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局拟对阳江110千伏海朗站扩建第二台主变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为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强化公众参与,现将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5个工作日(2024年11月20日至2024年11月26日),如有意见,请在公示期内来信或 (略) 反映。
联系地址: (略) (略) 2 (略) (略) ,邮编:*
联系电话:(0662)*
传 真:(0662)*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提出听证申请。
项目名称 | 阳江110千伏海朗站扩建第二台主变工程 |
建设单位 | (略) (略) |
建设地点 | (略) (略) 东平镇附近北面 |
环评机构 | 广东智环 (略) |
项目概况 | 项目位于 (略) (略) 东平镇附近北面1000米一,110千伏海朗站为常规户外布置变电站,于2006年4月投产运行,现有规模为1台40MVA主变,110kV架空出线4回。为满足负荷需求,本期在站内原有预留主变位置扩建1台40MVA主变,主变低压侧装设2组5兆乏无功补偿装置,新建12回10千伏出线;新增1个110千伏出线间隔,将110千伏雷海*线调整至新建出线间隔,110千伏新海线调整至原110千伏雷海*线间隔,原110千伏新海线间隔改为母线分段间隔。同时根据本工程扩建间隔及间隔调整需要,本期将110kV海朗站东北侧围墙向外扩,新征地面积696.76m2。 110千伏雷海*线间 (略) 自海朗站新雷海*线构架至雷海*线#25塔, (略) 径约1×0.05千米。拆除海朗站原雷海*线构架至110千伏雷海*线#2 (略) 路径约1×0.05千米。 110千伏新海线间 (略) 自海朗站新海线构架至新海线#62塔, (略) 径长约1×0.06千米。拆除海朗站原新海线构架至110千伏新海线#6 (略) 路径约1×0.06千米。 主变扩建工程不新增人员配额。 项目总投资1410.*元,环保投资*元。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施工期合理 (略) 线,严禁施工人员随意践踏植被等措施,多余的土石方不允许就地倾倒,应采取回填方 (略) 置。线路施工完毕,对塔基四周及施工临时占地的植被进行恢复。根据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当地植物进行恢复,杜绝采用外来物种。 2、施工期施工单位应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规划施工场地,高噪声施工机械安装消声器、隔振垫等措施,项目施工期噪声排放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标准。 3、施工期施工单位应对施工废水进 (略) 理,变电站施工前应在施工场地四周修建截排水沟,并在出口设置沉砂 (略) 、隔油池等,将施工废水经隔油沉淀后回用于施工场地防尘洒水、机械和车辆清洗等,不外排;施工人员租用当地民房,产生的生活污水纳入到当 (略) 理系统中。 4、施工单位应文明施工,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车辆运输散体材料和废弃物时,必须密闭、包扎、覆盖,避免沿途漏撒,控制扬尘污染。临时中转土方以及弃土弃渣等要合理堆放,应定期洒水或覆盖,施工时对于裸露施工面应定期洒水,减少施工扬尘。车辆运输散体材料和废弃物时,必须密闭、包扎、覆盖,避免沿途漏撒,控制扬尘污染。施工期废气污染物排放要严格执行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二时段二级标准要求。 5、施工期产生的临时弃土弃渣及时覆盖,用于基础回填和站内植被绿化用土,线路调整产生的旧导线由建设单位进行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经收集后交由当地环 (略) 置。 6、输变电工程、间隔扩建、 (略) 建成投运后,各电磁环境保 (略) 的工频电场强度及工频磁感应强度应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中频率为50Hz的公众暴露控制限制值要求,即电场强度4000V/m、磁感应强度100μT。 7、营运期项目在设备选型上首先选用符合国家噪声标准的设备;变电站设置实体围墙;变压器设置减震装置,风机按照安装消声器或隔音罩。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2008)2类标准要求。 8、主变扩建工程运行期没有废水产生,不新增人员配额,不增加生活污水量,不会 (略) 理设施和周围水环境产生影响。 9、本期主变扩建不新增蓄电池,因此不增加废蓄电池产生量。海朗站现状设置一座有效容积约为17.53m3的事故油池,现有事故油池能满足本期扩建主变的油量需求,在发生风险事故时,变压器油经变压器下方储油坑汇集,经过地下排油管道进入事故油池暂存, (略) 理完毕后,废变压器油及时交由有资 (略) 置。目前海朗站站内值守人员共2人,现有生活垃圾经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 (略) 理。 10、项目应严格落实风险事故防范措施,制定合理的事故应急预案,定期演练,一旦发生风险事故时,应及时采取适宜的应急措施,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11、加强与周围群众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发现问题,有问题须立即整改,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