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见附件
(注:以下内容为附件图片识别,个别文字可能不准确,请以附件为准)
(略) 财政局关于转发吉林省财政厅
等四部门《关于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
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长财会〔2024〕208 号
各区(开发区)财政局、 (略) 财政局,各有关企业、单位:
(略) 属企业的 2023 年年报工 (略) 国资委部
署完毕。为强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进一步加大对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力度,全面提升企业会计
信息质量,督促企业扎实做好 2023 年年报工作,现将省财政厅、
省国资委、省金融监管局、省证监会《关于做好企业 2023 年年
报工作的通知》(吉财会〔2024〕68 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
遵照执行。
附件:关于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略) 财政局
2024 年 3 月 25 日
关于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吉财会〔2024〕68 号
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财政局、国资委(国资监管机构),
国家金融监督 (略) (州)监管分局,各县(市)财
政局,有关企业,有关单位:
根据《财政部 (略) 国资委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切实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
的通知》(财会〔2023〕29 号)要求,为督促我省相关企业
和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扎实做好 2023 年
年报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企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持续提升年报质量。企
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并加强会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履行
会计信息质量主体责任,强化内部财会监督作用,建立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在年报编制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企业
会计准则,重点关注近年来年报工作通知中强调应予关注的
准则实施重点问题,全面提高企业年报编报质量。
二、会计师事务所应恪尽职守,持续提升审计质量。会
计师事务所要严守独立性底线,持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着
力提升审计执业质量。在年报审计中,强化财务信息披露规
则执行监督, (略) 内部控制审计,聚焦财务造假、
退市等重点风险领域,坚持做到早识别、早处置,及时对不
实会计信息纠偏,切 (略) 场财务信息质量。
三、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持续强化监督管理。
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宣传贯彻,加大协同配合力度,强化监
管,密切跟踪企业 2023 年年报编制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等
相关情况。各市县和有关单位要督促辖区内有关企业严格执
行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管理规定,做好年报编制的业务指导,
将掌握的本地区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中的有关情况、问题
建议等及时向省级各有关部门报告,切实推动企业做好年报
编制工作,促进企业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附件:财政部 (略) 国资委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切实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
的通知(财会〔2023〕29 号)
吉林省财政厅
吉林省国资委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吉林监管局
吉林证监局
2024 年 1 月 29 日
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切实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财会〔2023〕29 号
各省、自治区、 (略) 、 (略) 财政厅(局)、国资委,新
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国资委,财政部各地监管局,金融监
管总局各监管局,中国证监会各监管局,有关企业,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
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
《 (略) 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
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30 号)有关要求,强化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加大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环
节的管理和指导力度,督促相关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扎实做好 2023 年年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
如下:
一、编制 2023 年年报应予关注的准则实施重点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生成会计信息
的唯一标准,是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的重要依据。企业应
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报告,向有关各方提供的
财务报告,其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应当一致,
不得提供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不同的财务报
告。企业编制年报应当严格执行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处理规定等
有关规定,不得编制或提供不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的
会计信息。在此基础上,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重点:
(一)关于存货。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 号——存货》(财会〔2006〕
3 号)等相关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
值孰低计量。企业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当以取得的
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
事项的影响等因素。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
存货售价发生波动的,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对资产负债表日存
货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则在确定存货
可变现净值时应当予以考虑,否则,不应予以考虑。例如,对
(略) 场的大宗商品,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
(略) 场价格波动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不
应予以考虑。
(二)关于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财
会〔2014〕14 号,以下简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企业会计准
则第 40 号——合营安排》(财会〔2014〕11 号)的相关规定,
判断是否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并进行相应
会计处理和披露。在判断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时,
企业应当严格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综合考虑所有事实和情况,
对其是否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来
作出恰当的判断。例如,在投资方向被投资单位派驻董事的情
形下,应当有充分证据证明该董事能够代表投资方参与被投资
单位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制定,并综合考虑其他所有事实和情况
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进行判断。企业不应仅以撤回
或委派董事、委派监事、增加或减少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等
个别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企业在判断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
重大影响时,应综合考虑投资方直接或间接持有被投资单位的
表决权股份;企业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权益
法核算时,应当仅考虑直接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股权份额。
