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福建省科 (略) 办公室关于 * 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闽科奖办〔 * 〕9号)、《 (略) 关于做好 * 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闽林科便函〔 * 〕3号)的精神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有关规定,我院于 * 年2月10日至2 (略) (略) 上对申报 * 年度省科学技术奖的7个项目的项目名称、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 (略) 了公示,公示期间如有异议, (略) (略) ,电话: *** 。
附件:1. (略) 申报 * 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汇总表(公示)
2.各报奖成果简介
福建省林 (略)
* 年2月10日
附件1
(略) 申报 * 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汇总表(公示)
日期: * .2.10
序号 | 成果名称 | 完成单位 | 完成人 | 提名单位 |
1. | 福建柏速生优质新品种选育技术与应用 | 福建省林 (略) 、福建省仙游 (略) 、福建省安溪 (略) 、福建省沙县 (略) 、福建省大田 (略) 、福建省 (略) 、福建省邵武 (略) | 郑仁华、苏顺德、吴清金、陈元品、张运根、杨宗武、章进峰、林祖荣、冯随起、周宗哲 | (略) |
2. | 福建山樱花和山樱花种群遗传特征与种质创新应用 | 福建省林 (略) 、 (略) 、福建丹樱 (略) 、福建 (略) | 黄云鹏、伊贤贵、吴擢溪、王贤荣、林荣光、陈义堂、曾华浩、何志斌、黄俊婷、李蒙 | (略) |
3. | 特色珍贵树种半枫荷种质挖掘与高效繁育利用 | 福建省林 (略) 、 (略) 、顺昌县林 (略) 、三明市沙县区林 (略) 、福 (略) 、福建省顺昌 (略) 、福建省华安 (略) | 范辉华、刘宝、张天宇、汤行昊、胥清利、汤道平、刘敬灶、高小坤、康永武、叶兴状 | (略) |
4. | 桉树山地混交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 福建省林 (略) 、 (略) 、福建省龙海九 (略) 、福建省长泰 (略) 、福建省龙海 (略) | 李宝福、陈国彪、汤建福、吴培衍、朱炜、俞元春、许冰、戴新华、林祖荣、吴艺东 | 专家 |
5. | 磷酸赋活法制备竹木质颗粒活性炭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略) 、福建省林 (略) 、福建省 (略) 、福建省 (略) | 林冠烽、黄彪、陈志强、林鹏、常颖萃、魏安国、吴开金 | 福建省教育厅 |
6. | 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三明市沙县区森林病虫 (略) 、福建省林 (略) 、政和县林业科 (略) | 洪宜聪、 * 珌、许春枝、朱祥锦、刘化桐、郭宝宝、江斌、黄健韬、陈爱平、周兴 | (略) |
7. | (略) 市生态风景林构建与功能提升技术及应用 | (略) 、福建省林 (略) 、 (略) 、福建省源野 (略) | 董建文、洪志猛、叶功富、潘辉、许春如、黄石德、傅伟聪、刘晓华、陈梓茹、尤龙辉 | 福建省教育厅 |
附件2
报奖成果一、福建柏速生优质新品种选育技术与应用
提名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 (略)
项目简介
该项目成果属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林木育种技术研究领域。福建柏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作为珍贵用材和抗逆树种广泛栽培。从 * 年起,在近20年研究基础上,针对育种群体缺失、良种供应不足、种子园技术落后等制约福建柏人工林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在地理变异模式、种子区划分、种质资源评价及育种群体构建、速生优质品种选育、第2代种子园技术等方面持续深入研究,解决了福建柏遗传改良和良种繁育中的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主要技术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开展了全国唯一的福建柏多点长期种源试验,首次确定福建柏高生长与纬度呈正相关的地理变异模式;首次依据长期种源试验和分子遗传距离划定4个种子区:苗岭-雪峰山交界种子区、南岭-罗霄山交界种子区、 (略) 南区种子区 (略) 北区种子区;选育出3个速生优质种源,22a林龄时材积提高13.86%,木材基本密度0. * g/cm3,其中“福建龙岩”和“湖南道县”种源被认定为国家林木良种,也是福建柏仅有的国家良种。
依据全国遗传测定时间最长的福建柏优树子代测定试验和种源试验,分析生长性状早晚期遗传相关性,首次确定10a-11a为开展福建柏生长性状早期选择适宜年龄;选育出材积提高40.66%、遗传增益8.73%的速生优良家系被审定为福建省林木良种。
嫁接建成种质资源库10hm2,保存优异种质 * 份;首次对福建柏种质 (略) 系统评价,提出福建柏最佳授粉期;基于育种值和分子遗传距离分析,首次构建包含6个亚系 * 份种质的福建柏第2代育种群体,材积育种值是选择群体的2.05倍,观察杂合度0. * ,期望杂合度0. *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0. * ,Shannon信息指数1. * ,等位基因数7. * ,有效等位基因数5. * 。
通过生长性状与盛花期联合复选,首次筛选出福建柏第2代种子园建园无性系23个,材积遗传增益49.96%,雌、雄盛花同期;率先研发出圃地营养袋嫁接苗定植建园的福建柏第2代种子园营建技术,嫁接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种子产量提高84%、发芽率提高28%,大幅提高福建柏种子园产量和发芽率,加速福建柏良种的推广。
授权知识产权:国家良种2个、省级良种22个,发表学术论文1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1项。项目成果于 * 年12月, (略) (略) 士领衔的评审专家组认为:成果在福建柏地理变异模式及种子区划、早期选择年龄确定、育种群体构建、速生优质品种选育、第2代种子园营建技术等方面创新性明显,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举办技术培训班10余期培训 * 余人次, (略) 电视直播技术培训人员15万余人次。项目成果自 * 年以来一直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已在30多家单位成功推广应用。截止 * 年底,经对 (略) 、江西省 (略) 、湖南省 (略) 等主要15家应用单位推广应用情况统计,累计推广福建柏良种造林41.3万亩,预计到主伐时可新增产值22. * 亿元、新增纯收入11. * 亿元。其中 *** 年推广良种造林17. * 万亩,预计主伐时可新增产值9. * 亿元、新增纯收入4. * 亿元。推广建立了高产稳产福建柏第2种子园 * 亩,种子品质优良,取得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单位
福建省林 (略) 、福建省仙游 (略) 、福建省安溪 (略) 、福建省沙县 (略) 、福建省大田 (略) 、福建省 (略) 、福建省邵武 (略) 。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郑仁华:项目主持人。全面负责项目的立项与实施,试验方案制定、调查测定、数据分析、报告和论文撰写等。对 (略) 有科技创新点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分别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一,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第一发明人),制定地方标准1项(第一起草人)。
2)苏顺德:项目第二完成人。负责福建柏早期选择林龄、种质资源评价、育种群体构建研究。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1、2、3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8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二,发表论文4篇(第一作者3篇,第二作者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第二发明人),制定地方标准1项(第三起草人)。
3)吴清金:项目第三完成人。负责研究在福建省仙游 (略) 的具体实施,以及成果在仙游县的推广应用。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三,发表论文1篇(第五作者),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第三发明人2件,第四发明人2件),制定地方标准1项(第四起草人)。
4)陈元品:项目第四完成人。负责研究在福建省安溪 (略) 具体实施,以及成果在泉州市的推广应用。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四,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第五发明人2件,第七发明人1件),制定地方标准1项(第五起草人)。
5)张运根:项目第五完成人。负责研究在福建省沙县 (略) 的具体实施,以及成果在三明市的推广应用,为主建成三明市第一个福建柏第2代种子园,将沙县 (略) 建成项目成果的骨干辐射示范点。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五。
6)杨宗武:项目第六完成人。负责研究福建省种子区划分、成果推广应用协调。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1、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六。发表论文1篇(第六作者),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第八发明人1件,第九发明人1件)。
7)章进峰:项目第七完成人。负责研究在福建省大田 (略) 的具体实施,参与成果在三明市的推广应用,将大田 (略) 建成项目成果的骨干辐射示范点。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七。
8)林祖荣:项目第八完成人。负责研究在福建省 (略) 的具体实施,以及成果在南靖县的推广应用,将 (略) 建成项目成果的骨干辐射示范点。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八。
9)冯随起:项目第九完成人。负责研究在福建省邵武 (略) 的具体实施,以及成果在邵武市的推广应用,将 (略) 建成项目成果的骨干辐射示范点。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九。
10)周宗哲:项目第十完成人。负责将福建省安溪 (略) 建成项目成果的骨干辐射示范点。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十,发表论文1篇(第四作者),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第三发明人2件,第四发明人2件),制定地方标准1项(第二起草人)。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1)发明专利“一种福建柏的嫁接方法”,专利号:ZL *** .X。权利人:福建省林 (略) ,发明人:郑仁华,苏顺德,吴清金,周宗哲,陈元品,凌云天。
2)发明专利“一种改进福建柏种子园提高嫁接成活率的方法”,专利号:ZL *** .4。权利人:福建省林 (略) ,发明人:郑仁华,苏顺德,吴清金,周宗哲,陈元品,凌云天,张子文,杨宗武。
3)发明专利“一种福建柏播种育苗方法”,专利号:ZL *** .6。权利人:福建省林 (略) ,发明人:郑仁华,苏顺德,周宗哲,吴清金,赵青毅,余孟杨,陈元品,凌云天,杨宗武。
4)发明专利“一种苗木合格率高的福建柏育苗方法”,专利号:ZL *** .1。权利人:福建省林 (略) ,发明人:郑仁华,苏顺德,周宗哲,吴清金。
5)省林木良种“福建柏家系上犹6号、德化2号”,良种审定号:闽S-SF-FH- *** 、闽S-SF-FH- *** 。选育单位:福建省林 (略) 。
6)省林木良种“闽柏1号至闽柏6号”,良种审定号:闽S-SF-FH- *** 至闽S-SF-FH- *** 。选育单位:福建省林 (略) 。
7)省林木良种“闽柏7号至闽柏12号”,良种审定编号:闽S-SF-FH- *** 至闽S-SF-FH- *** 。选育单位:福建省林 (略) 。
8)省林木良种“闽柏13号至闽柏16号”,良种编号:闽S-SF-FH- *** 至闽S-SF-FH- *** 。选育单位:福建省林 (略) 。
9.省林木良种“闽柏17号至闽柏20号”,良种编号:闽S-SF-FH- *** 至闽S-SF-FH- *** 。选育单位:福建省林 (略) 。
10)省地方标准《福建柏播种育苗技术规程》,标准号:DB35/T *** 。起草单位:福建省林 (略) ,起草人:郑仁华,周宗哲,苏顺德,吴清金,陈元品,凌云天。
11)论文《福建柏种源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及种源选择》, (略) 学报, * ,34(3): *** 。作者:郑仁华,苏顺德,赵青毅,周宗哲,吴清金,杨宗武。
12)论文《福建柏种质资源库秋花期观测分析》,福建林业, * ,5:32-36。作者:苏顺德,郑仁华,肖晖,周宗哲,吴清金
13)论文《福建柏优良单株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及选择》,福建林业科技, * ,47(1):1-7。作者:苏顺德。
14)论文《福建柏第2代生产群体生长和花期综合选择》,福建林业科技, * ,46(3):1-7,41。作者:苏顺德。
15)论文《不同遮荫强度对福建柏苗期生长的影响》,福建林业科技, * ,45(3):73-76。作者:陈元品。
报奖成果二、福建山樱花和山樱花种群遗传特征与种质创新应用
提名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 (略)
项目简介
该项目成果属风景作物育种技术研究领域,福建山樱花为我国特有的樱属种质资源,花色深红艳丽观赏价值极高;山樱花因分布广且适应性强,为众多樱花品种的亲本,因此福建山樱花与山樱花为樱属植物中最重要且最具应用价值的种质资源。项目组针对观赏价值高的樱花新品种匮乏、种苗培育技术系统性不足等难点,自 * 年开始在福建山樱花和山樱花种群遗传特征、资源调查及发掘、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评价、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等方面持续开展研究,解决了福建山樱花、山樱花良种选育和种苗繁育等一系列技术难点问题。主要技术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开展了山樱花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首次报道了国产樱花染色体级别的全基因组,鉴定了 * 个MADS-box基因、 * 个MYB基因和66个WRKY基因以及 * 个抗性基因(Rgenes)。分析了山樱花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特征,构建了山樱花谱系地理结构,推测分析了山樱花的群体历史动态。绘制了福建山樱花、山樱花在全国的地理分布图;摸清了福建山樱花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预测了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福建山樱花适生范围与适生区;阐明了其种群维持的依赖因子及存活趋势,为山樱花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开展了樱属植物资源的系统调查,在武夷山发现了黄岗山樱C.huanggangensisX.R.Wang,X.G.Yi et C.P.Xie 、短筒樱C.brevitubusX.R.Wang,X.G.Yi et C.P.Xie、武夷红樱C. wuyiensisX.R.Wang,X.G.Yi et C.P.Xie;等3个新种;小花早樱C.subhirtella var.minifloraX.R.Wang, C.P.Xie et X.G.Yi、宽叶早樱C.subhirtella var.platyphyllus X.R.Wang, C.P.Xie et X.G.Yi、长柱尾叶樱C.dielsiana var.longistyla X.R.Wang,X.G.Yi et C.P.Xie等3个新变种。确定了尾叶樱C.dielsia na、短梗尾叶樱C.dielsianavar. abbreviata、红山樱C.jamasakura、华中樱C. conradinae4种(变种)在福建的新分布。
建立福建山樱花、山樱花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23份种源、优株88株,其中省内优株67株,省外优株21株,首次对收集的种质资源的花量、花径等重要 (略) 综合评价,建立了福建山樱花优株选择的2个模型。通过对福建山樱花嫁接无性系苗期的研究,揭示其遗传规律,通过物侯观测得到福建山樱花参试品系的开花期。为福建山樱花优良种质的筛选和遗传保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福建山樱花种系实生群体中选择变异植 (略) 连续观测,选育 (略) 授权“丹霞” “丹韵” “东韵” “落霞” “惜春” “云裳”“丹妃”等7个新品种;福建省林 (略) 认定的“丹红” “丹妃”等2个良种。
通过对福建山樱花轻基质容器苗培育、采穗圃营建、嫁接、扦插和组培繁殖等技术研究,构建其繁育技术体系,攻克了规模化种苗繁育的技术难题。
授权知识产权: (略) 授权新品种7个,福建省林 (略) 认定良种2个, 发表文章18篇,出版樱花 (略) ,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 (略) 业与福建省地方标准各1项。项目成果于 * 年1月, (略) 兰思教授领衔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项目成果自 * 年以来一直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已在近20家单位成功推广应用。截止 * 年底,累计建 (略) * 余亩、樱花专类园 * 亩;推广种植培育无性系扦插苗 * 万株、嫁接苗50 万株、容器苗 * 万株,中大精品苗 * 万株,累计产值达 * 万元,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单位
福建省林 (略) 、 (略) 、福建丹樱 (略) 、福建 (略)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黄云鹏: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定研究工作计划及项目实施,负责樱花嫁接苗培育技术标准制定,技术推广、报告撰写等。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3、4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一,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分别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获授权新品种2个,制定地方标准1项(第三起草人)。
2)伊贤贵:项目第二完成人。参加项目试验方案制定、报告和论文撰写等。负责山樱花种群生态特征、武夷山樱属资源调查及参与福建山樱花新品种选育。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1、2、3 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二发表论文11篇(第一作者3篇,第二作者1篇),获植物授权新品种4个。
3)吴擢溪,项目第三完成人。参与试验方案制定,福建山樱花种质资源收集、种苗繁育与推广、报告和论文撰写等。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3、4都做出了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三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 (略) 业标准一项(第一起草人)。
4)王贤荣:项目第四完成人。参加项目试验方案制定、报告和论文撰写等。负责福建山樱花、山樱花种群生态特征、武夷山樱属资源调查及参与福建山樱花新品种选育。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 1、2、3 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发表论文11 篇(第一作者4篇,通迅作者3篇),获植物授权新品种4个,编著樱花 (略) 。
5)林荣光:项目第五完成人。参加项目试验方案制定、福建山樱花新品种选育、种苗繁育及推广。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 3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五。获植物授权新品种4个。
6)陈义堂:项目第六完成人。参与种质资源收集及评价、种苗繁育及推广。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3、4都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六。
7)曾华浩:项目第七完成人。参与项目优株选择、无性系苗木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研究报告撰写。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七。
8)何志斌:项目第八完成人。参与福建山樱花种质资源收集、种苗繁育与推广, (略) 业标准《钟花樱育种技术规程》的制定(第六起草人)。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3、4 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八。
9)黄俊婷:项目第九完成人。负责福建山樱花物候观测,参与无性系苗木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示范。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 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发表论文1篇。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九。。
10)李蒙:项目第十完成人。参加项目试验方案制定、报告和论文撰写等。参与山樱花种群生态特征及参与福建山樱花新品种选育。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1、3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发表论文6 篇(第一作者1篇,第二作者1篇),获植物授权新品种 3个。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1)授权新品种 ‘丹霞’,品种权号: *** ,权利人:福建丹樱 (略) 、 (略) , 选育人:王琳,伊贤贵,林玮捷,王贤荣,王珉
2)授权新品种‘丹韵’:品种权号: *** ,权利人: 福建丹樱 (略) 、 (略) ,选育人:王珉,伊贤贵,阙平,王贤荣,胡坚平,林玮捷,王琳,林荣光,李蒙
3)授权新品种‘东韵’:品种权号: *** ,权利人: 福建丹樱 (略) ,选育人:王琳,林荣光,王珉, 阙平,林玮捷, 胡坚平,王星榕
4)授权新品种‘落霞’:品种权号: *** ,权利人: 福建丹樱 (略) 、 (略) ,选育人:胡坚平,伊贤贵,肖缤,刘福辉,王贤荣,李蒙,王珉, 阙平,王琳, 晏琴梅, 叶菁
5)授权新品种‘惜春’:品种权号: *** ,权利人:福建丹樱 (略) 、 (略) ,选育人:王珉,伊贤贵,林荣光,王贤荣,叶某鑫,李蒙,林玮捷, 段一凡,陈林,朱淑霞
6)授权新品种‘云裳’:品种权号: *** ,权利人: 福建丹樱 (略) ,选育人:王琳,王星榕,阙平,林荣光,王珉,林玮捷
7)授权新品种‘丹妃’:品种权号: *** ,权利人: 福建丹樱 (略) ,选育人:林荣光,王珉,王琳,林玮捷,阙平,胡坚平
8)省林木良种‘丹妃’,良种认定号:闽闽R-SC-CC- *** 。选育单位:福建丹樱 (略)
9)省林木良种‘丹红’,良种认定号:闽R-SC-CC- *** 。选育单位:福建丹樱 (略)
10)发明专利“一种福建山樱花种子均衡打破休眠及芽苗培育方法”,专利号:ZL- * 1 *** .0。权利人:福建省林 (略) ,发明人:范辉华,李建民,汤行昊,康木水,张娟,黄建华
11) (略) 业标准《钟花樱育种技术规程》,标准号:LY/T *** 起草单位:福建省林 (略) 、尤溪县林 (略) 、福建省国有来 (略) 、 (略) 。起草人:吴擢溪、张宏梓、 * 珌、肖晖、潘惠忠、何志斌、康木水、 (略) 、李赛花。
12)福建省地方标准《樱花嫁接苗培育技术规程》,标准号:DB35/T *** ,起草单位: (略) 、 (略) 、福建可盛 (略) 、福建省林 (略) 、福建省林 (略) 、福建 (略) ,等。起草人:陈江海、施友文、黄云鹏、刘技昌、谢东庆(中国台湾)、王邦富、黄建辉、潘标志、陈桂平、吕崇练(中国台湾)、沈彩霞、杨咏安(中国台湾)、叶平昊。
13)论文《The genome of Chinese flowering cherry (Cerasus serrulata)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Cerasus species》(Horticulture Research, * ,7: *
14)论文《Phylogeography and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flowering cherry Cerasus serrulata(Rosaceae) in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China》(Ecology and Evolution, * ;10: * – * .
