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健康赣州建设 (略) 前急救赣州样板
—— (略) 前急救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汇报提纲
选题意义
一是党中央有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今年10月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城乡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二是上级部门有要求。近年来,国家部委、省级 (略) 前急救作出具体部署,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对院前急救工作愈加重视。
三是社会公众有期盼。院前急救关系着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是重要的民生事业,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是事业发展有差距。对标省 (略) , (略) 前急救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距离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有必要深入调研,有的放矢提出对策建议。
调研过程
省内:南昌、宜春、 (略) ;市内于都、石城、瑞金、信丰、崇义等县(市)。省外:上海、徐州、襄阳、 (略) 。
通过实地调研,与属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 (略) 深入交流,全面 (略) (略) 前急救体系建设情况。
报告前言
一是简 (略) 前急救发展历程。70余年来,院前急救历经了从无到有,生命至上、急救先行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二 (略) 前急救的运行模式。 (略) 前急救体系,需要指挥调度系统+调度机构+急救站点/ (略) +急救人员及车辆等要素组成。 (略) 前急救体系主要有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型、综合型等四种模式,市本级为综合型,定南县为指挥型,其他县(市、区) (略) 前急救体系。
报告主文
一、全市工作现状
(一)政策支撑初见雏形。2009年印发《 (略) (略) 前急救暂行管理办法》;2021年出台的“十四五”规划,提出“大力建设健康赣州,织牢公共卫生 (略) ,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二)体系建设持续加力。
1.急救中心建设情况。市级层面于20 (略) 医疗急救中心( (略) 急救中心), (略) 级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定南县于2022年将职能设在县卫健委医政股,建成区域指挥调度系统。其他县(市、区):无设立急救机构、无指挥调度系统、无独立办公场所和专职人员,依托 (略) (略) 前急救。
2.急救站点设置情况。市级层面:打造“ (略) 急救圈”,设14个急救站点、覆盖1 (略) (略) ,构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的 (略) 络。定南县:在 (略) 设急救站点。其他县(市、区): (略) 设立1个急救站点。
3.人员及设备配备情况。
人员方面: (略) 前急救人员714人(调度员124人、急救医师192人、急救护士183人、驾驶员215人,未配置担架员)。市急救中心核定编制70名,在岗人员101名;定南县: (略) 抽调10人专职调度。其他县(市、区):从业人员均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轮岗兼任。
设备方面:近三年来,全市医疗急救资源不断补齐,约有急救车600余辆, (略) 急救中心43辆; (略) 均配置救护车辆及急救设备。全市公共场所配备AED(自动除颤仪)442台。
(三)服务大局成效突出。
1.积极承担社会职责。勇当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急救先锋”,市急救中心年接诊量2.*次,日平均出诊量75次。2020年-2023年10月,共接听电话82.*余个,出车*余次,有效出车率91.5%,救治人数约9.*人次,平均出车时间1分41秒,平均到场时间9分18秒,保持省内先进水平。
2.助力抗疫展现担当。面对疫情大考,坚持冲锋在前,成立专班全年度24小时转运。2020 (略) 84%的阳性患者转运,2020以来转运重症患者等各类群体超1.*人次,高峰期日均急救转诊220余趟。
3.高效保障“两个重大”。近三年完成重大活动医疗急救保障137起,高效处置赣州经开区爆炸事故等3人以上较大群体公共突发事件264起,救治伤者925人。
4.创新智慧急救模式。率先在全省开展急危重症患者5G+区域智慧急救, (略) (略) 急诊、“五大中心”高效衔接的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实现患者“ (略) ”。
5.丰富急救知识培训。近三年累计开展急救知识“五进”活动120余场,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公益普及培训1.*余人次。
6.探索航空医疗救护。2019年11月, (略) 启动航空医疗救护,配备7座直升机搭载专业急救设备,至今共执行救护任务30余例、救助患者30余人次( (略) (略) 及个别县也开展了此业务),打造空地结合的救援新模式。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有偏差。 (略) 前急救工作的关心重视不足、主动作为不够、重要性认识不深, (略) 前急救只是转运病人,忽视了现场急救的专业性。
(二)政策支撑较为薄弱。2009年出台的管理办法不能适应当前发展需要,没有出台相应的专项规划,对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缺乏明确规划和清晰定位。
(三)体系不全效率不优。 (略) “ (略) ”尚未建立。
定南县2022年建成区域性指挥调度系统,其他县(市、区)处于空白, (略) 级指挥调度系统之外,市县之间以及县(市、区)之间缺乏直接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二是急救站点设置有盲区。市本级新建城区、城乡结合部及三区偏远地区难以有效覆盖;定南县在城区设立2个急救站点,其他县(市、区)仅设立1个急救站点, (略) 及村卫生室未 (略) 络,城郊农村和 (略) 前急救资源覆盖,农村群众医疗健康最后一公里无法保障。三是基层水平粗放混乱。 (略) 准入把关不严,120专用电话乱设滥设,个别地方分机号设置到120-9;需人工派单通知出车人员,无法达到“3分钟内出车”要求;急救水平不高、操作不规范现象普遍;有的不按“就近、就急、就专业”原则转运患者,造成患者延误救治或二次转诊,群众反映强烈。四是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医院之间内卷严重、各自为战,存在违背公平原则、争抢病人,重复出车现象普遍,极易引发纠纷。五是航空医疗救护有待优化。缺乏资源统一配置, (略) 用不完、 (略) 用不起,造成资源闲置。
