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厅拟对德江220kV龙泉变第二台主变扩建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为保证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8月5日-2024年8月12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0851-*(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B1区生态环境厅窗口)
传真:0851-*
通讯地址: (略) 南 (略) 59号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辐射处
(略) 南 (略) 270号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B1区生态环境厅
邮编:*
序号 | 建设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单位名称 | 建设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
1 | 德江220kV龙泉变第二台主变扩建输变电工程 | (略) 德江县、思南县 | (略) 建设分公司 | 湖北君邦 (略) | (1)龙泉220kV变1号主变扩建工程:扩建220kV龙泉变电站1#主变,主变容量1×180MVA,户外布置;扩建并完善站内220kV配电装置及110kV配电装置,同时扩建1个220kV出线间隔至220kV孙家坝变电站;扩建1组10kV并联电容器,容量为1×4×8016kvar。 (2)孙家坝变220kV出线间隔扩建工程:220kV孙家坝变电站本期扩建220kV出线间隔1个,至220kV龙泉变电站。 (3)龙泉变~孙家坝变22 (略) 工程:新建1回龙泉变~孙家坝变22 (略) , (略) 径全长约77.5km,单双回混合架设。其中, (略) (略) 径长约71km; (略) (略) ,孙家坝变出线侧利用220kV孙泉线已建双回终端塔接入孙家坝变,龙泉变出线侧 (略) (略) 径长约6.5km(与规划铜仁西变~龙泉变22 (略) 共塔,本期单边挂线)。 | (一)施工期 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220kV龙泉变电站及220kV孙家坝变电站本期扩建工程施工占地及施工活动均在变电站前期已建围墙内,本期扩建工程均不新增占地,对站外生态环境无影响。本项目生态影响主要为新 (略) 的施工期对建设区域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1.1对项目评级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土地利用影响 本项目占地分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总占地面积9.30hm2,其中永久占地2.24hm2,临时占地7.06hm2。永久占地 (略) 塔基占地,临时占地包括牵张场地、塔基施工区占地、施 (略) 等占地等。项目永久占地将改变现有土地的性质和功能,临时占地会暂时改变其使用功能,破坏地表农作物,占用完毕后如不及时恢复,会加剧周边水土流失。 项目在设计阶段提出普遍采用掏挖基础等原状土基础和高低腿设计,尽可能减少了土石方开挖量和工程占地;且项目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均可恢复原有土地利用功能,土地利用类型不会发生改变;塔基永久占地使得评价内林地、灌丛、草地和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但变化很小,对评价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很小。 塔基永久占地实际仅限于铁塔的4个支撑脚,只清除少量塔基范围内的植被,砍伐量相对较少,故施工永久占地损害植株数量少,且这些植物均为评价区常见种类,因而不会改变沿线林木群落结构,也不会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的破坏,施工结束后除塔基基脚外的部分可恢复其原有植被。项目 (略) 沿线避不开的林区,拟采用高跨方式通过,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植被的影响。 项目临时占地一般选择占用荒地、灌草地或林分较差的林地,部分区域采用人工或畜力运输,导线采取牵张机或张力放线,尽可能减小临时占地面积及对周边植被扰动,且施工结束后可进行植被恢复,基本不影响其原有的土地用途。因此,临时占地会破坏部分自然植被和林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一般在施工结束后即可恢复。 线路铁塔一般是立在山腰、山脊或山顶,两塔之间的树木顶端距离输电导线相对高差大,一般不需砍伐通道,需砍伐的仅是林区塔基及塔基施工临时占地处的乔灌木,不会造成大幅度的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和生物量的减少。 (2)对植物的影响 ①占地影响 变电站工程:根据项目设计资料,本项目变电站扩建施工均在变电站内,不涉及新征占地。 (略) 工程:本项 (略) 建设共占用乔木林地4.9800hm2(其中永久占地1.1016hm2)、灌木林地3.2243hm2(其中永久占地0.8168hm2)、旱地0.8337hm2(其中永久占地0.2432hm2)、草丛0.1820hm2(其中永久占地0.1036hm2)、交通运输用地0.0800hm2(均为临时占地)。 项目建设占用乔木林主要为马尾松林、榕叶冬青林以及侧柏林等,占用灌木林主要为夹蒾、枹栎、香叶树等灌丛,草丛主要为荩草、白茅等草丛。 塔基永久占地实际仅限于铁塔的4个支撑脚,只清除少量塔基范围内的植被,砍伐量相对较少,故施工永久占地损害植株数量少,且这些植物均为评价区常见种类,因而不会改变沿线林木群落结构,也不会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的破坏,施工结束后除塔基基脚外的部分可恢复其原有植被。项目 (略) 沿线避不开的林区,拟采用高跨方式通过,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植被的影响。 项目临时占地一般选择占用荒地、灌草地或林分较差的林地,部分区域采用人工或畜力运输,导线采取牵张机或张力放线,尽可能减小临时占地面积及对周边植被扰动,且施工结束后可进行植被恢复,基本不影响其原有的土地用途。因此,临时占地会破坏部分自然植被和林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一般在施工结束后即可恢复。 线路铁塔一般是立在山腰、山脊或山顶,两塔之间的树木顶端距离输电导线相对高差大,一般不需砍伐通道,需砍伐的仅是林区塔基及塔基施工临时占地处的乔灌木,不会造成大幅度的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和生物量的减少。 ②运输扰动 项目建设过程中, (略) 塔基、架线等所需材料运输将对项目周边的植被产生扰动。项目建设所需的 (略) 线主要利用已有的高速、国道及各省道、县道、乡道、 (略) ,道路两侧主要为人工绿化植被,对运输车辆早已适应,项目的建设对其影响较小; (略) 的建设在植被较为 (略) 狭窄区域,采取人工或畜力运输,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扰动。 ③开挖、临时材料堆放等影响 (略) 塔基施工场地平整过程中,将直接清除范围内植被,造成生物量的直接损失。变电站扩建工程 (略) 基础开挖,沙石料运输漏撒等造成扬尘,对环境空气造成暂时性的和局部的影响。此外开挖对土壤层形成扰动,临时材料堆放也将改变土壤紧实度,可能产生水土流失影响,工程采取铺垫、拦挡、苫盖等措施后,水土流失影响较小。 ④废水、固体废弃物等影响 变电站扩建 (略) 施工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生活污水以及施工生产废水,将会对施工区周围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变电站扩建工程施工均采用商品混凝土, (略) 基础施工优先采用商品混凝土,几乎无废水产生;变电站扩建工程施工人员租住周边民房,生活污水纳入民房和站内已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略) 施工人 (略) 施工区域附近的民房,产生的生活污水纳入当地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不外排。因此,本项目废水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同时,项目在施工期也将产生一定的固体废弃物,变电站扩建工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可依托租住民房和站内已有的垃圾处置系统处理, (略) 工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若得不到妥善处置,则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最终影响周围植物的生长发育。但这种影响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可以得到减缓,施工过程中在采取固体废物收集处理等措施后,项 (略) 施工对沿线植被产生影响较小。 ⑤施工人员影响 项目施工期施工人员随意活动、乱砍滥伐、乱堆乱放等行为的发生会对区域内植被造成直接的损害,需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严格监管施工人员行为,可降低甚至避免这种影响的发生。 ⑥外来入侵植物的影响 项 (略) 施工期全线人流、车流量较大,人员出入及材料的运输等传播途径可能带来一些外来物种,外来物种在一定范围内若形成优势群落,将对当地物种产生一定的排斥,使区域内植被类型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采取严格检查进入施工区车辆和材料、及时销毁外来种等措施,可有效控制这种影响的发生。 ⑦对植物多样性影响 本项目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塔基周围的扰动以及项目杆塔基础开挖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其中对占用的林地,建设单位施工前应按照林业部门的要求办理相关林地恢复补偿手续,施工期间将对塔基周围植被进行砍伐,会造成植物个体数量减少和生物量损失。但这些乔木物种为多为人工栽培种,数量大,不会直接导致植物物种灭绝和种群数量的建减少,工程施工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⑧对重要植物的影响 通过对向林业部门了解和现场调查,项目评价范围内分布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极危CR和易危UV的物种3种(国家I级:银杏CR、南方红豆杉UV;国家II级:楠木UV);分布有贵州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乌柿);未发现极小种群物种、区域特有种及狭域物种分布。 项目评价范围 (略) 沿线分布有较多古树名木,共有123棵、17个树种(详见附表1),包括德江县境内的20棵、8个树种(不包含1棵已死亡被砍伐的南方红豆杉),思南县境内的103棵、13个树种;其中,一级古树共8棵,均分布在思南县境内,包括1棵水青冈、3棵猴樟及4棵黄连木。本项 (略) 对沿线的古树名木均进行了避让,其中,德江县评价范围内 (略) 最近的古树名木为1棵楠木(合兴镇板坪村附近,编号*),树木 (略) 中心线距离约48m,距最近杆塔约60m;思南县评价范围内 (略) 最近的古树名木为1棵糙叶树(凉水井镇毛家坡村附近,编号*),树木 (略) 中心线距离约28m,距最近杆塔约195m;项目评价范围内 (略) 最近的一级古树为1棵猴樟(思南县凉水井镇简家坳村附近,编号*,树龄约800年),树木 (略) 中心线距离约105m,距最近杆塔约140m。 根据林学专家研究,古树60%以上的根系分布在树冠冠幅范围内,只要树冠冠幅内的根系不受大的伤害,对古树的影响就不大。本项目新 (略) 杆塔及导线距沿线的古树名木树冠冠幅范围均较远,项目的建设对沿线古树名木的影响均不大。 本项目对重要植物的潜在影响主要在 (略) 施工产生的废污水、固体废物等有可能造成局部土壤理化性质恶化,不利于植物生长;以及施工过程可能发生的针对重要植物的人为砍伐、人为挖掘、人为损坏(刻划、攀折等)等行为。 因此,为了避免项目的建设对周边重要植物产生影响,在项目后续阶段设计中,应进一 (略) 路径, (略) 路径走向应避让并尽量远离沿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区域及沿线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项目施工期间应对临近的重要植物采取挂牌和圈地保护等措施,严禁砍削、折枝、挖根、摘采果实种子等破坏重要植物的行为。 同时,建设单位在施工期间应加强对施工人员发现、识别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宣传教育工作及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野生植物保护知识的宣传,项目施工区域若发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应立即停止施工活动,采取避让、迁址保护等措施,并执行《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 1113-2020)中“在保护植物周围设置栅栏或植物保护警示牌。不能避让需异地保护的,应选择适宜的生境进行植株移栽,并确保移栽成活率”等相关保护要求;采取移栽等保护措施前需取得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的许可,以避免对珍稀、保护野生植物造成破坏。 ⑨对公益林的影响 本项目不涉及国家级一级公益林,项 (略) 穿(跨)越国家二级 (略) 径长度约10.576km,在其范围内立塔约41基(德江县5.903km,立塔27基;思南县4.673km,立塔18基);穿(跨) (略) 县级 (略) 径长度约9.106km,在其范围内立塔约39基(德江县2.391km,立塔9基;思南县6.715km,立塔30基)。 经估算,项目新建220k (略) 需在国家二级公益林范围内设置塔基施工区41处,塔基施工区永久占地面积约0.410hm2,临时占地面积约0.615hm2;需开 (略) 长度约3.88km,施 (略) 临时占地面积约0.388hm2。项目不在国家二级公益林范围内设置牵张场、车行便道、跨越施工场区、施工营地、拌合站等。 