15)伊贤贵,陈洁,尤禄祥,从睿,王华辰,段一凡,王贤荣*. 山樱花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 (略) 学报(自然科学版), * ,42 (05): 25-31.
16)吴擢溪,肖晖,何志斌,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基质对钟花樱扦插生根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 * ,47(1):56-62.
17)何志斌. 福建山樱花初选优株嫁接苗苗期生长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 * ,48(4):52-56.
报奖成果三、特色珍贵树种半枫荷种质挖掘与高效繁育利用
提名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提名单位: (略)
项目简介:
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Hung T. Chang)为我国特有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首批Ⅱ级),也是福建重点发展的特色乡土珍贵树种,针对其种质资源面临“退化、枯竭和种苗繁育困难”等突出问题,承担完成了福建省政府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特色珍贵树种半枫荷种质创新与产业化”项目(编号:ZYCX-LY- *** ),攻克了该树种种质资源遗传保育、种质创新及繁育利用产业化的“卡脖子”问题,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其中在种质资源抢救性挖掘和濒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其主要创新如下:
(1)率先开展珍稀濒危树种半枫荷种质挖掘与高效繁育利用研究,对抢救性保护和挖掘利用半枫荷这一我国特有树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需求。
(2)揭示了半枫荷天然种群特征和生态适应性;通过抢救性保护,多层次收集保存半枫荷优良种质资源 * 份,其中优株家系87份、无性系 * 份,构建了我国最大的半枫荷育种群体;率先完成了半枫荷全基因组图谱的构建,阐明了半枫荷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濒危成因,提出了种群保护策略,为其遗传保育和种质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3)阐明了半枫荷生长和形态的遗传变异规律,初选出速生家系7份,申请省级林木良种审定彩叶优良无性系4份。构建了轻基质容器苗培育、嫁接、采穗圃营建、扦插和组培无性繁殖技术体系,攻克了规模化种苗繁育的技术难题。
(4)制定省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各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件,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3篇。
(5)建 (略) 4个,营建采穗圃47亩,培育优质容器苗 * 多万株,建立试验示范林 * 亩,辐射推广达5万亩以上,为特色珍贵树种的发展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单位:
福建省林 (略) 、 (略) 、顺昌县林 (略) 、三明市沙县区林 (略) 、福 (略) 、福建省顺昌 (略) 、福建省华安 (略)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技术职称 | 文化 程度 | 工作单位 | 主要贡献 |
1 | 范辉华 | 男 | 教授级高工 | 大学、硕士 | 福建省林 (略) | 项目首席主持人 |
2 | 刘 宝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略) | 种群特征、遗传多样性、基因组 |
3 | 张天宇 | 男 | 高级工程师 | 硕士 | 顺昌县林 (略) | 种质保存、采穗圃、扦插繁殖 |
4 | 汤行昊 | 男 | 工程师 | 硕士 | 福建省林 (略) | 种质资源调查收集、评价及选育 |
5 | 胥清利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大学 | 福建省顺昌 (略) | 种质保存、试验林营建、良种选育 |
6 | 汤道平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大学 | 福建省华安 (略) | 试验示范林营建、评价选育 |
7 | 刘敬灶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大学 | 福建省 (略) | 种苗繁育、标准、试验示范林营建 |
8 | 高小坤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大学 | 福建省林 (略) | 组培快繁技术研发 |
9 | 康永武 | 男 | 教授级高工 | 大学 | 沙县林 (略) | 规模化扦插繁殖技术研发 |
10 | 叶兴状 | 男 | 博士 | (略) (略) | 种群特征、遗传多样性、基因组 |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1]福建省地方标准:半枫荷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35T ***
[2]企业标准:《半枫荷采穗圃营建与扦插繁殖技术规程》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林木水汽诱导生根育苗装置(ZL *** .X)
[4]林木新品种:半枫荷‘上坪头1B’,通过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 (略) 查定
[5] 林木新品种:半枫荷‘茫1’,通过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 (略) 查定
[6] 林木新品种:半枫荷‘天16’,通过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 (略) 查定
[7] 林木新品种:半枫荷‘谢3号’,通过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 (略) 查定
代表作论文
[1] Ye X-Z, Zhao G-H, Zhang M-Z, Cui X-Y, Fan H-H, Liu B.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ndangered Plant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amamelidaceae)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fter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J].Forests. * ; 11(4): * . https:/ *** Mingzhu Zhang,Yuting Jiang,Xingzhuang Ye,Shipin Chen,Bao Liu.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amamelidaceae)[J].MITOCHONDRIAL DNA PART B-RESOURCES * ,5(1), *** ,DOI: 10. *** . * . *** .
[3] 叶兴状,王妙青,程诺,张明珠,范辉华,张国防,赖日文,刘宝,福建天台山半枫荷天然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位和种间关系[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30(6):19-28.
[4] 叶兴状,张明珠,刘益鹏,闻国卫,赖文峰,范辉华,张国防,刘宝.基于SRAP标记半枫荷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30(4):60-68.
[5] 叶兴状,文国卫,张明珠,刘益鹏,范辉华,张国防,陈世品,刘宝.珍稀濒危植物半枫荷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J]. 植物科学学报, * , 39(4): *** .
[6] 叶兴状,杨先吉,王妙青,刘宝,范辉华,汤行昊,张国防,曾桂华,郑世群. 濒危珍稀植物半枫荷转录组中 SSR位点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 * ,18(5): *** .
[7] 叶兴状,刘丹,罗佳佳,范辉华,张国防,刘宝. 濒危珍稀植物半枫荷的转录组分析[J]. 植物研究, * , 39(2): *** .
[8] 陈齐明. 半枫荷的组织培养,福建林业科技[J], * ,46(04):38-42.
[9] Xinghao Tang,Huihua Fan,Juan Zhang,Yu Huang.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T.Chang T5 (Hamamelidaceae)[J].MITOCHONDRIAL DNA PART B-RESOURCES, * ,5(2) *** ,DOI:10. *** . * . *** .
[10] 刘际民. 半枫荷扦插技术研究,山东林业科技[J], * ,50(1):55-58
[11] 罗仕祥. 濒危植物半枫荷生境调查及优树选择技术研究,林业勘查设计[J], * ,40(1):46-50.
[12] 半枫荷优良家系苗期综合选择,福建林业[J], * , 第1期(总第 * 期):38-41.
[13] 姚凯霖, 谢宜芬, 林先国,等. 插穗来源及生根剂选取对半枫荷扦插生根的影响[J]. 林业与环境科学, * , 36(4):86-89.
推广应用前景
半枫荷作为我国特有、福建省重点发展的特色乡珍贵土树种,其干形通直、材质优良,叶异型并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其根、枝、叶和树皮均可入药、药用历史悠久,既是珍贵用材树种,又是优良园林景观树种和著名的药用植物,还因其生态适应性强,既可纯林造林,又是杉木、马尾松针阔混交造林的理想树种,既适宜 (略) 乡绿化,又可广泛应用于林分质量精准提升和生态修复,其种质创新与规模 (略) 需求潜力巨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报奖成果四、桉树山地混交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提名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提名方式:专家提名
专家姓名 | 专家 身份 | 工作单位 | 学科领域 | 身份证号码 | 手机 | 电子邮箱 |
李建民 | 5 | 福建省林 (略) | 森林 培育 | *** | *** | * 26.com |
范少辉 | 5 | (略) | 森林 培育 | *** | *** | * cbr.ac.cn |
项目简介
技术成果主体来源于国家“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课题《桉树混交栽培技术》之子课题《闽南山地桉树混交林栽培技术研究》的任务,编号: * YFD *** -3。 (略) 分内容来源于国家 (略) 业专项( *** 年)的认定成果“闽南山地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及维护利用技术”(林科验字 * 年 * 号),并结合 * 年度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维护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闽林推验字[ * ]10号)的实施,进行了深化研发并示范应用。
随着桉树人工林的大面积发展,部分不规范的造林方式导致其经营生产力下降和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转变造林模式,改变以往的纯林为混交造林成为实现桉树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经营模式。项目系统开展桉树山地混交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桉树混交林的树种选择、混交类型、混交比例、混交方式、混交效应机理以及植被控制、营养调控、种间关系调整、土壤管理等混交林培育经营关键系列技术难题,探索混交林及其配套经营措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应综合平衡结构。选出灰木莲、米老排、红锥、火力楠、杉木、福建柏、卷荚相思等适合在山地与桉树混交的树种;提出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混交经营模式;混交林植被控制、配方施肥、种间关系调整、土壤质量管理等相关配套培育关键技术创新。形成较为完善的山地桉树混交栽培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成果在桉树混交造林的树种选择与混交经营模式;混交林栽培技术标准;植被控制、配方施肥、土壤质量管理技术等3大方面具有创新性,制定了混交林技术标准1件、授权软著4件、申请发明专利1件,发表论文26篇(其中代表性论文5篇:EI收入1篇,共被引次数38篇次),为山地桉树混交造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主要完成单位
福建省林 (略) 、 (略) 、福建省龙海九 (略) 、福建省长泰 (略) 、福建省龙海 (略)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排名 | 姓名 | 工作单位 | 技术贡献 |
1 | 李宝福 | 福建省林 (略) | 负责全面研发工作,统筹整个研发方案制定、试验示范林营造及各项数据指标的调查测定、相关论文及课题材料的撰写,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项目成果的总结及示范推广应用等各项工作。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做出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代表性论文1~3,主要知识产权1~5,成果评价1项,认定成果1项,验收成果2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80%。 |
2 | 陈国彪 | 福建省龙海九 (略) | 参与项目各环节的研发工作,负责方案在福建省龙海九 (略) 的实施与示范应用,主持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 (略) 技术人员开 (略) 建设,参与各项数据的调查与分析总结、成果示范推广应用。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代表性论文4,主要知识产权1~4,完成成果评价1项。在该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70%。 |
3 | 汤建福 | 福建省长泰 (略) | 参与项目各个环节的研发,负责方案在福建省长泰 (略) 的实施与示范应用, (略) 技术人员开展 (略) 建设,参与各项数据的调查与分析总结、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等。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主要知识产权1~4,完成成果评价1项。在该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65%。 |
4 | 吴培衍 | 福建省龙海 (略) | 参与项目各个内容的研发,负责方案在福建省龙海 (略) 的实施与示范应用, (略) 技术人员开展 (略) 建设,参与各项数据的调查与分析总结、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等。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主要知识产权1~4,完成成果评价1项,验收成果1项。在该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60%。 |
5 | 朱炜 | 福建省林 (略) | 参与项目各个环节的工作,主要参与研发方案的编制、各项数据指标的调查测定、汇总分析,参与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主要知识产权1~4,完成成果评价1项,验收成果1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60%。 |
6 | 俞元春 | (略) | 主要参与研发方案的制定与成果示范推广,为主负责林地土壤、树体样品的检测分析以及土壤质量管理技术的实施与总结,参与相关论文、专利的撰写、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技术培训等工作。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代表性论文1、3,主要知识产权1、6,完成成果评价1项、认定成果1项,验收成果2。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50%。 |
7 | 许冰 | 福建省林 (略) | 参与项目各项内容的研发、各项数据指标的调查测定与汇总分析、相关论文及课题材料的撰写,参与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及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工作。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代表性论文2,主要知识产权1~5,参与完成成果评价1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45%。 |
8 | 戴新华 | 福建省龙海九 (略) | 参与方案在福建省龙海九 (略) 的实施、各项数据的调查汇总、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及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等工作。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主要知识产权1、3、4,参与完成成果评价1项。在该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35%。 |
9 | 林祖荣 | 福建省 (略) | 参与研发方案在福建省 (略) 的实施,主要负责混交林种间关系调整技术的实施与调查测定,参与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与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等。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代表性论文5,主要知识产权5,参与完成成果评价1项。在该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30%。 |
10 | 吴艺东 | 福建省龙海 (略) | 参与研发方案在福建省龙海 (略) 的实施、各项数据的调查与分析、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等。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主要知识产权5,参与完成成果评价1项,验收成果1项。在该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30%。 |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论文
论文26篇,其中代表性论文5篇、EI收录1篇。
序号 | 刊名 | 论文(专著)名称 | SCI、EI收录情况 | 他引次数 | 影响因子 | 年卷页码 | 作者:排序/姓名 |
1 | 林业科学 | 施用草甘膦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EI收录 | 1 | 2. * | * ,58(8):20-26 | 通讯作者:4/俞元春;1/侯文军,2/邹明,3/李宝福 |
2 | 中 (略) 学报 | 桉树择伐后套种3种阔叶树的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效应分析 | 未收录 | 14 | 2. * | * ,39(4):47-51 | 通讯作者:2/李宝福;1/许冰,3/郑耀三,4/吴云忠,5/何德镇 |
3 | (略) 学报 | 草甘膦对桉树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未收录 | 4 | 1. * | * ,48(11):76-79. | 通讯作者:4/俞元春;1/侯文军,2/邹明,3/李宝福 |
4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桉树与灰木莲混交造林试验研究 | 未收录 | 7 | 1. * | * ,37(05):62-66. | 第一作者:1/陈国彪 |
5 | 亚热带农业研究 | 桉树与米老排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 未收录 | 4 | 0. * | * ,15(04): *** . | 第一作者:1/林祖荣 |
6)许冰,陈国彪,林祖荣,李宝福. 桉树壳菜果(米老排)混交林生长量及生物量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 * ,45(4): ***
7)林清锦. 闽南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现状与配方施肥效果[J]. 福建林业科技,
* ,47(1):22-25
8)陈清根.桉树采伐后改造成桉杉混交林的效应研究[J]. 桉树科技, * ,35(4):14-19
9)黄文渊.尾巨桉二代萌芽更新套种卷荚相思的效果分析[J]. 绿色科技,
* (17期):87-89
10)王纪杰,王炳南,李宝福,俞元春.不同林龄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变化[J].森林与环境学报, * ,36(1):8-14
11)王纪杰,鲍爽,梁关峰,俞元春.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四川林业科技, * ,36(4):18-21
12)王纪杰,张友育,俞元春,崔晓晓,陈瑜,等.不同林龄巨尾桉人工林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J]. (略) 学报, * ,41(1):46-52.
