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典籍写满人文荟萃的江右故事,一卷一册、一字一句的背后,是赣鄱大地上可感可触的文化温度,是江西人持之以恒的文化坚守,是江右文脉的绵绵不绝!
作者 | 汤建萍 李梦玉
题图 | 《江右文库》编辑部/供图
盛世修史,资政弘文。继2023年推出首批成果后,今年8月,备受关注和期盼的重大文化工程——《江右文库》第二批图书136册(其中“方志编”120册、“精华编”5册、“研究编”11册)正式出版,《江右文库》数据库也正式上线。
作为江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工程,《江右文库》第二批成果有哪些特点?编纂过程中有哪些酸甜苦辣?我们又能从中读出什么?
《江西通史》修订审稿会。《江右文库》编辑部/供图
精益:做就做到极致
将浩如烟海的江西古典文献“一网打尽”,并从中找出最佳底本,是《江右文库》“方志编”的编纂原则之一。
为做好底本调查、征集工作,《江右文库》编辑部借调江西省图书馆文献专家担任副主任,借助其熟悉古籍文献的优势,充分利用中华 (略) ,在全球范围内多方寻访比较底本。
“拿《[崇祯]瑞州府志》来说, (略) 现存最早的县志,史料和版本价值极高。我们打听到它收藏在某高校图书馆,但对方起初不太愿意授权给我们用,因为他们打算出版珍贵文献丛刊,要等他们出完后再给文库出。我们等不及,磨了大半年后,才拿到这个底本。”《江右文库》编辑部工作人员的介绍既有无奈也有坚持。
第二批出版的67种府志中,有3种比较特殊——《[崇祯]瑞州府志》《[万历]南安府志》《[嘉靖]九江府志》。“明代江西府志都很珍贵,这3种府志的底本在海外有收藏,但多方沟通也拿不到原书彩色扫描件。后来了解到,20世纪40年代北平馆藏善本在海外拍摄了一整套缩微胶片。本着应收尽收的原则,我们设法拿到胶片并及时还原,才将这三本珍贵府志收进府志卷。”《江右文库》编辑部工作人员说。
第二批出版成果“研究编”中的《江西通史》修订工作,更是体现了《江右文库》编纂的全面性、科学性原则。
《江西通史》自2008年出版以来,江西考古实践和学术研究均有诸多重要突破,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文献材料、新的考古成果不断出现,修订工作势在必行。尤其是海昏侯墓被发掘后,大量珍贵文物重见天日,为汉代江西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地处江南腹地的江西,在史学家的笔下,直至西汉时期都是蛮荒之地。此次将近20年来填补江西地域文化空白的考古新发现纳入修订内容,直接改写了江西早期历史。”《江西通史·先秦卷》作者彭适凡表示,这次修订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最具代表性的是结合清江盆地和靖安等地的考古发现,将江西境内最早人类活动的时间由(略)年推前至(略)年前;经测定,万年仙人洞下层出土的陶器属于(略)年前的遗存,该地成为迄今全球最早的陶器起源地。
这些考古新发现均体现在《江西通史·先秦卷》的修订中。海昏侯国系列遗存构成的大遗址单元,被公认为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极大地充实了《江西通史·秦汉卷》的修订内容。
敬业:“ (略) ”不负我心
“古籍整理出版不仅是在抢救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文献,也是在抢救不可多得的文献专家。”《江右文库》编辑部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
在当下,古籍整理是一个比较冷门、小众的专业,它涵盖了目录、版本、校勘、辑佚、文字、音韵、训诂等领域,从业者多以“吃力又不讨好”自嘲。从全国范围看,从事古籍整理行业的专家学者并不多。而与江苏、湖南等省份相比,江西古籍整理的力量更显薄弱。
《江右文库》的编纂出版工作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要想如期高质量完成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仅靠省内的专家学者,力量明显不够,还必须借助外力,动员和组织外省专家共襄其事。
为此,《江右文库》编辑部在组建编纂团队过程中,坚持开门修文库,面向全国遴选专家学者。在编委会中,邀请了杨忠、查清华等十余位在省外工作的著名学者参加;在具体的文献整理、书稿撰写中,团结了一批有较高学术造诣又对江西历史文化有深厚情怀的中青年学者;在整体装帧设计中,邀请了著名图书装帧设计师宁成春担任设计总监。
