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于2023年11月, (略) 政府批复同意。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一、 总则
1.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管理,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城乡建设发展的关系,特制定本规划。
2.规划目标
保护与延续泰安山水城空间格局,保护与传承以泰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突出山岳特色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品牌,将泰安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华名山名城。
3.保护体系
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同时考虑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4.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 (略) 域行政辖区范围,核心研究范围是泰安历史城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二、 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大国文化自信的载体和象征。泰山蕴含国泰民安的象征意义,代表国家统一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泰安是地域文化脉络的中枢节点,承载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记忆。泰安古城遵从“天人合一”“以器显礼”的营城理念,是山、水、城一体的典范。
三、 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保护框架
构建“一山一河,一轴两带,七片多点”的魅力文化格局。
2.保护内容
(略) 历史相关的自然环境;与历史城区城址环境相互依存的自然山水和人文要素;体现历史城区传统格局特征的城垣轮廓、空间布局、历史轴线、街巷肌理、重要节点等。
历史文化街区:红门路—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
不可移动文物:已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共2422处。
历史建筑:已公布历史建筑共83处。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历史文化名村5处,中国传统村落5处、省级传统村落19处。
农业文化遗产: (略) 岱岳汶阳田农作系统、肥城桃栽培农业系统、宁阳县绿色“桥白”种植系统共3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共657项。
四、 历史城区保护
1.保护界线
历史城区范围东至虎山路,南至灵山大街,西至龙潭路,北至环山路以北约250米,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2.保护结构
保护结构为“两轴、三心、三区、三带”。两轴:泰山—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主轴和通天街—灵应宫—蒿里山历史文化次轴。三心:岱庙片区主中心、红门片区次中心和蒿里山片区次中心。三区:一类风貌控制区,实行严格控制;二类风貌控制区,实行适度控制;三类风貌控制区,实行一般控制。三带:泰山环山绿化渗透带、奈河绿化渗透带、梳洗河绿化渗透带。
3.传统格局保护
整体保护泰安历史城区与北侧泰山“山城相依、山城一体”的格局特色,同时保护历史文化轴线与自然人文环境和谐相融的总体格局。保护依托自然地形和泰安古城形成的整体路网格局特色。保护以岱庙建筑群为代表的传统建筑空间肌理。保护泰安传统建筑色彩,注重建筑色彩的适度性、协调性、丰富性。
4.历史街巷保护
保护通天街、仰圣街、福全街、洼子街、东青龙街等现存的历史街巷。保护历史街巷的线形、宽度、断面、铺装形式、空间尺度、两侧界面风貌、相关历史信息等。保护路面与地形、路沿石、绿化、排水沟渠、院墙、挡土墙等环境要素的关系。保护历史街巷界面和空间尺度。
5.整体色彩保护
历史城区色彩分为建筑色彩与环境色彩两个层面。保护历史城区“灰顶白墙”“灰顶灰墙”的建筑色彩基底, (略) 落、道路树木等环境色彩应与历史文化氛围相协调。
6.历史遗存和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保护历史城区界线内岱庙、灵应宫、王母池等29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历史城区界线内已公布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历史环境紧密相关的大门、围墙、铺地、石阶等历史环境要素。
7.建筑高度与视线通廊控制
建筑高度分为历史原高控制区、低层控制区、多层控制区三类区域,进行全面控制。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内为历史原高控制区。低层控制区分为*类低层控制区(限高4.5米)和*类低层控制区(限高12米)。多层控制区为历史城区内除历史原高控制区、低层控制区外,其他需要重点控制的区域,建筑限高24米。
保护泰山—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南北轴线、通天街—灵应宫—蒿里山历史文化东西轴线以及邻近重点文保单位或历史建筑之间的视线通廊。
8.发展引导
历史城区分为古城文化展示片区、红门路两侧旅游服务片区、西关商业休闲片区、南关生活服务片区、蒿里山商务服务片区等5个功能片区。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控制历史城区开发总量和人口规模。保护修复历史城区山水城一体空间体系,打造特色文化游览体验功能片区。提升绿化景观环境品质,融入地域特色文化,打造文化空间。完善交通体系,加强道路网的系统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实施交通管制,完善停车设施。 (略) 政工程设施与防灾、环境保护。
五、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1.保护名录
红门路—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街区。
2.价值特色
“天堂仙境”至“ (略) ”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华哲学思想。“帝王”宫城形制与“中正”礼制宗法体现独特营城理念与礼制观点。“山—城—庙,三位一体”体现泰山封禅文化中独特的山城关系。
3.保护界线
东至虎山路、运粮街、望山胡同一线,南至财源大街,西至红门路以西约150米、青年路一线,北至环山路以北约250米,总面积约103.4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界线包括红门路地段、岱庙—通天街地段、环山路地段,总面积约55.5公顷。岱宗大街以南建设控制地带东至运粮街、西至青年路、南至财源大街,岱宗大街以北建设控制地带自红门路两侧150—400米,总面积约47.9公顷。
六、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1.保护内容
(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全市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422处。其中已核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5处。
2.保护界线
文物保护单位和地下文物埋藏区应划定保护界线。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全国重点、省级、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界线,由文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合理划定,并由各级人民政府公布。
七、 历史建筑保护
1.保护内容
(略) 域范围已公布历史建筑共83处,其中: (略) 区历史建筑31处,如泰震宾馆、行车公寓等; (略) 历史建筑15处,如张氏民居、史氏祠堂等; (略) 历史建筑12处,如仙女献桃、人民会堂等;东平县历史建筑11处,如永济桥、天主教堂等;宁阳县历史建筑14处,如禹王庙、宁阳颜子庙等。
2.保护界线
划定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应为历史建筑本体。历史文化街区外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应为历史建筑本体,建设控制地带应为本体外围或主体构筑物外围墙以外不低于10米区域。
八、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略) 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共6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99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曲艺、体育、游艺与杂技、医药等类别。
九、 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利用
(略) 域范围内 (略)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共3项,分别为:岱岳汶阳田农作系统、肥城桃栽培农业系统和宁阳县绿色“桥白”种植系统,其中岱岳汶阳田农作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十、 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
自然山水: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主的自然山水景观,如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牛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水泊梁山风景名胜区东平湖景区以及多处湿地公园、地质公园。
传统文化:孕育泰安文化发展基础的大汶口文化,帝王封禅告祭的封禅文化,以道教为主体多种教派融合的宗教文化,文人墨客汇聚形成的山水文化。
历史文化资源:以汶河为纽带,联系其中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史迹、历史名村、传统村落等元素,展现 (略) 发展脉络。以“教会—医院—学校”为载体,展现中西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发展的地域特色。
民风民俗:民间曲艺有泰山皮影戏、山东梆子、汶河大鼓、山东快书、御道渔鼓等;民俗活动有泰山封禅、东岳庙会、泰山石敢当、汶阳田农耕文明、七月十五放河灯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乡土民风民俗通过各类文化空间与文化活动进行展示与利用。
十一、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政策法规
根据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泰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形势与新问题,开展名城保护地方性立法,进一步完善泰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
2.保护机制
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协调机制。加强人才队*建设。注重专家指导与实际操作工作的衔接,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注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建设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及信息平台。
3.资金保障
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费投入,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和社会各界对名城保护的资金支持,鼓励多渠道保护资金投入,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资金保障。
4.公众参与
(略) 民积极参与名城保护事业,建立面向社会的保护规划公示、实施监督、意见反馈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宣传, (略) 民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