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合川区双槐电厂三期 2×1050MW机组扩建工程项目建设,2023年11月~12月, (略) 文 (略) 、合川区文物管理所对博牛石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布设10×10和5×10米探方各1个,编号2023HSBT1、T2,方向17°(图一)。共清理宋代石室墓、道路和排水沟等遗迹4处(图二)。
图一 博牛石墓群探方分布及周边环境(上为东北)
图二 博牛石墓群遗迹分布图
一、地层堆积
可分为4层,以T1、T2南壁为例(图三、图四),逐层简述如下:
第1层:厚度10~40厘米,灰褐色土,土质疏松,较硬。包含有草根、小石块、水锈、红烧土、碳粒等。南高北低,分布于全方。为近现代耕种层。
第2层:深度10~40、厚0~43厘米,灰黄色土,土质紧密,较软。包含有小石块、水锈、炭粒等。出土有瓦砾、青花瓷、青白釉瓷、绿釉瓷、白釉瓷、黑釉瓷、缸胎器的残片等。可辨器形有碗、罐、缸、盏、盆、板瓦和筒瓦等。呈坡状,南高北低,分布于全方。为明清时期文化遗存。
第3层:深度10~85、厚0~30厘米,黄褐色粘土,土质紧密,较硬。包含有小石块、碳粒等。出土有瓦砾、青白釉瓷、白釉瓷、黑釉瓷、缸胎器残片、泥质灰陶器的残片等。可辨器形有碗、罐、碟、盆、板瓦和筒瓦等。呈水平状,分布于探方南部。2023HSBM1土圹开口于此层下,2023HSBL1出露于此层下。为明清时期文化遗存。
第4层:深度10~130、厚0~60厘米,黑褐色土,土质疏松、结构松散,包含有小石块、碳粒等。出土有瓦砾、青白釉瓷、黑、白釉瓷、缸胎器残片、泥质灰陶器的残片等。可辨器形有碗、罐、缸、盏、盆、板瓦和筒瓦等。呈水平状,分布于探方南部。2023HSBG1开口于此层下。该层被2023HSBM1土圹打破。为宋代文化遗存。
图三 2023HSBT1、T2南壁剖面图
图四 2023HSBT1、T2南壁剖面正射影像
图五 博牛石墓群墓葬分布正射影像(上为东北)
二、遗迹
(一)墓葬
博牛石墓群共清理宋代石室墓葬2座(图五),编号2023HSBM1、M2(以下简称M1、M2),包括同穴异室合葬墓1座(M1),单室墓1座(M2),两座墓葬相邻约2米,呈西北—东南向排列,坐南朝北,背依山坡,面向冲沟(艾家溪)。
1.M1
M1位于博牛石墓群2023HSBT1内,东南距邻M2约2米。墓室前端及侧面部分暴露于地表,墓圹开口于③层下,打破④层及基岩。
(1)保存现状
清理之前,墓葬已遭相当程度的扰乱破坏,尤以右侧墓室(M1-2)严重。具体情况为:右侧墓室门额不存,券顶石构件部分被拆除,封门石上部被破坏不存,右侧挡墙被拆去;左侧墓室封门上部被拆除,后又被人用一很薄的石板将其部分封住,仍留有一角空洞,右侧挡墙上部被拆去。两墓室内几乎填满洪积淤泥,右侧墓内上部为乱石和杂土。淤泥为灰褐色黏土,土质疏松,结构松散,纯净。受墓室石构件挤压应力的影响,左侧底座石向右侧略倾斜,并见不同程度的断裂,左墓室(M1-1)结构保存最为完整(图六~图八)。
图六 M1清理前(东北—西南)
图七 M1右侧墓室破坏情况(东—西)
图八 M1封门正视(东北—西南)
(2)形制与结构
M1墓室为同穴异室的仿木构双室石室墓,墓向18°(图一〇~图三四)。用青灰色细砂岩石质构件构筑,由墓圹、左右墓室、八字挡墙、排水沟等部分组成。
