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 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
应 急 预 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预案衔接
1.5工作原则
2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2.1 应急组织指挥机构
2.2 应急组织指挥机构职责
2.3 现 (略)
2.4 现场应急工作组
3 应急响应
3.1 预警
3.2 信息收集和研判
3.3 信息报告与通报
3.4 事态研判
3.5 应急监测
3.6 污 (略) 置
3.7 (略) 置
3.8 物资调集及应急设施启用
3.9 舆情监测与信息发布
3. * 响应终止
4 后期工作
4.1 后期防控
4.2 事件调查
4.3 损害评估
4.4 (略) 置
5 应急保障
5.1 通讯与信息保障
5.2 (略) * 保障
5.3 应急资源保障
5.4 经费保障
5.5 通信保障
6 附则
6.1 名词术语
6.2 预案解释
6.3 预案演练和修订
6.4 预案实施日期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以下简称“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建立健全水源地突发环 (略) 置机制,提高应对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确保水源地水环境的安全, (略) 会稳定,特制订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突发环 (略) 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 (略) 市境内因固定源、流动源、非点源突发环境事件以及水华灾害 (略) 导致的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 (略) 置工作。
(略) 市 * 、 * 、 (略) 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为:自 * 、 (略) 取水口下游 * m起向水源保护区上游延伸至长 (略) 流左岸鄂皖交界的段窑。
1.4 预案衔接
本水源地应急预案是政府的专项应急预案,在编制与实施过程中 (略) (略) 政区的预案相衔接,在要求上也坚持相协调并从严的原则。
(1)与《 (略)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略) 市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略) 市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略) 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预案相衔接,形成长 (略) 流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
(2)与《 (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略) 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略) 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县区预案相衔接, * (略) 政区域内的污染物迁移到长 (略) 流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适时启动水源地应急预案,确保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组织指挥顺利交接。
1.5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积极预防。构建饮用水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及时控制、消除污染隐患。
(2)统 * 领导,分级管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 * 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上下联动。
(3)整合资源,科学预警。整合信息,准确研判,及时公告,实现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预测预判。
(4)强化能力,充分准备。加强水源地预案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应急指挥平台、联动机制,资源共享,强化能力保障,全面提升应急能力。
2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市政府设立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 * 领导 (略) 市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 (略) 置工作。
2.1 应急组织指挥机构
设立 (略) 市水源地突发环境事 (略) (以下称 (略) ),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 (略) 和 (略) 主要负责人任副指挥长,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卫生健康委、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略) 、 (略) 、自然 (略) 、 (略) 、军分区、 (略) 、 (略) 、移动公司、电信公司、事发地县区人民政府负 (略) 成员。
