~30°,斜坡与岩层及裂隙不构成不利结构面,整体稳定,现场调查未见变形迹象。该区域无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环境条件简单;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经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0.523,对人类工程活动不敏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4、50年一遇洪水位淹没区域
该区域面积为0.*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0.16%。该区域为洪水位淹没区,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20°,岸坡多为砂岩、泥岩岩质岸坡,土质岸坡土层较小,岸坡坡角较缓,发生塌岸的可能性较小,现场调查岸坡目前未见明显变形迹象,处于稳定状态。该区域无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环境条件简单。
8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略) 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地质灾害评估的分区分级,区内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C)、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B)、地质灾害危险性小(A)及50年一遇洪水位淹没区域四个区域。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①各分区编号与地质危险性分区分级代号对应表见表8.1-1,②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对规划区的各地块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见表8.1-2)。规划区各地块内地质灾害危险性 (略) 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控制性规划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平面图。
表8.1-1 区域用地分区编号与地质危险性分区分级代号对应表
宏观分区编号 | 面积 (m2) | 规划用地类型 | 对人类工程活动敏感性 |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代号 |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 | 地质灾害危险性 |
1 | 1897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2 | * | 二类工业用地、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3 | *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4 | * | 二类工业用地、防护绿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5 | * | 二类工业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6 | * | 二类工业用地、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7 | * | 二类工业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农林用地、预留发展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8 | * | 二类工业用地、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9 | * | 二类工业用地、供应设施用地、农林用地、预留发展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10 | 9039 | 二类工业用地、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11 | * | 二类工业用地、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12 | 9019 | 农林用地、预留发展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13 | * | 农林用地、预留发展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14 | * | 二类工业用地、农林用地、预留发展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15 | *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16 | *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17 | * | 农林用地、预留发展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18 | *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19 | *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20 | *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21 | 4162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22 | *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1 | 小 | 小 |
23 | * | 二类工业用地、防护绿地、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24 | *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25 | *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26 | * | 二类工业用地、防护绿地、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27 | *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28 | * | 二类工业用地、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29 | * | 二类工业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防护绿地、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30 | * | 二类工业用地、供应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防护绿地、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31 | * | 二类工业用地、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32 | * | 农林用地、预留发展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33 | * | 二类工业用地、预留发展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34 | *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35 | * | 二类工业用地、农林用地、 预留发展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36 | * | 二类工业用地、二类居住用地、农林用地、预留发展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37 | * | 农林用地 | 不敏感 | A2 | 小 | 小 |
38 | * | 农林用地 | 较敏感 | B6 | 小 | 小 |
39 | * | 农林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共交通场站用地 | 较敏感 | B6 | 小 | 小 |
40 | * | 农林用地、公园绿地 | 较敏感 | B6 | 小 | 小 |
41 | 2448 | 农林用地 | 较敏感 | B1 | 中等 | 中等 |
42 | * | 公园绿地 | 较敏感 | B3 | 中等 | 中等 |
43 | * | 二类工业用地、农林用地、环境设施用地 | 较敏感 | B3 | 中等 | 中等 |
44 | 7320 | 农林用地、环境设施用地 | 较敏感 | B3 | 中等 | 中等 |
45 | 6238 | 二类工业用地、农林用地、公共交通场站用地、社会停车场用地 | 较敏感 | B3 | 中等 | 中等 |
46 | * | 农林用地、港口用地 | 较敏感 | B5 | 中等 | 中等 |
47 | 8665 | 农林用地 | 敏感 | C | 大 | 大 |
48 | * | 二类工业用地 | 较敏感 | B2 | 大 | 中等 |
49 | * | 二类工业用地、农林用地 | 较敏感 | B2 | 大 | 中等 |
50 | * | 二类工业用地、农林用地 | 较敏感 | B4 | 大 | 中等 |
51 | * | 农林用地 | 较敏感 | B4 | 大 | 中等 |
52 | * | 农林用地 | 较敏感 | B4 | 大 | 中等 |
53 | 610 | 水域 | 不敏感 | 50年一遇洪水位淹没区 | 小 | 小 |
54 | 1816 | 水域 | 不敏感 | 50年一遇洪水位淹没区 | 小 | 小 |
55 | 420 | 水域 | 不敏感 | 50年一遇洪水位淹没区 | 小 | 小 |
56 | 1511 | 水域 | 不敏感 | 50年一遇洪水位淹没区 | 小 | 小 |
57 | * | 二类工业用地 | 敏感 | C | 大 | 大 |
1
区域用地各规划地块基本情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措施建议表
序号 | 地块编号 | 用地代码 | 用地面积(m2) | 分属地质灾害 | 地质环境条件 | 主要的地质环境 问题 | 防治措施建议 | 备注 |
1 | B6-1/02 | M2 | *.63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2 | B6-3/03 | G2 | *.44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3 | A4-8/03 | G1 | *.89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4 | A5-2/03 | A2 | *.66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5 | A5-3/02 | B1 | 9533.17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6 | A6-1/02 | B1 | *.89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7 | A6-2/02 | B1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8 | A7/02 | M2 | *.99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9 | A8/03 | M2 | *.55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0 | A10-2/03 | M2 | *.43 | A1、A2、B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2地形坡角30~46°,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8~15m,边坡高度约15~35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土质人工边坡15~35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1、A2、B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1 | A11-1/03 | S42 | 5140.89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2 | A11-2/03 | M2 | *.22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3 | A11-3/02 | G1 | *.73 | A1、A2、B3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3地形坡角50°~70°,为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8~30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8~30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3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1、A2、B3分界线见平面图。 |
