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信局、统计局、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住房与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财政局、税务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略) 百色供电局,各县(市、区)发展和改革局:
现将《百色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略)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10月26日
百色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 (略)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自治区工作要求,集中力量实现碳排放重点行业领域率先突破,努 (略) 如期实现碳达峰,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地理位置
(略) 位于广西西部,是广西面积 (略) 。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西与云南相接,北与贵州毗邻,东与首府南宁紧连,南与越南接壤,是我国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区出海通道的“黄金走廊”,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地形东西长320公里,南北宽230公里,为南北高中间低,地势走向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于典型的山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4%(石山占30%,土山占65.4%),丘陵、平原仅占4.6%。
(2)行政区划
(略) 下辖12个县(市、区)13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略) 辖区(右江区、田阳区),7个县(田东县、德保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西林县),1个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代 (略) ( (略) 、 (略) )。
(3)经济发展
经济增速保持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333.73亿元,比2015年增加519.16亿元,比2010年翻1.13番。五年年均增长7.9%,分别高于全国全区2.2和1.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元,比2015年增加*元,年均增长7.6%。
(4)人口发展
第七次全国 (略) 常住人口357.*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人,年平均增长0.30%;城镇人口155.*人,城镇化率43.44%,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增长16.84个百分点。
(5)交通条件
百色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已形成高铁、高速、水运、航空、口岸相配套的 (略) 络,正成为国家推进西部*海新通道和“ (略) ”建设的 (略) 之一。铁路方面,云桂高铁全线贯通,靖西 (略) 等列入国家《 (略) 网规划》, (略) 营运总里程804公里。 (略) 方面,11个县(市、区) (略) ,通车里程840公里,位居全区前列,在 (略) 达9条454公里。民航方面,开通6条航线,通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略) 。口岸方面,全市有龙邦(2021年5月获批国际性口岸,目前正在建设中)、平孟2个国家一类口,岳圩原二类口岸, (略) 贸易点(区);建成中越边境规模最大、通关服务最先 (略) 贸易区。水运方面,右江1000吨级航道基本建成。
(6)政策支持
百色是中央高度关注的革命老区,享有《 (略) 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西部*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沿边金融改革示范区”等战略规划。2020年3月30日, (略) 批复设立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推动百色加快发展、长远发展提供了国家重大战略支持。
(7)气候与资源特征
气候:百色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百色年平均气温19.0°C至22.1°C,最高气温36.0℃-42.5℃,最低气温-2.0℃-5.3℃,年平均日照1906.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14.9毫米,无霜期为357天。
水文: (略) 境内地表河流分属两大流域、两大水系。属珠江流域的有西江水系,主要为西江干流上游南盘江、红水河、西江主要支流郁江上游—右江;属红河流域的有西南国际水系百都河,经越南流入北部湾。水资源总量约为216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有*千瓦以上。
矿产:百色地处桂西资源富集区,是我国十大有色金属矿区之一,有色金属、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丰富。目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38种,矿区及重要矿床(点)共158处,达小型规模以上97处。铝土矿探明储量达7.32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以上,约占全国储量的四分之一。锰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2.4亿吨,主要分布于田东、德保和靖西。
(8)生态环境
百色是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之一,拥有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 (略) ”的称号,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积和总蓄积量保持全区第一。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45%。空气优良率98.5%,空气质量 (略) 标准。地表水质排全国 (略) 前30位。
2.能源消费情况
能源消费品种以化石能源为主,2020年, (略) 化石能源消费量(原煤、石油、天然气) (略) 能源消费总量的60.4%。能源消费部门以工业部门为主,2020年, (略) 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占总消费的90%;其次为居民生活和服务业,分别占比4.5%、4.0%;农业和建筑业占比分别为0.85%、0.65%。高耗能产业消费仍占主导, (略) 是我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拥有“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加工—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铝产业链及配套总产值超千亿元, (略) 的支柱产业, (略) ,百色银海,百色百矿集团新山、德保、田林、隆林6个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78家。
3.碳排放情况
能源活动碳排放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 (略) 碳排放量增长迅猛主要受氧化铝、电解铝产能扩张影响,导致其煤炭消费和电力调入量快速上升,而到2020年煤炭消费增长趋势减缓。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量与工业产品的产量成正增长关系。
(二)面临形势
1.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大量消耗,工业生产过程和人类活动碳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灾害性气候频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向国际社会宣布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系统性深刻变革。