13)李宝福,俞元春,卢健,吴清金,朱炜.桉树人工林中期施肥试验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 * ,35(6): *** .
14)王纪杰,俞元春,陈容,王维,梁关锋,等.不同栽培代次、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渗透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 ,25(2):79-82.
15)李宝福,俞元春,林志鹏,王纪杰,陈国华.桉树幼林施肥的养分间交互效应及合理施肥方案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 * (4):38-44.
16)梁关锋,王纪杰,俞元春,陈容,崔晓晓,等.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J].贵州农业科学, * ,39(9):92-95.
17)李宝福,俞元春,卢健,吴清金,林志鹏,梁国清.闽南山地桉树人工林叶片最适养分浓度诊断研究[J].中 (略) 学报, * ,31(11):44-48.
18)何金元.地膜覆盖造林对桉树幼林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 * ,37(2):68-70, * .
19)汤建福.桉树不同更新方式效果与效益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 * ,37(4):93-97.
20)刘月秀,陈水莲,俞元春.桉树人工林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 * ,23(4):13-16.
21)王纪杰.闽南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D). (略) 博士学位论文, *
22)侯文军.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特征研究(D). (略) 博士学位论文, *
23)朱晨晨.不同林龄及混交类型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D). (略)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
24)邹明.草甘膦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 (略)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
25)梁关锋.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D). (略) 硕士学位论文, *
26)槐美然.闽南不同林龄、不同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变化(D). (略) 硕士学位论文, *
其他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知识产权名称 | 授权号/专利号 | 国(区)别 | 状态 | 序号:权利人 | 序号:发明人 |
1 | 地方标准 | 桉树混交林培育技术规程 | DB35/T *** | 中国 | 有效 | 1 : 福建省林 (略) ,2 : 福建省 (略) ,3 : (略) | 1 陈国彪,2 李宝福,3汤建福,4吴培衍,5俞元春,6朱炜,7 方扬辉,8何德镇,9 王炳南,10陈清根,11方碧江,12许冰,13周建清,14卢敏勇,15 张荣标,16 林祖荣,17张文元,18吴艺东 |
2 | 软件著作权 | 桉树混交林经营模式效益评价系统V1.0 | * SR *** | 中国 | 有效 | 1 : 福建省林 (略) | 1许冰,2李宝福,3陈国彪,4汤建福,5吴培衍,6王炳南,7方碧江,8 陈清根,9朱炜,10林延生 |
3 | 软件著作权 | 桉树混交林智能施肥管理系统V1.0 | * SR *** | 中国 | 有效 | 1 : 福建省林 (略) | 1 : 李宝福,2 : 朱炜,3 : 汤建福,4 : 陈国彪,5 : 吴培衍,6 : 许冰,7 : 戴新华,8 : 王炳南,9 : 陈清根,10 : 方碧江 |
4 | 软件著作权 | 桉树混交林培育技术规程管理平台V1.0 | * SR *** | 中国 | 有效 | 1 : 福建省林 (略) | 1李宝福,2陈国彪,3汤建福,4戴新华,5许冰,6吴培衍,7朱炜,8王炳南,9陈清根,10林延生 |
5 | 软件著作权 | 桉树混交林种间相互作用关系智能调控管理平台V1.0 | * SR *** | 中国 | 有效 | 1 : 福建省林 (略) | 1李宝福,2许冰,3林祖荣,4卢敏勇,5李瑞聪,6张文元,7吴艺东,8林延生 |
6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云模型的森林土壤肥力人工智能综合评价方法 | *** .0 | 中国 | 有效 | 1 : (略) | 1 郭佳欢,2 冯会丽,3俞元春 |
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技术成果已在闽南山地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同时辐射推广应用到广西 (略) ,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使用单位出具的应用证明汇总,从 * 年尤其是 * 年开始,本着边研究边推广的做法,由项目 (略) 将核心技术在闽南 (略) (略) 直接辐射推广应用 * 公顷(约合7.6万亩,其中福建省5.2万亩, (略) 2.4万亩),估算主伐时比桉树纯林共可新增产值 * .7万元,新增纯收入 * .5万元。技术成果具有较高的适用性,经济、 (略) 会效益良好。可在福建桉树种植区及华南地区适合桉树种植的 (略) 推广应用。
报奖成果五、磷酸赋活法制备竹木质颗粒活性炭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提名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针对磷酸法粉末活性炭在使用过程存在粉尘污染大、回收利用难,物理法颗粒活性炭成型性差、能耗高、产率低等问题,项目创新性地采用自粘结成型和原位一步赋活等技术制备了形状和孔径可控的颗粒活性炭,并集成了高效节能的炭活化一体转炉和尾气及余热回收装备,克 (略) 业生产和使用的不足,在提升 (略) 业的技术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磷酸赋活法木基颗粒活性炭的制备及其自粘结成型机制。采用自粘结成型技术,创新性地制备了木基颗粒活性炭,有效克服了粉末活性炭粉尘污染大、回收利用难,颗粒活性炭生产过程中存在孔隙堵塞的问题;首次明确了自成型过程中起塑化作用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木质素热分解产生的4- * 基苯酚,起粘结作用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热分解产生的呋喃类树脂,揭示了自粘结成型机制。(2)原位一步赋活技术制备不定型颗粒活性炭。首次采用原位一步赋活技术制备了作为醋酸 * 烯合成催化剂载体的不定型竹基颗粒活性炭,克服了物理法颗粒活性炭存在的成形性差、能耗高、得率低等问题,实现了原料和工艺的突破,拓展了化学活化法制备颗粒活性炭的新途径。(3)磷酸赋活法高效节能生产装备的集成。将变径分体式炭活化一体转炉和尾气及余热 (略) 集成,通过变径分体和设置挡板延长了物料在 (略) 理和炭化时间,提高了产品性能,并对尾 (略) 回收利用,实现了高效节能生产。本项目在磷酸赋活法制备竹木质颗粒活性炭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EI收录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件。
主要完成单位
(略) 、福建省林 (略) 、福建省 (略) 、福建省 (略) 。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完成人 | 所在单位 | 科技贡献 |
林冠烽 | (略) | 项目负责人,制定项目整体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和推广应用,提出了自粘结成型和原位一步赋活等制备颗粒活性炭的技术。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2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80%。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1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 |
黄彪 | (略) |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加了机理研究及推广应用,揭示了自粘结成型机制,对自粘结成型和原位一步 (略) 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2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 |
陈志强 | 福建省林 (略) |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实验室研究工作、设备试制及推广应用。 (略) 理的工艺参数以及参与竹木基颗粒活性炭生产技术的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3作出突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7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1篇。 |
林鹏 | 福建省 (略) | 项目主要参与者,是颗粒活性炭的工业试验和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3作出了主要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获国家发明专利1件。 |
常颖萃 | 福建省林 (略) |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与了试验、测试分析以及推广。确定了颗粒活性炭的生产工艺参数以及生产技术的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2作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2篇。 |
魏安国 | 福建省 (略) | 项目主要参与者,是设备集成、工业试验和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2和3作出了主要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 |
吴开金 | 福建省林 (略) |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实验室研究工作和机理分析,确定了颗粒活性炭的生产工艺参数及其作用机制,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2作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9篇。 |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发明专利
序号 | 类别 | 名称 | 授权号 | 国(区)别 | 权利人 | 发明人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内核为粉末的载银颗粒状成型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 ZL *** .2 | 中国 | (略) | 林冠烽、黄彪、蔡政汉、陈翠霞、卢麒麟、唐丽荣、李涛、江茂生、陈学榕、林咏梅、陈燕丹、吕建华、卢贝丽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多孔外壳的核壳式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 ZL *** .X | 中国 | (略) | 黄彪、林冠烽、蔡政汉、陈翠霞、唐丽荣、卢麒麟、李涛、江茂生、陈学榕、林咏梅、陈燕丹、吕建华、卢贝丽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用于储存天然气的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 *** .4 | 中国 | 福建省 (略) | 林鹏、沈婧菲、林锴、徐沁杰、林树 |
4 | 发明专利 | 变径分体式磷酸法活性炭生产炭活化一体化转窑 | ZL *** .2 | 中国 | 福建省 (略) | 魏安国 |
5 | 发明专利 | 磷酸法活性炭生产中磷酸尾气及余热回收再利用装置 | ZL *** .9 | 中国 | 福建省 (略) | 魏安国 |
代表性论文专著
序号 | 刊名 | 论文(专著)名称 | 影响 因子 | 年卷页码 | SCI、EI 收录情况 | 他引次数 | 作者排序/姓名 |
1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Core-shell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and its adsorption of trypan blue | 9. * | * , * : *** | SCI | 17 | Z.Cai,X. Deng,Q. Wang,J Lai,H. Xie,Y. Chen,B. Huang*,G. Lin* |
2 | BioEnergy Research | Effects of heat pretreatment during impregnation on the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chinese fir wood by phosphoric acid activation | 3. * | * ,6(4): *** | SCI | 6 | G. Lin,J. Jiang*,K. Wu,K. Sun |
3 | RSC Advances | Preparation of phosphorus-doped porous carbon for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by one-step carbonization | 3. * | * ,10, * – * | SCI | 15 | G. Lin,Q. Wang,X. Yang,Z. Cai,Y. Xiong,B. Huang |
4 | Materials Science (Med ?iagotyra) | Effects of small amounts of phosphoric acid as additive in the preparation of microporous activated carbons | 0.45 | * ,24(4): *** | SCI | 2 | G. Lin,K. Wu,B. Huang* |
5 | 新型炭材料 | 醋酸 * 烯载体竹活性炭的磷酸法制备与性能表征 | 1. * | * ,28(6): *** | SCI | 13 | 林冠烽,蒋剑春*,吴开金,孙康 |
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在福建省 (略) 、福建省 (略) 和江西省 (略) 进行推广,近3年累计生产活性炭 * .95吨,新增产值 *** .6万元,新增利税 * .6万元,新增就业岗位46个,创制研发的产品成功应用于液相吸附、空气净化、 (略) 理和精制脱色等领域。本项目开发了磷酸赋法颗粒活性炭的生产新工艺,可在木质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 (略) 业的技术水平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生态、 (略) 会效益。
报奖成果六、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推荐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推荐单位: (略)
项目简介
“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略) 自选项目,项目研究工作始于 * 年,是三明市沙县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福建省林 (略) 、政和县林业科 (略) 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结合林业生产实际, (略) ,自主开展的研究项目。历经12年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创新。揭示了8种不同作用机制无公害农药对12种竹林主要食叶害虫的高效药剂及其使用剂量、最适剂型,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毒饵的生产技术,克服了传统诱杀黄脊竹蝗成虫方法因人尿量不足而无法大面积反复应用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缺陷,优选出无人机喷雾施药的最佳工作参数,解决了传统施药技术低效率高成本的难题。成果破解了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构建了以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为核心的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实现了竹林主要食叶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的集成与创新。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产生了良好的生态、 (略) 会效益,进而为南方山地防治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略) 业的科技进步。
主要完成单位
三明市沙县区森林病虫 (略) 、福建省林 (略) 。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序号 | 姓名 | 职称职务 | 工 作 单 位 | 对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
1 | 洪宜聪 | 教授级高工 | 三明市沙县区森林病虫 (略) | 主持、负责项目的选题与实施,设计技术路线、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2 | * 珌 | 教授级高工 | 福建省林 (略) | 参与项目选题与实施,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推广应用,参与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3 | 许春枝 | 高级工程师 | 三明市林 (略) | 参与项目选题与实施,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推广应用,参与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4 | 朱祥锦 | 高级工程师 | 政和县林业科 (略) | 参加项目的选题与实施,负责组织实施,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总结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推广应用及技术培训,参与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5 | 刘化桐 | 高级工程师 | 邵武市林业科 (略) | 参加项目的选题与实施,负责组织实施,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总结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培训,参与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6 | 郭宝宝 | 高级工程师 | 三明市三元区洋 (略) | 参加项目的选题与实施,负责组织实施,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总结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培训,参与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7 | 江斌 | 高级工程师 | 清流县莲花山省级自然 (略) | 参加项目的选题与实施,负责组织实施,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总结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培训。参与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8 | 黄健韬 | 高级工程师 | 南平市 (略) (略) | 参加项目的前期调查,参加试验调查及推广应用。 |
9 | 沈彩霞 | 高级工程师 | 福建省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 (略) | 参加项目的前期调查,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总结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培训等。 |
10 | 周 兴 | 高级工程师 | 顺 (略) | 参加项目的前期调查,参加试验调查,参加技术培训及推广应用。 |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略) ,发表论文18篇(代表性5篇),制定1项地方标准,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取得软件著作权权1件,编写技术手册4册。
代表性论文专著
1.洪宜聪,许春枝,沈彩霞,等.主栽竹种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实用技术[M].北京:中 (略) , * .
