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核医学科改扩建项目
2、项目性质:改扩建
3、建设单位: (略) (略)
4、地理位置:核医学 (略) 所、PET/ (略) 均设在1号楼地下 * 层的西侧,其东侧为现状核医学科 (略) 所。核医学科北侧为滚梯和核医学科预约候诊区,南侧、西侧以及东侧均为土层,楼上( * 层)为门诊大厅,楼下(地下 * 层)为变配电机房和钢瓶间。
5、建设内容:在1号楼地下 * 层现状核医学科西侧, (略) 地和预留的回旋加速器机房,新建核医学 (略) 所。使用1台回旋加速器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 (略) 属于 * 级非密封放射 (略) 所。在1号楼地下 * 层现状核医学科西侧,利 (略) 地,新建PET/ (略) 。使用1台PET/CT,利用 * F、 * N、 * Cu、 * Cu和 * Ga核素药物开展PET诊断, (略) 也属于 * 级非密封放射 (略) 所。1号楼地下 * 层现状核医学科维持现状, (略) (略) 、使用的核素种类和用量不变,但是扩建放射性废水衰变池,将2个衰变池有效容积由现状的5m3增加为 * m3。
* 、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对策和措施
(1)核医学 (略) 所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措施
1. (略) 采用实体屏蔽措施,保证回旋加速器机房、放化室边界外、机房周围(含上方、防护门) (略) 辐射剂量率不大于2.5μSv/h
2. 在回旋加速器机房、放 (略) (略) 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在加速器机房出入口门外安装回旋加速器工作状态指示灯(红、黄、绿),当回旋加速器停机时,绿灯亮;设备准备就绪可出束时,黄灯亮起;回旋加速器出束时,红灯亮起。
3. (略) 按照控制区 (略) 分区管理。本项目回旋加速器机房、放化室、质检室划为控制区,缓冲间、走廊、控制室为监督区。 (略) 所有明确的人流和物流通道。设置有缓冲间,用来更换工作服,污染监测和去污。
4. 在缓冲间内将放置1台表面污染监测仪器,供工作人员离开回旋 (略) (略) 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在缓冲间配备去污用品和洗消试剂, * 旦发现放射性污染及时去污。
5. 在回旋加速器机房门外安装关门按钮,在门内侧附近墙上安装紧急开门按键。在加速器机房墙上设置4个、控制台上设置1个紧急停止按钮;急停按钮 * 经按下,系统将无条件关闭加速器束流,停止出束。急停按钮旁有中文说明。
6. (略) 内设置闭路监视系统(无盲区),用于监视设备 (略) 情况,并观察回旋加速器机房内是否有人员滞留。机房内设置3个“清场按钮”,并和设备出束系统联锁。回旋加速器开机前,工作人员须进入机房按照 (略) 巡视,确认没有人员滞留时,按下巡检按钮,关闭防护门,设备才能启动。
7. 回旋加速器的启动只能由获得授权人员从用户界面上完成(登录名和密码保护),而且需要在各项联锁系统就绪,且钥匙开关拨至闭合位置,加速器才能出束。
8. (略) 所和回旋加速器设备上设计有多道安全联锁系统,包括:①设置固定式剂量率仪, (略) 剂量率监测和报警。②防护门和设备出束系统联锁。防护门关闭,出束照射系统才能启动;照射过程中防护门打开,系统将自动停止出束。
9. (略) 共设有3套独立排风系统:1)回旋加速器机房;2)放化室(含热室前区和后区);3)放化室5个热室。3套通风系统的废气经高效过滤器和活性炭过滤器过滤后,由风管组织经管道井至1号楼楼顶排放。
* . (略) 地面铺装硬质无缝 PVC 地板革,墙面装铝塑面板或防水易清洁涂层。放射性同位素操作台面为不锈钢材质或其它易去污材料。
* . (略) 配备1台多探头固定式γ剂量率仪(回旋加速器机房、放化室、 (略) 设探头)。回旋加速器机房配备2台个人剂量报警仪,放化室新增配备1台便携式表面污染监测仪。核医学科公用1 已有的便携式γ剂量率仪。
* . 回旋加速器机房设置1个铅废物桶,用来收集更 (略) 件或靶材料。配备1台L型屏蔽工作台和铅眼镜,用于靶箔片维护和更换。放化室设置设置1个废物桶,收集放射性废物。
* .回旋加速器机房内设置放射性废液收集地漏,排水汇入放射性废水衰变池。放化室的热室内设置不易破碎的废液收集瓶,收集的废液,从回旋加速器“特殊下水”地漏转移至衰变池。
* . 合成热室正面采用 * mm 铅当量的铅板 (略) 屏蔽防护。拟配备2个药物运转防护罐(> * mmPb)和1台不锈钢防护转运车,用于转运放射性药物。
* . 从事回旋加速器操作人员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持证上岗。
* . 回旋加速器委 (略) (略) 定期维护和故障维修。在维护和维修时不可擅自解除安全联锁系统。
* . 管沟以及管道屏蔽:加速器机房与热室之间放射性核素输送管沟的上方加盖 * mm厚铅砖,采用U形穿墙管沟,避免漏束情况的发生。回旋加速器机 (略) 所的排风管道采取铅防护措施, (略) 包裹6mm铅。
* . 本项目回旋加速器机房内进风口和排风口按照“对角布置、上进下排”的原则设置;进风管和排风管采用“Z”型方式从防护门上方穿出机房。
* . 安装有火灾报警器,配备有灭火器材,设有应急通道。
(2) PET/ (略) 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措施
1. PET/ (略) 实行分区管理,划为控制区和监督区,将高活室、注射室、给药后等候室、留观室、固废间、PET/CT机房以及患者通道作为控制区,控制室和空调机房作为监督区。
在控制区出、入口分别安装单向门禁系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控制区。控制区出、入口上张贴电离辐射警告标志,警示无关人员不要进入或者长久停留。设有缓冲区、医患人流双通道和物流通道,工作人员通过缓冲间进入操作区,防止交叉污染。
