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进场桥梁项目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
(公示稿)
辽宁 (略)
(*0XA)
二〇二三年六月
关于《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进场桥梁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全本公示删减内容及理由的说明
在此次公示中,我公司按要求删除或 (略) 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等内容。现将删除或模糊处理内容说明如下:
1、删除或模糊处理环境现状监测详细数据、保留评价结果。
原因:现状调查详细数据涉及检测单位和评价单位商业利益。
2、删除或模糊处理相关图件
原因:此部分属于商业秘密。
3、删除附件
原因:此部分属于商业秘密内容。
项目基本情况表
申请人 | 单位名称 | 华能 (略) 营口电厂 | |||
法人代表 | 姓名 | 杜东明 | 职务 | ||
联系人 | 姓名 | 吕 林 | 职务 | ||
通讯地址 | (略) 鲅鱼圈区明珠路1号 | ||||
项目用海基本情况 | 项目名称 | 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进场桥梁项目 | |||
项目地址 | (略) 鲅鱼圈区望海街道小董屯 | ||||
项目性质 | 公益性() | 经营性(√) | |||
用海面积 | 0.1004ha | 投资金额 | 600万元 | ||
用海期限 | 25年 | 预计就业人数 | 50人 | ||
占用岸线 | 总长度 | 0m | 预计拉动区域经济产值 | 4800万元 | |
自然岸线 | 0m | ||||
人工岸线 | 0m | ||||
其他岸线 | 0m | ||||
海域使用类型 | 交通运输用海 | 新增岸线 | 0m | ||
用海方式 | 面积 | 具体用途 | |||
跨海桥梁、海底隧道等 | 0.1004ha | 跨海桥梁 |
1.项目用海基本情况
1.1项目地理位置
(略) 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 (略) (略) 鲅鱼圈区小董屯华能营口发电厂贮灰场内,位于 N40°19′26"~N40°20′11″、E122°8′47″~E122°9′27″。风 (略) 平均直线距离约37km, (略) 平均直线距离约195 km。
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进场桥梁位于华能营口发电厂贮灰场西北侧海域, (略) 大门南侧,河道最窄位置。为连接华能营口发电厂贮灰场与周边道路的通道。项目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
1.2项目建设规模
桥梁全长50.04m,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全桥限重150T),桥梁全宽12.0m,桥面净宽11.0m,两侧各0.5m(钢管护栏)。上部结构采用3-12m钢桁梁(贝雷架)的型式,下部结构采用钢管桩,桥面系采用标准钢桥面板(钢板、工字钢等组成)。
本项目主要工程指标见表1.2-1。
表1.2-1 主要指标及工程内容
序号 | 名称 | 单位 | 数量 | 说明 |
1 | 长度 | m | 50.04 | |
2 | 桥面宽度 | m | 12.0(净11) | |
3 | 桥面高程 | m | 4.5 | |
4 | 钢管桩基础 | 根 | 12 | |
5 | 施工工期 | 天 | 60 | |
6 | 投资估算 | 万元 | 600 | |
7 | 使用年限 | 年 | 25 |
1.3平面布置和主要建筑物结构、尺度
1.3.1桥梁平面布置
桥梁采用正交的形式跨越本处河道,结合大件运输最小转弯半径及弯道加宽值,采用3跨正交布置便于满足大件运输车辆的通行以及转弯半径的需求。
桥梁全长为50.04m(含背墙),全桥共设3跨,跨径布置为3x12m。桥梁全宽为12m,横断面布置为:0.5m(钢管护栏)+11 m(行车道)+0.5m(钢管护栏)=12m。桥面设1.5%横坡,桥梁纵坡为1.5%。
横断面布置:0.5m(钢管护栏)+人行道(1.0m)+2*4.5 m(双向双车道)+人行道(1.0m)+0.5m(钢管护栏)=12m(桥梁全宽)。
桥梁纵横坡度:桥面设1.5%横坡,桥梁纵坡为1.5%。
1.3.2桥梁结构
1.结构型式的比选(钢结构桥梁与混凝土结构桥梁)
桥梁自重及吊装:本桥选择单跨12米的钢桁梁(贝雷架)施工吊重大大低于20米空心板、小箱梁及其他结构型式,现场采用装配式施工,便于施工组织,吊装难度较小。
结构型式:钢桁梁(贝雷架)桥梁的结构简单、技术成熟、承载力高。主体结构由钢桁梁、工字钢、钢管等组成,受力简单、钢桁梁承载力较高,能满足大件运输阶段超重、超载设备的通行要求。
建设工期:钢桁梁(贝雷架)桥梁方案因工艺简单、安装工期较短,通过大幅缩短桥梁主体结构建设、安装时间,可缩短项目整体工期,有利于项目投产发电。
造价及经济性:钢桁梁(贝雷架)桥梁的工程造价和使用费(包括管养、维修、运输费等)都相对较低,有较好的经济性及环保性;钢桁梁(贝雷架)有临时租赁和永久购买两种方式,大件运输完成后保留5.0m宽桥面作为行车道。桥梁主体结构后期,可拆除更换、钢结构后期可进行回收利用。
环境保护:钢结构优势较明显,传统混凝土结构桥梁施工阶段(如桩基施工、主梁吊装等),对海域环境均有一定的影响,钢结构桥梁能最大限度降低对海域环保的影响。
2.桥梁结构技术标准
桥梁安全等级:二级;
荷载标准:公路―Ⅰ级(限重150T);
桥面净宽:净11.0m+0.50×2(钢管护栏);
桥梁全长:50.04m;
斜度:90°;
设计速度:10km/h(大件运输);
桥梁设计洪水频率:1/50;
上部构造:3-12m钢桁梁(贝雷架);
下部构造:钢管桩,双拼工字钢桩顶分配梁。
3.桥梁设计条件
设计水位高程;常水位:2.0 m;最大洪水位:3.0m;设计低水位:1.0m;极端低水位:0.5m;施工水位:1.0m。
4.桥梁结构
桥台采用桩柱式桥台,桩顶设置I45双拼工字钢桩顶分配梁,分配梁下设置3根桩,桩基采用直径?630×10mm钢管桩。桥面护栏采用钢管立柱护栏的型式。
5.桥梁与*域现有道路连接
桥梁通过两侧引桥和引道与*域现有道路连接。
1)桥梁两侧引道加宽部分采用透水结构,采用钢管桩接标准钢面板的形式。
2)桥梁北侧桥台处,台背与两侧既有道路的连接,采用可移动钢桥面板。
桥梁布置图见附图2~附图4。
1.4项目用海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
桥梁基础施工前根据桩基定位坐标,确定桩基中心位置,尽量避开排污管道。
1.桥梁下部结构主要施工工序
测量定位→地基检测→孔距定位→材料准备→就位钻孔→清孔→安装下方钢管。
钢管桩施工前准备:
1)进行地基检测,检测地质条件,判断施工难易程度,并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
2)准备施工设备及材料,包括钢管桩、钢管和泥土等必备的施工材料。
3)防止地下水的渗漏,需进行地下水的测试和防护措施,确定最佳的施工位置。
钢管桩施工:
1)准备施工现场,根据地质条件开挖钢管桩基础所需洞口。
2)将钢管放入洞口,安装固定架,确保钢管桩的稳定性。
3)使用混凝土泵将混凝土均匀地填充到钢管桩中,同时检测混凝土密实度。
4)混凝土建筑完毕后,安装钢管的夹层螺栓,以防止钢管的滑动。
钢管桩施工完成:
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放置一段时间,带混凝土凝固后,拆除支架及螺栓,并清理混凝土表面上的碎片,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光洁度。
2)对钢管桩表面进行防锈、除锈处理,延长钢管桩的使用寿命。
2.桥梁上部结构主要施工工序
平整场地(临时堆场)→下部结构施工(主梁同步运输至河岸临时堆场)→桩顶横梁架设→主梁吊装与拼接→桥面系安装(桥面板、栏杆等)→桥梁承载力检测验收。
1)贝雷片主要构件由桁架片、桁架连接销、支撑架、桁架螺栓4种构件组成。每片贝雷桁架片主要受力构件由桁架、支撑架连接而成,支撑架用8号工字钢厂家生产的均为90cm标准架。整个桁架片由贝雷桁架片通过端部连接销拼装而成。
2)贝雷片支撑架配件桥架搭设过程中,应加强安全监控力度,现场设定一名安全监控员。水平和垂直材料运输必须设置临时警戒区域,用红白三角小旗围栏,谨防非施工人员进入。
3)架体的搭设材料主要靠人工传递和部分吊机运输,为确保施工所有材料的输送,施工人员应安全小心配合吊机吊运,吊装贝雷支墩应分层组装,切忌图快而单组贝雷一次吊装到顶,因为之间均为铰接,各组贝雷之间也是通过拉杆(角钢)用螺栓连接,单组贝雷稳定性差,只有通过用连接杆件将各组贝雷连接成整体后才稳定可靠。
4)吊装贝雷纵梁之前应注意检查之间各插销是否插好,连接角钢螺栓是否拧紧,纵梁、横垫梁之间连接是否牢固可靠。
5)搭设与拆除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戴安全帽扎安全带,严禁酒后上架作业;用吊车吊装、时应派专人指挥吊车,严禁吊车大臂碰撞贝雷梁。
6)地基处理贝雷架基础基坑开挖后应注意检查地质是否符合架设要求,若满足要求应及时浇筑枕梁混凝土,枕梁混凝土尺寸应根据钢架支撑系统尺寸,适当加大;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将其联通,设置成整体枕梁基础。
7)浇筑混凝土基础前应控制好其顶面标高及其平整度,因为贝雷支墩均由定型构件组拼而成,其长度是相对固定的,墩顶标高只能由支墩基础、纵横垫梁及节数调整。
8)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的标准,遵守业主和项目部的有关安全规定以及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接受业主、监理的安全检查,并积极认真地接受整改。
1.5项目用海需求
1.5.1项目申请用海面积
(1)用海面积、类型及方式
本项目申请用海面积为0.1004ha,项目用海类型一级类为交通运输用海,二级类为路桥用海;用海方式一级方式为构筑物,二级方式为跨海桥梁、海底隧道等。
(2)坐标点界定
依据工程设计文件首先确定桥梁实际范围,然后根据《海籍调查规范》(HY/T124-2009)要求,确定桥梁宗海范围。采用ArcGIS10.2软件根据项目宗海范围进行宗海界址点坐标推算,坐标采用CGC2000坐标系。项目宗海图见附图5。
1.5.2项目申请用海期限
综合本工程实际用海需求及设计使用年限,确定本项目申请用海期限为25年。
1.5.3岸线使用方案
桥梁南侧连接海岸线的*域申请用海单位已经取得了土地证,桥梁申请用海位置与土地证衔接,桥梁不占用海岸线,项目与海岸线位置关系见附图6。
1.6项目用海必要性
1.6.1完善区域交通路网,保障安全运输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跨海桥梁工程,是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进场桥梁工程,为风电项目建设提供必须的运输道路保障,属于电力工业配套工程。根据本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对进场路线方案进行论证、比选结论,风电场拟建设区域南侧均属于鞍钢一期、二期建设用地,协调难度较大,不具备可行性;灰场北侧进场方案中,主要经过青龙山大街和 (略) 政主干道,单侧路幅宽 8-12m,整体线形较好,能满足风电场重大件运输要求,但需新建跨海桥梁。因此,本项目起到连接无名道路至风电场场区的作用(项目周边路网详见附图7)。本次桥梁工程的建设是完善区域路网工程,满足风电场场区出行需要的重要路桥工程,其建设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需求上。
1.6.2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略)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用电负荷持续增长,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目前, (略) 电网主要还是以火电为主,网内主要为燃煤电厂,发电用煤需求量大,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远景用电负荷和用电量都将持续增长,发电用煤需求量将更大。燃煤电厂在消耗煤炭资源的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略) 沿岸及近海地区具有较丰富的风能资源,具备建设风电场的资源条件,其开发 (略) 电力工业和能源消耗的有益补充,是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略) 积极推动风电的发展,既是响应国家能源号召,也是保持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综上分析,本次桥梁工程的建设是完善区域路网工程,支撑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的重要路桥工程。由于本次桥梁工程位于*域与填海区域之间,其建设需占用一定的海域,因此,项目用海是必要的。
2.项目所在海域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气候与气象
鲅鱼圈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光照充足等特点,气候条件优越。
根据鲅鱼圈海洋站(韭菜驼子,下同)1994~2005年资料统计,项目所处区域的气象特征统计如下。
1.气温
年平均最高气温 14.1℃
年平均最低气温 7.4℃
年平均气温 10.6℃
年极端最高气温 34.7℃(出现在2002年8月3日)
年极端最低气温 -22.5℃(出现在2001年1月13日)
2.降水
年最大降水量 769.0mm
年最小降水量 273.3mm
年平均降水量 441.6mm
日最大降水量 145.0mm
3.雾
该区域冬季12月份平均雾日为1.2d,年平均雾日为7.3d,能见度≤1km的大雾天数为5.4d。
4.风
根据鲅鱼圈海洋站2001~2003年的观测资料统计,港区范围内的常风向为S向,频率为22.78%;次常风向为NE向,频率为14.37%;强风向为NE向,该向≥6级风出现的频率为2.33%,该向≥7级风出现的频率为0.55%。全年≥6级风出现的频率为8.39%,全年≥7级风出现的频率为2.11%。风玫瑰图见图2.1-1。
从季节变化看:冬季12、1、2 月常风向NNE 向、NE 向出现频率分别为16.22%、17.15%。春季3~5 月常风向S 向出现频率为21.34%。夏季6~8 月常风向S 向出现频率为19.71%。秋季9~11 月常风向S 向出现频率为18.39%。
图2.1-1 鲅鱼圈海洋站风玫瑰图(2001~2003年)
5.灾害性天气
渤海沿岸受季风控制,冬季形成偏北风,夏季形成偏南风,而冬季是季风强盛季节,由于内蒙古高压和北太平洋低压的影响易产生偏北大风和急剧的降温,夏季太平洋上形成的台风向西北移动,有时路经黄渤海时,在受影响地区产生狂风暴雨和巨浪,这些灾害性的天气对工程的危害极大,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6.相对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65.6%。7、8 月份湿度在79~81%,4 月份最小,在54%左右。
2.1.2海洋水文
本海区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其(Hk1+H o1)/ H m2=0.52。以下给出的潮位值均采用1985黄海高程系统。
1.高程关系
图2.1-1 基面换算关系
2.潮汐特征值
最高高潮位 3.042m(1994.8.4)
最低低潮位 -3.098m(1995.12.25)
平均高潮位 1.152m
平均低潮位 -1.308m
最大潮差 2.332m
平均潮差 0.422m
3.设计潮位
设计高水位 1.96m
设计低水位 -1.80m
极端高水位 3.10m
极端低水位 -3.73m
营口地区地形和水域开阔,沿岸的波浪以风浪为主,涌浪甚小。因受风的控制,浪向随季节变化明显。据沿岸各波浪观测资料统计:春季冬季多偏北向浪,春季的浪向分布杂乱。夏季多偏南向浪,涌浪较少。秋季多偏南向浪,秋末多为偏北向浪。营口地区常浪向为SW向,强浪向为N或NNE。据鲅鱼圈沿岸多年逐月平均波浪要素统计,其平均波高介于0.2~0.6m之间,较大值出现在11月份,为2.6m,最大波高出现在4月份,为2.7m。波高频率1.5m以上的仅占1%。从波型来看,明显以风浪为主,涌波甚微且为当地风成涌。风浪与涌浪出现频率之比为1:0.05。风浪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为西南,其二为北偏东。N及NNE为强浪向,SW及WSW向为常浪向。夏季沿岸波浪较小,秋季较冬季小,但比春季稍大些。
营口海域潮流具有明显的往复性。涨潮流向NNE,落潮流向SSW;一般大潮期流速大于小潮期流速,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小潮期期间表、中层最大流速值为0.58 m/s~0.62 m/s,底层0.47 m/s~0.48 m/s;大潮期期间表层最大流速值为0.72 m/s~0.80 m/s,中层最大流速值为0.62 m/s~0.68 m/s,底层0.52~0.54 m/s。本海区余流较小,在3~6 cm/s左右,最大不超过10 cm/s,流向320o~360o,有离岸流趋势。
营口地区所处位置是我国每年冬季结冰较重的海区。周边海域冰期从每年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平均冰期120天。-7.0m等深线以内主要以沿岸冰为主,近岸高潮线处多为搁浅冰。固定冰宽度大致沿-2.0~-7.0m等深线呈NE~SW方向分布,其宽度300~1000m 左右。单层冰厚度在24~85cm之间。严重冰期的流冰类型以灰冰和灰白冰为主,其次是白冰。流冰的冰厚一般在5~30cm之间,最大年份达80~90cm;沿岸冰厚一般在40~55cm,最大年份达1.4m;鲅鱼圈海洋站观测的堆积冰高度多在1m 左右,很少超过2m;密集度一般9~10 级左右。流冰的漂流方向是WSW 和W,其中WSW向频率为34.2%,W 向频率为18.8%,两者之和达63%。浮冰漂流的平均速度多在0.4~0.5m/s,较大者为0.7~0.9m/s。
根据《202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21/2022 年冬季,辽东湾海冰最大分布面积 13 637 平方千米,出现在2022 年 2 月 17 日;浮冰外缘线离岸最大距离 62 海里,出现在 2022 年 2 月 17 日。
与近十年相比,2021/2022 年冬季海冰的初冰日偏晚,终冰日偏早,冰期较短,最大分布面积出现时间偏晚。辽东湾海冰最大分布面积为平均值(14169平方千米)的 96%,
图2.1-2 2022年2月17日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分布图
2.1.3工程地质
1.海岸地貌
1)鲅鱼圈港以南海岸
鲅鱼圈港以南海岸现为正在修建的月牙湾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游艇码头等海上旅游休闲项目,目前主要为海水浴场,本区主要以人工海岸为主。鲅鱼圈海水浴场南侧号房海滩,本处海滩自80 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侵蚀状态。侵蚀陡坎约0.5 米左右,海滩的坡度较大,一般在8°左右。
2)鲅鱼圈港周围海岸
鲅鱼圈港周围海岸主要是以港口的人工海岸为主,其后缘与坡洪积扇裙相接。
3)鲅鱼圈港—大董屯海岸
鲅鱼圈港以东海岸为岬湾砂砾质海岸,岬角处以海蚀岸为主,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纪变质混合岩系的花岗岩、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岸脊滩发育;岬湾处以砂砾滩堆积、海岸岬角地区海蚀作用明显,海蚀残丘、海蚀柱、海蚀平台均有发育,海岸自然后退速率相当缓慢。湾内岸滩坡度较陡,在高低潮线之间不仅距离很近,而且高差达1~2 米。
4)大董屯—小董屯海岸
本段海岸以基岩侵蚀海岸为主,岸脊滩发育,滩上堆积有巨大的块状砾石。本段岸段泥滩发育,在小董屯有发电厂的沉淀池,深入海中,长约900 米。
5)小董屯—望海寨海岸
本岸段主要是沙河河口堆积地形普遍发育。在发电厂沉淀池的东侧坝根上发育有沙坝,后缘为一小泻湖。沙河是本区的主要河流,由于河流流量减少,沙河两侧已开辟为海水养殖。
沙河口的堆积地形较为发育,左侧为环形沙咀,右侧分三级,最内侧为古老沙坝,中间为连岛沙坝,最外端为弯刀型自由沙咀。南侧沙咀规模大于北侧。退潮时,整个环状沙咀出露,中间为一封闭水域。周围还发育次生的小沙咀,依附在大环上。而河口东侧岸边物质主要是由西向东运移,堤坝发育完整。最外侧弯形沙咀尖端向内弯曲,说明其发育受东北方向风浪影响。
近几年来由于沙河已经被改造,两岸形成人工河岸,泥沙量减少和人为采砂的作用,沙河口的沙咀规模在不断缩小。
6)望海寨—田家葳子海岸
本段岸段主要是剥蚀海蚀台地基岩岸,崖脚砾石发育。
2.工程地质
1)拟建场址范围内总体属滨海平原地貌,场区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存在,也无地质灾害发育;场地整体稳定。
2)工程勘察等级为1级;建设场地为一级(复杂场地),地基为一级地基(复杂地基);根据场区内岩、土层分布情况,覆盖层总体厚度>5m,场地土类型估算覆盖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范围为250m/s≥Vse>150m/s,属中软场地土,场地土类别为Ⅱ类;建筑场地属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场地为非液化场地。
3)根据《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118-2011)图5.1.2 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搜集区域资料及现场调查了解,项目建设区域内地基土最大冻结深度可按1.10m考虑。冻土类型为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范围内土层主要为沉积灰、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属于弱冻胀~强冻胀性,冻胀等级为Ⅱ~Ⅲ级;中粗砂按弱冻胀性考虑,冻胀等级为Ⅱ级。
4)根据场址区地质环境及地基土体的特征,初步判定场址区地基土、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钢结构均具有微~中等腐蚀性。
5)拟建场地属于较不均匀地基,场区上部杂填土分布较厚,土质结构不均匀,淤泥质粉质粘土属于软弱土,其承载性能和抗变形能力差,稳定性均较差,下伏基岩埋藏较深,不宜直接采用天然地基。建议采用桩基础,桩端持力层可选用强风化花岗岩或中风化层岩体。
2.1.4地震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勘察区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西区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东区场地土的类型为软弱土,场地类别为Ⅰ0、Ⅰ1~Ⅱ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20~0.25s。
2.2自然资源
2.2.1岸线资源
营口地区海岸线主要由淤泥质平原海岸、砂质海岸和基岩海岸三种类型组成,大*岸线长度165.36km。其中,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大辽河入海口和西海之间;砂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沙河河口、熊岳河口和幅度河口;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西崴子、鲅鱼圈、仙人岛。
2.2.2港口资源
营口地区现有宜港岸线16.0km,其中深水岸线占44%,其他岸线占56%,建有营口港鲅鱼圈港区、仙人岛港区和望海寨渔港、光辉渔港、田家崴子渔港等,分别占用岸线8.8km、4.6km、1.0 km、1.25 km和0.6 km。
1.鲅鱼圈港区
宜港岸线北起台子山(韭菜坨子),南至红河河口,长约8.8 km,其中韭菜坨子南至盐厂为3km基岩海岸,5m等深线距岸100~500m。港区水域宽阔,港池自然水深4~7 m。港池内基岩埋深较大,在5 m等深线附近基岩埋深在15 m以下。7m等深线附近基岩埋深在20 m以下。地质为泥或泥沙,易开挖建深水泊位。盐厂至红河河口为熊岳河河口冲积平原海岸,长约4.5 km,该段水域水深虽比北段小(5m等深线距岸3~5 km),但易开挖,*域平坦宽阔,可作港口发展岸线。不利因素是近岸海域的固定冰。但因港池挖深并有防波堤保护,港区可实现全年作业。
2.仙人岛港区
宜港岸线4.6km,其中西侧和北侧水深较好。西侧5m水深距岸仅200~300 m,北侧2m水深距岸5m。近岸水域底质为砂和泥。仙人岛为*连岛,由大片砂堆积体与*地相连,呈向西凸出于海的岬角。岬角区南北宽约1km,东西长约2km,临海为陡坡,平均高差10m,后方*域平坦宽阔。
2.2.3海洋生物资源
营口海域自然条件优越,水域理化条件好,饵料充足,海洋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常见游泳动物有130多种,其中鱼类100余种,*壳类中虾类3种、蟹类2种,头足类1种。主要经济鱼类有小黄鱼、鳓鱼、蓝点马鲛、梭鱼、鲻鱼、梅童鱼、花鲈、白姑鱼、黄姑鱼、带鱼、半滑舌鳎、焦氏舌鳎、青鳞鱼、银鲳鱼、黄鲫、斑鲫鱼、凤鲫鱼等;虾蟹类有中国对虾、脊尾白虾、长臂虾(花虾)、褐虾、毛虾、乌虾、草虾、虾姑、三疣梭子蟹、石蟹等;主要贝类有文蛤、毛蛤、红肉篮蛤、红螺、沙蚬子、中华青蛤、缢蛏、牡蛎、白蚶子、昌螺、扁玉螺、织纹螺等;主要腔肠动物是海蜇。
2.2.4旅游和景观资源
全市海洋旅游资源条件优越,较著名的滨海旅游区、沙滩浴场资源各近十处。
1.海蚀景观:主要 (略) 境内,盖州角、台子山、仙人岛等岬角,崖壁垂挂、礁石嶙峋风光旖旎,盖平角岩石风光国内罕见
2.滨海浴场:营口现有5处滨海浴场,占有岸线8.7km,4个旅游度假区,2个滨海公园, (略) 级森林公园,1 (略) 。从月牙湾到白沙湾,沙滩延绵,海滩宽阔,砂质纯净,海水清澈,沿岸林木茂盛,环境优雅,不仅堪称辽南最大的海水浴场。
3.人文景观: (略) 沿海地区有许多明代遗留的历史文物,封建社会的历史遗迹、宗教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丰富。 (略) 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10处。
2.2.5海洋风能资源
根据《 (略) 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辽东湾地区离岸距离60 km处规划场址100 m高度年平均风速约为7.7 m/s至8.7 m/s,风功率密度约为650 W/m2~680 W/m2,风功率密度等级为5 级;沿岸风速水平约为7.1 m/s至8.1 m/s,风功率密度约为550 W/m2~650 W/m2,风功率密度等级为4 级。仙人岛年平均风功率密度达149瓦/平方米,目前已完成装机3.266×104千瓦, (略) 沿海地区首位。