经估算,项目新建220k (略) (略) 县级公益林范围内设置塔基施工区39处,塔基施工区永久占地面积约0.390hm2,临时占地面积约0.585hm2;需开 (略) 长度约3.71km,施 (略) 临时占地面积约0.371hm2。 (略) 县级公益林范围内设置牵张场、车行便道、跨越施工场区、施工营地、拌合站等。 综上,本项目新建220k (略) 在沿线各级公益林范围内永久占地面积共约0.800hm2,临时占地面积共约1.200hm2。线路塔基永久占地为点状间隔式,且占地面积较小,杆塔施工临时占地区域施工结束后,通过自然恢复可逐步恢复原有林地功能和属性;通过采取划定施工活动区域、严禁越界施工、严禁火种带入施工区、严禁引入外来物种等措施后,项目的建设对公益林的影响较小。 ⑩对天然林的影响 本项目不涉及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项 (略) 穿(跨)越 (略) 径长度约11.257km,在其范围内立塔约43基(德江县7.380km,立塔27基;思南县3.877km,立塔16基)。 经估算,项目新建220k (略) 需在天然林范围内设置塔基施工区43处,塔基施工区永久占地面积约0.430hm2,临时占地面积约0.645hm2;需开 (略) 长度约4.13km,施 (略) 临时占地面积约0.413hm2。项目不在天然林范围内设置牵张场、车行便道、跨越施工场区、施工营地、拌合站等。 线路塔基永久占地为点状间隔式,且占地面积较小,杆塔施工临时占地区域施工结束后,通过自然恢复可逐步恢复原有林地功能和属性;通过采取划定施工活动区域、严禁越界施工、严禁火种带入施工区、严禁引入外来物种等措施后,项目的建设对天然林的影响较小。 (3)对动物的影响 ①项目对兽类动物的影响 项目施工期对兽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作业及施工人员活动对兽类栖息地生境的干扰和破坏,主要表现在永久性和临时性施工占地等区域。 2)施工机械噪声对兽类的栖息地声环境的破坏和机械噪声对兽类的驱赶。 3)施工人员可能对兽类进行的猎杀。 上述前两项对兽类的主要影响,其结果都将使得大部分兽类迁移它处,远离项目施工区范围;小部分小型兽类由于栖息地的丧失而可能从项目区消失;但第三项影响必须避免,因此施工单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严禁规范施工人员的活动,禁止猎杀项目区域的兽类。 项目施工期间,施工区附近兽类可能通过迁移来避免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根据本次评价现场调查,项目周边兽类的适宜生境丰富,兽类受项目施工影响后可自主寻找到替代生境。施工作业结束后,迁移出项目区的动物中的一部分会返回原来的栖息地,大部分会在项目区周围的临近区域重新分布,因此只要规范好施工人员个人行为,项目施工期对兽类影响不大。 ②项目对鸟类动物的影响 项目施工期对鸟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作业及施工人员的活动对鸟类栖息地生境的干扰和破坏,如塔基开挖、线路架设、项目永久性占地和施工临时占地等均有可能破坏项目周边鸟类的生境和干扰灌丛栖息鸟类的小生境。 2)施工机械噪声对鸟类栖息地声环境的破坏和机械噪声对鸟类的驱赶。 3)施工中砍伐树木对鸟类巢穴的破坏。 4)施工人员对鸟类的捕捉。 本项目在施工建设时不可避免的会对项目周边鸟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由于鸟类活动能力强,且根据本次评价现场调查,项目影响区及以外区域类似生境丰富,鸟类受到施工干扰后可自由迁移至适宜生境生存。项目施工的影响是暂时性、分散性的,待施工结束后,影响亦将逐渐消除。因此只要规范好施工人员个人行为,项目施工对鸟类总的影响不大。 ③项目对爬行类动物的影响 本项目永久、临时性占地将直接导致工程影响区域爬行动物的生境丧失,项目施工时产生的噪声、机械振动会驱使施工区域边缘的两栖动物离开受影响区域,施工所产生的废弃物对其生活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输变电项目建设基本属于点线型,仅在塔基附近造成范围的片状改变,因此项目的建设不会显著改变爬行类在该区域的大生境条件。蜥蜴类和蛇类等爬行动物,主要栖息在阴暗潮湿的林间灌丛、农田等处,以昆虫、蛙类、鼠为食,项目周边适宜生境丰富,且爬行动物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在施工噪声、振动、人为活动等因素刺激下,能迅速作出规避反应,因此项目建设对爬行动物影响较小,施工活动结束后,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项目建设对爬行类动物的影响将逐步消失。 ④项目对重要野生动物的影响 根据现场调查,评价范围内未发现国家级及贵州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特有种等;发现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濒危物种1种(王锦蛇)。 本项目为输变电项目,建设基本属于点线型,仅在塔基附近造成范围的片状改变,因此项目的建设不会显著改变重点保护爬行动物在该区域的大生境条件。蛇类主要栖息在阴暗潮湿的林间灌丛、农田等处,以昆虫、蛙类、鼠为食,项目周边适宜生境丰富,且爬行动物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在施工噪声、振动、人为活动等因素刺激下,能迅速作出规避反应,因此项目建设对重点保护爬行动物影响较小,施工活动结束后,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项目建设对重点保护爬行类动物的影响将逐步消失。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①对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的影响分析 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组成,具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工程实施后,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最大的是城镇生态系统,其面积增加了2.2400hm2;其次为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其面积分别减少1.1016hm2、0.8168hm2;农田生态系统、草丛生态系统面积也有所减少。但整体来看,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面积仍然占优势,对本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调控能力较强。 本项目施工活动主要集中在塔基附近区域,其影响也主要集中在塔基周围且呈点状分布。施工期材料运输及塔基开挖等施工活动会使局部地表受到破坏,导致局部地表水分、土壤等非生物环境改变以及原有地表植被消失或扰动,会导致部分生活在地表土壤中的生物缺乏生存、穴居和繁衍的庇护地而逐渐消亡,但其影响仅局限于塔基周围和临时扰动区域。本项目占地区主要是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灌丛生态系统,而工程永久占用和临时占用面积占整个评价区总面积的比例仅0.106%,故本项目施工期对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较小。 ②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分析 生态系统完整性是在生物完整性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因“系统”的特性,其内涵更加丰富。从系统的角度考察完整性,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组成系统的成分是否完整,即系统是否具有本生的全部物种,二是系统的组织结构是否完整,三是系统的功能是否健康。 从第一个层次来看,本项目建设新增占地面积2.24hm2,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受侵占影响的面积比重分别为0.0126%和0.0093%,直接影响范围较小,所以对周边环境的侵占和干扰较弱,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改变,因此项目建设前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具有完整性。 从第二个层次来看,项目建设后,除塔基永久占地内的植物群落环境发生改变外,生态系统的绝大部分区域原有生境不变,以这一生境为依托的动植物关系、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关系、食物链及能流渠道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生态系统总体的组织结构仍然完整。 从第三个层次来看,本项目建设仅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的局部区域带来侵占和干扰影响,本次新 (略) 直接侵占区域面积占生态系统面积的比重很小,因 (略) 建设的侵占和干扰不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功能崩溃,且生态系统仍然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综上所述,本工程建设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③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分析 1)森林覆盖率影响 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项目建成后,评价区域乔木林地、灌木林地面积约7870.1536hm2,较建设前减少约1.9184hm2,仅降低0.0218%,对评价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的影响较小。 2)生物量 本项目建成后,项目占地损失植被生物量约91.4283t。其中以森林的生物量损失最高,约64.6281t,占评价区森林生物量的0.0385%。项目建设带来的生物量损失占评价区植被总生物量的比例较小,仅为0.0224%,对评价区生物量的影响很小。 1.2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涉及的生态保护红线类型为乌江中下游水土保持及武陵山水源涵养,主要生态功能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项目塔基施工区、 (略) 等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共1.05hm2,其中德江县占用0.45hm2,思南县占用0.60hm2。 (1)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 项目评价范围内涉及的该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均分布在乌江以西区域,红线范围及周边的植被较密集。本项目对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塔基基础开挖产生的弃土、基础浇筑时的施工废水、施工期建筑废料、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施工机械油污,以及施工扰动地表受暴雨冲刷产生的高浊度含泥水等,可能会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水环境产生影响。 (2)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 项目评价范围内涉及的该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均分布在乌江以东区域,红线范围及周边的植被较密集。本项目对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主要有施工期塔基开挖的土石方、施工产生的废水、施工临时占地引起的植被破坏与水体污染;塔基永久占地、施工人抬便道等临时占地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塔基开挖等施工活动导致的土壤扰动和附着植被的破坏以及由此导致的水土流失等影响生态红线区的水源涵养功能。 本项 (略) 属于线性工程,仅塔基占地为永久占地,且呈点位间隔式,占地面积小,项 (略) 的建设不需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设牵张场、材料站、施工营地、取弃土场等,塔基施工临时占地区域 (略) 在施工结束后将立即进行植被恢复,施工过程中采取拦挡等水土保持措施,对项目周边生态保护红线植被的破坏面积很小。 项目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占地区域主要为乔木林地,占地区域内植物均为当地常见物种,项 (略) 在生态保护红线内杆塔基础采用掏挖基础和人工挖孔桩基础,为能保持原状土地貌的基础类型,为占地面积和土石方开挖量较小的基础施工方式;塔基基础开挖产生的的土石方临时堆放采取拦挡和苫盖措施,塔基周围其他区域采取铺垫措施减少植被破坏,施工结束后,将及时采取植被恢复等措施。采取以上措施后,项目的建设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将进一步降低,对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的影响很小。 2.声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距离龙泉变电站本期扩建施工场地最近的声环境敏感目标为变电站西南侧的良家坝村官林组在建德江县第三高级中学,距离变电站本期扩建施工场地最近距离约77m,在有围墙阻挡条件下,声环境敏感目标处昼间噪声预测值最大值为59.3dB(A),昼间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2类标准限值。 因此,本评价要求变电站扩建区域施工时应优化施工布局,高噪声施工设备与施工场界距离应大于23m;同时要求变电站扩建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作业全部限制在昼间进行,避免夜间施工。 220kV孙家坝变电站本期扩建工程施工区域距离周边声环境敏感目标较远(>50m),除了施工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外,其他施工活动基本不使用机械设备,产生的施工噪声很小,对周围声环境敏感点噪声影响很小。 