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征求《古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0年)》意见的公告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党委、政府督促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综合性创建工作。按照区委、 (略) 署和要求,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是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基本条件之一,丽江 (略) (略) 组织编制完成了《古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0年)》, (略) 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提出意见和建议。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22年8月18日——9月18日(共30日),请于9月19日前通过以下方式将意见、建议反馈到丽江 (略) (略) 。
联系电话: ***
电子信箱: *** @qq.com;
地址:丽江 (略) (略)
丽江 (略) (略)
???????????????????????????????2022年8月17日
丽古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
(2021-2030年)(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一)区域特征??????????1. (略) 会状况
古城区是 (略) 在地,位于 (略) 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自古以来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 (略) 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全区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七河镇、金安镇、大东乡、金江乡,共11个乡(镇、街道),64个村(社区)、573个村(居)民小组、下辖自然村386个。古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2020年全区总人口(常住人口)为 *** 万人,少数民族人口 *** 人,占总人口的 *** %,纳西族是古城的主体世居民族,人口 *** 人,占总人口的 *** %。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 %,高出全省水平近30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化率 *** %)。
2.经济状况
2020年,古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77亿元,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同比增长8.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同比增长 *** %。2020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4.6: *** : *** 调整为4.4: *** :72。
3.生态环境状况
2020年,古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全区主要河流国控、省控、长江经济带水质监测断面共计5个,水质Ⅰ至Ⅲ类的断面共4个,水质优良率为80%;古城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 *** ,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森林覆盖率为 *** %,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的 *** %。
4.环境基础设施状况
(略) 理设施:古城区2013年5月启用 (略) 理场, (略) 理量已超过350吨,远 (略) 理规模,2019年启动了丽江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021年年底投入运行,年处理生活垃圾约10万吨。古城区下辖11个乡(镇) (略) 收运 (略) (略) 置,镇 (略) 理率为100%,古城区城镇生活 (略) 理率为 *** %;古城区共有386个自然村,实现垃圾收集后送 (略) (略) 置的自然村数量229个,垃圾收集后由简易焚烧炉、简易填埋 (略) 置的自然村数量157个,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率为100%,2020年农村生活 (略) 理村占比达80%以上。
(略) 理设施:古城区共 (略) 理厂,分别 (略) 理厂 (略) 理厂,总处理规模为5万m3/d,服务范 (略) 城区,包括玉龙县和古城区的城市建成区。古城区下辖11个乡(镇)街道建成区污水设施覆盖率100%,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古城区下辖自然村386个,采取“ (略) 理+污水管网”方式, (略) 置的自然村数量212个,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以上。
(二)工作基础古城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优质旅游资源和清洁能源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绿色惠民富民共享、“两山”文化弘扬等方面闯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发 (略) ,以高水平保 (略) 会高质量发展,把古城区打造成为“山水永和、景城一体”的美好城市。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古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丽江市古城区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古城区委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丽江市古 (略)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规划(2018-2020年)》《关于支持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工作加强古城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古城建设的意见》《古城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总体规划》《丽江市古城区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3)年》《古城区地下水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古城区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古城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实施方案》《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金沙江沿线旅游产业发展》《古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古城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古城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重大发展规划和指导性文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 (略)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略)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和实施。
生态环境保持稳定:古城区生态环境一直以来保持优良。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7个标志性战役”,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形成。2020年,古城区全力守住“丽江蓝”名片,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到了100%;全区主要河流国控、省控、长江经济带水质监测断面共计5个,水质达Ⅰ类标准的有3个,占60%;达Ⅱ类标准的1个,占20%;达Ⅳ类标准的1个,占20%;水质优良率为8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 (略) 会影响的事件,或因疑似污染地块及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 (略) 会影响的事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近五年均为优,近三年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结果均为“基本稳定”;全区森林面积 *** .0117公顷,森林覆盖率 *** %;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能耗“双控”任务圆满完成。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古城区以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土绿化、自然灾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能源开发“五个行动”为抓手,务实推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高位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序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全面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全力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原生境的保护修复。聚焦沿江(河)、沿库、沿路等重点区域,推进国土山川补绿增绿。在金沙江河谷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区域,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经济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特色为根、自然为本、文化为魂、市场需求为导向” (略) ,旅游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古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研古城被命名为“云南省特色小镇”、“最受欢迎景区”,东巴谷康养小 (略) 士科学家康养基地,美丽古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全区接待游客 ***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 亿元。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大力发展“花、果、蔬、药”等高原特色产业,打造“丽江的花”品牌,花卉产值从2016年460万元提升至24亿元,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被列为5个省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园之一。打好“绿色能源牌”。依托水电风能优势,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和天然气清洁载能产业,先后引进一鑫能源、七河风电等一批优质清洁能源企业,2020年,共铺设天然气管道 *** km,供气量从2016年的164万方增加至2020年的1966万方,全区水电发电量从2016年的 *** 亿千瓦时增加至2020年的 *** 亿千瓦时,清洁载能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速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能力。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与脱贫攻坚、文明城市创建、河(湖)长制(街长制)、乡村振兴战略等工作结合起来,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建成2座以上公厕的乡镇7个,行 (略) 在地1座以上卫生公厕全覆盖,乡(镇) (略) 理设施覆盖率100%,污水治理设施覆盖11个乡镇、街道建成区,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100%。开展“美丽县城”建设暨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保障河湖水系健康。印发了《古城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丽江市古城区全面贯彻落实湖长制的实施方案》《丽江市古城区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19-2030年)》《古城区地下水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等,建立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制体系,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库渠管理机制。
纳西族生态文化持续传承:古城区深入实施“文化立区”战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参加了2017年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全国优秀民歌艺术展演,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探索与发现》栏目录制工作,《云上石头城》获第二十六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电影展优秀新片奖。扶持开展古城区“一乡一节”文化品牌创建, (略) 区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工作。新时 (略) 实现区、乡、村三级全覆盖。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纳西族史诗《鲁般鲁饶》连环画荣获云南省群众文化最高奖项“彩云奖”。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截止2020年,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3项,非遗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172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2个,文物保 (略) 。纳西族史诗《黑白战争》连环画,载入国家图书馆,并在法国、北京、上海等地开展艺术展出,出版发行古城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纳西族生态智慧故事》 *** 册。
(三)存在问题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矛盾
古城区属于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域,金沙江沿江河谷地带被划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敏感区,是我国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 (略) 分,古城区生态功能重要而脆弱,在生态约束趋紧、生态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的情况下,古城区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旅游业作为古城区的支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可观的贡献,但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 (略) 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古城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不足,处理负荷较大,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带动了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餐饮、住宿以及景区的游客接待等产生大量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进一步增加了古城区污水、生 (略) 理系统的压力,目前丽江市第一、 (略) 理厂均满负荷运行,城镇生活污染是造成漾弓江水质超标的首要原因,文化生活垃圾填埋场还未到设计服务年限但现有容纳能力已接近其库容,文化垃圾园 (略) (略) 理餐厨垃圾也远超设计规模。近年古城区臭氧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臭氧已经成为影响古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而臭氧与大气中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密不可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古城区车流量的增加,导致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持续上升,进一步增加了古城区大气环境保护的压力。古城区声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但中心城区声环境质量好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的旅游人口增加了古城区噪声管控的压力。古城区旅游开发活动的加剧和游客的持续增加,带来了挤占自然生态空间、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等问题,增加了自然保护地等生态系统保护的压力。
2.资源环境承载约束日益凸显
古城区在水耗、能耗、污染物排放强度等方面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然需要挖掘潜力。 (略) 拥有的资源指数不高,且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偏高,导致整体环境承载力较低,随着古城区经济发展转型,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略) 会发展将受到资源环境承载的约束,转型升级压力进一步加大。
水环境承载力约束。水是古城的灵魂,但古城区水资源总量为全市最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全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丽江市的 *** %, (略) 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均耗水量不断上升,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城、古镇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发展,生态用水被挤占,田园水网萎缩退化,大量的旅游人员进一步增加了古城区耗水量,宾馆、餐馆等水浪费现象普遍且严重,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愈发突出,各行业用水增长速度与现状水资源配置能力不协调,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供水安全未得到有效保障。再加上古城区范围内以漾弓江流域为代表的水环境质量下降,导致古城区水环境承载力持续下降,为丽江市全市中最低。
大气环境容量约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道路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的机动车拥有量不断增加,机动车废气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大量的外来旅游人员进一步增加了古城区机动车对大气环境污染的贡献。 (略) 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指标超标的主要污染物为臭氧,根据《丽江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四五”规划》中大气环境容量分析,臭氧的大气环境容量在一类区已呈现不足的趋势。
土地资源约束。古城区国土面积为全市最小,土地开发强度大,国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区域内主要为山地,耕地以坡耕地为主,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未利用地开发难度大,开发价值低,可作为补充耕地的后备资源匮乏。随着古城区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的需求不断加大,农业用地与城乡建设用地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可发展工业地块面积较少,生态红线限制范围较多,各项资源和要素的制约,将限制工业建设用地规模,对工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产生影响。
(四)机遇与挑战1.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党中央、 (略)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 (略)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 (略) 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两次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云南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也为古城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念。