2.3海洋环境质量现状
项目所在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资料引用大连博源 (略) 于2023年4月在项目周边进行的调查数据。调查站位包括海水水质12个、海洋沉积物6个、海洋生物质量5个,海洋生态8个、潮间带断面3条。调查时间及站位布设详见表2.3-1和附图8。
表2.3-1 2023年4月项目海域环境现状调查站位表
站位 | 经度 | 纬度 | 调查内容 |
1 | 122°03"20.21" | 40°21"08.25" | 水质 |
2 | 122°05"12.60" | 40°21"40.11" | 水质、沉积物、海洋生态、生物体质量 |
3 | 122°04"38.67" | 40°20"16.63" | 水质、海洋生态、生物体质量 |
4 | 122°06"18.05" | 40°20"46.60" | 水质 |
5 | 122°05"32.73" | 40°19"23.95" | 水质、沉积物、海洋生态 |
6 | 122°07"06.64" | 40°19"58.43" | 水质 |
7 | 122°08"47.15" | 40°20"06.74" | 水质、沉积物、海洋生态、生物体质量 |
8 | 122°09"06.24" | 40°20"17.30" | 水质、沉积物、海洋生态、生物体质量 |
9 | 122°05"52.14" | 40°23"45.27" | 水质、沉积物、海洋生态 |
10 | 122°07"42.78" | 40°22"50.01" | 水质 |
11 | 122°09"32.68" | 40°21"53.37" | 水质、沉积物、海洋生态 |
12 | 122°09"47.94" | 40°24"24.52" | 水质、海洋生态、生物体质量 |
C1 | 40°19"32.31" | 122°08"44.82" | 潮间带生物 |
C2 | 40°19"53.05" | 122°09"24.39" | 潮间带生物 |
C3 | 40°20"35.10" | 122°10"00.16" | 潮间带生物 |
注:潮间带断面坐标选择CMA检测报告中高潮带中一个站位,用以表征断面位置。
2.3.1海水水质现状
1.监测项目
pH值、水温、盐度、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氰化物、硫化物、氟化物、溶解氧、石油类、重金属(铜、铅、锌、镉、总铬、汞、砷)等。
2.监测与分析方法
所有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和分析均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 l7378-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T l2763-2007)的要求进行。
各参数的测定按《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规定的分析方法执行。主要调查项目及分析方法见表2.3-2。
表2.3-2 水质中各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
序号 | 监测项目 | 分析方法 | 检出限 | 引用标准 |
1 | 水温 | 表层水温表法 | 0.01℃ | GB 17378.4-2007 |
2 | pH | pH 计法 | 0.01 | GB 17378.4-2007 |
3 | 盐度 | 实验室盐度计法 | 2 | GB 17378.4-2007 |
4 | 悬浮物 | 重量法 | 2mg/L | GB 17378.4-2007 |
5 | 溶解氧 | 碘量法 | 0.042 mg/L | GB 17378.4-2007 |
6 | 化学需氧量 | 碱性高锰酸钾法 | 0.15 mg/L | GB 17378.4-2007 |
7 | 活性磷酸盐 |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 0.62μg/L | GB 17378.4-2007 |
8 | 硝酸盐 | 锌-镉还原法 | 0.7μg/L | GB 17378.4-2007 |
9 | 亚硝酸盐 | 盐酸萘*二胺分光光度法 | 0.3μg/L | GB 17378.4-2007 |
10 | 氨氮 | 次溴酸盐氧化法 | 0.4μg/L | GB 17378.4-2007 |
11 | 铜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0.2 μg/L | GB 17378.4-2007 |
12 | 铅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0.03 μg/L | GB 17378.4-2007 |
13 | 镉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0.01 μg/L | GB 17378.4-2007 |
14 | 总铬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0.4 μg/L | GB 17378.4-2007 |
15 | 锌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3.1 μg/L | GB 17378.4-2007 |
16 | 汞 | 原子荧光法 | 0.007μg/L | GB 17378.4-2007 |
17 | 砷 | 原子荧光法 | 0.5 μg/L | GB 17378.4-2007 |
18 | 石油类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3.5 μg/L | GB 17378.4-2007 |
19 | 硫化物 | 亚*基蓝分光光度法 | 0.2μg/L | GB 17378.4-2007 |
20 | 氰化物 |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 0.0005mg/L | GB 17378.4-2007 |
21 | 氟化物 | 离子选择电极法 | 0.05mg/L | GB/T 7484-1987 |
3.监测结果
2023年4月份调查海域监测结果见表2.3-3。
表2.3-3a 2023年4月水质现状调查结果
监测站位 | pH | 水温 | 盐度 | 溶解氧 | 悬浮物 | 化学需氧量 | 活性磷酸盐 | 无机氮 | 氰化物 |
无量纲 | ℃ | 无量纲 | mg/L | ||||||
1 | 7.97 | 12.8 | 25.21 | 7.84 | 21.7 | 1.15 | 0.62×10-3L | 0.259 | 0.0005L |
2 | 7.96 | 13 | 25.25 | 7.21 | 22.6 | 0.9 | 1.92×10-3 | 0.259 | 0.0005L |
3 | 7.95 | 12.6 | 25.52 | 7.81 | 18.3 | 1.05 | 2.47×10-3 | 0.32 | 0.0005L |
4 | 7.92 | 12.8 | 25.85 | 7.37 | 21.3 | 0.97 | 8.2×10-4 | 0.346 | 0.0005L |
5 | 8.08 | 12.8 | 25.74 | 7.64 | 20.2 | 0.88 | 8.2×10-4 | 0.377 | 0.0005L |
6 | 7.82 | 12.8 | 25.86 | 8.85 | 19.4 | 0.65 | 1.92×10-3 | 0.374 | 0.0005L |
7 | 7.81 | 13.2 | 25.92 | 7.96 | 28.8 | 1.12 | 7.54×10-3 | 0.335 | 0.0005L |
8 | 8.04 | 13.4 | 25.81 | 7.72 | 17.6 | 0.88 | 2.74×10-3 | 0.348 | 0.0005L |
9 | 7.95 | 12 | 25.9 | 8.7 | 19.9 | 1.39 | 3.01×10-3 | 0.268 | 0.0005L |
10 | 7.81 | 12.2 | 25.22 | 8.02 | 18.8 | 1.43 | 1.64×10-3 | 0.333 | 0.0005L |
11 | 8.09 | 12.2 | 24.77 | 7.16 | 29.3 | 1.2 | 2.47×10-3 | 0.338 | 0.0005L |
12 | 7.82 | 12.2 | 25.18 | 7.65 | 22 | 1.07 | 2.74×10-3 | 0.368 | 0.0005L |
表2.3-3b 2023年4月水质现状调查结果
监测站位 | 硫化物 | 氟化物 | 油类 | 铜 | 铅 | 锌 | 镉 | 总铬 | 汞 | 砷 |
μg/L | mg/L | mg/L | μg/L | |||||||
1 | 0.3 | 0.96 | 0.0488 | 2.3 | 0.45 | 18.1 | 0.44 | 32.6 | 0.007L | 0.9 |
2 | 0.4 | 0.96 | 0.0276 | 1.3 | 0.9 | 24.8 | 0.46 | 31 | 0.172 | 0.7 |
3 | 0.3 | 0.98 | 0.0291 | 1.3 | 0.68 | 25.1 | 0.34 | 36.8 | 0.007L | 0.9 |
4 | 0.3 | 0.95 | 0.0358 | 2.9 | 0.53 | 25.8 | 0.53 | 30 | 0.007L | 0.9 |
5 | 0.3 | 0.97 | 0.033 | 1 | 0.45 | 28.8 | 0.59 | 26.5 | 0.007L | 0.9 |
6 | 0.2 | 0.97 | 0.0343 | 0.9 | 0.82 | 35.8 | 0.45 | 19.6 | 0.007L | 0.9 |
7 | 0.3 | 0.96 | 0.0413 | 1.6 | 0.75 | 30.4 | 0.18 | 38.8 | 0.007L | 1.1 |
8 | 0.3 | 0.99 | 0.0436 | 2.7 | 0.66 | 28.5 | 0.44 | 35.3 | 0.007L | 1 |
9 | 0.3 | 0.96 | 0.0349 | 4.4 | 0.86 | 31.8 | 0.74 | 27.1 | 0.007L | 0.8 |
10 | 0.2 | 0.96 | 0.0274 | 3.3 | 0.43 | 26.5 | 0.81 | 24.8 | 0.007L | 0.8 |
11 | 0.4 | 0.95 | 0.0224 | 2.3 | 0.39 | 24.5 | 0.66 | 25.9 | 0.007L | 0.9 |
12 | 0.5 | 0.97 | 0.0186 | 3.3 | 0.9 | 22.5 | 0.34 | 32.5 | 0.007L | 0.8 |
注:检测结果中“L”表示结果低于检出限,数值为该项目检出限。
4.水质现状评价
1)评价因子
本次调查评价因子为pH、溶解氧、CO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氰化物、硫化物、油类、铜、铅、锌、镉、总铬、汞、砷。
2)评价方法
海水的环境质量评价,采用标准指数法,对工程海域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单因子的评价模式:对一般污染物,污染指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Si,j——评价因子i的水质指数,大于1表明该水质因子超标;
Ci,j——评价因子i在j点的实测统计代表值,mg/L;
Csi ——评价因子i的水质评价标准限值,mg/L。
另外,根据pH、溶解氧(DO)的特点,其评价模式分别为:
①DO
其中:SDO,j——溶解氧的标准指数,大于1表明该水质因子超标;
DOj——溶解氧在j点的实测统计代表值,mg/L;
DOS——溶解氧的水质评价标准限值,mg/L;
DOf——饱和溶解氧浓度,mg/L,对于盐度比较高的湖泊、水库及入海河口、近岸海域,;
S——实用盐度符号,量纲为1;T——水温,℃。
②pH
pH评价指数按下式如下:
式中:SpH,j—— pH值的指数,大于1表明该水质因子超标;pHj—pH值实测统计代表值;pHsd—评价标准中pH值的下限值;pHsu—评价标准中pH值的上限值。
3)评价标准
以《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作为评价标准,对调查海域的海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具体评价类别的选择,参照各调查站位在《 (略) 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中所处功能区的海洋环境保护要求确定。
(略) 海洋功能区划,各调查站位主要位于“营口海域保留区”、“鲅鱼圈工业与城镇用海区”和“鲅鱼圈港口航运区”(见附图12、13),执行标准分别为二类海水水质和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表2.3-4 调查站位执行标准(2023年4月)
序号 | 功能区名称 | 功能区类型 | 对应的调查站位 | 海洋环境保护管理要求 | 水质评价标准 |
1 | 营口海域保留区 | 保留区 | 21~24 | 水质质量执行不低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质量执行一类标准 | 二 |
2 | 鲅鱼圈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 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 15~20 | 水质质量执行不低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质量执行二类标准 | 三 |
3 | 鲅鱼圈港口航运区 | 港口航运区 | 12,14 | 水质质量执行不低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质量执行二类标准 | 三 |
4)评价结果
2023年4月份水质现状评价结果见表2.3-5。
调查海域除无机氮有三个站位(22、23、24)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率为21.4%,最大超标倍数为0.11,但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他各站位各调查因子均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执行的水质标准要求,符合功能区的海洋环境保护要求,说明该海域水质基本良好。
表2.3-5a 2023年4月水质现状评价结果
监测站位 | pH | 溶解氧 | COD | 活性磷酸盐 | 无机氮 | 氰化物 | 硫化物 | 评价标准 |
1 | 0.54 | 0.51 | 0.29 | 0.01 | 0.65 | 0.003 | 0.003 | 三类 |
2 | 0.53 | 0.55 | 0.23 | 0.06 | 0.65 | 0.003 | 0.004 | 三类 |
3 | 0.53 | 0.51 | 0.26 | 0.08 | 0.80 | 0.003 | 0.003 | 三类 |
4 | 0.51 | 0.54 | 0.24 | 0.03 | 0.87 | 0.003 | 0.003 | 三类 |
5 | 0.60 | 0.52 | 0.22 | 0.03 | 0.94 | 0.003 | 0.003 | 三类 |
6 | 0.46 | 0.45 | 0.16 | 0.06 | 0.94 | 0.003 | 0.002 | 三类 |
7 | 0.45 | 0.50 | 0.28 | 0.25 | 0.84 | 0.003 | 0.003 | 三类 |
8 | 0.58 | 0.52 | 0.22 | 0.09 | 0.87 | 0.003 | 0.003 | 三类 |
9 | 0.63 | 0.57 | 0.46 | 0.10 | 0.89 | 0.05 | 0.006 | 二类 |
10 | 0.54 | 0.62 | 0.48 | 0.05 | 1.11 | 0.05 | 0.004 | 二类 |
11 | 0.73 | 0.70 | 0.40 | 0.08 | 1.13 | 0.05 | 0.008 | 二类 |
12 | 0.55 | 0.65 | 0.36 | 0.09 | 1.23 | 0.05 | 0.010 | 二类 |
最大值 | 0.73 | 0.70 | 0.48 | 0.25 | 1.23 | 0.05 | 0.01 | / |
最小值 | 0.45 | 0.45 | 0.16 | 0.01 | 0.63 | 0.003 | 0.002 | / |
超标率% | 0 | 0 | 0 | 0 | 25% | 0 | 0 | / |
表2.3-5b 2023年4月水质现状评价结果
监测站位 | 油类 | 铜 | 铅 | 锌 | 镉 | 总铬 | 汞 | 砷 | 评价标准 |
1 | 0.16 | 0.05 | 0.05 | 0.18 | 0.04 | 0.16 | 0.02 | 0.02 | 三类 |
2 | 0.09 | 0.03 | 0.09 | 0.25 | 0.05 | 0.16 | 0.86 | 0.01 | 三类 |
3 | 0.10 | 0.03 | 0.07 | 0.25 | 0.03 | 0.18 | 0.02 | 0.02 | 三类 |
4 | 0.12 | 0.06 | 0.05 | 0.26 | 0.05 | 0.15 | 0.02 | 0.02 | 三类 |
5 | 0.11 | 0.02 | 0.05 | 0.29 | 0.06 | 0.13 | 0.02 | 0.02 | 三类 |
6 | 0.11 | 0.02 | 0.08 | 0.36 | 0.05 | 0.10 | 0.02 | 0.02 | 三类 |
7 | 0.14 | 0.03 | 0.08 | 0.30 | 0.02 | 0.19 | 0.02 | 0.02 | 三类 |
8 | 0.15 | 0.05 | 0.07 | 0.29 | 0.04 | 0.18 | 0.02 | 0.02 | 三类 |
9 | 0.70 | 0.44 | 0.17 | 0.64 | 0.15 | 0.27 | 0.02 | 0.03 | 二类 |
10 | 0.55 | 0.33 | 0.09 | 0.53 | 0.16 | 0.25 | 0.02 | 0.03 | 二类 |
11 | 0.45 | 0.23 | 0.08 | 0.49 | 0.13 | 0.26 | 0.02 | 0.03 | 二类 |
12 | 0.37 | 0.33 | 0.18 | 0.45 | 0.07 | 0.33 | 0.02 | 0.03 | 二类 |
最大值 | 0.70 | 0.44 | 0.18 | 0.64 | 0.16 | 0.33 | 0.86 | 0.03 | / |
最小值 | 0.09 | 0.02 | 0.05 | 0.18 | 0.02 | 0.10 | 0.02 | 0.01 | / |
超标率%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注:检测结果低于检出限的按照检出限的一半进行计算。
2.3.2海洋沉积物质量现状
1.调查站位
选取大连博源 (略) 于2023年4月在项目附近海域进行的6个站位的沉积物现状调查。调查站位见表2.3-1,附图8。
2.监测项目
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总汞、铜、铅、锌、镉、铬、砷)。
3.监测频率与监测方法
监测频率:一次性采样。
监测方法:沉积物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按照GB17378.3-2007《海洋监测规范》和GB12763.4-2007《海洋调查规范》中的有关要求执行。
分析方法:各监测项目的测定按《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中规定的分析方法进行。
表2.3-6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序号 | 项目 | 分析方法 | 检出限 | 引用标准 |
1 | Hg | 原子荧光法 | 0.002μg/L | GB17378.5-2007 |
2 | As | 原子荧光法 | 0.06μg/L | GB17378.5-2007 |
3 | Pb |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1.0μg/L | GB17378.5-2007 |
4 | Zn |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6.0μg/L | GB17378.5-2007 |
5 | Cd |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0.01μg/L | GB17378.5-2007 |
6 | Cu |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0.6μg/L | GB17378.5-2007 |
7 | Cr |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0.04μg/L | GB17378.5-2007 |
8 | 油类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1.0μg/L | GB17378.5-2007 |
9 | 硫化物 | 亚*基蓝分光光度法 | 0.3μg/L | GB17378.5-2007 |
10 | 有机碳 | 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 | 3.0μg/L | GB17378.5-2007 |
(4)调查结果
2023年4月沉积物质量现状调查结果见表2.3-7。
表2.3-7 2023年4月海洋沉积物调查结果
监测站位 | 有机碳 | 硫化物 | 油类 | 铜 | 铅 | 锌 | 镉 | 铬 | 总汞 | 砷 |
2 | 0.36 | 48.2 | 177 | 17.2 | 15.4 | 71.5 | 0.2 | 42.2 | 0.107 | 18 |
5 | 0.68 | 106 | 457 | 18.6 | 12.4 | 94.2 | 0.17 | 32.3 | 0.098 | 18.2 |
7 | 0.65 | 113 | 472 | 15.4 | 12.2 | 71.6 | 0.15 | 34.8 | 0.062 | 15.5 |
8 | 0.63 | 98.7 | 456 | 20.7 | 7.7 | 84.1 | 0.2 | 43.5 | 0.142 | 10.3 |
9 | 0.33 | 33.2 | 437 | 24.1 | 15.9 | 113 | 0.25 | 34.6 | 0.174 | 7.92 |
11 | 0.46 | 137 | 235 | 22.1 | 16.5 | 91.5 | 0.25 | 34.8 | 0.132 | 13.4 |
(5)沉积物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①评价标准: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各站位所在功能区执行标准对调查海域的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各站位执行标准见表3-5。
②评价方法:评价方法采取常用的标准指数法,即环境因子实测值与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之比。凡是单因子污染指数≤1,认为该站沉积物没有遭受该因子的污染,>1为沉积物造受该因子污染,数值越大污染越重。
2)评价结果
2023年4月沉积物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见表2.3-8。
表2.3-8 2023年4月海洋沉积物评价结果
监测站位 | 有机碳 | 硫化物 | 油类 | 铜 | 铅 | 锌 | 镉 | 铬 | 总汞 | 砷 |
2 | 0.18 | 0.16 | 0.35 | 0.49 | 0.26 | 0.48 | 0.40 | 0.53 | 0.54 | 0.90 |
3 | 0.34 | 0.35 | 0.91 | 0.53 | 0.21 | 0.63 | 0.34 | 0.40 | 0.49 | 0.91 |
7 | 0.33 | 0.38 | 0.94 | 0.44 | 0.20 | 0.48 | 0.30 | 0.44 | 0.31 | 0.78 |
8 | 0.32 | 0.33 | 0.91 | 0.59 | 0.13 | 0.56 | 0.40 | 0.54 | 0.71 | 0.52 |
9 | 0.17 | 0.11 | 0.87 | 0.69 | 0.27 | 0.75 | 0.50 | 0.43 | 0.87 | 0.40 |
11 | 0.23 | 0.46 | 0.47 | 0.63 | 0.28 | 0.61 | 0.50 | 0.44 | 0.66 | 0.67 |
超标率%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评价结果显示,2023年4月调查海域沉积物中,各站位各调查因子均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满足所在功能区执行标准要求,沉积物质量良好。
2.3.3海洋生物质量现状
选取大连博源 (略) 于2023年4月在该海域进行的5个站位的生物体质量调查。
1.调查内容
调查区域内的鱼类样品中石油烃、铜、铅、镉、铬、锌、汞、砷共8个要素的含量。
2.样品调查采集方法
根据《海洋生物质量监测技术规程》(国家海洋局,2002年4月)和《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2007)的相关规定。选取该海域代表性的鱼类进行各个要素分析。
3.分析方法
监测方法具体见表2.3-9。
表2.3-9 生物体质量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序号 | 项目名称 | 分析方法 | 依据标准 | 检出下限 |
1 | 石油烃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海洋监测规范第 6 部分:生物体分析》GB17378.6-2007/13 | 3.0×10-6 |
2 | 铜 |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海洋监测规范第 6 部分:生物体分析》GB17378.6-2007/6.1 | 0.2×10-6 |
3 | 铅 |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海洋监测规范第 6 部分:生物体分析》GB17378.6-2007/7.1 | 0.03×10-6 |
4 | 镉 |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海洋监测规范第 6 部分:生物体分析》GB17378.6-2007/8.1 | 0.05×10-6 |
5 | 铬 |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海洋监测规范第 6 部分:生物体分析》GB17378.6-2007/10.1 | 0.4×10-6 |
6 | 锌 |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海洋监测规范第 6 部分:生物体分析》GB17378.6-2007/9.1 | 0.01×10-6 |