在注射室门外、候诊室门外、废物间门外、扫描机房门外设置电离辐射标志及中文警示说明。PET/CT机房防护门上方设置工作状态指示灯,安装门灯连锁装置,控制室防护门关闭,警示灯自动亮起。
2. 外照射防护:核医学科控制区边界、核素操作、受检人员 (略) 所外围墙体采用实体屏蔽措施,顶棚和底板为混凝土浇筑,患者进、出通道门安装铅制防护门。扫描机房安装铅制防护门(具有防夹功能),观察窗安装铅玻璃。保证核医学科控制区边界外、扫描室周围的辐射剂量率不大于2.5μSv/h。
3. 在高活室配备1个贮存放射性药物的铅屏蔽盒,在注射室配备1个铅屏蔽药物注射窗、2个钨合金注射防护套。
4. 内照射的防护:高活室不设通风橱,药物分装在放化室分 (略) 。分装热室操作口风速不低于1m/s,废气经通风橱活性炭过滤装置和通风系统的活性炭过滤装置过滤后,由由风管组织经管道井至1号楼楼顶排放。此外,在给药候诊室、留观室、PET/CT机房、废物库均设置排风口,排风同样由专用排风管道引至1号楼楼顶,经活性炭过滤后排放。
5. 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措施:注射室、高活室、扫描室、废物库、候诊室及卫生间和控制区走廊地面铺装硬质无缝 PVC 地板革,墙面装铝塑面板或防水易清洁涂层,便于去污。
6. 放射 (略) 置设施:核医学科高活室内洗手池、去污间废水,以及给药后患者专用卫生间的冲厕废水,通过专用管道 * 并进入核医学科现有的放射性废水衰变池。缓冲间淋浴废水不进入衰变池。放射性废水专用管 (略) 表面采用6mm厚 (略) 包裹防护。衰变池采用槽式设计,衰变池总容积为 * m3( * m3×2个),能够满足《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核医学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通知》要求的至少暂存 * 天的解控要求(废水罐达到高液位并自动切换后计时)。核医学科解控排放的废水, (略) (略) 理站,并详细记录“放射性废水暂存、处置管理台账”, 清晰记录放射性废水的暂存、检测、解控、排放等信息。
7. 妥善收集固体放射性废物:注射窗旁设 * 个含 * mm铅的废物桶,废弃的放射性药物、注射器、包装物、棉棒等物品放入该铅制废物桶,次日早上转移至废物间。在患者注射后候诊室配备1个废物桶,核医学科废物间设置2个 * mm铅的废物桶(容积 * L),2个用来轮流贮存A类废物。放射性固废依照《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核医学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通知》固体废物 (略) (略) 置,并详细记录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处置管理台账, 清晰记录放射性废物的暂存、检测、解控、排放等信息。。
8. PET/ (略) 设置1套通风系统,废气经管道组织,由管道井延伸至1号楼顶并经活性炭过滤后排放。
9. 拟在控制室、扫描间、注射区、留观室、给药后候诊室、受检者走廊设置语音对讲系统和应急呼叫系统;拟在扫描间、受检者出入口、留观室、给药后候诊室、受检者走廊设置视频监控,监控台 (略) 及控制室内。。
* . PET/CT高活室配置1台表面污染监测仪,核医学科公用1台X-γ剂量率仪,用于表面污染和剂量率水平的检测。配备2套铅眼镜、铅手套、铅衣、铅帽等个人防护用品。
* . 全部辐射工作人员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后上岗。所有人员开展个人剂量监测。
* . 候诊室受检者座椅之间设铅屏风或者铅隔断,减少受检者后者期间的相互照射。
* . 部分患者因身体不便等原因需要家属陪护检查的,将告知家属近距离接触可能受到少量辐射照射,请陪护人员减少近距离接触的时间或者适当增加陪护距离。
* . 门禁系统:进出控制区的防护门均拟设置门禁,需要由工作人员刷卡或远程操作才能打开,主要包括核医学科PET/ (略) 出入口、工作人员出入口门、控制室出入口,PET/CT患者防护门和回旋加速器防护门等。。
*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要点
(略) 因医学诊疗工作需要,使用 * 级非密封放射 (略) 所、使用Ⅲ类放射源和Ⅱ类射线装置,开展核医学科诊疗、放射治疗和介入诊疗工作,相应的辐射安全制度和辐射防护 (略) ,在落实项目实施方案和本报告表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前提下, (略) 对周围环境产生的辐射影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故从辐射环境保护角度论证,该建 (略) 的。
* 、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1、对本项目的总体看法和态度;2、对本环评报告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的意见和建议;3、对本报告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意见等。如果您有好的意见或建议请及时与我们沟通。
* 、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公众可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联系,发表对工程建设及环评工作的意见看法。联系方式如下:
1、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略) (略)
联系人:于先生
电话: ***
邮箱: * * .com
2、建设单位: (略) (略)
联系人:吴先生
电话: ***
* 、环评报告全文
(略) (略)
(略) (略)
公告发布时间: *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