(四)发展要素保障不足。一是基础设施滞后。市急救中心空间狭小、发展受限,县级没有专用医疗急救场所,救护车辆配备不达标。二是财力支撑偏弱。市级未将急救车辆更新配置、日常运维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各县(市、区) (略) 自行解决;作为公益事业执行政府定价,标准偏低,每趟损失约387元。三是人员保障不足。人数配置仅达到国家要求标准的43.5%,县级职业化水平低、队*不稳定,待遇低、留人难。
(五)信息化水平短板明显。市级层面:部门融合不足、信息孤岛未打通,对呼叫电话无法实现实时精准定位、未实现救护车实时定位查询,探索的5G+区域智慧急救模式因成本较高,尚未大规模运用。县级层面:定南县指挥调度系统功能尚不完善,仍实行人工派单;其他县(市、区)信息化建设空白。
(六)急救知识普及不够。一是普及范围较窄。社会化、社区化严重不足,未实现大规模、常态化宣传普及。二是普及效果不佳。大多数群体不知道如何使用AED,县(市、区)开展公益急救培训缺乏主动。
三、总体 (略)
坚持人民至上、健康至上,正视问题差距、扭住短板弱项,全 (略)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一)树牢为民理念。 (略) 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医疗资源覆盖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要以提高人民健康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为目标,持 (略) 前急救体系建设。
(二)探索分步实施。总体目标:到2025年,与全 (略) (略) 前急救服务体系;到2027年, (略) (略) 前急救服务体系。具体任务: (略) (略) “ (略) ”。20 (略) 前急救五区一体化,2026年实现2-3个 (略) 级指挥调度系统,202 (略) 覆盖。 (略) 前急救“一张图”。 (略) (略) 络地图,中心城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半径不超过20公里,统筹纳入航空医疗救护布局。
(三)坚持因地制宜。一是不搞一刀切。由各县(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财政承受能力,选择符合实际的运行模式。二是鼓励先行先试。鼓励定南县边探索边总结,推动基础条件较好的于都、信丰等县积极探索。
四、相关对策建议
按照“出台一套制度、建好一个急救体系、配好一盘资源、提升一档水平、营造一片氛围”思路, (略) 情实际, (略) 前急救赣州样板。
(一)完善专项政策保障。一是完善配套政策。抓紧出台相关专项措施,结 (略) 前急救专项规划,夯实政策保障。 (略) 前急救立法。构建“现场—院前—院内”急救全链条法治保障。
(二) (略) 络体系。一 (略) 级急救体系。 (略) 级指挥调度系统功能,推动赣县、南 (略) 急救中心调度范围, (略) 前急救五区一体化。 (略) (略) “ (略) ”。按照分批接入、有序推进原则,推动定南、于都、信丰等县先行先试。 (略) 医疗急救 (略) 接入、 (略) 调度,重大应急事件进行提级调度指挥。三是加快补齐农村工作短板。 (略) 县乡村四级急救体系,让急救触角实现进村入户。推动 (略) 设立急救站或分站,发 (略) 前急救的前哨作用。四是优化航空医疗救护。 (略) 航空救援联盟, (略) 航空救援资源统一招标、统一调配。
(三)优化急救资源配置。一是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一是
将院前急救体系相关基础设施纳入各地民生实施项目统筹推进实施,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二是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各地财政每年对医疗急救车辆购置、运维等费用进行专项保障,急救资源投入注重向农村倾斜。三是加强人员队*保障。出台专项激励措施、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解决从 (略) 问题,确保队*保持相对稳定。
(四)提升智慧急救水平。一是畅通线上急救通道。建设智慧急救APP,实现线上呼救、车辆定位查询,探索车载视频监控远程质控,强化医疗安全。二是打通部门信息孤岛。运用5G、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指挥调度系统与卫健、 (略) 信息共享,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行”,与应急、公安等相关部门互联互通,提前介入处置重大事故或突发群体事件。三是深化智慧急救模式。在各地财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略) 5G+智慧急救覆盖面。四是实施AED专项行动。 (略) 主要公共场所AED全覆盖,开发“AED地图”,实现智慧化管理。
(五)加大急救知识普及。一是严格岗前培训制度。 (略) 前急救人员一律岗前规范化培训、持证上岗,丰富培训内容,提升队*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行业指导培训。推动培训资源下沉基层,实现县、乡、村三级培训全覆盖,提高基层急救处置水平。三是完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定期开展AED操作使用健康科普活动,加强重点人群在岗急救知识培训, (略) 前急救知识进校园,推广特殊群体一键呼救,提高社会公众自救水平。四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宣传急救知识,引导形成正确急救需求观念,弘扬先进,营造全社 (略) 前急救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助力健康赣州建设 (略) 前急救赣州样板
