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年)
(略) 自然资源局
二〇二四年二月
目 录
附图一 (略) 2021-2035年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分区评价及防治规划图
附图二 (略) 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及易发程度分区评价图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略) 为科学规划、全面部署、精心安排2021-2035期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综合防灾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文件, (略) 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建设现状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编制《 (略)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 (略)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 (略) 概况(略) 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东南与贵州方千米。根据 (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 (略) 常住人口为*人,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20.66%,15-59岁占比57.92%,60岁以上占比21.42%,65岁以上占比17.17%;户籍总户数*户,总人口*人,其中:城镇*人,乡村*人。年末常住半年人口24.*人。
2021年, (略) 地区生产总值(GDP)117.97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9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43.36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51.52亿元,增长8.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6:36.7:43.7。全市 (略) 为主,均降雨量1186.8mm,强降雨多有发生,最大日降雨量达197.00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干夏湿现象。境内河流均属于长江流域赤水河水系,主要支流有行斜向贯穿境内,使境内形成“两谷一梁四面坡”的地形特点。 (略) 地形较为复杂,海拔高差悬殊, (略) 金沙村葫芦坪,海拔1730.1m,最低点为总体稳步发展,但近年来,受整体经济发展环境影响,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仍然有限。“十三五”期间,通过争取中央财政补助和本级财政资金加大统筹力度,共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元,其中上级资金*.*元、本级预算资金*元。远多于“十二五”的投入,有效 (略) 综合防治体系和综合防治能力建设任务的落实。但安排在“十四五”期 (略) 生态宜居工程,将大幅增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费用开支,其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恐难足额保证。
3.监测预警体系痛点较多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不改背景下, (略) 降雨区域、降雨强度、持续时间等情况的变化较大。大暴雨、特大暴雨频繁出现和降雨落区大跨度漂移,导致目前使用的气象风险预警方法已难适应,需进行系统性完善;刚搭建的专业监测预警阈值研判模型,试运行过程中亦需不断调整、改进甚至重构;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和气象风险预警三个系统尚未相互兼容,距建成三者有机融合的一体化预警预报系统,还需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功夫。
4.综合防治体系问题未解
(略) 、乡(镇、街道)两级虽然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但尚不健全,具体表现为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管理人员偏少,人员配备不固定,基层队*不稳定;二是群测群防人员结构不合理,突出存在年长者多年轻人少,监测人员识灾、避灾和防灾能力不足,监测预警等行为不规范,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参差不齐等问题;三是乡镇基层交通工具保障程度较差,个人防护装备缺乏;四是工程建设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责任主体为规避责任,常将其归属为自然地质灾害。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因具有全局性特征,解决起来都很沉重,还需耗费时间才能一一消除。
5.科学技术短板尚没补齐
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工作还比较薄弱,切合贵州实际的专业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技支撑作用较为有限。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广力度不足,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践中应用面不广等问题,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略) 技术进步的短板。而收获科技理论研究成果,技术队*大面积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指导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得以解决。
6.项目推进的机制不畅
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建设项目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总体项目推进不顺畅,存在诸多管理风险,既有政策环境风险,又有管理进度、资金、技术等风险,项目探索需要更为专业的项目管理单位参与,降低风险及项目推进的成效。
二、地质灾害和风险斜坡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一)地质灾害现状
(略) 境内出露地层较简单,岩性组合总体为上硬下软,区内地质构造不发育,地形切割大,河流发育,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略) 气象条件多变,降雨量充沛,持续强降雨等极端气候频发,易引发诱发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对国民经济建设及社会安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响。
地质灾害类型: (略) 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有131处,其中滑坡59处,崩塌65处,不稳定斜坡7处。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和崩塌为主,占总隐患点的94.7%。
地质灾害规模:大型20处、中型41处,小型70处。以小型地质灾害居多,占比53.44%
地质灾害危害: (略) 131处地质灾害点,总的潜在受威胁群众达2769户*人,潜在的经济损失估算为*万元。
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2处,大型6处、中型23处,小型100处,以小型、中型险情居多,占比93.9%。