7 | 汞 | 原子荧光光度法 | 《海洋监测规范第 6 部分:生物体分析》GB17378.6-2007/5.1 | 0.0086×10-6 |
8 | 砷 | 原子荧光光度法 | 《海洋监测规范第 6 部分:生物体分析》GB17378.6-2007/11.1 | 0.06×10-6 |
4.评价标准
贝类(双壳类)生物体内污染物质含量评价标准采用《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规定的第一类标准值进行评价。
5.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
6.调查结果
2023年4月检测结果见表2.3-10。
表2.3-10 2023年4月生物质量分析结果
监测站位 | 样品 | 石油烃 | 铜 | 铅 | 锌 | 镉 | 铬 | 总汞 | 砷 |
2 | 四角蛤蜊 | 2.2 | 1 | 0.06 | 5.9 | 0.064 | 0.11 | 0.036 | 0.3 |
3 | 菲律宾蛤仔 | 3.9 | 0.8 | 0.06 | 8.9 | 0.042 | 0.1 | 0.028 | 0.4 |
7 | 菲律宾蛤仔 | 3.2 | 0.7 | 0.05 | 5.4 | 0.048 | 0.13 | 0.013 | 0.4 |
8 | 菲律宾蛤仔 | 3 | 1.1 | 0.07 | 9.1 | 0.077 | 0.17 | 0.018 | 0.7 |
12 | 四角蛤蜊 | 2.9 | 1.9 | 0.09 | 9.4 | 0.087 | 0.14 | 0.014 | 0.4 |
7.评价结果
2023年4月评价结果见表2.3-11。
表2.3-11 2023年4月调查海域生物体中残留物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
监测站位 | 样品 | 石油烃 | 铜 | 铅 | 锌 | 镉 | 铬 | 总汞 | 砷 |
2 | 四角蛤蜊 | 0.15 | 0.10 | 0.60 | 0.30 | 0.32 | 0.22 | 0.72 | 0.30 |
3 | 菲律宾蛤仔 | 0.26 | 0.08 | 0.60 | 0.45 | 0.21 | 0.20 | 0.56 | 0.40 |
7 | 菲律宾蛤仔 | 0.21 | 0.07 | 0.50 | 0.27 | 0.24 | 0.26 | 0.26 | 0.40 |
8 | 菲律宾蛤仔 | 0.20 | 0.11 | 0.70 | 0.46 | 0.39 | 0.34 | 0.36 | 0.70 |
12 | 四角蛤蜊 | 0.19 | 0.19 | 0.90 | 0.47 | 0.44 | 0.28 | 0.28 | 0.40 |
本次调查的贝类体内的各污染物残留量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规定的第一类标准值,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贝类生物体质量良好。
2.3.4海洋生态现状
大连博源 (略) 于2023年4月在项目地附近海域进行了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调查。生态共布设调查站位8个,潮间带布设调查断面3条。调查站位坐标和调查点位见表2.3-1,附图8。
1.调查方法
1)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叶绿素a的测定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6-2007)的方法,用90%的*酮萃取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波长为750nm、664nm、647nm、630nm处的溶液消光值。做浊度校正的750nm处消光值不超过每厘米光程0.005。
叶绿素a按照公式:CChla=(11.85E664-1.54E647-0.08E630)×V1/V2进行计算,式中:CChla为叶绿素a 的浓度(μg/L),V1为提取液的体积(mL),V2为过滤海水的体积(L),E664、E647和 E630分别为不同波长处1cm光程经浊度校正后的消光值。
2)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的调查方法依照《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7-2007)的标准,使用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自水底至水面拖网采集浮游植物。采集到的浮游植物样品装入标本瓶,把样品用*醛溶液固定保存,*醛溶液加入量为样品体积的5%。浮游植物样品经过静置、沉淀、浓缩后换入贮存瓶并编号,处理后的样品使用光学显微镜采用个体计数法进行种类鉴定和数量统计。根据鉴定和计数结果,计算出每一种类的细胞数量、每一站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以及所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平均数量等数据,个体数量以N 个/m3表示。
3)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依照《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7-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6-2007)的标准,使用浅海I型网(大网)和Ⅱ型网(中网)标准浮游生物网自底至表垂直拖取,所获样品用5%的*醛固定保存。浮游动物样品分析采用个体计数法和直接称重法(湿重)。个体计数:I型网按20%计数,Ⅱ型网按4%分样计数,而后换算成全网数量,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采用I型网样品,以mg/m3为计算单位。
4)底栖生物
依照《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6-2007)的标准,底栖动物调查采样用0.05 m2抓斗式采泥器采集,每站取样4次,取样面积为0.2 m2,取样深度为10 cm ~20 cm。将采集到的沉积物样倒入网目为0.5mm底栖动物分样筛内,提水冲洗掉底泥,挑选出所有生物,装入标本瓶内,放入标签,用5%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标本带回实验室分析(包括种类鉴定、称量及计算等)。
5)潮间带生物
潮间带生物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7-2007)的标准,根据调查目的选择潮间带断面,在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记录经纬度)分别用25 cm×25 cm定量框进行生物采集,高、中、低潮带分别取样并于野外淘洗装瓶,所采集样品以5%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标本带回实验室分析(包括种类鉴定、称量及计算等)。
上述调查方法的具体操作,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7-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2007)执行。
2.生态环境各调查项目的评价方法
1)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
式(2.3-1)
式中:—种类多样性指数;n—样品中的种类总数;Pi—第i种的个体数(ni)与总个体数(N)的比值(或)。
2)均匀度(Pielou指数)
式(2.3-2)
式中:J—表示均匀度;—种类多样性指数值;Hmax—为,表示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S为样品中总种类数。
3)优势度Y
式(2.3-3)
式中:ni为第i种的个体数,N为所有种的个体数,fi为第i种的出现频率(优势种选取优势度≥0.02的物种)。
4)丰度(Margalef计算公式):
式(2.3-4)
式中:d—表示丰度;S—样品中的种类总数;N—样品中的生物个体数。
3.调查结果
1)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调查区域内海水叶绿素a的检测结果见表2.3-12。
表2.3-12 海水叶绿素a调查结果
站位 | 叶绿素a(μg/L) |
2 | 2.07 |
3 | 2.63 |
5 | 2.23 |
7 | 1.29 |
8 | 1.50 |
9 | 1.62 |
11 | 1.67 |
12 | 1.51 |
最大值 | 2.63 |
最小值 | 1.29 |
平均值 | 1.82 |
调查海域海水叶绿素a范围为1.29 μg/L~2.63 μg/L,平均值为1.82 μg/L,最大值出现在3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7号站位。(图2.3-1)
图2.3-1 海水叶绿素a(μg/L)分布
2)浮游植物
①物种组成及优势种
调查区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大类43种(种类详见附录Ⅰ浮游植物种类名录),其中硅藻类35种,占物种组成的81.40%;*藻类8种,占物种组成的18.60%。(图2.3-2)。
图2.3-2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调查区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优势度≥0.02)按优势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戚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梭角藻(Ceratium fusus)、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多*藻(Peridinium sp.)、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优势度依次为0.53、0.05、0.03、0.03、0.03、0.03、0.02、0.02。
②密度及种数
调查区域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15.78×104个/m3~51.73×104个/m3,平均值为33.08×104个/m3,最大值出现在9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1号站位。(图2.3-3)
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物种数范围为17种~29种,最大值出现在9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8号站位。(图2.3-4)
图2.3-3 浮游植物密度
图2.3-4 浮游植物物种数
③ 群落特征
调查区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94~3.36,平均值为2.77,最大值出现在2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7号站位;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47~0.75,平均值为0.64,最大值出现在11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7号站位;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范围为0.88~1.48,平均值为1.07,最大值出现在9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8号站位。(表2.3-13)
表2.3-13 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指数表
站位 | 多样性(H') | 均匀度(J) | 丰富度(d) |
2 | 3.36 | 0.74 | 1.21 |
3 | 2.88 | 0.66 | 1.07 |
5 | 2.97 | 0.69 | 1.05 |
7 | 1.94 | 0.47 | 0.96 |
8 | 2.28 | 0.56 | 0.88 |
9 | 3.27 | 0.67 | 1.48 |
11 | 3.19 | 0.75 | 1.04 |
12 | 2.29 | 0.55 | 0.91 |
最大值 | 3.36 | 0.75 | 1.48 |
最小值 | 1.94 | 0.47 | 0.88 |
平均值 | 2.77 | 0.64 | 1.07 |
④小结
调查区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大类43种,其中硅藻类35种,*藻类8种。
浮游植物优势种(优势度≥0.02)按优势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夜光藻、细弱圆筛藻、戚氏圆筛藻、梭角藻、三角角藻、多*藻、琼氏圆筛藻、旋链角毛藻。
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15.78×104个/m3~ 51.73×104个/m3,平均值为33.08×104个/m3。浮游植物物种数范围为17种~29种。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94~3.36,平均值为2.77;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47~0.75,平均值为0.64;丰富度指数范围为0.88~1.48,平均值为1.07。
3)浮游动物
①物种组成及优势种
调查区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5大类25种(物种详见附录Ⅱ浮游动物物种名录),其中,毛颚类1种,占物种组成的4.00%;端足类、水螅水母类各2种,分别占物种组成的8.00%;桡足类11种,占物种组成的44.00%;浮游幼(虫)体9种,分别占物种组成的36.00%。(图2.3-5)。
图2.3-5 浮游动物物种组成
调查区域浅水Ⅰ型网优势种(优势度≥0.02)按优势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洪氏纺锤水蚤(Acartia hongi)、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 pacifica)、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 larvae),优势度依次为0.73、0.08、0.05;浅水Ⅱ型网优势种(优势度≥0.02)按优势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洪氏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桡足类幼体(Copepoda larvae)、多毛类幼体,优势度依次为0.74、0.10、0.06、0.03。
② 密度及种数
调查区域浅水Ⅰ型网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43.27个/m3~428.57个/m3,平均值为284.95个/m3,最大值出现在20#站位,最小值出现在21#站位。(图2.3-6)
浅水Ⅰ型网浮游动物种数范围为5种~9种,最大值出现在21#、24#站位,最小值出现在20#站位。(图2.3-7)
图2.3-6 浅水Ⅰ型网浮游动物密度
图2.3-7 浅水Ⅰ型网浮游动物种数
调查区域浅水Ⅱ型网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8152.35个/m3~14115.00个/m3,平均值为11379.58个/m3(图2.3-8),浅水Ⅱ型网浮游动物种数范围为7种~12种。(图2.3-9)
图2.3-8 浅水Ⅱ型网浮游动物密度
图2.3-9 浅水Ⅱ型网浮游动物种数
③ 生物量
调查区域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65.6 mg/m3~176.0 mg/m3,平均值为101.0 mg/m3,最大值出现在11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7号站位。(图2.3-10)
图2.3-10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
④ 群落特征
调查区域浅水Ⅰ型网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72~2.14,平均值为1.39,最大值出现在11#站位,最小出现在5#站位;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26~0.68,平均值为0.48,最大值出现在11#站位,最小值出现在5#站位;丰富度指数范围为0.46~1.12,平均值为0.82,最大值出现在9#站位,最小值出现在8#站位。调查海域浅水Ⅱ型网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01~1.79,平均值为1.37,最大值出现在9#站位,最小值出现在3#站位;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28~0.52,平均值为0.42,最大值出现在9#站位,最小值出现在3#站位;丰富度指数范围为0.45~0.80,平均值为0.66,最大值出现在3#站位,最小值出现在8#站位。(表2.3-14)
表2.3-14 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指数表
站位 | 浅水Ⅰ型网 | 浅水Ⅱ型网 | ||||
多样性(H') | 均匀度(J) | 丰富度(d) | 多样性(H') | 均匀度(J) | 丰富度(d) | |
2 | 1.62 | 0.54 | 0.84 | 1.53 | 0.44 | 0.77 |
3 | 1.19 | 0.40 | 0.83 | 1.01 | 0.28 | 0.80 |
5 | 0.72 | 0.26 | 0.71 | 1.51 | 0.44 | 0.73 |
7 | 1.04 | 0.40 | 0.62 | 1.12 | 0.37 | 0.53 |
8 | 1.15 | 0.50 | 0.46 | 1.20 | 0.43 | 0.45 |
9 | 1.62 | 0.51 | 1.12 | 1.79 | 0.52 | 0.74 |
11 | 2.14 | 0.68 | 1.06 | 1.61 | 0.48 | 0.65 |
12 | 1.62 | 0.54 | 0.88 | 1.21 | 0.38 | 0.60 |
最大值 | 2.14 | 0.68 | 1.12 | 1.79 | 0.52 | 0.80 |
最小值 | 0.72 | 0.26 | 0.46 | 1.01 | 0.28 | 0.45 |
平均值 | 1.39 | 0.48 | 0.82 | 1.37 | 0.42 | 0.66 |
⑤小结
调查区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5大类25种,其中毛颚类1种,端足类、水螅水母类各2种,桡足类11种,浮游幼(虫)体9种。
浅水Ⅰ型网优势种(优势度≥0.02)按优势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洪氏纺锤水蚤、太平洋真宽水蚤、多毛类幼体。浅水Ⅱ型网优势种(优势度≥0.02)按优势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洪氏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桡足类幼体、多毛类幼体。
浅水Ⅰ型网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43.27个/m3~428.57个/m3,平均值为284.95个/m3。浅水Ⅰ型网浮游动物种数范围为5种~9种。浅水Ⅱ型网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8152.35个/m3~14115.00个/m3,平均值为11379.58个/m3。浅水Ⅱ型网浮游动物种数范围为7种~12种。
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65.6 mg/m3~176.0 mg/m3,平均值为101.0 mg/m3。
浅水Ⅰ型网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72~2.14,平均值为1.39;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26~0.68,平均值为0.48;丰富度指数范围为0.46~1.12,平均值为0.82。浅水Ⅱ型网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01~1.79,平均值为1.37;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28~0.52,平均值为0.42;丰富度指数范围为0.45~0.80,平均值为0.66。
4)大型底栖生物
①物种组成及优势种
调查区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6大类35种(详见附录Ⅲ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名录),其中刺胞动物、纽形动物各1种,分别占物种组成的2.86%;环节动物12种,占物种组成的34.29%;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各9种,分别占物种组成的25.71%;棘皮动物3种,占物种组成的8.57%。(图2.3-11)
图2.3-11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比
调查区域大型底栖生物优势种(优势度≥0.02)按优势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细首纽虫(Cephalothrix sp.)、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钩虾(Gammaridea sp.)、耳口露齿螺(Ringicula doliar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那不勒斯膜帽虫(Lagis neapolitana)、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优势度依次为0.11、0.05、0.04、0.03、0.03、0.02、0.02。
② 密度及种类数
调查区域各站位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范围在55个/m2~140个/m2之间,平均值为93个/m2,最大值出现在9#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2#站位。(图3-12)
各站位生物种类数范围为7~13种,最大值出现在9#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2#站位。(图2.3-13)
图2.3-12 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
图2.3-13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
③ 生物量分布
调查区域大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范围为9.05 g/m2~75.15 g/m2,平均值为47.92 g/m2,最大值出现在7#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2#站位。(图2.3-14)
图2.3-14 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分布
④ 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调查区域各站位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2.73~3.44,平均值为2.96,最大值出现在9#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2#站位;均匀度范围为0.88~0.97,平均值为0.93,最大值出现在12#站位,最小值出现在3#站位;丰富度指数指数范围为1.04~1.68,平均值为1.26,最大值出现在9#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2#站位。详见表2.3-15。
表2.3-15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指数表
站位 | 多样性(H') | 均匀度(J) | 丰富度(d) |
2# | 2.87 | 0.96 | 1.12 |
3# | 2.78 | 0.88 | 1.19 |
5# | 3.11 | 0.94 | 1.35 |
7# | 2.84 | 0.95 | 1.14 |
8# | 3.03 | 0.91 | 1.29 |
9# | 3.44 | 0.93 | 1.68 |
11# | 2.87 | 0.90 | 1.28 |
12# | 2.73 | 0.97 | 1.04 |
最大值 | 3.44 | 0.97 | 1.68 |
最小值 | 2.73 | 0.88 | 1.04 |
平均值 | 2.96 | 0.93 | 1.26 |
⑤小结
调查区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6大类35种,其中刺胞动物、纽形动物各1种,环节动物12种,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各9种,棘皮动物3种。优势种按优势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细首纽虫、不倒翁虫、钩虾、耳口露齿螺、菲律宾蛤仔、那不勒斯膜帽虫、光滑河篮蛤。
各站位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范围在55个/m2~140个/m2之间,平均值为93个/m2。各站位生物种类数范围为7~13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范围为9.05 g/m2~75.15 g/m2,平均值为47.92 g/m2。
各站位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2.73~3.44,平均值为2.96;均匀度范围为0.88~0.97,平均值为0.93;丰富度指数指数范围为1.04~1.68,平均值为1.26。
5)潮间带生物
①物种组成及优势种