—— (略) 前急救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略) 委会调研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今年10月10日至13日,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城乡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 (略) 前医疗急 (略) (略) ( (略) (略) )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院前医疗急救( (略) 前急救)关系着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是重要的民生事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院前急救水平能反 (略) 的组织管理、基层治理及公共服务等综合能力,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院前急救时刻与时间赛跑,主要功能是挽救患者生命和减少伤残。 (略) 前救治和高效转运, (略) 内急救有效衔接,是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获得最佳救治结果的基础。一个快速、高效、 (略) 前急救体系,可使急危重患者的致死致残率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为 (略)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 (略) (略) 卫健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赴省内南昌、宜春、 (略) ,市内中心城区、于都、石城、瑞金、信丰、崇义等县(市、区)以及省外上海、徐州、襄阳、 (略) 开展调研,与属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 (略) 深入交流, (略)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情况,形成调研成果如下。
前 言
(一)国内发展历程
50年代初, (略) 前急救体制参照前苏联模式, (略) 建立“急救站”。1980年,国家卫生部发布《 (略) 急救工作的意见》, (略) 前急救体系建设序幕。1983年,国内最早的现代化医疗急救中心—— (略) 急救中心成立。2014年,国家卫计委出台首 (略) 前医疗急救管理的部门规章——《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 (略) 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九部委意见》),2021年4月,我省出台《江西省 (略) 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简称《省十部门方案》),就各地如何建设反应快速、布局合理、 (略) 前急救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站到中心 (略) 络的建设历程,生命至上、急救先行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二)运行模式介绍
(略) 前急救体系,需要指挥调度系统+调度机构+急救站点/ (略) +急救人员及车辆等要素组成。
当前, (略) 前急救体系主要有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型、综合型等四种模式,由各地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
1.独立型:医疗急救中心独立设置,并独立设置急救站点。特点:运行高效,政府投入较高。
2.指挥型:医疗急救中心独立设置,急救 (略) (略) 。特点:运行效率、公平性难以体现,政府投入少。
3.依托型:不设置独立的急救中心,依托于当地一 (略) , (略) (略) 。特点: (略) 自行投入,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群众反映多。
4.综合型:为国 (略) 的运行模式。急救中心独立设置,由急救中心直属的急救站 (略) (略) 共同 (略) 络。特点:有效整合资源,便于集中指挥调度,站点布局覆盖率高,运行效率高、兼顾公平,政府投入适中。
目前,市本级(含章贡区、经开区、蓉江新区,简称“三区”,下同)为综合型,定南县为指挥型,其他县(市、区) (略) 前急救体系。
一、全市工作现状
(一)政策支撑初见雏形
2009年,市政府出台《 (略) (略) 前急救暂行管理办法》,对 (略) 络建设、通信保障、实施救护、支持措施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略) (略) 前急救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2021年3月,我市出台的“十四五”规划的“第十四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提出,“大力建设健康赣州,织牢公共卫生 (略) ,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并在“专栏27 健康赣州建设推进工程”中提出,“公共卫生机构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新建集疾控、急救、应急指挥、医疗应急储备、健康教 (略) 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公民应急救护技能提升工程,加大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培训力度,建设一批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等, (略) 前急救工 (略) 径指南。
(二)体系建设持续加力
目前,仅市本级及定 (略) 前急救体系,其他县(市、区)尚属空白。
1.急救体系建设情况。市级层面:2009年7 (略) 医疗急救中心( (略) 急救中心), (略) 级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定南县:未单独设立急救中心,2022年8月将该职能设在县卫健委医政股,建成区域指挥调度系统。其他县(市、区):均未设立急救机构,无独立办公场所和专职人员,也未建立区域性指挥调度系统,依托 (略) 、 (略) 、 (略) 的 (略) 前急救工作,仍旧各自设立固话或120-1、120-2、120-3等分机号码作为接警呼救电话。
2.急救站点设置情况。市级层面:持续 (略) 络站点布局,打造了“ (略) 急救圈”,设有14个急救站点、覆盖1 (略) (略) ,建立急救中心、急救站、 (略) (略) 络体系,构建了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的 (略) 络,并已采用急救分级优先调度系统,实现急救电话指导居民自救、互救。定南县:在2家 (略) 设急救站点。其他县(市、区): (略) 前急救 (略) 只设立1个急救站点。
3.人员及设备配备情况。一是人员方面。 (略) 前急救人员714人,其中急救调度员124人、急救医师192人、急救护士183人、驾驶员215人,未配置担架员。市级层面:市急救中心核定编制数70名,现有在岗职工101名(其中在编55名、医院借用17名、聘用29名);定南县: (略) 抽调10人负责专职调度。其他县(市、区):无专职调度员,由急诊科护士兼职急救固话接线员,急救医生、护士多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轮岗兼任。二是设备方面。近三年来,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全市医疗急救资源不断补齐完善,全市约有急救车600余辆。其中:市急救中心现有急救车43辆。各县(市、区)均配置救护车辆及急救设备,并配有一定比例的负压救护车及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吸痰器等重症监护设备。