2.百色自身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十年来,丰富的铝土矿资源 (略)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其累积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和铝工业基础,经济结构偏向重型化,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依赖氧化铝、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经济发展 (略) 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镇化加快发展进程中, (略) 亟需突破能源资源与环境的瓶颈制约,抓住契机,以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为抓手 (略) 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略) 碳排放尽快达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3.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创建绿色生产生活的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需求层次逐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百色工业园区、德保工业园区以及广西 (略) 、广西蓝星 (略) 等企业为持续推进碳减排工作,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探索开展“环保管家”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服务试点工作。全市开展生态修复项目与矿山复垦相结合,探索铝土矿采空区生物复垦与 (略) 径,推动德保、靖西和平果铝土矿采空区复垦质量提升。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正成为革命老区人民更多的生态福祉,护绿、爱绿也成为了群众的共同追求。
(三)压力和挑战
1.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高”
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煤 (略) 能源消费的比重超过5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全区前列,全市煤耗约占全区的18%,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碳减排量远远高 (略) 。产业结构中重工业的比重较大,重工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超过95%。在重工业中铝产业的 (略)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9%,资源型工业结构比重大, (略)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2.经济发展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排矛盾日渐突出
为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2020 (略) (略) 设立“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立足对东盟特别是对越南合作的独特优势,构建沿边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中国—东盟新兴铝产业基地,铝产业进行“二次创业”,形成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供应链的全域性铝产业集。能源刚性需求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减排降碳难度增大,左右江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与能耗控制正面临“两难”抉择。
3.高碳排企业面临实施绿色改造资金压力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存在等各种因素叠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市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企业减停产的风险加大。加上在产能过剩背景下,铝企业面临盈利能力下降,银行审批贷款准入条件越来越严苛,国家金融政策收紧等不利环境,企业融资难,部分企业因负债率高,对到期贷款进行续贷和融入新增贷款难度大,安排实施节能减排降碳等技改项目压力增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忠实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对广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充分发挥百色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优势,全面 (略) ,把碳达峰、碳 (略)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建设百色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着力构建清洁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变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 (略) ,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打造百色绿色名片。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切实维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美丽家园。
——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略) 一盘棋,强化总体部署,发挥制度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鼓励各县(区)、各领域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
——以人为本,生态惠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聚焦重点,源头管控。聚焦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突出抓好节能降碳减排工作,推动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持续降低,加快形成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加强政府政策引领, (略)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项措施鼓励全社会开展节能降碳,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科学、稳妥、有序把握工作节奏,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实现安全降碳。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73%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55亿立方米。
展望2035年,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生态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全国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推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完善,城乡面貌根本改观,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面建成 (略) 。
碳中和远景。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三、重点任务
(一) (略) 空间布局,建设 (略)
1.加快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略) 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空间引导和分区施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体功能分区、自然资源禀赋,提出差异化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坚持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以保障生态安全布局为基本要求,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科学合理布局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统筹城乡生活空间开发, (略) 国土空间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发展的规划利用。
2.推动产业空间集聚优化