企业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采用权益法对被投资单位进行
后续计量的,投资方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
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对于投资企业与其联
营企业、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应享
有的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
础上确认投资收益。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发生的未
实现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
(财会〔2006〕3 号,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等规定属于资产
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投资方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
生的损失,原则上应以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
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方负有承担额外
损失义务的除外。原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投资按照《企
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财会〔2017〕7
号,以下简称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准则)等进行会计处理的,因
追加投资等原因转按权益法核算时,投资企业应当按照金融工
具确认计量准则确定的原股权投资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加上为
取得新增投资而应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作为改按权益法核算
的初始投资成本。
(三)关于投资性房地产。
1.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
则第 3 号——投资性房地产》(财会〔2006〕3 号,以下简称投
资性房地产准则)等相关规定,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特
征、范围和确认条件等,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确认。投资性房
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2.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企业应当按照投资性房
地产准则的相关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
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按照
《企业会计准则第 28 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
正》(财会〔2006〕3 号,以下简称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
差错更正准则)处理。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
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四)关于固定资产。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4 号——固定资产》(财会
〔2006〕3 号)等相关规定,将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
资产及时确认为固定资产,企业不得将应确认为固定资产的资
产确认为其他资产或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应自达到预定可
使用状态时开始计提折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
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
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
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五)关于生物资产。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5 号——生物资产》(财会
〔2006〕3 号,以下简称生物资产准则)等相关规定,对生物资
产进行后续计量。生物资产通常按照成本计量,但有确凿证据
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除外。对于采用公允价值
计量的生物资产,生物资产准则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应当满足
生物资产准则第二十二条、以及《物资产>应用指南》(财会〔2006〕18 号)“五、生物资产的后续
计量”等规定。
(六)关于无形资产。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6 号——无形资产》(财会
〔2006〕3 号,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准则)等相关规定,合理划分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
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无形
资产准则第九条规定的有关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企
业以前期间已经按照无形资产准则等规定费用化计入损益的研
究开发支出不得在后续期间重新资本化。
(七)关于资产减值。
1.关于减值的判断和计量。企业应当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等
相关规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对固定资产、使用权资产、长期
股权投资等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职业判断和会计处理,企业应当
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
减值迹象的,应当合理确定关键参数,估计可收回金额,充分、
及时计提减值并披露与减值相关的重要信息。判断资产减值迹
象或认定减值金额时,应以相关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状况为
基础,以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且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为依据,
而不应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影响。例如,对于采
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当被投资方股价出现明显下跌
且远低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时,表明投资方对被投
资单位的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存在减值迹象,投资方应当对该项
长期股权投资估计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该项长期
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该项长期股权投
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2.关于商誉减值。在商誉减值测试时,因企业合并所形成
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应当自购买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购
买方预计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资产组
组合。被分摊商誉的这些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应当同时满足下
列条件:(1)代表企业基于内部管理目的对商誉进行监控的最
低水平;(2)不大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35 号——分部报告》
(财会〔2006〕3 号)所确定的报告分部,该报告分部是指《企
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3 号》(财会〔2009〕8 号)第八项所规定的
经营分部。
(八)关于收入。
1.关于时段法和时点法。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收入》(财会〔2017〕22 号,以下简称收入准则)第
十一条的相关规定,结合业务实际情况,判断履约义务是否满
足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条件,如满足,则该履约义务属于某一
时段内履行的履约义务,相关收入应当在履约义务履行的期间
内确认;如不满足,则该履约义务属于在某一时点履行的履约
义务,相关收入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以下简称商
品)控制权的时点确认。企业不得通过随意调整收入确认方法
提早、推迟确认收入或平滑业绩。例如,房地产企业预售商品
房业务在我国法律法规环境下通常不符合时段法收入确认条件,
应当按照时点法(通常为交付商品房时)确认收入。
2.关于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当企业向客户销售商品涉及
其他方参与其中时,企业不应仅局限于合同的法律形式,而应
当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评估特定商品在转让给客户
之前是否控制该商品,确定其自身在该交易中的身份是主要责
任人还是代理人:控制该商品的,其身份为主要责任人,用总
额法确认收入;不控制该商品的,其身份为代理人,用净额法
确认收入。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是指能够主导该商品的使用