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略) “ (略) ”建设、长江经济 (略) 大开发三大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同时随着国家构建“双循环” (略) 、乡村振兴以及云南省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国最美丽省份,努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面向南亚 (略) 等战略的深入实施,丽江市努力建设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发展定位的推进落实,多重政策红利叠加为古城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建设积极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加快建设,云南省全力打造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胜地,打造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打好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古城区具有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的良好条件,具有参与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经济圈和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优势,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拓展丽川经济走廊,深度参与滇川省际合作,为滇西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全区发展定位确立并全力推进落实。旅游业发展具有长期向好的趋势,古城区作为丽江市旅游的核心区、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滇西生态经济圈的交汇点,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自然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打造“两山”转化样板、打好三张“绿色牌”的先天优势,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丽江市努力建设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古城力量。锚定美丽古城建设目标,围绕古城区文化旅游名城、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全省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 (略) 会治理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紧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和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集散地建设重大机遇,全力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区域性旅游目的地。
2.挑战
旅游业发展受到全球疫情冲击影响。在全球疫情蔓延和全球化趋 (略) 冲击下,古城区发展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旅游业作为古城区的支柱性产业,受到全球疫情蔓延的冲击较大,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在疫情新常态下,亟需推动古城区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多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对冲疫情影响。古城区旅游基础设施水平还有待提升,离高端化、国际化、精品化、智慧化的目标仍有差距。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未来古城区旅游的人数将大幅增长,面临旅游供给不足的问题,景区扩容、老旧景区改造、新兴景区建设迫在眉睫。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产品质量有待提升,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
持续保持优良生态环境存在压力。近年来古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古城区生态功能重要又脆弱,保护与修复投入大,且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将有相应的增加,历史遗留问题和累计环境问题将逐步释放,环境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呈现出污染源多样化、污染物复合型转变的趋势。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人口带来的生态破坏及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增加,古城区持续保持优良生态环境存在压力。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受到挑战,生态旅游的发展可能导致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监管压力增加。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古城区漾弓江龙兴村断面水质呈恶化趋势,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任务艰巨。保持大气环境质量持续优良难度大,随着古城区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对古城区大气环境的影响愈发突出。噪音污染管控需持续推进、声环境质量需持续改善,声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水平不高,全区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监测和治理能力,受土壤背景 (略) 部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不能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农用地安全利用水平有待巩固提升,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有待加强。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亟需加快建设。古城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协同推进城乡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略) 理方面,城区污水管网收集率低、雨污分流不完善,乡镇和农 (略) 理设施建设不足, (略) 理设施运行负荷率低, (略) 理效率低,随着规划期内古城区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旅游人口的持续增加, (略) 理能力亟需加强。 (略) 理方面,生活垃圾 (略) 置能力不足,特别农村生 (略) 置率不高,生 (略) 理体系建设有待深入推进;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不完善,偏远地区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能 (略) 理率有待提升;古城区目前无危 (略) 置单位,区内产生的危险废物由区外有资质的危 (略) 置单位转移或由区内危险废物收集单位收集后运到区 (略) 置,危险废物的贮存和外运增加了区域环境风险隐患和环境风险防控压力。
生态文明领域治理能力需有效提升。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绿色发展的制度基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制约和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冲突日渐凸显,一系列新的需求和任务也应运而生,如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双碳行动等,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等改革、创新和实践,不断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提升生态文明治理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领域治理能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二、规划总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四个全面” (略) 和“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略)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扣“三个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围绕优化国土 (略)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点任务,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古城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全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古城样板。
(二)规划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构建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产业 (略) 、经济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
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创建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协调作用,强化党委领导,政 府主导,优化政策环境, (略) 门资源,激发市场活力,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全民共建共 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形成全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强大合力。
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发展环境,发挥生态优势,再造发展优势。从古城区资源禀赋、现状 (略) 等本地实情出发,传承自然和历史文化脉络,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便于操作的基本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通过规划编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规划要与当地 (略) 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略) 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规划目标与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1.规划范围
本规划编制范围为古城区行政管辖的区域,全区下辖大东、金江2个乡,七河、金安2个镇和大研、西安、祥和、束河、金山、开南、 (略) ,共有60个村(社区)、573个村(居)民小组、共有386个自然村。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2.规划时限
规划期限为10年,2020年为规划基准年,2021年为补充年。规划期:2021-2030年,其中近期:2021-2025年,远期:2026-2030年。
(四)示范创建定位古城区作为丽江市城市功能核心区,着力完善政治、文化、金融、商贸、科创、国际交流等城市功能,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增强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以古城区:“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略) 城市”、“全国纳西文化传承地”功能定位为基础,规划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为: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美丽乡村振兴示范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幸福古城”。为全国民族地区古城镇如何守住绿水青山,弘扬民族文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五)规划目标到2030年,保持环境质量优良并位居全省前列,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民族生态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努力将古城区打造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美丽乡村振兴示范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为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绿色低碳、宜居舒适的美丽古城。
近期(2021-2025年):争取2023年争创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5年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要求,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到2025年全区城市和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得到有效管控,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及主要污染物 (略) 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内,绿色经济占比明显提升,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探索一批生态产品 (略) 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普遍形态,天蓝地绿水清的秀美古城基本展现。
规划中远期(2026-2030年):科学推进 (略) 优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略) 合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建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保持环境质量优良,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实现人与 (略) ;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全社会广泛形成节能、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生态观,打造出一系列具备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绿水青山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努力将古城区打造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美丽乡村振兴示范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为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绿色低碳、宜居舒适的美丽古城。
(六)规划指标与目标经核实,古城区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第九条中的3项申报条件,不存在第十条中的6项不得申报情况;古城区满足《云南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第九条中的4项申报条件,不存在第十条中的7项不得申报情况。
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修订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分为六大领域,十大任务,43项指标,其中考核古城区的共有35项,已达标或定性达标为33项,未达标2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标率为 *** %。根据《云南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分为六大领域,十大任务,43项指标,其中考核古城区的有39项指标,已达标或定性达标为37项,未达标2项,达标率为 *** %,具体现状和建设指标目标详见表1。
表1古城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现状及目标表
领域 | 任务 | 序号2526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 (基准年) | 2025年目标 | 2030年目标 | |
生态制度 | (一) 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 1 |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 | 未制定 | 制定实施 | 制定实施 | |
2 |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 (略) 署情况 | -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
3 |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 | 21 | 23 | 25 | |||
4 | 河(湖)长制 | -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
5 | 林长制 | -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
6 |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 | 100 | 100 | 100 | |||
7 |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
生态安全 | (二)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8 | 环境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例 PM2.5浓度下降幅度 | % | 优良天数比例100%,PM2.5浓度12μg/m3,完成考核要求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
9 | 水环境质量 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幅度 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 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 % | 上级未规定考核任务。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80%,保持稳定。 无劣V类水体、黑臭水体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
10 | 城市声环境质量 | % | *** | > *** | > *** | |||
(三) 生态系统保护 | 11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湿润地区) | % | *** |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
12 | 林草覆盖率(山区) | % | *** | > *** | > *** | |||
13 | 森林覆盖率 | % | *** | > *** | > *** | |||
14 |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 外来物种入侵 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 | % - %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 |||
生态安全 | (四) 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 15 | 危 (略) 置率 | % | 100 | 100 | 100 | |
16 |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 - | 建立 | 建立 | 建立 | |||
17 |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 | 建立 | 建立 | 建立 | |||
18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 | |||
19 |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 - | 有效保障 | 有效保障 | 有效保障 | |||
生态空间 | (五) (略) 优化 | 20 | 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 | -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不减少;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优化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不减少;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优化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不减少;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优化 | |
21 | 河湖岸线保护率 | %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保护率100%。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 |||
生态经济 | (六) 资源节约与利用 | 22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吨标准煤/万元 | 任务要求下降4.4%,实际下降4.46%。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
23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 m3/万元 | 实际用水量1.029亿立方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 立方米/万元,与2015年比较下降20%,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
24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 | % | 0.27% | ≥4.5 | ≥4.5 | |||
24 | 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 |||||||
化肥利用率 | % | *** | 44 | 46 | ||||
农药利用率 | *** | 45 | 46 | |||||
25 |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秸秆综合利用率 | % | *** | 92 | 95 |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0 | 92 | 95 | |||||
农膜回收利用率 | 81 | 82 | 83 | |||||
(七) 产业循环发展 | 27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0%的地区 | % | *** % | 持续改善或保持稳定 | 持续改善或保持稳定 | ||
生态生活 | (八) 人居环境改善 | 28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 | 100 | 100 | 100 | |
29 |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 | 100 | 100 | 100 | |||
30 | (略) 理率 | % | *** | *** | 97 | |||
31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 | *** | 55 | 56 | |||
32 | 城镇生活 (略) 理率 | % | *** | > *** | > *** | |||
33 | 农村生活 (略) 理村占比 | % | 90 | ≥95 | >96 | |||
34 | 农村无 (略) 普及率 | % | 90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
生态生活 | (九) 生活 方式 绿色化 | 35 |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 | *** | 87 | 88 | |
36 |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 - | 实施 | 实施 | 实施 | |||
