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结论
根据前述各 (略) 康马县康马镇朗达村防洪堤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结果与分析,提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1、工程概况
项目 (略) 康马县康马镇朗达村,属新建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堤防总长1.524km,其中建设左岸浆砌石重力式挡墙结构防洪堤总长786.10m,建设右岸浆砌石重力式挡墙结构防洪堤总长738.12m,建设下河梯步2座。本工程总投资*元,环保投资*元,占工程总投资的3.15%。
2、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结论
项目设施总占地面积约为*m2(19.899亩),均为现状未利用地(内*滩涂及裸土地),包括项目堤防设施永久用地及施工期配套临时设施等占地。工程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项目永久占地面积约8718m2(13.1亩),项目永久占地均为项目服务区域内的现状未利用地(内*滩涂);项目施工期临时占地面积约为4548m2,临时占地共减少占地784m2。
项目施工期砂砾石开挖总量为7803.97m3,回填砂砾石、抛石总量为9295.05m3。本项目所需填方全部就地利用挖方,借方量为1491.08m3, 借方外购,砂砾和抛石回填所需要的石料均来自康马县指定石料场。不设置弃土场。
临时占地面积减少意味着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对环境有正效益影响。项目施工期临时占地范围内为现状裸土地及少量内*滩涂,植被覆盖率较低,裸土地内生长有少量的野生杂草。
施工期间在施工作业带、临时堆场、施工场地等区域设置了临时截/排水沟、沉砂池等设施,并设置了临时拦挡设施;对裸土进行了覆盖,使用沙袋或草席压住坡面进行了暂时防护,未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未在暴雨大风天气开展大规模开挖作业,未在河道内施工作业,未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施工工期安排在河道非丰水期内完成施工作业,临时挖方均采用了篷布遮盖;未出现将生活垃圾及建筑固废等远抛至项目防护水流、河道内现象,未造成区域地表水水质污染;已对施工场地及施工便道等临时占地范围进行了迹地恢复,并对适宜区域采取了相应的土地平整、绿化(撒播草籽)措施;已拆除相应活动板房或帐篷,对施工场地首先进行了表土剥离保护,已对旱厕进行平填、对场地进行了平整、清理及生态恢复,并对防洪堤及附属建筑物工程区周边进行场地平整和植被恢复绿化。
总体上讲,工程永久性和临时占地面积较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施工过程中采取了积极的生态保护防治措施和施工结束后采取了一定的生态保护恢复措施,未造成明显的生态影响问题。
3、大气、声环境影响调查
施工期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不在夜间施工;使用了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并加强了设备维修保养。在干旱时候施工时采用了喷洒水的湿法作业方式,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回填。砂石、灰土等物料采取了封闭遮盖,物料铺设过程中,湿料形式运至施工点,未在大风天气进行施工作业。施工作业带靠近敏感点处一侧架设了2m高临时硬质围挡、在施工场地四周均进行了临时围挡设施;运输车辆减缓行驶车速,并进行了定期洒水,运输沙、石、垃圾的车辆装载高度低于车厢上沿,实行封闭运输,运输车辆装卸完货后清洁车厢,施工车辆经 (略) 段减速慢行,并 (略) 段加强洒水。临时土方沿防洪堤背河道一侧沿线堆放,定期洒水,保持一定含水率,并进行了及时回填。施工机械使用了排气污染物稳定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并使之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施工期间加强了施工机械、车辆的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查汽车的密封元件及进、排气系统是否工作正常,保证进、排气系统畅通,并使用了优质燃料。夜间(23:00-8:00)不施工,居民午休时段(13:00~15:00)进行了低噪声施工作业。施工人员定期轮换岗位,每天连续接触噪声不超过8小时,接触粉尘的施工人员须均佩戴了口罩等个人防护工具;合理布设了施工场地,施工场地远离居民区布设。开挖的土方表面用塑料薄膜进行了覆盖,增加了敏感点所在施工区域 (略) 的洒水频次,未出现明显扬尘;项目施工期间直接外购商砼;定期对 (略) 面及施工场地内定期洒水,并 (略) 面的渣土及时清除。施工场地对施工车辆实施了限速行驶,运输车辆出场时进行封闭,其中入场的水泥、细砂等粉粒料等使用封闭车辆装运,物料装卸等降低高度,出场的建筑垃圾全部加盖了篷布并拉紧、盖严。同时在施工场地出口放置了防尘垫,未出现自卸车、垃圾运输车等运输车辆超载现象;在施工场地设置了简易冲洗设施,进 (略) 面前的所有运输车辆均进行了车体和轮胎清洗。提前提醒了周边居民关闭门窗,做好自我防护,并取得了广大群众理解和支持,保证工程建设的同时降低施工噪声对敏感点的不利影响程度。