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部分行业如贸易、百货、电
商、来料加工、广告营销等应对此予以特别关注,应当结合业
务商业模式等相关事实和情况,严格按照收入准则的相关规定
进行判断和会计处理。
为便于准则实施,企业在判断时通常也可以参考如下三个
迹象:企业承担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主要责任;企业在转让商品
之前或之后承担了该商品的存货风险;企业有权自主决定所交
易商品的价格。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在判断其是主要责任人还
是代理人时,应当以该企业在特定商品转移给客户之前是否能
够控制该商品为原则,上述三个迹象仅为支持对控制权的评估,
不能取代控制权的评估,也不能凌驾于控制权评估之上,更不
是单独或额外的评估,应予以综合考虑。
(九)关于政府补助。
1.关于政府补助的判断。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6 号——政府补助》(财会〔2017〕15 号,以下简称政府补助
准则)的相关规定,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对来源于政府的经
济资源所归属的类型作出判断,区分收入、政府补助和政府的
资本性投入等分别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
济资源不符合无偿性的,不属于政府补助。对于符合政府补助
的定义和特征的,正确区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
关的政府补助,并按照该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列示与
披露。
2.关于政府补助的分类。对同时包含与资产相关部分和与
收益相关部分的政府补助,应当采用合理的方法区分不同部分
分别进行会计处理;确实难以区分的,应当整体归类为与收益
相关的政府补助。
3.关于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企业应当按照经济业务实质
对政府补助是否与日常活动相关进行恰当判断,并进行相应会
计处理,不得不经判断随意将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
应当根据政府补助准则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将与资产相关的政
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损益的时点,不得提
前或延后。企业取得政策性优惠贷款贴息,且财政将贴息资金
直接拨付给企业的,应当将对应的贴息冲减相关借款费用。
(十)关于借款费用。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7 号——借款费用》(财
会〔2006〕3 号)等相关规定,合理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开
始、暂停和停止时点,将借款费用分别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
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
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购入即可使
用的资产,或者购入后需要安装但所需安装时间较短的资产,
或者需要建造或生产但建造或生产时间较短的资产,均不属于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例如企业取得的采矿权等。
(十一)关于企业合并。
1.关于业务的判断。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
——企业合并》(财会〔2006〕3 号,以下简称企业合并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13 号》(财会〔2019〕21 号)的相关规
定,正确判断企业合并中取得的经营活动或资产的组合是否构
成业务,选择采用集中度测试仅限于判断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
并中取得的组合是否构成业务。
2.关于企业合并的类型。对于企业合并中取得的经营活动
或资产的组合构成业务的,企业应当按照企业合并准则的相关
规定,正确区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并进行相应会计处理。
(十二)关于租赁。
1.关于重新评估租赁的分类。出租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
准则第 21 号——租赁》(财会〔2018〕35 号)的规定,在租赁
开始日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在租赁开始日后,出
租人无需对租赁的分类进行重新评估,除非发生租赁变更。在
租赁开始日后,承租人按照原合同条款行使续租选择权或终止
租赁选择权等导致租赁期变化的,不属于租赁变更,出租人无
需对相关租赁的分类进行重新评估。
2.关于评估合同是否为租赁或者包含租赁。
(1)企业在评估合同是否为租赁或者包含租赁时,应当在
各潜在单独租赁部分(如可单独使用的资产)的层面评估资产
供应方的替换权是否为实质性权利。评估时,企业应考虑资产
供应方是否在整个使用期间都具有替换资产的实际能力,并能
通过行使替换资产的权利获得经济利益。如果合同仅赋予资产
供应方在特定日期或者特定事件发生日或之后拥有替换资产的
权利或义务,资产供应方的替换权不具有实质性。
(2)企业在评估合同是否为租赁或者包含租赁时,需判断
客户是否有权在整个使用期间主导已识别资产的使用目的和使
用方式。在合同中预先确定资产使用目的和使用方式相关决策
的,企业应当考虑该做法是对客户使用资产的范围作出限定,
还是对客户在整个使用期间与改变资产的使用目的和使用方式
相关的决策权作出限定,如果仅是对客户使用资产的范围作出
限定,该限定不妨碍客户获得主导资产使用的权利。
(十三)关于金融工具。
1.关于预期信用损失准备的确认。企业应当按照金融工具
确认计量准则的规定,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对以摊余成本计
量的应收款项、合同资产以及相关贷款承诺、财务担保合同等
进行减值会计处理并确认损失准备,不得以其信用风险较低为
由不对其确认损失准备。
2.关于应收账款的终止确认。企业通过保理、资产证券化
等方式转让应收账款,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23 号——金
融资产转移》(财会〔2017〕8 号)的规定,根据相关合同的经
济实质,而非仅以其合同形式,判断该转让是否导致应收账款
的终止确认。
(十四)关于保险合同。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 25 号——保险合同》(财会〔2020〕
20 号)的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该准则规定确认保险服务收入。
对于未采用保费分配法的保险合同组,企业确认的当期保
险服务收入由未到期责任负债账面价值当期减少额中因当期提
供保险合同服务而预计取得的对价金额和保险获取现金流量摊
销的金额组成。与当期提供保险合同服务不相关的变动和分摊
至未到期责任负债亏损部分的金额不应确认为保险服务收入。
在确认保险服务收入时,不得包含保险合同中的投资成分。
对于采用保费分配法的保险合同组,企业应当将已收和预
计收取的保费扣除投资成分并对重大融资成分进行调整后分摊
至当期的金额,确认为保险服务收入。
(十五)关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企业应当按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
相关规定,正确划分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
更正,并进行相应会计处理和披露。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
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并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
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不得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
务报表中直接调整当期数据。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应当如实反映企业的交易和事项,不得滥用会计政策或随意变
更会计估计。
(十六)关于持续经营的判断。
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按照《企业会
计准则第 30 号——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 号,以下简
称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相关规定,利用所有可获得信息来评
价企业自报告期末起至少 12 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评价结果表
明企业仍处于持续经营状态的,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
务报表;评价结果表明企业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
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因素以
及企业拟采取的改善措施;评价结果表明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
状态的,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声明财
务报表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事实、披露未以持续经营为
基础编制的原因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十七)关于合并财务报表。
1.关于控制的判断。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33 号
——合并财务报表》(财会〔2014〕10 号,以下简称合并财务报
表准则)的相关规定,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按照控
制定义的三项要素判断企业是否控制被投资方。企业在判断是
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应当仅考虑与被投资方相关的实
质性权利,包括自身所享有的实质性权利以及其他方所享有的
实质性权利。 (略) 自愿破产、签订一致行动协