本项 (略) 沿线交通条件一般,材料运输采用汽车和人抬马驮相结合的运输方案,部分塔基在靠近施工点时,采用人抬马驮的方式运输施工材料,可进一步降低施工期交通噪声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线路塔基距离居民住房普遍较远,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文明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设备选型时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低噪声施工设备,避免施工作业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根 (略) 塔基施工特点,各施工点施工量小,施工时间短,单塔累计施工时间一般在2个月以内。施工结束,施工噪声影响亦会结束。 3.施工扬尘影响分析 变电站扩建施工扬尘影响主要在变电站围墙范围内的施工区域,对变电站外基本无影响;线路工程材料进场、杆塔基础开挖、土石方运输过程中产生的 (略) 周围 (略) 局部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略) 施工时间较短,塔基施工点较为分散、土石方开挖量小且距离周边居民区较远,通过采取拦挡、苫盖、洒水等施工管理措施可以有 (略) 施工产生的扬尘影响,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不大。 因此,在采取本次评价提出的限制变电站扩建施工范围、设置拦挡、苫盖、洒水等措施的前提下,项目施工场界处施工扬尘可以满足《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52/1700-2022)中相关标准限值要求。项目各施工点产生扬尘的施工时间均较短,待施工结束,施工扬尘影响亦会结束。 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1)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根据工程分析,220kV龙泉变电站、220kV孙家坝变电站扩建施工高峰期人数约10~20人/日,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按每人0.5kg/d计,则生活垃圾量约为(5~10)kg/d。施工人员租住当地民房,产生的生活垃圾依托租住民房和站内已有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处理,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略) 施工属移动式施工,施工人员较少,一般租用当地民房,停留时间较短,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可经租住地点垃圾收集系统收集后清运至政府指定地点,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2)弃土弃渣 变电站扩建工程产生的少量余土应外运至当地政府部门指定的位置综合利用,并采取妥善的处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扬尘。 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塔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少量的施工废物料;不采取措施将引起水土流失和有碍景观。 (3)施工废物料、建筑垃圾 变电站扩建工程的施工期废物料主要有施工建筑垃圾及废旧装修材料等, (略) 施工废物料主要为施工余下的砂石料、混凝土,均可经分类收集后清运至有关部门指定地点进行处理。如不采取妥善处理措施,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景观。 5.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废水量与施工设备的数量、混凝土工程量等有直接关系,施工废水中SS污染物含量较高,如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必然会造成周边水体受到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本项目变电站扩建工程的工程量均不大,扩建施工基础浇筑所需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土,基本不产生施工废水。项目杆塔基础浇筑所需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和施工现场人工拌和的,基本不产生拌和废水,需要使用到小型搅拌机器的,将产生拌和废水;雨水冲刷施工裸露地面、临时堆土、施工固废等,产生含泥浆雨水,进入水体将提升其悬浮物浓度;塔基施工一般采用初级沉淀,在施工场地适当位置设置简易沉砂池对生产废水进行澄清处理,经沉淀后废水部分可回用于拌合等施工工艺,部分可用于洒水抑制扬尘。采取以上措施后,项目施工废水对周边水环境影响较小。 同时,针对项 (略) 跨越水体附近的施工,通过采取施工期间禁止施工废污水和固体废物排入水体,加强施工管理,严禁在水域内清洗机具、捕鱼、渣土下河等破坏水资源的行为,不在水边设置取弃土场、施工营地、牵张场等设施,采取一档跨越,不在水中立塔等措施,项目建设不会影 (略) 沿线跨越水体的的水体功能和水质。 6.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环境影响分析 马蹄河鲶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于2012年12月7日经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设立,主要保护对象为鲶鱼、黄颡鱼。本项目新 (略) 一档跨越马蹄河河道(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1次,跨越处杆塔距水面最近距离约235m;线路一档跨越观音滩水库库区(马蹄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3次,跨越处杆塔距水面最近距离约40m;因马蹄河鲶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均位于马蹄河(包括观音滩水库)河道范围内,本项目不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内新建杆塔。 本项 (略) 不涉及占用水域,在水产资源保护区范围内无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因此不会占用保护区内鲶鱼、黄颡鱼等水生生物的生境,不会对保护区的结构和生态完整性产生影响。 项 (略) 塔基施工活动可能会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部分水体水质产生影响,但因项目新建塔基均位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外,塔基距保护区水面尚有一定距离,且单个占地面积较小,施工开挖面较小,在采取塔基及临时占地尽量远离保护区、跨越保护区段采用高塔架设和无人机放线等施工架线工艺、临近保护区的杆塔基础施工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严格划定施工范围等措施,并将保护区附近的施工活动时间安排避开保护区的特别保护期(2月1日~7月31日)后,项目的建设对马蹄河鲶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水质及鲶鱼、黄颡鱼等水生生物的生境影响很小。 