灾害引发因素: (略) 岩性组合总体为上硬下软,区内地质构造不发育,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点105处、占总数的80.15%,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点26处、占总数的19.85%。
地质灾害分布: (略) 除金华、 (略) 中街道办无地质灾害点分布外,其余各街道办、乡、镇均有分布;其中以官渡镇地质灾害点分布最多,分布有43处,其次为长期镇15处、胡市镇14处、长沙镇12处、石堡乡11处、元厚镇8处、两河口镇6处,其余街道办、乡、镇均小于5处(专表2-1)。
专表2-1 (略) 地质灾害分布现状
乡镇 | 面积(km2) | 滑坡(处) | 崩塌(处) | 不稳定斜坡(处) | 灾害点数(处) | 灾害点密度(点/km2) | 占总灾害点比例(%) |
白云乡 | 49.51 | 2 | 1 | 0 | 3 | 0.06 | 2.29% |
宝源乡 | 71.12 | 1 | 0 | 1 | 2 | 0.03 | 1.53% |
*安镇 | 125.72 | 1 | 3 | 0 | 4 | 0.03 | 3.05% |
大同镇 | 110.88 | 2 | 2 | 0 | 4 | 0.04 | 3.05% |
复兴镇 | 99.31 | 1 | 3 | 0 | 4 | 0.04 | 3.05% |
官渡镇 | 218.28 | 21 | 18 | 4 | 43 | 0.20 | 32.82% |
葫市镇 | 255.14 | 4 | 10 | 0 | 14 | 0.05 | 10.69% |
两河口镇 | 178.88 | 1 | 5 | 0 | 6 | 0.03 | 4.58% |
石堡乡 | 92.51 | 5 | 6 | 0 | 11 | 0.12 | 8.40% |
天台镇 | 99.50 | 0 | 0 | 0 | 0 | 0.00 | 0.00% |
旺隆镇 | 110.11 | 2 | 2 | 0 | 4 | 0.04 | 3.05% |
文华街道 | 20.31 | 1 | 0 | 0 | 1 | 0.05 | 0.76% |
元厚镇 | 204.16 | 0 | 8 | 0 | 8 | 0.04 | 6.11% |
长期镇 | 114.10 | 11 | 4 | 0 | 15 | 0.13 | 11.45% |
长沙镇 | 87.46 | 7 | 3 | 2 | 12 | 0.14 | 9.16% |
金华街道 | 11.80 | 0 | 0 | 0 | 0 | 0.00 | 0.00% |
市中街道 | 3.22 | 0 | 0 | 0 | 0 | 0.00 | 0.00% |
合计 | 1852.01 | 59 | 65 | 7 | 131 | 0.07 | 100.00% |
(略) 境内出露地层较简单,岩性组合总体为上硬下软,河流发育地形切割、起伏大,分布风险斜坡较多,在降雨或持续强降雨等极端气候条件下,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地质灾害,对国民经济建设及社会安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响。
风险斜坡数量:根据《 (略)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报告》, (略) 境内风险斜坡共150处,风险斜坡有可能发展为滑坡的有54处、可能发展为崩塌的有96处;风险斜坡发展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为主,占风险斜坡总数的64%。
风险斜坡险情:风险斜坡险情等级为Ⅰ类风险斜坡3处、Ⅱ类风险斜坡37处、Ⅲ类风险斜坡110处,以Ⅲ类为主,共威胁群众877户3245人,威胁资产达*万元。
风险斜坡分布: (略) 除金华、 (略) 中街道办无风险斜坡分布外,其余各街道办、乡、镇均有分布;其中以长期镇风险斜坡分布最多,分布有34处,其次为元厚镇33处、大同镇12处、*安镇11处、长沙镇、复兴镇10处,其余街道办、乡、镇均小于10处(专表2-2)。
专表2-2 (略) 风险斜坡分布现状
乡镇 | 面积(km2) | I类风险斜坡(处) | II类风险斜坡(处) | III类风险斜坡(处) | 风险斜坡总数(处) | 风险斜坡点密度(点/km2) | 占总风险斜坡比例(%) |
白云乡 | 49.51 | 0 | 0 | 2 | 2 | 0.04 | 1.33% |
宝源乡 | 71.12 | 0 | 0 | 4 | 4 | 0.06 | 2.67% |
*安镇 | 125.72 | 1 | 1 | 9 | 11 | 0.09 | 7.33% |
大同镇 | 110.88 | 0 | 3 | 9 | 12 | 0.11 | 8.00% |
复兴镇 | 99.31 | 0 | 2 | 8 | 10 | 0.10 | 6.67% |
官渡镇 | 218.28 | 0 | 1 | 5 | 6 | 0.03 | 4.00% |
葫市镇 | 255.14 | 1 | 1 | 7 | 9 | 0.04 | 6.00% |
两河口镇 | 178.88 | 0 | 0 | 2 | 2 | 0.01 | 1.33% |
石堡乡 | 92.51 | 0 | 6 | 3 | 9 | 0.10 | 6.00% |
天台镇 | 99.50 | 0 | 0 | 3 | 3 | 0.03 | 2.00% |
旺隆镇 | 110.11 | 0 | 0 | 5 | 5 | 0.05 | 3.33% |
文华街道 | 20.31 | 0 | 0 | 0 | 0 | 0.00 | 0.00% |
元厚镇 | 204.16 | 0 | 13 | 20 | 33 | 0.16 | 22.00% |
长期镇 | 114.10 | 0 | 8 | 26 | 34 | 0.30 | 22.67% |
长沙镇 | 87.46 | 1 | 2 | 7 | 10 | 0.11 | 6.67% |
金华街道 | 11.80 | 0 | 0 | 0 | 0 | 0.00 | 0.00% |
市中街道 | 3.22 | 0 | 0 | 0 | 0 | 0.00 | 0.00% |
合计 | 1852.01 | 3 | 37 | 110 | 150 | 0.08 | 100.00% |
(略) 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超前谋划和长远规划,扎实推进综合防治工作;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分轻重缓急和分期分批积极抓好项目储备和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综合防治项目的实施,“十三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5个,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4处,共实施地质灾害减灾安居工程项目1处,经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整合,先后搬迁群众23户共88人,共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同时, (略) 人民政府加大了地质灾害排查、调查力度,特别是2018年在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的关心支持下,由相关技术单位实施了赤水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专项排查,十三五期间共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34处。
2021-2023年规划期间,全市地质灾害发展变化趋势预测为增多,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
一是不利的气候条件。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因素影响,极端、异常气候频繁出现,降雨量大且集中是引发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因素。
二是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略) 岩性组合总体为上硬下软,河流发育,地形切割大,属典型山区地形。斜坡、陡岩分布范围是发育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主要场所。
三是矿产资源开采增强。 (略) 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国家建设发展需要资源,根据国内、国际形势预测,矿产资源开采可能增强。