墓圹 第一步,开挖于上部为宋代文化层,下部为细砂岩层。在上部泥土部分,平面呈三面围合、一面缺失的“┏┓”形。第二步,在岩层部分则左、右墓室各自按设计所需尺寸逐一开凿,既节约了成本,缩短工作时间,也增加了墓室的稳定性。墓坑挖好之后,在各自墓坑内构筑墓室、回填泥土,并在墓壁上、下部与墓圹之间用条石支撑加固,待填土与左右两坑齐平后,再整体覆土,由于后期破坏严重,不见封土堆。墓坑内填红褐色花土,土质较硬,结构紧密,出土有黑白釉瓷片、青釉瓷片以及缸胎器残片等。墓圹长6.5、宽4.7米(图九、图一〇)。
图九 M1开口照(上为西南)
图一〇 M1清理照(上为西南)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分左(M1-1)、右(M1-2)两墓室。左墓室较右墓室略靠前,两墓室之间隔绝互不相通,结构基本相同,均由封门石、墓门、棺室、棺床、石函、左右侧龛、墓顶、后龛等部分组成。整个墓室内空间基本可分割为墓门、棺室、后龛等三个子空间。M1-1墓室长2.35、宽1.04米,M1-2墓室长2.4、宽1.07米,M1-1室通高1.95米,M1-2室通高1.88米(内高,棺床至墓顶)。
墓门部分:先于墓圹底部横铺一块巨型石块作为壁基,再于壁基石顶面左右两侧各竖置一块石板构筑门柱,两侧门柱上再横置门额。门额系一巨大石条,尖顶,呈“山”字形。门柱之间封2块厚约0.12米的石板,现存一层。M1-1墓门宽1.4、高1.55米,M1-2墓门宽1.4、高1.48米。
棺室部分:自下而上,由壁基、壁柱、侧龛、棺床、墓顶等部分组成。先于墓圹底部左右两侧顺墓向各平铺一块巨型石块作为壁基,两壁基之间构筑棺床,壁基之上竖置壁柱、侧龛等构件。棺室壁龛为左右两两对称,每侧侧龛由台基、龛台、侧柱、后壁、龛楣等石构件组成。台基为一顺墓向平铺的石条,台基之上为三柱两龛,居中壁柱表面雕出仿木构件立柱上承散斗,柱础为仰莲纹,龛台分置左右,两侧壁柱为素面,左右龛台自下而上再叠置后壁与龛楣,形成2个小龛。小龛平面、纵剖面均呈长方形。看面剔地起突花卉纹和瓶插花纹饰,龛楣看面亦阴线雕刻瑞鹿仙草纹和花卉纹。龛楣与侧柱之上顺墓向平铺一石条,之上即为墓顶。M1-1墓顶前后为拱顶,横剖面呈半圆形,由5块石条合围而成,拱顶之间置一巨大条石横梁,两端边缘均凿“┐”形卯槽与拱顶石条扣合,横梁内凹,边缘抹角,两端阴线雕刻花卉纹和圆雕对称的兽头。M1-2前部为拱顶,遭后期破坏,仅存左半部,后部单层藻井,平铺石板,仰视平面呈长方形,基面开凿呈三角形。之间置一巨大条石横梁,两端边缘均凿“┐”形卯槽,前端为半圆形,后端为梯形,与拱顶石条扣合,横梁内凹,边缘抹角,看面阴线浅浮雕花卉纹。
棺床为长方形,由一整块石板顺墓向平铺而成,床面后端紧贴后龛基座,宽度小于底座,这样于床面左、右和前端三面形成排水沟。石函为长方形,置于棺床之上,由一块巨石錾凿而成,直口,直壁略内倾,平底。内、外壁满布錾痕,较为平整,内底略显粗糙,可见錾凿时剥窝,M1-1后端左侧凿有排水孔。M1-1石函长2.18、宽0.83、高0.4米,M1-2石函长2.13、宽0.79、高0.36米。
图一一 M1-1墓门正视图(东北-西南)
图一二 M1-1墓室局部
图一三 M1-1右侧龛正视图
图一四 M1-1右壁龛纹饰拓片
图一五 M1-1墓顶局部
图一六 M1-1拱顶之间横梁雕刻
图一七 横梁雕刻局部
图一八 M1-2墓门正视图(东北-西南)
图一九 M1-2墓室局部(东北-西南)
图二〇 M1右侧墓室右壁斗拱与雕刻
图二一 M1右侧墓室右壁龛拓片
图二二 M1-2墓顶局部
图二三 顶部横梁梁底雕刻拓片
图二四 M1石函出土照(东北-西南)
