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 翠屏生态环境局
关于2023年1月10日拟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的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以下1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作出批复决定。为保证此次审议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月10日—2023年1月16日(共5个工作日)。
电 话:0831-*
地 址: (略) 南岸蜀南大道西段24号( (略) 翠屏生态环境局综合环评股)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拟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
序号 | 项目 名称 | 建设 地点 | 建设 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项目 概况 |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 | (略) 翠屏区红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略) 翠屏区象鼻街道新旗村 | (略) 翠屏区农业发展 (略) | 宜宾 (略) | 项目总投资497.01万元,其中环保投资30.6万元,占总投资的6.156%。 本次整治工程主要包括大坝整治、溢洪道整治、取水设施整治、上游坝坡整治、下游扒坡整治、附属设施施工。 拆除新建上游坝坡垮塌的砼预制板护坡80m2;坝顶上下游设置路沿石及公路波形护栏;清理规整下游坝坡后,坝坡采用彩色透水砖护坡,底纹为黄绿色条带,红色砖砌“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重建条石排水体; 增加梯步、C20砼排水沟;灌浆防渗。 溢洪道控制段拆除浆砌石,采用混凝土恢复,加宽至15.0m,增设机耕桥;泄槽段拆除浆砌石规整坡比采用混凝土恢复边墙和底板,并延长泄槽段至河沟。 拆除卧管及底部消力池,重建C25钢筋砼卧管;更换涵洞内PE管闸阀并移至洞口附近,增设防护门。 破损的原护坡拆除,新建砼预制块护坡。预制砼块尺寸为长0.6m,宽0.4m,厚0.1m,预制块下垫0.2m厚砂卵石垫层。 清理下游坝坡杂草,370.23m以下石渣培厚,形成3.0m宽马道,马道内侧设置排水沟,净断面尺寸为0.3m×0.3m(宽×高),外侧设置路沿石,断面尺寸为0.3m×0.4m(宽×高);下游坝坡坡面采用彩色透水砖护坡,底纹为黄绿色条带,其中红色砖铺装“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透水砖采用边长0.25m,厚0.1m的正六边形预制砖,预下垫0.2m厚砂卵石垫层,坝坡采用石渣料培厚,石渣填筑标准为:最大粒径600mm,5mm以上粒径应大于80%,小于0.075mm的粒径不得高于5%,同时要求颗粒级配连续,级配曲线光滑顺畅,相对密度不小于0.7;拆除原排水体,采用C25砼预制块(单个25×25×80cm)重建贴坡排水体,顶高程为364.13m,顶宽1.6m,坡比为1:2,呈梯步状。C25砼预制块与坝体间设置0.5m厚砂卵石反滤层。反滤层相对密度要求不小于0.7,渗透系数大于1×10-3cm/s。排水棱体孔隙率为25%;坝坡周边清理10m宽空地,种植三角梅,三角梅颜色选取紫色和红色。 装修管理房;防汛抢修公路;生态修复和水文化展示设计。 新建1个自动监测站点,满足人工观测和比测校核要求;在大坝下游面采用GNSS设备监测坝面的垂直和水平位移;坝顶安装小型水库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一套;完善水位标尺和沉陷位移观测设施。下游坝坡坡脚排水沟设置三角量水堰量测坝体及坝基渗水。 | 施工期 1、施工期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1)混凝土养护及拌和废水 本工程混凝土拌和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自身拌和机或用于施工区洒水降尘。回用方案可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减少污染。 混凝土养护废水为碱性废水,碱性废水可通过在施工区周围的排水沟收集然后进行处理,排水沟设置在工程布置的混凝土搅拌区周围。借用同类工程成功的处理经验,处理方法采用沉淀-中和法,碱性废水进入沉淀池后,同时添加中和剂,充分沉淀、反应后上清液排放。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处理SS的同时可以调节pH值,且工艺较为简单,易于管理和操作。废水用于洒水抑尘,不外排。沉淀池弃泥可与施工弃渣一起用于回填。 工程混凝土供应主要采用移动式拌和系统进行供应,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具有间歇性排放的特点,选用中和沉淀池、清水池一体化构筑物进行处理,清水池出水全部回用于混凝土拌和系统,沉淀池污泥定期清运至渣场。每个移动式混凝土拌和机配备一套废水处理设施。 (2)机械设备及车辆冲洗含油废水 工程含油废水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冲洗,汽车冲洗废水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SS,根据类似工程实测结果,其浓度分别约为40mg/L和2000mg/L,含油废水处理后需进行回收利用于汽车冲洗、场区抑尘。 