2.洪宜聪.黄脊竹蝗无公害防治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 , 27(4): *** .
3.洪宜聪.5种植物源农药对黄脊竹蝗毒力及毒饵的制备与防治效果[J].世界竹藤通讯, * ,18(4):13-20.
4.洪宜聪,沈彩霞,郑新英,等.无人机喷雾作业定高对雾滴在竹林中沉降分布及防效的影响[J].世界竹藤通讯, * ,19(3): 15-21.
5.洪宜聪, * 珌,刘化桐,等.6种生物化学农药对刚竹毒蛾幼虫毒力及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竹藤通讯, * ,19(6): 13-20.
地方标准
许春枝,郭宝宝,洪宜聪,等.刚竹毒蛾防治技术规程(DB * /T *** )。
发明专利
洪宜聪.“一种林业虫害洒药装置”(ZL *** .1)。
实用新型
1.许春枝,洪宜聪,黄健韬,等.“一种用于林业杀虫剂过滤装置”(ZL *** .9);
2.江斌,洪宜聪,邓永生,等.“一种园艺用苗木拉技器”(ZL *** .6)。
软件著作权
许春枝,洪宜聪,江斌,等.“石竹笋用林主要害虫绿色防治规划系统V1.0”( * SR *** )。
技术手册
洪宜聪, * 珌,朱祥锦.毛竹主要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
洪宜聪, * 珌,许春枝.刚竹毒蛾无公害防治技术.
洪宜聪,许春枝,刘化桐.黄脊竹蝗无公害防治技术.
洪宜聪,江斌,郭宝宝.竹镂舟蛾无公害防治技术.
推广应用情况
本成果广泛应用于刚竹毒蛾、竹镂舟蛾和竹蝗等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项目组紧密结合生产,本着边试验研究边推广应用的原则,历经10余年,不断地将成果应用于生产上,对于提升竹林主要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水平前景极为广阔。项目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先后举办 * 期培训班,受训人数 *** 人次,印发技术资料 *** 册,先后在沙县、政和、邵武、顺昌、延平等县市区,营建试验示范林 * 亩( * hm2),以示范林带动辐射推广。截止至 * 年12月,经对广西梧州市林 (略) 、浙江省江山 (略) 、 (略) 、福建省龙岩市林 (略) 、永安市林业有害生 (略) 、福安市林业科 (略) 、 (略) 、 (略) 、 (略) 和 (略) 等主要的18家应用单位推广应用情况统计,成果自 * 年起在福建、浙江和广西等省推广辐射达 * . * 万亩( * .67hm2),新增产值 * .5万元,年增收节支 * .25万元,每年新增生态价值 * .8万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项目成果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刚竹毒蛾、竹镂舟蛾和黄脊竹蝗等竹林主要食叶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水平,避免或减少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了农药残留和对环境污染,对守护青山绿水蓝天的贡献成效明显,深受竹农的欢迎。实现了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的集成与创新,为南方山地防治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略) 业的科技进步。
报奖成果七、 (略) 市生态风景林构建与功能提升技术及应用
推荐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推荐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略) 市生态风景林景观结构单一、林分质量差、游憩功能差、碳汇功能弱及生态效益低等突出问题,自 * 年开始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 (略) (略) 业科研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林业科研等5个项目资助下, (略) 市生态风景林景观优化树种选择、群落结构优化构建技术和景观优化效果评价,构建 (略) 市生态风景林构建与功能提升技术体系。主要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研究:
构建 (略) 市生态风景林景观优化技术体系。开展 (略) 市植物群落结构监测, (略) 市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组成的差异性,依据不同功能目标提出6种景观林群落营建类型,遵循近自然式植被恢复原 (略) 市生态风景林植物景观结构优化途径,基于植物多样性、群落结构、森林景观三者的耦合关系, (略) 市生态风景林构建技术体系,并在福州、 (略) 市生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略) 市森林质量与综合功能的全面提升。
(略) 市生态风景林固碳增汇经营与调控技术。 (略) 市生态风景林不同混交群落碳储量 (略) 、不同林窗尺度土壤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探索干湿交替环境对林内和林窗环境碳排放的影响,建 (略) 市生态风景林集约经营与调控技术,实现了生态与景观功能的统一。
(略) 市生态风景林动态评价技术与效益评价体系。创 (略) 景可视化呈现手段,评价不同人群对生态风景林景观的偏好, (略) 市生态风景林虚拟化评价技术;探索不同树种在释放空气负离子、吸附 CO 和 TSP、滞尘、吸收硫及固碳等功能效益, (略) 市生态风景林健康因子时空分布规律,运用CITY green模型量化评估厦门岛区域碳储存量及清污能力,从结构、功能、景观和效益等指标中选取19个评价因子, (略) 市生态风景林健康评价模型,为城市生态风景林功能提升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4) (略) 市生态风景林森林康养服务功能提升技术。利用感知属性法系统研究森林空间环境与人体心境复愈性的相关性,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林分环境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康养恢复效果, (略) 市生态风景林康养功能提升技术, (略) 市生态风景林培育的理论与技术。
出版《中南亚热带风景游憩林构建理论与技术》《 (略) 市森林研究》《乡村人居林》 (略) ,发表论文30篇,培养研究生10余名,制 (略) 业标准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件。经专家评审,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完成单位
(略) 、福建省林 (略) 、 (略) 、福建省源野 (略) 。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董建文:项目主持人。全面负责制定项目的立项与实施,组织协调开展项目研究。参与试验样地布设、调查,总结实验结果并参与编制技术报告及报奖材料等,对南亚热带风景游憩林构建 (略) 市生态风景林虚拟化评价技术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一, (略) ,发表论文6篇,制 (略) 业标准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
2)洪志猛:项目第二完成人。参加项目的立项、实施和组织协调和试验方案的制定,对城市生态风景林景观优化构建技术及其恢复与改造关键技术的开发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二, (略) ,发表论文13篇。
3)叶功富:项目第三完成人。参与项目的立项与实施,试验方案的制定,对城市生态风景林恢复及改造关键技术研发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三, (略) ,发表论文10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
4)潘辉:项目第四完成人。对项目的立项、实施和组织协调和试验方案的制定、城市生态风景林高碳汇经营与调控 (略) 市生态风景林健康功能评价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四,发表论文13篇。
5)许春如:项目第五完成人。 (略) 市生态风景林总体方案的制定、实施、协 (略) 市生态风景林设计、施工和推广应用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五。
6)黄石德:项目第六完成人。参与项目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过程,对城市生态风景林高碳汇经营与调控技术的研发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六,发表论文11篇。
7)傅伟聪:项目第七完成人。参加项目的具体实施,参与技术报告材料、报奖材料的汇总,对城市生态风景林虚拟化评价技术开发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七,发表论文6篇。
8)刘晓华:项目第八完成人。对城市生态风景林健康功能评价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八,发表论文4篇。
9)陈梓茹:项目第九完成人。对城市生态风景林虚拟化评价技术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九,发表论文6篇。
10)尤龙辉:项目第十完成人。对城市生态风景林高碳汇经营与调控技术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2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十,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学术专著
[1]董建文. 中南亚热带风景游憩林构建理论与技术. 北京:中 (略) , * .
[2]叶功富,倪志荣,洪志猛,卢昌义,陈存及,廖福霖. 厦门: (略) (略) , * .
[3]邱尔发,董建文,许飞等著.乡村人居林。北京:中 (略) , *
代表性论文
[1]Chen Z, Fu W, Bosch C, Pan H, Huang S, Zhu Z, Qiao Y, Wang N, Dong J. National Forest Parks in China: Origin, Evolu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Forests, * ,10(4).
[2]洪志猛.城市森林群落结构构建理论与景观优化途径分析[J]. (略) 学报( (略) 会科学版), * ,15(01): *** .
[3]洪志猛. (略) 市公园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调查分析[J]. (略) 学报(自然科学版), * ,33(02):51-54.
[4]洪志猛,叶功富,康伟锋,潘辉,关庆伟.基于 ETM~+ (略) 市 (略) 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 * (S1): *** .
[5]洪志猛,叶功富,陈文静,潘辉,关庆伟,蔡干强.厦门市山地植被的群落结构分析[J]. (略) 市林业, * (05):16-19.
[6]洪志猛,叶功富,肖胜,倪志荣,郭剑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模式的比较[J]. (略) 市林业, * (03):14-18.
[7]叶功富,洪志猛,甘永洪,倪志荣,蔡干强,郭剑锋. (略) 市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结构与异质性分析[J]. (略) 学报, * (05):71-74.
[8]兰思仁,陈登雄,方镇坤,邬东璠,洪志猛,潘辉,陈裕德. (略) 市生态风景林树种选择与景观构建技术[J]. (略) 市林业, * ,7(06):16-19.
[9]陈梓茹,傅伟聪,朱志鹏,董建文.全景呈现技术在景观视觉评价中应用的优劣势分析[J].西 (略) 学报(自然科学版), * ,53(04): *** .
[10]朱玉洁,翁羽西,傅伟聪,董建文,王敏华.声景感知对森林公园健康效益的影响——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科学, * ,57(03):9-17.
[11]兰宇翔,朱志鹏,乔雨轩,傅伟聪,陈晗,董建文.南方水土流失区景观质量评价——以福建长汀为例[J]. (略) 学报, * ,42(03): *** .
[12]傅伟聪,朱志鹏,陈梓茹,黄淑萍,王敏华, * 国昌,董建文.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林业科学, * ,54(01):22-31.
[13]陈梓茹,傅伟聪,董建文. (略) (略) 区山体美学质量评价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中国园林, * ,33(10): *** .
[14]潘辉,黄石德,王玉芹. (略) 市森林吸收SO2功能及价值评价[J]. (略) 学报, * ,35(02): *** .
[15]潘辉,刘晓华,黄石德,蔡燕徽. (略) 道树对一氧化碳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 (略) 学报, * ,32(05): *** .
[16]黄石德,刘晓华,潘辉.高质量浓度CO对福州基调树种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J]. (略) 学报, * ,38(04):11-13.
[17]潘辉,李永莉,黄石德,蔡邦平.棕榈科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密度影响因素[J]. (略) 学报, * ,38(03):69-70+81.
[18]刘晓华,黄石德,潘辉,高元竞.城市绿化树种对道路空间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 (略) 学报, * ,29(01):79-83.
[19]潘辉,刘晓华,黄石德,高元竞. (略) 道树对道路空间CO浓度的影响[J]. (略) 学报, * (04): *** .
[20]黄石德.降水和凋落物对木荷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呼吸的影响[J]. (略) 学报, * , 29(02): *** .
[21]黄石德,潘辉,叶功富,黄传春,赵凯.模拟干湿交替对林内和林窗表土碳释放的影响[J]. (略) 学报, * ,32(06): *** .
[22]黄石德.林内和林窗冬季土壤呼吸特征[J]. (略) 学报, * ,29(03): *** .
[23]黄石德,潘辉,叶功富,蔡燕徽,洪志猛. 林窗干扰对森林公园土壤碳排放的影响[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3 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技术论文集, * :30-35.
[24]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 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 (略) 年会(第一卷), * : *** .
[25]范少辉,洪志猛,叶功富,刘荣成,张建生,肖胜. (略) (略) 市森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 (01):86-90.
[26]王耀萱,兰思仁,洪志猛.基于CITYgreen (略) 市森林生态效益研究[J]. (略) 学报(自然科学版), * ,42(02):20-23.
[27]洪志猛.不同 (略) 市绿化树种光合作用的日变化特性分析[J].防护林科技, * , 4( * ):25-29.
[28]洪志猛,叶功富,方添明,颜鸿伟,倪志荣,郭剑锋.城市 (略) 的建设理 (略) [J].林业勘察设计, * (02):30-33.
[29]叶功富,洪志猛. (略) 市防护林体系的规划与建设[J]. (略) 市林业, * (03):19-22.
[30]傅先庆,叶功富,洪志猛,张梓萍. (略) 市森林文化建设透视[J]. (略) 市林业, * (02): 47-50.
硕士论文
[1] 陈文静. (略) 市森林的结构特征与效益评价研究[D]. (略) , *
[2] 洪志猛. (略) 市森林群落结构分析与优化技术研究[D]. (略) , *
[3] 王玉芹. (略) 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D]. (略) , * .
[4] 赵凯. 福建柏火力楠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碳储量的研究[D]. (略) , * .
[5] 蔡燕徽. 城市基调树种滞尘效应及其光合特性研究[D]. (略) , * .
[6] 刘晓华. 城市森林基调树种降污功能评价研究[D]. (略) , * .
[7] 朱洪如. 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生产力与土壤养分效应研究[D]. (略) , * .
[8] 李永莉. 厦门棕榈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的评价研究[D]. (略) , * .
[9] 王丹丹. (略) 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调控技术研究[D]. (略) , *
[10] 王耀萱.基于CITYgreen (略) 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略) , *
[11] 陈燕艺.马尾松马占相思纯林及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 (略) , *
[12] 聂典. (略) 市森林两种林分固碳能力的研究[D]. (略) , *
[13] 范蓉. 基于GIS 的南平市 (略) 分析[D].中国林 (略) , *
[14] 王亚蕾.基于感知属性法的森林康养空间复愈性研究-以福州植物园为例[D]. (略) , *
[15] 战韵竹.森林康养背景下不同林分类型对人体影响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 (略) , *
[16] 杨小可.南方竹林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毛竹林景观质量为例[D]. (略) , *
[17] 陈泽良. (略) 郊森林公园不同林分风景游憩林健康评价及保健功能研究[D]. (略) , *
[18] 黄健颖. (略) 市森林景观质量评价及游憩化研究[D]. (略) , *
行业标准
班勇,陈鑫峰,董建文,张燕,李奎,王珂,陈樱一,阙晨曦,贾俊艳,张伟娜. 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规范[S]. LY/T *** .