图二五 M1-1石函
图二六 M1-1石函排水孔
图二七 M1-2石函
后龛部分:后龛近方形,M1-1宽0.62、高0.55、进深0.21米。M1-2后龛宽0.58、高0.55、进深0.24米。自下而上,由台基、后龛等部分组成。台基为一横铺的石条,看面压地隐起花卉纹。台基之上置一石条,M1-1两侧凿出斜坡踏道,M1-2中间凿出斜坡踏道,再在石条左右两侧竖置侧柱,左右侧柱之上平铺一石构件作为后龛的龛楣。左右侧柱的看面以及龛楣的看面采用实雕、剔地起突等手法营作出木构建筑。M1-1屋顶为重檐歇山式,中间高,两侧低,翼角反翘,凿出瓦垄瓦面,第二重为六根蜀柱,穿枋连接。龛后壁看面实雕影作屏风,屏风整片式,盝顶,素通混五桯,几腿座,座间镶花牙脚,左右两侧各站立一妇人;M1-2屋顶为单檐歇山式,翼角反翘,凿出瓦垄瓦面,后龛看面为妇人启门图。
左右石函内均未见人骨残余,仅在底部发现数枚铁钉锈蚀痕迹,未见棺木朽痕,墓室内均未见随葬品出土。
八字挡墙 位于墓室封门两侧,由2~3块石板上下叠砌而成,保存较差。M1-1挡墙残长0.86、宽0.2、高1.25米。M1-2挡墙残长0.75、宽0.19、高0.9米。
排水沟 左右墓室前端中部均设置了排水沟,平面呈长条形,横截面为倒梯形,M1-1排水沟揭露长度为3.3、口宽0.4~0.75、底宽0.11~0.18、深0.4~1.5米,M1-2揭露长度为3.9、口宽0.35~0.65、底宽0.08~0.17、深0.35~0.7米,直接将水排于崖壁处。
图二八 M1-1后龛正视图
图二九 M1-1后龛局部
图三〇 M1-1后龛屏风
图三一 M1-1后龛踏道
图三二 M1-2后龛正视图
图三三 M1-2后龛踏道
图三四 M1-2后龛“妇人启门图”
图三五 M2保存现状(东-西)
2.M2
M2位于博牛石墓群2023HSBT2西部,西北邻M1约2米。墓室前端暴露于地表,墓圹开口于③层下,打破基岩(图三五~图三九)。
(1)保存现状
整体保存较差,墓室顶部已遭破坏,墓内毁坏后堆满垃圾,封门仅存底部一块石板,右侧挡墙不存。
(2)形状与结构
该墓为单室石室墓,坐西南朝东北,方向18°。由墓圹、墓室、八字挡墙和排水沟等部分组成。墓壁无雕刻装饰,仅有“V”字錾痕,接缝规整,局部有挤压变形情况。
墓圹 平面呈“凸”字形,直接开凿于基岩之上,墓圹长3.93、宽2.86、深0.2~1.1米。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由封门石、墓门、棺室、棺床、左右侧龛、墓顶、后龛等部分组成。墓室长2.15、宽0.91、残高1.21米。
墓门部分:先于墓圹底部横铺一石板作为壁基,再于壁基石顶面左右两侧各竖置一块石板构筑门柱,两侧门柱上再横置门额。门额系一巨大石条,尖顶,呈“山”字形。门柱之间下部再放一石条作门槛石,其上封2块厚约0.12米的石板,现存一层。门柱及门额边缘均凿“┐”形卯槽与封门石板扣合。墓门宽1.02、高1.04米。
棺室部分:自下而上,由壁基、壁柱、侧龛、棺床、墓顶等部分组成。先于墓圹底部左右两侧顺墓向各平铺一块石条作为壁基,其上前后立柱,两柱之间置一条石作龛基,台基之上为壁龛,两壁基之间构筑棺床,墓顶破坏殆尽,残存前后横梁两端边缘均凿“┐”形卯槽与墓顶石条扣合。
棺床为长方形,由两整块石板顺墓向平铺,置于左右壁基之上,床面后端紧贴后龛基座,宽度小于底座,这样于床面左、右和前端三面形成排水沟。棺床长2、宽0.73、厚0.14米。
壁龛平面、纵剖面均呈长方形,左右两龛对称,大小、形制相同,看面无纹饰雕刻。壁龛高0.7、面阔1、进深0.12米。
