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送审本)
项目名称: |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 |
建设单位: |
(略) |
编制单位: |
(略) 新 (略) |
编制日期: |
2016年10月 |
项目名称: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
文件类型:环境影响报告表
主持编制机构: (略) 新 (略) (签章)
法定代表人:王亚民 (签章)
评 价 单 位 : (略) 新 (略) (公章)
项 目 编 号 :B16059
报 告 名 称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
项目负责人 :李娟
主要编制人情况 |
||||
姓名 |
职称 |
证书 |
职责 |
签名 |
李娟 |
工程师 |
HP *** |
编写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 |
|||||||||
建设单位 |
(略) |
|||||||||
法人代表 |
冯培一 |
联系人 |
苏晓斌 |
|||||||
通讯地址 |
(略) 市东缉虎营37号701办公室 |
|||||||||
联系电话 |
*** |
传真 |
/ |
邮政编码 |
*** |
|||||
建设地点 |
线路经过 (略) 市 (略) 区、 (略) 市境内 |
|||||||||
立项审批 部门 |
/ |
批准文号 |
/ |
|||||||
建设性质 |
新建R改扩建£技改£ |
行业类别 及代码 |
D4420电力供应 |
|||||||
占地面积 (平方米) |
线路塔基:7440 |
绿化面积 (平方米) |
/ |
|||||||
总投资 (万元) |
10330 |
环保投资 (万元) |
127 |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
1.23% |
|||||
原辅材料(包括名称、用量)及主要设施规格、数量(包括锅炉、发电机等) 本工程主要包括: 新建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长度约2×64.7km,全线共用186基铁塔。 |
||||||||||
水及能源消耗量 |
||||||||||
名称 |
消耗量 |
名称 |
消耗量 |
|||||||
水(吨/年) |
/ |
燃油(吨/年) |
/ |
|||||||
电(千瓦/年) |
/ |
燃气(标立方米/年) |
/ |
|||||||
燃煤(吨/年) |
/ |
其他 |
/ |
|||||||
废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水量及排放去向 220kV (略) 期不产生污水。 |
||||||||||
(略) 、 (略) 的设施的使用情况 220kV (略) 期间会 (略) 、 (略) 。
|
||||||||||
2工程内容及规模
3 (略) 在 (略) 会环境简况
3.1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3.1.1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新建双回路架空送电线路,长度约2×64.7km。线路经过 (略) 市 (略) 区、 (略) 市境内。 (1) (略) 区 (略) 市 (略) 区位于 (略) , (略) , (略) 山脉西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5´~111°55´,北纬37°21´~37°42´之间。东与 (略) 市、 (略) 相邻,西与 (略) 、 (略) 接壤,北与 (略) 相靠,南与 (略) 毗邻,市域东西长44km,南北宽约30km,总面积1324km2。 (略) 区属晋西北黄土高原,位于 (略) 山脉中段西侧, (略) ,整个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呈东北向西南倾斜之状,海拔在(899~2535)m之间,相对高差1646m, (略) 为东北边境骨脊山, (略) 为 (略) 交口镇河谷地带。地形结构为高大山川与梁峁交织,丘陵沟壑与河谷镶嵌, (略) 为低 (略) 区, (略) 为黄土丘陵区,中部为河谷 (略) 区。 (2) (略) 市 (略) 市位于 (略) 盆地,西靠 (略) 山,东 (略) 河水,距 (略) 96公里。 (略) 市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略) 为山区,系吕粱山支脉。这里峰峦重迭,灌木丛生, (略) 分森林,主要山峰有石华崖、董家梁、墙板山、 (略) 、薛公岭等。海拔均在1700米以上,其中石华崖2043米,是市内最高峰。 (略) 为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海拔1300米左右。 (略) 为平原,是太 (略) 分,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人口稠密,交通方便,是粮棉产区。 (3)线路 地形比例:平地长度约为17.21km,占线路总长度26.6%,山地长度约为40km,占线路总长度61.8%,高山大岭长度约为7.49km,占线路总长度11.6%。平地交通便利,山区交通困难,道路利用系数10%。沿线海拔高度在海拔标高807m~1885m。 3.1.2 气象气候 (略) 区属暖温带大 * 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且冬夏两季较长,春秋季偏短,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较长寒冷,气温年差较大。气候属温带大 * 性季风气候,无霜期(110~170)天。 (略) 区年平均气温 8.9℃,最低为-25.5℃,最
高为38.9℃,年 (略) 时数为2633.8小时,平均 (略) 率为60%,有效积温达3298℃,年蒸发量为1850.8mm,最大风速3.1m/s,年平均降水量为(450~550)mm。 (略) 黄土高原,属温带大 * 性气候。冬夏风向更替明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短暂凉爽。境内年平均气温因受地形影响,差异较大,一般海拔每增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9.7℃,丘陵地区8.5℃左右,山区6℃,头道川河以北的高 (略) 区仅4.9℃。气温年内变化也比较大,1月份气温最低,多年平均为-6.5℃,7月份最高,多年平均为23.8℃。 3.1.3 水文 水文地质属于两种区域: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区和松散物堆积的河 (略) 区。丘陵剖面多为“二元结构” (略) 的第四纪次生黄土、第三纪红土 (略) 的三迭纪、二迭纪、石碳纪和沉积岩层组成。大部面积为贫水区和极贫水区,贫水区面积1052.3km2,极贫水区222.11km2,较富水区仅13.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1%。 3.1.4 自然生物(态)环境 (略) 区境内地表植被,受地形、气候、水文、海拔高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地貌单元差异很大,植被群落分布较为复杂。 (略) 植被良好, (略) 植被不良,全区植被覆盖率不及30%。森林植被主要分 (略) 的基岩山区,以骨脊山、云顶山、 (略) 、 (略) 山等山脉为主,大部在信义、吴城、乡镇境内,森林覆盖率达29.6%,是全县植被最好的地方,面积266.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0%,为全区的主要 (略) 。海拔1800米以上,主要为针叶林覆盖,1400~1800米,为针、阔混交林,以及密灌草丛植被。 灌木草丛植被主要分 (略) 土石山区的除马头山、神仙山、 (略) 山、双山、乌 (略) 的起云山等石质山区,其余在馒头形、浑圆状起伏梁峁上。 (略) 分为荆条、醋柳、胡枝子、达乌里等;草丛为旱生类杂草,有蒿类、芦苇、白羊草、狗尾草等。 零星草灌植被主要分布在区内占总面积一半的黄土陵及川谷地带,为全区重点农田耕作区。主要有蒿类、沙蓬、狗尾草、芦苇、白羊草、苋草、苍耳等。悬崖、沟畔、地陵常见灌丛有荆条、枸杞、酸枣、木瓜、胡枝子等。植被覆盖度较小,一般在5~10%之间,最高可达20%。 送电线路经过地区占地类型:26.6%平地;61.8%山地;11.6%高山。以一般山地为主,附近植被主要为灌木丛、野草、杨柳树等。 3.2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等) 3.2.1 (略) 政规划 (略) 区辖7个街道办、2个镇、3个乡,为:莲花街道办、凤山街道办、滨河街道办、 (略) 街道办、交口街道办、田家会街道办、西属巴街道办、吴城镇、信义镇和坪头乡、红眼川乡、枣林乡,共有193个村委会(467个自然村)。据统计,全区有 *** 人,其中农业人口 *** 人,非农业人口61173人。 (略) 市辖9镇、2乡、5 (略) ,即:杏花村镇、贾家庄镇、冀村镇、肖家庄镇、演武镇、峪道河镇、三泉镇、石庄镇、杨家庄镇、阳城乡、栗家庄乡、文 (略) 、南 (略) 、西 (略) 、辰 (略) 、 (略) (略) ,共有262个行政村,37个社区居委会。 3.2.2 国民经济 据初步核算,2015上半年 (略) 市地区生产总值(GDP) *** 万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841万元,同比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 *** 万元,同比下降8.2%;第三产业增加值 *** 万元,同比增长3.2%。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9%:45.7%:48.