同时,建设单位已委托第三方开展了项目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专题论证报告的编制工作,根据专题论证报告,本项目可行。 7.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影响分析 (1)线路穿越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本项目新 (略) 穿越德江县观音滩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穿越水源二级保 (略) 路径长约1.60km,立塔4基,线路与一级保护区的最近距离约1.30km,与取水口的最近距离约1.69km;项目新 (略) 穿越德江县梅子坝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穿越水源准保 (略) 路径长约2.28km,立塔7基,线路与二级保护区的最近距离约0.12km,与一级保护区的最近距离约0.68km,与取水口的最近距离约2.60km。 在德江县观音滩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本项 (略) 将采取一档跨越的方式跨越马蹄河(观音滩水库)3次,不在水中立塔;在德江县梅子坝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本项 (略) 不跨越水体。项 (略) 穿越水源保护区段杆塔均位于山脊高处,水源保护区内塔基均采用人工开挖基础。 (略) 施工期不在水源区保护内设置牵张场、堆料场、弃渣场、施工营地等临时场地,线路架线时采用无人机放线,避免架线时对水源保护区内造成影响。因此,项目施工期对穿越的水源保护区的影响主要为项目塔基施工废水、未及时处理的固体废物等对保护区造成的影响。 水源保护区内的塔基均采用人工开挖基础,施工机械简单,可分解后采用人力畜力运输,减少了植被破坏;项目杆塔基础施工时拟采用商品混凝土或人工搅拌混凝土对基础进行浇筑,通过采取施工前科学计算施工用水量、现场设置储水罐等措施,基本不产生生产废水。项目塔基距离一级保护区较远,在采取上述环境保护措施后,施工废水不会对水源保护区水质产生污染影响。 水源保护区内施工固体废物如生活垃圾以及临时堆土等,若不及时处理,可能随着雨水冲刷淋容进入保护区水域范围从而污染水体。因此,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应进行收集,并及时清运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外进行处置,禁止向保护区内的水体丢弃固废;塔基应避免雨天开挖,并在施工区周围采取装土麻袋临时拦挡的措施;开挖产生的土石方在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回填,并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在采取上述环境保护措施后,项目施工固废不会对水源保护区水质产生污染影响。 (2)线路临近走线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本项目新 (略) 路径临近德江县朱家沟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其西侧走线,线路与水源保护区二级区的最近距离约0.37km,与一级保护区的最近距离约0.54km,与取水口的最近距离约0.90km,未占用其范围;项目新 (略) 路 (略) 思南县过水湾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其东北侧走线,线路与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的最近距离约0.21km,二级保护区的最近距离约1.24km,与一级保护区的最近距离约4.90km,与取水口的最近距离约5.47km,未占用其范围。 本项目未在德江县朱家沟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 (略) 思南县过水湾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立塔,未占用其范围,项目在水源保护区附近杆塔的施工区域与水源保护区之间均有地形阻隔,施工区域施工废污水均不会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项目施工期不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牵张场、堆料场、施工生活区等临时占地, (略) 经过水源区利 (略) ;同时,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避免发生施工人员进入水源保护区内进行生态破坏或倾倒固废、排放生活污水等情况。在采取上述环境保护措施后,本项目的建设不会对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和水体水质造成影响。 (二)营运期 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略) 工程因其塔基为点状分布,两塔之间距离根据地形一般在300m~800m,杆塔之间的区域 (略) ,因此,项目运营期不会对地面活动的重点保护爬行类动物的生境和活动产生真正的阻隔。 (略) 的杆塔较为高大,可 (略) 附近的重点保护鸟类的迁徙和飞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大杜鹃属于攀禽,一般生活在林区内部,本项 (略) 的架设一般高于林木,因此,项目运营期基本不会对周边重点保护鸟类的活动造成影响。 因此,本项目在运营期内,主要生态环境影响为鸟撞影响和植物树冠的修剪影响。 (1)对鸟类的影响分析 1)鸟撞影响分析 本项 (略) 的杆塔较为高大,可 (略) 附近鸟类的迁徙和飞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根据《 (略) 鸟害研究及驱鸟装置的研制》(范作杰,2006), (略) 上活动的鸟类常见的有鹳形目、隼形目、鹤形目、鸻形目、鸽形目、雨燕目及雀形目的鸟类。其中容易引 (略) 事故的为鹳形目鹭科、鹳科,隼形目鹰科、隼科,鹤形目鹤科,鸽形目鸠鸽科及雀形目鸦科鸟类。 (略) 对鸟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鸟类在飞行中撞 (略) 和杆塔受伤以及触电事故。鸟类一般具有很好的视力,它们很容易发现并躲避障碍物,在飞行途中遇到障碍物都会在大约100m~200m的距离下避开。因此,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鸟类误 (略) 的几率很小。 根据《贵州省候鸟迁徙通道重点保护区域名单(第一批)》,本项目评价范围内不涉及贵州省鸟类迁徙通道重点保护区域及繁殖地、停歇地、越冬地等重点保护区域。因此,本项目运营期对迁徙鸟类基本无影响。 2)对留鸟的影响 评价区留鸟(长期栖居在生殖地域,不作周期性迁徙的鸟)种类较多,运营期工 (略) 检修会增加人为干扰。本项目运营期检修频率不高,且区段检修时间短、检修人员较少,对野生动物人为干扰很小。此外,本项目经过林地较集中,线路沿线林地集中区留鸟可能在输电线下方树木上筑巢,线路 (略) 下方乔木修剪可能会破坏鸟类巢穴。 (2)对植物修剪的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间,根据相关规定,需对导线下方与树木垂直距离小于4.5m树木的树冠进行定期修剪,以保 (略) 导线与林区树木之间一定的垂直距离,满 (略) 正常运行的需要。 (略) 在前期设计中已考虑了沿线主要乔木的自然生长高度,并对经过的林区采取高跨方式通过,同时由于 (略) 大部分位于丘陵及山地区域,铁塔塔位一般选择在山腰、山脊或山顶,因地形的自然高差,线路导线最大弧垂对主要乔木自然生长高度的垂直距离一般可超过4.5m的安全要求,运营期不需要大 (略) 走廊下方的乔木,仅需对少数特别高大的乔木的树冠顶端进行修剪,且定期剪修乔木的量很少。因此可以预测,项目运营期需砍伐树木的量很少,主要为定期的少量修剪。 2.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1)龙泉220kV变1号主变扩建工程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HJ 24-2020)要求,变电站运营期的电磁环境影响预测采用类比的方法。 根据220kV长兴变电站的类比监测结果,预计220kV龙泉变电站本期扩建工程完工后,四周围墙外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也将小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4000V/m及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2)孙家坝变220kV出线间隔扩建工程 本期间隔扩建工程均在变电站前期围墙内进行,工程内容为在站内预留场地上新建基础和支架,装设相应的电气设备等,不会改变站内的主变、主母线等主要电气设备,增加的电气设备对围墙外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基本上不构成增量影响。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及220kV孙家坝变电站前期验收监测结果,220kV孙家坝变电站间隔扩建侧厂界电磁环境监测值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4000V和100μT的评价标准要求。因此,通过类比现状监测结果及220kV孙家坝变电站前期验收监测结果,可以预测变电站间隔扩建完成后,其围墙外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仍满足相应的限值要求。 (3)新 (略) (略) 经过非居民区和居民区 根 (略) 模式预测结果,在严格按照《110kV~750kV架 (略) 设计规范》(*)进行设计的基础上,本项目220kV架 (略) 下相导线与非居民区地面的最低距离为6.5m时,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处地面1.5m高度工频电场强度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10kV/m的限值要求;项目220kV单回架 (略) 与居民区地面的最低距离为10.5m时,地面1.5m高度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4000V/m和100μT的公众曝露限值要求;项目220kV双回塔单边挂线段架 (略) 与居民区地面的最低距离为12.0m时,地面1.5m高度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4000V/m和100μT的公众曝露限值要求。 (略) 跨越建筑物 本项目新建220kV单 (略) 在跨越一层平顶建筑时,下相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9.0m, (略) 跨越建筑的所有预测点位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均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4000V/m和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略) 沿线环境敏感目标 本项目新建220k (略) 在满足与居民区地面最低距离不小于10.5m的基础上,在经过思南县鹦鹉溪镇联江社区桥头组附近居民区时,导线对地最低距离需进一步抬升至不小于14.0m。 根据预测结果,在满足本次评价 (略) 高度进行架设的前提下,本项目敏感目标处工频电场强度预测值在(0.136~3.332)kV/m之间、工频磁感应强度预测值在(1.724~52.905)μT之间,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均分别满足4000V/m和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3.声环境影响分析 3. (略) 类比评价 (略) 噪声监测衰减断面均位于村庄区域,根据类比监测结果,线路周边昼、夜间噪声变化幅度不大,噪声水平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不明显,说明监测值主要受背景噪声影响, (略) 的运行噪声对周围环境噪声的贡献很小,基本不构成增量贡献,对当地环境噪声水平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因此,可以预测本项目新建220k (略) 投运后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很小,线路沿线声环境能够满足相关标准限值要求。 根据现场踏勘和现状监测结果可知,本项 (略) 沿线环境敏感目标处的声环境质量现状分别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相应标准限值要求。根据类比对象的检测结果分析可知,本项 (略) 建成后对沿线环境敏感目标处的声环境贡献值很小。因此可以预测,本项 (略) 建成后,线路沿线声环境敏感目标处的噪声水平能够维持现状,并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相应标准限值要求。 3.2龙泉220kV变1号主变扩建工程声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预测结果可知,在落实设计文件及本评价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前提下,220kV龙泉变电站本期扩建主变正常运行后,变电站四周厂界噪声贡献值叠加现状监测值后的厂界噪声预测值昼间在(41.0~45.8)dB(A)之间,夜间在(36.8~45.3)dB(A)之间,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2008)2类标准要求。 变电站本期扩建主变正常运行后,对周边声敏感目标处噪声贡献值为22.1dB(A),叠加现状监测值后,预测值昼间为41.6dB(A),夜间为36.8dB(A),可以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2类标准限值要求。 3.3孙家坝变220kV出线间隔扩建工程声环境影响分析 220kV孙家坝变电站本期仅扩建220kV出线间隔1个,不新增主变压器等主要声源设备,扩建完成后变电站区域及厂界噪声能够维持前期工程水平,不会增加新的影响。