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受世纪疫情及俄乌战争的影响,世界经济仍在低谷徘徊,一些西方工业化国家因经济复苏乏力而弱化乃至忽视能源转型任务。中国则始终坚定不移走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能源转型上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有力支撑了我国高质量发展。
中国能源转型已经迈出坚实步伐,低碳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正在加快形成。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海上风电基地、乡村分散式风电、大型水电项目、核电和氢能等项目建设,探索形成了“水风光一体化”“建筑+光伏”“交通+光伏”“生态治理+光伏”等新兴模式。特别是2023年1—6月份中国光伏产业核心产品数量实现高速增长,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均超65%;7月建成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8月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的建成投产,实现了国内绿氢规模化应用的零突破。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末,煤炭能源消费比重已从2007年顶峰的72.5%下降至56.2%,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比重则达到了25.9%。
能源转型领域技术创新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在节电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石油及天然气清洁化领域的专利授权数量增长迅速,同时在光伏、风能、氢能、核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也取得重大进展。目前中国光伏材料、电池等多项主流技术在效率、衰减性、可靠性等多方面多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实现了的量产;在风电机组大型化、漂浮式风电等方面实现对先发国家的技术反超;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AE)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23年8月中国参数最高、规模最大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环流三号”首次实现了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已处于奋起反超态势,相关电池技术、三电系统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能源转型的大推进带动了相关战略新兴产业大发展。从供给端来看,中国的光伏和风能产业规模已经稳居世界首位,其中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新增量和总量已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一,风电机组产量 (略) 场份额超2/3。从需求端来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700万辆,同比增长90.5%。在2023年9月刚闭幕的慕尼黑车展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共有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三大领域的50余家企业入驻参展,成为最大的海外参展国。
能源转型对绿色低碳发展产生重要溢出效应。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过去造成中国大气污染和碳排放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随着能源转型的加速,清洁能源比重的快速上升有效促进了中国的减污降碳工作。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呈逐步脱钩态势,即便在疫情期间,中国的碳强度仍实现连年下降,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已经实现扭转。中国 (略) 的空气质量达标占比快速上升,从2012年的23.9%上升至2022年的86.5%,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能源转型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作出实质性贡献。新能源发展不仅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廉价、可靠的电力,支撑了相关乡村产业发展并带动了就业,还直接通过余电上网为部分农村居民带来收入。例如, (略) 谯城区谯东镇闫窑村自2017年以来建立了8座光伏电站,2022年实现收益约190万元,新增保洁员、光伏管护员等月收入600元左右的公益性岗位151个,同时还通过光伏板下种植白芍、白芷、朝天椒等农作物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额外增收。
能源转型推动了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在大力推动自身能源转型的同时,也积极开展这一领域的国家合作,坚持与国际社会共同面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国发起成立了旨在推动国际能源转型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目前合作组织拥有会员1305家,覆盖142个国家和地区。能源转型领域的一些龙头企业如中国能建国际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以自身优势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同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展了有效的能源转型合作。例如,2022年4月中意合作项目贝莱奥利科海上风电场启动并网,成为地中海地区首座商业化运行的海上风电项目。
当前,中国已进入了新时代新征程,也对能源转型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能源转型必须保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源源不断获得廉价、稳定、清洁的能源支撑,继续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居民增收,继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继续助力中国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并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