“这项遴选专家的工作也是非常艰巨的,所以要充分利用编委会的力量和发挥牵头人的作用。比如‘精华编’两位牵头人,都是在外省工作的江西籍专家,他们也积极推荐相关学者加入编纂队(略)。”《江右文库》编辑部负责人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右文库》的编纂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因为珍贵、稀见古籍面临灭失风险,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抢救性保护,而点校、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必须同步展开,因此各项编纂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编纂团队更是马不停蹄地往前赶,其中一批年事已高的文献专家也当仁不让,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
年过八旬的北京大学教授杨忠是从江西走出去的古典文献研究专家,在接到撰写“精华编”前言的邀请后,仅用一周时间就高质量撰写了5000余字的前言;八十多岁的戏剧理论研究专家龚国光不顾年迈和天气炎热,不仅欣然承担了“研究编”《江西戏曲文化史》的撰写任务,更是在两周时间内就提交了一份7000余字的提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已故专家王琦珍老师。王琦珍老师是省内研究杨万里卓有成就的学者,《江右文库》启动后,准备把他整理的《杨万里集》纳入“精华编”。王琦珍老师十分高兴,但他提出更换底本重新整理,因为限于条件,他当年整理时所用的底本不是最好的。选用新的底本意味着大量工作要重做,治学严谨的王琦珍老师不辞辛劳,马上全身心投入点校整理工作。
遗憾的是,王琦珍老师没等到新作问世就因病去世。“王琦珍老师生前曾说,余生只求把《杨万里集》做完。尽管世事难料,但从王琦珍老师身上,我们读出了一种强烈的‘ (略) ’精神。”《江右文库》编辑部工作人员感慨道。
《江右文库》“文献编”经部选目评审会。《江右文库》编辑部/供图
数字化:起步就不落后
放眼全国,江西启动文库编纂工作虽起步稍晚,但在文库数字化工程建设方面却不落人后。
《江右文库》中影印类图书占比约50%,数字化将大幅提高其利用率和综合价值。《江右文库》数字化工程是《江右文库》编纂出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右文库》工作委员会暨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要求,《江右文库》应“统筹推进数字化建设工作,打造古籍整理融合出版精品”。
江西出 (略) 在调研参考各省级文库数字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古 (略) 建议,结合《江右文库》编纂出版工程的实际,拟定了《江右文库》数字化工程总方案及第一期建设方案,并于2023年启动。
真正做起来了,才发现困难重重。《江右文库》数字化工程面临着既要保留古籍原本信息,又要让古籍通俗易懂的难点。一方面,古籍用字复杂,如果全部采用俗字,学术价值就会下降;另一方面,在古籍全是外字无标点的情况下,大众用户很难阅读。
因此,《江右文库》数字化工程采取古籍超大字符加上繁简转换、自动标点技术来解决问题,既利用古籍超大字符集全方位保留古籍原本的信息,也为大众提供标点简体版,便于大众阅读与理解。
《江右文库》数字化工程建设方案讨论会。《江右文库》编辑部/供图
为借脑借力,《江右文库》数字化团队还与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借助高校的古籍专业力量进行人工校对、分级定层,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率,为古籍文献全文精准检索打下坚实基础。
据称,《江右文库》 (略) 将在江西省公共图书馆 (略) 发布,和大众见面。以新上线的《豫章书》为例,读者点开树状图形式的古籍目录,所需文献便可快速定位,全文阅读、对照阅读等方式按需选择。当鼠标悬停在标线后的专名词上时,系统还会自动筛选并调取对应的“百度百科”信息查询结果……
赣水苍茫,奔腾不息。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浩瀚典籍写满人文荟萃的江右故事,一卷一册、一字一句的背后,是赣鄱大地上可感可触的文化温度,是江西人持之以恒的文化坚守,是江右文脉的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