此外,自2021年以来,市红十字会积极履行社会职责,组织有 (略) “三站一场”、相关景区、行政机关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备AED(自动除颤仪)442台。
(三)服务大局成效突出
鉴于各县(市、区)院前急救信息化水平较少、相关数据欠缺, (略) 本级工作成效为主。
1.积极承担社会职责。近年来,我市医疗急救机构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勇当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急救先锋”,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不断提升 (略) 前医疗急救的获得感。当前,市急救中心年接诊量2.*次,日平均出诊量75次以上。2020年-2023年10月,共接听电话82.*余个,出车*余次,有效出车率91.5%,救治人数约9.*人次,平均出车时间1分41秒,平均到场时间9分18秒,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全面保障中心城区近二百平方公里2 (略) 前医疗急救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保障、紧急医疗救护任务需求。此外,年均异地长途急救转运转诊病人4000余趟,转诊范围遍及全 (略) 。
2.助力抗疫展现担当。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单位,市、县两级医疗急救机构面对疫情大考,坚持冲锋在前,为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其中,市急救中心始终保持应急转运专班、高铁西站驻点专班、南昌境外转运专班等3个疫情转运工作专班全年度全天候24小时运转。2020 (略) 范围内84%的阳性患者转运工作。2020-2021年常态化防控期间,协助转运涉疫风险人员5300余人次。2022年 (略) 各县(市、区)疫情应急处置,组建应急转运专班支援转运阳性感染人员866人;12月疫情流行期间,全员取消休假带“阳”上岗,积极招募培训急救热线志愿者和车辆驾驶员近100名,保证高峰期日均220余趟急救转诊,仅当月就接诊转运重症患者等各类人员6245人次,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迎峰转段”, (略) 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充分肯定,多人获得省、市表彰。
3.高效保障“两个重大”。近三年来,市急救中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质量完成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世界赣商大会、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十周年座谈会、 (略) 校技能大赛、中国自行车巡回赛(赣州站)、省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市第六 (略) “两会”、高考等重大活动医疗急救保障137起,派出急救车组332个。坚持应急备急,高效处置赣州经开区爆炸事故(16趟19人)、重大火灾事故(9趟9人)、大广高速车祸事故(3趟7人)、 (略) 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趟5人)等3人以上较大群体公共突发事件264起,救治伤者925人。
4.创新智慧急救模式。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急危重症患者5G+区域智慧急救应急转运系统建设,建立以5G信 (略) 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共享、院内专家在线指导急救, (略) 内无缝衔接的救治一体化机制, (略) (略) 急诊、“五大中心”高效衔接的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实现患者“ (略) ”(在救护车上通过车载系统将患者信息 (略) 内,进而实现病情提前预警、院内人员提前 (略) 内专家团队支持),进一步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通过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 (略) 前急救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略) 急救服务能力和全民健康水平。
5.丰富急救知识培训。坚持面向各急救站、 (略) 和县(市、区)医院每年开办2- (略) 前急救人员规范化培训班,年均完成培训考核140余人,并坚持每月集中业务学。积极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社会普及,近三年累计开展急救知识“五进”活动120余场,为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重点人群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公益普及培训1.*余人次,颁发急救培训合格证301张、急救志愿者证252张,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的急救自救互救意识和救助能力。
6.探索航空医疗救护。2019年11月, (略) 启动航空医疗救护,开辟空中绿色救援通道,配备7座直升机搭载有呼吸机、除颤监护仪等专业医疗设备,可 (略) 间转运、专家接驳、器官运输、特种医疗急救设备及药品运送等,至今共执行航空医疗救护任务30余例,救助患者30余人次。此外, (略) (略) 及个别县也开展了航空医疗救护。该模式可在快速转运患者的同时进行专业医疗救护,并与地面救援力量组成立体急救体系,打造空地结合的救援新模式,最大限度地争取紧急救援时间、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急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二、存在主要问题
经过14年运行, (略) 前急救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走在全省前列,但各县(市、区)院前急救工作比较欠缺,以下问题需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