本次调查在3个潮间带断面中共采获了6大类22种生物(详见附录Ⅳ潮间带生物种类名录),其中刺胞动物、纽形动物、棘皮动物各1种,分别占物种组成的4.55%;环节动物4种,占物种组成的18.18%;软体动物8种,占物种组成的36.36%;节肢动物7种,占物种组成的31.82%。(图2.3-15)
图2.3-15 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比
主要优势种(优势度≥0.02)的物种依次为耳口露齿螺(Ringicula doliaris)、菲律宾蛤仔、不倒翁虫、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ia)、钩虾(Gammaridea sp.)、光滑河篮蛤,优势度依次为0.10、0.05、0.05、0.04、0.03、0.03。
②密度及种类数
各断面潮间带生物栖息密度范围在10个/m2~66个/m2之间,平均值为42个/m2,最大值出现在断面3低潮带,最小值出现在断面1高潮带。(图2.3-16)
各断面生物种类数范围为2~13种,最大值出现在断面1中潮带、断面3中潮带,最小值出现在断面1低潮带。(图2.3-17)
图2.3-16 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
图2.3-17 潮间带生物种类数
③ 生物量分布
潮间带生物总生物量在11.98 g/m2~52.32 g/m2之间,平均值为26.13 g/m2,最大值出现在断面3低潮带,最小值出现在断面2高潮带。(图2.3-18)
图2.3-18 潮间带生物生物量分布
④ 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调查的3条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现由高潮带向中、低潮带增加的趋势,尤其中、低潮带多样性指数均大于3,表明潮间带生物生境质量均处于正常状态。详见表2.3-16。
表2.3-16 潮间带生物群落特征指数表
潮带 | 多样性(H') | 均匀度(J) | 丰富度(d) |
断面1高潮带 | 0.97 | 0.97 | 0.30 |
断面1中潮带 | 3.25 | 0.88 | 2.12 |
断面1低潮带 | 3.19 | 0.89 | 1.91 |
断面2高潮带 | 1.84 | 0.92 | 0.72 |
断面2中潮带 | 3.29 | 0.92 | 2.01 |
断面2低潮带 | 3.04 | 0.92 | 1.58 |
断面3高潮带 | 2.56 | 0.91 | 1.25 |
断面3中潮带 | 3.22 | 0.87 | 2.08 |
断面3低潮带 | 3.40 | 0.95 | 1.82 |
最大值 | 3.40 | 0.97 | 2.12 |
最小值 | 0.97 | 0.87 | 0.30 |
平均值 | 2.75 | 0.91 | 1.53 |
⑤小结
在3个潮间带断面中共采获了6大类22种生物,其中刺胞动物、纽形动物、棘皮动物各1种,环节动物4种,软体动物8种,节肢动物7种。主要优势种按优势度排列依次为耳口露齿螺、菲律宾蛤仔、不倒翁虫、凸壳肌蛤、钩虾、光滑河篮蛤。
各断面潮间带生物栖息密度范围在10个/m2~66个/m2之间,平均值为42个/m2。各断面生物种类数范围为2~13种。潮间带生物总生物量在11.98 g/m2~52.32 g/m2之间,平均值为26.13 g/m2。
调查的3条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现由高潮带向中、低潮带增加的趋势,尤其中、低潮带多样性指数均大于3,表明潮间带生物生境质量均处于正常状态。
2.3.5渔业资源现状
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引自引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于2020年5月在项目周边海域进行的鱼卵仔鱼、游泳动物渔获物种类组成、渔获物生物学特征、优势种分布、渔获量分布和资源密度(重量、尾数)以及渔业生产情况,共布设13个站位。调查站位图见附图8,站位坐标表见表2.3-18。
表2.3-18 渔业资源调查站位坐标
调查站位 | 北纬 | 东经 |
P1 | 40°25’22.434” | 121°55’19.747” |
P3 | 40°18’14.784” | 121°48’49.342” |
P5 | 40°10’51.971” | 121°42’03.096” |
P7 | 40°12’48.370” | 121°49’02.240” |
P9 | 40°20’01.293” | 121°55’23.564” |
P11 | 40°21’27.245” | 122°02’36.963” |
P13 | 40°14’20.750” | 121°56’05.150” |
P15 | 40°06’58.219” | 121°49’18.476” |
P17 | 40°08’55.520” | 121°56’18.673” |
P18 | 40°13’08.984” | 121°57’06.577” |
P19 | 40°13’27.621” | 121°57’45.467” |
P20 | 40°12’43.789” | 121°58’29.647” |
P21 | 40°16’01.984” | 122°02’51.848” |
1.鱼卵仔鱼
1)种类组成
2020年5月营口附件海域垂直网调查出现鱼卵4种,仔稚鱼6种。鱼卵出现3目3科4种,主要包括鲱形目中鲱科中斑鰶,鳀科中鳀鱼,鲻形目中鮻鱼,鲈形目中?科绯?。仔稚鱼为2目4科4种,主要包括鲱形目中鲱科斑鰶,鳀科鳀鱼,鲈形目中石首鱼科和鲻形目中鲻科。
2020年5月营口附近海域水平网定性调查结果出现鱼卵4种,仔鱼出现4种。其中鱼卵出现3目4科4种,主要包括鲱形目中鲱科中青鳞小沙*鱼、斑鰶和鳀科中鳀鱼,鲻形目中鮻鱼,鲈形目中石首鱼科小黄鱼。仔稚鱼为2目4科4种,主要包括鲱形目中鲱科斑鰶,鲈形目中鱚科和石首鱼科。
2)数量分析
2020年5月份营口调查鱼卵的平均密度为0.47ind/m3。其中密度最高站出现在12号站,密度为4.0ind/m3,其次为1号站,密度为2.5 ind/m3。从种类来看,垂直拖网调查鱼卵共5种,分别为斑鰶、鳀鱼、鮻、绯?。其平均密度分别为0.20ind./m3、0.14ind./m3、0.10nd./m3和0.03ind./m3。其中斑鰶为优势种。
5月份调查仔稚鱼的密度为0.28ind./m3。其中最高值出现在P5号站位,其次为P17号站位。从种类来看,垂直拖网调查仔稚鱼共4种,分别为鳀鱼、斑鰶、小黄鱼、鮻。其中鳀鱼为优势种,其平均密度为0.14 ind./m3;其次为斑鰶,平均密度分别为0.09ind./m3。
2.游泳动物
1)渔获物种类组成及平面分布
2020年5月拖网调查共鉴定游泳动物38种。其中,鱼类19种,占拖网总种数的50.00%,虾类7种,占18.42%,蟹类8种,占21.05%,头足类4种,占10.53%。
如图2.3-18所示,2020年5月种类分布较不均匀,最高值出现在P7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第P9、P13和P20号站位,其他站位比较均匀,一般在15-20种之间。
表2.3-18 2020年5月拖网渔获物种类数及百分比
类群 | 2020.05 | |
种数 | 百分比(%) | |
鱼类 | 19 | 50.00 |
虾类 | 7 | 18.42 |
蟹类 | 8 | 21.05 |
头足类 | 4 | 10.53 |
合计 | 38 | 100 |
图2.3-19 2020年5月营口海域种类数平面分布
2)拖网渔获物(重量、尾数)分类群组成
2020年5月拖网渔获物(重量、尾数)如表2.3-20所示,拖网调查渔获物重量密度中,鱼类占41.81%,虾类占23.92%,蟹类占15.21%,头足类占19.06%;尾数密度中鱼类占21.64%,虾类占48.54%,蟹类占19.00%,头足类占10.82%。
表2.3-19 拖网渔获物(重量、尾数)分类群百分比组成
类群 | 2020.05 | |
重量密度(%) | 尾数密度(%) | |
鱼类 | 41.81 | 21.64 |
虾类 | 23.92 | 48.54 |
蟹类 | 15.21 | 19.00 |
头足类 | 19.06 | 10.82 |
3.资源密度(重量、尾数)和平面分布
2020年5月,渔业资源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231.03kg/km2和18.21×103ind./km2。
鱼类资源重量密度均值为96.59kg/km2(5.7 kg/km2-203.5kg/km2);虾类55.27kg/km2(11.3 kg/km2-151.1 kg/km2);蟹类35.13 kg/km2(2 kg/km2-135.8 kg/km2);头足类为44.04 kg/km2(7.5 kg/km2-238.9 kg/km2)。
鱼类资源尾数密度均值为3.94×103ind./km2(0.4×103ind./km2-7.6×103ind./km2);虾类为8.84×103ind./km2(1.8×103ind./km2-20.9×103ind./km2);蟹类为3.46×103ind./km2(0.1×103ind./km2-14.2×103ind./km2);头足类尾数密度为1.97×103ind./km2(0.7×103ind./km2-3.5×103ind./km2)(表2.3-20)。
表2.3-20 拖网各类群渔业资源平均密度(重量、尾数)
类群 | 2020.05 | |
重量密度 | 尾数密度 | |
(kg/km2) | (103ind./km2) | |
鱼类 | 96.59 | 3.94 |
5.7-203.5 | 0.4-7.6 | |
虾类 | 55.27 | 8.84 |
11.3-151.1 | 1.8-20.9 | |
蟹类 | 35.13 | 3.46 |
2-135.8 | 0.1-14.2 | |
头足类 | 44.04 | 1.97 |
7.5-238.9 | 0.7-3.5 | |
合计 | 231.03 | 18.21 |
2020年5月渔获物总重量密度与总尾数密度均分布不均匀,总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最大值均出现在P7号站位,总重量密度最小值出现在P3号站位(图2.3-20),总尾数密度最小值出现在P9号站位。
图2.3-20 2020年5月营口海域重量密度(kg./km2)平面分布
图2.3-21 2020年5月营口海域尾数密度(kg./km2)平面分布
表2.3-21 2020年5月各调查站位的渔获物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
站位 | 重量密度 | 尾数密度 | ||||||
鱼类 | 虾类 | 蟹类 | 头足类 | 鱼类 | 虾类 | 蟹类 | 头足类 | |
P1 | 203.51 | 35.77 | 3.26 | 42.44 | 5.43 | 4.51 | 0.47 | 2.88 |
P3 | 52.57 | 35.27 | 32.80 | 2.51 | 20.89 | 5.52 | 0.00 | |
P5 | 183.92 | 11.35 | 23.47 | 54.39 | 3.60 | 5.22 | 1.48 | 1.69 |
P7 | 77.10 | 151.13 | 135.81 | 55.74 | 4.20 | 11.33 | 14.24 | 2.03 |
P9 | 143.95 | 13.49 | 2.03 | 18.55 | 7.58 | 1.78 | 0.06 | 1.90 |
P11 | 102.82 | 38.85 | 14.37 | 24.55 | 6.69 | 13.17 | 0.77 | 2.37 |
P13 | 5.69 | 25.50 | 5.45 | 238.93 | 0.38 | 9.14 | 0.83 | 3.50 |
P15 | 21.61 | 140.42 | 74.81 | 43.64 | 1.56 | 14.33 | 10.12 | 1.56 |
P17 | 87.35 | 57.57 | 35.57 | 17.02 | 4.47 | 5.34 | 0.59 | 3.09 |
P18 | 109.45 | 57.57 | 42.09 | 17.02 | 4.39 | 5.34 | 1.66 | 3.09 |
P19 | 134.07 | 45.06 | 11.30 | 7.49 | 3.13 | 7.12 | 1.25 | 0.71 |
P20 | 37.05 | 51.28 | 40.59 | 8.74 | 3.32 | 7.89 | 4.48 | 0.83 |
4.渔获物生态类型
评价渔业资源安分布区域和范围特点划分,基本属于两个生态类型,本次调查海域主要以地方性的经济种类如黄鮟鱇和许氏平鮋为主。
地方性资源:栖息于河口、岛礁和较浅水域,随着环境变化,做深浅季节性移动。一般春、夏季游向岸边产卵,秋冬季游向较深水域。属于这一类型的种类较多,多为暖温性及冷水性地方种群。如日本鼓虾、鲜明鼓虾、脊尾白虾、葛氏长臂虾、集合复鮋、大泷六线鱼、焦氏舌鳎、虾虎鱼类、鲆鲽类等。
洄游性资源:多为暖温性和暖水性种类,分布范围较大,有明显的洄游路线,少数种类作长距离洄游。如小黄鱼、黄姑鱼、叫姑鱼、鳀鱼、蓝点马鲛、银鲳、中国对虾等。
5.渔获物体重、体长和幼体比例
2020年5月,调查海域渔获物中,鱼类幼鱼平均占48.14%,虾类平均占60.69%,蟹类平均占40.79%,头足类平均占61.54%。鱼类平均体长12.8cm/ind.,虾类平均体长7.6cm/ind.,蟹类平均体长4.5cm/ind.,头足类平均体长7.6cm/ind.。鱼类平均体重36.1g/ind.,虾类平均体重9.1g/ind.,蟹类平均体重20.7g/ind.,头足类平均体重95.1g/ind。
表2.3-22 拖网分类群平均体重(g)、体长(cm)平均幼体比例(%)
类群 | 2020.05 | ||
平均 | 平均 | 平均 | |
体长 | 体重 | 幼体比例 | |
鱼类 | 12.8 | 36.1 | 48.14 |
虾类 | 7.6 | 9.1 | 60.69 |
蟹类 | 4.5 | 20.7 | 40.79 |
头足类 | 7.6 | 95.1 | 61.54 |
2020年5月各种类体重范围、平均体重、体长范围和、平均体长见表2.3-23。
表2.3-23 2020年5月渔获物体重、体长、幼体比例
种名 | 体长(cm) | 体重(g) | 幼体比例(%) | ||
均值 | 范围 | 均值 | 范围 | ||
斑鰶 | 15.05 | 14.5-15.6 | 16.72 | 11-66.7 | 24.60 |
带鱼 | 16.60 | 13.2-18.9 | 40.03 | 32.5-106.5 | 0.00 |
鮻 | 9.50 | 7.6-11.1 | 108.73 | 48.2-221 | 31.15 |
鲻 | 15.50 | 15.5-15.5 | 256.10 | 256.1-256.1 | 0.00 |
拉氏狼牙虾虎鱼 | 14.93 | 10.4-17.8 | 23.83 | 18.3-68.3 | 100.00 |
蓝点马鲛 | 14.90 | 13.1-16.2 | 222.47 | 166.3-313.6 | 0.00 |
六丝钝尾虾虎鱼 | 10.10 | 9.7-12.2 | 12.95 | 3.5-15.8 | 89.10 |
矛尾虾虎鱼 | 9.80 | 9-11.7 | 10.83 | 9.2-19.2 | 0.00 |
斑尾刺虾虎鱼 | 16.83 | 13.6-22.2 | 34.59 | 14.8-227.7 | 0.00 |
中华栉孔虾虎鱼 | 10.90 | 10.9-10.9 | 15.43 | 6.8-24.6 | 50.00 |
孔虾虎鱼 | 9.80 | 9.8-9.8 | 8.42 | 23.3-65.5 | 27.59 |
绵鳚 | 16.80 | 13.6-18.4 | 29.26 | 17.1-697.2 | 10.53 |
方式云鳚 | 8.80 | 8.1-9.5 | 9.43 | 9.5-26.2 | 1.98 |
皮氏叫姑鱼 | 9.60 | 9.1-12.2 | 52.66 | 234.3-234.3 | 100.00 |
白姑鱼 | 12.95 | 12.8-13.1 | 42.07 | 7.5-50.2 | 15.29 |
棘头梅童鱼 | 10.20 | 9.6-13.3 | 29.11 | 44.1-242.3 | 0.00 |
黑鳃梅童鱼 | 9.00 | 8.7-9.6 | 22.20 | 22.4-155.6 | 42.42 |
小黄鱼 | 12.20 | 11.9-14.4 | 30.54 | 100.8-1326 | 0.00 |
黑鲷 | 14.10 | 14.1-14.1 | 108.80 | 108.8-108.8 | 12.50 |
大泷六线鱼 | 14.50 | 13.5-15.5 | 35.52 | 135.2-211.2 | 0.00 |
银鲳 | 13.30 | 13.3-13.3 | 105.15 | 48-157 | 0.00 |
鯒 | 15.60 | 14.6-16.6 | 89.59 | 4.7-88.2 | 11.17 |
焦氏舌鳎 | 13.30 | 11.5-16 | 28.40 | 70-121.1 | 0.00 |
半滑舌鳎 | 11.55 | 10.9-12.2 | 30.10 | 22.8-122.4 | 20.24 |
许氏平鮋 | 12.50 | 7.8-13.4 | 68.20 | 28.4-28.4 | 0.00 |
黄鮟鱇 | 17.70 | 15.9-18.6 | 326.48 | 23.9-56.9 | 0.00 |
绿鳍马面鲀 | 15.50 | 15.5-15.5 | 153.50 | 7-28.1 | 4.85 |
星点东方鲀 | 14.10 | 14.1-14.1 | 44.80 | 35.2-35.2 | 0.00 |
葛氏长臂虾 | 4.25 | 4.2-4.3 | 2.40 | 31.6-31.6 | 0.00 |
脊褐腹虾 | 3.90 | 3.2-4.1 | 1.93 | 49.3-84 | 100.00 |
脊尾白虾 | 4.10 | 2.9-4.2 | 2.40 | 5.7-35.5 | 100.00 |
口虾蛄 | 11.20 | 6.3-15.2 | 21.67 | 0.4-1.8 | 15.00 |
日本鼓虾 | 3.90 | 3-4.1 | 2.87 | 0.3-2.1 | 34.48 |
细巧仿对虾 | 2.50 | 2.1-3 | 1.56 | 0.8-6.4 | 21.43 |
鲜明鼓虾 | 3.73 | 3.3-4.3 | 4.70 | 2.9-153.1 | 24.60 |
疣背宽额虾 | 1.70 | 1.3-1.9 | 2.50 | 1.6-6.6 | 4.00 |
艾氏活额寄居蟹 | - | - | 29.20 | 0.6-2.3 | 6.89 |
豆形拳蟹 | 1.60 | 1.6-1.6 | 11.97 | 0.9-6.1 | 28.57 |
红线黎明蟹 | 2.80 | 2.1-3 | 25.70 | 1.5-8.3 | 5.89 |
寄居蟹 | - | 0.00 | 17.47 | 38.3-95.2 | 0.00 |
日本关公蟹 | 2.25 | 1.9-2.4 | 10.10 | 59.2-59.2 | 0.00 |
日本蟳 | - | - | 41.09 | 23.8-23.8 | 0.00 |
三疣梭子蟹 | 7.31 | 3.5-9.6 | 29.96 | 5.5-11.2 | 0.00 |
狭额绒螯蟹 | 1.80 | 1.8-1.8 | 9.89 | 21.2-166.2 | 34.88 |
中华虎头蟹 | 4.30 | 2.9-5.1 | 36.69 | 4.8-147.2 | 18.06 |
中华绒螯蟹 | 2.20 | 1.8-3 | 51.20 | 3.5-3.5 | 0.00 |
隆线强蟹 | 3.10 | 3.1-3.1 | 11.07 | 11.4-11.4 | 0.00 |
短蛸 | 3.80 | 3.6-4.2 | 47.50 | 13.1-51.8 | 24.24 |
长蛸 | 5.50 | 5.5-5.5 | 209.20 | 1.5-3 | 0.00 |
6.渔获物优势种
2020年5月,鱼类优势种矛尾虾虎鱼、焦氏舌鳎、绯?、斑尾刺虾虎鱼、许氏平鮋、褐牙鲆,虾类优势种为口虾蛄、脊褐腹虾、葛氏长臂虾;蟹类优势种隆线强蟹、日本蟳、日本关公蟹、三疣梭子蟹;头足类的长蛸、火枪乌贼。
表2.3-24 2020年5月渔获物各类群优势种及IRI值
调查 时间 | 类别 | 种类 | W% | N% | F% | IRI |
2020.05 | 鱼类 | 矛尾虾虎鱼 | 4.98% | 3.94% | 91.67% | 818.0 |
焦氏舌鳎 | 5.62% | 5.55% | 66.67% | 744.9 | ||
绯? | 3.62% | 4.61% | 75.00% | 617.4 | ||
斑尾刺虾虎鱼 | 6.97% | 1.53% | 41.67% | 354.6 | ||
许氏平鮋 | 3.68% | 1.61% | 41.67% | 220.2 | ||
褐牙鲆 | 6.08% | 0.52% | 33.33% | 219.8 | ||
虾类 | 口虾蛄 | 18.73% | 13.85% | 100.00% | 3257.3 | |
脊褐腹虾 | 2.16% | 20.74% | 91.67% | 2099.2 | ||
葛氏长臂虾 | 2.56% | 11.18% | 91.67% | 1259.3 | ||
蟹类 | 隆线强蟹 | 5.17% | 8.71% | 66.67% | 925.4 | |
日本蟳 | 5.57% | 3.28% | 91.67% | 810.9 | ||
日本关公蟹 | 1.52% | 4.02% | 83.33% | 461.8 | ||
三疣梭子蟹 | 0.* | 0.* | 0.75 | 359.8 | ||
头足类 | 长蛸 | 13.86% | 2.87% | 58.33% | 976.1 | |
火枪乌贼 | 3.60% | 5.04% | 75.00% | 647.7 |
2020年5月鱼类重量和尾数优势种分别为斑尾刺虾虎鱼和焦氏舌鳎,最大值出现P5和P1号站位。虾类重量优势种和尾数优势种分别为口虾蛄和脊褐腹虾,最大值均出现在P7和P2号站位。蟹类重量和尾数优势种分别为日本蟳和隆线强蟹,最大值均出现在P7号站位。
优势种生态特征:
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 stigmatias):是鰕鯱鱼科美鰕鯱鱼属的一种暖温性大型鱼类。栖息于近岸及河口区,常为底拖网和定置渔具所捕获。个体大,产量高,供食用。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日本。体颇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渐细。头大,长而稍扁。吻中长,圆钝。眼间隔宽,和眼径等长。眼小,上侧位。口宽大,前位,斜裂。下颌稍突出。牙细尖,两颌各具牙2行。颏部常具短小触须3对。体被圆鳞,后部者较大;颊部、鳃盖及项部均被细小圆鳞,项部鳞片伸达眼后缘。背鳍2个,分离;第二背鳍基部长。胸鳍宽圆,肩带内缘具3较小舌形肉质乳突。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尾鳍尖长,大于头长。体黄褐色,体背具不规则暗色斑块。第一背鳍第五至第八鳍棘间具一大黑斑;第二背鳍和尾鳍均具褐色斑纹。
黄鮟鱇(Lophius litulon):黄鮟鱇属硬骨鱼类,鮟鱇(ānkāng)目、鮟鱇科。属于深海底栖性鱼类;常见于大*棚外围和大*斜坡上部区域,通常栖息于深度100至600公尺水域。通常以吻触手及饵球引诱猎物前来,在瞬间一口吸入猎物,以鱼类及*壳类为食。鱼肉富含维生素A和C。其尾部肌肉可供鲜食或加工制做鱼松等,其鱼肚、鱼籽均是高营养食品,皮可制胶,肝可提取自肝油,鱼骨是加工明骨鱼粉的好原料。分布于印度洋及北太平洋西部,包括韩国、日本沿海。我国产于东海以及黄海和渤海,台湾东北部偶尔可见。因其无集群扁,头胸*仅覆盖头部和胸部的前四节,后四胸节外露并能活动。腹部七节,分界亦明显,而较头胸两部大而宽,头部前端有大形的具柄的复眼一对,触角两对。第一对内肢顶端分为三个鞭状肢,第二对外肢为鳞片状。胸部有五对附肢,其末端为锐钩状,以捕挟食物。胸部六节,前五节的附属肢具鳃,第六对腹肢发达,与尾节组成尾扇。口位于腹面两个大颚之间。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虾姑雌雄异体,雄者胸部末节生有交接器。虾蛄多穴居,常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口足类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此类动物体能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或以掠肢打击而发声。虾蛄喜栖于浅水泥沙或礁石裂缝内,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口虾蛄为渤海湾特有品种,产量较多,据1982年~1983年调查统计,年产量2500吨左右。资源量约5000吨以上。产期为每年4~5月。口虾蛄分布范围极广,从俄罗斯的大彼得海湾到日本及中国沿海、菲律宾、马来半岛、夏威夷群岛均有分布。
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俗称桃红虾、红虾、花虾。*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体较短而侧扁。额角长度等于或稍大于头胸*,上缘基部平直,无鸡冠状隆起。额角上缘有12—17齿,下缘5—7齿。各节附肢齐全,步足细长。体透明,微带淡黄色,具有黄红色斑纹。体长4—6厘米。栖息于浅海泥沙底质海底或河口附近水域。不做远距离洄游,冬季在深水域越冬,春季游向沿岸河口附近水域产卵。主要食物为多毛类、双壳类、小型*壳类和鱼类。体外受精,抱卵发育孵化。1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5—8月。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常用小型底拖网、张网类渔具捕捞。肉质细嫩,可鲜食,亦可加工成虾米。经济虾类。与其相似种有安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锯齿长臂虾(Palaemon serrifer),个体稍小,生活在潮间带或附近岩礁水域。肉质细嫩,可供鲜食或加工虾米。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梭子蟹科梭子蟹属。俗名梭子蟹。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海域。一般从南到北,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渤海湾辽东半岛4~5月产量较多。三疣梭子蟹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畅销品之一,主要输往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梭子蟹身处海洋,离开高盐分高氧环境后存活率大大降低。与河蟹最大的不同是,海蟹虽然存活率较低,但是短时间内死亡且未发出异味的梭子蟹仍可供人食用,其丰富的营养和鲜嫩的口感不亚于鲜活。
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为梭子蟹科蟳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马来西亚、红海、台湾岛以及中国大*的广东、福建、浙江、山东半岛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生活于低潮线、有水草或泥沙的水底以及或潜伏于石块下。日本蟳为高蛋白脂肪食品,含18种氨基酸,其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素为筵席上之佳肴。尤其是性腺成熟的雌蟹(俗称红蟳),有海上人参之誉是产妇和身体虚弱者的高级补品,溪墘红蟳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肉和内脏可治疥癣、皮炎、湿热、产后血闭,长期食用具有利水消肿、去斑美容、滋阴壮阳之功效,亦为优良的美容保健食品。