采用小型隔油池。污水在小型隔油池内排除废油,废水再经过滤器进一步除油。该方案处理效果好,构造简单,造价低,比较实用。 (3)施工期生活污水 本工程生活污水利用化粪池处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周边农户农灌,不外排。 2、施工期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防渗处理 对施工区可能泄漏污染物的污染区地面进行防渗处理,并及时对泄漏的污染物进行收集和处理,防止污染物渗入地下。根据施工总布置及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情况,将施工区划分为污染防治区和非污染防治区。其中,污染防治区主要包括废污水处理池、仓库等;非污染防治区包括办公区等。污染防治区需采取的典型防治措施:针对处理池的基础,采用防渗混凝土+防渗材料涂层的防渗方案。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抗渗等级不低于P8;表面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厚度不小于1mm。 (2)“三废”设施 施工时产生的生产废水,在施工现场设置简易的沉淀池,将泥浆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道路抑尘等;施工人员临时居住点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防止生活垃圾污染地下水;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节约用水,减少施工废水产生量;做好机械的日常维修保养,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3、施工期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粉尘 土石方开挖区域无雨天采取洒水措施,以加速粉尘沉降,缩小粉尘影响时间域范围;在混凝土拌和场区强化洒水降尘,粉尘减少量将达到 60%以上。混凝土拌和系统在加装水泥时,尽量靠近搅拌机进料口,进料速度不宜过快,减少水泥粉尘外溢。文明施工,定期对地面洒水,并对撒落在路面的渣土及时清除,清理阶段做到先洒水后清扫。 施工单位应选用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在各作业面喷水,减少粉尘。同时施工过程中,按照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为施工人员发放防尘用品,如配戴防尘口罩等。 建筑垃圾及弃土及时清运,防止扬尘污染,改善施工场地环境的同时做到了“六必须”(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施、必须湿法作业、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和“六不准”(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裸土不进行覆盖、不准高空抛撒建筑垃圾、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粉尘材料不入库、不准焚烧建筑和生活垃圾)。 (2)场内交通扬尘 交通车辆扬尘主要来自公路路面尘土和道路的损坏,只要有效控制来源,就可减少扬尘。应加强道路管理和维护,保持路面平坦清洁,无雨天要勤洒水;配备公路养护、维修、清扫队*,使道路常年处于良好的运用状态,削减车辆运输产生的扬尘。在物资运输过程中注意防止环境空气污染。水泥等细颗粒材料运输采用密封罐车;若采用敞篷车运输,应用篷布遮盖;同时,在经过农户附近时,减速慢行,减少粉尘对敏感点的影响。装卸、堆放中应防止物料散落;水泥临时备料场宜建在有排浆引流的混凝土搅拌场或预制场内,就近使用。堆场临时堆土表面设置覆盖毡布,防止尘土飞扬;同时在风力大于 4 级时停止土方开挖和回填等作业。 在施工区控制车速,在靠近村镇居民点、生活营地、施工营地及辅助企业行驶的车辆,车速不得超过20km/h。 (3)配置雾炮机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施工工段配备不少以1台雾炮机,在开挖以及道路(包括对外和对内公路)等区域产生粉尘较多的地方进行全天候喷淋作业,以减少扬尘,缩短粉尘扩散距离和控制粉尘污染范围。 4、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1)噪声源强控制 ①立警示牌 为提醒进入施工区的外来人员及当地居民注意交通安全和自我防护,拟在对外公路及主要公路的交叉口处设置警示牌,限制车速,禁止鸣笛,提醒来往车辆减速慢行,来往车辆减速慢行,可降噪约3~5dB。 ②固定点源控制 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如砼拌和站、砼振捣器等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机械润滑,降低运行噪声。对混凝土拌和系统等振动大的设备使用减噪槽、减振机座等。 ③交通噪声控制 做好施工区道路规划,在主要交通干道上实行汽车、人行道分流。 加强管理,结合施工区环境状况制定道路交通管理办法,车辆在本段应适当减速行驶,车速最好控制在20km/h以内,并禁鸣高音喇叭。 