(一)思想认识还有偏差。 (略) 前急救工作的关心重视不足、主动作为不够,对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院前急救包含现场紧急处理、现场监护、患者转运等环节,工作性质专业性、工作要求高,其核心功能是发挥生命线第一道防护救助作用,专业医护人员抓住黄金救援时间开展紧急救援。目前社会公众的 (略) 前急救工作类似于医务搬运,院前急 (略) 前转运功能,忽视了在危急重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情形下 (略) 功能发挥。
(二)政策支撑较为薄弱。近年来,我 (略) 前急救的政策文件较少,《 (略) (略) 前急救暂行管理办法》出台至今已有14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略) 暂未出台过相应的专项规划,对院前急救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如何发展,缺乏明确规划和清晰定位。相比之下,近年来,贵州、 (略) (略) 前急救立法;上海、无 (略) 已出台“十四五”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规划; (略) 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略) 急救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 (略) 出台《 (略)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2022年县(市、区)院前急救“ (略) ”民生 (略) 线图》等政策措施。
(三)体系不全效率不优。 (略) “ (略) ”尚未建立。
除了定南县2022年建立区域指挥调度系统( (略) 级指挥调度系统),其他县(市、区)仍是空白, (略) 级指挥调度系统之外,市县之间以及县(市、区)之间缺乏直接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县与县之间交叉地带就近急救问题有待解决, (略) “ (略) ”亟待建立,院前急救一体化建设还任重道远。二是急救站点设置有盲区。市级层面:对照“ (略) (略) 络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的硬性要求,三区主城区基本达标,但目前设置的急救 (略) (略) 多集中在城区,新建城区、城乡结合部及三区偏远地区难以有效覆盖, (略) 络站点规划布局不均、 (略) 建设统一规划、用房难以落实等问题亟待解决。定南县: (略) 设立2个急救站点,无法有效辐射较远的乡村地区;其他县(市、区):仅 (略) 在城区设立1个急救站点,无法达到“服务半径不超过20公里”要求,达到农村耗时较长, (略) 未纳入1 (略) 络,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电话为值班人员接听,所配车辆为公共卫生用途、不具备急救功能,村卫生室村医年龄偏大、设备缺失、急救能力较差,城郊农村和山村地区成为盲区, (略) 前急救资源覆盖,广大农村群众的医疗健康最后一公里无法有效保障。三是基层水平粗放混乱。表现为: (略) 准入把关不严, (略) 类别、规模、条件、能力、专业,120专用电话乱设、滥设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县将急救分机号设置到120-9,影响患者急救呼叫效率;16个县(市、区)因未 (略) 络,工作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需人工逐一拨打电话联系医护人员及出车司机,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较低,无法达到“3分钟内出车”要求; (略) 为了自身利益,不按照“就近、就急、就专业”原则转运患者,导致有的患者延误救治、有的患者二次转诊,群众反映强烈;由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能力不足、设备配置不高,大 (略) 前急救专业化岗前培训考核,急救操作处置不规范、设备使用不熟练现象较为普遍,影响急救效果,对急危重症的静脉开通率、心电监护率、现场处置正确率不高,院前急救施治率和施治水平较低,院前急救病历书写不规范、存在管理漏洞。四是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县(市、区)缺乏统一调配机制,医院之间内卷严重、各自为战,存在违背公平原则、争抢病人现象,极易引发医患纠纷。由于工作不协同、信息不互通,同一急救 (略) 出车情况较为普遍。据统计,2023年1-10月,南康、赣县、于都同一急救 (略) 出车数分别为1308次、236次、62次,其中交通事故占比分别为95%、40%、64.5%(原因为交警、当事人、家属、 (略) 民、甚至 (略) 的医托重复拨打),急诊疾病占比分别为3%、60%、29%(原因为急救车辆尚未抵达,当事人及家属存在焦虑心理、多次拨 (略) 接听)。重复出车现象浪费了公共医疗资源,导致需要急救的其他群体被挤占资源。五是航空医疗救护有待优化。目前,航空医疗救护缺乏资源统一配置, (略) 自行招标、与服务方签订服务协议。 (略) (略) 为例,每年花费*元购买100小时的航空医疗救护服务,2022年仅使用65小时,造成资源闲置;由于购买航空救护服务的门槛较高,其他实力相 (略) 虽有需求却有心无力, (略) 用不完、 (略) 用不起现象。
(四)发展要素保障不足。一是基础设施滞后。市级层面:市急救中心现有地点为2005年建设的两层约800平米办公楼,面积狭小、发展受限,无法建造传染病防治人员、车辆专用消杀场所、人员隔离用房和人员培训中心等基本功能场所,客观上导致部分工作职责无法正常履行。县级层面:没有专用的医疗急救场所,基础设施严重缺失, (略) 急诊 (略) 前急救工作,设备较为简陋,尤其是救护车辆及急救设备配置明显不足,基本仅配置一套重症监护设备。全市救护车辆配置不足,远未达到“城市地区按照每*人配置1辆救护车、农村地区按照每*人配置1辆救护车”的要求,其中负压 (略) 、县均不足20%,远低于国家要求的40%目标。二是财力支撑偏弱。 (略) 级财政未将急救车辆设备更新配置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均 (略) 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购置款中申请分配解决,资金时有时无、分配到的金额也无法确定,急救车辆的日常运维费用也未纳入财政年度固定预算;各县(市、区) (略) 自行解决。院前急救作为公益民生事业,执行政府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标准偏低。经市急救中心测算,出车成本为800元左右/趟(医疗急救中心负责出车,医 (略) 负责),患者负担费用约163元,财政补贴250元/趟,每趟损失约387元。三是人员保障不足。 (略) 前急救人员配置仅达到国家要求“每万口人至少配备1.67名急救人员”的43.5%。且县级层面职业化水平低、专职人员少(调度人员及医护人员固定率仅39.5%);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待遇普遍 (略) 临床一线、晋升空间有限、职业认同感低,人员更替变动频繁,院前急救队*稳定性较差。