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及220kV孙家坝变电站前期工程验收调查结果,220kV孙家坝变电站220kV间隔扩建侧厂界噪声水平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2008)中2类排放限值要求。 因此,根据类比现状220kV孙家坝变电站,可以预测220kV孙家坝变电站本期扩建完成后,变电站220kV间隔扩建侧厂界噪声仍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2008)中2类排放限值要求。 4.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变电站正常运行时,站内无生产废水产生;变电站内的废水主要为变电站检修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 本项目220kV龙泉变电站、220kV孙家坝变电站本期扩建后均不增加运行人员、不新增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排放口、不改变站内原有的污水处理方式,可依托变电站内已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运营期生活污水,变电站本期扩建工程不会对地表水环境产生新的影响。 (略) 运营期间无废水产生,线路塔基不占用水域,线路与水体在空间上无交集, (略) 沿线水体环境造成影响。 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龙泉变电站运营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值守及运维检修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变电站直流供电系统到期更换的废铅蓄电池及含油设备在事故、检修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废矿物油。 本项目龙泉变电站本期扩建后不增加运行人员,不新增生活垃圾、废铅蓄电池产生量,不改变站内原有的生活垃圾、废铅蓄电池处理方式。 龙泉变电站本期新增主变压器1台,并新建配套主变集油坑、排油管等设施。当主变压器发生事故时,变压器油将通过站内排蓄系统,排入站内现有事故油池,会有少量废变压器油产生。废变压器油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中的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危险特性为毒性(T)和易燃性(I),废物代码900-220-08。如若处置不当,可能引发废变压器油环境污染风险。 龙泉变电站前期及本期均不建设危险废物暂存间,站内可能产生的废变压器油、废铅蓄电池直接委托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 本项目孙家坝变电站本期间隔扩建后不增加运行人员、不新增固体废物产生量、不改变站内原有的固体废物处理方式,因此,孙家坝变电站本期间隔扩建工程对环境不会增加新的影响。 (略) 运营期间固体废物为运维检修更换下来的绝缘子等金具,由铜仁供电局物资部门回收处置,对外环境无影响。 6.环境风险分析 本项目220kV孙家坝变电站扩建工程本期仅扩建220kV出线间隔1个,不新增含油电气设备,不新增废矿物油产生量,不新增变电站环境风险。 本项目的环境风险主要为龙泉变电站本期新增主变运行过程中主变压器发生事故或检修时可能引起的事故油外泄;变压器油是电气绝缘用油的一种,有绝缘、冷却、散热、灭弧等作用。事故漏油若不能够得到及时、合适处理,将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防止事故、检修时造成事故油泄漏至外环境,龙泉变电站内前期已建有事故油排蓄系统;本期工程将新建主变配套的主变集油坑、排油管等设施,接入变电站已有的事故油排蓄系统。变压器基座四周设置集油坑(铺设卵石层),集油坑通过底部的事故排油管道与具有油水分离功能的总事故油池相连;一旦设备事故时排油或漏油,泄漏的事故油将渗过下方集油坑内的卵石层并通过排油管道到达事故油池,在此过程中卵石层起到冷却油的作用,不易发生火灾;对于进入事故油池的事故油,经收集后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备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含油废物应交由有危废处置资质的单位回收处置。 根据《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第6.7.8条要求:“户外单台油量为1000kg以上的电气设备,应设置贮油或挡油设施,其容积宜按设备油量的20%设计,并能将事故油排至总事故贮油池。总事故贮油池的容量应按其接入的油量最大的一台设备确定,并设置油水分离装置。” 根据设计资料,龙泉变站内现有的1座事故油池有效容积为90m3,站内已建#2主变油量为69.8t(折合容积约78.0m3),本期拟建#1主变油重约50t(折合容积约55.9m3)。站内事故油池有效容积能100%满足本期扩建后单台最大主变油量的容积要求。后期变压器事故及检修时可能产生的废矿物油,经事故油池收集后,交由有相应处理资质的单位回收处置。 变电站本期新建集油坑应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坑体采用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凝土浇筑,并在其下方基础层铺设防渗层,防渗层为至少1m厚的粘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mm厚高密度聚*烯,或至少2mm厚的其它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防渗效果能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项目运营期间运维人员对事故油池及其排蓄系统应进行定期巡查和维护,做好运营期间的管理工作,并定期对事故油池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无渗漏、无溢流。运营期间如事故油池内发现有事故油,需及时清理收集,并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如油池内无事故油,需定期清理事故油池内积水,保障可能排入的事故油不因满溢而泄漏至外环境。 因此,本项目建成投运后在运营期的环境风险是可控且产生的影响较小的。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报批稿(公示版) | 德江220kV龙泉变第二台主变扩建输变电工程--报批公示稿.pdf | |||||
评估意见 | 〔2024〕391号-关于对《德江220kV龙泉变第二台主变扩建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评估意见.pdf | |||||
公众反馈意见联系方式 |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窗口0851-* (反馈时间:自本公示生成后5个工作日内) |
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有关规定,上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不含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