14 | A11-4/03 | U12 | 274.21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5 | A12/03 | M2 | *.85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6 | A13-1/03 | G1 | *.07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7 | A13-2/03 | A7 | 1879.68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8 | A14/02 | M2 | *.01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9 | A15/02 | M2 | *.07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20 | A16/02 | M2 | *.3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21 | A17/02 | M2 | *.56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22 | A18/03 | M2 | *.47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23 | A19/03 | M2 | *.58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24 | A20-1/03 | M2 | *.11 | A1、A2、B4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4地形坡角55°~65°,为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30~40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30~40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4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1、A2、B4分界线见平面图。 |
25 | A20-2/03 | U2 | *.34 | A2、B3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2地形坡角50°~70°,为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8~30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8~30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3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2、B3分界线见平面图。 |
26 | A21/03 | M2 | *.78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27 | A22/03 | M2 | *.67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28 | A23/03 | M2 | *.51 | A1、A2、B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2地形坡角30~46°,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8~15m,边坡高度约15~35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人工土质填方区,边坡高度约15~35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1、A2、B2分界线见平面图。 |
29 | A24-1/03 | M2 | *.16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30 | A24-2/03 | S42 | 4220.34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31 | A25/03 | M2 | *.16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32 | A26/02 | M2 | *.26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33 | A27/02 | M2 | *.58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34 | A28/02 | M2 | *.17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35 | A29/02 | M2 | *.36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36 | B60/03 | M2 | *.83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37 | B61/03 | M2 | *.18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38 | B62/02 | M2 | *.57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39 | B1/03 | M2 | *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40 | B2-1/03 | M2 | *.91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41 | B2-2/03 | U12 | 5585.5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42 | B2-3/03 | M2 | *.93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43 | B3-1/03 | M2 | *.85 | A1、B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B2地形坡角30~46°,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8~15m,边坡高度约15~35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人工土质填方区,边坡高度约15~35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1、B2分界线见平面图。 |
44 | B3-2/03 | M2 | *.87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45 | B5-1/03 | M2 | *.07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46 | B5-3/03 | M2 | *.19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47 | B6-1/03 | M2 | *.63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48 | B6-2/03 | S42 | 5235.56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49 | B7/03 | M2 | *.63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50 | B8/03 | M2 | *.8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51 | B9/03 | M2 | *.54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52 | B10/03 | M2 | *.55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53 | B15-1/02 | M2 | 6968.91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54 | B21-1/02 | M2 | *.22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55 | B21-2/02 | M2 | *.29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56 | B21-3/02 | R2 | *.89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57 | B22/02 | S42 | 4472.19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58 | C2-2/03 | M2 | *.88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59 | C3-1/03 | B1 | *.72 | A2、B6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6地形较陡,地形坡角30~4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2、B6分界线见平面图。 |
60 | C3-2/03 | S41 | 3617.85 | A2、B6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6地形较陡,地形坡角30~4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2、B6分界线见平面图。 |
61 | C3-3/03 | S42 | 3515.09 | A2、B6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6地形较陡,地形坡角30~4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2、B6分界线见平面图。 |
62 | C3-4/03 | B1 | *.22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63 | C3-5/02 | G3 | 8885.67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64 | C3-6/02 | S42 | 6143.75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65 | C3-1/02 | M2 | *.89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66 | C3-2/02 | M2 | *.48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67 | C9-2/03 | M2 | *.48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68 | C9-3/03 | M2 | *.48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69 | C13-1/02 | M2 | *.89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 |
70 | C13-2/02 | M2 | *.48 | A2、C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C地形坡角30~46°,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8~15m,边坡高度约15~35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 | 人工土质填方区,边坡高度约15~35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 | A2区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问题。C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对土质高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尽量避免对边坡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2、C分界线见平面图。 |
71 | C19-2/03 | M2 | *.25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72 | C19-3/03 | M2 | *.86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73 | C20-3/03 | M2 | *.88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74 | C21-2/03 | M2 | *.83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75 | C22-2/03 | S42 | 4582.44 | A2、B3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2地形坡角50°~70°,为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8~30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8~30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3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2、B3分界线见平面图。 |
76 | C22-3/04 | S41 | 6140.85 | A1、B3 | A1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B2地形坡角50°~70°,为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8~30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8~30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3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1、B3分界线见平面图。 |
77 | C22-5/04 | M2 | *.75 | A1 | A1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78 | C22-6/04 | M2 | *.28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79 | C22-4/04 | S3 | *.95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80 | C24-1/02 | S42 | 7725.99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81 | C24-2/02 | H23 | *.29 | A2、B5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5岩质陡坡区域,坡度为60~70°,高度约15~30m。 | 岩质陡坡区域,坡度为60~70°,高度约15~30m。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5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岩质陡坡治理,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1、A2、B5分界线见平面图。 |
