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 (略) 澜沧县芒汇河复合光伏电站接网工程等3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现将拟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1月22日-1月26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电 话:0879-*(传真)
通讯地址: (略) 思茅区园*路7号(*)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评单位 | 建设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 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 | (略) 澜沧县芒汇河复合光伏电站接网工程 | (略)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上允镇、富邦乡 | (略) 普洱供电局 | 湖北君邦 (略) | 新建线路起于澜沧县富邦乡芒汇河复合光伏升压站110kV出线构架,止于110kV上允变110kV出线构架,除光伏电站终端塔使用1基双回塔外,其余单回架设,线路全长17.6km。并于110kV上允变电站内扩建出线间隔1个。总投资2054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估算约27万元,占总投资的比例为1.31%。 | 一、项目建设的主要环境影响 (一)对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施工期扬尘、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等对周围大气环境及保护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对地表水环境的不利影响。施工废水以及施工期、运营期生活污水对地表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对声环境的不利影响。施工活动、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以及运营期输电线路对周围声环境及保护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影响。施工期产生的弃土弃渣、施工废物料、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五)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项目临时占地、永久占地、施工活动带来的影响。 (六)电磁环境影响。项目新建输电线路在运营期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对周围声环境及保护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 (七)环境风险的影响。本期上允变110kV出线间隔扩建工程不新增含油电气设备,不新增环境风险。输电线路运行期间无环境风险。 二、项目设计、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应重点做好的工作 (一)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对施工现场和物料运输的管理,施工面定期洒水,减少施工扬尘,进出场地的车辆限制车速,同时场内道路、堆场及车辆进出时洒水;施工现场禁止焚烧可燃垃圾。 (二)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施工单位要做好施工场地周围的拦挡措施,避免雨天开挖作业;输电线路施工人员租住周边民房,生活污水依托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置;施工优先采用人工拌和;线路评价范围涉及下允河,塔基位置应尽可能远离河岸,且禁止在水体冲洗贮油类车辆,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废水、垃圾等,禁止施工人员在靠近水域附近搭建临时生活设施。 (三)声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并接受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管理;施工单位优先选用低噪声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夜间施工;基础优先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进行施工;定期巡检设备和线路各类接口,确保接触良好。 (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纳入当地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施工废物料应分类集中堆放,尽可能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及时清运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架空线路基础开挖产生的余土分别在各塔基占地范围内就地回填压实、综合利用;基础施工剥离表土按规范要求集中堆放,施工完毕后用于复垦或植被恢复;在农田施工时,施工临时占地宜采取隔离保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应将混凝土余料和残渣及时清除。 (五)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1.避让措施。合理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的行走路线,避免对施工范围之外区域的动植物造成碾压和破坏;施工材料运输利用已建硬化道路和人行道路,山区林地立塔时,利用山区防火林带、邻近线路的检修道路,避免新开辟大开挖施工道路。 2.减缓措施。划定施工活动范围,设置临时拦挡,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基坑开挖尽量采取人工方式,合理安排强噪声施工行为的时间,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山地区域杆塔采取高低腿和主柱加高基础,临时堆土应集中堆放,回填多余土石方平整于塔基占地区域;高塔跨越林区,避免砍伐线路廊道林木,并采用无人机放线等环境友好型施工架线工艺;牵张场优先选择无植被或无自然植被区域,施工临时道路优先利用现有道路;施工前进行表土剥离,施工结束后用于项目区植被恢复或耕作区域表层覆土;施工现场使用带油料的机械器具,应铺设彩条布。 3.恢复与补偿措施。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应及时进行清理、松土、覆盖表层土,尽可能利用植被自然更新,部分区域选择当地的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严格检查进出施工区车辆和材料、及时销毁外来种;按照林地管理相关规定办理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在取得林地使用许可同意书前不得使用林地和采伐林木。 4.管理措施。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要及时报告当地林业部门;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期环境管理与教育培训、印发环境保护手册,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施工期严格施工红线,严格行为规范;在施工设计文件中应说明施工期需注意的环保问题,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环保设计要求施工;在人员活动较多和较集中的区域,粘贴和设置环境保护方面的警示牌;加强生态入侵风险管理,加强项目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控制。 (六)电磁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优化线路路径,对沿线居民点进行合理避让;架空线路需严格按照设计规范的设计高度进行设计;项目经过非居民区时,导线对地高度不得低于6.0m,经过居民区时,导线对地高度不得低于7.0m;架空线路与环境保护目标的水平距离及该处实际线高可能会随着后续设计深入而有所变化,后续设计、施工中应通过控制线高或与环境保护目标的水平距离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电磁环境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的要求;架空线路穿越非居民区时,在工频电场强度大于4000V/m且小于10kV/m的耕地、园地等公众容易到达的场所区域内设置警示和防护指示标志。 |