四是城镇发展加快,工程活动强烈。 (略) 城区的加快发展,城镇空间范围将明显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大,城镇建设中及建成后常形成高陡的人工边坡,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略) 地形地貌多样,地质环境脆弱,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多、散布范围广、区域分布不均、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危害程度严重。2021-2023年规划期间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地质灾害仍将高发易发
(略)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河谷高切地区,特殊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天然条件。全市有6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山高坡陡,沟壑纵深,出露地层为碎屑岩类岩石,岩体破碎,地质构造不利,众多隐患点威胁着大量依山而建的村寨。独特的基础地质条件,脆弱的地质环境, (略) 地质灾害防治必将面对长期性和艰巨性。
2.致灾风险增强趋势明显
一是自然因素加大地质灾害风险。 (略) 为中亚热带温热湿润季风气候区,汛期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在南海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暖湿气流、强降雨区域时有偏移,局部发生极端气候事件的可能性增加,诱发灾害起数的可能性增大,地质灾害风险骤增趋势将愈发明显。二是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灾害风险趋强。随着经济建设加速,全市工程活动更加频繁, (略) 、 (略) 和通 (略) 修建,矿产资源开采及选冶加工,城镇化建设、农村建房等大量人类活动,均能破坏岩土体稳定性,造成地表变形并引发地质灾害。
3.技术进步面临重大挑战
“十三五” (略) 先后开展了地质灾害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专业排查,提升地质灾害隐患点、隐患区的监测预警能力,取得了多次成功避让地质灾害的效果。但因发生在已查明隐患点之外,占比达70%左右的地质灾害,具有隐蔽、突然、高速等特点,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仍十分严重。表明我们在成灾机理、发灾规律研究,隐患早期识别,精准预测预报等技术问题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存在的问题,尽快实现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注定是2021-2035年规划期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4.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高要求
“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五年。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快速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安居安全诉求更趋强烈,对高效科学防治地质灾害的期许将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平安生活的更高要求,将紧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向科学化、精准化转轨,切实发挥好确保社会公众安全,护航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功能。
以人为本,科学防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要求和防汛救灾系列重要指示,真抓实干解决突出问题,科学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灾减灾和能力建设,持续增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储备项目,综合防治。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做好项目储备,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与生态文明建设、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等工作相互衔接、有机结合,采用多种手段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高效进行综合治理地质灾害,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
科技创新,提质增效。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充 (略) 地质灾害突发性、隐蔽性、动态性和危害性的特点, (略)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整合集成地质灾害防治科研成果,创建全要素地质灾害临界预报模型,引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大数据提高预报精准度。对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中的各项任务进行总体谋划,高质量提升综合能力建设。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既要全面推进,又需要有所侧重。在整体提升减灾防灾能力的同时,重点做好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居民聚集地、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国家、省、市级生态环境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规划目标(略) 地质灾害防治始终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略)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探索以地灾隐患点和风险斜坡为对象的“点面双控”管理,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提高预警预报精准度。加强各单位、各部门联动,强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略) 防灾减灾综合能力,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需求,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为规划总目标。
(四)主要任务2021-2035年规划时期, (略) 以高质量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为主要任务。
1.健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章制度
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章制度,落实分级管理责任,确保每一处地质灾害落实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全面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加快绿色矿山建设;严格遵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制度;完善地质灾害巡察员制度和地质灾害监测管理补助标准。
2.开展专业调查与风险评价