37 |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 | 100 | ≥99 | ≥99 | |||
生态文化 | (十) 观念意识普及 | 38 | (略) 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 | 100 | 100 | 100 | |
39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 | *** | *** | *** | |||
40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 % | *** | 93 | 94 | |||
特色指标 | 民族生态文化传承 | -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备注:1.林草覆盖率:按照森林覆盖率考核。
1.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度。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资源开发以采代探的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其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不合理的项目,坚决依法关停取缔。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其他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条件、污染防治设施配套且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建设项目,限期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纳入正常环境监管。
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全面推进大气、水、声等环境质量信息公开、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 (略) 门环境信息公开、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健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和举报制度,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健全环境新闻发言人制度;探索建立空气质量监测自动化信息传输平台和监测预警应急体系。
健全完善河(湖)长制。健全主要河道河段(湖)长制度,把河道(湖)管护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河段(湖)管护责任分解到入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实现辖区内河道“条条有人管、段段有人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实施《丽江市古城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加强河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库管理范围。加强金沙江流域、漾弓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明确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加强水生态修复,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 (略) 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建立健全林长制。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林长制的相关要求,结合古城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实际情况,设立县(区)、乡镇、村等各级林长。明确各级林长保护发展森林草原的目标责任,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责任体系,将林长制执行情况作为各乡镇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奖惩办法,强化执纪问责,提高乡镇党政领导绿色发展和保护林草资源的责任意识。2025年,三级林长制目标责任体系更加完善,到2030年,全面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主体责任,落实落细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
2.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开展水流产权和湿地产权确权试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定期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强化水资源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施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突出“三条红线”刚性约束管理,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制。提升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能源效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布设监测网络,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数据库和预警响应系统,切实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3.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严格限制生态红线区内工业生产、资源开发、城镇化建设等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加强对红线区内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监控和评估,确保红线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和改善。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引导机制。加快落实丽江市“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把“三线一单”作为区域资源开发、 (略) 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确保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
建立实施生态保护制度。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体系、公益林管理政策制度体系;严格实施森林资源监督和林政稽查,强化森林资源监督专项机制;持续推进森林古城建设和国土绿化行动,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强和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保护、修复和扩大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健全和完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依法行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
建立河湖岸线保护与修复机制。贯彻落实《丽江市大理州跨州(市)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合作协议》,健全重点流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略) 理能力建设,防范重大生态环境事件;加强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河流、重要跨界河流以及其他敏感水体风险防控,编制“一河一策一图” (略) 置方案;细化省级河长制,建立岸线规划与管理示范区,在设立总河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按照管控等级、分区特点,分别设置不同等级的河长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开展动态监测,建立岸线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掌握岸线演变、使用和整治修复情况,定期评估岸线保护情况和生态效益,为岸线管护提供技术支撑。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财政补助、异地开发、协议保护等多渠道保护与补偿方式,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开展古城区和玉龙、永胜县内非跨境重点管控河湖市级对责任县(区)的补偿考核清算,并针对漾弓江等跨县(区)重点子流域实施“拓展版”补偿示范,精准细化小尺度范围内的污染排放责任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以目标倒 (略) 部水质恶化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升。
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完善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制度。结合国家、省和市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古城区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基本程序和方式方法。完 (略) 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搭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数据管理和综合分析平台,多部门联动,推进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共享平台。
强化监管责任追究机制。按照《丽江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古城区 (略) 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的要求开展工作;制定完善环境保护法 (略) 分衔接机制、环境 (略) 办法、环境执法人员问责办法;对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等行为,监察机关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发现行政执法人员有渎职侵权行为,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完善古城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实施办法, (略) 门目标任务分解,制定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和意见;加强对目标责任、重点任务与工程进度的跟踪检查和阶段性问责;定期向上级政府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建立对生态恶化镇的惩戒和约谈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考核结果纳入领导班 (略) 考核评价,规划期内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23%。
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加大企业环境统计数据责任机制、核查机制的构建,探索责任明确、专业性强、第三方和市场化的信息稽核认证体系,在污染源排放管理方面,还要充分利用在线监测网络,不断扩大在线监测数据的应用范围;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提高污染源排放数据的可靠性,为污染源识别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5.建立健全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监管机制体系。完善监管体制。按照国家、省、 (略) 署,全面完成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推动跨区域跨流域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完善区、街镇、村(社区)三级环保网格监管体系,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全覆盖管理。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紧扣高质量发展,紧扣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突出问题,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切实推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将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略) 署贯彻落实情况纳入督察范畴。持续开展例行督察,进一步加强应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机制与体系,研究制定指导意见,形成督察合力。
加强司法保障。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强化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 (略) 侦办,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起诉力度,加强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
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拓宽环保监督渠道,畅通来电、来信、来访、微博、微信、网络等举报通道,充分发挥“ *** ”环保举报热线作用。完善举报反馈机制,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严格落实举报人保护制度。建立区、街镇、村(社区)三级环境信访信息收集与报告网络体系。发挥媒体监督作用,畅 通新闻媒体征集污染环境问题线索通道。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将民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与绿色生活方式有机衔接,逐步转变落后的生活风俗习惯。
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构建规范开放的市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推进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专业化骨干企业,扶持专特优精中小企业,推动环境治理向“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政务失信记录,各级政府和公职人员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 (略) 罚、 (略) 分、 (略) 理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并归集至相关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依规逐步公开。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建立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依法依规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将其违法信息记入信用记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略) 会公开。
(二)生态安全体系建设1.深化“三水”统筹,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1)健全水环境质量改善长效机制
强化“三水”统筹管理,建立实施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加快建立水资源保障和水质保障联动机制,将保障优化重要时期河湖闸坝管控、河流生态基流保障纳入智慧水利体系,按照水质改善要求合理分配流量,及时补充、调节水量,构建空间均衡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健全调控精准的智慧水利体系。实施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全面开展省控及以上断面问题排查和干支流监测溯源,对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断面制定限期稳定达标方案。协同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等地下水污染源对地表水的环境风险管控。与玉龙县建立水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水质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漾弓江流域水质监测监控体系和预警机制,协同推进漾弓江流域水污染防治。
(2)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
加强水资源保护。以漾弓江为重点,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优化流域内农业、工业、景观用水和再生水调配利用,促进漾弓江生态容量扩充;加强河湖库水资源生态调度,保障河湖库生态用水;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实施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加强黑龙潭水资源保护,黑龙潭周边地下水监测,及时掌握黑龙潭周边泉群地下水水位动态; (略) 库区水资源保护,加强金沙江干流 (略) 生态流量放流设施、过鱼设施的运行管理。
深入推进节水行动。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措施,从源头减少旅游用水和废水的产生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和设施,推进农田节水改造和精准灌溉,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将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作为产业发展的前置刚性约束条件,加强企业用水管理,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优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和配置。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优化区内地表水使用,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水机制,合理开展古城景观用水补水;建立分质供水体系,规划和建设再生水利用系统,进行合理的调水补水,充实漾弓江水资源总量,提升其水环境容量;加快推进楚夺河水库续建、文明水库、虎眼山水库、永红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推进河、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开展九子海水库引水至团山水库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 (略) 会发展需求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持续巩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治理成果,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动态清理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持续提升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水平,加强水质预警监测。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调查评估,对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风险源进行全面排查,加强风险源管理。加强乡镇及 “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体系。推进12个乡镇级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整治,定期对乡镇饮用水和农村饮用水进行监测,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3)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
加强流域水生态保护和风险管控。严格按照“三线一单”的准入要求,加强对金沙江沿岸的管控,严禁在沿江设置各类准入清单中禁止建设的项目和各种类型的开发,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行动”。实施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管理,全面落实生态流量管理措施,对金沙江等重要江河湖库开展水生态环境评价和风险评估,从严实施水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加强景区水环境保护。加强古城景区水环境保护管理和旅游经营管理,建立日常巡查机制,加强对向景区河道抛撒生活垃圾、排放污水等行为的监督管理,杜绝生产生活污水直排现象,加大景区河面垃圾整治工作力度,做到景区范围内管护无死角、无盲区,增强河道自我循环能力,全面提升景区的水环境质量。
强化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以漾弓江为重点开展生态补水技术研究,增加漾弓江生态用水保障,促进漾弓江生态容量扩充,促进水生态修复。科学推进三束河市区北郊等断流河流恢复流量,到2025年,全区生态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金沙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流量得到有力保障。以小水电无序开发、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的减脱水河段为重点,明确小水电整治、改造、生态修复任务。加强重点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对重要河段制定闸坝生态调度方案。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建立健全河流湖泊休养生息长效机制,合理确定金沙江干流、漾弓江等重要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及管控要求,强化岸线用途管制。逐步推进金沙江水生态调查监测,制定实施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对金沙江干流、漾弓江流域生态空间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与建设。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改善河湖水生态。重点推进金沙江古城段生态保护建设修复工作,实施金沙江流域生态修复及安全屏障建设工程、漾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青龙河河滨绿化廊道建设等工程,提升金沙江、漾弓江水生态环境质量。
(4)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