(略) 办公室设在 (略) ,由 (略) (略) 主任。
2.2 应急组织指挥机构职责
2.2.1 (略)
(1)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有关饮用水源应急工作的指示和要求。
(2)按照预警、应急启动或终止条件,决定预案的启动或终止。
(3)指挥协调我市水源地突发环境 (略) 置工作。
(4)及时 (略) 置进展情况,必要时向上级 (略) 门提出应急支援的请求。
(5)决定其它有关饮用水源突发环 (略) 置工作的重大事项。
2.2.2成员单位职责
(1) (略) :协调指导预防预警、应急演练、 (略) 置、信息发布、应急保障等工作;组织、调动相关单位(企业)人员、设 (略) 动;参与由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水源地突发环境 (略) 置。
(2) (略) :承担 (略) 办公室职责;负责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的预警、应急监测、 (略) 置和事发后污染损害评估、环境恢复监督管理等工作;组织和协调由企业排污造成的饮用水源突发环境 (略) 置。
(3) (略) :负责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等工作。
(4) (略) :参与由藻类暴发等引发的饮用水源突发环境 (略) 置;负责重要水利工 (略) ;负责对受影响水功能区的水量、 (略) 动态监测、评价;负责水资源应急调配方案, (略) 门做好相关工作。
(5) (略) :负责 (略) 长 (略) 工作,负责长 (略) 线 (略) 段水域船舶污染事故水上搜救应急事件的交通管制、事故调查, (略) 置、协调、组织等。
(6) (略) :负责为事故应急救援提供交通运输保障;负责指导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危险路段设置公路防撞栏;参与由危险化学品运输造成的水源地突发环境 (略) 置。
(7)市卫生健康委:负责调配医护人员、救护车辆、医疗器材、急救药品等开展医疗应急救援工作;负责开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确保事故受伤害人员得到及时救治;负责事故可能危及区域内饮用水源的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治等工作。
(8) (略) :负责对农作物 (略) 调查 (略) 理。
(9) (略) ( (略) ):参与在供水区域发生的污染 (略) 置;负责做好饮用水源取水口水质监测工作;负责事故发生时的应急供水保障和协调工作。
( * ) (略) : (略) 安全警戒、治安维护和交通管制等工作, (略) 治安秩序稳定和交通畅通;协助当地政府将受威胁人员疏散、转移、撤离至安全区域,对人员 (略) 治安管理,并做好受伤害人员营救;协 (略) (略) 进行保护, (略) 门调查取证;对突发环 (略) 置中的重要目标和危险区域实施警戒和管制。
( * ) (略) :负 (略) 的火灾扑救,人员解困,开展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泄漏等险情控制工作; (略) (略) 洗消工作,提供临时应急用水; (略) 应急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 * ) (略) :负责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地区的主要生活必需品供应工作。
( * ) (略) :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负责对 (略) 生活、医疗救助,组织、 (略) (略) (略) 会捐助工作,接受、分配国内外企业、个人以及外国政府、境外组织捐助的资金和物资,做好款物管理和发放工作,协调做好 (略) 理和其他善后工作。
( * ) (略) : (略) 应急区域的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 (略) 附近的气象监测实况数据。
( * ) (略) :负责保障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经费。
( * )市自然 (略) :负责办理水源地突发环 (略) 置场地用地手续。
( * ) (略) 军分 (略) 队参加抢险救援。
( * )县区人民政府负责调集辖区相 (略) * 、救援物资和救援船舶, (略) 应急救援;做好灾民安抚、后勤 (略) 置工作。
2.3 现 (略)
(略) (略) (略) , (略) 应急指挥长,负责组织协调水源地突发环 (略) 处置工作。现 (略) (略) 置组、应急监测组、应急供水保障组、应急物资保障组、应急专家组和综合组等工作组。 (略) 置工作的主要内容:
(1)进 * 步收集信息,必要 (略) 门共同开展信息收集工作。
(2) (略) 情况组织制定 (略) 置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3) (略) 门应急力量实 (略) 动,检查督促任务落实情况。
(4)根据事发区域气象、水文环境、人员 、设施等情况,确定疏散和撤离的时间和方式。
(5)提出请求人员、物资、设备支援的建议。
(6)负责组织和协调做好善后工作。
(7)及时向 (略) (略) 动进展情况,执行 (略) 命令。
2. (略) 应急工作组
(略) 置组: (略) 置机构,由 (略) 牵头, (略) 、 (略) 、 (略) 、 (略) 和 (略) 门参与。主要职责为:(1)负责组 (略) 置方案;(2) (略) 污染物消除、围堵和削减,以及污染物收集、 (略) 置等工作。