强化专业调查,持续提升对山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认识,不断增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能力,提升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水平。依托技术保障单位全面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和财力情况可以选取部分重要乡镇、村组等人口聚居区为重点开展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查找新隐患和风险斜坡,适时更新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数据库,科学评价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等级,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
3.推进自动化监测和群测群防
以贵州省“1155” (略) 大数据为基础,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全覆盖自动化监测设计工作的通知(黔自然资函〔2021〕1115号)》要求进行Ⅰ类风险隐患全覆盖自动化监测站点建设,不断完善地质灾害自 (略) 络,提升群测 (略) 络管理,有效监控地质灾害的发生;对群测群防、专业化监测和气象风险等进行科学管理,探索建立综合性一体化预警预报系统。
4.提升应急会商处置能力
(略) 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为核心,各部门积极响应,加强专家公益性值班;依托省 (略) , (略) 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会商能力和处置能力。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统一部署,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县(区)级综合防治演练;每年 (略) 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覆盖的应急避险演练;加强地质灾害直报系统建设,保障地质环境管理信息报送畅通,提升地质灾害救援体系能力建设。
5.落实地灾综合治理项目
拓展地质灾害综 (略) ,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与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项目相结合,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避险搬迁工程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搬迁群众的生计和发展问题;地方政府要多渠道积极筹集资金,通过分期分批、分轻重缓急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 (略) 2021-2035年规划期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建设服务。
(五)规划主要指标2021-2035年规划期, (略) 规划16个综合治理项目,分期分批消除5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规划期规划指标分别是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4个大类,共10个指标,其中有7个约束性指标和3个预期性指标。
专表3-1 (略)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期(2021-2035)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 | 指标名称 | 指标数值 | 指标属性 |
调查评价 | 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三查) | 汛期全覆盖 | 约束性指标 |
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省厅统一部署) | 全市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主动配合、督促、指导) | 约束性指标 | |
监测预警 | 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全覆盖自动化监测设计工作的通知(黔自然资函〔2021〕1115号)》要求进行Ⅰ类风险隐患全覆盖自动化监测站点建设。(省厅统一部署) | 目前隐患点131处,“十三五”期间建成34处,2021建设3处,2022建成65;2022年已进行工程治理或正在治理29处不需要建设、3处需建设点为Ⅰ类风险斜坡(主动配合、督促、指导) | 约束性指标 |
气象风险预警和群测群防 | 地质灾害隐患点全覆盖 | 预期性指标 | |
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 每年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演练 | (略) 组织1次/年,隐患点全覆盖1次/年 | 约束性指标 |
防灾领导检查、督查 | 市局领导带队检查、督查(汛前、汛中、汛后)3次/年 | 约束性指标 | |
强化专家值班 | 公益性值班,保障单位专家库内成员实行分期轮班制 | 约束性指标 | |
应急处置 | 发生一起处置一起 | 约束性指标 | |
综合治理项目消除地灾隐患 | 16个综合治理项目,消除隐患53处隐患点,(其中工程治理48处处,搬迁避让5处) | 预期性指标 | |
能力提升 | 能力提升 | 各单位、部门及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群策群防 | 预期性指标 |
(略) 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按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按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1.极高易发区
地质灾害极高易发区面积376.79km2, (略) 总面积的20.34%,分布在长沙镇-长期镇-官渡镇-石堡乡一带(与防治管理支撑能力。
1.开展群测群防,提升地灾报警能力
及时 (略) (略) 络,全覆盖开展风险斜坡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科学安排合理组织群测群防,确保群测群防工作常态化规范化;落实工作补助经费,稳固群测群防队*,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推行地质灾害巡察员制度,加大地质灾害监管范围,推广“群众报灾APP”,多渠道打通广大人民群众报灾通道。
2.完善专业监测设备,提升地灾预警能力
合理配置监测设备,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提高设备在线率,合理设定预警阈值,确保已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配合省自然资源厅计划实施全覆盖专业监测站点,加强监测预警模型研究,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势,建 (略) 实际情况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大幅提升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科技能力。
3.优化气象预警系统,提升气象风险预报警能力
优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推广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运用成熟技术,借鉴先进经验,解决关键问题,着力提高气象风险预警自动化、精细化程度,稳步实现全程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目标,适时启动区域性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