(略) 章程等个别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随意改变合并
财务报表范围。对控制的评估是持续的,当环境或情况发生变
化时,投资方需要评估控制的三项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是否发
生了变化,是否影响了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控制的判断。企业应
(略) 相关的实质性权利, (略)
的控制权进行综合判断。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不
仅包括根据表决权(或类似权利)本身或者结合其他安排确定
的子公司,也包括基于一项或多项合同安排决定的结构化主体。
在判断是否将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范围时,如证券化产品、资
产支持融资工具、部分投资基金(如 REITs)等,企业应当严格
遵循上述有关要求,按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相关规定,综合
所有事实和情况进行判断和会计处理。企业应当将所有控制的
被投资方纳入合并范围(涉及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的情形除外),
不得将未控制或丧失控制权的被投资方纳入合并范围,也不得
将控制的被投资方不纳入合并范围。
2.关于抵销内部交易的原则。母公司应当以自身和其全部
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合并财务
报表,将整个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正确抵销内部交易
的影响,依据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和列报要求,按
照统一的会计政策,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
现金流量。
(十八)关于报表格式。
企业应当按照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 31 号
——现金流量表》(财会〔2006〕3 号)、《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
2018 年度金融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18〕36 号)、
《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 2019 年度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
(财会〔2019〕6 号)、《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合并财务报表格式
(2019 版)的通知》(财会〔2019〕16 号)、《财政部关于修订
印发 2023 (略) 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22〕
37 号)等相关规定,并按照规定的报表格式和报表项目等要求
编制 2023 年年度财务报表。同时,企业应当按相关准则要求对
财务报表附注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二、切实加强组织实施与监督检查,认真扎实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
(一)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加强内部控制,全面
提升 2023 年年报质量。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各类企业应当以会
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切实履行会计信息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健
全会计信息质量治理架构。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
对会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企业应当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以及近年来年报工作通知相关重
点内容的学
竞争,推动提升年报审计质量。上市公司应当严格履行会计师
事务所选聘审议程序,议案经审计委员会同意后,方可提交董
事会、股东大会;公司应当认真做好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履职、
费用等信息的披露;公司应当严格落实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
计师轮换要求,变更年审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当在年底前完成
并披露变更原因。
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年报审计时,应当重点关注易发生错
报的企业合并报表编制、收入确认、减值计提等领域,融资性
贸易等业务,房地产、医药等重点行业,警惕通过伪造变造凭
证、利用关联方虚构交易或第三方配合等方式实施系统性造假
和配合造假的行为。对企业年报存在异常的,应当保持高度的
职业怀疑,作出恰当的职业判断,进一步执行审计程序,不应
直接采用管理层声明替代必要的审计程序,及时有效识别企业
舞弊和财务造假。审计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准则要求,实施
恰当的审计程序,确保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撑审计结
论和意见。
会计师事务所利用专家工作成果或外部评估机构结果并不
能免除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因此,应准确评价专家的工作是
否足以实现审计目的,确保获取的审计证据充分、适当。会计
师事务所应准确分析评估机构采用的评估方法及模型、重要假
设、关键参数的恰当性,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因舞弊导致的
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严守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客观独立发
表恰当审计意见,充分揭示金融机构真实风险,有效维护公众
利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中应准确识别金融机构业务真实
性,纠正不规范实施会计准则行为以及利用会计准则调节利润
和监管套利行为,不得协助金融机构滥用会计准则,不得协助
金融机构掩盖金融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相关执业
准则要求, (略) 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同
时关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升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质量。
(三)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协同配合,持续强化监管,有效
促进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各地方和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职责
分工,强化宣传贯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协同配合,督促辖
区内有关企业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
中的有关情况、问题建议等,及时向财政部及有关部门报告。
财政部、 (略) 国资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将继
续深入实施部门间年报通知工作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加大协
同配合力度,持续强化监督检查,密切跟踪企业和会计师事务
所 2023 年年报编制、审计、决算等相关情况,加强信息共享与
沟通,加大对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有关机构配合造假等违法违
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压实企业财务报告编制者主体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责任、其他单位有关责任。
财政部
(略) 国资委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2023 年 12 月 7 日
(注:以下内容为附件图片识别,个别文字可能不准确,请以附件为准)
吉财会〔2024〕68 号 |
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财政局、国资委(国资监管机构), |
国家金融监督 (略) (州)监管分局,各县(市)财 |
政局,有关企业,有关单位: |
根据《财政部 (略) 国资委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
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切实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 |
的通知》(财会〔2023〕29 号)要求,为督促我省相关企业 |
和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扎实做好 2023 年 |
年报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一、企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持续提升年报质量。企 |
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并加强会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履行 |
会计信息质量主体责任,强化内部财会监督作用,建立健全 |
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在年报编制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企业 |
会计准则,重点关注近年来年报工作通知中强调应予关注的 |