(略) 部水质恶化流域水环境质量。推进漾弓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强 (略) 理设施建设,加大污水直排河道、雨污混流、河道垃圾堆积等问题整治力度,完善古城区及其周边区域生 (略) 理系统,加快 (略) 理厂提标改造和扩建。重点实施漾弓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项目,并选取流域内重点区域开展漾弓江支流水系生态修复示范,解决漾弓江水质问题。制定减排任务完成保障措施,持续消减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和整治。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实施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健全排污口管理制度,建立入河排污口常态化监管机制和精细化管理体系,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根据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及其水质保护要求,严格实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划定入河排污口管控分区,优化排 (略) 。
狠抓工业及服务业污染源治理。针对古城区工业企业相对 (略) (略) ,严格按照“三线一单”的要求,严禁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在生物资源加工、砂石料开采等行业开展专项环境治理,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督促金沙江、漾弓江等流域沿岸的工业企业落实水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对企业的排污监管。对皮草洗涤、餐具洗涤和洗车行业进行划行归市,强化 (略) 理处置。
持续推进农业污染防治。针对金沙江、漾弓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氮磷超标河段、重点湖库、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等敏感区域,优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探索创建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畜禽养殖场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动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 (略) 理利用。
加强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监管,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排查,实施疑似黑臭水体排查整治项目,对排查出的黑臭水体采取精准整治管理措施,进行全面整治。综合开展城市河道水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提升东界河、清溪河、鱼米河、昌洛河等多条城市河流水质。深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加强农村黑臭水体监管,落实污染治理属地责任,实现农村黑臭水体有效治理和长效管护。
(略) 理基础设施建设。加 (略) 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完 (略) 理厂提标扩建项目,加快推进丽江 (略) 理厂建设。 (略) 城区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提高管网配套能力,增设管网预警设施。更 (略) 理厂老旧设备设施,开展城区污水支次管网盲区建设和老旧污水管网排查修复改造项目。完成主城区六纵七横城市主干道和大研古城外的行政辖区内污水管网的建设和日常维护管理,实施污水管网混接错接改造、管网更新、破损修复、雨污分流等工程,实施渔米河沿线、 (略) 及沿线、 (略) 下段及沿线、 (略) 排污管网建设工程。强化建制 (略) 理能力,实 (略) 理厂及配套管网完善工程。集中或分散建设农村地 (略) 理设施,大幅度提高农村污水治理率。
统筹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协同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推进古城区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加强区域与场地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统筹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环境监管要求,以傍河型地下水为重点,防范受污染河段侧渗和垂直补给对地下水污染。加强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等地下水污染源对地表水的环境风险管控。
2.强化协同治理,巩固大气环境质量
(1)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绿色转型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发展。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环境准入。依托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丰富的水能资源,以清洁电、配售电改革试点优势强化招商引资,以清洁电能促进清洁载能产业发展,构建清洁载能新型工 (略) 。优化 (略) ,制定特色产业集群和园区综合整治提升方案,推动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提高园区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坚决杜绝新建“散乱污”企业和已取缔的“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异地转移。
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清洁利用。统筹谋划绿色能源开发、电力外送和清洁载能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打好“绿色能源牌”。加大电网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天然气支线管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加快推动新能源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和省级新能源建设指标, (略) 建设光伏、风电新能源项目,推动农村分布式光伏建设。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各用能领域电气化、智能化发展,推行清洁能源替代。积极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减少一次能源中煤的使用量,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保持全市领先。
调整交通结构,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与全国、全省同步实施国六排放标准,鼓励将老旧 (略) 移动机械替换为清洁能源车辆,持续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到2025年,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运营柴油货车。加快发展公共交通体系,构建以城市公交、新能源汽车、共享汽车为主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在公共交通、城镇公共事业车辆(垃圾运输、洒水)等领域,分步骤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 (略) 城区、集镇、旅游景区景点等重点区域充电桩建设,探索电池回收利用。严格机动车尾气排放管控,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车油联合管控,鼓励使用低耗能、低污染的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 (略) 移动源污染防治力度。控制汽车等交通工具尾气排放量,严格车用燃油质量管理,强化燃油成品抽检,查处不合格燃油。
(2)强化协同防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强化区域协同治理。建立健全古城区、玉龙县两个城市间协作机制,在政策、监测、执法、科研和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等方面加强区域协作,建设完善古城区、玉龙县两地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应急系统,开展污染区域传输分析,推进重污染天气、极端天气应急联防联控。科学开展古城区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和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建立城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推进排放清单业务化和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动态化,科学精准差异化施策。力争到2025年,古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不降低。
推动PM2.5和O3协同控制。加强城市冬春、初夏季节PM2.5和O3超标预报预警,探索完善PM2.5和O3协同控制应对机制,制定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针对PM2.5和O3污染的季节分布特征,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管控措施。
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在持续推进扬尘和PM2.5的控制的同时,对PM2.5和O3共同的前体物NOx和VOCs进行协同控制,抓好NOx和VOCs协同减排。逐步扩大PM2.5和O3协同控制范围,指导企业制定“一厂一策”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VOCs源头减量替代,鼓励新、改、扩建涉VOCs排放项目使用水性、粉末等低VOCs含量的涂料以及低VOCs含量、低反应活性的清洗剂,替代传统的溶剂型涂料、清洗剂。
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采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等综合性措施,推动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治理,努力实现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双降。开展碳排放与空气质量协同关系评估,探 (略) 径和技术,加强碳排放统计与环境统计、环境监测系统的对接,逐步将碳排放融入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评价考核、宣传科普等工作体系,根据国家、云南省以 (略) 署,将温室气体纳入排污许可协同管理。
(3)深化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实施重点行业污染物深度治理。按省、市安排,以建材等行业带动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工作,严格控制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全面提升无组织排放管控水平。加快相关企业淘汰落后燃煤锅炉,推行“以气代煤”工作。加强自备燃煤机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控。重点涉气排放企业逐步 (略) 。全面排查全区工业窑炉,建立工业窑炉管理清单,深入实施工业窑炉综合整治,鼓励开展工业窑炉煤改气、煤改电。继续落实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促进污染物减排。加大重点行业检查执法力度,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执法检查,督促企业严格按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主动落实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
大力推进重点行业VOCs治理。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汽车维修(维护)4S店等行业为重点,全面开展VOCs污染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国家胶粘剂、清洗剂、工业防护涂料、车辆涂料、油墨等产品VOCs含量限值标准,推进低VOCs含量产品源头替代。积极推行“一厂一策”制度,组织区内重点行业企业开展VOCs全过程精细化治理,并开展治理效果评估。加强VOCs排放专项执法,督促指导问题企业加快原辅材料替代、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强化无组织排放管理。建立完善源头、过程和末端的VOCs全过程控制体系,实施VOCs排放总量控制。
(4)推进其它面源防控
推进扬尘精细化管控。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全面加强建筑施工、裸露地面、 (略) 、公路交通扬尘管控。推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加强日常巡查检查,形成监管合力,严格落实建筑施工“六个百分百”要求,强化渣土运输车 (略) 扬尘防治, (略) 清扫保洁机械 (略) 洒水降尘力度。推广使用清洁高效燃煤气化锅炉,鼓励使用天然气、电力,实现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持续推进城市餐饮油烟及其他废气(尘)的综合整治,推广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实现城区餐饮业油烟过滤装置全覆盖。强化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焚烧荒草、秸秆、垃圾等管控。
3.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摸清古城区碳排放家底,在云南省、丽江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发布后,尽快制定古城区碳排放达峰实施方案。以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居民生活和服务业为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消费,争取在2025-2030年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实现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脱钩。编制水泥等重点耗能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方案,支持建材等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行业开展降碳示范工程。
开展碳中和试点示范。结合古城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开展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碳中和模式。支持低碳发展基础较好的城镇、园区、社区、校园、旅游景区等,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能源低碳化利用、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转变、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等碳中和措施。
(2)控制各领域温室气体排放
推动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优化调整工业用能结构,控制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加强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全区交通运输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鼓励绿色低碳方式出行。建立健全绿色建筑体系,全面提升建筑节能水平,建立城市建筑能耗监测数据共享机制,提升建筑能耗监测能力。通过落实实施含氟温室气体和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填 (略) 理及利用示范工程、加强标准化规模种植养殖等方式,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3)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探索开展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识别气候变化对敏感区水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城乡环境、重大工程的影响,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逐步将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纳入生态保护、生态修复、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可行性论证。推动适应气候变 (略) 会发展规划,并与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机结合,构建适应气候变 (略) 。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及城市、生态脆弱地区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统筹提升城乡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综合评估和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应对和防范措施。
4.推进系统防治,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1)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略) 管控。逐步将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风险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和建筑、 (略) ,强化污染地块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严禁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敏感区周边规划新建排放重金属污染物和多环芳烃类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建设项目。新(改、扩)建设项目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应提出并落实土壤防治要求。
加强重点污染源环境监管。严格涉重金属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化本底调查,完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和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开展疑似污染地块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及隐患排查,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与 (略) 理厂、文化生活垃圾填埋场、危 (略) 置中心用地为重点,建立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名单,增设土壤监测点位,开展重点地块风险筛查分级,依法将土壤污染防治要求纳入排污许可证。区政府与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责任,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涉重金属专项执法检查,实现污染源精准管控。加强企业拆除活动监管,防范拆除活动污染土壤。控制农业污染,加强化肥、农药、农膜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2)推进土壤安全利用
结合土壤污染调查和监测、农产品检测、治理修复效果评估、土地用途变更等工作,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切实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加强重金属污染监测预警,推广施用有机肥、中碱性肥料、种植绿肥等管护措施,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以超筛选值耕地集中的地区为重点,探索建立超筛选值耕地农产品种植正负面清单,对正负面清单实行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 (略) 使用不达标农业投入品行为。加强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管理,防范人居环境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开展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或严格管控区试点划定,推进种植结构向重金属低累积或非食用农产品调整。
强化建设用地风险管控。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对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风险管控和修复。强化土地征收、收回、收购等环节联合监管,污染地块应净土收储、净土供应、净土开发。对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严格用地准入和联动监管,加强 (略) 门之间污染地块信息共享、联动监管。
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强化酸化土壤降酸改良。对受土壤高背景值影响,导致土壤总镉、总铬、总砷、总汞超标的区域,有序开展耕地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有效提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以用途拟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污染地块为重点,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5.加强噪声污染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 (略) 噪声源头防控,合理规划功能区及地面交通 (略) ,从源头上降低环境噪声影响。依托古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成果, (略) 区、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建筑物与交通干线、工业企业等噪声源的防噪声距离。 (略) 、 (略) 等交通干线隔声屏障等降噪设施建设。科学划定禁鸣区域、路段和时段,采取限鸣(含禁鸣)限行、限速等措施。加强城市噪声敏感建筑物等重点领域噪声管控。将噪声污染防治要求纳入排污许可证,规范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者的噪声排放行为。 (略) 城区及各乡镇镇区内营业性 (略) 的生活噪声管控,加大生活噪声监督管理力度, (略) 理噪声污染投诉。