实用新型专利
[1] 吴桐,朱哲民,董建文. 一种用于风景园林的生态步道结构. (略) ,ZL *** .X
[2]吴桐,朱哲民,董建文.一种用于风景园林的升降观景台结 (略) ,ZL *** .X
[3] 尤龙辉,尤龙杰,叶功富,高伟,游惠明.一种便携式土壤微生物样品采集装置.福建省林 (略) ,ZL *** .X
[4] 尤龙辉,高伟,叶功富,林文泉,程分生,杨洋.一种监测植物细根趋肥特征的土壤营养圈.福建省林 (略) ,ZL *** .0
[5] 高伟,尤龙辉,叶功富,聂森.一种森林土壤碳含量检测装置.福建省林 (略) ,ZL *** .6
推广应用情况
研究成 (略) 市生态风景林的景观优化问题, (略) 市生态风景林景观改造的关键技术,具有 (略) 会效益。 *** 年成果在福州、龙岩等相关国家级、 (略) 市创建中得以推广应用,其中改造各种类型低产低效林近16.78万亩,新增产值1. * 亿元,增收节支总额 * .3万元,新增就业人数 * 人,对城市森林适宜乡土树种选择、高碳汇生态风景林营建、城市生态风景林结构优化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福建省林 (略) 申报 * 年度
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根据《福建省科 (略) 办公室关于 * 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闽科奖办〔 * 〕9号)、《 (略) 关于做好 * 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闽林科便函〔 * 〕3号)的精神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有关规定,我院于 * 年2月10日至2 (略) (略) 上对申报 * 年度省科学技术奖的7个项目的项目名称、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 (略) 了公示,公示期间如有异议, (略) (略) ,电话: *** 。
附件:1. (略) 申报 * 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汇总表(公示)
2.各报奖成果简介
福建省林 (略)
* 年2月10日
附件1
(略) 申报 * 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汇总表(公示)
日期: * .2.10
序号 | 成果名称 | 完成单位 | 完成人 | 提名单位 |
1. | 福建柏速生优质新品种选育技术与应用 | 福建省林 (略) 、福建省仙游 (略) 、福建省安溪 (略) 、福建省沙县 (略) 、福建省大田 (略) 、福建省 (略) 、福建省邵武 (略) | 郑仁华、苏顺德、吴清金、陈元品、张运根、杨宗武、章进峰、林祖荣、冯随起、周宗哲 | (略) |
2. | 福建山樱花和山樱花种群遗传特征与种质创新应用 | 福建省林 (略) 、 (略) 、福建丹樱 (略) 、福建 (略) | 黄云鹏、伊贤贵、吴擢溪、王贤荣、林荣光、陈义堂、曾华浩、何志斌、黄俊婷、李蒙 | (略) |
3. | 特色珍贵树种半枫荷种质挖掘与高效繁育利用 | 福建省林 (略) 、 (略) 、顺昌县林 (略) 、三明市沙县区林 (略) 、福 (略) 、福建省顺昌 (略) 、福建省华安 (略) | 范辉华、刘宝、张天宇、汤行昊、胥清利、汤道平、刘敬灶、高小坤、康永武、叶兴状 | (略) |
4. | 桉树山地混交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 福建省林 (略) 、 (略) 、福建省龙海九 (略) 、福建省长泰 (略) 、福建省龙海 (略) | 李宝福、陈国彪、汤建福、吴培衍、朱炜、俞元春、许冰、戴新华、林祖荣、吴艺东 | 专家 |
5. | 磷酸赋活法制备竹木质颗粒活性炭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略) 、福建省林 (略) 、福建省 (略) 、福建省 (略) | 林冠烽、黄彪、陈志强、林鹏、常颖萃、魏安国、吴开金 | 福建省教育厅 |
6. | 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三明市沙县区森林病虫 (略) 、福建省林 (略) 、政和县林业科 (略) | 洪宜聪、 * 珌、许春枝、朱祥锦、刘化桐、郭宝宝、江斌、黄健韬、陈爱平、周兴 | (略) |
7. | (略) 市生态风景林构建与功能提升技术及应用 | (略) 、福建省林 (略) 、 (略) 、福建省源野 (略) | 董建文、洪志猛、叶功富、潘辉、许春如、黄石德、傅伟聪、刘晓华、陈梓茹、尤龙辉 | 福建省教育厅 |
附件2
报奖成果一、福建柏速生优质新品种选育技术与应用
提名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 (略)
项目简介
该项目成果属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林木育种技术研究领域。福建柏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作为珍贵用材和抗逆树种广泛栽培。从 * 年起,在近20年研究基础上,针对育种群体缺失、良种供应不足、种子园技术落后等制约福建柏人工林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在地理变异模式、种子区划分、种质资源评价及育种群体构建、速生优质品种选育、第2代种子园技术等方面持续深入研究,解决了福建柏遗传改良和良种繁育中的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主要技术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开展了全国唯一的福建柏多点长期种源试验,首次确定福建柏高生长与纬度呈正相关的地理变异模式;首次依据长期种源试验和分子遗传距离划定4个种子区:苗岭-雪峰山交界种子区、南岭-罗霄山交界种子区、 (略) 南区种子区 (略) 北区种子区;选育出3个速生优质种源,22a林龄时材积提高13.86%,木材基本密度0. * g/cm3,其中“福建龙岩”和“湖南道县”种源被认定为国家林木良种,也是福建柏仅有的国家良种。
依据全国遗传测定时间最长的福建柏优树子代测定试验和种源试验,分析生长性状早晚期遗传相关性,首次确定10a-11a为开展福建柏生长性状早期选择适宜年龄;选育出材积提高40.66%、遗传增益8.73%的速生优良家系被审定为福建省林木良种。
嫁接建成种质资源库10hm2,保存优异种质 * 份;首次对福建柏种质 (略) 系统评价,提出福建柏最佳授粉期;基于育种值和分子遗传距离分析,首次构建包含6个亚系 * 份种质的福建柏第2代育种群体,材积育种值是选择群体的2.05倍,观察杂合度0. * ,期望杂合度0. *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0. * ,Shannon信息指数1. * ,等位基因数7. * ,有效等位基因数5. * 。
通过生长性状与盛花期联合复选,首次筛选出福建柏第2代种子园建园无性系23个,材积遗传增益49.96%,雌、雄盛花同期;率先研发出圃地营养袋嫁接苗定植建园的福建柏第2代种子园营建技术,嫁接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种子产量提高84%、发芽率提高28%,大幅提高福建柏种子园产量和发芽率,加速福建柏良种的推广。
授权知识产权:国家良种2个、省级良种22个,发表学术论文1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1项。项目成果于 * 年12月, (略) (略) 士领衔的评审专家组认为:成果在福建柏地理变异模式及种子区划、早期选择年龄确定、育种群体构建、速生优质品种选育、第2代种子园营建技术等方面创新性明显,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举办技术培训班10余期培训 * 余人次, (略) 电视直播技术培训人员15万余人次。项目成果自 * 年以来一直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已在30多家单位成功推广应用。截止 * 年底,经对 (略) 、江西省 (略) 、湖南省 (略) 等主要15家应用单位推广应用情况统计,累计推广福建柏良种造林41.3万亩,预计到主伐时可新增产值22. * 亿元、新增纯收入11. * 亿元。其中 *** 年推广良种造林17. * 万亩,预计主伐时可新增产值9. * 亿元、新增纯收入4. * 亿元。推广建立了高产稳产福建柏第2种子园 * 亩,种子品质优良,取得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主要完成单位
福建省林 (略) 、福建省仙游 (略) 、福建省安溪 (略) 、福建省沙县 (略) 、福建省大田 (略) 、福建省 (略) 、福建省邵武 (略) 。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郑仁华:项目主持人。全面负责项目的立项与实施,试验方案制定、调查测定、数据分析、报告和论文撰写等。对 (略) 有科技创新点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分别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一,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第一发明人),制定地方标准1项(第一起草人)。
2)苏顺德:项目第二完成人。负责福建柏早期选择林龄、种质资源评价、育种群体构建研究。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1、2、3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8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二,发表论文4篇(第一作者3篇,第二作者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第二发明人),制定地方标准1项(第三起草人)。
3)吴清金:项目第三完成人。负责研究在福建省仙游 (略) 的具体实施,以及成果在仙游县的推广应用。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三,发表论文1篇(第五作者),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第三发明人2件,第四发明人2件),制定地方标准1项(第四起草人)。
4)陈元品:项目第四完成人。负责研究在福建省安溪 (略) 具体实施,以及成果在泉州市的推广应用。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四,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第五发明人2件,第七发明人1件),制定地方标准1项(第五起草人)。
5)张运根:项目第五完成人。负责研究在福建省沙县 (略) 的具体实施,以及成果在三明市的推广应用,为主建成三明市第一个福建柏第2代种子园,将沙县 (略) 建成项目成果的骨干辐射示范点。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五。
6)杨宗武:项目第六完成人。负责研究福建省种子区划分、成果推广应用协调。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1、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六。发表论文1篇(第六作者),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第八发明人1件,第九发明人1件)。
7)章进峰:项目第七完成人。负责研究在福建省大田 (略) 的具体实施,参与成果在三明市的推广应用,将大田 (略) 建成项目成果的骨干辐射示范点。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七。
8)林祖荣:项目第八完成人。负责研究在福建省 (略) 的具体实施,以及成果在南靖县的推广应用,将 (略) 建成项目成果的骨干辐射示范点。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八。
9)冯随起:项目第九完成人。负责研究在福建省邵武 (略) 的具体实施,以及成果在邵武市的推广应用,将 (略) 建成项目成果的骨干辐射示范点。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九。
10)周宗哲:项目第十完成人。负责将福建省安溪 (略) 建成项目成果的骨干辐射示范点。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点4、5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十,发表论文1篇(第四作者),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第三发明人2件,第四发明人2件),制定地方标准1项(第二起草人)。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1)发明专利“一种福建柏的嫁接方法”,专利号:ZL *** .X。权利人:福建省林 (略) ,发明人:郑仁华,苏顺德,吴清金,周宗哲,陈元品,凌云天。
2)发明专利“一种改进福建柏种子园提高嫁接成活率的方法”,专利号:ZL *** .4。权利人:福建省林 (略) ,发明人:郑仁华,苏顺德,吴清金,周宗哲,陈元品,凌云天,张子文,杨宗武。
3)发明专利“一种福建柏播种育苗方法”,专利号:ZL *** .6。权利人:福建省林 (略) ,发明人:郑仁华,苏顺德,周宗哲,吴清金,赵青毅,余孟杨,陈元品,凌云天,杨宗武。
4)发明专利“一种苗木合格率高的福建柏育苗方法”,专利号:ZL *** .1。权利人:福建省林 (略) ,发明人:郑仁华,苏顺德,周宗哲,吴清金。
5)省林木良种“福建柏家系上犹6号、德化2号”,良种审定号:闽S-SF-FH- *** 、闽S-SF-FH- *** 。选育单位:福建省林 (略) 。
6)省林木良种“闽柏1号至闽柏6号”,良种审定号:闽S-SF-FH- *** 至闽S-SF-FH- *** 。选育单位:福建省林 (略) 。
7)省林木良种“闽柏7号至闽柏12号”,良种审定编号:闽S-SF-FH- *** 至闽S-SF-FH- *** 。选育单位:福建省林 (略) 。
8)省林木良种“闽柏13号至闽柏16号”,良种编号:闽S-SF-FH- *** 至闽S-SF-FH- *** 。选育单位:福建省林 (略) 。
9.省林木良种“闽柏17号至闽柏20号”,良种编号:闽S-SF-FH- *** 至闽S-SF-FH- *** 。选育单位:福建省林 (略) 。
10)省地方标准《福建柏播种育苗技术规程》,标准号:DB35/T *** 。起草单位:福建省林 (略) ,起草人:郑仁华,周宗哲,苏顺德,吴清金,陈元品,凌云天。
11)论文《福建柏种源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及种源选择》, (略) 学报, * ,34(3): *** 。作者:郑仁华,苏顺德,赵青毅,周宗哲,吴清金,杨宗武。
12)论文《福建柏种质资源库秋花期观测分析》,福建林业, * ,5:32-36。作者:苏顺德,郑仁华,肖晖,周宗哲,吴清金
13)论文《福建柏优良单株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及选择》,福建林业科技, * ,47(1):1-7。作者:苏顺德。
14)论文《福建柏第2代生产群体生长和花期综合选择》,福建林业科技, * ,46(3):1-7,41。作者:苏顺德。
15)论文《不同遮荫强度对福建柏苗期生长的影响》,福建林业科技, * ,45(3):73-76。作者:陈元品。
报奖成果二、福建山樱花和山樱花种群遗传特征与种质创新应用
提名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提名单位: (略)
项目简介
该项目成果属风景作物育种技术研究领域,福建山樱花为我国特有的樱属种质资源,花色深红艳丽观赏价值极高;山樱花因分布广且适应性强,为众多樱花品种的亲本,因此福建山樱花与山樱花为樱属植物中最重要且最具应用价值的种质资源。项目组针对观赏价值高的樱花新品种匮乏、种苗培育技术系统性不足等难点,自 * 年开始在福建山樱花和山樱花种群遗传特征、资源调查及发掘、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评价、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等方面持续开展研究,解决了福建山樱花、山樱花良种选育和种苗繁育等一系列技术难点问题。主要技术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开展了山樱花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首次报道了国产樱花染色体级别的全基因组,鉴定了 * 个MADS-box基因、 * 个MYB基因和66个WRKY基因以及 * 个抗性基因(Rgenes)。分析了山樱花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特征,构建了山樱花谱系地理结构,推测分析了山樱花的群体历史动态。绘制了福建山樱花、山樱花在全国的地理分布图;摸清了福建山樱花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预测了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福建山樱花适生范围与适生区;阐明了其种群维持的依赖因子及存活趋势,为山樱花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开展了樱属植物资源的系统调查,在武夷山发现了黄岗山樱C.huanggangensisX.R.Wang,X.G.Yi et C.P.Xie 、短筒樱C.brevitubusX.R.Wang,X.G.Yi et C.P.Xie、武夷红樱C. wuyiensisX.R.Wang,X.G.Yi et C.P.Xie;等3个新种;小花早樱C.subhirtella var.minifloraX.R.Wang, C.P.Xie et X.G.Yi、宽叶早樱C.subhirtella var.platyphyllus X.R.Wang, C.P.Xie et X.G.Yi、长柱尾叶樱C.dielsiana var.longistyla X.R.Wang,X.G.Yi et C.P.Xie等3个新变种。确定了尾叶樱C.dielsia na、短梗尾叶樱C.dielsianavar. abbreviata、红山樱C.jamasakura、华中樱C. conradinae4种(变种)在福建的新分布。
建立福建山樱花、山樱花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23份种源、优株88株,其中省内优株67株,省外优株21株,首次对收集的种质资源的花量、花径等重要 (略) 综合评价,建立了福建山樱花优株选择的2个模型。通过对福建山樱花嫁接无性系苗期的研究,揭示其遗传规律,通过物侯观测得到福建山樱花参试品系的开花期。为福建山樱花优良种质的筛选和遗传保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福建山樱花种系实生群体中选择变异植 (略) 连续观测,选育 (略) 授权“丹霞” “丹韵” “东韵” “落霞” “惜春” “云裳”“丹妃”等7个新品种;福建省林 (略) 认定的“丹红” “丹妃”等2个良种。
通过对福建山樱花轻基质容器苗培育、采穗圃营建、嫁接、扦插和组培繁殖等技术研究,构建其繁育技术体系,攻克了规模化种苗繁育的技术难题。
授权知识产权: (略) 授权新品种7个,福建省林 (略) 认定良种2个, 发表文章18篇,出版樱花 (略) ,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 (略) 业与福建省地方标准各1项。项目成果于 * 年1月, (略) 兰思教授领衔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项目成果自 * 年以来一直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已在近20家单位成功推广应用。截止 * 年底,累计建 (略) * 余亩、樱花专类园 * 亩;推广种植培育无性系扦插苗 * 万株、嫁接苗50 万株、容器苗 * 万株,中大精品苗 * 万株,累计产值达 * 万元,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单位
福建省林 (略) 、 (略) 、福建丹樱 (略) 、福建 (略)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黄云鹏: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定研究工作计划及项目实施,负责樱花嫁接苗培育技术标准制定,技术推广、报告撰写等。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3、4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一,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分别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获授权新品种2个,制定地方标准1项(第三起草人)。
2)伊贤贵:项目第二完成人。参加项目试验方案制定、报告和论文撰写等。负责山樱花种群生态特征、武夷山樱属资源调查及参与福建山樱花新品种选育。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1、2、3 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二发表论文11篇(第一作者3篇,第二作者1篇),获植物授权新品种4个。
3)吴擢溪,项目第三完成人。参与试验方案制定,福建山樱花种质资源收集、种苗繁育与推广、报告和论文撰写等。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3、4都做出了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三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 (略) 业标准一项(第一起草人)。
4)王贤荣:项目第四完成人。参加项目试验方案制定、报告和论文撰写等。负责福建山樱花、山樱花种群生态特征、武夷山樱属资源调查及参与福建山樱花新品种选育。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 1、2、3 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发表论文11 篇(第一作者4篇,通迅作者3篇),获植物授权新品种4个,编著樱花 (略) 。
5)林荣光:项目第五完成人。参加项目试验方案制定、福建山樱花新品种选育、种苗繁育及推广。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 3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五。获植物授权新品种4个。
6)陈义堂:项目第六完成人。参与种质资源收集及评价、种苗繁育及推广。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3、4都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六。
7)曾华浩:项目第七完成人。参与项目优株选择、无性系苗木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研究报告撰写。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5%。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七。
8)何志斌:项目第八完成人。参与福建山樱花种质资源收集、种苗繁育与推广, (略) 业标准《钟花樱育种技术规程》的制定(第六起草人)。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3、4 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八。
9)黄俊婷:项目第九完成人。负责福建山樱花物候观测,参与无性系苗木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示范。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 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发表论文1篇。项目评审意见书排名第九。。
10)李蒙:项目第十完成人。参加项目试验方案制定、报告和论文撰写等。参与山樱花种群生态特征及参与福建山樱花新品种选育。对该项目成果“科技创新”中的创新点1、3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本项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发表论文6 篇(第一作者1篇,第二作者1篇),获植物授权新品种 3个。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1)授权新品种 ‘丹霞’,品种权号: *** ,权利人:福建丹樱 (略) 、 (略) , 选育人:王琳,伊贤贵,林玮捷,王贤荣,王珉
2)授权新品种‘丹韵’:品种权号: *** ,权利人: 福建丹樱 (略) 、 (略) ,选育人:王珉,伊贤贵,阙平,王贤荣,胡坚平,林玮捷,王琳,林荣光,李蒙
3)授权新品种‘东韵’:品种权号: *** ,权利人: 福建丹樱 (略) ,选育人:王琳,林荣光,王珉, 阙平,林玮捷, 胡坚平,王星榕
4)授权新品种‘落霞’:品种权号: *** ,权利人: 福建丹樱 (略) 、 (略) ,选育人:胡坚平,伊贤贵,肖缤,刘福辉,王贤荣,李蒙,王珉, 阙平,王琳, 晏琴梅, 叶菁
5)授权新品种‘惜春’:品种权号: *** ,权利人:福建丹樱 (略) 、 (略) ,选育人:王珉,伊贤贵,林荣光,王贤荣,叶某鑫,李蒙,林玮捷, 段一凡,陈林,朱淑霞
6)授权新品种‘云裳’:品种权号: *** ,权利人: 福建丹樱 (略) ,选育人:王琳,王星榕,阙平,林荣光,王珉,林玮捷
7)授权新品种‘丹妃’:品种权号: *** ,权利人: 福建丹樱 (略) ,选育人:林荣光,王珉,王琳,林玮捷,阙平,胡坚平
8)省林木良种‘丹妃’,良种认定号:闽闽R-SC-CC- *** 。选育单位:福建丹樱 (略)
9)省林木良种‘丹红’,良种认定号:闽R-SC-CC- *** 。选育单位:福建丹樱 (略)
10)发明专利“一种福建山樱花种子均衡打破休眠及芽苗培育方法”,专利号:ZL- * 1 *** .0。权利人:福建省林 (略) ,发明人:范辉华,李建民,汤行昊,康木水,张娟,黄建华
11) (略) 业标准《钟花樱育种技术规程》,标准号:LY/T *** 起草单位:福建省林 (略) 、尤溪县林 (略) 、福建省国有来 (略) 、 (略) 。起草人:吴擢溪、张宏梓、 * 珌、肖晖、潘惠忠、何志斌、康木水、 (略) 、李赛花。
12)福建省地方标准《樱花嫁接苗培育技术规程》,标准号:DB35/T *** ,起草单位: (略) 、 (略) 、福建可盛 (略) 、福建省林 (略) 、福建省林 (略) 、福建 (略) ,等。起草人:陈江海、施友文、黄云鹏、刘技昌、谢东庆(中国台湾)、王邦富、黄建辉、潘标志、陈桂平、吕崇练(中国台湾)、沈彩霞、杨咏安(中国台湾)、叶平昊。
13)论文《The genome of Chinese flowering cherry (Cerasus serrulata)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Cerasus species》(Horticulture Research, * ,7: *
14)论文《Phylogeography and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flowering cherry Cerasus serrulata(Rosaceae) in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China》(Ecology and Evolution, * ;10: * – * .