应急监测组:为应急监测机构,由 (略) 牵头, (略) 、卫生健康委、 (略) (略) 门参与。主要职责为:(1)负责制定应急监测方案;(2)负责在污染带上游、下游分别 (略) 应急监测;(3)负责应急期间的水源地、供 (略) 末梢水的水质监测。
应急供水保障组:为供水保障机构, (略) 牵头, (略) 、 (略) 、卫生健康委、 (略) (略) 门参与。主要职责为:(1)负责制定应急供水保障方案;(2)负责指导供水单 (略) 理设施或备用水源以及应急供水车等措施,保障居民用水。
应急物资保障组:为后勤保障机构,由 (略) 牵头, (略) 、 (略) 、 (略) 等部门参与。主要职责为:(1)负责制定应急物资保障方案;(2)负责调配应急物资、协调运输车辆;(3)负责协调补偿征用物资、应急救 (略) 置等费用。
综合组:为综合协调机构,由 (略) 牵头, (略) 、 (略) 等部门参与。主要职责为:负责信息报告、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等工作。
应急专家组:为参谋机构, * 般由水源地管理、水上搜救、化学品管理、水体修复、环境保护和饮水卫生安全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略) 置提供技术支持。
3 应急响应
3.1 预警
3.1.1预警分级
为提高效率、简化程序,体现市级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分级与 (略)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预警分级相互衔接。
(1) (略) 市(长 (略) 流)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分级确定为橙色和红色两级预警。
因环 (略) 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影响可能较大时、可能影响取水时,发布红色预警;
对水源地水质影响可能较小、可能不影响取水时,发布橙色预警。
(2)发布预警,即 (略) 动或同时采取应急措施。 * 般发布 (略) 市(长 (略) 流)水源地橙色预警时, (略) 动;发布 (略) 市(长 (略) 流)水源地红色预警时, (略) 动的同时,应启动应急措施。
3.1.2预警的启动条件
3.1.2.1红色预警启动条件如下:
(1)通过信息报告发现,在 * 级、 * 级保护区内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2)通过信息报告发现,在 * 级保护区上游汇水区域4 小时流程范围内发生固定源或流动源突发环境事件,或污染物已扩散至距水源保护区上游连接水体的直线距离不足 * 米的 * 域或水域。
(3)通过信息报告发现,在 * 级保护区上游汇水区域8 小时流程范围内发生固定源或流动源突发环境事件,或污染物已扩散至距水源保护区上游连接水体的直线距离不足 * 米的 * 域或水域,经水质监测和信息研判,判断污染物迁移至取水口位置时,相应指标浓度仍会超标的。
(4)通过监测发现,水源保护区或其上游连接水体理化指标异常。
①在 * 级保护区内, (略) 水质监测指标超标或生物综合毒性异常,经实验室监(复)测确认的。
②在 * 级保护区上游8 小时流程范围内,出现水质监测指标、有毒有害物质或生物综合毒性异常,且污染物浓度持续升高的。
③在 * 级保护区上游4 小时流程范围内,出现水质监测指标、有毒有害物质或生物综合毒性异常的。
(5)通过监测发现,水源保护区或其上游连接水体感官性状异常,即水体出现异常颜色或气味的。
(6)通过监测发现,水源保护区或其上游连接水体生态指标异常,即水面出现大面积死鱼或生物综合毒性异常并经实验室监测后确认的。
3.1.2.2橙色预警启动条件如下:
(1)当污染物迁移至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但水源保护区或其连接水体尚未受到污染;
(2)污染物已进入水源保护区上游连接水体,但应急专家组研判认为对水源地水质影响可能较小。
3.1.3发布预警和预警级别调整
(1)预警发布责任单位: (略)
(2)预警信息内容:以船舶事故为例,装运危险货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船舶状况,运输的危险品和有毒有害物质种类、主要物理化学特性、载重量,运输航线,停靠的 (略) 码头,装卸作业方式,航道和 (略) 码头的作业环境,驾驶人员情况以及气象、水文、地质等信息。
预警信息发布后,可根据事态发展、采取措施的效果,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再次发布。
(3)预警发布的对象:根据事件发生的类型,橙色预警向 (略) 相关成员单位发布;红色预警由 (略) 向 (略) 相关成员单位发布,必须扩大预警范围时需经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后发布 (略) 置行动的相关单位。
3.1. (略) 动
3.1.4. (略) 动
(1) (略) 下达启动水源地应急预案的命令。
(2)受 (略) (略) (略) 的总指挥第 * (略) ,组织开展应急响应工作。
(3) (略) (略) 中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做好应急准备,进入待命状态,必 (略) 开展相关工作。
(4)通知水源地对应的供水单位进入待命状态,做好停止取水、 (略) 理、低压供水或启动备用水源等准备。
(5)加强信息监控,核实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来源、进入水体的污染物种类和总量、污染扩散范围等信息。
(6)开展应急监测或做好应急监测准备。
(7)做好事件信息上报和通报。
(8) (略) 需应急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保障。
(9)在危险区域设置提示或警告标志。
