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是在高水平全 (略) 会基础上,开 (略) 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五年规划。本规划依据《安徽省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滁州市 (略)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滁州林业保护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略) 、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为滁州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行动指南。
“十三五”期间,全市林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 (略) 署, (略) 的悉心指导下,紧紧围绕生态强市战略,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圆满完成“十三五”林业规划主要目标任务。
截至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 *** 万亩,林地面积435万亩,湿地面积1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 %,比“十二五”末 *** %增加4.63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2160万立方米,增加490万立方米。全市新增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 (略) 。
国土绿化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后续工程、长防林工程、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市完成植树造林 *** 万亩,森林抚育 *** 万亩。创新义务植树形式,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围绕打造“江淮绿色门户、醉美山水亭城”主题,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创成国家森林乡村31个,省级森林城市8个、森林城镇79个、森林村庄506个。
林长制改革等林业改革成果丰硕。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全力打造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林长制改革经验 (略) 简报推广。全市共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落实林长3168名,形成了党政同责、部门联动的林 (略) 。聚焦“五绿并进”,着力“三个先行”,全面建成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一林一档2756份,一林一策925份,一林一技265人,一林一警594名,一林一员2822名,有效保障林长履职,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 (略) 。2018年、2019年林长制改革考核位列全省第三,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奖励,中央深改办到我市调研林长制改革工作。
国有林场改革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全市35个国有林场整合为19个,均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和用人总量1497名,择优录用人员1346人。科学编制国有林场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国有林场转型创新发展。皇甫山林场获批“国家英雄林”建设点、“全国十佳林场” (略) 。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累计流转林地面积 *** 万亩,贷款余额 *** 亿元。政策性森林保险全覆盖,投保面积 *** 万亩。
林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实施滁州市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项目,建成防火林带438公里、 (略) 1286公里、防火线2290公里,防火瞭望塔42座,有效预防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均控制在0.5‰以内,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建 (略) 1个、基层测报点204个, (略) 会化防治组织51个。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治理专项行动,实施美国白蛾联防联治,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林业生态保护成绩明显。先后开展森林督查、自然保护地绿盾遥感监 (略) 理、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年行动等,有力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全市276棵 (略) 保护,保护率100%。完 (略) 自然保护地规划编制(修编)、勘界立标;先后出台《滁州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滁州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指导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建成实施东陈圩湿地生态恢复、皇庆湖湿地公园、江巷水库等湿地修复工程,新增湿地面积4万亩,修复湿地4500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与南京市携手共建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成为跨省合作共建湿地公园典范。凤阳县小岗村等4个森林村庄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
林业生态扶贫成效显著。设立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844个,年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流转贫困户土地9万亩,吸纳贫困劳动力3400余名,自种自养6575户。贫困户发展新造特色经济林1744亩、木本油料林1.4万亩、林下经济5.8万亩,扶贫联系点来安县三湾村高标准完成脱贫摘帽。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坚持高效林业发展战略,调整“山上一棵松”,调优“山下一棵杨”,聚力发展“三树一苗”产业,即薄壳山核桃木本油料林、麻栎生物质能源林、杜仲橡胶林、乡土特色苗木等林业特色产业。建成国家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14家,省级林 (略) 20个,省级家庭林场7个,全椒县被授予“中国碧根果之都”。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老嘉山省级森林公园和来安池杉湖省级湿地公园晋升为国家级,全市拥有琅琊山、皇甫山等5个国家森林公园,南屏山等4个省级森林公园。森工产业蓬勃发展,人造板产能100万立方米,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林业综合总产值达470亿元。
科技兴林步伐加快。整合滁州市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森林资源“一张图”地理信息系统和林长制“五个一”信息平台,打造集营造林管理、林木采伐、资源监测、项目建设、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业产业发展等多功能大数据平台,建成智慧林 (略) ,林业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加强与高校、 (略) 所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全市建立林 (略) 4个、国家林木良种基地3个。南谯区《麻栎炭用林培育技术规程》发布成为国家行业标准,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系列专题警示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林业系统党的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引导各级党组 (略)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略) *** 建设,推动林业党风政风作风持续好转。