15)伊贤贵,陈洁,尤禄祥,从睿,王华辰,段一凡,王贤荣*. 山樱花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 (略) 学报(自然科学版), * ,42 (05): 25-31.
16)吴擢溪,肖晖,何志斌,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基质对钟花樱扦插生根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 * ,47(1):56-62.
17)何志斌. 福建山樱花初选优株嫁接苗苗期生长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 * ,48(4):52-56.
报奖成果三、特色珍贵树种半枫荷种质挖掘与高效繁育利用
提名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提名单位: (略)
项目简介:
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Hung T. Chang)为我国特有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首批Ⅱ级),也是福建重点发展的特色乡土珍贵树种,针对其种质资源面临“退化、枯竭和种苗繁育困难”等突出问题,承担完成了福建省政府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特色珍贵树种半枫荷种质创新与产业化”项目(编号:ZYCX-LY- *** ),攻克了该树种种质资源遗传保育、种质创新及繁育利用产业化的“卡脖子”问题,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其中在种质资源抢救性挖掘和濒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其主要创新如下:
(1)率先开展珍稀濒危树种半枫荷种质挖掘与高效繁育利用研究,对抢救性保护和挖掘利用半枫荷这一我国特有树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需求。
(2)揭示了半枫荷天然种群特征和生态适应性;通过抢救性保护,多层次收集保存半枫荷优良种质资源 * 份,其中优株家系87份、无性系 * 份,构建了我国最大的半枫荷育种群体;率先完成了半枫荷全基因组图谱的构建,阐明了半枫荷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濒危成因,提出了种群保护策略,为其遗传保育和种质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3)阐明了半枫荷生长和形态的遗传变异规律,初选出速生家系7份,申请省级林木良种审定彩叶优良无性系4份。构建了轻基质容器苗培育、嫁接、采穗圃营建、扦插和组培无性繁殖技术体系,攻克了规模化种苗繁育的技术难题。
(4)制定省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各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件,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3篇。
(5)建 (略) 4个,营建采穗圃47亩,培育优质容器苗 * 多万株,建立试验示范林 * 亩,辐射推广达5万亩以上,为特色珍贵树种的发展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单位:
福建省林 (略) 、 (略) 、顺昌县林 (略) 、三明市沙县区林 (略) 、福 (略) 、福建省顺昌 (略) 、福建省华安 (略)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技术职称 | 文化 程度 | 工作单位 | 主要贡献 |
1 | 范辉华 | 男 | 教授级高工 | 大学、硕士 | 福建省林 (略) | 项目首席主持人 |
2 | 刘 宝 | 男 | 副教授 | 博士 | (略) | 种群特征、遗传多样性、基因组 |
3 | 张天宇 | 男 | 高级工程师 | 硕士 | 顺昌县林 (略) | 种质保存、采穗圃、扦插繁殖 |
4 | 汤行昊 | 男 | 工程师 | 硕士 | 福建省林 (略) | 种质资源调查收集、评价及选育 |
5 | 胥清利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大学 | 福建省顺昌 (略) | 种质保存、试验林营建、良种选育 |
6 | 汤道平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大学 | 福建省华安 (略) | 试验示范林营建、评价选育 |
7 | 刘敬灶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大学 | 福建省 (略) | 种苗繁育、标准、试验示范林营建 |
8 | 高小坤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大学 | 福建省林 (略) | 组培快繁技术研发 |
9 | 康永武 | 男 | 教授级高工 | 大学 | 沙县林 (略) | 规模化扦插繁殖技术研发 |
10 | 叶兴状 | 男 | 博士 | (略) (略) | 种群特征、遗传多样性、基因组 |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1]福建省地方标准:半枫荷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35T ***
[2]企业标准:《半枫荷采穗圃营建与扦插繁殖技术规程》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林木水汽诱导生根育苗装置(ZL *** .X)
[4]林木新品种:半枫荷‘上坪头1B’,通过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 (略) 查定
[5] 林木新品种:半枫荷‘茫1’,通过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 (略) 查定
[6] 林木新品种:半枫荷‘天16’,通过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 (略) 查定
[7] 林木新品种:半枫荷‘谢3号’,通过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 (略) 查定
代表作论文
[1] Ye X-Z, Zhao G-H, Zhang M-Z, Cui X-Y, Fan H-H, Liu B.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ndangered Plant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amamelidaceae)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fter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J].Forests. * ; 11(4): * . https:/ *** Mingzhu Zhang,Yuting Jiang,Xingzhuang Ye,Shipin Chen,Bao Liu.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amamelidaceae)[J].MITOCHONDRIAL DNA PART B-RESOURCES * ,5(1), *** ,DOI: 10. *** . * . *** .
[3] 叶兴状,王妙青,程诺,张明珠,范辉华,张国防,赖日文,刘宝,福建天台山半枫荷天然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位和种间关系[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30(6):19-28.
[4] 叶兴状,张明珠,刘益鹏,闻国卫,赖文峰,范辉华,张国防,刘宝.基于SRAP标记半枫荷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30(4):60-68.
[5] 叶兴状,文国卫,张明珠,刘益鹏,范辉华,张国防,陈世品,刘宝.珍稀濒危植物半枫荷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J]. 植物科学学报, * , 39(4): *** .
[6] 叶兴状,杨先吉,王妙青,刘宝,范辉华,汤行昊,张国防,曾桂华,郑世群. 濒危珍稀植物半枫荷转录组中 SSR位点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 * ,18(5): *** .
[7] 叶兴状,刘丹,罗佳佳,范辉华,张国防,刘宝. 濒危珍稀植物半枫荷的转录组分析[J]. 植物研究, * , 39(2): *** .
[8] 陈齐明. 半枫荷的组织培养,福建林业科技[J], * ,46(04):38-42.
[9] Xinghao Tang,Huihua Fan,Juan Zhang,Yu Huang.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T.Chang T5 (Hamamelidaceae)[J].MITOCHONDRIAL DNA PART B-RESOURCES, * ,5(2) *** ,DOI:10. *** . * . *** .
[10] 刘际民. 半枫荷扦插技术研究,山东林业科技[J], * ,50(1):55-58
[11] 罗仕祥. 濒危植物半枫荷生境调查及优树选择技术研究,林业勘查设计[J], * ,40(1):46-50.
[12] 半枫荷优良家系苗期综合选择,福建林业[J], * , 第1期(总第 * 期):38-41.
[13] 姚凯霖, 谢宜芬, 林先国,等. 插穗来源及生根剂选取对半枫荷扦插生根的影响[J]. 林业与环境科学, * , 36(4):86-89.
推广应用前景
半枫荷作为我国特有、福建省重点发展的特色乡珍贵土树种,其干形通直、材质优良,叶异型并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其根、枝、叶和树皮均可入药、药用历史悠久,既是珍贵用材树种,又是优良园林景观树种和著名的药用植物,还因其生态适应性强,既可纯林造林,又是杉木、马尾松针阔混交造林的理想树种,既适宜 (略) 乡绿化,又可广泛应用于林分质量精准提升和生态修复,其种质创新与规模 (略) 需求潜力巨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报奖成果四、桉树山地混交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提名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提名方式:专家提名
专家姓名 | 专家 身份 | 工作单位 | 学科领域 | 身份证号码 | 手机 | 电子邮箱 |
李建民 | 5 | 福建省林 (略) | 森林 培育 | *** | *** | * 26.com |
范少辉 | 5 | (略) | 森林 培育 | *** | *** | * cbr.ac.cn |
项目简介
技术成果主体来源于国家“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课题《桉树混交栽培技术》之子课题《闽南山地桉树混交林栽培技术研究》的任务,编号: * YFD *** -3。 (略) 分内容来源于国家 (略) 业专项( *** 年)的认定成果“闽南山地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及维护利用技术”(林科验字 * 年 * 号),并结合 * 年度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维护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闽林推验字[ * ]10号)的实施,进行了深化研发并示范应用。
随着桉树人工林的大面积发展,部分不规范的造林方式导致其经营生产力下降和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转变造林模式,改变以往的纯林为混交造林成为实现桉树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经营模式。项目系统开展桉树山地混交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桉树混交林的树种选择、混交类型、混交比例、混交方式、混交效应机理以及植被控制、营养调控、种间关系调整、土壤管理等混交林培育经营关键系列技术难题,探索混交林及其配套经营措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应综合平衡结构。选出灰木莲、米老排、红锥、火力楠、杉木、福建柏、卷荚相思等适合在山地与桉树混交的树种;提出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混交经营模式;混交林植被控制、配方施肥、种间关系调整、土壤质量管理等相关配套培育关键技术创新。形成较为完善的山地桉树混交栽培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成果在桉树混交造林的树种选择与混交经营模式;混交林栽培技术标准;植被控制、配方施肥、土壤质量管理技术等3大方面具有创新性,制定了混交林技术标准1件、授权软著4件、申请发明专利1件,发表论文26篇(其中代表性论文5篇:EI收入1篇,共被引次数38篇次),为山地桉树混交造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主要完成单位
福建省林 (略) 、 (略) 、福建省龙海九 (略) 、福建省长泰 (略) 、福建省龙海 (略)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排名 | 姓名 | 工作单位 | 技术贡献 |
1 | 李宝福 | 福建省林 (略) | 负责全面研发工作,统筹整个研发方案制定、试验示范林营造及各项数据指标的调查测定、相关论文及课题材料的撰写,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项目成果的总结及示范推广应用等各项工作。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做出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代表性论文1~3,主要知识产权1~5,成果评价1项,认定成果1项,验收成果2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80%。 |
2 | 陈国彪 | 福建省龙海九 (略) | 参与项目各环节的研发工作,负责方案在福建省龙海九 (略) 的实施与示范应用,主持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 (略) 技术人员开 (略) 建设,参与各项数据的调查与分析总结、成果示范推广应用。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代表性论文4,主要知识产权1~4,完成成果评价1项。在该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70%。 |
3 | 汤建福 | 福建省长泰 (略) | 参与项目各个环节的研发,负责方案在福建省长泰 (略) 的实施与示范应用, (略) 技术人员开展 (略) 建设,参与各项数据的调查与分析总结、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等。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主要知识产权1~4,完成成果评价1项。在该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65%。 |
4 | 吴培衍 | 福建省龙海 (略) | 参与项目各个内容的研发,负责方案在福建省龙海 (略) 的实施与示范应用, (略) 技术人员开展 (略) 建设,参与各项数据的调查与分析总结、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等。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主要知识产权1~4,完成成果评价1项,验收成果1项。在该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60%。 |
5 | 朱炜 | 福建省林 (略) | 参与项目各个环节的工作,主要参与研发方案的编制、各项数据指标的调查测定、汇总分析,参与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创造性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主要知识产权1~4,完成成果评价1项,验收成果1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60%。 |
6 | 俞元春 | (略) | 主要参与研发方案的制定与成果示范推广,为主负责林地土壤、树体样品的检测分析以及土壤质量管理技术的实施与总结,参与相关论文、专利的撰写、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技术培训等工作。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代表性论文1、3,主要知识产权1、6,完成成果评价1项、认定成果1项,验收成果2。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50%。 |
7 | 许冰 | 福建省林 (略) | 参与项目各项内容的研发、各项数据指标的调查测定与汇总分析、相关论文及课题材料的撰写,参与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及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工作。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代表性论文2,主要知识产权1~5,参与完成成果评价1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45%。 |
8 | 戴新华 | 福建省龙海九 (略) | 参与方案在福建省龙海九 (略) 的实施、各项数据的调查汇总、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及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等工作。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主要知识产权1、3、4,参与完成成果评价1项。在该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35%。 |
9 | 林祖荣 | 福建省 (略) | 参与研发方案在福建省 (略) 的实施,主要负责混交林种间关系调整技术的实施与调查测定,参与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与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等。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代表性论文5,主要知识产权5,参与完成成果评价1项。在该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30%。 |
10 | 吴艺东 | 福建省龙海 (略) | 参与研发方案在福建省龙海 (略) 的实施、各项数据的调查与分析、桉树混交林地方标准的制定、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等。对创造性关键技术中的创新一、二、三创新点做出贡献,支持本人贡献的材料:主要知识产权5,参与完成成果评价1项,验收成果1项。在该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总量30%。 |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论文
论文26篇,其中代表性论文5篇、EI收录1篇。
序号 | 刊名 | 论文(专著)名称 | SCI、EI收录情况 | 他引次数 | 影响因子 | 年卷页码 | 作者:排序/姓名 |
1 | 林业科学 | 施用草甘膦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EI收录 | 1 | 2. * | * ,58(8):20-26 | 通讯作者:4/俞元春;1/侯文军,2/邹明,3/李宝福 |
2 | 中 (略) 学报 | 桉树择伐后套种3种阔叶树的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效应分析 | 未收录 | 14 | 2. * | * ,39(4):47-51 | 通讯作者:2/李宝福;1/许冰,3/郑耀三,4/吴云忠,5/何德镇 |
3 | (略) 学报 | 草甘膦对桉树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未收录 | 4 | 1. * | * ,48(11):76-79. | 通讯作者:4/俞元春;1/侯文军,2/邹明,3/李宝福 |
4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桉树与灰木莲混交造林试验研究 | 未收录 | 7 | 1. * | * ,37(05):62-66. | 第一作者:1/陈国彪 |
5 | 亚热带农业研究 | 桉树与米老排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 未收录 | 4 | 0. * | * ,15(04): *** . | 第一作者:1/林祖荣 |
6)许冰,陈国彪,林祖荣,李宝福. 桉树壳菜果(米老排)混交林生长量及生物量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 * ,45(4): ***
7)林清锦. 闽南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现状与配方施肥效果[J]. 福建林业科技,
* ,47(1):22-25
8)陈清根.桉树采伐后改造成桉杉混交林的效应研究[J]. 桉树科技, * ,35(4):14-19
9)黄文渊.尾巨桉二代萌芽更新套种卷荚相思的效果分析[J]. 绿色科技,
* (17期):87-89
10)王纪杰,王炳南,李宝福,俞元春.不同林龄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变化[J].森林与环境学报, * ,36(1):8-14
11)王纪杰,鲍爽,梁关峰,俞元春.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四川林业科技, * ,36(4):18-21
12)王纪杰,张友育,俞元春,崔晓晓,陈瑜,等.不同林龄巨尾桉人工林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J]. (略) 学报, * ,41(1):46-52.