(7)渔获物物种多样性
2020年5月调查海域渔获重量多样性(H")和尾数多样性(H")分别为2.85和2.90。
2020年5月,调查海域渔获物重量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85(1.07-3.44)。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1.79(1.36-2.46);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73(0.3-0.84);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21(0.12-0.72)。2020年5月调查海域渔获物尾数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90(2.24-3.18),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0.99(0.79-1.27);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75(0.54-0.85);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20(0.14-0.39)。
表2.3-25 2020年5月拖网渔获物多样性指数值
站位 | 重量多样性 | 尾数多样性 | ||||||
C | H" | J" | d | C | H" | J" | d | |
P1 | 0.17 | 3.03 | 0.77 | 1.72 | 0.16 | 3.08 | 0.79 | 1.02 |
P3 | 0.15 | 3.21 | 0.77 | 2.46 | 0.39 | 2.24 | 0.54 | 1.15 |
P5 | 0.18 | 2.94 | 0.74 | 1.85 | 0.21 | 2.98 | 0.75 | 1.11 |
P7 | 0.18 | 3.04 | 0.70 | 2.18 | 0.17 | 3.18 | 0.74 | 1.27 |
P9 | 0.18 | 2.81 | 0.78 | 1.47 | 0.18 | 2.90 | 0.81 | 0.82 |
P11 | 0.12 | 3.44 | 0.84 | 2.13 | 0.17 | 3.05 | 0.75 | 1.10 |
P13 | 0.72 | 1.07 | 0.30 | 1.36 | 0.28 | 2.44 | 0.68 | 0.80 |
P15 | 0.26 | 2.48 | 0.65 | 1.60 | 0.21 | 2.65 | 0.70 | 0.88 |
P17 | 0.14 | 3.16 | 0.83 | 1.70 | 0.16 | 2.99 | 0.79 | 0.95 |
P18 | 0.13 | 3.25 | 0.83 | 1.79 | 0.15 | 3.11 | 0.80 | 1.01 |
P19 | 0.18 | 2.91 | 0.77 | 1.70 | 0.15 | 3.12 | 0.82 | 0.96 |
P20 | 0.18 | 2.89 | 0.81 | 1.55 | 0.14 | 3.06 | 0.85 | 0.79 |
平均值 | 0.21 | 2.85 | 0.73 | 1.79 | 0.20 | 2.90 | 0.75 | 0.99 |
幅度 | 0.12-0.72 | 1.07-3.44 | 0.3-0.84 | 1.36-2.46 | 0.14-0.39 | 2.24-3.18 | 0.54-0.85 | 0.79-1.27 |
3.资源生态影响分析
3.1用海资源影响分析
3.1.1海洋空间资源的影响分析
本项 (略) (略) 鲅鱼圈区望海街道小董屯,华能营口发电厂贮灰场西北侧海域,本项目所在海域目前周边均填海形成*域,本项目建设需占用一定的海域空间。本项目建设范围内现状无岛礁资源,因此本项目建设未占用岛礁资源。桥梁南段连接*域,申请用海单位已经取得了土地证,桥梁北侧申请用海与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为界,不占用其他用海,因此本项目不占用海岸线。
3.1.2海洋生物资源影响分析
(1)生态损失量
1)生态损失量评估方法
拟建项目造成海洋生态损失量计算,采用《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的方法计算。
①占用渔业水域的海洋生物资源量损害评估
本方法适用于因工程建设需要,占用渔业水域,使渔业水域功能被破坏或海洋生物资源栖息地丧失。各种类生物资源损害量评估按公式(5)计算。
……………………………………………(5)
式中:Wi—第i种类生物资源受损量,单位为尾、个、千克(kg);
Di—评估区域内第i种类生物资源密度,单位为尾(个)每平方千米[尾(个)/km2]、尾(个)每立方千米[尾(个)/km3]、千克每平方千米(kg/km2);
Si—第i种类生物占用的渔业水域面积或体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或立方千米(km3)。
②悬浮物扩散的海洋生物资源损害评估
悬浮物扩散范围内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损害属于一次性损害,渔业资源的累计损害量按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
Wi——第i种类生物资源一次性平均损失量,单位为尾、个、kg;
Dij——某一污染物第j类浓度增量区第i种类生物资源密度,单位为尾/ km2、个/km2、kg/km2;
Sj——某一污染物第j类浓度增量区面积,单位为km2;
Kij——某一污染物第j类浓度增量区第i种类生物资源损失率,单位为(%)。
③生物资源损害赔偿和补偿年限(倍数)的确定
——各类工程施工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影响的,其生物资源损害的补偿年限均按不低于20年计算;
——占用渔业水域的生物资源损害补偿,占用年限低于3年的,按3年补偿;占用年限3年~20年的,按实际占用年限补偿;占用年限20年以上的,按不低于20年补偿;
——一次性生物资源的损害补偿为一次性损害额的3倍;
——持续性生物资源损害的补偿分3种情形,实际影响年限低于3年的,按3年补偿;实际影响年限为3年~20年的,按实际影响年限补偿;影响持续时间20年以上的,补偿计算时间不应低于20年。
2)生物损失量分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中关于“生物资源损害赔偿和补偿计算方法”中的规定对项目用海对渔业资源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
底栖生物量与鱼卵、仔稚鱼生物量平均值以《 (略) 海洋及海岸工程海洋生物损害评估技术规程》(DB21/T2150-2013)中附录A规定的平均生物量为标准。
表3.1-1 (略) 近海海洋生物资源区平均生物量(部分)
分区编号 | 地位范围 | 鱼卵ind./m3 | 仔稚鱼ind./m3 | 底栖生物(g/m2) | 游泳生物(kg/km2) |
H12 | 复州湾盐场西至长兴岛 | 1.1200 | 0.7607 | 21.0900 | 253.6650 |
H13 | 浮渡河口至辽河口 | 0.9538 | 0.2890 | 19.5900 | 493.92130 |
H14 | 辽河口至小凌河东入海口 | 0.8951 | 0.7074 | 24.2800 | 577.8530 |
H15 | 小凌河东入海口至葫芦岛望海寺东侧 | 0.6316 | 0.8138 | 19.6700 | 394.0352 |
H16 | 葫芦岛望海寺至辽冀海域界线 | 0.1370 | 0.1513 | 17.8900 | 408.8400 |
根据项目所在海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2023年4月调查结果显示,项目所在海域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47.92g/m2。本工程位于H13分区,由于底栖生物实测平均生物量高于该区的平均生物量,故本次底栖生物损失量计算取实测值47.92g/m2, (略) 海洋及海岸工程海洋生物损害评估技术规范的要求。
① 底栖生物损失量评估
本项目桥梁投影面积约为600.48m2,底栖生物的损失率按100%计。
则:桥梁建设占海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600.48m2×47.92g/m2÷103=28.77kg;
② 渔业资源损失量评估
根据渔业资源现状调查资料,项目所在海域鱼卵的平均密度为0.47ind/m3,仔稚鱼的密度为0.28ind./m3,游泳生物资源密度为231.03kg/km2。根据表3.4-1,该区域鱼卵、仔鱼和游泳生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9538ind./m3、0.2890ind./m3和493.92130kg/km2。故本次鱼卵、仔鱼和游泳生物生物损失量计算分别取0.9538ind./m3、0.2890ind./m3和493.92130kg/km2。
根据报告表前述分析,本工程施工悬浮物最大可能影响范围见表3.1-2。
表3.1-2 施工悬浮物最大可能影响范围
悬浮物浓度 | 对水域影响面积(km2) | 损失率K | 损失率K |
鱼卵、仔稚鱼 | 游泳生物 | ||
>100mg/L | 0.0052 | 50% | 20% |
50-100mg/L | 0.0009 | 40% | 10% |
20-50mg/L | 0.0011 | 30% | 5% |
10~20mg/L | 0.0011 | 5% | 1% |
施工悬浮物造成的海洋生物资源损失计算见表3.1-3。
表3.1-3 施工悬浮物造成生态损失估算
资源密度 | 悬浮物影响面积(km2) | 损失率K | 损失量 | 折算成商品鱼苗 | |||
鱼卵 粒/m3 | 0.9538 | 10~20mg/L | 0.0011 | 5% | 4786粒 | 1% | 121尾 |
20~50mg/L | 0.0011 | 30% | |||||
50~100mg/L | 0.0009 | 40% | |||||
100~150mg/L | 0.0006 | 50% | |||||
>150mg/L | 0.0046 | 50% | |||||
仔稚鱼 尾/m3 | 0.2890 | 10~20mg/L | 0.0011 | 5% | 1450万尾 | 5% | |
20~50mg/L | 0.0011 | 30% | |||||
50~100mg/L | 0.0009 | 40% | |||||
100~150mg/L | 0.0006 | 50% | |||||
>150mg/L | 0.0046 | 50% | |||||
游泳生物 | 493.92130 | 10~20mg/L | 0.0011 | 1% | 0.87kg | ||
20~50mg/L | 0.0011 | 5% | |||||
50~100mg/L | 0.0009 | 10% | |||||
100~150mg/L | 0.0006 | 20% | |||||
>150mg/L | 0.0046 | 20% |
注:水深按1.5m计算;鱼卵生长到商品鱼苗按1%成活率、仔稚鱼生长到商品鱼苗按5%成活率计算。
(2)生态经济损失计算
1)生态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1) 鱼卵、仔稚鱼经济价值的计算
根据《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中“7.1.1鱼卵、仔稚鱼经济价值的计算”,鱼卵、仔稚鱼的经济价值应折算成鱼苗进行计算。鱼卵、仔稚鱼经济价值按公式(11)计算:
……………………………………………(11)
式中:
M — 鱼卵和仔稚鱼经济损失金额,单位为元(元);
W — 鱼卵和仔稚鱼损失量,单位为个(个)、尾(尾);
P — 鱼卵和仔稚鱼折算为鱼苗的换算比例,鱼卵生长到商品鱼苗按1%成活率计算,仔稚鱼生长到商品鱼苗按5%成活率计算,单位为百分比(%);
E — 鱼苗的商品价格,按当地主要鱼类苗种的平均价格计算,单位为元每尾(元/尾)。
(2)底栖生物经济价值的换算
根据《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中“7.1.4潮间带生物、底栖生物经济价值的换算:潮间带生物、底栖生物经济损失按公式(14)计算:”
………………………………………………(14)
式中:Mi—经济损失额,单位为元;
Wi—生物资源损失量,单位为kg;
Ei—生物资源的价格,单位为元/kg。
2)生物经济损失额
综上所述,本项目桥梁占海造成底栖生物损失28.77kg,施工悬浮物造成鱼卵、仔稚鱼损失(折算成商品鱼苗)121尾,游泳生物损失0.87kg。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 9110-2007)“占用渔业水域的生物资源损害补偿,占用年限低于3年的,按3年补偿;占用年限3-20年的,按实际占用年限补偿;占用20年以上的,按不低于20年补偿。”“一次性生物资源的损害补偿为一次性损害额的3倍;持续性生物资源损害的补偿分3种情形,实际影响年限低于3年的,按3年补偿;实际影响年限为3-20年的,按实际影响年限补偿;影响持续时间20年以上的,补偿计算时间不应低于20年。”因此,本项目占海影响按照25年补偿。
(略) 场平均价格,底栖生物按1.2万元/t、商品鱼苗1元/尾,鱼类成品按30元/kg计算,本项目建设造成海洋生物资源损失经济价值0.978万元,详见表3.1-4。
表3.1-4 本项目建设生态损失经济价值估算
生态损失 | 影响方式 | 损失量 | 补偿 年限 | 补偿量 | 单价 | 金额 (万元) |
底栖生物 | 桥梁桩基占海 | 28.77kg | 25 | 0.72t | 1.2万元/t | 0.86 |
鱼卵、仔稚鱼 | 悬浮物影响 | 121尾 | 3 | 363尾 | 1元/尾 | 0.036 |
游泳生物 | 悬浮物影响 | 0.87kg | 3 | 2.61kg | 30元/kg | 0.078 |
合计金额 | 0.978万元 |
3.2用海生态影响分析
3.2.1水动力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1.附近潮流场基本方程
(1)基本方程
模型基于二维平面不可压缩雷诺(Reynolds)平均纳维埃-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浅水方程建立,对水平动量方程和连续方程在范围内进行积分后可得到下列二维深度平均浅水方程:
连续方程:
(3.2-1)
动量方程:
(3.2-2)
(3.2-3)
式中:— 为自静止海面向上起算的海面波动(潮位);
h — 静水深(海底到静止海面的距离);
H — 总水深,H=h+;
x和y为原点置于未扰动静止海面的直角坐标系坐标;
u和v分别为沿x、y方向的垂向平均流速分量;
为柯氏参数,其中是地转角速度,是地理纬度;
g为重力加速度;
CZ——谢才系数,,n为曼宁系数;
——x、y方向水平涡动粘滞系数。
方程(3.2-1)、(3.2-2)和(3.2-3)构成了求解潮流场的基本控制方程。为了求解这样一个初边值问题,必须给定适当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2)边界条件
在本次研究采用的数值模式中,需给定两种边界条件,即闭边界条件和开边界条件。
1)开界条件:
所谓开边界条件即水域边界条件,在此边界上,或者给定流速,或者给定潮位。本研究中开边界给定潮位,即:
(3.2-4)
2)闭边界条件:
所谓闭边界条件,即水*交界条件。在该边界上,水质点的法向流速为0,即:
(3.2-5)
对于潮滩,水*交界的位置随着潮位的涨落而变化,因此模型中考虑了动边界内网格节点的干湿变化。
(3)基本方程初始条件
=
= (3.2-6)
其中,、、分别为初始流速和潮位。在本次模拟中,初始流速和潮位均为0。
(4)基本方程数值方法
a. 空间离散
模型对计算区域的空间离散采用的是有限体积法,可对不同的计算区域采用多种网格剖分形式。在岸界和工程结构物附近采用非等距三角形网格进行单元划分,大大增强了系统对岸线变化和结构物形状的适应性,提高了计算精度。
b. 浅水方程
对浅水方程的具体积分求解过程比较复杂,在此不对其展开论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求解浅水方程时,对相邻单元交接面的处理是采用了近似Reimann算子对两单元之间的对流通量进行计算,同时还采用了ROE方法对左右进出单元的单独变量进行估算。通过采用线性梯度重构方法(Linear gradient-reconstruction technique)在空间上可以实现二阶精度。
对于二维平面潮流数值模型中的浅水方程,可用两种时间积分方式进行积分,即低阶积分和高阶积分,其中低阶积分采用了一阶显式欧拉法,高阶积分采用了二阶朗格-库塔(Runge-Kutta)法。在该次数值研究中采用了低阶积分格式对浅水方程进行积分。
2.数值模拟资料选取与控制条件
在浅海,流场预测一般采用二维模式。二维模型基于深度平均二维化的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结合海区的实际初边值条件,通过数值方法求解。
(1)计算域设置
本项目所建立的海域数学模型计算域范围119.5°E~122.3°E,39.5°N~41.0°N、网格分布及水深地形见图3.2-1~图3.2-3。为了能清楚刻画工程海域地形,真实反映工程前后的潮流状况,将本工程附近海域进行局部加密。模拟区域工程前网格由71141个节点和*个三角形网格组成,工程后网格由71443个节点和*个三角形网格组成,最小空间步长为1.4m左右。
表3.2-1 数学模型计算域范围表
点号 | 经度 | 纬度 |
A | 119.5 | 39.8 |
B | 121.2 | 39.5 |
C | 122.3 | 40.5 |
D | 121.8 | 41.0 |
图3.2-1 计算域整体网格地形图
图3.2-2 项目周边区域网格地形图
图3.2-3 工程区域网格地形图
(2)水深和岸界
工程周边水深数据采用实测水深,外海水深来自DHIC-Map以及本项目收集的不同时期的海图;岸线提取自Landset8卫星的2022年遥感影像,经配准后目视解译提取平均大潮高潮线作为模型岸线,并在不同区域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网格空间分辨率。
(3)开边界条件输入
本次数值计算模型边界采用潮位控制,计算时给定每条边界上不同节点处的潮位值,节点处的潮位值通过中国海洋大学开发的ChinaTide潮汐预报软件取得。
潮汐预报软件ChinaTide可以在给定计算点的经纬度及时间区间的情况下通过潮汐模型即可得到潮位过程。
此模型可以考虑Q1、P1、O1、K1、N2、M2、S2、K2、Sa等9个主要分潮,其中Sa分潮为天文气象分潮。通过插值计算和数值计算,可以获得计算域内所有网格点上的9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利用这些调和常数,通过内插,可按下式进行海域内任意点的潮汐预报。
其中,为潮位,、为第i个分潮的调和常数,为分潮的角速度,t为时间;为分潮的交点因子,为分潮的天文初位相,为分潮的交点订正角。
(4)计算时间步长和底床糙率
模型计算时间步长根据CFL条件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模型计算稳定进行,最小时间步长0.005s,最大时间步长30s。底床糙率通过曼宁系数进行控制。
(5)水平涡动粘滞系数
采用考虑亚尺度网格效应的Smagorinsky (1963) 公式计算水平涡粘系数,表达式如下:
(3.2-7)
式中:cs为常数,l为特征混合长度,由,(i,j=1,2)计算得到。
(6)干湿边界处理
模型中对干湿边界的处理采用的是动边界技术,在计算过程中,系统会计算每一个单元的水深变化值,根据对干边界(dry),漫水区(flood)和湿水区(wet)预先所设定的不同水深值,实时判断出计算单元的水深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简单地说,如果监测到单元的水深值小于干边界值,则系统将把该单元从计算中移除,输入该单元的动量通量为0。
3.模型验证
(1)潮流过程验证
1)验证资料
潮位验证数据采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工程区域进行的临时验潮数据,验潮站位置见图3.2-4,验潮时间2019年7月4日12:00点-7月5日12:00。
流速、流向验证采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工程附近海域开展的大潮期6个站位的实测数据,测站位置见图3.2-4,观测时间为2019年7月4日12时至7月5日12时(农历六月初二至初三)。观测点位置坐标见表3.2-2。
图3.2-4 实测潮流、潮位观测站位示意图
表3.2-1 实测海流观测站位表
站位 | 大潮 | 观测要素 | |
经度 | 纬度 | ||
1# | 122°01.839′ | 40°13.817′ | 潮流 |
2# | 122°03.464′ | 40°16.436′ | 潮流 |
3# | 122°06.031′ | 40°20.030′ | 潮流 |
4# | 122°08.547′ | 40°22.547′ | 潮流 |
5# | 121°58.734′ | 40°16.951′ | 潮流 |
6# | 122°04.444′ | 40°22.717′ | 潮流 |
潮位站 | 122°04.957′ | 40°13.9415′ | 潮位 |
2)潮位验证
图3.2-5给出了潮位验证站位实测和计算潮位过程线比较。从计算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工程海域的潮汐属于半日潮。一日潮位过程包括二个涨潮、落潮过程。潮位计算值和实测值在量值、位相上吻合良好。本次验证高低潮时间的潮位相位偏差都在0.5h以内,高、低潮位值偏差亦基本在10cm以内,满足《水运工程模拟试验技术规范》(JTST231-2021)要求。说明数学模型模拟的工程附近海域潮波运动与天然潮波运动基本相似,数学模型采用的边界控制条件是合适的,地形概化正确,能够反映本海域内潮波传递和潮波变形。
图3.2-5 潮位验证图
(3)流速流向验证
图3.2-6为观测期间流速和流向的计算和实测值的对比,以及大潮(2020-6-21日~23日)期间工程附近P2~P5测点的垂线平均流速、流向验证图。
由图可见,各验证点计算流速和实测资料基本吻合,数值模型很好了刻画了该海域的涨落潮特征,整体流速、流向趋势及量级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该海域的观测期间的流速在0.04~0.6m/s左右,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涨、落潮段平均流速偏差小于10%,验证结果符合《水运工程模拟试验技术规范》(JTST231-2021)要求,计算结果与实测憩流时间和最大流速出现的时间偏差小于0.5h,计算流速、流向过程线的形态与实测值情况基本一致,从大、小潮流速、流向验证的资料看,数模能够客观反映工程区附近海域的潮流运动规律。
(a)1#流速、流向验证
(b)2#流速、流向验证
(c)3#流速、流向验证
(d)4#流速、流向验证
(e)5#流速、流向验证
(f)6#流速、流向验证
图3.2-6 大潮期实测流速/流向与计算流速/流向对比
(2)潮流场基本特征
1)项目建设前流场
数值模型计算完成之后,可得到本项目周边海域大潮期潮流场的分布情况,大潮期涨急、落急时刻潮流场如图3.2-7~图3.2-14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模拟海域一天包括两个涨落潮过程。基本的潮流历程为:7月4日18:00为第一次涨潮流过程,历时6.0h;7月4日18:00 —24:00为一次落潮流过程,历时6h;7月5日00:00—6:00为第二次涨潮流过程,历时6.0h;7月5日6:00—12:00为第二次落潮流过程,历时6.0h。涨、落潮流历时大致相同。
本项目外海潮流在涨急、落急时刻为NE~SW向,涨急时刻顺辽东湾东岸向湾顶流动,落急时刻顺岸向湾口流动。由于项目与外海连通的南北两侧均存在大型港口,由于港口对涨、落潮流的遮蔽作用,在涨急、落急时刻本项目西侧海域潮流作用十分微弱,流速由外向内逐渐减小,涨急时刻围堰附近最大流速约为0.1m/s,落急时刻最大流速约为0.08m/s;同时北侧港口在涨、落急时刻由于挑流作用,存在流速较大的挑流区,涨急时刻最大流速约为0.53m/s,落急时刻最大流速约为0.67m/s。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一狭长过水通道,连接东、西两片开阔水域,由于距离外海较远兼之西侧围堰的阻水效应(围堰透水率设置为0.1),项目周边水动力背景强度较弱,东、西两侧水域流速仅在0.01m/s左右。本项目拟建设桥墩处由于水深较浅、潮流过水断面狭窄(最窄处仅在20m左右),因此桥墩周边潮流作用较强,涨急时刻最大流速约为0.45m/s,落急时刻最大流速约为0.27m/s。随着东、西两侧过水断面逐渐变宽,潮流作用也逐渐变弱,涨、落急时刻最大流速降低至0.01m/s。
根据流速验证情况及以上的流场图中也可以看出,数学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工程海域附近的流场特性,满足了工程需要,可以用于后续的工程建设的水动力场预测。
图3.2-7 项目建设前海域大潮期涨急时刻流场图
图3.2-8 项目建设前海域大潮期涨急时刻工程局部流场图(红色虚线为透水围堰)
图3.2-9 项目建设前海域大潮期涨急时刻围堰周边流场图(红色虚线为透水围堰)
图3.2-10 项目周边大潮期涨急流场图
图3.2-11 项目建设前海域大潮期落急时刻流场图
图3.2-12 项目建设前海域大潮期落急时刻工程局部流场图(红色虚线为透水围堰)
图3.2-13 项目建设前海域大潮期落急时刻围堰周边流场图(红色虚线为透水围堰)
图3.2-14 项目周边大潮期落急流场图
2)项目建设后流场
为了研究项目建设对工程海域水动力环境的影响,通过数值模型,对工程后的潮流场进行了预测。给出了项目实施后工程附近海域大潮期间涨、落急时刻流场图(见图3.2-15、图3.2-16)。
本项目工程主体为6个直径约为1.3m的桥墩,由于CFL条件的限制,模型将其概化为边长为1.3m的矩形。项目在工程海域实施之后,桥墩由于尺寸限制,对所在区域流场的影响仅在桥墩邻近区域,对于较远距离潮流影响有限,更不会改变所在区域整体流场结构。仅在桥墩迎流侧及背流侧由于墩体的阻流效应及遮蔽效应,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流场,使得流速产生小范围减小。
图3.2-15 项目建设后工程周边涨急时刻流场图
图3.2-16 项目建设后工程周边落急时刻流场图
(3)项目建设对附近潮流的影响
为明确本项目建设对附近潮流的影响幅度,本报告将桥墩建设后每个网格的流速值减去工程前流速值,得到本项目实施造成的流速变化图,如图3.2-17、图3.2-18所示。
由结果可知,本项目实施后,桥墩对周边潮流流速的影响主要分布在桥墩迎流侧、背流侧以及相邻桥墩之间,这是由桥墩建设引起的阻流效应和压缩过水断面引起的束水效应导致的。在迎流侧和背流侧,桥墩对流场的影响幅度和背景流速大小有关,桥墩所在区域流速越大,本项目引起的流速减小值越大,桥墩对流场的影响幅度和范围也越大;桥墩涨急时刻流速最大减小值约为0.47m/s,分布在北侧桥墩之间,落急时刻流速最大减小值约为0.3m/s,分布在南侧各桥墩之间。在顺潮流方向相邻桥墩及近岸之间区域,涨急时刻流速最大增加值约为0.19m/s,位于大桥南岸;落急时刻流速最大增加值约为0.06m/s,同样分布于大桥南岸。