第三节 林业保护发展存在问题
国土绿化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等林业重大工程的持续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 %,国土绿化空间拓展难度越来越大。造林绿化树种选择、种苗供应、造林方式、抚育管护措施等面临新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造林绿化攻坚能力,奋力提高造林绿化科学化水平。
林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林业产业整体上大而不强,林地单位面积效益产出不高。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有待提高。林产品加工能力不强,初级加工比重仍然偏高,龙头企业及规模以上企业偏少、比重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延伸不长,知名品牌不多,产品的附加值低,精加工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林业基础保障能力仍需增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 (略) 、供电、饮用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仍然落后,林业机械化、信息化、水肥一体化经营措施和设施装备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应急反应能力不强。林业融资渠道不宽,对林业的信贷投放少,林权抵押贷款尚不够顺畅。
(略) *** 建设有待加强。林业执法力量不足,基 (略) *** 更加薄弱, (略) 点技术力量不足。林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突出,年轻科技人员出现断档,难以满足新阶段林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 (略)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 (略) ,以推动长三角林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以持续建设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为统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加强林业生态保护,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经营,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略) 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产业体系,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新滁州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把生态保护修复摆在首要位置,全面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筑牢生态基底。
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着眼长三角绿色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充分考虑各县市区的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定位,科学规划林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地 (略) ,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统领,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培育林业发展新动能。不断深化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林业“放管服”改革,提升林业现代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培育森林生态文化,形成人人参与、共建 (略) 会氛围。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
——打造江淮分水岭生态保护样板区。重点打造“三个百万亩基地”,即 (略) 、 (略) 为主的百万亩森林生态康养基地, (略) 、 (略) 为主的百万亩森林生态产品基地, (略) 、 (略) 为主的百万亩森林生态屏障基地,着力构建全域700万亩森林资源和谐共生、健康可持续的自然生态体系。
——打造国有林场改革转型发展创新区。重点打造“六好林场”,即生态保护好、结构调整好、资源管理好、产业效益好、基础设施好、队 *** 建设好,建成一批全省先进、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国有林场。
——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先导区。重点打造七大产业,即薄壳山核桃木本油料产业、麻栎生物质能源产业、杜仲橡胶产业、乡土特色苗木产业、森林旅游康养产业、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林下种养业,助推乡村振兴,实现生态富民。
第四节 规划目标
到2025年,建成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目标责任体系更加完善,林业生态公共服务更趋完善,优质生态产品和林产品更加丰富,林业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机制基本建立,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全市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森林覆盖率超过 *** %,林木总蓄积量达到2100万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到53%以上,林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
展望2035年,林业经营科学化、管理信息化、装备机械化、服务优质化、功能多样化水平显著提升,为实现林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加强林业生态保护,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做大做强绿色富民产业;全市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等保持稳定状态,森林质量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森林生态功能更加完善,生态效益更加显现,林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增强,林业固碳减排贡献更加突出,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现状值 | 2025年目标 | 指标属性 |
1 | 森林覆盖率(%) | *** | ≥ *** | 约束性 |
2 |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 *** | *** | 约束性 |
3 | 林地保有量(万公顷) | 29 | 29 | 预期性 |
4 | 湿地保护率(%) | 50 | ≥53 | 预期性 |
5 | 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 | 1.65 | 1.65 | 预期性 |
6 | 村庄绿化覆盖率(%) | 50 | ≥53 | 预期性 |
7 |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 <0.5 | <0.5 | 预期性 |
8 |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 | <28 | <22 | 预期性 |
9 | 林业产业产值(亿元) | 470 | 600 | 预期性 |
10 | 森林植被储碳量(万吨) | -- | >1100 | 预期性 |