13)李宝福,俞元春,卢健,吴清金,朱炜.桉树人工林中期施肥试验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 * ,35(6): *** .
14)王纪杰,俞元春,陈容,王维,梁关锋,等.不同栽培代次、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渗透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 ,25(2):79-82.
15)李宝福,俞元春,林志鹏,王纪杰,陈国华.桉树幼林施肥的养分间交互效应及合理施肥方案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 * (4):38-44.
16)梁关锋,王纪杰,俞元春,陈容,崔晓晓,等.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J].贵州农业科学, * ,39(9):92-95.
17)李宝福,俞元春,卢健,吴清金,林志鹏,梁国清.闽南山地桉树人工林叶片最适养分浓度诊断研究[J].中 (略) 学报, * ,31(11):44-48.
18)何金元.地膜覆盖造林对桉树幼林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 * ,37(2):68-70, * .
19)汤建福.桉树不同更新方式效果与效益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 * ,37(4):93-97.
20)刘月秀,陈水莲,俞元春.桉树人工林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 * ,23(4):13-16.
21)王纪杰.闽南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D). (略) 博士学位论文, *
22)侯文军.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特征研究(D). (略) 博士学位论文, *
23)朱晨晨.不同林龄及混交类型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D). (略)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
24)邹明.草甘膦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 (略)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
25)梁关锋.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D). (略) 硕士学位论文, *
26)槐美然.闽南不同林龄、不同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变化(D). (略) 硕士学位论文, *
其他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知识产权名称 | 授权号/专利号 | 国(区)别 | 状态 | 序号:权利人 | 序号:发明人 |
1 | 地方标准 | 桉树混交林培育技术规程 | DB35/T *** | 中国 | 有效 | 1 : 福建省林 (略) ,2 : 福建省 (略) ,3 : (略) | 1 陈国彪,2 李宝福,3汤建福,4吴培衍,5俞元春,6朱炜,7 方扬辉,8何德镇,9 王炳南,10陈清根,11方碧江,12许冰,13周建清,14卢敏勇,15 张荣标,16 林祖荣,17张文元,18吴艺东 |
2 | 软件著作权 | 桉树混交林经营模式效益评价系统V1.0 | * SR *** | 中国 | 有效 | 1 : 福建省林 (略) | 1许冰,2李宝福,3陈国彪,4汤建福,5吴培衍,6王炳南,7方碧江,8 陈清根,9朱炜,10林延生 |
3 | 软件著作权 | 桉树混交林智能施肥管理系统V1.0 | * SR *** | 中国 | 有效 | 1 : 福建省林 (略) | 1 : 李宝福,2 : 朱炜,3 : 汤建福,4 : 陈国彪,5 : 吴培衍,6 : 许冰,7 : 戴新华,8 : 王炳南,9 : 陈清根,10 : 方碧江 |
4 | 软件著作权 | 桉树混交林培育技术规程管理平台V1.0 | * SR *** | 中国 | 有效 | 1 : 福建省林 (略) | 1李宝福,2陈国彪,3汤建福,4戴新华,5许冰,6吴培衍,7朱炜,8王炳南,9陈清根,10林延生 |
5 | 软件著作权 | 桉树混交林种间相互作用关系智能调控管理平台V1.0 | * SR *** | 中国 | 有效 | 1 : 福建省林 (略) | 1李宝福,2许冰,3林祖荣,4卢敏勇,5李瑞聪,6张文元,7吴艺东,8林延生 |
6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云模型的森林土壤肥力人工智能综合评价方法 | *** .0 | 中国 | 有效 | 1 : (略) | 1 郭佳欢,2 冯会丽,3俞元春 |
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技术成果已在闽南山地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同时辐射推广应用到广西 (略) ,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使用单位出具的应用证明汇总,从 * 年尤其是 * 年开始,本着边研究边推广的做法,由项目 (略) 将核心技术在闽南 (略) (略) 直接辐射推广应用 * 公顷(约合7.6万亩,其中福建省5.2万亩, (略) 2.4万亩),估算主伐时比桉树纯林共可新增产值 * .7万元,新增纯收入 * .5万元。技术成果具有较高的适用性,经济、 (略) 会效益良好。可在福建桉树种植区及华南地区适合桉树种植的 (略) 推广应用。
报奖成果五、磷酸赋活法制备竹木质颗粒活性炭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提名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针对磷酸法粉末活性炭在使用过程存在粉尘污染大、回收利用难,物理法颗粒活性炭成型性差、能耗高、产率低等问题,项目创新性地采用自粘结成型和原位一步赋活等技术制备了形状和孔径可控的颗粒活性炭,并集成了高效节能的炭活化一体转炉和尾气及余热回收装备,克 (略) 业生产和使用的不足,在提升 (略) 业的技术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磷酸赋活法木基颗粒活性炭的制备及其自粘结成型机制。采用自粘结成型技术,创新性地制备了木基颗粒活性炭,有效克服了粉末活性炭粉尘污染大、回收利用难,颗粒活性炭生产过程中存在孔隙堵塞的问题;首次明确了自成型过程中起塑化作用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木质素热分解产生的4- * 基苯酚,起粘结作用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热分解产生的呋喃类树脂,揭示了自粘结成型机制。(2)原位一步赋活技术制备不定型颗粒活性炭。首次采用原位一步赋活技术制备了作为醋酸 * 烯合成催化剂载体的不定型竹基颗粒活性炭,克服了物理法颗粒活性炭存在的成形性差、能耗高、得率低等问题,实现了原料和工艺的突破,拓展了化学活化法制备颗粒活性炭的新途径。(3)磷酸赋活法高效节能生产装备的集成。将变径分体式炭活化一体转炉和尾气及余热 (略) 集成,通过变径分体和设置挡板延长了物料在 (略) 理和炭化时间,提高了产品性能,并对尾 (略) 回收利用,实现了高效节能生产。本项目在磷酸赋活法制备竹木质颗粒活性炭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EI收录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件。
主要完成单位
(略) 、福建省林 (略) 、福建省 (略) 、福建省 (略) 。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完成人 | 所在单位 | 科技贡献 |
林冠烽 | (略) | 项目负责人,制定项目整体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和推广应用,提出了自粘结成型和原位一步赋活等制备颗粒活性炭的技术。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2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80%。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1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 |
黄彪 | (略) |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加了机理研究及推广应用,揭示了自粘结成型机制,对自粘结成型和原位一步 (略) 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2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 |
陈志强 | 福建省林 (略) |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实验室研究工作、设备试制及推广应用。 (略) 理的工艺参数以及参与竹木基颗粒活性炭生产技术的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3作出突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7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1篇。 |
林鹏 | 福建省 (略) | 项目主要参与者,是颗粒活性炭的工业试验和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3作出了主要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获国家发明专利1件。 |
常颖萃 | 福建省林 (略) |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与了试验、测试分析以及推广。确定了颗粒活性炭的生产工艺参数以及生产技术的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2作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2篇。 |
魏安国 | 福建省 (略) | 项目主要参与者,是设备集成、工业试验和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2和3作出了主要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 |
吴开金 | 福建省林 (略) |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实验室研究工作和机理分析,确定了颗粒活性炭的生产工艺参数及其作用机制,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和2作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9篇。 |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发明专利
序号 | 类别 | 名称 | 授权号 | 国(区)别 | 权利人 | 发明人 |
1 | 发明专利 | 一种内核为粉末的载银颗粒状成型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 ZL *** .2 | 中国 | (略) | 林冠烽、黄彪、蔡政汉、陈翠霞、卢麒麟、唐丽荣、李涛、江茂生、陈学榕、林咏梅、陈燕丹、吕建华、卢贝丽 |
2 | 发明专利 | 一种多孔外壳的核壳式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 ZL *** .X | 中国 | (略) | 黄彪、林冠烽、蔡政汉、陈翠霞、唐丽荣、卢麒麟、李涛、江茂生、陈学榕、林咏梅、陈燕丹、吕建华、卢贝丽 |
3 | 发明专利 | 一种用于储存天然气的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 *** .4 | 中国 | 福建省 (略) | 林鹏、沈婧菲、林锴、徐沁杰、林树 |
4 | 发明专利 | 变径分体式磷酸法活性炭生产炭活化一体化转窑 | ZL *** .2 | 中国 | 福建省 (略) | 魏安国 |
5 | 发明专利 | 磷酸法活性炭生产中磷酸尾气及余热回收再利用装置 | ZL *** .9 | 中国 | 福建省 (略) | 魏安国 |
代表性论文专著
序号 | 刊名 | 论文(专著)名称 | 影响 因子 | 年卷页码 | SCI、EI 收录情况 | 他引次数 | 作者排序/姓名 |
1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Core-shell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and its adsorption of trypan blue | 9. * | * , * : *** | SCI | 17 | Z.Cai,X. Deng,Q. Wang,J Lai,H. Xie,Y. Chen,B. Huang*,G. Lin* |
2 | BioEnergy Research | Effects of heat pretreatment during impregnation on the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chinese fir wood by phosphoric acid activation | 3. * | * ,6(4): *** | SCI | 6 | G. Lin,J. Jiang*,K. Wu,K. Sun |
3 | RSC Advances | Preparation of phosphorus-doped porous carbon for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by one-step carbonization | 3. * | * ,10, * – * | SCI | 15 | G. Lin,Q. Wang,X. Yang,Z. Cai,Y. Xiong,B. Huang |
4 | Materials Science (Med ?iagotyra) | Effects of small amounts of phosphoric acid as additive in the preparation of microporous activated carbons | 0.45 | * ,24(4): *** | SCI | 2 | G. Lin,K. Wu,B. Huang* |
5 | 新型炭材料 | 醋酸 * 烯载体竹活性炭的磷酸法制备与性能表征 | 1. * | * ,28(6): *** | SCI | 13 | 林冠烽,蒋剑春*,吴开金,孙康 |
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在福建省 (略) 、福建省 (略) 和江西省 (略) 进行推广,近3年累计生产活性炭 * .95吨,新增产值 *** .6万元,新增利税 * .6万元,新增就业岗位46个,创制研发的产品成功应用于液相吸附、空气净化、 (略) 理和精制脱色等领域。本项目开发了磷酸赋法颗粒活性炭的生产新工艺,可在木质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 (略) 业的技术水平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生态、 (略) 会效益。
报奖成果六、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推荐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推荐单位: (略)
项目简介
“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略) 自选项目,项目研究工作始于 * 年,是三明市沙县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福建省林 (略) 、政和县林业科 (略) 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结合林业生产实际, (略) ,自主开展的研究项目。历经12年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创新。揭示了8种不同作用机制无公害农药对12种竹林主要食叶害虫的高效药剂及其使用剂量、最适剂型,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毒饵的生产技术,克服了传统诱杀黄脊竹蝗成虫方法因人尿量不足而无法大面积反复应用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缺陷,优选出无人机喷雾施药的最佳工作参数,解决了传统施药技术低效率高成本的难题。成果破解了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构建了以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为核心的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实现了竹林主要食叶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的集成与创新。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产生了良好的生态、 (略) 会效益,进而为南方山地防治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略) 业的科技进步。
主要完成单位
三明市沙县区森林病虫 (略) 、福建省林 (略) 。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序号 | 姓名 | 职称职务 | 工 作 单 位 | 对项目的创造性贡献 |
1 | 洪宜聪 | 教授级高工 | 三明市沙县区森林病虫 (略) | 主持、负责项目的选题与实施,设计技术路线、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2 | * 珌 | 教授级高工 | 福建省林 (略) | 参与项目选题与实施,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推广应用,参与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3 | 许春枝 | 高级工程师 | 三明市林 (略) | 参与项目选题与实施,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推广应用,参与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4 | 朱祥锦 | 高级工程师 | 政和县林业科 (略) | 参加项目的选题与实施,负责组织实施,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总结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推广应用及技术培训,参与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5 | 刘化桐 | 高级工程师 | 邵武市林业科 (略) | 参加项目的选题与实施,负责组织实施,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总结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培训,参与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6 | 郭宝宝 | 高级工程师 | 三明市三元区洋 (略) | 参加项目的选题与实施,负责组织实施,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总结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培训,参与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7 | 江斌 | 高级工程师 | 清流县莲花山省级自然 (略) | 参加项目的选题与实施,负责组织实施,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总结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培训。参与编制撰写技术报告等。 |
8 | 黄健韬 | 高级工程师 | 南平市 (略) (略) | 参加项目的前期调查,参加试验调查及推广应用。 |
9 | 沈彩霞 | 高级工程师 | 福建省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 (略) | 参加项目的前期调查,参加试验调查并分析总结实验数据,负责组织技术培训等。 |
10 | 周 兴 | 高级工程师 | 顺 (略) | 参加项目的前期调查,参加试验调查,参加技术培训及推广应用。 |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略) ,发表论文18篇(代表性5篇),制定1项地方标准,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取得软件著作权权1件,编写技术手册4册。
代表性论文专著
1.洪宜聪,许春枝,沈彩霞,等.主栽竹种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实用技术[M].北京:中 (略) , * .
