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5344”
倍增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据《 (略) (略) 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6123”倍增行动计划〉的通知》(滁发〔2022〕8号)、《中共来安县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开创现代化美好来安建设新局面的实施意见》(来发〔2023〕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育“大企业”、促“大转型”、壮“大规模”产业发展行动,加快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全力冲刺 (略) 第二、全省二十强、跻身长 (略) “第二方阵”,奋力谱写实体经济“走在前列”崭新篇章。
二、发展目标
到2027年末, (略) 场主体更加活跃、营商环境明显优化、制造业发展规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营业收入实现倍增, (略) 制造业位次稳步提升。
——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整体水平持续提高,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突破2.0%,支持推动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质量奖。
——总量规模进一步壮大。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40%以上。实现“5344”目标,即:5个先进制造产业年营业收入超700亿元、3个传统特色产业超300亿元、4户企业超百亿元,400户企业达到规模以上。区域制造业发展能级全面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年营业收入来安经开区(含顶汊功能区)超900亿元,乡镇冲刺100亿元,到2027年超1000亿元。
——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10%以上,制造业利润率提升到6.5%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 (略) 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每年下降3.2%以上, (略) 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重点任务
(一) 坚持“培育+引进”,实施优质企业引育行动
1. (略) 场主体。发挥创业创新平台作用,每年新增制造业注册企业300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科技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乡镇政府及来安经开区管委会为责任主体,下同)
2.推动 (略) 。推动更多优质企 (略) 场,每年新 (略) 挂牌企业2家以上,助力实现“十四五”上市企业翻一番目标。加大“专精特新” (略) 力度,力争每年新增“专精特新”上市挂牌企业1家、 (略) 场“专精特新板”挂牌企业1家以上。(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地方金融监管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城基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3.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坚持招大引强,每年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支持做大做强,打造全国知名的领军企业, (略) 民营企业营收百强、制造业综合百强企业数量均增加至2户以上。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 (略) 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以上,年均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以上,支持争创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责任单位:县投促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工商联,县各产业链 工作专班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 坚持“龙头+配套”,实施优势产业壮大行动
4.打造百亿级产业体系。纵深推进“双招双引”,促进补链延链固链强链,构建“多链协同”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发展生态,把新兴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和增长主动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新能源产业(包括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半导体)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包括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新材料产业五个百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及新型化工、绿色食品、文具礼品三个传统特色产业。着力布局新一代电子信息、光电技术、医疗健康等未来产业,谋划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实验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各产业链工作专班按职责分工负责)
5.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工业软件、产业技术基础,引导和支持企业、 (略) 所加大基础领域研究投入力度,着力培育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四基”产品和技术。(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科技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加快构建产业链生态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核心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建立产业集群“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提升机制,建立“一集群一机构”工作机制。培育推进新能源产业成为国内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包括轨道交通)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健全完善“链长制”,动态培育“链主”企业2家以上,构建“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生态圈,积极组织参加 (略) 内龙头与配套企业对接活动、 (略) 圈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活动,强化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整机的全链条培育,做长做宽产业链,着力推动形成具有一定影响产业链控制力的技术和产品。(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科技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 坚持“科创+产业”,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
7.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企业科创主体地位, (略) 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 (略) 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各1个。(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科技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支持产学研“双进双赢”活动,聚焦“企业出题、科技答题”,推进重点 (略) 所、专家教授进企业,支持 (略) 所、行业协会联合共建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加快推进重点产学研项目合作。完善“科技副总”选聘机制, (略) 所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共建共享,每年签约10名以上。(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教育体育局、县科技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参与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引导企业对标“三首”产品需求清单进行研制,大力培育“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加快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建设。(责任单位:县人才办、县科技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县人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 坚持“数字+制造”,实施数字赋能行动