6.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区域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与生态脆弱敏感区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落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科学确定自然保护地类型和范围,构建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多元化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打造多样性化城市绿地体系,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保护培育森林生态系统,继续推进森林建设及保护,加强天然林资源和公益林保护管理,积极开展林业重点工程;开展石漠化综合造林建设项目,强化风沙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持续推进漾弓江沿岸、集镇主次干道等绿化美化工作,加大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区域森林保护、养护力度;开展林地(灾毁林、退化林、临时占用林地)恢复,积极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全面实施天然林、公益林禁伐,积极探索提高限伐商品林生态补偿标准;健全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林地林权管理,强化法制保障和林政执法,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加大九子海等重要湿地保护力度;开展退耕(牧)还湿、退养还滩、生态补水,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保护提升湿地水环境质量,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加大流域生态修复力度,对金沙江干流、漾弓江流域生态空间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与建设,实施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生态调蓄带建设、生态护岸及沟渠建设、两岸河道整治等,恢复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完整、稳固河道堤岸等重要功能;加强对水土流失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等综合治理,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生态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还河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促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修复。
加强生态系统监管。建立生态系统监测网络体系,健全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动态监测评估,并建立风险预警 (略) 理机制;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落实及实施;完善各领域监管制度措施,依法依规开展生态保护监管;落实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略) 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挤占自然生态空间、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生态保护红线、各类自然保护地为重点,依法开展监测区内人类活动的动态监测与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移交、查处各类生态问题并监督保护修复情况。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持续监测。 (略) 门系统、全面、规范地开展全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了解典型生态系统的组成、分布、保护状况及退化威胁因素以及各类群物种种类、分布、受威胁情况。 (略) 门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区级生态监测网络。建 (略) ,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全覆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综合应用无人机、地面监测等技术手段,开展一体化生物多样性监测。
7.统筹风险防范,守牢环境安全底线
(1)加强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
落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结合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以无废景区、 (略) 区、 (略) 等无废细胞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将“无废城市”建设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结合,将“减废”和资源循环纳入减碳体系,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促进“减废”。
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大力鼓励和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严格贯彻“限塑令”,加大限塑宣传力度和范围,贯彻《关于规范塑料制品生产销售使用行为告知书》;加大塑料制品市场准入监管力度,对景区景点等重点区域开展“限塑”专项整治行动, (略) “限塑”违法违规行为。
提升 (略) 理率。依托丽江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提升生 (略) 置量,到2023年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落实《古城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建设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 (略) 理体系,促进废弃电器电子产 (略) 理。到2025年底,主城区基本建成生 (略) 理系统。
持续提升固体废物资 (略) 置水平。深化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绿色循环生产模式,拓展各种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废铅酸蓄电池、废矿物油、实 (略) 会源危险废物的 (略) 置率。
(2)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范
提 (略) 置与利用能力。全面掌握全区危险废物产生、转移、贮存、 (略) 置情况,健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清单和拥有危险废 (略) 置设施的单位清单,建立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持续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经营许可、转移、管理台账、应急预案等制度,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 (略) 置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危 (略) 置能力建设,拓宽特殊种类 (略) 置途径,到2025年实现工业危 (略) 置率利用率达到100%。
补 (略) 置与应急能力短板。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做好源头分类,完善医疗废 (略) 置体系并覆盖农村地区及边远山区,鼓励医 (略) 置企业扩大收集运输范围, (略) 置为主、 (略) 置为辅的方式, (略) 置效果。建立引导及规范同一地区不同设施、 (略) 理技术之间的区域协调机制 (略) 置收费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精准有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加强医疗废物、 (略) 理处置环境监管。
强化固体废物风险防范。加大固体废物领域专项整治力度,深入推进固体废物大排查工作,加强工业固体 (略) 排查整治。针对环境风险高的固体废物堆场,制定综合修复方案,开展修复治理。加强突发环 (略) 理过程中产生的危 (略) 置能力建设, (略) 置中心作为突发环 (略) 置保障资源。
(3)加强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全面落实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完善辐射源管理机制及闲置或废弃放射源收贮存管理制度,加强辐射环境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强辐射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审批。开展辐射工作单位规范化建设,落实辐射安全主体责任。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健全排查整改长效机制。加强医用放射性同位素、高能加速器、质子重离子治疗装置等重大核技术利用项目及辐照、探伤等高风险活动辐射安全监管,强化测井源运输、使用监督检查。强化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辐射安全监管。加强废旧放射源安全监管,及时进行收贮。完善废旧射线装置管理制度,明确废旧射线装置去功能化要求。强化核安全文化培育,开展核安全文化建设试点推广工作,构建核安全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提升辐 (略) 置能力。以事故 (略) 置能力的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古城核与辐射应急能力建设。配置相应的应急监测仪器、防护装备、交通及通讯工具,强化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综合演练,完善应急决策、指挥调度系统及应急物资储备,提高有效应对各类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4)健全监管体系,严控环境风险
强化环境风险源头管控。强化环境安全底线思维,将涉危化品、重金属、 (略) 理处置、 (略) 理和垃圾填埋等环境风险企业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探索引入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检查,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推动企业建立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主动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全面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对应急预案编制、审备、演练等过程管理,定期开展预案质量和信息数据抽查,完善动态管理机制,推进环境应急与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预案一体化管理。以环境风险企业、危险化 (略) 、重点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系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与环境应急能力研究,加快建立全区环境风险差异化评估与动态更新机制,逐步健全环境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体系。
建立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开展区域生态环境风险调查评估。探索开展古城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形成全区环境风险源分布图、环境风险保护目标分布图、风险影响范围图。完善环境风险监控预警网络,在全区范围建立应急预警防控联动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应急管理、 (略) 门间的联动, (略) 门协同监管,完善环境风险数据动态更新和共享机制。整合相关应急 (略) 置资源,补齐短板环节,建设包括生物安全、有毒有害化学品、危险废物、重金属等环境风险监测、排查治理、预警、联防 (略) 置的信息化技术体系及其物资储备体系。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预警示范,建立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其他重要环境敏感目标的基本信息数据库,编制环境应急响应方案。
建设基层生态环境应急体系。实施古城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及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古城区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以尾矿库等为重点,健全防范化解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风险和应急准备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制定出台相关技术文件和管理手册,指导各乡镇、各企业提升应急能力、规范应急准备与响应,分类分级开展基层环境应急人员轮训。加强古城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及应急监测装备配置,提高区域应急保障能力,定期开展应急监测演练,提高环境风险 (略) 置能力。
(三)生态空间体系建设1.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根据丽江市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三线一单等要求,结合古城区的实际情况,以古城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为重点,实行差别化、精细化管控,合理划定生态管控分区,稳步推进“三线一单”落地。建立健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和多渠道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统筹协调各类空间管控,做好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略) 各类国土空间。
2.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 (略) ,全面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略) 署,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为抓手,在空间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工作,提高生态空间质量;在空间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空间控制单元,根据各控制单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耗损程度,分别制定差异化、可操作的综合性管控措施,逐步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完善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建立健全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 (略) 开展规划环评,调整优化不符合“三线一单”要 (略) 、规模和结构,严格控制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风险项目;严格按照《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版》和省级工作时限要求,组织、指导并督查企业做好排污许可证申领,按期做好各重点企业年检及换证等相关工作。在《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后,严格执行红线管理规定。
农业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结合丽江市经济、人口、地理和基本农田保护等现状,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设立统一标识,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综合评价,对现状耕地及现状永久 (略) 集中度、质量、粮食作物种植、土壤污染等情况以及耕地后备资源、永久基本农田 (略) 开展评价,依据国家和省下达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划定工作,并按照规划分区管控和用途管制的要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和其他重要耕地区,层层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
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紧紧围绕建设丽江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定位为核心,以中心城镇为重要载体的新型 (略) ,按照集 (略) ,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略) 城区、城镇建成区、依法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和集镇区划入城镇开发边界,在乡村地区划定村庄建设边界控制范围,严控新增城乡建设用地,优化 (略) 和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引导人口、产业集聚发展。
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认真落实长江保护法,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2022年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严格执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层层压实责任,严格落实管控措施,确保涉及长江的一切投资建设活动都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投资建设旅游和生产经营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以及网箱养殖、畜禽养殖、旅游等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投资建设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投资建设项目。禁止违法利用、占用金沙江流域河湖岸线。禁止在《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岸线保护区和保留区内投资建设除涉及公共安全及公众利益的防洪护岸、河道治理、供水、生态环境保护、航道整治、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以外的项目。禁止新建、扩建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明令禁止的落后产能项目。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国家产能置换要求的严重过剩产能行业的项目。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文件有更加严格规定的从其规定。
3.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古城区各类自然保护地科学设置。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夯实自然保护地管理基础。同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的优化调整,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三条控制线划定和落地,协调解决矛盾冲突问题。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对现有古城区范围内各类自然保护地,如自然保护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开展综合评估,及时摸清家底,准确掌握空间重叠情况、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围绕《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严格执行《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持续加强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确保丽江古城内古建筑风貌和民族文化不受破坏,能永续利用。同时加快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积极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大黑龙潭水源保护区、团山水库水源保护区等省市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4. (略) 优化
逐步完善古城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各类专项规划的空间发展需求,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实行“三区三线”分区管控。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将“三区三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落实上级分解下达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等国土空间规划约束性指标。完善耕地保护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地方实事求是,稳妥 (略) 分耕地,切实履行耕地保护责任。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做到现状耕地应保尽保、应划尽划,确保三条控制线不交叉不重叠不冲突。
强化区域统筹平衡。立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禀赋特色,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结合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和基础设施、 (略) ,合理确定各市县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等约束性指标。
坚持国土空间的唯一性。将“十四五”期间涉及空间需求的各类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协调空间矛盾冲突,实现“多规合一”。统筹交通、水利、能源等专项规划的用地需求,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做到“数、线、图”一致,同步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功能,确保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等目标能落地、可考核、可追责。
注重三类空间用途转用管理。从严控制生态空间转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禁止生态保护红线内空间违法转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加强对农业空间等转为生态空间的监督管理。鼓励城镇空间、符合国家生态退耕条件的农业空间及其他空间转为生态空间。制定三类空间用途的转用规则,建立空间用途转用更新制度,及时将空间用途变化情况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5.优化生 (略)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提高城镇和产业集聚程度、缩小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为目标, (略) 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古城区“一核、三区、两轴、两带”的生 (略) 。