( * )必要时,及时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信息。
( * )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和应对工作。
3.1.4. (略) 动
(1)加强信息监控,收集事件信息。
(2)指 (略) 门加强监测、调查。
(3)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及时研判事故的级别。
(4)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和应对工作。
3.1.5预警解除
当判断危险已经解除时,由 (略) 宣布解除预警,终止已经 (略) 动和措施。具体情形见3. * 。
3.2信息收集和研判
3.2.1信息收集
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人民政府、 (略) 人民政府、 (略) 人民政府、 (略) 区人民政府、 (略) 区人民政府等,通过流域、水源地或供水单位开展的水质监督性监测(常规断面)、在线监测(常规和预警监控断面)等日常监管渠道获取水质异常信息,也可以通过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污染源排放等信息开展水质预测预警,获取水质异常信息。
(2) (略) 通过 * 9热线、网络等途径获取突发环境事件信息; (略) 、 (略) 通过交通事故报警获取交通运输事故信息; (略) 通过水面事故报警获取航运事故信息; (略) 通过对湖泊藻密度变化情况的监测,获取水华事件信息。
(3) (略) 市人 (略) 门之间、水源地上游县区人民政府之间建立的信息收集与共享渠道,获取突发环境事件信息。
(4) (略) 省人民政府或省生态环 (略) 门通过自动监控或通过掌握的污染事故信息,通知 (略) 市人民政府或 (略) (略) (略) 门。
(5) (略) 省 (略) 市、 (略) 省 * 江市或池 (略) 政区域境内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污染较为严重,可能会导致我市水体污染的情况,发来预警通报。
3.2.2信息研判与会商
(略) 、 (略) 、 (略) 、 (略) 、 (略) 人民政府、 (略) 人民政府、 (略) 人民政府、 (略) 区人民政府、 (略) 区人民政府等首次发现水质异常或群众举报、责任单位报告等获取突发 (略) 门,应第 * 时间开展以下工作:
(1)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2)进 * 步收集信息,必要 (略) 门共同开展信息收集工作。
(3)将有关信息报告 (略) (略) 。
(略) 接到信息报告后应立 (略) 门及 (略) 会商,研判水质变化趋势,若判断可能对水源地水质造成影响,应 (略) (略) 。
3.3信息报告与通报
3.3.1信息报告程序
(1) (略) 、 (略) 、 (略) 、 (略) 等部门发现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水源地污染的有关信息,应按照有关规定立即向 (略) 办公室和 (略) 报告。
(2) (略) 人民政府、 (略) 人民政府、 (略) 人民政府、 (略) 区人民政府、 (略) 区人民政府等县区人民政府发现可能造成 (略) 市水源地污染的有关信息;或经 (略) 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事件事态有扩大的趋势,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 (略) 市水源地污染的,应按照有关规定立即向 (略) 办公室和 (略) 报告。
(3) (略) (略) 门先于县区人民政 (略) 门获悉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可要求县区人民政 (略) 门核实并报告相应信息。
(4)特殊情况下,若遇到敏感事件或发生在重点地区、特殊时期,或可能演化为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有关 (略) 门应立即向 (略) 办公室和 (略) 报告。
3.3.2信息通报程序
对经核实的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 (略) 门应向 (略) 市人民 (略) 门通报。 (略) 门包括 (略) 、 (略) 、卫生健康委、 (略) ;根据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和情景,还应通 (略) (遇火灾爆炸)、 (略) (遇水上运输事故)、 (略) 、 (略) (略) (遇火灾爆炸、道路运输事故)、 (略) (遇大面积死鱼)等部门。
(略) 市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已经或可能影响 (略) 市、 (略) 市、 (略) 市、马鞍 (略) 政区域的, (略) 市人民政府应及时通报相邻区域同级人民政府,并向 (略) 省人民政府报告。
3.3.3信息报告和通报内容
3.3.3.1报告和通报的内容
(1)初报
应报告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主要污染物和数量、监测结果、人员伤亡情况、水源地受影响情况、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拟采取的措施以及下 * 步工作建议等初步情况。
(2)续报
应在初报的基础上,进 * 步收集 (略) 勘察信息,报告 (略) 置措施的进展情况。
(3)处理结果报告
应在初报、续报的基础上,报告突发 (略) 置措施、过程和结果等详细情况。
3.3.3.2报告的形式