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遵循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约化 (略) ,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形成集约高效的产业聚集区和经济功能区,通过规划引领和要素倾斜,引导企业和项目入驻,重点在铝工业领域吸引具备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和再生铝产业循环关键企业。通过产业聚集提升产业集约发展水平,发挥协同作用和规模效应,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优质基础设施建设共享利用,减少运输、物流和通勤排放。
3.以低碳 (略) 布局升级
加强低碳生态理念 (略) 更新改造中的运用。以旧工业区、旧厂区、旧城区和旧居住区为重点,结合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采用综合治理、升级改造、旧厂区功能创新等多种 (略) 有机更新, (略) 土地混合利用程度。进行旧城区改造,增强居住区、办公区、 (略) 服务设施的“智慧混合”, (略) 新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供给,促进居住与生产的功能平衡以及结构优化,实现工作、生活、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集居住、工作、商业、教育、医疗等功能为一体的新中心。
4.构建高 (略) (略) 络
将公共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以公交干线为中心,引导住宅开发项目、就业与商业服务向公共交通站点附近聚集,为居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创造有力条件。提 (略) 连接度,控制街区规模,塑造良好安全的慢行环境,便于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出行方式的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1.推动“两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低碳发展为目标, (略) 铝冶炼、火电、铁合金、建材、化工等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的行业为重点,优化调整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单位产品附加值,探 (略) 场经济的绿色供应链模式,推动产业链横向延伸和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链后端产业产值稀释前端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的碳排放强度。
2.加快重点行业生产工艺设备节能技改
加快“ (略) 一体化”项目建设。 (略) 、华银铝、信发铝、银海铝、百色百矿等龙头企业围绕工业制造关键环节,大力研发应用高效节能技术,推广节能降碳新工艺、新技术,支持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化利用等项目落地。推进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紧紧围绕“两化融合”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引导传统高耗能行业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综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3.推行工业发展绿色化升级
准确把握“中国制造2025”、“ (略) +”战略等政策机遇, (略) 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以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抓手,加强政策引导和地方绿色制造标准制定,鼓励工业企业加快实施绿色化改造, (略) 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开展绿色评价和低碳产品认证,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百色制造业。
4.大力发展低碳高效产业
(略) 实际情况、科技及产业布局为基础,以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为导向,打造以田阳新山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培育以铝基、锰基、铜 (略) 新材料示范产业。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强化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加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家人才、创新团队、中小企业的引入和扶持,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打造千亿元林业产业。 (略) 丰富木材资源,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原则,构建“一域三区多中心”的产业布局。加快壮大木材加工等主导产业,打造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推动林下经济、经济林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培育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绘就“生态屏障绵延相连,绿色产业镶嵌其间”的美好蓝图。
(2)加快打造低碳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略) “三区两带”的农业总体布局为基础,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着力发展粮、果(芒果、柑橙)、菜、桑、蔗、茶等特色农产品,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大力开展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把延伸绿色农业产业链作为“低碳农业”的调整方向,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品种特色化、环境生态化发展。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电、节油等集约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淘汰高耗能农用机械,推进低碳化设施装备应用,鼓励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和替代,探索少耕免耕、测土配方施肥等低碳农业技术应用,积极推广循环发展理念,加强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低碳排放。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产业联系紧密、上下游协调、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中高端延伸。加快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推动现代物流低碳化,快递包装绿色化。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推动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鼓励办展设施循环使用。加快发展低碳技术评估、咨询、服务、技术转移、人才培训、法律服务和投融资等各类低碳服务业,培育碳排放统计、碳核查、碳标准、碳标识、碳足迹、碳金融、碳排放交易、碳扶贫等服务业务。鼓励企业开展碳排放核查、低碳产品认证。
(4)壮大新材料产业。加快新材料产业规划布局,积极发展高性能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新型金属功能材料、表面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催化材料及助剂、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等领域新材料产业。
(5)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围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固体废物、废气、废液)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城乡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等领域,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和技术服务,推动稀有金属提取、固废回收、尾矿(伴生矿)、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赤泥)、化工渣(工业副产石膏)、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农林废弃物、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开展钛白粉废酸、铝大修渣和碳渣、铝灰渣等危废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6)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中医药产业为重点、壮医瑶药为特色,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衍生品、原料药、药品制剂。加快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引进龙头企业组建现代化组培工厂。依托高校、 (略) 所等研发机构提升药品研发能力及技术创新水平。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民族医药产业基地、中药饮片加工基地、中医药研发中心,打造中医药 (略) 。