“一核”以古城区城市建成区为核心,加快完善城市发展功能、突出园区平台建设、增强产业支撑力,加快人口、产业集聚,激发产城融合发展活力,打造丽江城市区域发展核心。“三区”则积极建设新团智慧文旅康养新区、七河空港服务经济区、西山文旅发展片区等三个特色发展区为主。“两轴”是建设贯穿南北纵向经济发展轴和横跨东西的对外合作发展轴,打造全区北至迪庆州、南至大理最重要的商贸物流、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经济带,辐射带 (略) 会发展。“两带”为漾弓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强化漾弓江水污染治理,加大沿线生态保护力度,打造漾弓江沿线生态保护走廊,综合体现生态与经济效益;金沙江中游沿江生态经济带,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筑牢长江经济带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6.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古城区要主动服务和融入丽江市“三廊一圈”建设,以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建设为抓手,强化与上下游地区在基础设施、旅游开发、 (略) 、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依托华丽高速,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融入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和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实现“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依托三义国际机场,优化航空口岸环境,协同发展航空服务业、航空物流和航空制造业,推进空港经济区提质升级,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国际旅游交流,构建产业互动、人口流动、天地联 (略) 。抢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机遇,以立体交通网络为依托,推进与大滇西旅游环线地区合作, (略) 共建、品牌共享,共建滇川藏边境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推进与大理、怒江、迪庆、保山、楚雄等周边区域的合作,深化与川滇藏毗邻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资质互认、资源共享,推进人才、资金、能源、数据等要素市场一体化。
(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1.发展生态产业
(1)生态农业
着力推进丽江高山花卉、高山蔬菜、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高山畜禽五大产业建设,重点打造“一体(坝区田园综合体)、两级(山区、半山区农业发展极、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农业发展极)、六带(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即花卉产业带,蔬菜产业带,生物药材产业带,生态林果产业带,优质烟叶产业带,特色养殖产业带)” (略) ,加快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打造丽江一流“绿色食品牌”主产地。通过种植、养殖、加工的一体化发展,发展“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在农业立体化发展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的基础上,依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加大畜禽养殖污染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养殖行为,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标准化生产,指引养殖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饲养方向发展。
(2)生态工业
充分利用农特产品资源优势,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 (略) ,推进以高山花卉、四季草莓、特色水果、高山蔬菜、畜禽等为重点的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依托纳西、白、藏、普米族等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强化工艺水平,培育壮大旅游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绿色氢能产业,发展铝型材加工制造、绿色硅精深加工产业,拓展铜矿资源加工利用,延伸铜产业链,以清洁电能促进清洁载能产业发展,构建清洁载能新型工 (略) 。
(3)生态旅游
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坚持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以全域旅游为统领,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以“转型、升级、扩容、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快旅游产品全域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全域配套、旅游产业全域融合、智慧旅游全域提升、旅游环境全域优化,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的重要集散地和大滇西旅游环线的重要门户,着力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围绕建设花园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森林古城”和“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丽江保护行动计划”和“森林古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建设以公园为主体,以文化为载体,以水系为纽带, (略) 和景观街为骨架,以纵 (略) 、河滨和外围环抱的面山为绿色网络,组成一个“山、水、城、林、文”融为一体,点、线、面互相关联的城市绿地系统。依托浓郁而独特的东巴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不断加大对东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旅游产品将古老的东巴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培育“旅游+”多种业态,着力发展“全域旅游”。把古城区秀丽的自然风光融入城乡建设,打造“山水交融、景城一体”的美好城市。推进花园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 (略) 硬化工程。按照全域资源要素整合、全域空间整体优化、全域产业融合联动、全时全季覆盖拓展、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统筹旅游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实施全域5A战略。围绕《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着力保护古城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古城的有效保护和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丽江古城数字化建设,着力解决古城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难点痛点问题,全面提升丽江古城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
(4)文旅新业态融合发展
基于丽江古城区“旅游胜地、第三产业较强”的特征,可尝试改变“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 (略) ,以“旅游十农业十康养”的模式,走出“三产带一产、促二产”的古城区 (略) ,打造农旅文融合发展先导区。结合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以及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建设,推动旅游业向农业农村拓展,利用乡村的农耕、礼仪、节庆、饮食、传统习俗、民间艺术、手工技艺、地方语言等非物质乡土文化,保护好乡村的生态面貌、天际轮廓,发展康养、民宿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农业向绿色化、艺术化、园艺化、景观化方向发展。同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商贸业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把丽江古城区建设成为全国农旅文融合发展的先导区和样板。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提升物流配送、金融服务、咨询中介、科技服务等行业市场化水平和专业化供给能力。发挥古城区优质、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社区为载体, (略) 区医疗卫生、配套设施建设、人员培训配备等资金投入,推进“候鸟型康养”发展。
(6)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推进智慧 (略) 建设,完善智慧服务平台、智慧管理平台和智慧营销平台,与“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全面实施“旅游服务全覆盖工程”,构建以手机为核心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联动。强化高原特色农业数字化建设,围绕高山花卉、红水塘苹果、七河四季草莓、玉河枇杷等精品农业,推广“互联网+农机作业”模式,力争打造2个以上数字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鼓励支持花卉、核桃、花椒、苹果、草莓、枇杷等农产品或加工成品使用云南省区块链溯源“孔雀码”。推进生物资源加工、清洁载能产业领域 (略) 、数字化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推动生产企业数字化;加快两化融合发展,引导水泥建材、生物资源加工等传统工业龙头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开展“互联网+协同制造”试点,推动研发设计个性化、生产方式定制化。
(6)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第四”(生态)产业
以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为目标,依托优质旅游资源和清洁能源资源,制定符合古城区生态化发展的规章制度,提高古城内各类生态产品价值来实现机制体制的高水平融合性;建立古城区各类涉及生态化建设的制度共享机制,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灵活性;可通过生态补偿等方式,以高水平保 (略) 会高质量发展,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支撑,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力的有效性;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管理制度,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多样性;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落地实践,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广泛性;通过打造生态产品来提升辖区内产值,即建立“第四”(生态)产业,带动区域百姓脱贫致富。
2.建设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
深化能源节约。积极引进节能新技术,加强工业节能;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型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评估和审查;推广住宅精装修,减少二次装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建立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用能监管体系,推进建筑节能工作逐步向农村扩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降低小汽车通行总量,整体提升全省各城市的绿色出行水平;新增和更新公共汽电车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车辆;鼓励城市公交企业拓展定制公交、社区公交等多样化公交服务;运用手机Ap (略) 牌等方式提供公共汽电车来车信息服务,公共交通领域手机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服务全面应用。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继续实施城乡农网改造,推进农村“以电代柴”,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培养代柴农户的用电习惯和用电意识;创新形式进行农村能源替代,积极鼓励农民使用液化气、太阳能等新能源,提高农户新能源产品的使用率,实现多能互补;加快推进农村能源替代工程。
完善能源供储销体系。提高农村供电稳定性,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电力外送水平;发挥绿色能源优势,适度发展载能产业;加强油气管道和终端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的油气供应网络;加大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实现 (略) 基本覆盖。
积极削减碳排放。依法依规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动能源节约,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依靠资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降低 (略) 性影响;积极推动构建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发展,聚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加强货物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增加集装箱多式联运比重;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争取率先达到碳峰值、实现碳中和。
3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全面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全面落实能源、水、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推动能源节约,把工业作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点领域,对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加强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与商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严格阶梯价格政策,促进生产生活节能;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调整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略) 会节水意识。
(略) 会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三条红线”管理,实施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深入实施“雨水收集利用、改造器具、一户一表、节水型载体”创建工程;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社会)创建,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完成云南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在高耗水行业推广适用节水技术,积极推广中水回用及分质供水工程;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不断完善农田灌溉配套设施,有效推进农业节水;加强生活节水,严格执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全面普及节水型用水器具。
强化土地集约利用。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导、统筹和控制作用,优化土地利 (略) 结构,发挥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统筹科学安排各行业用地计划,形成合理的用地结构,努力以最小的土地消耗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优化土地配置、盘活存量土地,切实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功能区)集聚,建立工业用地贡献率考核机制,加强工业用地投资强度管理,增强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单位工业用地产值。
4.行业清洁化生产
系统推进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清洁生产,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力最美云南和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行业清洁化生产水平。到2025年,废旧农膜回收率保持在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规模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到2025年,清洁生产推行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工业能效、水效较2020年大幅提升。到2030年,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略) 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五)生态生活体系建设1.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
构建城乡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根据《丽江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加强团山水库、清溪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着力从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备用(替换)水源选取及建设、水源地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全面消除现状存量污染,确保水质安全;以提升古城辖区内“千吨万人”和乡镇级及以下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水平为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含“千吨万人”)保护体系,定期对“千吨万人”及乡镇级集中式水进行监测,编制完成农村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构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略) 、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古城 (略) 和村(居) (略) 建设;加 (略) 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实施漾弓江流域城镇截污管网、雨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古城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对全区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及改造工程,到2025年,全区农村污水治理率达 *** %;根据《古城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古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5年底,主城区基本建成生 (略) 理系统;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系统和生活 (略) 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自然村、村民小组)和旅游景区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提高生活 (略) 理率,确保农村生活 (略) 理量占比≥80%。
2.绿色城镇化及生态城区
积极推进集约型绿色城镇发展模式,提升城镇绿色纽带功能;推进“ (略) 区公园一带状公园”三级公园体系,打造公园绿地体系;推进建设三环绿道、环城生态区绿道、滨河绿道等区域级绿道, (略) (略) 区级绿道;推进以屋顶、桥柱、桥体、墙体、驳岸为重点的立体绿化建设工程;坚持适地适树、景观多样、生态经济和乡土常绿树种为主的原则,积极采用乡土树种进行绿化;主动对接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古城区城市建成区为核心,有机融合新团智慧新区、七河空港经济区、西山片区三大特色发展区, (略) 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城区;加快新团片区和西山片区规划建设,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古城新区;统筹推进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对具备条件的小区加装电梯和设置门禁;推进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及推进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建立健全“区、片区、邻里、街区”四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加快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一街一景”城市景观;发展绿色餐饮服务、绿色住宿服务、绿色出行服务、绿色购物服务、绿色娱乐服务等绿色生态旅游服务业。
3.乡村生态振兴和美丽乡村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持续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加大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百村示范建设力度,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力争培育龙头企业2家。