工程施工期根据环评要求采取了一定的降噪、降尘措施,工程建设未对工程周边声环境、大气环境和敏感点造成明显不良环境影响。
4、水环境影响调查结论
施工废水经施工场地内设置的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洒水抑尘,未向周围水体环境排放废水。施工人员生活废水经旱厕收集后,定期清掏,用于项目附近草地及耕地施肥,未外排。堤基开挖过程产生的基坑废水通过水泵抽至沉淀池沉淀处理后排至下游河道内。工程建设对周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5、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调查结论
项目施工期开挖量小于回填量,不设置弃土场,不产生弃土,借方外购。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经施工区内设置的垃圾桶收集后送至区域村庄内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集中清运处理。对产生的建筑垃圾,尽量回收和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剩余建筑垃圾及时清运,不能回收利用的(如少量洒落水泥块等)全部清运至了康马县住建部门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场进行集中处理;未出现在建筑工地外擅自堆放、长期堆积的现象,做到了工序完工场地清洁。已对拆迁及施工场地等临时工程撤离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了清理并运至了当地住建主管部门指定的建筑垃圾处置场。
建设单位根据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其批复的要求,基本落实了相关固体处置措施,项目区生活垃圾均已按要求进行处理,临时施工占地区域尚存在部分多余施工物料,建设单位应尽快将多余施工物料运送至康马县指定区域进行处理。
综上,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未对工程周边环境和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
6、运营期生态环境、地表水、河道行洪等影响调查
工程河段的防护区为村庄防护区,工程建成后保护人口 85户,436人,牲畜1876头(只、匹),耕地426.44亩、草地393.58亩免受洪水灾害,可提高河道防洪标准,防止洪水扩散,有效保护康马县康马镇朗达村人口和耕地、耕地及草场等的安全。同时为周边农作物和植被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本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农业的稳产、高产创造条件,较大幅度的提高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
堤防修建后,工程河段河宽与上、下游控制性河段平顺衔接,水流流速不会有明显的差异,不会再形成明显的回水淤积区。对于工程段由于建堤后洪水归槽,河道流速略大于天然河道流速,对减少河道淤积是有利的,但同时必然形成一定的冲刷,残留在堤防迎水面堤脚的淤积泥沙将被洪水带走,随着冲刷的发展,该段河道将在新的边界条件和新的水流条件下,达到一种新的冲淤平衡状态。
本工程设计洪水频率为10年一遇,防洪堤堤线设置满足河道行洪宽度要求,同时堤线与主河道水势流向相适应,并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堤线力求平顺,各堤段平缓连接,避免采用折线和急弯,降低了洪水造成防洪堤坍塌的环境风险。
7、综合结论
综上所述, (略) 康马县康马镇朗达村防洪堤工程在施工期采取了较多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工程建设对工程区植被、野生动物影响较小,对周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很小,整体上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产生的噪声、废(污)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经过合理处置,没有对周围环境造成显著污染,不存在重大环境问题。且建设单位严格落实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中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本项目具备申请竣工验收的条件,符合验收标准。
二、建议
针对本工程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建议进一步做好以下环境恢复和管理工作:
(1)认真落实工程的环境管理工作,切实贯彻“三同时”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
(2)在运营过程中加强对楼浦曲的管理,保证楼浦曲良好运行。
(3)及时跟踪项目区施工临时场地等施工临时占地区域草籽播撒后植被恢复情况,对于植被恢复稀疏或未及时进行植被恢复的适宜区域的地方,及时进行补种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