应采用传真、网络、邮寄或面呈等方式书面报告,情况紧急时,可通过电话报告,但应及时补充书面报告。书面报告应说明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单位、报告签发人、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内容,并尽可能提供地图、图片以及有关的多媒体资料。
3.4事态研判
发布预警后,根据事故类型及应急工作需要,现 (略) 总指挥按照水源地应急预案中列明的副总指挥、 (略) 、专项工作组成员及名单,迅速组建参加应急指挥的各个工作组,跟踪开展事态研判。
核实事故点下游沿河水利设施工程情况, (略) 于关闭状态,避免污染物的扩散;判断污染物进入长江或皖河的数量及种类性质、距离水源地取水口的距离和可能对水源地造成的危害;石塘湖备用水源地做好供水准备。
根据事态研判的结果, (略) 置方案。
3.5应急监测
3.5.1开展应急监测程序
(略) 置初期, (略) (略) (略) (略) 命令, (略) 实际情况制定监测方案、设置监测点位(断面)、确定监测频次、组织开展监测、形成监测报告,第 (略) (略) 报告监测结果和污染浓度变化态势图,并安排人员对突发环境事件 (略) 全过程记录。
(略) 置中期,应根据事态发展,如上游来水量、 (略) 置措施效果等情况,适时调整监测点位(断面)和监测频次。
(略) 置末期, (略) (略) 命令,停止应急监测, (略) (略) 提交应急监测总结报告。
3.5.2制定应急监测方案
3.5.2.1应急监测方案主要内容
应包括依据的技术规范、实施人员、布点原则、监测项目、采样频次和注意事项、监测结果记录和报告方式等。
3.5.2.2应急监测重点
根据污染带的扩散情况,抓住污染带 (略) 、峰值位置和浓度变化,对污染带移动过程形成动态监控,监测的点位和监测时间随污染带的移动实施变化。
当污染来源不明时,应先通过应急监测确定特征污染物成份, (略) 污染源 (略) 置。
3.5.2.3应急监测原则
(1)监测范围
应尽量涵盖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范围,并包括事件可能影响区域和污染物本底浓度的监测区域。
(2)监测布点
以突发环境事件 (略) 或源头,结合水文和气象条件,在其扩散方向及可能受到影响的水源地位置合理布点,必要时在事故影响区域内水源取水口、取水口上游 * 级 (略) 、取水口上游 * 级 (略) 、农 (略) 设置预警监测点位(断面)。应采取不同点位(断面)相同间隔时间同步采样监测方式,动态监控污染带移动过程。
3.6污 (略) 置
3.6.1明确排查对象
当水质监测发现异常、污染物来源不确定时,经初步研判污染物可能发生地, (略) 门或属地开展溯源分析,根据特征污染物种类、浓度变化、释放总量、释放路径、释放时间,以及当时的水文和气象条件,迅速组织开展污染源排查。
针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排查重点和对象如下:
(1)有机类污染: (略) (略) 理厂、工业企业, (略) (略) 、尾水排放的异常情况。
(2)营养盐类污染: (略) (略) 理厂、工业企业、 (略) (户)、农田种植户、农村居民点等, (略) (略) 、 (略) 理处置、农药化肥施用、农村生活污染的异常情况。
(3)细菌类污染: (略) (略) 理厂、 (略) (户)、农村居民点, (略) (略) 、 (略) 理处置、农村生活污染的异常情况。
(4)农药类污染:重点排查果园种植园(户)、农田种植户、农灌退水排放口,调查农药施用和流失的异常情况。
(5)石油类污染:重 (略) 、运输车辆、 (略) 、码头、运输船舶、油气管线、石油加工和存贮的工业企业,调查上述企业和单位的异常情况。
(6)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重点排查化工园区、危险废物储存单位、危险品仓库和装卸码头、化学品运输船舶、化学品运输车辆等,调查上述企业和单位的异常情况。
3.6.2切断污染源
3.6.2. (略) 门
对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地域范围内的污染源, (略) 置总指挥会 (略) 、 (略) 、 (略) (略) 门及组织专家会商后,指令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安全规程实施切断污染源;对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地域范围外的污染源,按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 (略) 处置。
3.6.2.2处置措施
处置措施主要采取切断污染源、收集和围堵污染物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发生非正常排放或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的固定源突发环境事件,应尽快采取关闭、封堵、收集、转移等措施,切断污染源或泄漏源。
(2)对道路交通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流动源突发事件,可启动路面系统的导流槽、应急池或紧急设置围堰、闸坝等, (略) 围堵并收集污染物。
(3)对水上船舶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流动源突发事件,主要采取救援打捞、油毡吸附、围油栏、闸坝拦截等方式, (略) 围堵并收集污染物;采取过驳等方式,降低风险源的风险。
(4)启动应急收集系统集中收集 * 域污染物,设立拦截设施,防止污染物在 * 域漫延, (略) 门 (略) (略) 置。
(5) (略) 事态发展对扩散至水体 (略) 处置。
3. (略) 置
3.7. (略) 置方案
3.7.1.1水体内污染物治理、总量或浓度削减。
(1)责任单位
水体内污染物治理、总量或 (略) 处置方案的责任单位为 (略) 。
(2) (略) 置方案的制定程序