准则实施重点问题,全面提高企业年报编报质量。 |
二、会计师事务所应恪尽职守,持续提升审计质量。会 |
计师事务所要严守独立性底线,持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着 |
力提升审计执业质量。在年报审计中,强化财务信息披露规 |
则执行监督, (略) 内部控制审计,聚焦财务造假、 |
退市等重点风险领域,坚持做到早识别、早处置,及时对不 |
实会计信息纠偏,切 (略) 场财务信息质量。 |
三、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持续强化监督管理。 |
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宣传贯彻,加大协同配合力度,强化监 |
管,密切跟踪企业 2023 年年报编制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等 |
相关情况。各市县和有关单位要督促辖区内有关企业严格执 |
行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管理规定,做好年报编制的业务指导 |
将掌握的本地区企业 2023 年报工作中的有关情况、问题 |
建议等及时向省级各有关部门报告,切实推动企业做好年报 |
编制工作,促进企业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
附件:财政部 (略) 国资委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
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切实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 |
的通知(财会〔2023〕29 号) |
吉林省财政厅 |
吉林省国资委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等四部门《关于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
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长财会〔2024〕208 号
各区(开发区)财政局、 (略) 财政局,各有关企业、单位:
(略) 属企业的 2023 年年报工 (略) 国资委部
署完毕。为强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进一步加大对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力度,全面提升企业会计
信息质量,督促企业扎实做好 2023 年年报工作,现将省财政厅、
省国资委、省金融监管局、省证监会《关于做好企业 2023 年年
报工作的通知》(吉财会〔2024〕68 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
遵照执行。
附件:关于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略) 财政局
2024 年 3 月 25 日
关于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吉财会〔2024〕68 号
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财政局、国资委(国资监管机构),
国家金融监督 (略) (州)监管分局,各县(市)财
政局,有关企业,有关单位:
根据《财政部 (略) 国资委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切实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
的通知》(财会〔2023〕29 号)要求,为督促我省相关企业
和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扎实做好 2023 年
年报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企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持续提升年报质量。企
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并加强会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履行
会计信息质量主体责任,强化内部财会监督作用,建立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在年报编制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企业
会计准则,重点关注近年来年报工作通知中强调应予关注的
准则实施重点问题,全面提高企业年报编报质量。
二、会计师事务所应恪尽职守,持续提升审计质量。会
计师事务所要严守独立性底线,持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着
力提升审计执业质量。在年报审计中,强化财务信息披露规
则执行监督, (略) 内部控制审计,聚焦财务造假、
退市等重点风险领域,坚持做到早识别、早处置,及时对不
实会计信息纠偏,切 (略) 场财务信息质量。
三、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持续强化监督管理。
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宣传贯彻,加大协同配合力度,强化监
管,密切跟踪企业 2023 年年报编制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等
相关情况。各市县和有关单位要督促辖区内有关企业严格执
行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管理规定,做好年报编制的业务指导,
将掌握的本地区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中的有关情况、问题
建议等及时向省级各有关部门报告,切实推动企业做好年报
编制工作,促进企业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附件:财政部 (略) 国资委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切实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
的通知(财会〔2023〕29 号)
吉林省财政厅
吉林省国资委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吉林监管局
吉林证监局
2024 年 1 月 29 日
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切实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财会〔2023〕29 号
各省、自治区、 (略) 、 (略) 财政厅(局)、国资委,新
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国资委,财政部各地监管局,金融监
管总局各监管局,中国证监会各监管局,有关企业,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
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
《 (略) 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
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30 号)有关要求,强化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加大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环
节的管理和指导力度,督促相关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扎实做好 2023 年年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
如下:
一、编制 2023 年年报应予关注的准则实施重点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生成会计信息
的唯一标准,是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的重要依据。企业应
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报告,向有关各方提供的
财务报告,其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应当一致,
不得提供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不同的财务报
告。企业编制年报应当严格执行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处理规定等
有关规定,不得编制或提供不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的
会计信息。在此基础上,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重点:
(一)关于存货。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 号——存货》(财会〔2006〕
3 号)等相关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
值孰低计量。企业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当以取得的
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
事项的影响等因素。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
存货售价发生波动的,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对资产负债表日存
货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则在确定存货
可变现净值时应当予以考虑,否则,不应予以考虑。例如,对
(略) 场的大宗商品,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
(略) 场价格波动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不
应予以考虑。
(二)关于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财
会〔2014〕14 号,以下简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企业会计准