(三)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构建清洁能源体系
1.合理控制能源消费
坚持能效优先和保障合理用能相结合,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采取多种措施适当增加管理弹性,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合理用能。严格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坚决遏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控存量高耗能企业新增用能、加大节能技改力度,合理安排新建成高耗能项目投产时序,优化能源资源配置。 (略) 能耗监测和预测预警,对能耗增长过快的行业及时预警和调控,落实节能政策措施,强化制度约束。大力开展节能监察行动和终端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识专项监督,坚决淘汰高耗能工艺和产品,提升整体能效水平。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因地制宜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推行优先利用清洁能源的绿色消费模式,积极争取“云电送桂”区域能源合作,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应用比例。着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支持水电开发,深度挖掘秸秆、垃圾等生物质燃料发电潜力,有序推进清洁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探索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试点建设氢能利用项目。加快煤炭减量步伐,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制定煤炭消费削减方案,将煤炭压减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企业和单位。
3.严格限制新上“两高”项目
严格把守新项目准入关口,坚决执行“批项目、核能耗”,适时开展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贯彻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用能总量大、单耗高、排放强度大的项目从严实施节能审查,从源头上控制“两高”项目准入。实施项目“负面清单”管理,对“负面清单”内的新上项目和改扩建项目,严格禁止审批或者限制审批。对于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进行减排潜力评估和挖掘,能耗和碳排放不达标项目需优化调整,指标双达标项目批准建设。对环境容量和用能总量受限的区域,严格限批新上高耗能项目。
(四)强化电力设施建设,完善铝产业新 (略)
1.提升新能源电力接入能力
(略) 调度运行技术创新,建 (略) (略) ,应用多资源、多目标、多 (略) 协调控制技术, (略) 、电源、负荷进行柔性调控,对新能源波动性进行快速响应,确 (略) 充分吸纳新能源。提 (略) 现有水电、火电调节能力,加强燃煤自备电厂管理,引导燃煤自备电厂主动调峰,充分发挥煤电兜底保障作用, (略) 对新能源的吸纳起到主动调节作用。
2.强 (略) 建设
加强跨区域电力合作,完 (略) 配套工程, (略) 安全稳定运行。建设绿 (略) 。加快实施新型 (略) 改造、 (略) 改造工程,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 (略) ,增强农村、边远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 (略) 服务水平。 (略) 荷储衔接,鼓励园区、社区 (略) 荷储一体化和 (略) 项目,促进新能源平 (略) 。
3.建设 (略)
探索在铝工业园区建设以消纳分布式新能源为主的 (略) ,积极开发屋顶光伏发电、分散式风电等分布式新能源,统筹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重点推进百色新山铝产业示范园、中国一东盟(越南)跨境铝产业合作园区新 (略) 试点,结合百色新铝工业园区增量配电试点, (略) 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建设。
4.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依托红水河、右江干支流大中型水电站和富集小水电,推动建设“水风光(储)”多能互补一体化基地。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储能”模式,不断完善储能政策,创新智能储能商业模式,为 (略) 提供强有力支撑。针对百色地区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后续煤电逐步退出的发展形式,探索利用退役火电机组的既有厂址,建设高效安全电化学储能、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和蓄冷蓄热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结合新能源和峰谷调节推广家庭和单元小区的分布式储能系统,不断拓展储能应用新场景。
(五)发展绿色智慧交通,打造现代化交通体系
1.深化公共交通建设
加快建设高效率、低能耗、一体化、便捷化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加大交通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力度,努力打造现代化绿色交通体系。 (略) 发展规划,扩展公交服务范围,强化居住区与商业区、办公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客流集聚点之间的公交衔接,减少公交盲区, (略) 不断延伸,向全城覆盖。大力倡导“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行,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全面打造以新能源公交系统为主体, (略) 约车、出租车为补充的综合绿色交通体系。
2.改善交通用能结构
加速现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车船改造或淘汰,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尾气监管,提升机动车和船舶燃油品质;大力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交通运输设备,在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中广泛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广应用车船节能新技术。 (略) 客运、百色港内河水运体系、田阳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节能改造,推广绿色照明和空调系统等辅助系统改造,推进车站太阳能光热、光伏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鼓励公众购买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3.构建智慧交通体系
运用信息化、电子化和智能化技术,完善交通运输各子行业能耗数据收集和管理体系,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力度,逐步建立机动车交通污染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体系。探索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略) 交通信息化动态管理,建立、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系统,推进多元化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在百色“综合立体 (略) ”建设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减少重复运输、空车运输,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
(六)促进建筑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建筑体系