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 *** 万元,同比下降18.44%,其中轻工业完成 *** 万元,同比下降9.73%,重工业完成 *** 万元,同比下降33.79%。 3.2.3 文化卫生 据统计,2014年末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88751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34070人,初中在校学生 *** 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39027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923人。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 (略) )663个,其 (略) (所、站)14个。全市卫生机构( (略) )共有床位1.2万张;其中, (略) 床位1.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9万人。全市共有115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 (略) 医疗试点工作,267万农民参加了 (略) 医疗,参合率98.3%。 3.2.4 交通运输 (略) 交通方便,孝柳铁路经该市交口镇通往柳林穆村镇。307国道过境,公路纵横交错,贯穿全境。 (略) 市是 (略) 市 (略) 地区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各级公路交错覆盖全境,是 (略) 省“城镇体系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建设的11个公路铁路交通枢纽之一。国家级高速公路-G20青银高速公路( (略) — (略) )以及307国道横穿市境,省道汾屯线、汾介线沟通307国道、大运高速公路、大运公路和南同蒲铁路,夏汾高速公路(交城夏家营至 (略) )为 (略) 境内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汾柳高速公路与夏汾高速公路相接,纵贯全市。2010年10月通车的邢汾高速公路 (略) 至平遥段(又称汾平高速公路)是 (略) 省三纵十一横十一 (略) (略) 分,其终点至 (略) 省 (略) 市,是又一条重要 (略) 出省通道。此外, (略) 也设在 (略) 市。 (略) 调查,本线路工程沿线评价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亦无需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不 (略) 、自然生态保护区、特殊保护目标及其他重要设施。
|
4环境质量状况
4.1 (略) 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线路工程,工程的主要环境问题为:220千伏 (略) 产 (略) 、 (略) 和噪声。 主要污染因子为: (略) 、 (略) 、噪声。 4.1.1 (略) 、工频磁感应强度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 由现状调查结果(详见电磁环境影响专题评价)可见, (略) 离 (略) 出 (略) 强度为1.2V/m, (略) 强度为0.026μT, (略) (略) 220 (略) 四周 (略) 强度现值为(1.2~2.1)V/m、工频磁感应强度现状值为(0.026~0.037)μT;拟建的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 (略) (略) 强度现值为(1.4~3.7)V/m、工频磁感应强度现状值为(0.026~0.040)μT,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 )中规定的 (略) 强度控制限值为4kV/m、磁感应强度为0.1mT的控制限值,满足架空线路下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 (略) 电场强度10kV/m的控制限值, (略) 强度0.1mT的标准要求。 4.1.2 噪声 (1)监测时间及气象条件 时间:2016年9月29日~2016年9月30日 气象条件:晴、14~21℃、湿度45~55%、风速1.0~1.6m/s。 (2)监测设备及方法 表6 监测仪器一览表
声环境监测采用HS5670B型积分声级计,在年检有效期内。 声环境测量方法按照以下有关 (略)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2009。 4.1.3 监测布点 表7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监测布点一览表
4.1.4 项目建设区域的噪声环境现状监测数据 现状监测结果见表8。 表8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 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现状监测结果
由监测结果可知, (略) 离 (略) 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值昼间为49.1dB(A)、夜间为48.7dB(A), (略) (略) 220 (略) 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值昼间为(41.5~45.1)dB(A)、夜间为(39.7~44.2)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标准》(GB *** )中2类标准:昼间60 dB(A)、夜间50 dB(A)。 拟建的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线路敏感点(严村大棚、 (略) 湾村)处声环境水平为昼间(49.7~50.2)dB(A),夜间(48.3~49.5)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4a类标准:昼间70 dB(A)、夜间55 dB(A)的要求;敏感点( (略) 、厂房、砖厂)处声环境水平为昼间(41.7~44.9)dB(A),夜间(39.5~43.2)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 4.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等技术导则规定,并结合现场实际踏勘,输电线路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9。
表9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敏感点明细表
|
5 评价适用标准
噪 声 评 价 标 准 |
(1)声环境标准 输电线 (略)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 )。位于居住、商业及工业混合区时,执行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昼间60dB(A),夜间50dB(A));在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内的噪声敏 (略) 4a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昼间70dB(A),夜间55dB(A))。 (2) (略) 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略) 《 (略) 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 1),昼间70dB(A)、夜间55dB(A)。
|
电 磁 环 境 评 价 标 准 |
(略) 根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 ),以4kV/m (略) 评价标准, (略) 强度0.1mT的限值 (略) 的评价标准。 架空线路下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 (略) ,电场强度10kV/m的控制限值标准。 |
总量控制 |
本项目不设总量控制指标。
|
6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6.1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6.1.1 施工期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线路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主要产污节点图
图1 输电线路施工流程及产污节点示意图 6.1.2 营运期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输电线路营运期主要产污节点图
(略)
220 (略)
晋能 (略)
(略)