(三)强化综合治理地灾项目储备申报工作2021-2035年规划时期,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文件和项目申报要求,做好项目储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多渠道落实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
1.避险搬迁
通过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立项申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结合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整治等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杜绝因灾致贫、返贫的现象发生,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质量。
2.工程治理
对威胁城区、集镇、村庄、学校、景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依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项目申报,争取中央、省级资金并实施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群众安全。
(四)提升地灾应急救援能力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和应急管理局统一部署,各部门积极响应,依托地质灾害技术保障单位,以“广宣传、强支撑、重科技”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工作重点,加强地质灾害救援体系能力建设。
1.加大防灾教育宣传培训和防治演练
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示范基地进行科普教育和培训,普及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意识;紧紧围绕“防灾避灾、全民动员,保护生命、人人有责”为主题,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结合传统方法,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和业务技能培训。
2.确保专项资金保障物资储备丰足
各级政府要配备必要的地质灾害防治专用车辆,解决基层地质灾害防治用车困难的问题。推行地质灾害防治设备共享,通过统筹协调切实提高技术装备使用效率。各职能单位、部门要“人、财、物”统筹,提升地质灾害数据信息获取、传输、研判和决策能力,强化地质灾害应急事件处置能力。
3.高效应急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
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及时实施应急处置和开展调查。首先是撤出危险区人员和重要财产。其次是迅速查清灾害发生位置、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基本情况,依托技术保障单位力量,及时对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引发因素、发展趋势等及时作出研判,同时提出处置措施和防治工作建议,高效防灾减灾。
(五)细化明确综合防治部门职责(略) 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开展动态巡查,完善 (略) 络,提高群测群防水平。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科学开展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负责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快速有序组织临灾避险。加强地质灾害队*建设,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地质灾害防治列入政府督查,不定期进行专项督查。
(略) 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贯彻落实省、市、 (略) 党委政府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重大决策部署; (略)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制定年度防治工作目标任务; (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动态,适时研究解决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重大问题, (略)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组织指挥较大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或超出各街道办(镇)处置能力的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应急处置工作;督查考核各街道办(镇)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责任及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督促、协调中央、省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实施工作。指挥部下设办 (略) 自然资源局,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是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开展动态巡查,完善 (略) 络,提高群测群防水平。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科学开展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负责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快速有序组织临灾避险。加强地质灾害队*建设,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地质灾害防治列入政府督查,不定期进行专项督查。
为 (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略) 各单位部门每年必须完成以下指标任务。
专表5-1 (略) 地质灾害防治各部门每年主要指标任务
指标名称 | 指标数值要求 | 完成单位、部门 | 指标性质 |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演练 | 1次/年 | 市政府主导,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执行、各单位、部门积极配合 | 约束性指标 |
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 | 管理领域汛期全覆盖 | 各管理单位、部门及技术保障单位 | 约束性指标 |
领导检查、督查、指导 | 每年3次(汛前、汛中、汛后) | 各管理单位、部门及技术保障单位 | 约束性指标 |
事件调查、应急处置 | 发生一起处置一起 | 政府主导,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执行、各单位、部门及技术保障单位积极配合 | 约束性指标 |
(略) 风险斜坡已调查确定的共计150处,威胁877户3245人。风险斜坡以防控为主,实行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的管理方针。从事生产、建设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扰动风险斜坡而引发地质灾害发生。