图3.2-17 大潮涨急时刻流速变化
图3.2-18 大潮落急时刻流速变化
3.2.2水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悬浮泥沙输运扩散评估模型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工程施工期间,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是桥梁桩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悬浮泥沙在海洋水文动力条件的作用下扩散、输运和沉降,形成浓度场,对海域环境产生影响。通过预测求得悬浮泥沙扩散的浓度场后,即可依据海水水质标准,评价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
(1)数学模型
悬浮泥沙的输移扩散模式,采用考虑悬浮物沉降的二维输移扩散方程。
(3.2-8)
、分别是和方向上的水平涡动扩散系数,采用经验公式。这里,为经验系数,这里取0.05;Xi,Yi分别为x,y方向的网格尺度;Ui,Vi分别为x,y方向的速度。Sd是沉降项,Ss是源强项。
(2)边界条件
流出时段满足:
(3.2-9)
流入时段满足:
P=P* (3.2-10)
式中,P*——开边界处海水Ss的背景浓度值,这里设为0。
数值差分采用QUICKEST格式。时间步长同潮流场。
2.悬浮泥沙源强确定
项目施工扰动海底泥沙进入水体主要发生施工桥梁基础管桩敲打形成过程中,但由于水深较浅,悬浮泥沙较容易沉降至海底,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钢板和施工桥梁管桩采用振动锤敲打沉入海底,下沉过程中,对海底底部泥沙扰动很小,海水中悬浮沙浓度增加有限;但在施工桥梁管桩和钢板的拔起过程中,由于振动锤的振动,钢管内或者钢板上附着的泥沙会进入水体,使得海水中悬浮沙含量增加,尤其是在振动锤作用下钢管拔起过程中。
施工桥梁钢管桩直径630mm,沉入海底4m左右,一次拔起过程约2h。最不利情况下,钢管拔起过程中,管内泥沙全部进入水体,则悬浮物发生速率为2.2kg/s(悬沙容重2000kg/m3)。
图3.2-19 桥梁桩基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源强
3.悬浮泥沙计算结果
图3.2-20为本项目产生的悬浮物浓度增量总包络线,表3.2-2为产生的悬浮泥沙增量各浓度的影响范围。从图3.2-20和表3.2-2中得出:本项目建设引起悬浮泥沙超二类水质标准范围(10mg/L浓度悬浮泥沙扩散范围)面积为0.0031km2,悬浮泥沙超三类水质标准范围(100mg/L浓度悬浮泥沙扩散范围)面积为0.0006km2,悬浮泥沙超四类水质标准范围(150mg/L浓度悬浮泥沙扩散范围)面积为0.0046km2。
图3.2-20 本项目悬浮泥沙最大包络线
表3.2-2 悬浮泥沙扩散范围统计
分区浓度 | 分区面积(km2) | 水质标准面积(km2) |
10-20mg/L | 0.0011 | 0.0031 |
20-50mg/L | 0.0011 | |
50-100mg/L | 0.0009 | |
100-150mg/L | 0.0006 | 0.0006 |
>150 mg/L | 0.0046 | 0.0046 |
3.2.3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施工期对海洋沉积物环境的影响
本工程对海域沉积物环境的扰动主要表现在桩基施工阶段,流失的泥砂在附近海域沉降,引起局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的变化。由于其导致的悬浮泥沙来源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本身,一般情况下,其化学溶出物有限,对工程区周边既有的沉积物环境产生的影响甚微,不会引起海域总体沉积环境质量的变化。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扩散和沉降后,沉积物的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现有水平。施工过程中的各类废水及生活垃圾等均统一收集处置,避免直接排入海域。因此,项目建设不会对所在海域沉积物的质量造成持续影响。
2.运营期对海洋沉积物环境的影响
(1)桥面径流对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
桥梁在运营期向海洋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主要为桥面径流污水,含有SS和石油类等污染物质。根据工程分析,间歇排放的桥面雨污水携带少量污染物进入海域后,在潮流的作用下,随海水的流动而扩散、稀释,对海洋沉积物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小。
另外,桥梁运营后须配备专业队*负责栈桥的日常维护与管理,采用先进清扫设备对桥面实施保洁。桥面清扫物、建筑垃圾、路面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材料等,严格禁止向海域随意抛弃,统一收集后送垃圾填埋场妥善处理。通过实施严格的环境管理措施,预计在运营期不会发生固体废物污染海洋沉积物环境问题。
(2)风险事故对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
对海域沉积物可能造成大的影响的环节是环境风险的事故排放。桥梁建成通车后,过往通行车辆以运输风机和风电场检修车辆为主,不涉及危险品的运输,因此不存在危险品的倾翻、泄漏入海的风险。
3.2.4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设造成的生态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施工期生态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主要限定在施工范围之内,桥梁桩基施工作业将直接破坏底栖生物生境,并造成底栖生物的直接死亡。间接影响主要指施工水域的悬浮物浓度增加,导致水质变差,对底栖生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渔业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工程附近海域没有主要经济鱼类集中分布,不存在重要经济鱼类的洄游路线、索饵场、产卵场或育幼场所。
1.对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和浮游植物影响
水体中的叶绿素a含量、浮游植物的组成和数量是衡量和反映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基础。大量的实验及调查研究表明,水体透明度对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数量分布和变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
桥梁桩基施工作业会在水体中产生大量的悬浮物,在施工作业点周围将会形成一定范围的悬浮物高密度分布区域,从而引起水体悬浮物浓度增加,降低水体透光率,从而造成水体浮游植物生产力下降。从水生生态系食物链角度看,初级生产力下降,必将影响正常食物链的传递,最终导致水域可利用生物资源量下降。由于打桩作业施工是短期性的,对浮游植物和水体透明度造成的影响是暂时的、局部的、可逆的,随着工程施工的结束,影响随即消除。
2.对浮游动物影响
浮游动物作为水域重要的次级生产力,其大部分种类是鱼类的天然优质饵料、鱼苗和幼体,而工程施工将不可避免的对区域内的浮游动物生长发育产生威胁,进而对区域内渔业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
工程施工对水体的扰动,将使岸边水域中浮游动物的数量有所降低,同时水体中悬浮物含量的增加也导致水域中浮游动物数量的降低。此外,由于工程引起水体悬浮物的增加,降低水中透光率,引起浮游植物生产量的下降,进而影响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的丰度,间接影响大眼幼体的摄食率,最终影响其发育和变态。但如前所述这种影响是临时的,是可逆的,当施工期结束后,浮游动物的数量将逐渐恢复。
3.对底栖生物的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对底栖生物的影响包括:桥梁桩基占用海域对底栖生物及其生境造成损害;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物扩散造成的影响。
1)桩基占海造成的影响
本工程的桩基占海对底栖生物造成损害,占海范围内底栖生物将被彻底地损伤破坏,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生态经济补偿。
2)悬浮物扩散造成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附近水域由于底质表层淤泥受到搅动,产生悬浮物,其中2μm的细小颗粒会随着海水的运动而迁移,会在施工附近海域产生的悬浮物,降低海水透明度,透明度降低会使底栖生物正常的生理过程受到影响,但施工停止后可以逐渐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此类影响主要发生在悬浮物扩散影响范围内的水域。
4.对渔业资源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主要包括:悬浮物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低级生产力缺失对于渔业资源的影响。
1)悬浮物对渔业资源影响分析
悬浮物对鱼类的影响分为三类,即致死效应、亚致死效应和行为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直接杀死鱼类个体;降低其生长率及其对疾病的抵抗力;干扰其产卵、降低孵化率和仔鱼成活率;改变其洄游方公里, (略) 总面积的4.88%; (略) 区面积66.3平方公里,鲅鱼圈区66.4平方公里,老边区505.4平方公里, (略) 1610平方公里, (略) 3117平方公里。
(略) 位于渤海辽东湾东北岸,是辽东半岛上的 (略) 。中国八大水系之一的大辽河在这里与渤海相交汇。 (略) 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
(略) (略) (略) 沈阳166公里;南同“北方明珠” (略) 接壤,距离204公里;东北与中国“钢都” (略) 相依;东与中国最 (略) (略) 毗邻;北与辽河油 (略) 隔河相望,区域位置十分优越。
营口的水*空交通便利。哈大高铁、长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哈大公路(202国道)、庄林公路(305国道)纵贯南北;大营铁路、营大公路、盖岫公路连接东西,交通十分方便。营口港(包括鲅鱼圈港区和老港区)为全国19个主枢纽港之一。市域 (略) 输油管道通向营口港(鲅鱼圈区), (略) 输油管道经过境内。
(略) 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土质肥沃,水域面积及林地面积广阔,盛产水稻、水果及水产品,素有“鱼米之乡”、“水果之乡”的美称。
(略) 得天独厚的区域环境,成为中外客商关注的地区。1992年, (略) (略) 投资硬环境40优行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营口考察团曾在考察报告书中评价:“中国最具资源优 (略) 当首推营口”。近年来, (略) 先后被评为中国投资硬环 (略) 、中国最具发展潜 (略) 之一、中国 (略) 、中国 (略) 和中国最佳 (略) 。
根据《 (略)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4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34.9亿元,下降1.1%;第三产业增加值650.7亿元,增长4.4%。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484元,比上年增长2.9%。
2.鲅鱼圈区概况
鲅鱼圈区(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 (略) 中南部,辽东半岛中部、辽东湾东岸, (略) 的四个区之一, (略) 区南52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0°15ˊ~40°20ˊ,东经121°8ˊ~122°15ˊ。鲅鱼圈区海*通达、交通便捷。长大铁路、哈(尔滨)大(连)公路、沈(阳)大(连)高速公路、哈大高铁客运专线均从区内穿过。北距营口机场40公里,到沈阳桃仙国际机场180公里、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140公里、中国沿海十大港口之一的辽宁港口集团营口港坐落在开发区境内,是东北腹地最近、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鲅鱼圈行政区划面积289.85平方公里,下辖熊岳镇、芦屯镇、红旗镇3个镇,海星办事处、望海办事处、红海办事处3个办事处,58个社区居委会,48个自然村。全区总人口*人。鲅鱼圈区现有海岸线48公里,管辖海域面积368平方公里。盛产鲅鱼、对虾、海蜇、梭子蟹、虾皮等海产品。
根据《 (略) 鲅鱼圈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7.8亿元,同比增长1.4%,两年平均增长1.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12.2亿元,同比增长2.3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3.9亿元,同比下降1.7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1.7亿元,同比增长3.2%。三次产业比为3.2:37.1:59.7。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956元,比上年增长2.0%。
4.1.2海域开发利用整体情况
(略) 海域使用类型多样,包括开放式养殖、围海养殖、渔业基础设施、港口、航道、船舶工业、电力工业、盐业、油气开采、其它工业、浴场、旅游基础设施、海岸防护工程、科研教学等。
(略) 海水养殖主要以海水池塘养殖、浅海底播养殖为主要手段,兼有工厂化养殖。全市拥有海水养殖池塘面积120平方公里,海上增养殖面积110平方公里,滩涂养殖面积160平方公里,深水网箱6万立方米,海水工厂化养殖50.7万立方水体。主要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凡纳滨对虾、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菲律宾蛤仔、仿刺参、海蜇、大竹蛏、魁蚶、文蛤等。养殖总产量达*吨,其中菲律宾蛤仔产量达*吨,海蜇9220吨,凡纳滨对虾养殖8075吨,仿刺参2799吨,魁蚶2360吨,文蛤1100吨。
营口港是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承接中欧物流运输重要的中转港,也是沈阳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枢纽港,现有营口老港、鲅鱼圈、仙人岛、盘锦、绥中5 个港区。2021年,营口港货物吞吐量完成2.29亿吨,居全国港口第22 位。其中,外贸吞吐量8041万吨,居全国港口16位。集装箱吞吐量521万TEU,居全国港口吞吐量第10位。营口港现有外贸直航航线4 条,和通过天津、大连、宁波中转世界各地的外贸内支线3 条;集装箱内贸航线已覆盖中国沿海30多个主要港口,运量占东北港口的2/3,是国内沿海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枢纽港口之一。现已开通40 多条国内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和12条“营满欧”国际集装箱班列,海铁联运网络 (略) 和内蒙古东部地区,通达5 个国家、9 (略) 。“十三五”期间,在营口港区共完成海铁联运装卸量251 万TEU,占东北地区同类业务的比例由53.1%提高到64.7%,占全国同类业务的比例约为15.8%,位居全国首位。
统计显示,截止202 (略) 海域共确权469宗,海域使用面积为57482.07公顷。其中,渔业用海285宗,海域使用面积49989.73公顷;交通运输用海125宗,海域使用面积5757.97公顷;工业用海36 宗,海域使用面积1309.19公顷;旅游娱乐用海17宗,海域使用面积315.91平方公里;特殊用海5宗,海域使用面积107.79公顷;其它用海1宗,海域使用面积1.48公顷。
表4.1-1 海域权属数据统计表
用海类型 | 宗数 | 面积(公顷) | 百分比 |
工业用海 | 36 | 1309.19 | 2.28% |
交通运输用海 | 125 | 5757.97 | 10.02% |
旅游娱乐用海 | 17 | 315.91 | 0.55% |
其它用海 | 1 | 1.48 | 0.003% |
特殊用海 | 5 | 107.79 | 0.19% |
渔业用海 | 285 | 49989.73 | 86.97% |
图4.1-1 (略) 海域使用现状图
4.1.3 项目周边海域使用及权属现状
通过对用海项目周边海域的多次现场踏勘和对周边用海项目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和整理,本项目周边用海项目开发利用现状情况统计结果列入见表4.1-2,其分布情况见附图9。
本项 (略) (略) 鲅鱼圈区望海街道小董屯,华能营口发电厂贮灰场西北侧海域,该海域属于鲅鱼圈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根据资料收集和现场勘察,项目区及周边海域的开发利用活动包括工业用海、港口用海、渔业基础设施用海及开放式养殖用海等,项目区周边权属明确。
表4.1-2 周边海域权属情况统计
序号 | 项目名称 | 权属 | 用海类型 | 用海方式 | 与本项目位置关系 |
1 | 沈鼓集团 (略) 建设项目(已建设为 (略) ) | 沈鼓集团 (略) | 其他工业用海 | 建设填海造地 | 北侧约16m, (略) 大门 |
2 | 沈阳鼓风机 (略) 建设项目 | 沈阳鼓风机 (略) | 其他工业用海 | 建设填海造地 | 北侧约0.5km |
3 | 鞍钢(鲅鱼圈)煤堆场扩建项目 | (略) | 其他工业用海 | 建设填海造地 | 西南侧约0.7km |
4 | 产品输出储运库扩建 | (略) | 其他工业用海 | 建设填海造地 | 西南侧约0.7km |
5 | 鞍本钢铁集团营口港鲅鱼圈港区钢铁基地作业区钢杂泊位项目 | (略) | 其他工业用海 | 建设填海造地 | 西侧约0.7km |
6 | 鞍本钢铁集团营口港鲅鱼圈港区钢铁项目宽厚板专用码头工程 | (略) | 港口用海 | 非透水构筑物 | 西侧约0.8km |
桥梁北侧起点填海造地区域,在填海成*后土地进行了出让,目前项目周边土地权人信息见表4.1-3。桥梁北侧起点目前的土地权人为 (略) ,拟建桥梁下方有 (略) 污水排放管道, (略) 及污水排放管道的空间位置关系见附图2。热电公司及污水排放管道现状见图4.1-2、4.1-3。
表4.1-3项目周边土地出让情况统计
编号 | 使用权人 | 批复年份及编号 | 土地证面积(平方米) | 对应海域权属中编号 |
① | (略) | 2012/5066 | 49989.88 | 1 |
② | 沈鼓集团 (略) | 2012/5120 | *.02 | 1 |
③ | 沈鼓集团 (略) | 2012/5119 | *.03 | 1、2 |
④ | 沈鼓集团 (略) | 2012/5118 | *.19 | 2 |
⑤ | 沈鼓集团 (略) | 2012/5117 | *.65 | 2 |
⑥ | (略) | 2019/0197 | *.83 | - |
图4.1-2 桥梁下方排污口现状及标识牌
图4.1-3 桥梁正对的 (略) 大门
4.1.4 项目周边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根据《 (略) 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桥梁北侧连接*地为未批已填未利用围填海图斑,图斑编号*-0019,项目名称为营口鲅鱼圈临海工业区区域建设用海一期规划,该图斑具有行政审批手续,用海类型为港口用海,用海总面积为376.82公顷。根据生态评估结果,项目环境影响较小,不予拆除,由鲅鱼圈区统筹实施生态修复。修复内容包括:
1.建设2300米生态海堤;
2.修复0.07公顷滨海湿地;
3.拆除3处堤坝;
4.清淤整治52公顷河口区域;
5.增殖放流300万元。
该图斑的处置意见为后期补办手续。
本桥梁项目北侧第一排附图2、附图6。
4.2项目建设对周边海域的影响分析
根据项目周边海洋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保护规划,以及项目所在海域的开发利用现状,其中项目与海洋功能区划的位置关系见附图12、13,与生态红线区的位置关系见附图14,与辽东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位置关系见附图18,与渔业”三场一通道“的位置关系见附图19,与周边开发利用活动的位置关系见附图9。悬浮物扩散10mg/L等值线总包络线与海域使用现状叠置图见附图10。项目与周边保护目标及其位置关系详见表4.2-1。
4.2.1对望海寨农渔业区的影响
望海寨农渔业区位于项目东北侧,最近约2.7 km。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主要是施工产生的悬浮物扩散,影响水质和生态环境。根据报告前述章节分析,本工程桥梁施工悬浮物扩散影响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工程周边区域,且本工程所在海域与望海寨农渔业区海域有已填成*区的阻隔,项目施工悬浮物不会扩散至望海寨农渔业区范围内。且项目施工产生悬浮物扩散影响是暂时的,施工结束后,这种影响随之消失,水质状况可恢复至原有水平。因此,本项目建设和运营对望海寨农渔业区均无影响。
4.2.2对辽东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
本项目位于辽东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内,距离核心区的距离在22km以上。项目距离保护区核心区较远,不会对其产生影响。根据附图16和附图17可以看出,项目位于近岸海域,不占用辽东湾渔业资源“三场一通道”范围,且距离很远,并且其周边为临海工业区,均已填海形成*域,项目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域内。项目建设主要是施工期悬浮物扩散影响,影响范围仅局限于工程周边海域,且随着施工结束,影响也随之消失,因此项目实施对辽东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很小,不会对保护区主要功能及主要保护目标造成影响。
4.2.3对周边用海活动的影响
由第4.1节分析可知,本项目周边主要用海活动为填海造地用海、工业用海、港口用海、渔业基础设施用海及开放式养殖用海等,根据第3章工程建设对水动力、水质、沉积物、生态环境等资源的影响分析可知,项目对周边海域水质、沉积物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很有限。
桥梁北侧紧邻未批已填未利用围填海图斑,项目名称为营口鲅鱼圈临海工业区区域建设用海一期规划,桥梁第一排桥桩在该图斑北侧,桥梁用海范围与该已填未利用图斑不重叠,不会对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造成影响。
本工程的建设是服务于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用于连接华能营口发电厂贮灰场与临近道路。工程建成后,通过本桥往来与临近道路与贮灰场的车辆不会显著增加,但往来车辆均为中大型施工作业车辆,行驶中惯性大,制动距离长,车身重,会车通过能力差,机动灵活性差,行车交通风险较其他车型大。桥梁与临近道路接入点 (略) 正门,不仔细瞭望,谨慎驾驶,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对该公司车辆及人员正常进出造成一定影响。桥梁桥桩位置 (略) 排污管道,但不合理的施工方式会对排污管道造成影响。
4.2.4对海岸和岸滩的影响
工程在施工期建设将占用部分海岸和浅海海域。由于海岸的坡度较大,加上土质松,在平整场地,土方填挖、汽车碾压施工机械作业时,将不可避免地破坏植被,扰动土壤,改变取土的使用功能,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
因此,工程应优化施工设计,严格在划定的施工区域内施工,尽量减少施工期临时占地,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工程完成后应及时对临时用地进行生态和景观恢复。
表4.2-1 项目用海对周边海域开发利用活动影响一览表
序号 | 名称 | 方位 | 影响方式和程度 |
1 | 营口望海寨农渔业区 | 东北侧2.7km | 无影响 |
2 | 辽东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 | 位于其中 | 无影响 |
3 | (略) | 北侧,16m | 车辆/人员通行安全风险增加 |
4 | (略) 排污管道 | 桥梁下方 | 不合理的施工会破坏管道,对排污管道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
5 | 沈阳鼓风机 (略) 建设项目 | 北侧,0.5km | 无影响 |
6 | 鞍钢(鲅鱼圈)煤堆场扩建项目 | 西南侧,0.7km | 无影响 |
7 | 产品输出储运库扩建 | 西南侧,0.7km | 无影响 |
8 | 鞍本钢铁集团营口港鲅鱼圈港区钢铁基地作业区钢杂泊位项目 | 西侧,0.7km | 无影响 |
9 | 鞍本钢铁集团营口港鲅鱼圈港区钢铁项目宽厚板专用码头工程 | 西侧,0.8km | 无影响 |
10 | 海岸 | 部分占用 | 工程在施工期建设将占用部分海岸,将不可避免地破坏植被,扰动土壤,改变取土的使用功能,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 |
4.3利益相关者界定
利益相关者是指与项目用海有直接或间接连带关系或者受到项目用海影响的开发者、利益者,即与论证项目存在利害关系的个人、企事业单位或其它组织或团体。本项 (略) (略) 鲅鱼圈区望海街道小董屯,华能营口发电厂贮灰场西北侧海域,申请用海范围内该海域内无权属信息,未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根据项目用海对所在域开发利活动的影响,界定本益相关者有: (略) 。利益相关内容和和程度详见表4.3-1。
表4.3-1 本项目利益相关者一览表
序号 | 开发活动名称 | 相互位置关系 | 利益相关者 | 利益相关内容 | 协调情况 |