图2 输电线路营运期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示意图 6.2主要污染工序 6.2.1 施工期 (1)噪声 220kV输电线路施工过程噪声主要包括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 (略) 内的牵张机、绞磨机等设备产生一定的机械噪声,其声级一般小于80dB(A),且为非持续性噪声。 (2)生态环境及土地占用 架空线路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为塔基占地,本工程有186基铁塔,塔基占地面积为7440m2,本工程架空送电线路经过 (略) 区、 (略) 市,附近植被主要为灌木丛、野草、杨柳树等。塔基永久占地不占用基本农田,基本不会引起粮食减产。施工便道新征土地在施工结束后,随着生态补偿或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这一影响将逐渐减小或消失。 (3)废水 架空线路施工废水主要来源于输电线路塔基施工,输电线路塔基位于交通不便利的地方,施工中混凝土一般采用人工拌和,产生少量的施工废水,经收集沉淀后, (略) 抑尘;塔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混凝土一般采用搅拌车运输至施工地,不产生施工废水。 本工程施工人员每天最多时约10人,其人均污水产生量按0.1m3/d计算,则废水产生量最大为1m3/d。这部分废水量较小、水质简单,经收集沉淀后可用于洒水抑尘或排入依托居住点排水系统。 (4)废气 架空线路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各类燃油动 (略) 施工活动时排放的CO和NOX废气。由于施工的燃油机械为间断作业,且使用数量不多, (略) 排的燃油废气污染物仅对施工点的空气质量产生间断的较小不利影响。 ②塔基开挖和建筑材料运输等施工活动将产生二次扬尘。根据类似工程实地监测资料,在正常风况下,施工活动产生的粉尘在施工区域近地面环境空气中TSP浓度不大于3.0mg/m3,对施工区域周围(50~100)m范围以外的贡献值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在大风(>5级)情况下,施工粉尘对施工区域周围(100~300)m范围以外的贡献值符合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5)固体废物 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其中施工垃圾主要为建筑材料边角料,设备包装废弃物,架空线路塔基开挖产生的弃土石方。
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以人均垃圾产生量0.5kg/d计算,最大量为5kg/d。建筑材料边角料、设备包装废弃物多可回收利用,产生量约为1.8t。 架空线路塔基开挖产生的 (略) 用于塔座基面四周的平整和线路沿线就近回填,当杆 (略) 时,降基与基坑开挖的土石方无法就地堆稳时,在堆土的下方修一道挡土墙,将余土放入挡土墙内。 6.2.2 运营期 (1)电磁影响: (略) 、工频磁感应强度 220千伏架空线路 (略) 过程中,在一定范围会产生一定强度 (略) 。 (2)噪声 220千伏架空线路噪声源主要是220千伏高压线的电晕放电而引起的无规则噪声。 (3)废水 220千伏架空 (略) 期间不产生水污染物。 (4)固体废物 220千伏架空 (略) 期间不产生固体废物。 (5)环境空气 220千伏架空 (略) 期间不产生环境空气污染物。
|
7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类型 |
排放源 (编号) |
污染物 名称 |
产生浓度及产生量(单位) |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单位) |
|
大气 污染物 |
施工期 |
塔基施工、车辆等 |
TSP、THC、CO、NOx |
很小 |
少量 |
水污染物 |
施工期 |
施工工地 |
施工废水 |
/ |
|
施工营地 |
生活污水 |
1m3/d |
|||
(略) (略) |
运营期 |
输电线路 |
(略) |
公众<4kV/m;耕地、 (略) <10kV/m。 |
公众<4kV/m;耕地、 (略) <10kV/m。 |
工频磁感应强度 |
<0.1mT |
<0.1mT |
|||
固体废物 |
施工期 |
施工工地 |
建筑垃圾 |
1.8t |
统 (略) 门指定地点倾倒 |
弃土石方 |
/ |
(略) 用于塔基护坡建设或就近回填 |
|||
生活垃圾 |
5kg/d |
5kg/d |
|||
噪声 |
施工期 |
施工机械 |
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源强为80~110dB(A) |
昼间≤70dB(A);夜间≤55dB(A) |
|
营运期 |
输电线路 |
噪声贡献很小,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可接受 |
|||
其它 |
无 |
||||
主要生态影响(不够时可附另页) 架空线路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为塔基占地,本工程有186基铁塔,塔基占地面积约为7440m2,本工程架空送电线路经过 (略) 区、 (略) 市,附近植被主要为灌木丛、野草、杨柳树等。塔基永久占地不占用基本农田,基本不会引起粮食减产。施工便道新征土地在施工结束后,随着生态补偿或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这一影响将逐渐减小或消失。
|
8 评价依据
8.1编制依据 8.1.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 (略)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 (略)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 (略) ;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9月1 (略) ; (5)《中华 (略) 乡规划法》2008年1月1 (略) ; (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2009年8月27 (略) ; (7)中华人民 (略) 令第239号《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 (8)中华人民 (略) 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9)中华人民 (略) 令第257号《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0)中华人民共和 (略) 第3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11)国家 (略) 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订本)》; (12)【环办[ * 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输变电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通知。 8.1.2 技术规程、评价标准和导则 (1)《110千伏-750千伏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 0); (2)《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 (3)《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 (4)《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 ); (5)《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HJ *** );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 (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 (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 8.1.3 与项目有关的文件和设计资料 (1) (略) 性研究报告; (2)项 (略) 政部门的意见及批复; (3)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
||||||||||||||||||||||||||||||||||||||||||||||||||||
8.2 评价等级、范围、因子 8.2.1 评价等级 (1)电磁环境 详见电磁环境影响专题评价。 (2)声环境 本工程为输电线路工程,工程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3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很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经综合分析确定本工程噪声影响评价为三级。 本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车辆等产生的噪声,会对附近的村民带来一些影响,但这些噪声源具有分散性、流动性、不定时性,产生的影响是间断的、临时性的,随着施工结束,影响随即消失。运行期220kV输电线路基本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大的影响。故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1)中有关评价工作等级调整的原则,本工程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下调一级,只做简单分析。 (3)生态环境 本项目线路全长64.7km(<50km),塔基占地约7440m2,远小于2km2,且线路途经区域不涉及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的特殊生态敏感区;也不涉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原始天然林、重要湿地等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重要生态敏感区,途经区域为一般区域。