则第 40 号——合营安排》(财会〔2014〕11 号)的相关规定,
判断是否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并进行相应
会计处理和披露。在判断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时,
企业应当严格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综合考虑所有事实和情况,
对其是否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来
作出恰当的判断。例如,在投资方向被投资单位派驻董事的情
形下,应当有充分证据证明该董事能够代表投资方参与被投资
单位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制定,并综合考虑其他所有事实和情况
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进行判断。企业不应仅以撤回
或委派董事、委派监事、增加或减少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等
个别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企业在判断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
重大影响时,应综合考虑投资方直接或间接持有被投资单位的
表决权股份;企业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权益
法核算时,应当仅考虑直接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股权份额。
企业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采用权益法对被投资单位进行
后续计量的,投资方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
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对于投资企业与其联
营企业、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应享
有的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
础上确认投资收益。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发生的未
实现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
(财会〔2006〕3 号,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等规定属于资产
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投资方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
生的损失,原则上应以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
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方负有承担额外
损失义务的除外。原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的股权投资按照《企
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财会〔2017〕7
号,以下简称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准则)等进行会计处理的,因
追加投资等原因转按权益法核算时,投资企业应当按照金融工
具确认计量准则确定的原股权投资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加上为
取得新增投资而应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作为改按权益法核算
的初始投资成本。
(三)关于投资性房地产。
1.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
则第 3 号——投资性房地产》(财会〔2006〕3 号,以下简称投
资性房地产准则)等相关规定,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特
征、范围和确认条件等,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确认。投资性房
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2.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企业应当按照投资性房
地产准则的相关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
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按照
《企业会计准则第 28 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
正》(财会〔2006〕3 号,以下简称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
差错更正准则)处理。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
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四)关于固定资产。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4 号——固定资产》(财会
〔2006〕3 号)等相关规定,将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
资产及时确认为固定资产,企业不得将应确认为固定资产的资
产确认为其他资产或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应自达到预定可
使用状态时开始计提折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
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
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
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五)关于生物资产。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5 号——生物资产》(财会
〔2006〕3 号,以下简称生物资产准则)等相关规定,对生物资
产进行后续计量。生物资产通常按照成本计量,但有确凿证据
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除外。对于采用公允价值
计量的生物资产,生物资产准则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应当满足
生物资产准则第二十二条、以及《物资产>应用指南》(财会〔2006〕18 号)“五、生物资产的后续
计量”等规定。
(六)关于无形资产。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6 号——无形资产》(财会
〔2006〕3 号,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准则)等相关规定,合理划分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
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无形
资产准则第九条规定的有关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企
业以前期间已经按照无形资产准则等规定费用化计入损益的研
究开发支出不得在后续期间重新资本化。
(七)关于资产减值。
1.关于减值的判断和计量。企业应当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等
相关规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对固定资产、使用权资产、长期
股权投资等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职业判断和会计处理,企业应当
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
减值迹象的,应当合理确定关键参数,估计可收回金额,充分、
及时计提减值并披露与减值相关的重要信息。判断资产减值迹
象或认定减值金额时,应以相关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状况为
基础,以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且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为依据,
而不应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影响。例如,对于采
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当被投资方股价出现明显下跌
且远低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时,表明投资方对被投
资单位的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存在减值迹象,投资方应当对该项
长期股权投资估计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该项长期
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该项长期股权投
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2.关于商誉减值。在商誉减值测试时,因企业合并所形成
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应当自购买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购
买方预计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资产组
组合。被分摊商誉的这些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应当同时满足下
列条件:(1)代表企业基于内部管理目的对商誉进行监控的最
低水平;(2)不大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35 号——分部报告》
(财会〔2006〕3 号)所确定的报告分部,该报告分部是指《企