1 | (略) 北方热电 | (略) 大门16m, (略) 排污管道 | (略) | 车辆/人员通行安全风险增加;不合理的施工会破坏管道,对排污管道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 正在协调中 |
4.4需要协调的部门
根据4.2节分析,项目用海不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影响,无需要协调的相关部门。
4.4与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方案
与 (略) 关于交通安全的协调要求:1.制定项目施工期间与 (略) 交通安全衔接方案,保障项目正常施工和热电厂周边交通安全,尽量降低对热电厂正常运行的影响;2. 做好施工机械的管理工作,提醒施工人员注意交通安全,施工期应发布施工通告,并增设施工绕行标志或警示标志;3.营运期,在与大道接入点设置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车辆安全驾驶。
与 (略) 关于排污管道正常运行的协调要求:1.开展排污管线摸底,掌握管线的直径、内径和走向等管道铺设情况,完善桥梁详细设计方案,避让管道;2.完善项目施工方案,制定施工过程中的管道保护方案,避免施工过程破坏和影响管道。
协调进展:目前建设单位与 (略) 正在协调中。
4.5 项目用海对国家权益、国防安全的影响分析
4.5.1对国防安全和军事活动的影响分析
项目用海毗邻用海区内没有国防设施和军事活动区,没有涉及到军事用海,项目用海对国防安全和军事活动不会产生影响。
4.5.2对国家海洋权益的影响分析
项目用海没有涉及到领海基点,也没有涉及国家秘密,不会对国家海洋权益产生影响。
5.国土空间规划符合性分析
5.1与《 (略) 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原文:
全省共划定8个优化开发区域, (略) (略) 、金州区、 (略) , (略) 鲅鱼圈区, (略) 大洼区, (略) 太和区, (略) 龙港区、连山区等区域的海域,海域面积10789.5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26.12%。
一、发展方向和原则
——优化海域空间布局。控制开发强度,构建布局合理、开发有序、各具特色的沿海经济区。健全沿海城镇体系, (略) 集约紧凑发展。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功能分区,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打造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现代化辽宁港口集群。大力促进近海资源由生产要素向消费要素转变,打造优美滨海生活空间和亲水岸线。
……
二、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
(一) (略) 鲅鱼圈区海域
东北地区重要的现 (略) 、新兴装备制造和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沿海物流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
以营口港鲅鱼圈港区为依托,重点支持新兴装备制造和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大力发展集装箱、铁矿石、油品、钢材等的运输,逐步发展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加快发展港口商贸金融及港航服务业,建设与沈阳经济区出海大通道相适应的港口服务区。积极促进人口向沿海城镇集聚,打造沈大城镇发展轴的隆起地带。科学划定围海造地控制线、入海河道控制线及生态间隔区,加强滨海生态绿化廊道建设,推进沿海盐碱地改良绿化、沿海岸线海水侵蚀防护、近海生态修复、沿海沿路绿化、生态湿地保护。
符合性分析:
将本次项目用海范 (略) 海洋主体功能区分区图叠加,可见项目位于分区图中的优化开发区“ (略) 鲅鱼圈区海域”(附图11)。
本项目是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进场桥梁工程。风电项目属于清洁能源项目,风电项目的建设,有利 (略) 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且可替代并节约化石燃料能源,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的建设,可助力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的建立,进而带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略)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符合国家能源、产业及环境政策, (略) 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展方向和原则, (略) 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该海域“产业与城镇建设”的功能定位。本项目作为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外部配套的进场桥梁工程,项目建设同样符合《 (略) 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
5.2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
5.2.1《 (略) 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根据《 (略) 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项目所处的海洋功能区划为“鲅鱼圈工业与城镇用海区(A3-12)”,其周边海域的海洋功能区主要有鲅鱼圈港口航运区、营口海域保留区、营口望海寨农渔业区等。项目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见附图12。
项目所在海洋功能区管理要求:
1.海域使用管理要求
“(1)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模。(2)加强海域动态监测。”
2.海洋环境保护管理要求
“严格新增项目用海环评与监督管理,控制新增污染源于排污口,水质质量执行不低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质量执行二类标准。”
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建设跨海桥梁工程,是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进场桥梁工程,为风电项目建设提供必要的运输基础保障,项目为桥梁用海,桥梁采用透水桩基基础,不涉及围填海工程,对海域自然属性改变较小,符合海域使用管理要求。
项目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桩基作业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水质的影响,根据项目所在区域分析,由于该区域水动力条件较弱,项目桩基作业产生的悬浮泥沙影响范围有限,仅在项目周边范围内,而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影响随之消失;项目建设阶段人员生活污水和固废均严格控制、统一收集、不直接外排,对周边水质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项目建成后运营期主要作为风电项目进场桥梁使用,不涉及危险品运输,不涉及其他生产活动,项目区域不产生和排放废水、固废等污染物,因此,运营期对水质、沉积物和海洋生态环境等没有不利影响。
综上,本项目建设符合《 (略) 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符合其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海域使用管理要求和海洋环境保护管理要求。
5.2.2《 (略) 海洋功能区划(2014-2020年)》
本项目位于《 (略) 海洋功能区划(2014-2020年)》中的“鲅鱼圈工业与城镇用海区”(附图13)。海域开发利用现状:“主要为填海造地用海,部分区域存在渔业基础设施用海。”。该区域海域管理要求为:“(1)用途管制:本区域基本功能为工业与城镇用海,在基本功能未利用时允许兼容农渔业等功能。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2)用海方式控制:允许适度改变海域自然属性,鼓励采用人工岛、多突堤、区块组团等填海方式;(3)整治修复:优化围填海海岸景观设计。”海洋环境保护要求为:“(1)生态保护目标;沙河河口生态系统;(2)环境保护:加强海洋环境治理,对围填海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海域开发前基本保持所在海域环境质量现状水平,开发利用期执行海水水质不劣于三类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海洋生物质量不劣于二类标准。”其它管理要求:无。
符合性分析:本项目建设跨海桥梁工程,是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进场桥梁工程,为重要的配套工程,为风电项目建设提供必须的运输道路保障,属于电力工业配套工程,与区域的用途管制要求相一致;项目为桥梁用海,项目建设规模较小,且采用透水桩基基础,不涉及围填海工程,对海域自然属性改变较小,对周边水动力和水质、生态的影响也较小,不会降低该海域环境质量现状。综上,项目的建设符合《 (略) 海洋功能区划(2014-2020年)》相关要求。
表1-1 (略) 海洋功能区划登记表(A3-12)
表5.2-1 项目与所在海洋功能区符合性分析表
序号 | 功能区类别 | 功能区名称 | 功能区管控要求 | 符合性分析 | |
海域使用管理要求 | 环境保护管理要求 | ||||
1 | (略) 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 鲅鱼圈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 (1)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模。(2)加强海域动态监测。 | 严格新增项目用海环评与监督管理,控制新增污染源于排污口,水质质量执行不低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质量执行二类标准。 | (1)本项目为风电项目进出桥梁工程,属于电力工业配套工程用海,项目位于工业与城镇用海区,符合其所在功能区的主导功能定位。 (2)本项目桥梁采用透水桩基础,不涉及围填海工程,对海域自然属性改变较小,符合所在鲅鱼圈工业与城镇用海区的海域使用管理要求。 (3)本项目施工期主要是桩基施工悬浮物扩散影响,根据预测分析,悬浮物扩散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工程周边区域,扩散范围较小,且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不会降低该区域环境质量现状水平,符合区域环境保护要求。 (4)项目建成后运营期作为桥梁使用,不涉及其他生产活动,无新增污染源,不会造成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5)根据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调查海域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均能满足所在功能区的环境保护管理要求。 |
2 | (略) 海洋功能区划(2014-2020年) | 鲅鱼圈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 (1)用途管制:本区域基本功能为工业与城镇用海,在基本功能未利用时允许兼容农渔业等功能。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2)用海方式控制:允许适度改变海域自然属性,鼓励采用人工岛、多突堤、区块组团等填海方式;(3)整治修复:优化围填海海岸景观设计。 | (1)生态保护目标;沙河河口生态系统;(2)环境保护:加强海洋环境治理,对围填海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海域开发前基本保持所在海域环境质量现状水平,开发利用期执行海水水质不劣于三类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海洋生物质量不劣于二类标准。 |
5.3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目前, (略) 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根据《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本项目位于“工矿通信用海区”(见附图14)。根据《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要求“工矿通信用海区”是指“以临海工业利用、矿产能源开发和海底工程建设为主要功能导向的海域和无居民海岛”。
本项目建设为跨海桥梁,用于连接*域已填海区域,拟建位置为最短跨越,桥长仅为50米,且采用透水构筑物形式,与该区功能相兼容。项目不占用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
因此项目符合《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
5. (略)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 (略) 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作为报批建设项目用地用海依据的通知>》(辽自然资办函〔2022〕100号): (略) “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已于2022年11月1日正式启用,可作为建设项目用地用海报批的依据。
(略) “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中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详见附图15,项目不在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内,距离周边生态保护红线较远,距离项目最近的为北侧约5.6km的“大辽河口生态系统”生态保护红线区。本项目建设为跨海桥梁,规模较小,桥梁工程属于非污染型项目,无新增污染源,主要是施工期桩基施工产生的悬浮物扩散影响,主要集中在工程周边区域,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且工程周边均有已填成*区的阻隔,因此本项目建设不会对周边生态保护红线区造成影响。
5.5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5.5.1与《 (略) “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相符性
根据《 (略) “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总体布局为“ (略) 沿海区域资源环境禀赋、海域生态功能属性和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统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布局和黄渤海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深入实施“辽东湾”综合治理,巩固提升治理成效;重点保护“辽西沿岸”砂质海岸线,提升亲海空间品质;重点保护“辽河口鸭绿江口”河口湿地,维护典型滨海湿地生境;重点强化“辽东半岛沿岸”海洋环境风险管控,着力提升应对海洋环境突发事件能力;重点养护“黄海北部”渔业资源,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规划任务为“以“美丽海湾”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养护渔业资源,改善亲海空间品质,完善海洋治理体系,创新海洋治理模式,提升海洋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本项目为桥梁用海,采用透水桩基础,对海域自然属性改变较小,不占用自然岸线,不占用生态环境敏感区,桥梁属于非污染型项目,无新增污染源,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本项目桥梁是为后续风电场建设服务的,项目施工和运营期均不向海中排放污染物,各阶段实施环境跟踪监测,不会对区域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渔业资源、公众亲海空间等造成影响。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与《 (略) “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符合。
5.5.2与《 (略)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 (略)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表5.5-1和附图16,本项目所在区 (略) 鲅鱼圈区望海街道西侧海域,项目位于《 (略)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中的光辉至仙人岛南端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涉及的环境功能区为Ⅳ类功能区,主要功能为港口。本项目为风电项目进场桥梁工程,不影响该功能区主导功能的发挥。
本项目建设为跨海桥梁,属于非污染型项目,属于非污染型项目,主要影响为施工期桩基建设产生的悬浮物扩散影响,影响范围较小,且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运营期无污染物排放。项目建设不会对该海域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综上,本项目建设符合《 (略)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所划分的环境功能区要求。
表5.5-1 (略)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登记表
序号 | 功能区起止位置 | 功能区长度(km) | 功能区宽度(km) | 功能区主要功能 | 功能区类别 | |
起点 | 止点 | |||||
1 | 渤海营口盘锦交界处 | 光辉(东经122°15"北纬40°24") | 40.5 | 3.0 | 盐业、水产养殖、海水浴场、滨海风景区 | Ⅱ |
2 | 光辉(东经122°15"北纬40°24") | 仙人岛南端(东经121°58"59"北纬40°11"21") | 40.5 | 3.0 | 港口 | Ⅳ |
3 | 仙人岛南端(东经121°58"59"北纬40°11"21") | 营口大连交界处 | 10.5 | 3.0 | 海水浴场、水产养殖、滨海风景旅游 | Ⅱ |
5.5. (略) “三线一单”的符合性分析
2021年6月30日, (略) 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营政发〔2021〕2号),其中划定*域环境管控单元78个,划定海洋环境管控单元34个。
(略) 生态环境局提出“三线一单”管控单元查询申请,查询结果显示,项目位于重点管控单元内,环境管控单元编码为:HY*。
根据《 (略) 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营政发〔2021〕2号)要求:“重点管控单元。工业聚集区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污染减排、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人口集中区以有效降低资源环境负荷、强化精细化管理为重点;环境质量超标区域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为重点。”
项目所在管控单元管控措施见表5.5-2。(附图17)
表5.5-2 项目所在环境管控单元管控要求
“三线一单”环境管控单元-单元管控空间属性 | “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要求 | |||||||
海洋环境管控单元编码 | 海洋环境管控单元名称 | 行政区划 | 空间布局约束 | 污染物排放管控 | 环境风险防控 | 资源开发效率要求 | ||
省 | 市 | 县 | ||||||
HY* | 鲅鱼圈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 (略) | (略) | 2 | 1.本区域基本功能为工业与城镇用海,在基本功能未利用时允许兼容农渔业等功能。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 2. 允许适度改变海域自然属性,鼓励采用人工岛、多突堤、区块组团等填海方式。 | 加强海洋环境治理,对围填海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海域开发前基本保持所在海域环境质量现状水平,开发利用期执行海水水质不劣于三类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海洋生物质量不劣于二类标准。 |
本项目建设为跨海桥梁工程,是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进场桥梁,属于电力工业项目的配套工程,符合该区基本功能定位。桥梁采用透水桩基础,不涉及围填海工程,对海域自然属性改变较小,符合所在管控单元的空间布局约束要求。
根据本项目区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海水水质除部分站位无机氮超标外,其他各站位各评价因子均符合所在功能区执行标准要求,海洋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质量均满足一类标准要求。项目建设为桥梁工程,属于非污染型项目,无新增污染源,不会降低该区环境质量现状。项目实施符合该区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
综上所述,本项 (略) “三线一单”管控要求。
5.6与其他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5.6.1《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年)》的符合性分析
2021年4月《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东北亚海洋经济创新合作区。统筹辽东半岛*海空间,协同推进“渤海翼”与“黄海翼”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与智能制造、精致农业、食品深加工、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沿海布局。
推动核电、风电、太阳能和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和配套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海统筹,注重经略海洋,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成一批海洋产业集聚区和临港经济区。”
本项目属于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必要的进场桥梁工程,项目建设是为风电项目建设服务的,是其进场必要的运输道路。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为保障后续风电项目的建设,进 (略) 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清洁能源产业沿海布局,符合《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
5.6.2与《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的符合性分析
《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超前布局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统筹本地消纳和电力外送,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 (略) 场的基础上,到2025年,风电光伏装机力争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支持辽西北和其他资源条件较好地区加快发展风电,建设可再生能源基地,科学合理利用海上风能资源。
符合性分析:本项目建设为风电项目进场桥梁工程,是为后续风电场建设服务的,项目的建设 (略) 积极落实规划,科学合理利用风能资源,符合《 (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
5.6.3与《 (略) “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符合性分析
《 (略) “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第三章 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三、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氢能产业。支持煤制氢、化工尾气制氢、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等多种途径制氢。支持低成本制氢、储氢、运氢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首家氢能战略储备中心。谋划建设氢能码头和氢能贸易中心。风电产业。积极推进辽西北和贫困地区风电场建设,按集中与分散并举、*地与海上齐进的原则布局新增风电,鼓励风电就地消纳。光伏产业。重点支持在农村、废弃矿区等地利用闲置土地、荒坡、设施农业等发展光伏,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推进村级光伏电站建设,大力发展农光互补等分布式光伏发电,促进农村光伏建设与建筑、设施农牧业相结合。……