后龛部分:后龛呈方形,自下而上,由台基、后龛等部分组成。台基为一横铺的石条,台基之上置一石条,再在石条左右两侧竖置侧柱,立柱之上横铺龛楣。面阔0.52、高0.51、进深0.20米。
墓内填土可分为两层:
第1层:厚度10~30米,浅褐色土,质地疏松,夹含有乱石块及植物根系等;第②层:深度10~30米,厚度10~20米,灰褐色淤土,质地较紧密,无包含物,清理出土1块青瓷片。
扰乱严重,未见人骨及随葬品,葬具、葬式不详。
八字挡墙 位于墓室封门两侧,由数块石条上下叠砌而成,保存极差。残长0.67、宽0.21、高0.22米。
排水沟 墓门前端右侧有排水沟一条,平面呈长条形,横截面为长方形,残存长度为2.2、宽0.26-0.38、深0-0.20米,直接将水排于崖壁处。
图三六 M2封门正视(东北-西南)
图三七 M2墓门正视图(东北-西南)
图三八 M2后龛
图三九 M2棺床底部(东北—西南)
图四〇 L1完工照(东-西)
(二)道路
L1位于M1的左侧,暴露于③层下,被④层叠压,直接开凿于岩石之上。残存两级,残长2.5米,残宽0.60-1.2、台阶高0.10~0.38米(图四〇)。
图四一 G1俯视图(上为西)
(三)排水沟
2023HSBG1位于2023HSBT1西部,M1的左侧,西部紧邻L1,开口于④层下,打破基岩,被M1墓圹填土叠压。平面整体呈长条形,近前端略右弧。开凿于岩石上,斜壁,平底,底部有凿痕,两壁有清晰的錾痕,残存长约5.2、口宽约0.22、底宽0.14、深约0-0.1米(图四一)。沟内堆积为浅灰色土,土质紧密、较硬,夹含有小石块、炭粒等。出土白釉瓷、黑釉瓷、泥质灰陶器的残碎片等,可辨器形有碗、罐、缸、盆、碟等,出土可修复青釉碗1件。
三、地层出土遗物
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等各类遗物20余件。陶器以灰陶筒瓦、板瓦、灯盏为主。瓷器包括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磁峰窑白釉瓷器及本地窑口黑釉、青瓷器等。铜器以铜钱为主。铁器多锈蚀严重,器型不可辨(图四二)。
图四二 地层出土遗物
四、认识与收获
合川区双槐电厂三期扩建工程项目博牛石墓群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
首先,对博牛石墓群的年代推断。发现的M1为同穴异室仿木结构双室石室墓, (略) 安*夫妇合葬墓[1]、许家 M1[2]比较接近,安*夫妇合葬墓建成年代至迟为嘉定十六年(1223年),以此推断博牛石墓群M1的时代当为南宋中后期。M2虽未见精美的雕刻和出土随葬品,但其修筑工艺和结构与M1相近,其年代应与其相当。
其次,清理出土的L1与G1属同时期遗存,从地层叠压关系来看,二者均被第④层叠压,而M1墓圹均打破第④层;由此可以推断其L1和G1修筑年代应早于墓葬修建年代,结合地层与遗迹内出土遗物分析,L1、G1的时代为南宋早中期,与博牛石遗址相当。
第三,博牛石墓群发现的仿木结构双室石室墓M1,结构保存完整,雕刻比较精美。左右墓室各出土一件较为完整的石函,为重庆地区首次发现,两墓室内均有房檐、斗拱等仿木构建筑雕刻,这些发现丰富了渝西地区宋代仿木构建筑石室墓的类型资料,是研究宋代墓葬形制、葬式、葬具和丧葬赤牛城遗址牛头宋代高台基建筑基址复原研究询价结果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