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中关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规定,本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详细划分情况见表10。 表10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同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 24-2014),输变电工程中架空线路工程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为点位间隔式,架空线路工程(含间隔)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可在依据HJ19判断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1)中有关评价工作等级调整的原则,评价等级可向下调整不超过一个级别。故本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等级结合输变电工程实际情况,下调一级,只做生态影响分析。 (4)地面水环境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中的划分标准,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要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及对水质的要求来确定。 本工程为输变电工程,工程内容主要为新建220千伏输电线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以生活污水为主,生产废水主要为悬浮物,均不外排; (略) 过程中不产生废水,不会对当地水环境产生影响。 经综合考虑确定本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低于三级,本次评价对地表水环 (略) 分析。 8.2.2 评价范围 本项目评价范围见表11。 表11 工程项目评价范围
8.2.3 评价因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4.4规定,确定本项目评价因子见表12。 表12 本工程评价因子
8.3 评价目的 (1)分析该输电线路工程的 (略) ,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输变电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要求。 (2) (略) 在地及周围地区的电磁环境、声环 (略) 监测,对工程涉及区域有关环境 (略) 收集、调查,掌握拟建项目周围环境质量现状,了解区域自然环境、 (略) 会环境等环境状况。 (3)根据输电线路工程特性和当地环境状况,分析工程建设对周围自然环境、生态 (略) 会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 (4)根据环境影响分析,对不利影响提出防护措施,把不利影响减小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程度,使工程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更好地统一。 (5)为本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9 环境影响分析
9.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在施工期内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略) 踏勘,本工程尚未开工建设。本次环评主要针对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将产生的污染及 (略) 评价。 9.1.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环境影响 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扬尘和运输扬尘。扬尘产生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塔基开挖 (略) 地、挖填 (略) 地的地表和植被遭到破坏,表层土壤裸露,遇风可产生扬尘。 ②堆放易产尘的建筑材料,如无围挡,随意堆放,会产生二次扬尘。 ③建筑材料的运输,如不采取有效的遮盖措施,会产生扬尘。 ④施工渣土的临时堆放及清理过程会产生扬尘。 ⑤施工及装卸车辆造成的扬尘。 ⑥汽车运输扬尘。 施工期扬尘排放方式为间歇不定量排放,其影响范围 (略) 附近和运输道路沿途。由于扬尘源多且分散,源高一般在15m以下,属无组织排放。受施工方式、设备、气候等因素制约,产生的随机性和波动性较大,若遇大风天气,扬尘污染更为突出。施工开挖、车辆运输等产生的扬尘 (略) 部区域空气中的TSP明显增加。 (2)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①施工单位应文明施工,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理工作。 ②施工过程应相对集中配制或使用商品混凝土,然后用罐装车运 (略) 浇筑,避免因混凝土拌制产生扬尘和噪声。 ③施工过程中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设置专门的堆蓬,并使用防尘 (略) 遮盖。 ④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压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遇到四级及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 (略) (略) 。 ⑤散体材料和弃土石方等应密闭运输,严禁凌空抛撒、野蛮装卸,并保证物料不遗
撒外漏,以减少沿路抛洒和减少运输的二次扬尘产生。 ⑥施工临时中转土方以及弃土弃渣等要合理堆放,可 (略) 扬尘控制。 ⑦ (略) 地的车辆限制车速,场内道路、堆场在车辆进出时洒水,保持湿润,减少或避免产生扬尘。 本工程由于施工时间较短,开挖面小且分散,因此受本工程施工扬尘影响的区域小、影响的时间短。在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后,施工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9.1.2 施工废污水环境影响分析 (1)废水污染源 本工程废水主要来自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施工废水主要是架空线路塔基位于交通不便利的地方施工时混凝土采用人工拌和产生少量的施工废水。 本工程施工人员每天最多时约10人,其人均污水产生量按0.1m3/d计算,则废水产生量最大为1m3/d。这部分废水量较小、水质简单,经收集沉淀后可用于洒水抑尘或排入依托居住点排水系统。 (2)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①施工单 (略) 《建设工程施工地文明施工及 (略) 规定》,对 (略) (略) 理,严禁施工废水乱排、乱流,做到文明施工。 ②对于 (略) 需自来水需采用罐车运送,养护方法为先用吸水材料覆盖混凝土,再在吸水材料上洒水,根据吸收和蒸发情况,适时补充。在养护过程中,大部分养护水被混凝土吸收或被蒸发,不会因养护水漫流而污染周围环境。 ③在施工工地适当位置设置废水收集池对 (略) 收集,经收集沉淀后, (略) 抑尘。 ④施工营地生活污水废水量较小、水质简单,经收集沉淀后可用于洒水抑尘或排入依托居住点排水系统。 (略) 述,在严格落实上述污染防治措施的基础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不会对周围水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9.1.3 施工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固废影响分析