10.系统推进制造业“四化”改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深入推进“百项技改、百企转型”三年行动,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鼓励和支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等针对不同行业需求场景,开发或推广中小企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每年滚动实施30个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培育先进技术改造生产线2条以上。“点”上实施机器换人,“线”上打造数字化车间,“面”上培育智能工厂,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60台以上, (略) 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5家以上。(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11.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应用。引导支持“建平台、用平台”,培育1个行业型或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以上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组织“皖企登云”,每年推动50家以上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强化安全保障,推动2家以上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工业互联网素质提升培训。(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培育推广新模式新业态。开展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与推广,树立新模式应用标杆1个以上。支持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应用体验中心。推动新模式向应用场景、解决方案转化,力争每年打造1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案例。(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五) 坚持“品质+品牌”,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13.深入推进制造业质量革命。打造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优势。以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支持企业每年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项以上。完善以“定标率、贯标率、达标率、首检合格率”为基础的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培育推进标准化示范企业。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着力打造全国、全省质量标杆。 (略) 、市人民政府质量奖、中国质量奖和中国工业大奖。(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加快制造业产品升级换代。构建“设计+研发+用户体验”的企业创新设计体系,鼓励企业创建工业设计中心,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略) 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以上, (略) 级工业设计大赛。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动,大力发展柔性定制、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 (略) 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2个以上。(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15.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 (略) 级新产品2个以上、“安徽工业精品”2个以上、“三品”示范企业1家以上。借助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声博会、中国品牌日活动、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平台,开展品牌推广,积极参与“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宣传活动,让更多来安制 (略) 内外。(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坚持“集约+循环”,实施绿色发展行动
16.推进节能减碳协同增效。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制定全县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推动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改造。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工程。深入推进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提升行动,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装备,壮大工业节能环保工业,推动工业节能减排,提升绿色低碳技术、产品、装备和服务供给能力。创造新需求、培育新模式,引导企业加大绿色化改造投入,构建绿色增长引擎。每年培育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2项以上,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8.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建立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服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力 (略) 级以上绿色工厂1家以上、绿色设计产品1个以上,着力培育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及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绿色制造名单 (略) 前列。(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水利局)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5344”倍增行动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信局,负责协调、督促目标任务落实。各乡镇、来安经开区及县直相关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进一步细化行动方案,确保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县倍增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倍增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 加强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县制造业领域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大财政对制造业领域支持力度,严格 (略) 、 (略) 、工业强县等各项惠企政策。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更多投向制造业。支持银行、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创新融资方式,优先支持制造业发展。(责任单位:县税务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县人行、县担保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 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建成亩均大数据平台,大力实施亩均效益评价,推进用地、用能、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绩效挂钩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产出效益高的地区、产业和企业聚集。全面落实“标准地”制度,提升开发区土地容积率,确保工业用地“提容增效”。(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 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宣传贯彻《 (略)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等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打造“来·安心”营商品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大力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实干和创业的社会氛围,切实 (略) 场主体活力,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商协会开展推动行业交流合作、协助行业管理,加快培育本土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放管服”改革措施落细落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县企业帮扶中心、县数资源管理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 加强考核评价。将制造业年营业收入、增加值率纳入乡镇月度晾晒考评,建立年度考核机制,对位居考核前五的乡镇给予通报表扬。来安经开区、顶汊功能区要将制造业年营业收入、增 (略) 级及以上开发区考核重要指标,推动我县制造业综合 (略) “十强”或“十快”县(市、区)。(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来安县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5344”倍增行动计划领导小组
附件
来安县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5344”倍增
行动计划领导小组
组 长:杨军 县委书记
舒宏俊 县委副书记、县长
副组长:夏永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王海*县政府副县长
张志山县政协副主席、企业帮扶中心主任
成 员:
王爱虎县政府办主任
陈晓兵来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胡志斌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吕玉军县工商联党组书记
陈金城县教育体育局局长
夏少仓县科技局局长
孙德祥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韩先秀县民政局局长
蔡金林县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
秦庶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张恒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李进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
余国俊县商务局局长
(略) 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邹成忠县统计局局长
王瑞权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局
李成付县投资促进局局长
张越县水利局局长
鹿松县人行行长
邢 欣 县城基公司总经理
(略) 董事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孙德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