(五)信息化水平短板明显。市级层面:市级指挥调度系统与应急、公安等相关部门融合不足,信息孤岛尚未打通,对呼救电话无法实现实时精准定位,尚未实现救护车实时定位查询功能,当事人拨打急救电话后,无法知晓救护车辆抵达情况,存在焦虑情绪、导致重复拨打;开发的“一键呼救”微信小程序,因未实现与卫健部门、 (略) 互联互通,无法获取患者健康档案、既往病史等关键信息,几乎无人使用;探索的5G+区域智慧急救模式因成本较高(每台急救车辆成本在*元左右),尚未大规模运用,服务范围不宽,距离人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县级层面:定南县开发的指挥调度系统功能尚不完善,急救站没有接收终端,还未实行系统自动派单,仍需人工拨打电话通知出诊人员;其他县(市、区)信息化建设空白,院前急救流程实行手工操作、手工派单、手工记录。
(六)急救知识普及不够。一是普及范围较窄。急救知识普及只覆盖部分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部分重点人群,开展公众培训次数不足、范围不广,社会化、社区化严重不足,还未实现大规模、常态化入校入企入社区。二是普及效果不佳。近年来,全市相关公共场所基本配备了AED,但由于缺乏定期培训和实操指导,大多数群体不知道如何使用。各县(市、区)院前 (略) 自身职业化程度低、专业知识有限,急救知识技能普及推广意识不强,开展公益急救培训缺乏主动。
三、总体 (略)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康中国的目标要求,落实新形势下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人民至上、健康至上,正视问题差距、扭住短板弱项,全 (略)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一)树牢为民理念。总书记强调:“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2019年,党中央、 (略) 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略) 前急救体系建设,是贯彻健康中国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健康赣州的有力抓手。2020年底,我市114.*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让广大赣南老区人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赣南山区广、农村群众多, (略) 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医疗资源覆盖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为民理念,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大局出发,以提高人民健康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为目标,持 (略) 前急救体系建设。
(二)探索分步实施。《九部委意见》《省十部门方案》对新 (略) 前急救建设的目标要求、工作任务等作了明确要求,坚持有序推进、分步实施。总体目标:到2025年,与全省同步建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覆盖城乡、运行高效、 (略) (略) 前急救服务体系;到2027年, (略) (略) 前急救服务体系。具体任务: (略) (略) “ (略) ”。20 (略) 前急救五区一体化,2026年实现2-3个 (略) 级指挥调度系统,202 (略) 覆盖。 (略) 前急救“一张图”。以 (略) 络布局、加强站点建设为抓手, (略) (略) 络地图,立 (略) 院前急救资源分布。中心城区要不断完善服务半径不超 (略) (略) 络;推动农村地区建立服务半径不超过20公 (略) 络;推动*人口以上的县(市)独立设置急救中心(站点),有条件的县(市)设急救分中心或急救站;对已开展航空医疗救护的地点,统筹 (略) 络地图。
(三)坚持因地制宜。一是不搞一刀切。定 (略) 前急救模式为指挥型,从当前运行情况来看,成效初显、社会各方评价较好,但由于工作刚起步,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边摸索边完善;其他县(市)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方面尚属空白,选择何种模式,由其自行选择,若参照定南县做法,建成区域型指挥调度系统费用*元左右,也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财政承受能力,探索符合实际的做法。二是鼓励先行先试。鼓励定南县边探索边总结,摸索出符合定南实际的特色做法,为各县(市、区)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基础条件较好的于都、信丰等县积极探索, (略) 铺开积累经验。
四、相关对策建议
按照出台一套制度、建好一个急救体系、配好一盘资源、提升一档水平、营造一片氛 (略) 径,结合赣南革命老区地域面积广、人口基数大、发 (略) 情实际,以院前急救工作为抓手,合理适度投入、持续精准发力,扎实推进健康赣州建设, (略) 前急救赣州样板。
(一)加强制度顶层设计。一是完善配套政策。认真落实《九部委意见》《省十部门方案》等文件要求,抓紧出台《 (略) 前急救五区一体化建设方案》《 (略) (略) 前医疗急救服务方案》等专项措施,并在“十五五” (略) 前急救体系建设认真谋篇布局,结 (略) 前急救专项规划,明晰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 (略) 前急救体系建设赣州样板夯实政策保障。 (略) 前急救立法。对院前 (略) 络设置、急救站点布局、急救人员准入条件及配备标准、经费保障、宣传培训、公众施救行为保护等作出规定,构建“现场—院前—院内”急救全链条法治保障。
(二) (略) 络体系。一 (略) 级急救体系。 (略) 做法, (略) 级指挥调度系统功能,完善数据存储、信息查询、电子病历、统计分析、质控管理等功能。赣县、南康不单独建立医疗急救中心, (略) 急救中心调度范围,实 (略) 前急救五区一体化所需急救车辆、急救设备、急救站点建 (略) 本级财政统筹保障。 (略) (略) “ (略) ”。在市级指挥调度系统建成之初,已经给各县(市)数据接入预留了端口, (略) (略) 的条件。全市“ (略) ”由市急救中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免费供各县(市)使用。按照分批接入、有序推进原则,推动定南、于都、信丰等县先行先试。 (略) 医疗急救 (略) 接入、 (略) 调度,由指挥调度系统结合属地管理、就近救援等原 (略) 派单,彻底杜绝同一事件重复出车、争抢资源等现象。市急救中心对各县(市)医疗急救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必要时可对重大应急事件进行提级调度指挥。三是加快补齐农村工作短板。 (略) 县乡村四级急救体系,让急救触角实现进村入户。各地结合城乡功能布局、人口规模、服务需求等因素,科学设置急救站点,重 (略) 前急救工作,推动在中 (略) 设立急救站,在其 (略) 探索建立急救分站,加强村卫生室医疗设备配备,发挥乡村 (略) 前急救中的前哨作用, (略) 郊区及偏远农村地区工作短板, (略) (略) 络覆盖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呼救需求。四是优化航空医疗救护。 (略) 航空救援联盟,由市急救中心牵头,全市有业 (略) 自愿加入, (略) 航空救援资源统一招标、统一调配,所需费 (略) 先行预付,年底再按实际飞行量再行结算。