11 |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亿元) | -- | >550 | 预期性 |
结合 (略) 会发展需求,综合考虑各县市区的分布以及城市的山水资源特点,以全市地形地貌为背景,道路、水系为脉络,各类生态基地为基点,依托重点生态工程、林业产业工程,营造市域范围内稳定健康、城乡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实现传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功能。规划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形成“一核”“双星”“两轴”“三网”“四极”“多点”的生态 (略) 。
第一节 “一核”
“一核” (略) 城区以及琅琊山为 (略) 绿核。通过城区绿地、郊野公园、城市绿道等城市绿化工程,以及对琅琊山的绿色生态建设,推进城市绿化进程,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持续为城区添绿增景。
第二节 “双星”
“双星” (略) 城区紧密联系的来安县和全椒县的城市建成区,通过城市绿地建设,以及城区之间的通道绿化、水系绿化、生态林建设等,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加强滁来全城市组团的生态系统整体性, (略) 城区的近郊休闲空间。
第三节 “两轴”
“两轴” (略) 的“孤山、五尖山-磨盘山-白米山-嘉山-长山构成的江淮分水岭生态轴带” (略) “大银山-白云山-大金山-韭山绿色生态轴带”。“两轴”是滁州市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野生动植物的基因保存库、迁徙廊道,也是发展森林生态防护、森林休闲旅游、自然体验等的重要发展带,通过“两轴”的建设和保护,能够提高山体和林地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能力,为城市和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生态屏障,也为林业产业提升和林业产业基地 (略) 。
第四节 “三网”
“三网” (略) 、水系和农 (略) 林网、水系林网和农田林网,纵横交错、绿网相连。其中: (略) 林网。按照最新要求,加大新建高速公(铁)路、国道、省道、县(市)道、乡(镇)村道绿化、美化、彩化力度。②水系林网。按照最新要求,沿滁河、池河等主要干流和支流两侧,主要饮用水源地、重要库塘、湖泊周边建设水土保持林,形成层次丰富、景观多样、功能完善的水系防护林网。③农田林网。主要布置在农业产区,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建设农田防护林网,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第五节 “四极”
“四级”是指明光市、天长市、凤阳县、定远县的建成区,每个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城市公园绿地,发展宜居城乡环境,各自形成城乡绿地系统,并与滁州市城市绿化相互辉映,形成辐射区,提升整个市域范围的人居环境。
第六节 “多点”
“多点”是指在滁州市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森林旅游景点、生态文明建设载体。包括各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义务植树基地、城市公园、动物园等各类森林生态以及文化教育基地。同时包括森林城镇和绿色村庄示范点,以及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板材加工等林业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
第四章战略任务
第一节 网格化护绿,提高生态保护水平
加强林业资源安全巡护。科学划定网格单元,细化林长职责,完善“一林一员”护林组织体系,常态化开展森林防火、防偷盗、防病虫等工作,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除治和美国白蛾防治。充分运用5G、视频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化手段,开展跨区域联防巡护,推进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网格化和信息化,实现森林资源安全巡护全覆盖。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公众保护与专业保护、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常规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相结合,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天然林、公益林和湿地,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保护、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保护的系统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第二节 项目化增绿,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以南谯区乌衣镇、全椒县十字镇、来安县汊河镇、天长市冶山镇等区域为重点,积极对接江北新区,协同优化区域生态环境,探索跨省共建生态示范区。
推进林业重点项目实施。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林业改革发展项目,着力实施长江防护林、战略储备林、木本油料林、杜仲橡胶林、生物质能源林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林业工程项目。
加快推进信息化。整合森林防火二期项目和森林资源“一张图”系统,健全林长制信息系统和“五个一”APP平台,打造集营造林管理、林木采伐、资源监测、项目建设、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业产业发展等多功能大数据平台,提升林业信息化监测、监管水平。
加大林业执法监督力度。加 (略) *** 建设,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完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规范执法行为,充分利用各类治安卡口、视频监控、雪亮工程等,强化林业信息化执法;细化“一林一警”职责任务,定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格林业生态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
第四节 产业化用绿,增强林业综合效益
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坚定不移发展“三树一苗”等林业七大特色产业,扶持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产业品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全椒和定远薄壳山核桃为代表的木本粮油高产稳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南谯麻栎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推进凤阳和明光经果林特色产业基地,壮大来安乡土苗木等产业基地,推进天长及琅琊近郊森林旅游产业基地。建成一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 (略) (略) 和现代林业示范区。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森林、湿地领域横向生态补偿,对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非国有公益林和其他林木,尝试采用政府租赁、赎买等方式,委托经营管护。 (略) 有人对公益林和退耕生态林进行生态产业化利用, (略) 会主体参与,创新“用绿”补偿模式。探索发放林业碳票,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开展林业碳汇交易,发挥林业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五节 市场化活绿,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林地“三权”分置制度,推进林业“三变”改革,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参与林权交易。健全林地经营权、 (略) 有权和使用权的登记工作,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完善林权信息系统和交易服务,建立林权流转征信制度,保障林权流转顺畅有序,维护交易方合法权益。