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实施《丽江市古城区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逐步开展农村生 (略) 置工程,;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建成生 (略) 理系统;提升行政 (略) ,加快全区户厕改建全覆盖,到2025年, (略) 普及率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推进村庄“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推动卫生村庄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计划,建设一批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加强秸秆、农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地膜污染防治,大力推广可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推进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积极争取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推进以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蔬菜尾菜为原料的沼气工程建设,到2025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强化村镇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做强做精产业、完善村镇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服务功能、挖掘特色和文化为重点,全面落实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积极谋划建设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美丽村庄。对标落实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到2025年,争创省级示范村10个、市级示范村50个、区级示范村200个,打造100个以上生活富裕、生态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4.倡导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以地方建筑设计企业为技术依托,将纳西建筑设计理念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促进现代科技与纳西建筑的有机融合提升绿色建筑水平;以转变交通规划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建立城市“公交+慢行”出行系统,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将环境管理融入酒店经营管理之中,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和酒店运营,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餐厅;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商场创建实施工作方案(2020—2022年度)》,创建绿色商场;积极落实执行《 (略) 关于加强政府绿色采购工作的通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绿色采购政策的宣传,提高政府采购节能环保意识;切实落实《古城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倡导绿色办公。
(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1.建设生态文化载体
培育发展现代生态文化载体。发挥文艺作品在生态文化中的传播作用,推进古城区环境宣教机构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宣教设施; (略) 群众生态文明行为, (略) 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 (略) 、生态文明企业、 (略) 区、生态村镇等示范单位;申报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质量。
保护和继承传统生态文化内涵。立足丽江本土文化,重点保护、挖掘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中的生态元素和生态思想,坚持“天人合一”的丽江传统生态文化精神,继承和弘扬纳西族“人与 (略) ”的传统生态文化观,发扬传统历史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徐霞客历史文化”“东巴文化”“民族特色村镇”等传统文化资源,继承发展农田、园林、养生等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理念,挖掘自然山水、农垦渔猎、民间艺术等特 (略) 和文化元素。
强化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地”品牌。重点推进丽江古城茶马古道博物馆、丽江古城美术馆和纳西古乐宫建设,打造特色民族文化精品;广泛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重点收集整理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建立非遗数据库;推进建设以 (略) 的东巴文化传播展示示范区,展示东巴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民间文化;在漾弓江和金沙江沿线加 (略) 区传承点建设,构建东 (略) 区网络,形成原生地东巴文化基础传承保护;巩固提升已命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水平,新增建设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开展少数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继承和发扬纳西东巴文化生态观。以口传文化为主的家庭教育传承,儿童在长辈讲述的神话故事和史诗中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在诵读儿歌和猜谜语中学习生产和生活经验,获得道德教育和生态观教育; (略) 应该努力担当起继承、弘扬各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传统的职责,利用校本课程开发本土知识,并把它作为一项必须踏实做好的重要工作;认真挖掘、提升保存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并进行现代意识整合,将其有效 (略) 会资源的管理中。
2.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生态环境教育理念,开发多样化的环境教育资源,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略) *** 的环境课程培训,按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三个阶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古城区实际建设一批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宣传阵地,提升全民生态文化素质, (略) 群众生态文明行为。加强 (略) 生态文明教育培训,重点针对生态文明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核心要素、重点领域、建设任务等深层次内容,加大对公务人员的宣传教育力度。 (略) 、 (略) 区、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建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网络互动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志愿者组织和民间环保组织为依托,建设丽江古城区生态文明网,完善公众信息的反馈渠道和机制。
3.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纪念活动,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弘扬生态人文精神,展示生态文化成就,让生 (略) 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将生态文明教育全面纳入国 (略) 教育培训体系, (略) 、社区、家庭、 (略) 会公益教育体系等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体系,定期举办生态文明专题培训班。大力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强化公民生态环境意识。
提高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度。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决策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 (略) 署,鼓励企业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 (略) 向社会公众开放;坚持和发展“后陈经验”,积极创新公众参与模式,完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畅通信息公开、信访投诉、环保听证“三个渠道”,推广政府、企业、公众和媒体间的访谈“圆桌会”;不断壮大 (略) *** ,引 (略) 会组织规范化发展, (略) 会团体、社区基层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保事业,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
4.建设绿色细胞工程
按照《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部署,积极开展绿色家庭、 (略) 、 (略) 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继续开展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培育一批生态文明主题基层宣传宣讲载体,创新一批生态文化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一批生态文化题材公益作品,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开展“绿色细胞”创建试点工作,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略) 会形成崇尚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的良好风尚。
四、重点工程(一)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围绕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建设。本规划共有6大体系,55个项目(见附表),总投资 *** 亿元,主要建设期为2022年至2030年。详见附表1。
(二)效益分析环境效益:规划实施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能力,特别是对于长江上游金沙江干流流域的重要区域的环境质量提升,有效削减水、大气和重金属污染物,显著改善区域范围内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乡镇和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将逐步改善。规划实施后还能缓解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利用水平,实现资源向优势产业的集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促进古城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为古城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美化提供保障,同时也将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和价值,持续改善古城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效益: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合理三产比例、优化产业结构,引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先进技术手段与管理方法,通过生态工业、生态农业项目建设,有利于转变古城区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减少资源与能源浪费、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规划在生态生活、生态环境和生态制度等建设工程,必将促进古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美化人居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为从整体上提高古城区的品位和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将不断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吸引更多投资商入驻,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资金引入将带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全面快速发展,而这又将为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扩大居民收入的途径,从而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社会效益:规划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生态建设项目工程的实施,漾弓江等水体保护成效明显,区域环境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通过一系列生态文化教育宣传,绿色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促使居民生态理念、绿色消费理念不断增强,有 (略) 会对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高效利用、生活节能节水的认识,培养民众的良好生态文明意识。从而建立起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的城市生态体系,为区域健康、持续、平稳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保障,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五、保障措施(一)任务分解与落实根据政府各机构的职能,建立层层负责的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 (略) 考核,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奖惩。围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略) 门的职责分工,将《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 (略) 门, (略) 门;同时将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类指标直接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明晰责任主体。
(二)组织领导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协调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机制。 (略) 门(单位)的职能,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任务进行分解, (略) 门的目标任务,规定职责、权责清单,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工作。
(三)监督考核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项目按年度分阶段纳入政府重点项目,建立工作督办制度,加快推进实施。探索以签订责任书形式,层层分解目标和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和重要工程纳入责任考核范围。对生态文明年度目标任务未完成、考核不合格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领导班子成员不得评优评先。对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严重破坏负 (略) ,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转任重要职务。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违法违规审批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对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生态严重破坏的,对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高发、应对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没有落实、推诿扯皮、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依纪依法严格问责、终身追责。
(四)资金保障通过政府引导和直接支持, (略) 会投融资体系,拓展融资渠道,发挥古城区创投资金聚集优势, (略) 会资金转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增加财政支出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支出比例,逐步加大生态环保投资。积极申请国家和省市专项建设资金,重点建设符合古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废弃资源再生利用等项目。增加财政支出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支出比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稳定投入。
(五)科技创新拓宽人才引进机制,结合《丽江市英才计划》《丽江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5条政策措施》《丽江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丽江市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办法》等,培养引进高端人 (略) ;扩展专家骨干待遇提升空间,保护并发挥好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专业性,设立创新奖励制度,完善辖区人才认定、培养和管理办法,组建科技专家库,开展科技人才评选活动,落实对科技人才的各项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给予奖励;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区位和政策优势,积极开展技术、人才、管理等领域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六)社会参与着力环境信息公开,扩大公开范围,完善公开方式,确保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100%。建立完善政府环境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健全举报制度, (略) 会监督。 (略) 门设置专门的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栏目;推动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监督企业按规定公开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信息。
附表1 ?古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重点项目及投资估算表
体系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建设期限 | 投资估算(万元) | 经费来源 | (略) 门 | (略) 门 | 支撑指标 |
生态制度 | 1 | 生态文明政策及体制创新工程 | 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分解及考核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 | 2022-2030 | 40 | 政府投入 | 古城区人民政府 | / |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 (略) 署情况 |
2 |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及生态保护系统治理制度 | 开展与玉龙县环境空气、生物多样性、地表水环境质量联防联控联治研究,完善联防联控制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略) 门系统性治理与保护机制。 | 2022-2030 | 20 | 政府投入 | 古城区人民政府 | / |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 (略) 署情况 | |
3 | 生态文化传承与保护制度 | 探索古城区纳西族生态文化保护制度,加强对纳西族生态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 | 2022-2030 | 30 | 政府投入 | 古城区人民政府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 (略) 署情况 | |
4 |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 结合环境政策研究生态补偿制度,包括跨境、非跨境流域、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旅游资源开发等,探索建立多元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 2022-2030 | 50 | 政府投入 | 古城区人民政府 | / |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 (略) 署情况 | |
小计 | 140 | ||||||||
生态安全 | 1 | 古城区移动源监管平台升级项目 | 建设柴油货车OBD远程在线监控系统、 (略) 移动机械监管系统、 (略) 油气回收系统、I/M制度管理系统以及集成系统。通过遥感监测数据、OBD远程在线监控数据、检验机构 (略) 检路查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加 (略) 移动机械监管、 (略) 油气回 收监管,实现移动源排气污染全生命周期的监督管理。 | 2022-2026 | 50 | 政府投入 | 丽江 (略) (略) | / | 空气环境质量 |
2 | 城市扬尘治理项 目 | 配置降尘增湿设备, (略) 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扩大城市建成区及周边绿地规模,加强“三沿”区域绿化,促进减尘抑尘。 | 2022-2026 | 100 | 地方自筹 | (略) 、区 (略) | / | 空气环境质量 | |
3 | 主城区环境空气 臭氧污染来源解 析项目 | 客观分析丽江市主城区环境空气臭氧污染状况与成因,明确丽江市主城区本地与外地传输对臭氧污染形成的贡献,判断环境空气臭氧污染形成的NOx与VOCs敏感性以及敏感性的时空变化规律,提出管理措施及建议。 | 2022-2026 | 500 | 政府投入 | 丽江 (略) (略) | / | 空气环境质量 | |
4 | 重点流域入河排 污口整治项目 | 对古城区金沙江、漾弓江等重点流域,开展入河排污口的排查与规范化建设,设置监测点、标志牌、计量及监控系统等,为实施精准治污奠定坚实的基础。 | 2022-2026 | 200 | 政府投入 | 丽江 (略) (略) | / | 水环境质量 | |
5 | 城乡河道水体整治项目 | (略) 门形成联动,针对古城区城乡河流水体持续开展排查整治,综合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和活水保质,全面改善城乡河道水质,确保规划期间保持无 黑臭水体。 | 2022-2026 | 1000 | 政府投入 | (略) 、生 (略) 古 (略) 、区水 务局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水环境质量 | |
