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 *安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管理,进一步传承弘扬*安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强化与彰显*安古镇形象, (略) 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推动各类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有关 (略) 政府有关工作部署,我市于2020年5月开始启动组织编制《 (略) *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该规划方案已落实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见, (略) 级、省级评审,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 (略) 城乡规划修改审查报批工作规则的通知》(黔府办发〔2017〕74号)相关规定,现将该规划方案主要内容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公示期为2023年12月5日至2023年12月12日,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公示期内通过指定公示网站查询,了解相关规划内容,若有意见,请于2023年12月11日前以信函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反馈。为便于更好的沟通和完善规划,请您在提出意见或建议时,署名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以单位名义反馈情况的,请加盖单位公章)。
公示受理部门: (略) 人民政府
电子邮箱:*@*q.com
联系人:王仕平;联系方式:0851-*(工作日上班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2:00-5:30)
通讯地址: (略) (略) 人民路241号
邮政编码:*
公示链接网址:http://**
公示位置: (略) 人民政府
公示时间:2023年12月5日
《 (略) *安镇*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3-2035)》
一、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范围
*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四至范围为:东至*安村委会,南至*安电站,西至*安中学,北以赤水河旅游公路山脚为界,总面积46.10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12.9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33.16公顷),是本次保护规划的重要区域。通过对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范围的严格保护,建设控制地带的控制、 (略) 更新,强化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风貌塑造,提升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活力,促进名村文化复兴。
二、保护目标
名村历史文化资源及自然景观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环境整治工作完成。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得到科学展示、合理利用,传统格局和历史街巷保护取得良好效果,并形成与名村相协调的历史环境。发挥名村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发掘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助推*安镇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期限
2023年——2035年
四、价值特色
*安历史文化名村具有1000多年历史,承载了长征文化、建筑文化、古盐运文化、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
(一)历史价值
名村现状保留的红一师和红二师部驻地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沿河吊脚楼、东华门、太平门、双龙桥等文物古迹、传统风貌建筑等均为清代时期修建,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川盐入黔”形成的盐运贸易文化和“四渡赤水”形成的长征文化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为研究当时的“川盐入黔”、“四渡赤水”等历史事件及其相关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通过红一师和红二师部驻地旧址、吊脚楼、川黔古盐道、摩崖石刻等各类文 物古迹和历史环境要素反应出川黔民居之间的在清代时期文化交往是较为频繁的,也充分体现了以“四渡赤水”重大历史事件为代表的长征文化、以沿河吊脚 楼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川盐入黔”为代表的古盐运文化等,与文物古迹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环境折射出的文化多样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内涵。
(三)社会价值
名村内以传统风貌建筑为主体真实的反应和记录了清代时期当地居民们的生活治巷5条历史街巷空间的走向、宽度、街巷与建筑之间的空间比例等,整体保护好街-巷-院-宅的历史街巷空间结构序列。保护葫芦街、背街等街巷两侧的建筑风貌和“一”字型建筑组合序列,保 (略) 落空间。保持原有街巷空间和生活的延续性,以及建筑高度和体量比例关系。延续街巷空间特色和场所精神,保留历史街巷的原真性,强化历史街巷的场所内涵。街巷景观环境保护各个街巷原有绿化、铺地、小品和环境设施等景观环境,延续街巷风貌特色,对新增景观设施需与原有风貌相协调统一;对街巷两侧裸露在建筑外立面的各个电力电信线路进行入户、入地等改造,保持街巷景观环境整洁有序;街巷两侧的商铺装修风格应符合建筑风貌环境,严禁采用现代化风格和材料进行装饰。
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穿风坳1处文物保护单位,黄连寺、曹佛寺遗址、欢喜滩石桥和永禁药毒江河碑等9处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树黄角树6棵,瓦店沟烈士墓5座,进行重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