82 | C21-2/03 | M2 | *.75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83 | L1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84 | L2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85 | L3 | / | 9504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86 | L4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87 | L5 | / | * | A1、A2、B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1地形坡角30~40°,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5~10m,边坡高度约8~15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人工土质填方区,边坡高度约8~15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88 | L6 | / | * | A1、A2、B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1地形坡角30~40°,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5~10m,边坡高度约8~15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人工土质填方区,边坡高度约8~15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89 | L7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90 | L8 | / | 3120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91 | L9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92 | L10 | / | 4992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93 | L11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94 | L12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95 | L13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96 | L14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97 | L15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98 | L16 | / | * | A1、A2、B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2地形坡角30~46°,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8~15m,边坡高度约15~35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人工土质填方区,边坡高度约15~35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1、A2、B2分界线见平面图。 |
99 | L17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问题。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00 | L18 | / | * | A1、A2、B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2地形坡角30~46°,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8~15m,边坡高度约15~35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人工土质填方区,边坡高度约15~35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1、A2、B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01 | L19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02 | L20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03 | L21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04 | L22 | / | 8800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05 | L23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06 | L24 | /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07 | L25 | / | 6992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08 | NL1 | E2 | * | A2、B6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6地形较陡,地形坡角30~4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B6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2、B6分界线见平面图。 |
109 | NL2 | E2 | * | A1、B6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B6地形较陡,地形坡角30~4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B6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B6分界线见平面图。 |
110 | NL3 | E2 | 7421 | A2、B6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6地形较陡,地形坡角30~4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B6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2、B6分界线见平面图。 |
111 | NL4 | E2 | * | A2、B6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6地形较陡,地形坡角30~4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B6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2、B6分界线见平面图。 |
112 | NL5 | E2 | * | A2、B6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6地形较陡,地形坡角30~4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B6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2、B6分界线见平面图。 |
113 | NL6 | E2 | 4615 | A2、B6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6地形较陡,地形坡角30~4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B6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2、B6分界线见平面图。 |
114 | NL7 | E2 | * | A2、C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C地形坡角30~46°,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8~15m,边坡高度约15~35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 | 人工土质填方区,边坡高度约15~35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 | A2区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问题。C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对土质高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尽量避免对边坡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2、C分界线见平面图。 |
115 | NL8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16 | NL9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17 | NL10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18 | NL11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19 | NL12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20 | NL13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21 | NL14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22 | NL15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23 | NL16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24 | NL17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25 | NL18 | E2 | * | A2、B1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1地形坡角30~40°,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5~10m,边坡高度约8~15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人工土质填方区,边坡高度约8~15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2区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问题。B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2、B1分界线见平面图。 |
126 | NL19 | E2 | 9843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引发地质灾害问题。 | |
127 | NL20 | E2 | * | A1、A2、B5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5岩质陡坡区域,坡度为60~70°,高度约15~30m。 | 岩质陡坡区域,坡度为60~70°,高度约15~30m。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5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岩质陡坡治理,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1、A2、B5分界线见平面图。 |