(三)优化急救资源配置。一是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将院前急救体系相关基础设施纳入各地民生实施项目,高位统筹推进实施,在项目用地、资金争取、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做好项目包装,积极争取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支持, (略) 急救中心加快升级改造、扩容提质,在条件成熟时适时启动新址建设工作,并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二是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各地财政每年对医疗急救设备车辆购置、运维等费用进行专项保障(市级财政按照急救车辆购置更新经费*元、急救、培训设备更新维修*元,车辆运维经费*元标准〈目前,市急救中心车辆维修费每年约*元、油费约*元、保险费用*元〉;各县〈市〉按照工作实际自行测算),尤其是各县(市、区)要按照要求加强救护车辆配备,并确保负压救护车辆配比不低于40%。各县(市、区)急救车辆、急救设备注重 (略) 倾斜,并将村卫生室统筹纳入。三是加强人员队*保障。出台医 (略) 前急救的专项激励措施,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确保其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临床一线同类人员薪酬水平,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加强人文关怀,落实带薪休假、外出疗养等举措, (略) 前从业人员退出、分流制度, (略) 前急救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四)提升智慧急救水平。一是畅通线上急救通道。参照浙江丽水做法,建设智慧急救APP,群众可直接线上呼叫,调度人员迅速锁定患者定位,线上派单至最优急救站点,急救车发车后,患者可点击急救短信或者通过“救护车定位”模块,实时查看救护车位置,解决以往电话呼救地址描述不准确、患者方言叙述不准确、救护车位置患者无感知等问题。探索车载视频监控远程质控,在急救车上按照360度全景摄像头,强化医疗安全、减少医患纠纷。二是打通部门信息孤岛。积极运用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与卫健部门、 (略) 信息共享,对危急重症患者提前获取健康档案及既往病史等关键信息,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行”,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与应急管理、公安、通讯运营商等相关部门互联互通,对患者实时定位,提前介入处置重大事故或突发群体事件,提高实时决策效率和应急处置水平。三是深化智慧急救模式。在各地财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略) 前急救需求量较大的县进行试点,再 (略) 5G+智慧急救覆盖面。四是实施AED专项行动。采取“政府购置+社会参与+公益捐赠”等多种模式,积极争取相关资金,按照AED每*人10台的配备比例, (略) 主要公共场所全覆盖;推动AED进乡村行动,确保每 (略) 、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一台AED,为全民急救创造条件。在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下开发“AED地图”子模块,实现AED智慧化管理,群众对就近的AED设备可一键查询、直接导航。
(五)加大急救知识普及。一是严格岗前培训制度。 (略) 前急救培训中心, (略) (略) 前急救的调度员、急救医生、急救护士、驾驶员一律实行岗前规范化培训,将急性胸痛、脑卒中等早期识别和救治指南等知识纳入岗前培训内容,人员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略) 前急救队*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行业指导培训。推动培训资源下沉基层,实现业务培训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由市急救中心通过专家授课、业务实操、互动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各县(市)、 (略) 、村卫生室等人员进行线上、线下培训,提高基层急救处置水平。三是完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定期开展AED操作使用健康科普活动,通过宣传展示、互动体验,提高社会公众的基本急救技能。探索将急救常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内容纳入应急救援人员、公安民警、公共交通工作人员、职业驾驶员等重点人群在岗培训。 (略) 前急救知识进校园,推动试点学校将急救教育纳入课程,开展中小学急救常识普及,在初三、高三学生毕业时分别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合格后发放合格证。推广高中生、大学生基本急救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探索一键呼救系统,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免费为独居老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安装急救手环等一键呼救设备(市场价200-400元不等),鼓励其他群体推广使用,实现一键呼救、精准定位,提高社会公众自救水平。四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广泛宣传急救知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引导形成正确急救需求观念, (略) 前急救资源。培养树立、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略) 前医疗急救工作者积极健康、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营造全社 (略) 前急救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表一