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其中施工垃圾主要为建筑材料边角料,设备包装废弃物及架空线路塔基开挖产生的弃土石方。 施工产生的弃土弃渣等, (略) 置则会产生水土流失等环境影响,产生的生活垃 (略) 置则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破坏景观。 (2)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①为避免施工垃圾及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影响,在工程施工前应作好施工机构及施工人员的环保培训。 ②架空线路塔基开挖产 (略) 用于塔座基面四周的平整或就近回填。 ③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材料边角料、设备包装废弃物可回收利用的综合利用,不可回收的按照要求统 (略) 门指定地点倾倒。 ④明确要求施工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应分别收集堆放, (略) 理,及时清运或定 (略) 门指定 (略) 置。 采取上述环保措施的基础上,施工固废基本不会对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9.1.4 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线路工程施工噪声水平分析:220kV送电线路施工过程中的噪声主要来源于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 (略) 内的牵张机、绞磨机等设备产生一定的机械噪声,其声级一般小于80dB(A),且为非持续性噪声。此外,铁塔架设施工量较小,施工时间短,对环境的影响是小范围的、短暂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将随之消失。 9.1.5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 (1)生态影响及恢复分析 送电线路经过地区占地类型:26.6%平地;61.8%山地;11.6%高山。以一般山地为主,附近植被主要为灌木丛、野草、杨柳树等,不占用基本农田,本工程评价范围内不涉及生态敏感区。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地占用、施工作业引起水土流失等方面。 ①永久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工程永久性占地面积约为7440m2,永久占地使土地资源量减少,改变原有土地性质,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长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② 临时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除永久占地外,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道路、场地、塔基等仍 (略) 分土地,
(略) 植被等遭到短期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但临时占地的影响程度轻,并在施工期结束后可逐渐恢复。 ③本工程输电线路经过地区主要为山地, (略) 经区域地形起伏较大,施工时施工机械碾压、施工人员践踏对土体的扰动,以及施工废渣等原因,使沿线土壤受到影响,引起水土流失。 (2)线路经过林区生态影响分析 根据工程可 (略) 踏勘,本工程跨越林区(杨树林)累计34.3km,跨越林区为片断式分布,不涉及跨越成片林区。根据设计要求,只有导线在最大弧垂或最大风偏时,对树木的距离小于7.0m时,才对个别不满足此要 (略) 砍伐,因此本工程线路跨越林区时,根据地形合理选择铁塔,设计采用高塔跨越,不砍伐走廊通道,跨越林区施工作业时,采用人工作业,以减少人为扰动。 通过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本工程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3)拟采取的生态防护和恢复措施 根据区域生态功能区划中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的要求,应采取有效的生态防护和恢 复措施,具体如下: ①设计阶段 A.线路路径选择时已经考虑避让了生态敏感区域。 B.在施工设计时,合理选择输电线路塔基位置,将塔基布置在林木较少地区, (略) 的林木砍伐。 ②施工准备期 施工前对施工人员广泛宣传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避 (略) 随意破坏。 ③施工期 A. (略) 、 (略) (略) 地应合理设置,不在林区内设 (略) 地,尽可能选择荒地。 B.材料运输过程中,运输道路应充分利用现 (略) 道路,以减少修建临时施工便道,减少临时占地。 C.线路跨越林区时,根据地形合理选择铁塔,采用增高铁塔直接跨越方式,以减少林木砍伐。对 (略) 和不可避免要砍伐的树木, (略) 有关砍伐手续和给
予应有的赔偿,以保证对林业生态影响降到最低。 D.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堆放砂石及水泥的地面,用彩条塑料布与地面隔离,以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E.基础开挖时,进行表土剥离,将表土和熟化土分开堆放,以便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植被。 F.施工后 (略) ,尽可能恢复原状地貌,将施工废 (略) ,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G.施工结束后,对塔基永久 (略) (略) 、 (略) 有 (略)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时,应根据当地的土壤及气候条件,选择乡 (略) 恢复,避免引入外来物种。 在采取上述临时防护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后,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使本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环境可接受的范围内。 9.1.6 施工期环境监理 项目在施工期应由建设单位与建筑施工单位签订环保责任合同,由施 (略) 地环境管理。施工期环境监理表见表13。 表13 施工期环境监理表
续表13 施工期环境监理表
9.1.6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小结 (略) 述,本工程在施工期的环境影响是短暂的、可逆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采取 (略) 污染防治,并加强监管,使本项目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9.2 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运行期主要污染因子: (略) 、工频磁感应强度、昼夜间等效声级。 9.2.1 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 (略) 为架空线路,220千伏架空线路噪声源主要是220千伏高压线的电晕放电而引起的无规则噪声,但噪声级很小。 本次环评采用类 (略) , (略) 的220kV铺上~七里沟I、II双回#21~#22 (略) 了噪声的类比监测。220kV铺上~七里沟I、II回双回21#~22#塔输电线路
监测时距地面高度1.5m,线路工况为:电流 *** A、电压 *** kV。 通过类比220kV双回输电线路噪声的影响程度可以看出, (略) 后线路下方的噪声值昼间为35.0dB(A)~43.0dB(A),夜间为33.0dB(A)~41.1dB(A),远低于周围环境背景值,可以预计本工程 (略) 期间产生的噪声对周边声环境影响较小。 9.2.2 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略) 会 (略) 、 (略) 。 本项目尚未开工建设,通过预测分析和类比调查结果表明, (略) 过程中产 (略) 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均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 )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规 (略) 强度4kV/m;架空线路下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 (略) 电场强度10kV/m的控制限值标准。工频磁感应强度0.1mT 的控制限值。详见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9.3线路走向的合理性分析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位于 (略) 区、 (略) 市境内,线路沿线评价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亦无需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且项目得到项目已取得 (略) 区人民政府、 (略) 市人民政府、 (略) (略) (略) 门的同意,项目选线较合理。 9.4 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本工程与 (略) 市生态功能区划位置关系图(附图3)可知,本工程位于VA-3 (略) 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小区、VB-2 (略) 林业发展生态功能小区、VIA-2汾西 (略) 生态农业生态功能小区、VIIA-1 (略) (略) 各镇煤产品开发功能小区。 