(一)风险斜坡管控(略) 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组织专业技术队*编制《年度县域风险斜坡管控方案》,提出风险斜坡管控措施及防控管理经费纳入县级年度预算,落实专项资金进行风险管控。风险斜坡巡查工 (略) 人民政府组织,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落实。对风险斜坡实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的地质灾害巡查制度。极高、高类风险斜坡非汛期巡查每周不低于1次,汛期每周不低于2次;中类、低类风险斜坡非汛期巡查每2周不低于1次,汛期每周不低于1次。巡查经费可按照极高、高类风险点500元/年,中、低类风险点300元/年进行补助。
二是风险斜坡的危害等级、防控范围由专业技术队*核查调查后确定。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的风险斜坡应全覆盖开展巡查或监测工作。面积大于等于1平方公里的风险斜坡,应以重点坡段为主开展巡查或监测工作。对变形加剧升级为地质灾害隐患的及时更新地质灾害管理数据库,根据地质灾害管理条例规定进行项目申报和采取有效措施综合防治。对需要进行监测的风险斜坡,要提升群测群防监测能力,在现有 (略) 络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大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站点的建设力度。
三是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一坡一牌”“一户一卡”的要求,在比较醒目的位置设立风险斜坡标识牌,指导发放避险明白卡。标识牌和明白卡要载明风险斜坡的范围、禁止扰动标识、预警信号、 (略) 线、避灾安置场所、应急联系方式等。
四是对风险斜坡落实分级防控制度。将Ⅰ类风险斜坡划为用途管制“限建区”,新建工程建设项目在选址阶段应进行避让,限制工程建设。将Ⅱ类风险斜坡划为用途管制“慎建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开发强度,在项目可研阶段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时,同步设计配套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将Ⅲ类风险斜坡划为用途管制“监测区”,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过程监测预警,针对性制定临灾避险预案,提前筹备临灾避险各项基础准备,确保遇到突发状况妥善迅速处置。
(二)职责及处罚(略) 人民政府应出台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措施相关文件,明确各行业部门对风险斜坡的“限入”职责。
二是工程规划和宅基地建设由其主管部门在实施前60个工作日内向自然资源部门报备,自然资源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工程是否对风险斜坡产生扰动文件, (略) 人民政府审批。
三是因扰动风险斜坡而产生的地质灾害,按照 “谁扰动,谁负责”的措施管控。
2021-2035年规划期, (略) 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由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综合演练、地质灾害“四查”、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工程组成,各规划年度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见专表7-1。
专表7-1 (略) 2021-2035年规划期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表
规划分期 | 规划期年度 | 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 | ||||||||||||
风险普查及调查评价 | 综合防治演练(次) | 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及督导检查 | 群测群防 | 专业监测 |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 能力提升工程 | ||||||||
汛前排查、汛后核查 | 汛期巡查 | 领导督导检查(次) | 地质灾害点(处) | 风险斜坡(处) | 监测点建设(处) | 管理与运维(处) | 工程治理(处) | 搬迁避让(处) | 应急处置(处) | 宣传和培训(次) | ||||
近期 | 2021年 | 全域覆盖 | 1 | 地质灾害台账 | 全域覆盖 | 3 | 131 | 150 | 3 | 37 | 2 | 1 | 1 | 1 |
2022年 | 1 | 地质灾害台账、风险斜坡台账 | 全域覆盖 | 3 | 129 | 150 | 65 | 102 | 1 | 1 | 发生一处处置一处 | 1 | ||
2023年 | 1 | 地质灾害台账、风险斜坡台账 | 全域覆盖 | 3 | 128 | 150 | 3 | 105 | 2 | 1 | 发生一处处置一处 | 1 | ||
2024年 | 1 | 地质灾害台账、风险斜坡台账 | 全域覆盖 | 3 | 127 | 150 | 105 | 14 | 4 | 发生一处处置一处 | 1 | |||
2025年 | 1 | 地质灾害台账、风险斜坡台账 | 全域覆盖 | 3 | 109 | 150 | 105 | 32 | 发生一处处置一处 | 1 | ||||
远期 | 2026~2035年 | 10 | 地质灾害台账、风险斜坡台账 | 全域覆盖 | 30 | 91 | 136 | 105 | 发生一处处置一处 | 10 |
2021-2035规划期总投资概算:*.*元。其中近期规划2021年已经批复落实2619.*元,2022-2025年还需投入*.*元;远期规划2026-2035年还需投入*.*元(专表7-2)。
(1)近期规划(2021-2025年)
1)规划期2021年已经批复并落实2619.*元
隐患调查及风险评价:254.*元;
群测群防监测人员补助:50.*元;
专业监测建设及运维:22.*元;
避险搬迁:*元;
工程治理:380.*元;
能力提升:*元。
2)规划期2022-2025还需投入预算资金*.*元
需向上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元,市财政统筹监测人员补助36.*元, (略) 财政统筹2451.*元。
群测群防监测人员补助:419.*元;
专业监测建设及运维:423.*元;
避险搬迁:5374.*元;
工程治理:*.*元;
能力提升:*元。
(2)远期规划(2026-2035年)还需投入预算资金*.*元
需向上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元,市财政统筹监测人员补助91.*元, (略) 财政统筹6128.*元。
群测群防监测人员补助:1048.*元;
专业监测建设及运维:*元;
避险搬迁:*元;
工程治理:*万元;
能力提升:*元。
(三)分项概算及资金统筹1.隐患调查及风险评价
(1)规划期 (略) 第一次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共需投入*元,市财政资金统筹。
(2)规划期 (略)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工作;共需投入194.*元,省财政资金统筹。
2.群测群防监测人员补助
(略) 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31处,规划期需投入1519.*元;其中威胁500人以上的隐患点4处,省财政资金统筹:43.*元;威胁100-500人的隐患点19处, (略) 财政统筹:136.*元;威胁100人以下的隐患点108处, (略) 财政统筹:583.*元。全市共有风险斜坡150处,规划期需投入*元, (略) 财政统筹。
3.专业监测及运营和维护
规划期需投入655.*元用于专业监测站点建设及运营和维护,省财政资金统筹;其中监测站点建设*元;运营和维护300.*元。
4.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近期规划(2021-2025年) (略) 规划16个地质灾害点申报综合治理项目,可消除5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受灾群众的威胁,其中48处为工程治理项目,5处为搬迁避让项目,共需投入*.*元,需向上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其中避险搬迁6766.*元,工程治理:*万元(详见附表一、二)。