1.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努力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配套出台或完善涉及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地方政策和管理细则,推进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推动政府性投资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机关办公类建设项目执行广西绿色建筑节能标准。推进百东新区发展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力争新区辖区范围内的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快淘汰非环保墙材,鼓励使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再生材料。引导农村绿色住宅建设,支持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开展绿色小城镇试点示范。
2.加快推动建筑节能改造
在市中心城区及各区县县城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空调、通风、照明、热水等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推进居民住宅开展建筑节能改造。推进政府机构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耗公示工作,推行能耗分项计量和实时监控,推进公共机构建筑和大型 (略) 建设,进一步扩大监管建筑范围。对酒店、商业综合体、办公建筑等重点能耗建筑进行建筑用能诊断,挖掘节能减排潜力, (略) 重点能耗建筑用能管理和节能改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筑节能。
3.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挥锦华新天地商场地表水源热泵空调项目、百色民族高中污水源热泵热水系统等项目的示范效应,根据实际条件,鼓励采用污水源热泵系统、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系统。鼓励在工业建筑、市内建筑、新农村示范区建筑屋顶 (略) 建设分散式光伏发电系统,缓解城乡用电需求,在建设领域采用风光电(或太阳能)路灯、光导管采光等小型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设施。探索近零能耗、近零碳排放示范建筑。
(七)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挖掘固碳增汇潜力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质量和稳定性,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略) 生态屏障。加快推进百色左右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略) 周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增强环境自净能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构建水资源和生态湿地保护生态屏障, (略) (略) 绿带, (略) 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水源和水土保持能力,开展石漠化及水土流失地区治理,开展岩溶地区和矿山退化生态环境修复和重建。抓好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
2.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污染总量消减,实行环境质量底线管理。 (略) 扬尘、工业污染、秸秆焚烧、臭氧污染防治等重点环节,建立健全“智慧环保”平台,全面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加强城镇污水处理问题整改。加大下雷河、万峰湖流域综合治理,深入整治黑 (略) 内河。控制新增土壤污染,实行土壤分级分类修复治理,确保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大力推进“ (略) ”建设,加强白色污染、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新污染物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督。深化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展动植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加快对区域内高等植物、水生生物、*生脊椎动物、*生昆虫、大型真菌等主要类群进行多样性调查,根据种类、数量、分布及种群结构等资料,推动形成国家级、省级保护动植物、珍稀动植物多样性监管“一张图”。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通过人工巡护和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 (略) 境内珍稀野生动植物开展常态化监测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贩卖野生动植物行为。积极防治外来入侵物种,持续开展对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和监测,及时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共享。对易被外来物种入侵的园林、河湖、森林公园等,应增强工作人员对早期物种入侵的警惕性和防范管理能力。
4.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科学把握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同过程”特性,加强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刚性约束作用,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硬性要求,从源头预防、源头治理推动污染防治和碳减排。统筹新建、在建和现有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水泥窑、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等资源,建立协同应急处置设施清单,探索开展“有机废弃物制氢减污降碳集成技术”等试点,强化末端管理,推动“近零排放”。
5.提升整体碳汇能力
全面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和水平, (略) “ (略) ”和“ (略) ”为基础,以提升森林碳汇能力为抓手,加强生 (略) 绿带体系建设,推进城乡造林绿化一体化。 (略) 建成区内打造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点”状绿地、 (略) 绿化工程为主的“线”状绿地和以大型生态公园为主的“面”状绿地, (略) 核心区 (略) 络体系。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严格落实林长制措施,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绿地和湿地,毁坏山体等违法行为。
(八)倡导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1.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
将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树立全民共建生态文明的理念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着力培育绿色生活理念,深入开展全民教育,将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职工继续教育等体系, (略) 、美丽乡村创建内容。广泛推进主题宣传,积极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全媒体绿色价值观宣教功能,把绿色生活理念纳入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低碳家庭、低碳学校、低碳社区等,面向公众传播绿色知识和行为规范,营造全社会崇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生态文化。依托“三农” (略) ,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全面提升农民对绿色经济的认知、生态环境保护素质。