VA-3 (略) 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小区的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①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连接个旅 (略) ,配套建设较为完备的水电、宾馆等服务设施,并具有一定档次;②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在开发过程中要确保水源与大气不受污染、森林不被破坏,同时要恢复已破坏的景观与生态环境,真正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③构建以开发 (略) 为主的肉牛一体化产业链;④大力培植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发展以骏枣、梨枣为主导的产业带;努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 (略) ;⑤大力提倡生 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控制有毒农药、化学膜的使用,积极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以及无残留化学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即将沼气池、厕所、猪圈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沼气做饭,沼气点灯,沼液、沼渣施肥,养猪增收,粪便入池,节能高效的现代化生态家园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 VB-2 (略) 林业发展生态功能小区的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①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林建设工程;②以林业发展为重点,积极发展林产品深加工。要充分利用本区优势,积极发展包括核桃等经济林在内林业生产;③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在水源地及其一、二级保护区之内,禁止一切工业建设及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建设,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建设化工、电镀、皮革、造纸、制浆、冶炼、放射性、印染、染料、炼焦、炼油及其它有严重污染的企业,禁止利用未经净化的污水灌溉农田;④在优先考虑区内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环境 (略) 型产业,合理调整农林牧业生产结构,同时合 理确定工业的发展方向,引进新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加强源头 (略) 治理相结合,
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VIA-2汾西 (略) 生态农业生态功能小区的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①对矿产开发损毁 (略) 复垦,植树种草,对矿产开发造成的土地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采空区及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矿产开发的生态 (略) 勘查与整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治理;②加大“三废”的处理力度,努力把其对周围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在工业废气治理方面,要努力提高烟尘和SO2的去除率;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在加 (略) 理的同时,对处理 (略) 回用;矿山产生的废渣或用于充填采空区,或碾压整平, (略) 地;或覆土造地种植农作物、造林绿化等,都应综合回收利用,变废为宝;③发挥该地煤电能源优势,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煤气电化综合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建设环保型绿色矿山和企业;④ (略) 严格的生态恢复和治理措施,节能和洁净化生产并举,提高煤炭综合利用与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 VIIA-1 (略) (略) 各镇煤产品开发功能小区的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①优化产业结构, (略) 工矿企业,建立一批高效、节能、环保的产业,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率与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对重点工业 (略) 清洁生产审核; 对已建或新建的含硫大于1.5%的煤矿,要配套煤炭洗选设施;对含硫量大于3%的特高硫煤要禁止开采;②进行企业改革,淘汰落后的燃煤设备,增加脱硫设施;淘汰耗水量大的工艺,降低企业的单位产品的耗水量;③ (略) 理煤炭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科技与体制创新为 (略) ,加快产业集中化建设;④发展竞争力强、污染小的新型化工,改造污染大、附加值低的传统化工,加大力度发展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产品;⑤大力发展一产和三产,变单一型经济为复合型经济,调整各次产业比例平衡。突破 (略) 限性,大力发展加 (略) 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加快农业向二、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⑥建立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品尝采摘、休闲度假,既可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又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扼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一方面,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煤矿主在开采过程中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可以向煤矿主收取适当的排污费, 用以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弥补工矿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成本,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本工程为输电线路工程,其建设符合该区主要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项目的建设符合 (略) 市生态功能区的相关要求。 9.5 生态经济区划 根据本工程与 (略) 市生态经济区划位置关系图(附图4)可知,本工程位于ⅡC-1 (略) 煤电一体化生态经济区、IIIA-3 (略) 煤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区。 ⅡC-1 (略) 煤电一体化生态经济区的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①加强森林系统的保护,提高水源涵养能力。②因地制宜,建设风景林地、经济林、城市绿色防护林屏障体系、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创造良好人居环境。③发展生态型经济为主,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循环积极理念。根据区域生态承载力及环境容量状况,提出中长期规划建设,着眼于建设产业集中的平台。④重点培育主业突出,以煤电为主业,发展煤焦化高科技产业, 以农业经济为主,发展农产品贸易和轻工业,搞好农业综合开发。⑤ (略) 矿产开发,煤矿企业去小留大,加速煤炭资源整合,落实煤炭企业生态恢复与治理,做好区域矿产资源治理规划。 IIIA-3 (略) 煤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区的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略) 煤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区的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① (略) 理煤炭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 并重,以科技与体制创新为 (略) ,加快产业集中化建设。②发展竞争力强、污染小的新型化工、改造污染大、附加值低的传统化工,加大力度发展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产品。③开发生态工、农业园区的旅游资源,使之从单纯的生产型 (略) 业向告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专业。④加大环保投入,建设环保设施,改善生态环境。 本项目为输电线路工程,其建设符合该区主要发展方向与保护措施要求,项目的建设符合 (略) 市生态经济区划的相关要求。 9.6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表14 本工程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一览表
续表14 本工程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一览表
|
10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容
类型 |
排放源 (编号) |
污染物名称 |
防治措施 |
预期治理效果 |
大气 污染物 |
施工期 (略) |
TSP、THC、CO、NOx |
对运输散装物料及渣土车辆加盖棚布 |
对周围环境较小 |