远期规划(2026-2035年) (略) 拟投入*万元实施工程治理项目,*元实施搬迁避让项目。
5.应急救援能力提升
应急处置*/年,宣传和培训等*/年,规划期15年需投入*元用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能力提升, (略) 财政统筹。其中应急处置*元,宣传和培训等*元。
专表7-2 (略) 2021-2035年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划项目与经费概算汇总表 (单位:万元)
一、综合体系建设项目 | 规划期年度经费概算 | 资金批复情况、资金概算及统筹说明 | |||||||||||
近期 | 远期 | 近期 | 远期 | ||||||||||
序号 | 指标 | 指标分类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2026-2035年 | 2021年已批复资金 | 2022-2025年预算资金 | 2026-2035年预算资金 | 合计 | 资金统筹计划 |
1 | 调查评价 | 调查、勘察、风险评价 | 254.61 | 254.61 | 254.61 | 贵州省财政 | |||||||
2 | 群测群防监测人员补助 | 威胁500人以上的点4处 | 2.88 | 2.88 | 2.88 | 2.88 | 2.88 | 28.8 | 2.88 | 11.52 | 28.8 | 43.2 | 贵州省财政 |
威胁100-500人的点19处 | 9.12 | 9.12 | 9.12 | 9.12 | 9.12 | 91.2 | 9.12 | 36.48 | 91.2 | 136.8 | (略) 财政 | ||
威胁100人以下的点108处 | 38.88 | 38.88 | 38.88 | 38.88 | 38.88 | 388.8 | 38.88 | 155.52 | 388.8 | 583.2 | (略) 财政 | ||
风险斜坡214处 | 0 | 54 | 54 | 54 | 54 | 540 | 0 | 216 | 540 | 756 | (略) 财政 | ||
3 | 专业监测建设及运维 | 地灾点新建 | 15 | 325 | 15 | 15 | 340 | 0 | 355 | 贵州省财政 | |||
管理与运维 | 7.4 | 20.4 | 21 | 21 | 21 | 210 | 7.4 | 83.4 | 210 | 300.8 | 贵州省财政 | ||
4 |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 工程治理 | 380.03 | 251.96 | 2002.72 | 2407.29 | 9630 | * | 380.03 | *.97 | * | * | 贵州省财政 |
搬迁避让 | 1392 | 1024 | 1968 | 2382.86 | 5000 | 1392 | 5374.86 | 5000 | *.86 | 贵州省财政 | |||
5 | 能力提升 | 应急处置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 | 5000 | 500 | 2000 | 5000 | 7500 | (略) 财政 |
宣传和培训等 | 20 | 20 | 20 | 20 | 20 | 200 | 20 | 80 | 200 | 300 | (略) 财政 | ||
二、资金统筹计划 | |||||||||||||
1 | (略) 财政资金 | 558.88 | 612.88 | 612.88 | 612.88 | 612.88 | 6128.8 | 558.88 | 2451.52 | 6128.8 | 9139.2 | (略) 财政 | |
2 | (略) 财政资金 | 9.12 | 9.12 | 9.12 | 9.12 | 9.12 | 91.2 | 9.12 | 36.48 | 91.2 | 136.8 | (略) 财政 | |
3 | 争取中央、省级资金 | 2051.92 | 1624.24 | 4009.6 | 4814.03 | 9653.88 | *.8 | 2051.92 | *.75 | *.8 | *.47 | 贵州省财政 | |
合计 | 2619.92 | 2246.24 | 4631.6 | 5436.03 | *.88 | *.8 | 2619.92 | *.75 | *.8 | *.47 |
社会效益评估, (略) 2021-2035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或减少地质灾害。 (略) 13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150处风险斜坡得到有效的监测,确保受威胁村(居)民3646户*人的安全,对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政治稳定的局面必将得以巩固和延续。按计划分期分批完成本期规划的13个工程治理和3个避险搬迁工程共16个综合治理项目,可消除5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对受灾群众的威胁。
环境效益评估, (略) 2021-2035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将明显减轻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土地资源、森林植被、水资源和自然景观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随着水土流失减少,人居环境改善,还青山绿水于当今,留碧水蓝天给后代的环境效益,将会越来越清晰 (略) 人民面前。
经济效益评估,全市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资产共有*万元。按《规划》安排完成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4个大类共10个指标任务后,现代技术支撑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必将发挥有力的保障作用,可显著降低地质灾害的成灾和发生几率,有效消除和减轻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 (略) 经济社会建设更好更快高质量发展。
各级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领导责任主体,负责全面防范化解地质灾害安全风险,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及时拨付与监管,主要负责同志是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全面督查检查本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分管负责同志要深入一线,掌握情况,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三个必须管”中“管行业必须管地灾”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合力防灾,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教育、住房城乡建设、应急、交通运输、水利、民政、旅游、气象、铁路等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部门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监督检查本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范治理责任。
(二)落实法规政策,强化制度保障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略) 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以及有关的法规与政策,依法行政,加强监管,以法促管、以法促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对重大(重点)工程、新区建设和大宗用地,推广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强化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管控。 (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与工作标准,修订地质灾害相关制度和办法,使之适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法治化和规范化建设。