2 | 澜沧县甘河村复合光伏发电项目110kV送出线路工程 | (略)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发展河哈尼族乡、惠民镇 | 华能澜沧江(普洱) (略) | 云南科环 (略) | 项目新建110kV送出线路全长13.18km,单回路架设,起于在建110kV升压站110kV侧出线构架,止于已建110kV惠民变110kV进线构架,线路采用JL/LB20A-240/30铝包钢芯铝绞线,导线截面240mm2。全线共新建铁塔36基。 总投资178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估算约26.6万元,占总投资的比例为1.49%。 | 一、项目建设的主要环境影响 (一)对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施工期扬尘、施工机械尾气对周围大气环境及保护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运营期无废气产生。 (二)对地表水环境的不利影响。施工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处置不当可能会对周边地表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运营期无废水产生。 (三)对声环境的不利影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无人机架线产生的噪声以及运营期线路电晕放电对周围声环境及保护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影响。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建筑垃圾、施工弃土、生活垃圾等。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线路设备维修和更换产生的废旧设备、材料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五)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的主要影响有土地占用、地表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惊扰等方面,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运营期需对输电线路下方高大树木树冠进行修剪,工程采用高塔跨越林区,对区域生态影响程度不大。 (六)电磁辐射的环境影响。运营期输电线路会产生电磁辐射,对周围电磁环境及保护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项目设计、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应重点做好的工作 (一)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施工临时堆土集中堆放,土石方及时进行回填,回填过程采取了洒水抑尘措施;运输散体或粉状材料、废物时,对运输车辆采取密闭、包扎、覆盖措施,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路段行驶;施工过程中,利用彩条布覆盖临时堆存物料;清理施工基地周围散落的砂石及泥土,用于施工结束植被恢复的表土进行集中堆放并采取降尘、遮盖措施;严格落实防尘措施直至施工结束。施工结束后,按“工完、料尽、场地清”的原则立即进行迹地恢复,减少裸露地面面积。施工现场禁止将包装物、可燃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就地焚烧。 (二)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线路跨越勐垒河架线施工,采用一档跨越的方式,不在河中立塔,架线时采用牵张力放线和无人机放线施工工艺,减少了对河流的影响;施工废水、洗手废水沉淀后回用于施工区域洒水抑尘和施工作业,废水不外排;施工期间未向水体排放废水、倾倒垃圾、弃土、弃渣;施工场地未设置厨房,施工人员就餐为外购或依托周围居民生活设施;禁止向水体排放废水、废渣。 (三)声环境保护措施。施工单位采用噪声水平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施工机械,优先选用低噪声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或采取带隔声、消声设备的机械设备,控制设备噪声源强;同时加强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保养,减小机械故障产生的噪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不施工;施工单位文明施工,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控工作,并接受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管理;运输车辆经过居民点时减速并禁止鸣笛。项目施工至今无噪声投诉事件发生;对施工人员进行文明施工教育,运输车辆禁止鸣笛,控制设备噪声源强,直至施工期的结束。 (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施工期间做好土石方开挖工程环境管理。对表土进行剥离存放,土石方及时回填、夯实、平整,就地利用。根据现场调查的情况看,施工场地内有少量施工砂石留存,施工区域偶见少量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堆存;清理施工场地遗留的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施工现场设置封闭式垃圾桶,当天由施工人员带走至垃圾收集点处置;建筑垃圾分类集中堆存覆盖,可回收的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至合法的建筑垃圾消纳场,禁止丢弃在施工场地内,对剩余表土采取遮盖措施,在施工结束后用于场地植被恢复;施工结束后,对施工迹地进行恢复。 (五)降低生态环境影响措施;施工设计阶段合理设置线路档距、优化杆塔类型、导线高度设计、塔基类型选择、施工架线方式等,在施工期间严格控制施工范围,仅对塔基占地区域内的植被进行了修剪与清理,未对重点保护植物造成破坏;架空线路塔基因地制宜采取全方位长短腿配高低基础,避免塔基大开挖;在施工场地设置了彩条布进行围挡,未对施工区域外的植被造成大面积破坏,也无动物捕杀现象发生。工程严格按照批准的地点、面积、时限、用途使用林地,依法缴纳林地、林木补偿费;对已施工完毕的塔基周边遗留的土方、砂石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进行清理,清理过程采取降尘措施;施工结束的场地内拆遗留的架线、紧线设备,对施工场地内的可回收的施工材料进行资源回收利用;对已施工完毕的塔基周边原有植被类型恢复,恢复原有土地使用功能;施工工作中,如发现保护动物活体,避免主动伤及,严禁捕杀,而应采取自我保护性驱赶,使其远离施工场所,并向林业管理部门汇报相关情况;各临时施工场地施工结束后应当及时拆除施工设施,并恢复原貌或恢复原使用功能。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严格落实动植物、水土保持措施;施工结束后按相关部门要求对施工临时占地、施工迹地进行清理和恢复等措施;由于项目尚未建设完成,施工期间还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工作,定期编制环境监理报送相关部门。 (六)电磁环境保护措施。建设单位应在线路铁塔醒目位置张贴警示和电磁防护标志,提醒无关人员禁止靠近,避免意外事故。对当地群众进行有关高压线路和设备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在高压走廊内的停留时间;运行期主要设备大修前后,定期开展环境监测,确保电磁、噪声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加强线路日常管理和维护,使其保持良好运行状态,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电磁环境知识的培训,加强宣传教育。 |