根据事态研判的结果, (略) 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制定水体内污染物治理、总量或 (略) 处置方案, (略) (略) 同意后实施。
(3)应急监测
①监测因子为:按照GB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表1中的Ⅲ类标准、补充项目表2对应的标准限值为达标限值,表3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的
监测要求,结合事故特征污染物,确定最终监测因子。
②监测范围为:污染带范围及水源地取水口、重要的农灌取水口上游附近。
③ (略) * :以 (略) (略) 站为主,必要时由 (略) 协调其他监测机构。
(4) (略) 置措施
* 般采取隔离、吸附、打捞、扰动等物理方法,氧化、沉淀等化学方法,利用湿地生物群消解等生物方法和上游调水等稀释方法,可以采取 * 种或多种方式,力争短时间内削减污染物浓度。现 (略) 可根据需要,对水源地汇水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企业实施停产、减产、限产等措施,削减水域污染物总量或浓度。
3.7.1.2应急工程设施
固定源企业通过截流设施将污染水体分流至水源 (略) (略) 置的措施及设施;流动源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调蓄池、沉淀池等工程设施,收集事故废水, (略) 置争取时间。
3.7.2供水安全保障
(1)供水单位的通知
应在启动预警时第 * 时 (略) 。明确与供水单位通报联络的工作人员姓名、职务和联系电话。
(2)供水单位的应急能力
①供水单位应具备进水基本项目的应急监测能力;应急状态
时, (略) 加密跟踪监测;
②根据进水水质情况, (略) 理设施的启动时间、低压供水及暂停供水等应急措施;
③适时启动备用水源。
(3)暂停供水的决定权
根据取水口到水龙头的监测结果, (略) 门会商后,由 (略) 做出暂停供水的决定。
3.8物资调集及应急设施启用
(略) 门要加强应急准备,配备必需的应急救援设备(物资)包括医疗救护仪器药品、个人防护装备、消防设施、堵漏器材、废水收集装置、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应急交通工具等。对 * 些不便自己储备的设备(物资),则 (略) 会资源,落实民间调集征用的渠道,保证应急物资及时调集。
应急物资、装备和设施的种类、名称、数量、存放位置、规格、性能、用途和用法等信息见调查报告。
3.9舆情监测与信息发布
(略) 和 (略) 负责舆情信息收集分析与信息公开的方式。
现 (略) 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应 (略) 会发布信息,并针对舆情及时发布事件原因、影响区域、已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公众应注意的防范措施、热线电话等。
3. * 响应终止
(略) 根据水源地突发环 (略) 置进展情况,报
请 (略) ,由 (略) 决定应急响应是否终止, (略) 会发布终止信息。
符合下列情形之 * 的,可终止应急响应:
(1)突发事件导致的化学品泄漏或是消防水已成功在 * 域围堵,且清运至水源保护区外,未向水域扩散。
(2)进入水源保护区水域范围的污染团已成功拦截,没有向取水口扩散的风险,且水质监测结果稳定达标。
(3)水质监测结果尚未稳定达标,但根据应急专家组建议可恢复正常取水时。
4 后期工作
4.1后期防控
(1)回收 (略) 置
清除收集起的化学品,可通过相关生产企业 (略) (略) 置;回收后难以利用的 (略) 处置。
清污作业结束后,大量的沾染化学品 (略) 置,在不能及时运走的情况下,必须临时存储这些沾染化学品的砂石,为 (略) 理提供缓冲余地。 (略) 置按照 (略) 。
(2)油品和化学品应急设备的清洗与保养
应急设施在使用后需清洗及修补,被化 (略) 位及各种设备予以清洗, (略) 设备需予以保养。清洗遗留下来的含清洗剂和污染物的废水需收集, (略) 置按照 (略) 。
(3) (略) 地及漫延 (略) 置
(略) 地及漫延区域污染物清除完成后, (略) 地 (略) 评估,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土壤或水生态系统修复。
(4)跟踪监测
继续监控水体中的污染物,观测投放药剂的残留毒性和后期效应,防止次生突发环境事件。
可适当降低监测频次,直至污染水体及取水口的水质稳定回到事发前的状态。
4.2事件调查
根据有关规定,由 (略) 牵头, (略) 门配合,组织开展事件调查,查明事件原因和性质,提出整改 (略) 理建议。
4.3损害评估
根据有关规定,应及时组织开展污染损害评估,并将 (略) 会公布。
4. (略) 置
(1)由 (略) 牵头, (略) 门配合,根据污染损害评估结果,确定损害赔偿标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责任方的生态损害赔偿责任。
(2)由 (略) 牵头, (略) 门配合,制定风险源整改方案,同 (略) 地修复工作。
5 应急保障
5.1 通讯与信息保障
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的联络方式、承担救援 (略) 门和
人员的联络方式、备 (略) 门、具有启用备用水源权限的联系人和联系电话见相关附件。
(略) 和 (略) 办公室是对外发布事件 (略) 置进展 (略) 门。
5.2 (略) * 保障
(略) (略) * 日常管理,应制定应急培训计划和演练方案,定期组织演练。
(略) 应组 (略) * 培训,至少每年 * 次, (略) * 培训内容包括信息报告、个体防护、应急资源使用、应急监测布点及监测方法、 (略) 置方法等培训科目; (略) 各相关成员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责 (略) (略) * 培训。