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标准的运输车辆,其噪声符合《汽车定置噪声限值》(GB16170-1996)等。 (2)主要敏感对象保护措施 ①应该从源头控制污染源,选择符合噪声标准机械设备、优先采取先进低噪声施工技术,加强噪声源控制; ②在施工区进出路段设置限速禁鸣标志牌,对进入工区的运输车辆采取限制车速(经过居民点时车速低于20km/h)、禁止鸣笛等措施;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在午休时间12:00~14:00,禁止爆破等源强大的施工活动,禁止夜间22:00~次日6:00 施工; ③采用工程防护措施:在施工场界设置移动式声屏障,可降低噪声值5~8dB(A); ④加强与敏感点人群的沟通工作,施工前应在敏感点张贴公示,争取获得其谅解。公示内容包括:工程名称、施工时间安排,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及主要联系人名称与联系方式。对公众提出的环境影响投诉应及时予以反馈与解决,对受噪声影响严重的居民采取适当的经济补偿。 5、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 (1)生活垃圾处理 经计算,本工程施工期间共产生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平均为18kg/d,整个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620kg。生活垃圾产生在各施工区,主要成份为废纸、塑料、废瓶及有机物等。为防止垃圾污染环境,引起疾病的发生,垃圾应进行集中收集,清理出的垃圾按当地的有关规定,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 本工程设置施工区1个,在施工区设置垃圾箱收集本施工区的垃圾,每天清运一次。 (2)施工土石方及建筑垃圾 工程结束后,拆除施工区的临建设施,对混凝土拌和系统、施工机械停放场、临时堆料场、仓库等施工用地,及时进行场地清理,清除建筑垃圾及各种杂物,对其周围的生活垃圾、简易厕所、污水坑必须清理平整,并用石炭酸、生石灰进行消毒,作好施工迹地恢复工作。各施工承包商安排专人负责生产废料的收集,废铁、废钢筋、废木碎块等堆放在指定的位置,严禁乱堆乱放;施工机械的日常维修和保养,油污集中处理,揩擦有油污的固体废物(属危险废物)等不得随地乱扔,应集中收集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6、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生态影响的避免措施 新增永久占地造成的生态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在工程建设中应该高度重视对林地和草地植被保护,加强对占压区及临建设施周边现有林地和草地的有效保护,充分发挥这部分林地和草地的生态效应。为此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①坚决制止占压区、施工工区的林地和草地资源滥砍乱伐、过量采伐等不良经营方式,保护和培育现有林地,特别要防止趁工程建设之机大*砍伐林木事件的发生,在工程施工、施工道路修建等人为活动中,重视对现有林地植被的保护; ②加强林地和草地病虫害的防治,强化对现有林草地的管理。 (2)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 新增永久占地、临时工棚等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及*生植物的影响方面,为了将施工活动的生态影响减缓至合理的程度,拟采取措施如下: ①根据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确定施工用地范围,进行标桩划界,禁止施工人员进入非施工占地区域; ②非施工区严禁烟火、狩猎和垂钓等活动; ③为减缓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进入水体,要对施工机械运行方式和施工季节等进行严格设计; ④土方工程尽量安排在非雨季施工;工程护砌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 ⑤施工区表层土壤应单独堆于表土临时堆土场,坡脚处采用编织袋装土拦挡,表面采用防尘网苫盖,以防止水土流失。 (3)生态影响的补充措施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所处位置,考虑当地经济林木及水土保持用材林等林木种植状况,以营造速生水保林为主,由于造林初期水土保持效果没有种草明显,因此选择撒播草籽,使种树与种草结合,在初期草地发挥保水保土的作用,后期林地起主要作用,两者结合达到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改善生态环境。本项目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影响、动植物影响及景观影响。 (4)水土保持措施 ①主体工程区 主体工程施工方法、时序和施工安排对水土保持工程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必须注意施工方法、时序和施工的安排,尽量保留和不影响工程区现有的林木和灌丛,做到少破坏,多利用,做到尽量减少主体工程施工中水土流失。 对临时占地区顶层30cm的表土进行剥离,并集中堆场。