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3 号》(财会〔2009〕8 号)第八项所规定的
经营分部。
(八)关于收入。
1.关于时段法和时点法。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收入》(财会〔2017〕22 号,以下简称收入准则)第
十一条的相关规定,结合业务实际情况,判断履约义务是否满
足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条件,如满足,则该履约义务属于某一
时段内履行的履约义务,相关收入应当在履约义务履行的期间
内确认;如不满足,则该履约义务属于在某一时点履行的履约
义务,相关收入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以下简称商
品)控制权的时点确认。企业不得通过随意调整收入确认方法
提早、推迟确认收入或平滑业绩。例如,房地产企业预售商品
房业务在我国法律法规环境下通常不符合时段法收入确认条件,
应当按照时点法(通常为交付商品房时)确认收入。
2.关于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当企业向客户销售商品涉及
其他方参与其中时,企业不应仅局限于合同的法律形式,而应
当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评估特定商品在转让给客户
之前是否控制该商品,确定其自身在该交易中的身份是主要责
任人还是代理人:控制该商品的,其身份为主要责任人,用总
额法确认收入;不控制该商品的,其身份为代理人,用净额法
确认收入。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是指能够主导该商品的使用
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部分行业如贸易、百货、电
商、来料加工、广告营销等应对此予以特别关注,应当结合业
务商业模式等相关事实和情况,严格按照收入准则的相关规定
进行判断和会计处理。
为便于准则实施,企业在判断时通常也可以参考如下三个
迹象:企业承担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主要责任;企业在转让商品
之前或之后承担了该商品的存货风险;企业有权自主决定所交
易商品的价格。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在判断其是主要责任人还
是代理人时,应当以该企业在特定商品转移给客户之前是否能
够控制该商品为原则,上述三个迹象仅为支持对控制权的评估,
不能取代控制权的评估,也不能凌驾于控制权评估之上,更不
是单独或额外的评估,应予以综合考虑。
(九)关于政府补助。
1.关于政府补助的判断。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6 号——政府补助》(财会〔2017〕15 号,以下简称政府补助
准则)的相关规定,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对来源于政府的经
济资源所归属的类型作出判断,区分收入、政府补助和政府的
资本性投入等分别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
济资源不符合无偿性的,不属于政府补助。对于符合政府补助
的定义和特征的,正确区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
关的政府补助,并按照该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列示与
披露。
2.关于政府补助的分类。对同时包含与资产相关部分和与
收益相关部分的政府补助,应当采用合理的方法区分不同部分
分别进行会计处理;确实难以区分的,应当整体归类为与收益
相关的政府补助。
3.关于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企业应当按照经济业务实质
对政府补助是否与日常活动相关进行恰当判断,并进行相应会
计处理,不得不经判断随意将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企业
应当根据政府补助准则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将与资产相关的政
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损益的时点,不得提
前或延后。企业取得政策性优惠贷款贴息,且财政将贴息资金
直接拨付给企业的,应当将对应的贴息冲减相关借款费用。
(十)关于借款费用。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17 号——借款费用》(财
会〔2006〕3 号)等相关规定,合理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开
始、暂停和停止时点,将借款费用分别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
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
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购入即可使
用的资产,或者购入后需要安装但所需安装时间较短的资产,
或者需要建造或生产但建造或生产时间较短的资产,均不属于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例如企业取得的采矿权等。
(十一)关于企业合并。
1.关于业务的判断。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20 号
——企业合并》(财会〔2006〕3 号,以下简称企业合并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13 号》(财会〔2019〕21 号)的相关规
定,正确判断企业合并中取得的经营活动或资产的组合是否构
成业务,选择采用集中度测试仅限于判断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
并中取得的组合是否构成业务。
2.关于企业合并的类型。对于企业合并中取得的经营活动
或资产的组合构成业务的,企业应当按照企业合并准则的相关
规定,正确区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并进行相应会计处理。
(十二)关于租赁。
1.关于重新评估租赁的分类。出租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
准则第 21 号——租赁》(财会〔2018〕35 号)的规定,在租赁
开始日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在租赁开始日后,出
租人无需对租赁的分类进行重新评估,除非发生租赁变更。在
租赁开始日后,承租人按照原合同条款行使续租选择权或终止
租赁选择权等导致租赁期变化的,不属于租赁变更,出租人无
需对相关租赁的分类进行重新评估。
2.关于评估合同是否为租赁或者包含租赁。
(1)企业在评估合同是否为租赁或者包含租赁时,应当在
各潜在单独租赁部分(如可单独使用的资产)的层面评估资产
供应方的替换权是否为实质性权利。评估时,企业应考虑资产
供应方是否在整个使用期间都具有替换资产的实际能力,并能
通过行使替换资产的权利获得经济利益。如果合同仅赋予资产
供应方在特定日期或者特定事件发生日或之后拥有替换资产的
权利或义务,资产供应方的替换权不具有实质性。
(2)企业在评估合同是否为租赁或者包含租赁时,需判断
客户是否有权在整个使用期间主导已识别资产的使用目的和使
用方式。在合同中预先确定资产使用目的和使用方式相关决策
的,企业应当考虑该做法是对客户使用资产的范围作出限定,
还是对客户在整个使用期间与改变资产的使用目的和使用方式
相关的决策权作出限定,如果仅是对客户使用资产的范围作出
限定,该限定不妨碍客户获得主导资产使用的权利。
(十三)关于金融工具。
1.关于预期信用损失准备的确认。企业应当按照金融工具
确认计量准则的规定,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对以摊余成本计
量的应收款项、合同资产以及相关贷款承诺、财务担保合同等
进行减值会计处理并确认损失准备,不得以其信用风险较低为
由不对其确认损失准备。
2.关于应收账款的终止确认。企业通过保理、资产证券化
等方式转让应收账款,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23 号——金
融资产转移》(财会〔2017〕8 号)的规定,根据相关合同的经
济实质,而非仅以其合同形式,判断该转让是否导致应收账款
的终止确认。
(十四)关于保险合同。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 25 号——保险合同》(财会〔2020〕
20 号)的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该准则规定确认保险服务收入。
对于未采用保费分配法的保险合同组,企业确认的当期保
险服务收入由未到期责任负债账面价值当期减少额中因当期提
供保险合同服务而预计取得的对价金额和保险获取现金流量摊
销的金额组成。与当期提供保险合同服务不相关的变动和分摊
至未到期责任负债亏损部分的金额不应确认为保险服务收入。
在确认保险服务收入时,不得包含保险合同中的投资成分。
对于采用保费分配法的保险合同组,企业应当将已收和预
计收取的保费扣除投资成分并对重大融资成分进行调整后分摊
至当期的金额,确认为保险服务收入。
(十五)关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企业应当按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的
相关规定,正确划分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
更正,并进行相应会计处理和披露。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
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并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
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不得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
务报表中直接调整当期数据。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应当如实反映企业的交易和事项,不得滥用会计政策或随意变
更会计估计。
(十六)关于持续经营的判断。
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按照《企业会
计准则第 30 号——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 号,以下简
称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相关规定,利用所有可获得信息来评