2.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大力推广绿色行为方式,倡导垃圾分类新时尚,深入开展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有序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倡导低碳居家,减少无效照明,提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倡导低碳出行,支持使用小排量汽车、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鼓励采用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等交通方式。推进有条件的办公区域共建公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重点推进党政机关办公楼等工作方式的低碳化,切实发挥表率示范作用。持续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加大节能家电、节水器具、再生纤维等绿色产品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鼓励消费者购置绿色标志产品。拓宽绿色产品流通渠道,支持商场、超市、旅游商品专卖店等流通企业在显著位置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利用“ (略) +” (略) 促进绿色消费。
3.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置
(略) 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逐步建 (略)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系统。 (略) 民开展垃圾分类和生活用品回收再利用,建立废旧商品回收再利用管理机制,搭建废 (略) 。构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体系,积极开展建筑垃圾治理和再生利用试点工作。推进工业灰渣、尾矿(伴生矿)、煤矸石、赤泥、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固废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全社会的物耗和碳排放。
4.持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
加快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严控商品过度包装,推进快递行业绿色发展,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可循环使用、可降解和易于回收的绿色包装材料,促进快递包装物的减量化和循环使用。全面落实塑料污染治理,对商场、超市、 (略) 场等实施塑料污染治理专项整治,逐步全面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
(九)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搭建人才技术支撑体系
1.实行生态建设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生态要素考核指标体系,将绿色发展指标纳入党政实绩考核范畴,重点考核各领导班子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相关决策部署、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等情况。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区域资金投入、项目审批和政策扶持的参考依据,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实现良性竞争。
2. (略) 场的对接制度
积极协助高碳排企业开展碳资产清算和自查准备,引导企业实时关注 (略) 场相关政策和核算方法,组织专家团队协助企业深入了解 (略) 场规定和要求。对当前关注度较高的钢铁和水泥企业,鼓励企业率先建立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理念,指导企业尽快将低碳限制转变为低碳红利,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
3.建立重点单位能耗和碳排放管理制度
(略) 现有统计系统,调整、优 (略) 低碳关键基础数据的统计管理体系,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有关部门年度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一个单位牵头,多个单位参与”的跨部门协同机制,指派专员负责基础数据的收集和统筹工作。建立基础信息和数据共享机制,及时对不符合的低碳要求数据进行核对和调整, (略) 低碳基础数据的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全面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略) 委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略)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加强部门间的协商沟通,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区)、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规划的组织落实,建立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加强人大、政协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监督指导和助推作用, (略)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 (略)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分解下达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由市政府与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落到实处。
(二)完善法规标准
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标准体系,提高生态文明觉得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生态文明重大决策机制,规范政府决策行为,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机制,制定更严格的审批制度和措施,形成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审查制度。建立严格的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土地集约利用制度、资源循环使用制度、湿地和河流湖泊保护制度、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健全本级财政投入机制, (略) 现有财政政策向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倾斜的同时,将各类与节能、减排、降碳相关的财政资金统筹整合起来,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资金。适时增加节能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预算,确保资金落实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大力支持试点项目,对新获批的由国家或国家部委授予的国家级试点和基 (略) 级奖励。积极争取国家各类补贴、奖励资金等。出台税收优惠、能源补贴、产业补贴、优惠贴息和政府担保等优惠政策措施。开通和完善绿色信贷、绿色产业发展基金、PPP等多种模式融资渠道,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的配套金融支持和服务。
(四)加强人才建设
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环保产业、生态环境、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资助奖励办法,引进核心技术人才、紧缺专业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加强与高校等机构合作长效机制,建立产、学、研各方生态环境技术人才储备体系。增强人才归属感和认同感, (略) 校中培育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和文明文化专长的人才,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留在百色就业和生活,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人居发展、生态文化文明建设、生态安全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体系。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略)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10月26日印发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