本项目是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进场桥梁工程,项目是为后续风电场建设服务的,有利于风电产业的发展。因此,项目建设符合《 (略) “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相关要求。
5.7与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为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进场桥梁工程,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2021年修订),本项目不属于国家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属于允许类,项目实施有利于风电产业的发展建设,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6.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用海,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建设工程用海最高期限为50 年。综合本工程实际用海需求及设计使用年限,确定本项目申请用海期限为25年。申请用海期限结束后,如果工程完好,需继续用海,应办理续期申请。
6.1 用海选址合理性分析
6.1.1 选址区位和社会条件能否满足项目建设和营运要求
1.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
随着化石资源(石油、煤炭)的大量开发,不可再生资源保有储量越来越少,同时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利用风力发电,可替代并节约化石燃料能源,减少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排放量。风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本风电场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体现。本项目服务的风电场工程装机容量25MW,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上网电量为63420MW·h。与燃煤电厂相比,以供电标煤煤耗314g/(kW·h)计,每年可节约标煤2.42万t。相应每年可减少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其中减少二氧化硫(SO2)排放量约126.8t,氮氧化物123.09t,二氧化碳(CO2)5.01万t,飞尘1022.73t。此外,每年还可节约用水,并减少相应的废水排放,节能减排效益显著。此外,每年还可节约用水,并减少相应的废水排放,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2.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风电场的建设不仅会带动地区相关产业如建材、交通、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的发展,而且可以为项目区域附近居民提供大量的施工、运维、农业种植等工作岗位,从而带动和促进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风电场的相继开发,风能将为地方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区域外协条件较好
项目所在区 (略) 鲅鱼圈区,距离营口老城区约60km。鲅鱼圈区是东北第二大港口、全国十大港口之一的营口港所在地,项目所处自然地理位置优越。施工设备、工程材料等均可通过*路解决。施工用水、通 (略) 政管网接入,用电直接由海花岛上施工电线路引入。营口地区有丰富的砂石料资源,足够满足跨海桥梁的石料需求。本工程基本不存在征地拆迁及征海。与周边利益相关者有较好的协调性,工程区域的环境现状完全能接纳本项目。本项目外部协作条件良好。
综上所述,本项目作为风电项目的基础设施保障,项目整体建设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提高地方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另外,本场址不涉及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无重要压覆矿产、军事设施等,场址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无大的工程建设制约因素。因此,区位和社会条件能够满足项目建设和营运要求。
6.1.2 用海选址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适宜性分析
1.气象条件
项目所在区域极少有台风直接登*影响,除极端气象条件如台风影响外,一般时间均可施工,作业条件良好。
2.水文动力条件
本项目周边海域均已填海成*,受各*域遮挡掩护作用,水浅流缓,水深基本在-2m 以浅,施工难度不大。
3.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址范围内总体属滨海平原地貌,场区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存在,也无地质灾害发育,场地整体稳定。根据场址区地质环境及地基土体的特征,初步判定场址区地基土、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钢结构均具有微~中等腐蚀性。
因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能够满足本项目建设和营运要求。
6.1.3项目用海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是否存在功能冲突
本次桥梁工程服务于“ (略) 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拟建风电场南侧区域均属于鞍钢一期、二期建设用地,协调难度较大,不具备可行性;因此采用在风电场北侧架桥进场。桥梁南段连接*域,申请用海单位已经取得了土地证,桥梁北侧申请用海与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为界,不占用其他用海。因此项目用海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不存在功能冲突。
6.2 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6.2.1 项目用海方式的合理性分析
(1)用海方式是否有利于维护海域基本功能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本区域海域基本功能为工矿通信。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连接风电场所在区域与周边道路的透水桥梁。项目用海的用海方式为跨海桥梁,透水式的桥梁方案有利于区域水体流通,有利于维护海域基本功能。
(2)用海方式能否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文动力环境、冲淤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实施后,桥墩对周边潮流流速的影响主要分布在桥墩迎流侧、背流侧以及相邻桥墩之间,这是由桥墩建设引起的阻流效应和压缩过水断面引起的束水效应导致的。在迎流侧和背流侧,桥墩对流场的影响幅度和背景流速大小有关,桥墩所在区域流速越大,本项目引起的流速减小值越大,桥墩对流场的影响幅度和范围也越大;桥墩涨急时刻流速最大减小值约为0.45m/s,分布在北侧桥墩之间,落急时刻流速最大减小值约为0.25m/s,分布在南侧各桥墩之间。在顺潮流方向相邻桥墩及近岸之间区域,涨急时刻流速最大增加值约为0.09m/s,位于两列桥墩之间;落急时刻流速最大增加值约为0.05m/s,同样分布于大桥北岸。
(3)用海方式是否有利于保护和保全区域海洋生态系统
本项目桥梁建设对于区域生态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本报告第5.2节分析内容,本项目的用海方式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的用海方式控制要求,属于适度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范围内。但桥梁设区域内的底栖生物永久消失,该影响是不可逆的,应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弥补对项目建设造成的海洋资源损失。
综上所述,项目采用跨海桥梁的用海方式,是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的维护海域基本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文动力环境、冲淤环境的影响和保全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可见,本项目的用海方式是合理的。
6.2.2 项目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根据桥梁设计,桥位选在水道顺直、稳定、狭窄的地段避免了不稳定的分汊、汇合、急弯和流冰、流木阻塞等问题。桥跨拟建位置为最短跨越,桥跨位置,拟建位置为最短跨越,无论往上游还是下游移动桥位或者增加桥梁斜交角度均会增加桥梁跨度,在满足大件运输最小转弯半径和弯道加宽值的前提下,造成桥梁建设成本增加。结合现场踏勘、现有地形图和厂家大件运输参数,风电场工程涉及较多重、大件设备,机舱、风机、叶片、塔筒等。机舱总重量约83.9T,运输尺寸为 9.5×4.5×4.2m;发电机重约14.9T,齿轮箱重约29T;轮毂重约47.6T,最长件为叶片,长度约89.3m,单个叶片重约25.5T。风机塔筒高约102.6m,总重约345T,由4节拼装而成,单节最重约109.74T(长度为 28.84m),单节最长为29.4m(重量为59.36T),塔筒最大直径为4.7m。根据目前场外交通条件,控制设备主要是风机叶片和塔筒。桥梁跨越位置需满足大件运输最小转弯半径的要求。
总体而言,项目总平面布置充分考虑本工程区域的自然条件、水动力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道路平面线形设计顺直、连续、均衡,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整个桥梁平面以规划的中心线为基础进行平面设计,桥的设计和布置满足根据相关行业的设计标准和规范。在满足各种功能的同时,本项目平面布置遵从和体现了集约、节约用海的原则。项目和周边用海活动无冲突,平面布置是合理的。
6.3 项目占用岸线的合理性分析
桥梁南侧连接海岸线的*域,本项目建设单位已于2010年取得了土地证,土地证范围按照岸坡坡脚位置确定。2019年海岸线修测时,岸线位置按照岸坡的坡顶确定,因此,建设单位土地证范围在海岸线以下,详见附图6。根据桥梁桥位平面布置图(附图2),桥梁南侧第一排桥桩位于建设单位已取得的土地证和2019年修测海岸线之间,桥桩至海岸线之间采用可移动钢桥面板作为引桥。经与海域和土地管理部门核实,建设单位土地证现行有效,桥梁申请用海位置与土地证衔接,因此,桥梁不占用海岸线。
6.4 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
6.4.1项目用海面积是否满足项目用海需求
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 (略) (略) 鲅鱼圈区小董屯华能营口发电厂贮灰场内,结合本风电场的风能资源、建设条件,拟在贮灰场场区布置5台单机容量为5.0MW的风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25MW。拟用地范围已由营口发电厂办理了土地使用证。开发建设本风电场,对调整电源结构,减少化石资源的消耗,缓解环境保护压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贮灰场目前与周边道路尚未连接,需要建设一座桥梁,用于施工车辆及营运后的运维车辆通行,拟建桥梁起于临近道路止于贮灰场,桥梁全长为50.04m(含背墙),全桥共设3跨,跨径布置为3×12m。桥梁宽度满足路段大型车单车道(3.75m)宽度通行需求。
本项目布置体现了节约用海、高效开发的原则,根据项目的平面布置设计,按照《海籍调查规范》和《海域使用面积测量技术规范》的规定,通过现场实测坐标点的验证,确定宗海界址点,得出本项目用海面积为0.1004ha。
因此,项目用海面积是满足项目用海需求。
6.4.2项目用海面积是否符合相关行业的设计标准和规范
本工程论证在内外业作业过程中,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2011)《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 02-01-2008)等相关行业的设计标准和规范,以技术和经济相统一的原则,确定了本工程的主要技术指标。设计中同时考虑国家通用规范、行业规范对本工程进行论证分析,确保结构安全、经济、适用并满足安全性、抗灾害性等要求。
界址点测量和用海面积量算符合《海籍调查规范》、《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和《宗海图编绘技术规范》,项目用海面积符合相关行业的设计标准和规范。
6.4.3项目用海减少海域使用面积的可能性
本项目为连接临近道路及华能营口发电厂贮灰场的唯一施工运输通道,参考周边工程地质、潮流要素,综合对比采用透水桥梁方案。项目总平面布置方案根据本工程的建设规模和水*域地形、地质、水文、周边拟建工程等条件,最终确定了本论证平面布置,得出本项目用海面积为0.1004ha。
因此,项目用海面积不能减少。
6.4.4 宗海图绘制及面积计算
1.宗海界址点的确定方法
根据《海域使用分类》(HY/T 123-2009)对海域使用的分类,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用海”中的“路桥用海”,用海方式为“构筑物”中的“跨海桥梁”。按照《海籍调查规范》第5.4.3.4节中的规定,“跨海桥梁及其附属设施等用海,以桥面垂直投影外缘线向两侧外扩10m距离为界”。因此北侧以桥梁实际建设位置为界,南侧岸边以申请用海单位已经取得的土地证为界。根据上述要求界定了桥梁的宗海范围。
2.宗海图的绘制方法
依据《海籍调查规范》中跨海桥梁宗海范围判定方法和项目平面设计方案,并结合工程区域海岸线界址线,确定了本项目的宗海范围。附图中界址点1-2-3-4-5-1所围成的区域即本项目的宗海范围。
(1)宗海位置图的绘制方法
宗海位置图采用工程区域矢量化底图作为宗海位置图的底图,将宗海界址图界定的宗海范围绘制在底图上,并按照《海籍调查规范》要求绘制其他海籍要素,形成本项目宗海位置图。
(2)宗海图界址点坐标及面积计算方法
依据工程设计文件和《海籍调查规范》(HY/T124-2009)要求,确定桥梁宗海范围。依据《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HY070-2003)要求,采用坐标解析法进行宗海面积计算。采用ArcGIS10.2软件根据项目宗海范围进行宗海界址点坐标推算及面积计算。宗海面积计算采用CGCS2000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3°分带,122°中央经线。经量算,项目申海用海面积为0.1004ha。
本项目用海界址范围的界定和面积量算符合《海籍调查规范》、《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和《宗海图编绘技术规范(试行)》等相关规范的技术要求。
6.5用海期限合理性分析
1.海域法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海域使用权最高期限,按照下列用途确定:1)养殖用海十五年;2)拆船用海二十年;3)旅游、娱乐用海二十五年;4)盐业、矿业用海三十年;5)公益事业用海四十年;6)港口、修造船厂等建设工程用海五十年。”
本项目用海方式为跨海桥梁,用海类型为交通运输用海中的路桥用海,根据海域法规定,桥梁用海最高申请年限为50年。
2.结构设计服务年限
本项目结构设计服务使用年限为25年。
3.本项目申请用海期限
从以上因素综合分析,结合项目特点,同时匹配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及路网的特点,便于海域使用管理,本项目申请用海期限为25年,符合海域法管理相关规定。
当项目的海域使用权到期后,工程完好,项目申请人仍需使用该海域,应依法申请继续使用,获批准后方可继续用海。
7.生态用海对策措施
7.1项目用海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本项目建设规模较小,不占用海岸线,且采用透水构筑物形式,项目用海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会对海水水质及海洋生物产生一定影响,施工人员产生的污染物可能会对海域产生影响。桥梁桩基占用海域,永久性改变了底栖生物栖息环境,造成海洋生物资源损失。
7.2生态用海对策措施
7.2.1水环境保护措施
1.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进度。
2.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施工营地设置环保移动厕所,污染物统一收集后外运处理,不外排。
3.合理规划施工场地的临时供、排水设施,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跑、冒、滴、漏现象。严格管理施工机械,严禁油料泄漏或倾倒废油料。本项目不在施工区域设置车辆冲洗场,车辆冲洗使用外部洗车场。
4.施工过程应对海域水质进行跟踪监测,根据跟踪监测结果控制作业量、调整施工进度。
7.2.2固废防护措施
1.施工中禁止任意向海洋抛弃各类固体废弃物,同时应尽量避免各类物料散落海中。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由施工单位负责及时清理处置。施工结束时,需做好施工现场的清理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工作,不得在地面有明显的固体废弃物残留。对有利用价值的施工废弃材料也应由施工单位负责及时清理处置。
2.施工期的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 (略) 政环卫处定期清运。
7.3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1.对渔业生物资源损失进行经济补偿
项目实施前应与有关渔业主管部门沟通和协商,本报告建议建设单位对渔业生物资源损失进行经济补偿,补偿额共为0.978万元。
2.生态修复措施
对因海上施工作业导致的生物量损失,应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如人工增殖放流。人工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1)增殖放流时间
结合《 (略) 现代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1-2020)》等相关规划,拟定本项目增殖放流计划为:施工结束后,于第二年4-7月进行增殖放流。
(2)增殖放流区域
根据《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SC/T 9401-2010)》中的相关要求,放流水域尽可能选择放流对象的产卵、索饵或洄游通道,同时远离水流条件变化剧烈的取水和排水区,且水质、水温、盐度、底质等自然条件适宜。渔业增殖放流区的选择应根据放流苗种的。施工产生的沉积物来源于本海域,不会对本海域沉积物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因此,本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扩散和沉降后,沉积物的环境质量不会产生严重变化,仍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
(4)项目用海对生态资源的影响
本项目桥梁占海造成底栖生物损失28.77kg,施工悬浮物造成鱼卵、仔稚鱼损失(折算成商品鱼苗)121尾,游泳生物损失0.87kg。工程造成海洋生物资源损害总金额约为0.978万元。
8.4 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结论
本项目桥梁位于 (略) 正门,桥梁建设和运营期会增加区域车辆/人员通行安全风险;桥梁下方为 (略) 排污管道,不合理的施工会破坏管道,对排污管道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目前建设单位正在与 (略) 协商沟通中。
8.5 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结论
本项目建设符合《 (略) 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和《 (略) 海洋功能区划(2014-2020年)》《 (略) 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的相关要求; (略) “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中生态保护红线、《 (略) “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略)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年)》《 (略) “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 (略) “三线一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2021年修订)等相关产业政策要求。
8.6 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结论
(1)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建设为华能营口电厂灰场25MW分散式风电项目进场桥梁工程,为后续风电场建设提供运输基础设施保障,有利 (略) 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且可替代并节约化石燃料能源,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空气质量,进一 (略) 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用海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不存在功能冲突,本次桥梁建设选址合理。
(2)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本工程道路平面基本遵循规划线位,工道路平面线形设计顺直、连续、均衡,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整个桥梁平面以规划的中心线为基础进行平面设计,设计合理。
(3)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
根据工程设计,本项目桥梁长度、宽度设计满足道路交通流量要求,根据《海籍调查规范》(HY/T 124-2009),大桥用海面积应以桥面垂直投影外缘线两侧外扩10m距离为界,经计算,桥梁工程申请用海面积0.1004ha,用海面积合理。
(4)期限合理性分析
本工程申请用海期限为25年。从设计年限看,本工程桥梁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从使用功能的角度满足本工程申请用海年限需求。综上,本项目申请的用海年限为25年合理。
8.7 项目用海可行性结论
项目服务于拟建设的风电场项目,其建设具有充分的必要性;本项目用海位于《 (略) 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的鲅鱼圈工业与城镇用海区(A3-12),项目用海符合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用海选址具有较好的自然、社会环境适宜。项目用海方式选取合理,平面布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有利于未来运营;用海面积满足实际需要和相关设计规范;申请用海年限合理;无重大利益冲突;工程建设不利因素影响如在加强安全管理,提高生态和环境等环保意识上,可以降到最低。
综上,本项目用海是可行的。
8.8建议
1.在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根据项目的特点委托有海洋监测资质单位对工程区域及周边敏感区等进行定期监测,以定期监控项目对这些敏感区的影响;
2.在项目施工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悬浮泥沙扩散防范措施,减小项目建设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附图
附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2 桥梁桥位布置图
附图3 桥型布置图
附图4 桥位横断面布置图
附图5 项目宗海位置图和宗海界址图
附图6 项目与岸线及邻近用海空间关系图
附图7 项目与风电场及周边路网关系图
附图8 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站位图
附图9 项目周边开发利用现状
附图10 悬浮物扩散范围与海域使用现状叠加图
附图11 (略) 海洋主体功能区分区图
附图12 (略) 海洋功能区划11-2020年)叠加图
附图13 (略) 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叠加图
附图14 项目与《 (略)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的叠加图
附图15 (略) 生态保护红线叠加图
附图16 本 (略)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叠加图
附图17 (略) “三线一单”环境管控单元分布叠加图
附图18 项目与辽东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叠加图
附图19a 地方性鱼类资源洄游模式图
附图19b 洄游性鱼类洄游模式图
附图20 建设单位拟建设风电场区域土地证书
附图21 环境跟踪监测站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