分中心建设费用预算表
序号 | 货物名称 | 型号规格、技术参数、性能配置 | 数量 | 单价(元) | 金额(元) |
分中心指挥调度系统(最低可运行配置) | |||||
1 | 数字程控交换机 | 服务器主机1台:CPU 应用板; | 1 | 68,000 | 68,000 |
2 | 数字话机 | 液晶汉字显示数字话机;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数量) | 2 | 2,000 | 4,000 |
3 | CTI软件 | 监控并接收交换机的交换控制信号及各种状态;接收计算机系统对交换机系统的控制信号;向计算机系统发送受理、录音所需的交换信息,如主叫号码等;接收所有的120呼救电话,监控所有受理台的忙闲状态,将有效的120电话排队,并根据任务均衡算法将其发往相应的受理台;恶意电话屏蔽功能;实现Soft Phone功能(利用计算机拨打电话);记录呼救接收及分配调度的时间与结果;排队电话预警功能; | 1 | 20,000 | 20,000 |
4 | CTI服务器 | 1U机架式服务器主机(E-2124/16G/1T*2 SATA/DVDRW),windows 2019。 | 1 | 12,000 | 12,000 |
5 | 受理坐席计算机 | 电脑:一机双屏受理坐席计算机,搭配一个受理坐席子系统,商用台式计算机 | 2 | 7,000 | 14,000 |
6 | 区县级急救受理信息子系统 | 县级急救受理信息子系统,与市中心同一版本。包含一个调度坐席软件。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数量) | 2 | 75,000 | 150,000 |
7 | (略) 络交换机 | (略) 络交换机 | 1 | 2,000 | 2,000 |
8 | 录音服务器 | 录音服务器。主机:酷睿双核2.0GHz,4G内存,1TB*2硬盘, (略) 络接口,DVD-RW,键盘、鼠标、21“液晶显示器。 | 1 | 30,000 | 30,000 |
9 | 服务器机柜 | 标配2米高19寸,深度1100毫米,标准机柜。 | 1 | 1,600 | 1,600 |
10 | 系统部署 | 运输、安装、调试、培训 | 1 | 5,000 | 5,000 |
11 | 合计 | 306,600 |
表2
急救站建设费用预算表
急救分站管理系统(根据分站数量进行选配) | | ||||
货物名称 | 型号规格、技术参数、性能配置 | 数量 | 单价(元) | 金额(元) | |
分站计算机 | 处理器:i5-*,内存容量;8GB,内存类型:DDR4 2133/硬盘容量:1TB,硬盘类型TLC SSD/声卡:集成声卡/ (略) 卡: (略) 卡/鼠标:光电鼠标,键盘:标准键盘 。预装Microsoft Windows 正版操作系统。 每个急救站一台 | 1 | 7,000 | 7,000 | |
分站打印机 | 黑白激光打印机 | 1 | 1,200 | 1,200 | |
(略) 设备 | 8口交换机, (略) ,用于分站 | 1 | 1,000 | 1,000 | |
分站管理软件 | 分站管理软件 | 1 | 53,000 | 53,000 | |
插座 | 插座 | 1 | 100 | 100 | |
线缆及配件 | 线缆及配件 | 1 | 500 | 500 | |
车载信息终端 | 车载急救终端,每辆救护车需要一套,用于接收指令、回传信息、车辆定位等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数量) | 1 | 12,500 | 12,500 | |
医用平板电脑(可选) | 用于填写电子病历及收费项目(如不选配,则可用手机自行安装病历APP进行填写) | 1 | 3,000 | 3,000 | |
合计 | 78,300 |
附件3
(略) 前 (略) 建成前后数据对比图
名称 | 数量 | 建成前 | 建成后 |
独立运行的急救中心 | 个 | 1 | 1 |
独立运行的急救分中心 | 个 | 1 | 7 |
急救站数量(个) | 个 | 24 | 105 |
调度员 | 个 | 16 | 76 |
院前急救救护车数量 | 台 | 92 | 167 |
平均摘机时长 | 秒 | 16 | ≤3秒 |
平均派车时间 | 分钟 | ≥5分钟 | ≤2分钟 |
平均出车时间 | 分钟 | ≥7分钟 | ≤3分钟 |
救护车平均到达现场时间 | 分钟 | ≥40分钟 | 城区≤15分钟 乡镇≤30分钟 |
急救处置率 | % | ≤80% | 100% |
日救治病人 | 人 | 141 | 217 |
附件4 他山之石: (略) 前急救情况对比表
城市 | 面积 | 常住人口 (万) | 2022年GDP(亿) | 行政区划 | 院前急救类型 | 主要特色做法 |
徐州 | * | 950 | 8457.84 | 5区5县(市) | 独立型 | 1.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体系规范建设。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和规范化建设标准。2.推动数字赋能,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升级智能调度、电子病历管理、监管、数据中心四大系统。3.多元拓展创新,提升服务能力水平。推动120指挥 (略) (略) , (略) (略) ,全市AED地图与指挥调度系统互联互通。 |
襄阳 | *.41 | 527 | 5827.81 | 3区6县(市) | 独立型 | 1.高位推动, (略) 前急救“ (略) ”。 (略) “十件民生实事”, (略) 县乡 (略) 络。2.统一管理,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市实行“六统一”管理,严格岗前培训,细化量化质控目标。3.创新为先, (略) 内无缝对接。实施车载视频监控远程管理, (略) 前急救信息实时传输。4.全市统筹,空中救援成为新常态。获批省航空医疗 (略) , (略) 空中救援联动工作机制。 |
宜昌 | * | 401 | 5502.69 | 5区8县(市) | 指挥型 | 1.互联互通,实现多级高效联动。 (略) 县三级联动调度, (略) (略) 建设,已实现呼叫电话定位。2.数据赋能,创新护航区域健康。 (略) (略) ,实现应急资源一站式管理、调度指挥一屏掌控、处置指令一键触达。3.以人为本,构建 (略) 络。建立“水-*-空”立体救援模式, (略) 内一体化,为80岁以上老人办理生命绿卡,网格员专属对接。 |
九江 | * | 456 | 4026.60 | 3区10县(市) | 综合型 | 1.探索“ (略) +院前医疗急救。为国家卫健委“ (略)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江西省试点单位,推出报警手机定位、微信报警、百度地图“为救护车让行”、聋哑人无障碍报警等功能。2.积极打造大九江“急救圈”。 (略) 县联动的“大九江”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全市急救资源联动、急救数据共享,并辐 (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