128 | NL21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29 | NL22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30 | NL23 | E2 | *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31 | NL24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32 | NL25 | E2 | 6539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33 | NL26 | E2 | *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34 | NL27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35 | NL28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36 | NL29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37 | NL30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38 | NL31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39 | NL32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40 | NL33 | E2 | 4330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41 | NL34 | E2 | 4491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42 | NL35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43 | NL36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44 | NL37 | E2 | * | A1、A2、B2、B3、B4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2地形坡角50°~70°,为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8~30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B3地形坡角30~46°,为人工土质填方区,土层厚度8~15m,边坡高度约15~35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B4地形坡角55°~65°,为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30~40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人工土质填方区,边坡高度约15~35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岩质挖方边坡,边坡高约30~40m,经人工坡率法放坡处理,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B2、B3、B4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 | A1、A2、B2、B3、B4分界线见平面图。 |
145 | NL38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46 | NL39 | E2 | * | A2、B6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B6地形较陡,地形坡角30~4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B6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2、B6分界线见平面图。 |
147 | NL40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48 | NL41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49 | NL42 | E2 | 1978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50 | NL43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51 | NL44 | E2 | 7772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52 | NL45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53 | NL46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54 | NL47 | E2 | 1390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55 | NL48 | E2 | 5139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56 | NL49 | E2 | 3837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57 | NL50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58 | NL51 | E2 | 6125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59 | NL52 | E2 | 4421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60 | NL53 | E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61 | NL54 | E2 | 5927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62 | NL55 | E2 | 5442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63 | NL56 | E2 | 5110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64 | NL57 | E2 | 3512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65 | NL58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66 | NL59 | E2 | 4670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67 | NL60 | E2 | 3209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68 | NL61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69 | NL62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70 | NL63 | E2 | *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71 | NL64 | E2 | 4819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72 | NL65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73 | NL66 | E2 | 8879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74 | NL67 | E2 | 7773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75 | NL68 | E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76 | NL69 | E2 | 2075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77 | NL70 | E2 | 8484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78 | YL1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79 | YL2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
180 | YL3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
181 | YL4 | * | A1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82 | YL5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
183 | YL6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
184 | YL7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
185 | YL8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
186 | YL9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
187 | YL10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
188 | YL11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89 | YL12 | * | A2 | 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
190 | YL13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
191 | YL14 | * | A1、A2 | A1地形平缓,地形坡角小于15°,无不利结构面。A2地形较陡,地形坡角15~30°,无不利结构面。 | 无 | A1、A2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 | A1、A2分界线见平面图。 |
1
1、 (略) 綦江区工业园区未建区(桥河组团)区域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总体为较复杂,区域用 (略) 綦江区桥河组团,区域用地总面积为14.*km2,其中已建区面积6.*km2,未建区7.*km2。
2、评估区地形条件较复杂;地层岩性为剥蚀丘陵地貌,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砂岩;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质构造较复杂;贯通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不良地质现象;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不强烈,地表水对岩土体影响较强烈,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区域用地总体地质环境条件为较复杂。
3、区域用地归纳为4个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C(C)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区(B1~B6),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A区(A1~A2),50年一遇洪水淹没区。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C(C)区面积为0.*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0.38%,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面积为0.*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6.82%;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A)面积为7.*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92.64%;50年一遇洪水淹没区面积为0.*km2,占未建区区域用地总面积的0.16%。
9.2建 议(1)根据调查与评估结果,总体防治措施建议:综合考虑区内的地坪标高,避免高切坡、深填方、依山就势进行工程建设。
(2)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C区)为土质高边坡区域,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对土质高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尽量避免对边坡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区(B1~B6),B1~B4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现有边坡坡面防护,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B5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加强对岩质陡坡治理,尽量避免坡顶加载或坡脚开挖;B6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A区(A1~A2)规划建设项目时,尽量避免高填方或深挖方,确实需要填、挖方时应对边坡进行放坡或支护治理。50年一遇洪水淹没区规划建设项目时,应规划具有防洪功能的建设项目。
(3)各工程建设项目均应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确定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法。
(4)本调查评价报告不替代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5)新规划的建设项目应加强对原有建(构)筑物的保护工作。
(6)当区域用地规划用地性质改变时,相应地块需单独作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7)在建设单位申请用地时,区县政府应实行通告制度,及时向建设单位出具地质灾害防治通告意见书,明确用地范围内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建设过程中限制性条件等内容,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落实用地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整治防范措施,保障安全。
(8)涉及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项目,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建设单位按规定程序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并参与验收工作,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9)当因人为工程活动导致地质环境条件改变较大或出现地质灾害灾(险)情时,当地政府应及时委托原评估单位对原区域地灾评估报告进行修正,针对变化区域出具补充评估报告,确保区域地灾评估报告真实准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