价企业自报告期末起至少 12 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评价结果表
明企业仍处于持续经营状态的,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
务报表;评价结果表明企业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
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因素以
及企业拟采取的改善措施;评价结果表明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
状态的,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声明财
务报表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事实、披露未以持续经营为
基础编制的原因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十七)关于合并财务报表。
1.关于控制的判断。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33 号
——合并财务报表》(财会〔2014〕10 号,以下简称合并财务报
表准则)的相关规定,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按照控
制定义的三项要素判断企业是否控制被投资方。企业在判断是
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应当仅考虑与被投资方相关的实
质性权利,包括自身所享有的实质性权利以及其他方所享有的
实质性权利。 (略) 自愿破产、签订一致行动协
(略) 章程等个别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随意改变合并
财务报表范围。对控制的评估是持续的,当环境或情况发生变
化时,投资方需要评估控制的三项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是否发
生了变化,是否影响了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控制的判断。企业应
(略) 相关的实质性权利, (略)
的控制权进行综合判断。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不
仅包括根据表决权(或类似权利)本身或者结合其他安排确定
的子公司,也包括基于一项或多项合同安排决定的结构化主体。
在判断是否将结构化主体纳入合并范围时,如证券化产品、资
产支持融资工具、部分投资基金(如 REITs)等,企业应当严格
遵循上述有关要求,按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相关规定,综合
所有事实和情况进行判断和会计处理。企业应当将所有控制的
被投资方纳入合并范围(涉及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的情形除外),
不得将未控制或丧失控制权的被投资方纳入合并范围,也不得
将控制的被投资方不纳入合并范围。
2.关于抵销内部交易的原则。母公司应当以自身和其全部
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合并财务
报表,将整个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正确抵销内部交易
的影响,依据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和列报要求,按
照统一的会计政策,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
现金流量。
(十八)关于报表格式。
企业应当按照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 31 号
——现金流量表》(财会〔2006〕3 号)、《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
2018 年度金融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18〕36 号)、
《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 2019 年度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
(财会〔2019〕6 号)、《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合并财务报表格式
(2019 版)的通知》(财会〔2019〕16 号)、《财政部关于修订
印发 2023 (略) 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22〕
37 号)等相关规定,并按照规定的报表格式和报表项目等要求
编制 2023 年年度财务报表。同时,企业应当按相关准则要求对
财务报表附注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二、切实加强组织实施与监督检查,认真扎实做好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
(一)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加强内部控制,全面
提升 2023 年年报质量。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各类企业应当以会
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切实履行会计信息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健
全会计信息质量治理架构。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
对会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企业应当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以及近年来年报工作通知相关重
点内容的学
竞争,推动提升年报审计质量。上市公司应当严格履行会计师
事务所选聘审议程序,议案经审计委员会同意后,方可提交董
事会、股东大会;公司应当认真做好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履职、
费用等信息的披露;公司应当严格落实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
计师轮换要求,变更年审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当在年底前完成
并披露变更原因。
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年报审计时,应当重点关注易发生错
报的企业合并报表编制、收入确认、减值计提等领域,融资性
贸易等业务,房地产、医药等重点行业,警惕通过伪造变造凭
证、利用关联方虚构交易或第三方配合等方式实施系统性造假
和配合造假的行为。对企业年报存在异常的,应当保持高度的
职业怀疑,作出恰当的职业判断,进一步执行审计程序,不应
直接采用管理层声明替代必要的审计程序,及时有效识别企业
舞弊和财务造假。审计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准则要求,实施
恰当的审计程序,确保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撑审计结
论和意见。
会计师事务所利用专家工作成果或外部评估机构结果并不
能免除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因此,应准确评价专家的工作是
否足以实现审计目的,确保获取的审计证据充分、适当。会计
师事务所应准确分析评估机构采用的评估方法及模型、重要假
设、关键参数的恰当性,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因舞弊导致的
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严守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客观独立发
表恰当审计意见,充分揭示金融机构真实风险,有效维护公众
利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中应准确识别金融机构业务真实
性,纠正不规范实施会计准则行为以及利用会计准则调节利润
和监管套利行为,不得协助金融机构滥用会计准则,不得协助
金融机构掩盖金融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相关执业
准则要求, (略) 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同
时关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升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质量。
(三)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协同配合,持续强化监管,有效
促进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各地方和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职责
分工,强化宣传贯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协同配合,督促辖
区内有关企业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 2023 年年报工作
中的有关情况、问题建议等,及时向财政部及有关部门报告。
财政部、 (略) 国资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将继
续深入实施部门间年报通知工作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加大协
同配合力度,持续强化监督检查,密切跟踪企业和会计师事务
所 2023 年年报编制、审计、决算等相关情况,加强信息共享与
沟通,加大对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有关机构配合造假等违法违
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压实企业财务报告编制者主体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责任、其他单位有关责任。
财政部
(略) 国资委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2023 年 12 月 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