水污染物 |
施工期 (略) |
BOD5 CODcr、氨氮 |
经收集沉淀后, (略) 地、道路泼洒抑尘或排入依托居住点排水系统 |
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可接受 |
(略) (略) |
营运期 输电线路 |
(略) |
/ |
公众<4kV/m 耕地、 (略) <10kV/m |
工频磁感应强度 |
|
<0.1mT |
||
固体废物 |
施工期 施工工地 |
建筑材料边角料等 |
可回收利用的 (略) (略) 理, (略) (略) 门指定地点倾倒 |
对环境基本不产生影响 |
弃土石方 |
全部用于塔基护坡建设或就近回填 |
对环境基本不产生影响 |
||
施工期 施工营地 |
生活垃圾 |
统一收集, (略) (略) 理 |
对环境基本不产生影响 |
|
噪声 |
输电线路 |
噪声 |
噪声贡献很小,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可接受 |
|
其他 |
无 |
|||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本工程施工时对建筑材料设专门的堆棚或设置围档,尽量避开雨天,并及时夯实地面,减少水土流失,施工结 (略) 地及时平整。 工程线路途经地区以山地为主,局部为低山丘陵及河流沟谷,地形起伏较大。结合地形特点,为了减少塔位基面土石方量和保护丘陵及山区植被环境, (略) 有的山区直线塔和耐张转角塔均考虑配置全方位长短腿。基坑挖方量较大,降基与基坑开挖的土石方无法就地堆稳时,在堆土的下方修一道挡土墙,将余土放入挡土墙内,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尽量减少施工临时占地,减少植被破坏,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恢复地表原有形态。 在采取上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后,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在可接受范围内。
|
11结论及要求
11.1 评价结论 11.1.1 项目概况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包括:新建双回路架空送电线路,长度约2×64.7km。共使用塔基186基。 11.1.2 产业政策 本项目为220kV输电线路工程,为国家 (略) 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修订本)》中的鼓励类项目“电网改造与建设”,因此本工程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11.1.3 总体规划 本工程选线已取得 (略) 区人民政府、 (略) 市人民政府、 (略) (略) (略) 门的同意,其建设符合当地发展规划的要求。 11.1.4 清洁生产 本项目本身属于清洁生产,符合国家清洁生产水平。 11.1.5 选线合理性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位于 (略) 区、 (略) 市境内,线路沿线评价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亦无需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且项目得到项目已取得 (略) 区人民政府、 (略) 市人民政府、 (略) (略) (略) 门的同意,项目选线较合理。 11.1.6 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1) (略)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可知, (略) 离 (略) 出 (略) 强度为1.2V/m, (略) 强度为0.026μT, (略) (略) 220 (略) 四周 (略) 强度现值为(1.2~2.1)V/m、工频磁感应强度现状值为(0.026~0.037)μT,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 )中规定的 (略) 强度控制限值为4kV/m、磁感应强度为0.1mT的控制限值。 拟建的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 (略) (略) 强度现值为(1.4~3.7)V/m、工频磁感应强度现状值为(0.026~0.040)μT,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 )中规定的 (略) 强度控制限值为4kV/m、磁
感应强度为0.1mT的控制限值,满足架空线路下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 (略) 电场强度10kV/m的控制限值, (略) 强度0.1mT的标准要求。 (2)噪声 由监测结果可知, (略) 离 (略) 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值昼间为49.1dB(A)、夜间为48.7dB(A), (略) (略) 220 (略) 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值昼间为(41.5~45.1)dB(A)、夜间为(39.7~44.2)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标准》(GB *** )中2类标准:昼间60 dB(A)、夜间50 dB(A)。 拟建的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线路敏感点(严村大棚、 (略) 湾村)处声环境水平为昼间(49.7~50.2)dB(A),夜间(48.3~49.5)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4a类标准:昼间70 dB(A)、夜间55 dB(A)的要求;敏感点( (略) 、厂房、砖厂)处声环境水平为昼间(41.7~44.9)dB(A),夜间(39.5~43.2)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 11.1.7 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1) (略) 通过类比220kV河辽Ⅰ、Ⅱ回输电线路及理论预测分析, (略) 期间电磁环境均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 )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规 (略) 强度4kV/m,耕地、 (略) 地小于10kV/m,工频磁感应强度0.1mT的控制限值。 (2)噪声 通过类比分析,运行期间线路噪声对沿线环 (略) 贡献值很小,远低于周围环境背景值,运行期间产生的噪声将维持现有水平。 (3)固体废物 本项目工程施工期间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施工弃渣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略) (略) 施工后,施工期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很小。 (略) 期间无固体废物产生。 (4)水污染物 本项目工程施工期间水污染物主要为施工废水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 (略) (略) 施工后,施工期水污染物对环境影响很小。 (略) 期间不产生生产及生活废水。 (5)环境空气影响 本项目工程施工期间环境空气污染物主要为施工扬尘及施工机械尾气, (略) (略) 施工后,施工期空气污染物对环境影响很小。本 (略) 期间无废气产生,对区域环境空气无影响。 11.1.8 总结 (略) 述,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的建设具有良好的 (略) 会效益,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程区域及评价范围内的水、气、声、生态、电磁等环境质量现状良好。本工程施工过程中, (略) 环保“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工程设计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要求,对工程产 (略) 控制及治理,会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环保角度分析,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 (略) 的。 |
|||||||||||||||||||||||||||||||||||||||||||||||||||||||||||||||||||||||||||||||||||||||||||||||||||||||||||||||||||||||||||||||||||||||||||||||||||||||||||||||||||||||||||||
11.2 要求 (1)工程环评审批后, (略) 三个月 (略) (略) 环保验收。 (2)定 (略) 巡查和环境影响监测,对于安全隐患和不利环境的影 (略) 处理;线路检修时, (略) 树木修剪,但不得砍伐树木;对设备定期检查其绝缘情况,清洗绝缘材料,避免空气污染造成高压放电、脉冲电磁噪声等影响;在危险位置设立防护标识,避免意外发生。 (3) (略) 门的 (略) 施工建设。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 电磁环境影响专题评价
(略) 新 (略)