6 | 漾弓江流域水生 态环境保护及治 理项目 | (1)削 (略) 、七河镇农业种植区面源污染,推广绿色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工程,试点示范推广500亩农田。(2)选取重点区域开展支流水系生态修复示范,包括河道清淤、河岸缓冲带建设、生态浮岛等建设。 | 2022-2026 | *** | 政府投入+地方自筹 | (略) (略) 、区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水环境质量 | |
7 | 金沙江流域水生 态环境保护工程 | 治理金沙江沿岸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白水河、文化河、龙山河、银河流域村镇生活污水,开展金沙江沿岸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及生态脆弱性评估。 | 2022-2025年 | 3000 | 政府投入 | (略) (略) | (略) 、 (略) 、区 (略) 、 (略) 、 (略) 、 (略) | 水环境质量 | |
8 | 古城区青龙河束河段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 生态廊道工程红线范围 *** m2,总长约2850m。建设内容包括水量保障工程、截污水与水质净化工程、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河流景观文化工程等。其中:景观工程建设包括广场内停车场,约170个停车位。 | 2021-2030 | *** .76 | 政府投入 | (略) | / | 水环境质量 | |
9 | 声环境监测能力 提升项目 | 对重点噪声污染区域增设噪声监测点位,安装噪声监测自动系统。 | 2022-2026 | 100 | 政府投入 | 丽江 (略) (略) | / | 城市声环境质量 | |
10 | 草原保护修复项目 | 实施人工种草项目5000亩,退化草原草地改良5000亩,草原围栏建设 *** 亩,草原鼠害治理及病虫害防 治 *** 亩。 | 2022-2026 | 2500 | 政府投入 | 古城区 (略) | / | 林草覆盖率 | |
11 | 石漠化综合造林建设项目 | 石漠化综合造林项目人工造林3000亩,石漠化综合造林项目封山育林 *** 亩,石漠化综合造林项目技术培3750人/次。 | 2022-2026 | *** | 政府投入 | 古城区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林草覆盖率 | |
12 | 古城区极小种群植物保护项目 | 对大东乡城仲1500亩红豆杉、大东江边一线 *** 亩云南梧桐,束河腊日光1000亩红豆杉等极小种群植物建立保护体系。 | 2022-2026 | 1000 | 政府投入 | 古城区 (略) | 大东乡人民政府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
13 | 医疗 (略) 置设施建设工 程项目 | 完善古城区医疗 (略) 置设施,医疗废物收集转运系统等。 | 2022-2023 | 500 | 政府投入、地方自筹 | (略) | / | 危 (略) 置率 | |
14 | 数字环保建设工程 | 以水、大气、噪声、土壤等各类生态要素为监测因子,构筑覆盖古城“天地一体化”智能环境监测网。 | 2022-2030 | 200 | 政府投入 | 丽江 (略) (略) | / | 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城市声环境质量 | |
15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项目 | 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耕地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农民自觉地参与耕地污染修复的意识,引导农民使用多种方式修复治理被污染耕地。强化技术试验和示范,推广修复治理先进技术。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合理选择重金属低吸收替代农作物种类和品种,优化耕作和施肥方式,大力度推动水分调控措施落地,积极备购土壤酸度调理调节剂,叶面阻控剂。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治理白色污染,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70%。 | 2022-2026 | 5000 | 政府投入 | 古城 (略) | /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 |
16 | 环境监察机构标 准化建设项目 | 遵循填平补齐的原则,参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能力建设标准》,相应开展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工程。 | 2022-2026 | 200 | 政府投入 | 丽江 (略) (略) | / |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
小计 | *** .26 | ||||||||
生态空间 | 1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规划 | 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工作,识别开展国土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 (略) 署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构建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 | 2020-2021 | 40 | 财政资金 | 古城 (略) | / | 自然生态空间 |
2 | 漾弓江生态湿地与城市防洪工程 | 建设地点位于丽 (略) ,西起玉雪大 (略) 交叉口,项目区域沿护城河河道长约3公里。用地总面积 *** 亩,其中建设区域内面积占 *** 亩,护城河水域及南岸面积占 *** 亩。工程内容主要包含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湿地建设、水生态修复、提升河道景观、河道防洪建设及健身生态廊道建设等综合内容。 | 2021-2030 | *** | 政府投入 | 丽江 (略)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自然保护地 | |
3 | 古城区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 对金沙江及主要支流沿岸废弃露天矿山(含采矿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进行综合整治,修复重点是消除地灾隐患,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 | 2022-2026 | *** | 政府投入 | 古城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自然生态空间 | |
4 | 推进重点河湖水域岸线管控 | 完成云南省下达的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划定。以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为目标,各乡(镇)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农村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有效防止农村河湖被侵占、破坏。力争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农村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划定工作。 | 2021-2030 | 60 | 政府投入 | 古城区人民政府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河湖岸线保护率 | |
小计 | *** .63 | ||||||||
生态经济 | 1 | 丽江金山绿氢 (略) 示范项目建设 | 置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一套,初期试验性产能为氢气435吨/年,根据市场培育情况,初期可达到年产能1169吨氢气,后期按照设计年产能5000吨氢气规划 | 2022-2023 | *** | 政府投入 | (略) 、 (略) | (略)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2 | 金山高新技术园区争创省级云南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培育计划项目 | 支持加工企业加大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技术升级,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整合金山高新技术园区、物流园区的农业板块资源,高标准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争取入列云南省 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培育计划。 | 2022-2030 | *** | 政府投入 | ?古城 (略) | (略)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
3 | 旅游特产生产加工项目 | 开发创新生物资源产品,生产地方特色旅游土特产品。 | 2022-2025 | 5000 | 政府投入 | 古城区工 (略) | /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
4 | ?数字农业建设项目 | 以构建智慧农业农村基础信息库、智慧农业云 平台为切入点,着力构建智慧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决策应用体系和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到2025 年,全区建成 1 个智慧农业示范生产场景和1条农业全产业链专家服务系统,培育2个智慧农业品牌和 3 个“智慧农 村”示范村。 | 2022-2026 | 2000 | 政府投入 | ?古城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
5 | 丽江坝水资源循环利用木家桥水库工程 | 新建小(一)型木家桥水库作为中水回用调蓄水库,总库容200万m3。 | 2022-2026 | *** | 政府投入 | (略) | /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 |
6 | 古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 在 (略) 良美居委会、七河镇期和村委会建设渠道 *** km, (略) 5.64km。 (略) 良美居委会建设300m3水池4座,50m3水池12座,钢管道敷设1.8km,敷设给水管道(PE110、PE160) *** km。 | 2022-2026 | 1000 | 政府投入 | 古城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 |
7 |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 | 加大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投入力度,完善绿色发展先行区支撑体系;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基本完成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与农膜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落实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助政策.争取2023年左右全域创建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 2022-2030 | 1000 | 政府投入 | 古城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8 | 金沙江流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 | 金沙江流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雨污分流设施、三级沉淀池、粪污收纳池、堆粪场、 (略) 理设施)配套建设及建设固体、液 (略) ,新建500m3大中型沼气池5-10个,年产量1.5万吨的固体粪污有机肥生产车间及设备,年产量1.2万吨的液体粪污有机肥生产车间及设备, (略) 理畜禽粪污200吨。 | 2022-2030 | *** | 政府投入 | 古城 (略) | / |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9 | 加强病虫害防控 | 建设非洲猪瘟等重大动 (略) 置,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与评估,无害化体系建设 (略) 理、应急物资储备补充更新、病死 (略) 理体系等方面;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稻水象 *** 、草地贪夜蛾等疫情监测防控,宣传培训,专业化统防统治及召开防控现场会等。 | 2022-2026 | 150 | 政府投入 | 古城 (略) | / | 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 |
10 | 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 | 采取“政府+企业+ (略) +种植户”的方式,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引导农民积极施用有机肥,加快耕地质量综合提升技术应用步伐,全面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打造一批绿色产品基地、特色产品基地和知名品牌基地,增强农业发展能力。 | 2021-2025 | 500 | 政府投入 | 古城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 |
小计 | *** | ||||||||
生态生活 | 1 | 古城区团山水库、清溪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二期) | 保护区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保护区划界与基础设置工程、监控能力建设工程、生活源和农业源污染治理工程、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建设工程等。 | 2021-2025 | 1000 | 政府投入 | (略) (略) 、 (略)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
2 | 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 护治理项目 | 完成12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建立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名单,设立水源保护区标志。综合开展各级水源地水质定期监测和周边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和治理。 | 2021-2025 | 500 | 政府投入 | (略) (略) 、 (略) |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
3 | (略) 城区污水综合治理项目 | 扩 (略) 理厂,日处理规模扩大至2万m3/天;新 (略) 理厂,日处理规模6万m3/天;检测修复改造雨污错接管网240km,检查井 (略) 城区沿街商铺、小区出水口、 (略) 等管网接错湿节点改造、雨水管清淤、疏通;新建智慧排水系统,建设包括信息检测体系系统,云平台传输及储存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市、相关现场检测设德布置及管道探测等。 | 2022-2023 | *** | 争取各级资金、自筹 | (略) | (略) 、 (略) | (略) 理率、水环境质量 | |
4 | 农村生活污水治 理项目 | (略) (略) 中济居委会、开文居委会, (略) (略) 金山居委会、新团居委会、东元居委会, (略) (略) 贵峰居委会、漾西居委会、良美居委会, (略) (略) 文化居委会、岩乐居委会、东江居委会、拉马古居委会,金安镇龙山村委会、义新村委会、光乐村委会,七河镇共和村委会、新民村委会、七和村委会、三义村委会、五峰村委会,大东乡大东村委会、建新村委会、白水村委会,金江白族乡产构村委 会、罗玄村委会、江边村委会、金江村委会、普勤村委会等地区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生活 (略) 理工程,优先实施漾弓江流域水环境敏感污染严重区域村庄。 | 2022-2026 | *** .4769 | 争取各级资金+自筹 | 丽江 (略)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率 | |
5 | 丽江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二期) | 生活垃 (略) 二期工程,规模为300吨/天。 | 2022-2023 | 3000 | (略) 、区 (略) 、 (略) 、 (略) | 古城 (略) 、中节能(丽江) (略) | 城镇生活 (略) 理率 | ||
6 | 古城区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项目 | (略) 理设施建设项目: (略) 理设施、垃圾收集转运车、农户垃圾分类箱等。二 (略) 理建设项目: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完善和维护管理,购买抽粪车,对农村公厕进行改造提升等。三是“两污”设施稳定运行保障项目:强化对农 (略) 理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的运行管理;增加“两污”设施运营维护资金保障。 | 2022-2030 | 6000 | 政府投入 | 丽江 (略) (略) 、区 (略) | 区 (略) 、 (略) | (略) 理率、农村生活 (略) 理村占比 | |
7 | 丽江古城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 | 提升改造丽江古城景区内及周边旅游基础设施:污水管网扩容及排水防汛设施改造 *** 米, (略) 面修复改造 *** 平方米;旅游步道及无障碍设施提升改造 *** 平方米;机场高速 (略) 旅游景观带 *** 米;市容市貌改造提升40个节点; (略) 10座和提升改造35座;提 (略) (略) 。 | 2022-2030 | *** | 政府投入 | (略) | / | (略) 理率、农村无 (略) 普及率 | |
8 | 农村改厕规范升级行动 | 加快建立符合古城区特点的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后续管护机制,实 (略) 建设,按标准配足管理人员和设施设备,公开服务标准、服务承诺和服务电话,将开展后续 (略) 会力量纳入管理范围,统筹实施维修、清运、利用等工作。 | 2022-2023 | 2000 | 政府投入 | 区 (略) | / | 农村无 (略) 普及率 | |
小计 | *** .4769 | ||||||||
生态文化 | 1 | (略) 开展生态文明培训 | (略) 定期组织副科级以上在职 (略) 以生态文明现场培训、辅导报告、网络培训等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培训。 | 2022-2030 | 100 | 政府投入 |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略) 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2 |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 | 建立生态文明进课堂机制,在全县中小学,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加强民族文化及生态文化教育,并开展不同层次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 2021-2030 | / | 政府投入 | (略) | / | (略) 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
3 | 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 云南省智 (略) 技术研发平台;“萌娃”文创产品;丽江古城世界遗产三维数字化保护技术;“数字东巴”文化研究平台;东巴古籍文献数字博物馆;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红谷文化创意项目;纳西创世 (略) 、AR/VR虚拟动感《 (略) 图》;《黑白战争》动画产品开发;中 (略) (丽江茶马古道东线、金安万亩杜鹃林、十二栏杆坡与梓里金龙桥);丽江古城数字小镇;《纳西族白沙细乐传习馆》数字化展示项目(以声光电的科技手段,设计、布置展示白沙细乐8个乐章故事背景及音乐的展示厅360㎡);《丽江古乐》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31首经腔、小调、大调按乐器分轨录音、8个乐章);LCI丽江民族文化创意活动;《黑白战争》电子有声图书制作出版并融入动漫(英、汉、纳西语);徐霞客纪念馆; | 2022-2030 | *** | 政府投入 | (略) | /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公众对生态文明的参与度 | |
4 | 环境保护宣传项目 |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结合生态环境“六五世界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低碳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 展内容通过印发环境保护日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公众发放宣传材料, (略) 区、学校、机关、农村、企业等机构开展实地宣传;开展全年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宣传。 | 2022-2030 | 50 | 政府投入 | 丽江 (略)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公众对生态文明的参与度 | |
5 | 环境保护宣传能力建设 | 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对生态环境宣传 (略) 、新部署、新要求,特别是新媒体宣传与网络舆情应对,及时配备宣 (略) 需设备是采编、教育、摄影、录制等多媒体设备。 | 2022-2026 | 100 | 政府投入 | 古城区人民政府 | /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公众对生态文明的参与度 | |
6 | 绿色创建 | 开展一批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 (略) 、 (略) 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工程 | 2022-2030 | / | 政府投入 | 丽江 (略)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
7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和参与度调查 | 每年通过问卷调查或独立机构抽样调查的方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和参与度调查。 | 2022-2030 | / | 政府投入 |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参与度 | |
8 | 民族生态文化宣传 | 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挖掘、研究、宣传,重点对纳西东巴生态文化进行传承和宣传。 | 2022-2030 | / | 政府投入、企业自筹 | (略) | 各乡(镇)人民政府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
小计 | *** | ||||||||
合计 | *** .3669万元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