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4 11:02 来源:本网字体: [大 中 小]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24-09-04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2024-*
- 责任部门:
《 (略) 柴桑区CSIII单元(城门山铜矿片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会议。为更好地落实本次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依法进行公示,广泛征询社会公众意见。
公示时间:2024年9月4日—2024年10月3日
公示方式: (略) 自 (略) 站(http://**)
公示单位: (略) 自然资源局
联系方式: (略) 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科
地 址: (略) 十里大道1482号
邮 编:*
电 话:0792-*
邮 箱:*@*63.com
本公示旨在征询公众意见,并非最终批审结果。如您对公示内容有意见表达,请在公示期内将书面意见邮寄或者发送电子邮件至公示单位(请注明“公示反馈意见”),公众意见将作为审批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附件:《 (略) 柴桑区CSIII单元(城门山铜矿片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公示内容
(略) 自然资源局
2024年9月4日
附件
《 (略) 柴桑区CSIII单元(城门山铜矿片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公示内容一、编制目的
为了进 (略) 机能、促进产业发展、 (略) 形象,落实《柴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引导和控制土地开发,实现土地集约式开发,特编制《 (略) 柴桑区CSIII单元(城门山铜矿片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
二、规划范围
CSIII单元(城门山铜矿片区)地处城门街道北部,东连通江大道,西邻园区采矿坑,中南部为联盟村,南连182县道,北至赛城湖,本次规划总用地面积为85.92公顷。
三、目标定位
国家级绿色矿山、江西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典范。
四、空间结构
统筹考虑规 (略) 网组织、工业用地布局、配套设施布局以及生态保护等问题,规划形成“一心二轴四区”的规划结构。
“一心”:以矿区配套建筑设施结合矿区储运中心作为综合服务中心。
“二轴”:以通江大道至矿区 (略) 作为园区产业发展主轴、县道182作为矿区产业发展次轴。
“四区”:分别为西南部矿物加工材料区、西北部生活配套服务区和村民集中安置区、东部尾矿治理工程区。
五、用地与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本次规划区就业人口容量预测约为3800人。
用地规模:规划总用地面积85.92公顷。
六、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为85.92公顷,其中工业用地70.30公顷,居住用地8.5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83公顷,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2.26公顷。
1、居住用地
此次规划范围内作为铜矿开采发展工业园区,主要针对矿产开采、储运等布局,本次规划范围涉及居住用地8.54公顷,主要为现状的村庄和CSIII单元(城门山铜矿片区)的配建设施。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根据“市总规”及《柴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城门街道为CSIII单元(城门山铜矿片区)提供配套设施服务,所以本次规划范围内不涉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3、商业服务业用地
根据“市总规”及《柴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城门街道为CSIII单元(城门山铜矿片区)提供相应的商业服务,所以本次规划范围内不涉及商业服务业用地。
4、工业用地
本次规划范围内工矿用地主要为二类工业用地,结合分期开发、环境保护等多重因素考虑,合理安排规划区二类工业用地布局。
根据“市总规”及《柴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利用现有的通江大道和182县道便捷的对外交通,发展和壮大CSIII单元(城门山铜矿片区)。规划工业用地70.30公顷,占比81.82%,其中一类工业用地4.03公顷,二类工业用地为66.26公顷。
七、综合交通规划
1、区域交通
规划依托通江大道和县道182作为主要对 (略) ,京九二通道从规划区东侧经过。以此规划区构建形成南北向的对外交通系统,为规划区与周边地区联系提供高效 (略) 衔接。
2、道路系统
规划区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4.83公顷,占总用地面积比例的5.62%。
(略) (略) 、 (略) 组成,路网结 (略) 状结合环线形式为主。
“对外交通”:指通江大道和县道182,承担片区外部区域交通的联系通道。
“干路”: (略) 、 (略) 和县道182作为园区与外部联系的主要运输通道。
“ (略) ”:指CSIII单元(城门山铜矿片区)A区南部工 (略) 、CSIII单元(城门山铜矿片区)B (略) (略) 中间的 (略) ,承担园区内部主要运输通道。
八、图纸
1、区域关系图
2、规划结构分析图
3、土地使用规划图
4、绿地与开敞空间及水系规划图
5、道路系统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