1 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 (略)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9月1 (略) ; (3)中华人民共和 (略) 第3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6月1 (略) 。 1.1.2 技术规程、评价标准和导则 (1)《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HJ *** ;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 (3)《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 )。 1.1.3 与项目有关的文件和设计资料 (1)环评委托合同; (2) (略) 元工 (略) ,可行性研究报告; (3)项 (略) 政部门的意见。 1.1.4 评价等级、因子、评价范围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规定,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15。 表15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220kV送电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15m范围内有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因此本次线路工程电磁环境评价等级为二级。 本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范围见表16。 本项目电磁环境评价因子见表17。
表16 项目评价范围
表17 工程项目评价因子
2 工程概况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长度约2×64.7km。 3 电磁环境现状 3.1 电磁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单位 为了解本项目周围及敏感点的电磁及噪声环境现状,我公司委托 (略) 省辐 (略) (资质证号 *** )对本项目周 (略) 、工频磁感应强度及 (略) 了现状监测。 (2)监测仪器 本项目监测采用的仪器为PMM8053A场强测量仪,仪器频率响应:5Hz~100kHz;测量范围: (略) 0.01V/m~100k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为1nT~10mT。仪器经过国家计量标定,且均在有效期内,详见表18。 表18 监测仪器有效期
(3)监测布点 监测点位详见表19。 表19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监测布点一览表
(4)监测依据的标准和方法 (略) (略) 测量方法按照以下的有关 (略) :《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HJ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 每个测点在稳定情况下监测5次,每次测量观测时间≥15s,取5次监测的平均值。 (5)质量保证 ①监测仪器经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检定合格,仪器工作状态良好。 ②监测人员经过上岗培训,持有上岗证。 ③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要求操作仪器,认真做好记录。 ④专人负责质量保证及质量检查工作。 (6)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详见表20。 表20 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 (略) 监测结果
3.2 电磁环境现状分析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可知, (略) 离 (略) 出 (略) 强度为1.2V/m, (略) 强度为0.026μT, (略) (略) 220 (略) 四周 (略) 强度现值为(1.2~2.1)V/m、工频磁感应强度现状值为(0.026~0.037)μT,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 )中规定的 (略) 强度控制限值为4kV/m、磁感应强度为0.1mT的控制限值。 拟建的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 (略) (略) 强度现值为(1.4~3.7)V/m、工频磁感应强度现状值为(0.026~0.040)μT,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 )中规定的 (略) 强度控制限值为4kV/m、磁感应强度为0.1mT的控制限值,满足架空线路下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 (略) 电场强度10kV/m的控制限值, (略) 强度0.1mT的标准要求。 4 运行后电磁环境预测分析 4.1 电磁环境影响类比分析 (1)类比监测送电线路的选择 表21 本项目线路与类比线路对比
从表23可以看出,本工程线路与类比监测时相比,二者电压等级、线路回数、架设方式相同,铁塔呼称高近似,因此采用 (略) 220千伏河辽Ⅰ、Ⅱ回输电线路作为类比监测对象是较为合理的。 (2)类比监测结果 (略) 220千伏河辽Ⅰ、Ⅱ回输电线 (略) 类比监测结果见表22。 表22 (略) 220千伏河辽Ⅰ、Ⅱ回线 (略) 衰减断面监测结果
根据表22监测结果: (略) 220千伏河辽Ⅰ、Ⅱ回线路从垂直边导线距离0米为起点到40米 (略) 强度为(20.37~1253.20)V/m, (略) 强度为(0.19~0.65)μT,均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 )中的 (略) 强度4kV/m、 (略) 强度0.1mT的标准限值要求。 通过类比 (略) 220千伏河辽Ⅰ、Ⅱ回工频电、磁场强度的影响程度可以看出,本 (略) 后,对周围环境 (略) 影响与类比线在同一水平上,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2 电磁环境影响计算分析 (1)计算模式 本工程送电线 (略) 、 (略) 影响预测,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 24-2014)的 (略) 。 ①单位长度导线上等效电荷的计算:
为了计算多导线线路中导线上的等效电荷,可写出下列矩阵方程:
式中:U——各导线对地电压的单列矩阵; λ——各导线的电位系数组成的m阶方阵(m为导线数目)。 ②计算由等效电 (略)
式中:xi, yi ——导线i的坐标(i=1、2、…m); m ——导线数目; Li ,Li ——分别为导线i及其镜像至计算点的距离,m。 ③该点 (略) 强度则为: +
式中:
④计算A点 (略) 强度: = (A/m) 式中:I——导线i中的电流值,A; h——导线与预测点的高差,m; L ——导线与预测点水平距离,m。 (2)参数选取 为计算220kV (略) 时可能达到的 (略) 、工频磁感应理论数值的空间分布,按相电压220kV、电流300A、 (略) 计算。为考虑线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选取类比线路高度为20 (略) 计算。本次计算的是无风偏情况下垂直于线路的截面上工 (略) 的空间分布。本线路工程计算结果见表23。 (3)计算结果 表23 本工 (略) 计算结果
从表23可知, (略) 后,导线 (略) 强度为1.39kV/m,小于4kV/m限值;导线的最大工频磁感应强度为9.58μT,小于0.1mT限值, (略) 强度和磁感应强度随着距导线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 4.3 电磁环境影响分析结果 通过类比220kV河辽Ⅰ、Ⅱ回输电线路及理论预测分析, (略) 期间电磁环境均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 )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规 (略) 强度4kV/m,耕地、 (略) 地小于10kV/m,工频磁感应强度0.1mT的控制限值。 5 结论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可知,拟建的离 (略) —汾 (略) 220千伏线路工程周围电磁环境现状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且对本工程留有较多余量。 通过预测分析和类比调查结果表明, (略) 后产 (略) 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均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 )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规 (略) 强度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0.1mT的控制限值。
|
预审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
下一 (略) (略) 门审查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
审批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注 释
一、 本报告表附以下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