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评选推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申报、评选工作,现将拟推荐名单公示如下(见附件),公示期5个工作日(2024年1月3日-1月10日)。
如有异议,可以通过电话、信函、网上举报等方式向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反映问题。反映情况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举报材料要署名并提供联系方式,以便调查核实。
联系电话:0718-*
通讯地址: (略) 金子坝路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文艺和非遗科
邮政编码:*
附件:拟推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1月3日
附件
拟推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一、拟推荐先进集体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是隶属于咸丰县文化和旅游局的二级单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剧的项目保护单位。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仅存的两个南剧剧团之一,中心现有演职人员68人。其中有南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州级4人、县级25人;有1人被人社部、文旅部联合表彰为“先进工作者”,2人荣获“ (略) 戏剧牡丹花奖”。2018年,咸丰县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南剧传承研究基地”。2021年,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被中宣部文艺局确定为“为基层办实事”联系点。
南剧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备受欢迎,到了90年代,南剧人才流失严重,出现青黄不接断代现象,南剧走向没落。为使南剧这一传统剧种不失传,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积极向多方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复排传统剧目,创作创新剧目,积极组织演出。2005年,南剧的传承发展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拨付专项资金,为南剧培养后备人才,支持南剧打造剧目。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咸丰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在南剧传承、保护与发展上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搜集整理档案,对南剧进行抢救性保护。一是通过采集国家级传承人杨道运南剧传承、复排传统剧目的音视频,开展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完善音视频档案资料。二是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组建档案整理小组,联合来凤县南剧传。2007年以来,长达16年为全县各部门乡镇编创各类节目80余个,其中非遗作品达30余部,堂戏《金葫芦》 (略) 级戏剧展演,《村官》 (略) 大学生村官远程教育教材。创作非遗歌曲10余首,微电影10余部。其中山民歌《新伙计歌》成为土家歌舞的核心品牌,寇准文化主题歌《秋风亭上》在文化公园里宛转悠扬。他编导了融入非遗元素的“ (略) ”、“ (略) ”创建等县级以上宣传片30余部。其中《迁痕》获省电视宣传片一等奖,《老段搬家记》在央视新闻联播播放2分半钟。他在非遗项目的基础上,改良创新美食“神农全茶宴”、“红军宴”,“神农全茶宴”被央广总台国际网站译成十多个国家语言进行宣传。2022年7月,他牵头成立县文化研究中心,仅用93万元投入,打造了以非遗为主线的大型行浸式实景剧《千年巴东一夜回》,实现巴东夜演零突破, (略) 文旅厅多次点名表扬。2023年,他筹资30余万元,编创了电影剧本《杉杉来迟》,并带领纯巴东班底摄制。影中充分植入了巴东传统戏剧和土家木刻等传统技艺, (略) 州首部旅游和非遗深度融合的推广新形式。
(四)让非遗亮起来--他是文化振兴的“排头兵”。天道酬勤,短短3年时间,他带领巴东非遗一班人,以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为契机,非遗工作取得重大成果,让非遗在巴东真正“亮起来”。名录体系健全。全县共有非遗5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9项,州级15项,县级26项,普查资源后补108项。传承队*壮大。全县非遗传承人208人,国家级1人、省级10人、州级19人、县级178人;州民间艺术大师6人,省工艺美术大师2人。文化义工队*157人,文艺表演团队268支。阵地建设完备。现有非遗综合展示馆1个,传习基地17个,工艺工坊10个,非遗扶贫工坊5个,特色街区3条,技艺博物馆3个,国字号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研学成果显著。编印出版的书籍35本,拍摄的宣传片、汇报片4部。完成抢救性录音记录150G,视频调查记录30TB。传承活动丰富。三年来,全县开展非遗“六进”活动488场次,受众人群超6万人次,赴外交流展演活动27次,多次获得州级以上大奖。2022年7月,参加清江流域撒叶儿嗬邀请赛获团体最佳表演奖。2023年5月, (略) 调演中获最佳表演奖、演员奖。2023年2月,撒叶儿嗬“虎啸清江” (略) 参加第13届非遗展演获优秀表演奖。
躬逢盛事,其蔚未央。正如非遗工作将亘古不息一样,詹朝武的非遗故事也犹在半途。他说,我会终其一生做好非遗工作,在让文化“立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亮起来”的荆棘道路上继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