施工结束后随着临时建筑物的拆除,迹地裸露,在清理完成后利用人力或畜力将迹地进行土地整治,平整后利用剥离的表土覆土,并与当地灌排系统相结合,恢复为耕地或绿化。 ②施工生产生活及临时道路占地区 施工前,对生产生活占地区顶层30cm的表土进行剥离,并集中堆场。施工结束后随着临时建筑物的拆除,迹地裸露,在清理完成后利用人力或畜力将迹地进行土地整治,平整后利用剥离的表土覆土,并与当地灌排系统相结合,恢复为耕地或绿化。 ③料场所、弃渣场防治区 料场开挖时应注意尽量保留和不影响场区内现有的林木和灌丛,做到少破坏,多利用,做到尽量减少多挖造成的水土流失破坏。 本工程弃渣场设置为料场开挖后的空地,平均堆高2.5m。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弃渣场应采取拦护措施,并植树或种草绿化。 挡渣墙:严格实行“先拦后弃”的原则,堆渣前在渣场地势较低处修建挡渣墙,共建挡渣墙长65m。挡渣墙采用重力式挡土墙,采用C20埋石砼结构,埋石率30%,墙高3.0m,顶宽0.5m,背坡坡比1:0.4,基础置于基岩上,墙身设Φ50PVC排水管,间距1.5m梅花型布置,墙趾和墙趾开挖面采用土石回填。 渣场边坡防护:弃渣主要为坝体开挖弃土,以1:2.5的坡比进行分层堆放,并分层平整压实,压实度不小于85%,坡面采用撒播草籽,草种选择金钱草,单位面积撒播量80kg/hm2。 截排水沟:考虑到坡面汇水的影响,在渣场周边设置永久排水沟,共布置排水沟62m,渣场排水考虑从两侧排泄,采用梯形断面,净空0.4×0.4m,M7.5浆砌石衬砌,20cm厚。 ④临时措施 1)主体工程区 在雨季对开挖坡面进行临时遮盖。 2)施工生产生活及临时道路占地区 场地周边设置临时排水体系。路基挖填环节,增加表土剥离措施,集中堆放、妥善保管,用于后期绿化用土;在雨季对开挖坡面进行临时遮盖;采取永临结合的方式设置道路临时边沟。根据地形条件沿公路两侧各种植一排行道树。 3)渣场区 弃土就近堆置于低洼地段,采取编织袋堆砌进行临时性的挡护。周边设置临时排水体系。 受施工车辆、人为影响,占地区松散土堆积较厚,而且尘土飞扬,雨季来临时,地表径流对松散土的冲刷可加大工程区水土流失。为改善工程区施工条件和减少松散土流失,可采用聚*烯酰胺溶液在施工初期和雨季来临前各喷洒一次,以增加松散土的集合离和水稳性,减少尘土飞扬和松散土的流失。聚*烯酰胺溶液浓度为1:25000,单位面积喷洒量为0.5g/m2。 运营期 1、运营期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1)生活废水 项目管理人员产生的生活废水通过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农灌施肥,废水不外排。 (2)加强水质监测 桂子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成运行期间,应加强流域内和水库内水质的监测,包括水库上游及坝下河段的水质监测。其中桂子岩水库水质监测频率不应少于6个月一次。建议在库内设置一套水质监控系统,便于随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在供水水质出现较大波动时可及时采取措施。 (3)加强水资源管理 桂子岩水库运行后,坝下河段流量在平水期减少较显著,应加强对流域水资源调控计划的完善和实施,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对水库运行期水资源的输入输出及水质进行严格的调控管理,并确保下游河段水量能维持其生态环境。 (4)防止水库富营养化措施 为保护水库水质,特提出以下措施以避免水库出现富营养化: ①控制面源污染,减轻对地表水污染 科学施用农药、化肥,严格控制灌区农药的使用品种和数量,推广农业高新生产技术,采用平衡施肥、秸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生产技术,减轻农药、化肥残留对水质造成污染。在坝址上游灌区逐步实施生态农业,逐步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 ②加强水质监测 水库运行期间应加强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 2、运营期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源头控制措施。加强和水库周围及上游工业企业的沟通,及时掌握其排污情况,相互帮助、相互协调,确保做到达标污水排放。 (2)加强库区入库水质监测,严禁超标废水排入。 (3)制定地下水风险事故应急响应预案,明确风险事故状态下应采取的封闭、截流等措施,提出防止受污染的地表水扩散和对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的具体方案。 (4)制定向水利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制度,特别应提出污染事故报告的要求。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所在场地及其影响区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以及排放设施、治理措施运行状况和运行效果等 3、运营期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运营期间固废主要为办公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为一般固体废物,产生的生活垃圾交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