3 | 那*田光伏发电项目220千伏联络线工程项目 | (略) 思茅区思茅港镇、龙潭彝族傣族乡、六顺镇、云仙彝族乡、南屏镇 | (略) 思 (略) | 中国能源建 (略) (略) | 那*田光伏发电项目220千伏联络线工程项目起于那*田220kV升压站构架,止于南屏西220kV升压站构架,新建线路电压等级为220kV。线路全长45.5km,单、双回设计,新建路径长45.5km,其中单回段线路长45218m,双回段线路长282m,新建铁塔94基。本项目总投资为6268万元,其中环保投资共计95.2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52%。 | 一、项目建设的主要环境影响 (一)对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施工期大气影响主要为施工扬尘及运输车辆尾气,来源于基础开挖、施工垃圾清理及堆放、运输道路扬尘等。运营后无废气产生,不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 (二)对地表水环境的不利影响。本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来源于输电线路施工架设,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及建筑施工废水。投运后无废污水产生,不会对沿线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 (三)电磁环境的环境影响。项目新建输电线路在运营期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对周围声环境及保护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对声环境的不利影响。输电线路施工期的主要噪声源有车辆运输、基坑开挖、架线施工中各种机具的设备噪声。运营期输电线路对周围声环境及保护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影响。项目施工期固废主要包括弃土石方、建筑垃圾、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运营期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旧设备、材料等,集中收集后回收利用。 (六)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的主要影响有土地占用、地表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惊扰等方面。运营期主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线路下树木削枝和对野生动物惊扰。 (七)环境风险的影响。本项目为输电线路工程,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169-2018),本项目运营期不涉及导则附录中的风险物质,不开展环境风险评价。 二、项目设计、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应重点做好的工作 (一)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对施工场地四周连续设置封闭围挡、施工现场临时堆放的裸土及其他易起尘物料应使用防尘网进行覆盖、施工现场渣土运输车辆采取覆盖措施,严格控制土方装载量,土方装载的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挡板,防止土方撒落、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包装物、可燃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施工结束后,对施工迹地进行恢复。运营期不涉及大气污染物。 (二)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在线路跨越地表水架线施工时,采用一档跨越的方式,不在河中立塔,架线时采用飞艇、动力伞或无人机等放线施工工艺,减少对河流的影响;塔基位置应尽可能远离河岸,跨越地表水两侧的铁塔塔基应根据地形实际采用高低腿铁塔减少水土流失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加强机械的日常维修保养,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另外,雨天应对各类机械、粉状物料进行遮盖防雨;同时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塔基及周边进行植被恢复。运营期不涉及水污染物。 (三)电磁环境保护措施。合理选择导线直径及导线分裂数,并提高线路的加工工艺,降低线路周围的工频场强;项目220kV输电线路单回段在通过居民区时,其导线架设最低距地高度不得低于9m,双回单边挂线段在通过居民区时,其导线架设最低距地高度不得低于7.5m;线路选择时已尽可能避开环境保护目标,项目架空输电线路与电力线路、公路、树木等的距离,必须满足《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架空输电线路电气设计规程》(DL/T5582-2020)相关要求,严格按规范要求留有足够净空距离。 (四)声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利用噪声强度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特性,将较强的噪声源尽量设在远离居住区的地方;输电线路禁止夜间进行施工,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运营期本项目输电线路在施工时合理选择送电导线结构,确保导线对地高度,降低运营期送电线路的可听噪声水平,确保噪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 (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施工期间垃圾分类集中堆存、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集中收集后清运至当地政府指定的堆放场所处置;施工场地内产生的零星生活垃圾收集后带回居住村镇一起处置。运营期将定期进行设备维修和更换,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旧设备、材料等,这些废弃物主要是废弃的导线、螺丝钉等铁质材料,集中收集后回收利用。 (六)降低生态环境影响措施。施工期优化施工方案,减少临时占地占用的农田、耕地面积,必要时用彩条布、钢板等隔离,减少对农田、耕地的耕作层土壤的扰动和破坏;线路经过林区时,采用高跨设计,避免大范围砍伐林木现象,施工中通过采用空中张力放线技术,减小放线通道的林木砍伐量;施工期优化布置,不得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设置施工营地、取土场、弃渣场(弃土场)等。运营期项目运行期对线路和塔基进行定期巡查和检修,应对运行维护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尤其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禁止维护人员引入外来物种,不对周边的动植物及生态环境进行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