(三)完善预算制度,强化经费保障(略) 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的原则,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并把主要指标纳入相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把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整理、生态移民、乡村振兴等结合起来,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鼓励社会援助,努力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
(四)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保障依靠大数据,引进和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现代技术持续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 (略) 地质灾害科技创新,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保障。
(五)严格考核评估,强化监督保障严格执行“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坚决落实规划执行情况考评制度,及时提出预测、预警意见和建议, (略) 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实施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每一个工程实施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督查,对存在违反规定,截留、挤占、挪用、转移专项资金、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的,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附表一 《 (略)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3-2035年)》工程治理项目
序号 |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名称 | 类型 | 诱发主要因素 | 威胁对象类型 | 险情 | 规划期年度经费概算(万元) | 备注 | |||||||
威胁户数 | 威胁人数 | 威胁财产(万元) | 险情级别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
1 | (略) 官渡镇高台上滑坡、牛栏湾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 滑坡 | 自然 | 居民 | 177 | 518 | 1450 | 大型 | 380.03 | 省级 | ||||
2 | (略) 石堡乡大滩村一组穆氏祠滑坡治理工程项目 | 滑坡 | 自然 | 居民 | 22 | 110 | 775 | 中型 | 251.96 | 省级 | ||||
3 | (略) 镇小关子村组崩塌、*安镇艾华村艾坪组崩塌地灾防治工程 | 崩塌 | 自然 | 居民 | 148 | 643 | 7000 | 大型 | 514.84 | 中央 | ||||
4 | (略) 赤水河沿岸23处零星散分布危石治理工程 | 崩塌 | 自然 | 居民 | 119 | 331 | 1200 | 中型 | 295.33 | 本级 | ||||
5 | (略) 复兴镇风溪村櫈子溪-青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 崩塌 | 自然 | 居民 | 12 | 51 | 300 | 小型 | 311.08 | 省级 | ||||
6 | (略) 复兴镇凯旋村转石奇观景区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 崩塌 | 自然 | 居民、公路、景区 | 40 | 188 | 1250 | 中型 | 1396.31 | 省级 | ||||
7 | (略) 官渡镇七溪滑坡、黄沟田滑坡(崩塌)、大屋基滑坡、大园子崩塌、廖寿林房屋东侧崩塌、黄角坪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 滑坡、崩塌 | 自然 | 居民 | 119 | 521 | 2565 | 大型 | 414.45 | 中央 | ||||
8 | (略) 元厚镇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 崩塌 | 自然 | 居民、公路 | 80 | 344 | 1450 | 中型 | 500 | 中央 | ||||
9 | (略)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治理项目 | 崩塌 | 自然 | 居民、公路 | 63 | 275 | 5000 | 大型 | 978 | 中央 | ||||
10 | (略)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治理项目(第二批) | 滑坡、崩塌 | 自然 | 居民、公路 | 83 | 356 | 7000 | 大型 | 5630 | 中央 | ||||
11 | (略) 复兴镇凯旋村向东桥组五厂坝风险斜坡等7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 | 滑坡、崩塌 | 自然 | 居民、公路 | 95 | 372 | 5000 | 大型 | 1500 | 中央 | ||||
12 | (略) 长期镇五七村五七组崩塌崩塌、石堡乡红星村七组田角头滑坡等7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 | 滑坡、崩塌 | 自然 | 居民、公路 | 48 | 193 | 3000 | 大型 | 1000 | 中央 | ||||
13 | (略) 元厚镇高新村七组垮山崩塌等12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 | 滑坡、崩塌 | 自然 | 居民、公路 | 87 | 299 | 5000 | 大型 | 1500 | 中央 | ||||
合计 | 717 | 2706 | * | 380.03 | 251.96 | 2002.72 | 2407.29 | 9630 |
附表二 《 (略)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3-2035年)》避险搬迁项目
序号 | 地质灾害工程避险搬迁项目名称 | 类型 | 诱发主要因素 | 威胁对象类型 | 险情 | 规划期年度经费概算(万元) | 备注 | |||||||
威胁户数 | 威胁人数 | 威胁财产(万元) | 险情级别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
1 | (略) 特大型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项目 | 崩塌 | 自然 | 居民、公路 | 274 | 1227 | * | 特大型 | 1392 | 1024 | 中央 | |||
2 | (略) 2023年度衔接房地产相关政策助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第一批) | 崩塌 | 自然 | 居民、公路 | 99 | 492 | * | 大型 | 1968 | 2187.86 | 中央 | |||
3 | (略)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避险搬迁项目 | 滑坡 | 自然 | 居民、公路 | 13 | 53 | 300 | 小型 | 195 | 中央 | ||||
合计 | 386 | 1772 | * | 1392 | 1024 | 1968 | 2382.86 |
(略)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年)编制说明书.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