2.洪宜聪.黄脊竹蝗无公害防治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 , 27(4): *** .
3.洪宜聪.5种植物源农药对黄脊竹蝗毒力及毒饵的制备与防治效果[J].世界竹藤通讯, * ,18(4):13-20.
4.洪宜聪,沈彩霞,郑新英,等.无人机喷雾作业定高对雾滴在竹林中沉降分布及防效的影响[J].世界竹藤通讯, * ,19(3): 15-21.
5.洪宜聪, * 珌,刘化桐,等.6种生物化学农药对刚竹毒蛾幼虫毒力及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竹藤通讯, * ,19(6): 13-20.
地方标准
许春枝,郭宝宝,洪宜聪,等.刚竹毒蛾防治技术规程(DB * /T *** )。
发明专利
洪宜聪.“一种林业虫害洒药装置”(ZL *** .1)。
实用新型
1.许春枝,洪宜聪,黄健韬,等.“一种用于林业杀虫剂过滤装置”(ZL *** .9);
2.江斌,洪宜聪,邓永生,等.“一种园艺用苗木拉技器”(ZL *** .6)。
软件著作权
许春枝,洪宜聪,江斌,等.“石竹笋用林主要害虫绿色防治规划系统V1.0”( * SR *** )。
技术手册
洪宜聪, * 珌,朱祥锦.毛竹主要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
洪宜聪, * 珌,许春枝.刚竹毒蛾无公害防治技术.
洪宜聪,许春枝,刘化桐.黄脊竹蝗无公害防治技术.
洪宜聪,江斌,郭宝宝.竹镂舟蛾无公害防治技术.
推广应用情况
本成果广泛应用于刚竹毒蛾、竹镂舟蛾和竹蝗等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项目组紧密结合生产,本着边试验研究边推广应用的原则,历经10余年,不断地将成果应用于生产上,对于提升竹林主要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水平前景极为广阔。项目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先后举办 * 期培训班,受训人数 *** 人次,印发技术资料 *** 册,先后在沙县、政和、邵武、顺昌、延平等县市区,营建试验示范林 * 亩( * hm2),以示范林带动辐射推广。截止至 * 年12月,经对广西梧州市林 (略) 、浙江省江山 (略) 、 (略) 、福建省龙岩市林 (略) 、永安市林业有害生 (略) 、福安市林业科 (略) 、 (略) 、 (略) 、 (略) 和 (略) 等主要的18家应用单位推广应用情况统计,成果自 * 年起在福建、浙江和广西等省推广辐射达 * . * 万亩( * .67hm2),新增产值 * .5万元,年增收节支 * .25万元,每年新增生态价值 * .8万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项目成果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刚竹毒蛾、竹镂舟蛾和黄脊竹蝗等竹林主要食叶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水平,避免或减少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了农药残留和对环境污染,对守护青山绿水蓝天的贡献成效明显,深受竹农的欢迎。实现了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的集成与创新,为南方山地防治竹林主要食叶害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略) 业的科技进步。
报奖成果七、 (略) 市生态风景林构建与功能提升技术及应用
推荐奖种: * 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推荐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略) 市生态风景林景观结构单一、林分质量差、游憩功能差、碳汇功能弱及生态效益低等突出问题,自 * 年开始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 (略) (略) 业科研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林业科研等5个项目资助下, (略) 市生态风景林景观优化树种选择、群落结构优化构建技术和景观优化效果评价,构建 (略) 市生态风景林构建与功能提升技术体系。主要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研究:
构建 (略) 市生态风景林景观优化技术体系。开展 (略) 市植物群落结构监测, (略) 市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组成的差异性,依据不同功能目标提出6种景观林群落营建类型,遵循近自然式植被恢复原 (略) 市生态风景林植物景观结构优化途径,基于植物多样性、群落结构、森林景观三者的耦合关系, (略) 市生态风景林构建技术体系,并在福州、 (略) 市生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略) 市森林质量与综合功能的全面提升。
(略) 市生态风景林固碳增汇经营与调控技术。 (略) 市生态风景林不同混交群落碳储量 (略) 、不同林窗尺度土壤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探索干湿交替环境对林内和林窗环境碳排放的影响,建 (略) 市生态风景林集约经营与调控技术,实现了生态与景观功能的统一。
(略) 市生态风景林动态评价技术与效益评价体系。创 (略) 景可视化呈现手段,评价不同人群对生态风景林景观的偏好, (略) 市生态风景林虚拟化评价技术;探索不同树种在释放空气负离子、吸附 CO 和 TSP、滞尘、吸收硫及固碳等功能效益, (略) 市生态风景林健康因子时空分布规律,运用CITY green模型量化评估厦门岛区域碳储存量及清污能力,从结构、功能、景观和效益等指标中选取19个评价因子, (略) 市生态风景林健康评价模型,为城市生态风景林功能提升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4) (略) 市生态风景林森林康养服务功能提升技术。利用感知属性法系统研究森林空间环境与人体心境复愈性的相关性,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林分环境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康养恢复效果, (略) 市生态风景林康养功能提升技术, (略) 市生态风景林培育的理论与技术。
出版《中南亚热带风景游憩林构建理论与技术》《 (略) 市森林研究》《乡村人居林》 (略) ,发表论文30篇,培养研究生10余名,制 (略) 业标准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件。经专家评审,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完成单位
(略) 、福建省林 (略) 、 (略) 、福建省源野 (略) 。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董建文:项目主持人。全面负责制定项目的立项与实施,组织协调开展项目研究。参与试验样地布设、调查,总结实验结果并参与编制技术报告及报奖材料等,对南亚热带风景游憩林构建 (略) 市生态风景林虚拟化评价技术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一, (略) ,发表论文6篇,制 (略) 业标准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
2)洪志猛:项目第二完成人。参加项目的立项、实施和组织协调和试验方案的制定,对城市生态风景林景观优化构建技术及其恢复与改造关键技术的开发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二, (略) ,发表论文13篇。
3)叶功富:项目第三完成人。参与项目的立项与实施,试验方案的制定,对城市生态风景林恢复及改造关键技术研发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三, (略) ,发表论文10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
4)潘辉:项目第四完成人。对项目的立项、实施和组织协调和试验方案的制定、城市生态风景林高碳汇经营与调控 (略) 市生态风景林健康功能评价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四,发表论文13篇。
5)许春如:项目第五完成人。 (略) 市生态风景林总体方案的制定、实施、协 (略) 市生态风景林设计、施工和推广应用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五。
6)黄石德:项目第六完成人。参与项目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过程,对城市生态风景林高碳汇经营与调控技术的研发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六,发表论文11篇。
7)傅伟聪:项目第七完成人。参加项目的具体实施,参与技术报告材料、报奖材料的汇总,对城市生态风景林虚拟化评价技术开发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4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七,发表论文6篇。
8)刘晓华:项目第八完成人。对城市生态风景林健康功能评价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八,发表论文4篇。
9)陈梓茹:项目第九完成人。对城市生态风景林虚拟化评价技术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九,发表论文6篇。
10)尤龙辉:项目第十完成人。对城市生态风景林高碳汇经营与调控技术做出重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20%。项目评审意见排名第十,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
主要知识产权及代表性论文专著等
学术专著
[1]董建文. 中南亚热带风景游憩林构建理论与技术. 北京:中 (略) , * .
[2]叶功富,倪志荣,洪志猛,卢昌义,陈存及,廖福霖. 厦门: (略) (略) , * .
[3]邱尔发,董建文,许飞等著.乡村人居林。北京:中 (略) , *
代表性论文
[1]Chen Z, Fu W, Bosch C, Pan H, Huang S, Zhu Z, Qiao Y, Wang N, Dong J. National Forest Parks in China: Origin, Evolu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Forests, * ,10(4).
[2]洪志猛.城市森林群落结构构建理论与景观优化途径分析[J]. (略) 学报( (略) 会科学版), * ,15(01): *** .
[3]洪志猛. (略) 市公园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调查分析[J]. (略) 学报(自然科学版), * ,33(02):51-54.
[4]洪志猛,叶功富,康伟锋,潘辉,关庆伟.基于 ETM~+ (略) 市 (略) 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 * (S1): *** .
[5]洪志猛,叶功富,陈文静,潘辉,关庆伟,蔡干强.厦门市山地植被的群落结构分析[J]. (略) 市林业, * (05):16-19.
[6]洪志猛,叶功富,肖胜,倪志荣,郭剑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模式的比较[J]. (略) 市林业, * (03):14-18.
[7]叶功富,洪志猛,甘永洪,倪志荣,蔡干强,郭剑锋. (略) 市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结构与异质性分析[J]. (略) 学报, * (05):71-74.
[8]兰思仁,陈登雄,方镇坤,邬东璠,洪志猛,潘辉,陈裕德. (略) 市生态风景林树种选择与景观构建技术[J]. (略) 市林业, * ,7(06):16-19.
[9]陈梓茹,傅伟聪,朱志鹏,董建文.全景呈现技术在景观视觉评价中应用的优劣势分析[J].西 (略) 学报(自然科学版), * ,53(04): *** .
[10]朱玉洁,翁羽西,傅伟聪,董建文,王敏华.声景感知对森林公园健康效益的影响——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科学, * ,57(03):9-17.
[11]兰宇翔,朱志鹏,乔雨轩,傅伟聪,陈晗,董建文.南方水土流失区景观质量评价——以福建长汀为例[J]. (略) 学报, * ,42(03): *** .
[12]傅伟聪,朱志鹏,陈梓茹,黄淑萍,王敏华, * 国昌,董建文.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林业科学, * ,54(01):22-31.
[13]陈梓茹,傅伟聪,董建文. (略) (略) 区山体美学质量评价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中国园林, * ,33(10): *** .
[14]潘辉,黄石德,王玉芹. (略) 市森林吸收SO2功能及价值评价[J]. (略) 学报, * ,35(02): *** .
[15]潘辉,刘晓华,黄石德,蔡燕徽. (略) 道树对一氧化碳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 (略) 学报, * ,32(05): *** .
[16]黄石德,刘晓华,潘辉.高质量浓度CO对福州基调树种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J]. (略) 学报, * ,38(04):11-13.
[17]潘辉,李永莉,黄石德,蔡邦平.棕榈科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密度影响因素[J]. (略) 学报, * ,38(03):69-70+81.
[18]刘晓华,黄石德,潘辉,高元竞.城市绿化树种对道路空间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 (略) 学报, * ,29(01):79-83.
[19]潘辉,刘晓华,黄石德,高元竞. (略) 道树对道路空间CO浓度的影响[J]. (略) 学报, * (04): *** .
[20]黄石德.降水和凋落物对木荷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呼吸的影响[J]. (略) 学报, * , 29(02): *** .
[21]黄石德,潘辉,叶功富,黄传春,赵凯.模拟干湿交替对林内和林窗表土碳释放的影响[J]. (略) 学报, * ,32(06): *** .
[22]黄石德.林内和林窗冬季土壤呼吸特征[J]. (略) 学报, * ,29(03): *** .
[23]黄石德,潘辉,叶功富,蔡燕徽,洪志猛. 林窗干扰对森林公园土壤碳排放的影响[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3 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技术论文集, * :30-35.
[24]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 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 (略) 年会(第一卷), * : *** .
[25]范少辉,洪志猛,叶功富,刘荣成,张建生,肖胜. (略) (略) 市森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 (01):86-90.
[26]王耀萱,兰思仁,洪志猛.基于CITYgreen (略) 市森林生态效益研究[J]. (略) 学报(自然科学版), * ,42(02):20-23.
[27]洪志猛.不同 (略) 市绿化树种光合作用的日变化特性分析[J].防护林科技, * , 4( * ):25-29.
[28]洪志猛,叶功富,方添明,颜鸿伟,倪志荣,郭剑锋.城市 (略) 的建设理 (略) [J].林业勘察设计, * (02):30-33.
[29]叶功富,洪志猛. (略) 市防护林体系的规划与建设[J]. (略) 市林业, * (03):19-22.
[30]傅先庆,叶功富,洪志猛,张梓萍. (略) 市森林文化建设透视[J]. (略) 市林业, * (02): 47-50.
硕士论文
[1] 陈文静. (略) 市森林的结构特征与效益评价研究[D]. (略) , *
[2] 洪志猛. (略) 市森林群落结构分析与优化技术研究[D]. (略) , *
[3] 王玉芹. (略) 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D]. (略) , * .
[4] 赵凯. 福建柏火力楠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碳储量的研究[D]. (略) , * .
[5] 蔡燕徽. 城市基调树种滞尘效应及其光合特性研究[D]. (略) , * .
[6] 刘晓华. 城市森林基调树种降污功能评价研究[D]. (略) , * .
[7] 朱洪如. 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生产力与土壤养分效应研究[D]. (略) , * .
[8] 李永莉. 厦门棕榈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的评价研究[D]. (略) , * .
[9] 王丹丹. (略) 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调控技术研究[D]. (略) , *
[10] 王耀萱.基于CITYgreen (略) 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略) , *
[11] 陈燕艺.马尾松马占相思纯林及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 (略) , *
[12] 聂典. (略) 市森林两种林分固碳能力的研究[D]. (略) , *
[13] 范蓉. 基于GIS 的南平市 (略) 分析[D].中国林 (略) , *
[14] 王亚蕾.基于感知属性法的森林康养空间复愈性研究-以福州植物园为例[D]. (略) , *
[15] 战韵竹.森林康养背景下不同林分类型对人体影响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 (略) , *
[16] 杨小可.南方竹林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毛竹林景观质量为例[D]. (略) , *
[17] 陈泽良. (略) 郊森林公园不同林分风景游憩林健康评价及保健功能研究[D]. (略) , *
[18] 黄健颖. (略) 市森林景观质量评价及游憩化研究[D]. (略) , *
行业标准
班勇,陈鑫峰,董建文,张燕,李奎,王珂,陈樱一,阙晨曦,贾俊艳,张伟娜. 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规范[S]. LY/T *** .
实用新型专利
[1] 吴桐,朱哲民,董建文. 一种用于风景园林的生态步道结构. (略) ,ZL *** .X
[2]吴桐,朱哲民,董建文.一种用于风景园林的升降观景台结 (略) ,ZL *** .X
[3] 尤龙辉,尤龙杰,叶功富,高伟,游惠明.一种便携式土壤微生物样品采集装置.福建省林 (略) ,ZL *** .X
[4] 尤龙辉,高伟,叶功富,林文泉,程分生,杨洋.一种监测植物细根趋肥特征的土壤营养圈.福建省林 (略) ,ZL *** .0
[5] 高伟,尤龙辉,叶功富,聂森.一种森林土壤碳含量检测装置.福建省林 (略) ,ZL *** .6
推广应用情况
研究成 (略) 市生态风景林的景观优化问题, (略) 市生态风景林景观改造的关键技术,具有 (略) 会效益。 *** 年成果在福州、龙岩等相关国家级、 (略) 市创建中得以推广应用,其中改造各种类型低产低效林近16.78万亩,新增产值1. * 亿元,增收节支总额 * .3万元,新增就业人数 * 人,对城市森林适宜乡土树种选择、高碳汇生态风景林营建、城市生态风景林结构优化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