5.3 应急资源保障
各成员单位应明确应急资源(包括药剂、物资、装备和设施)的配备、保存、更新及养护方案。根据事件和演练经验,持续改进提高药剂、物资、装备的存放规范、应急设施的建设要求,确保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高效的使用应急资源。
5.4 经费保障
(略) 应将应急物资的采购费、 (略) 门预算等列入年度预算予以保障; (略) 置结束后,据 (略) 置费用;加强应急工作经费的审计和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5.5通信保障
市电信公司、市移动公司等有关通信运营企业负责为水源地
突发环 (略) (略) 需的通信保障。 (略) 办公室与各有关单位建立通讯联系, (略) 置部门应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各单位联络畅通。
6 附则
6.1名词术语
(1)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
指 (略) 、送到用户且具有 * 定取水规模(供水人口 * 般大于 * 人)的在用、备用和规划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 (略) 在水体类型不同,可分为河流型水源地和湖泊(水库)型水源地。
(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指国家为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障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 * 定面积的水域和 * 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下简称水源保护区)分为 * 级保护区和 * 级保护区,必要时可在水源保护区外划定准保护区。
① (略)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情况为:
* 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取水口上游 * 米至下游 * 米的长江水域; * 域范围为长度同相应水域河长的长 (略) 岸至广成圩江堤纵深水平距离 * m的 * 域。
* 级保护区水域范围, * 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 * 米,下游 * 级保护区边界下延 * 米的长江水域; * 域范围为长度同相应水域河长的长 (略) 岸至广成圩江堤纵深水平距离 * 米的 * 域。
② (略)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情况为:
* 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取水口上游 * m至取水口下游 * m的长江水域; * 域范围为长度同相应水域河长, * 域沿长 (略) 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 * m。
* 级保护区水域范围,自 * 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 * m
长江水域; * 域范围为 * 级保护区水域边界向 * 地侧纵深
* m。
准保护区水域范围,自 * 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 * m长江水域; * 域范围为准保护区水域边界向 * 地侧纵深 * m。
(3)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风险物质
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表1、 (略) 包含的项目与物质,以及该标准之外其他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项目与物质。
(4)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
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因素,导致水源地风险物质进入水源保护区或其上游的连接水体,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水源地水质超标,影响或可能影响饮用水供水单位正常取水,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5)水质超标
指水源地水质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或标准限值的要求。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未包括的项目,可根据物质本身的危害特性和有关供水单位的净化能力,参考国外有关标准(如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环境保护署等)规定的浓度值,由市、县级人民政 (略) 门会商或依据应急专家组意见确定。
6.2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 (略) (略) 负责解释。
6.3 预案演练和修订
各级 (略) 门要定期组织不同类型饮用水源突发环 (略) 置的实战演练,切 (略) 置能力。 (略) 根据情况变化,及 (略) 修订和完善,在上报市政府批准后重新发布。
6.4 预案实施日期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