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深化政银担合作,引导金融机构与林业经营主体对接,用好国家财政贴息、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林业经营主体以林地经营权、 (略) 有权、大型机具等生产设施和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以及林权抵押贷款。多层次搭建林业融资平台,探索运用企业债券、投资基金、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新型融资工具,筹措林业发展资金。
优化林业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林业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完善林木良种、科技、土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要素供给, (略) 会资本投入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林业资源培育和开发,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强林业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育新型职业林农和现代林业企业家。
持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机制创新,按照市场化理念,推进国有林场转型发展,完善“干部干事、职工干活”内在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扩大林场经营范围、壮大林场规模;实施科技创新, (略) 所广泛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实施产业创新,按照“一亩山千元钱”目标,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发展高效高质量林业。
第五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生态安全建设工程
自然保护地监管及野生动物保护项目。突出整体性保护,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立市级野生动 (略) ,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自然保护小区(含湿地保护小区),全市建设野生动物疫 (略) 10个,建设皖东野 (略) 1个,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活动。
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进一步完善全市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体系,升级改造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建设项目。健全森林防火监测网络,强化 (略) *** 建设, (略) *** 战斗力。到2025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构建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全面加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治理,积极应对突发林业生物灾害,压缩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控制危险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控5年攻坚行动计划,全面完成松材线虫病治理目标任务,及时做好美国白蛾防控和杨树食叶害虫防治,积极培育 (略) 会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区域化联防联治。到2025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2‰以内。
林地保护项目。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林地定额,优先用于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合理调控城镇建设项目,从严控制工矿开发和经营性项目。切实做好各类使用林地的审核工作,对上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加强使用林地后续监管;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到2025年,全市林地保有量29万公顷。
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划定候鸟保护通道,建立濒危物种的人工种群繁育基地,开展野外放归自然,进行种群恢复监测与跟踪,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实施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裸露山地绿化等生态工程项目,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
第二节 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国土绿化项目。因地制宜、分区施策,打造沿江沿淮生态廊道示范段,构建江淮分水岭生态屏障。深入开展“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进“千村栽万树、 (略) ”绿色家园建设。严格保护耕地, (略) 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大力建设城郊公园、郊野片林、环城绕村林带、城乡生态廊道,带动乡村绿化美化,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大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到2025年,完成营造林245万亩,新创成省级森林城镇7 个、森林村庄 99 个。
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结合世界环境日、湿地日等,市县联动,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以及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展板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环境、湿地等保护宣传;加大湿地保护资金经费投入,促进湿地生态恢复;加强湿地保护与监管工作,控制侵占和污染,加强重要湿地、一般湿地、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健全湿地保护网络、分级管理、监测评估和信息发布体系。到2025年,湿地保护率达53%以上。
天然林保护修复项目。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快实现天然林全面保护修复,确保天然林蓄积持续增加,森林质量持续提高,生态功能持续提升。建立天然林分级保护制度,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健全天然林修复制度,建立天然林用途管控制度,健全天然林保护修复政策支持体系,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落实体系。到2025年,完成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3万亩。
第三节 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深化林业结构供给侧改革,抢抓政策机遇,盘活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建立统一、高效、规范的林业发展投融资平台,投资建设国家储备林,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保障国家木材安全,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建设国家储备林示范基地33万亩。
森林抚育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加强沿江沿淮生态廊道、湿地、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逐步解决林分过疏、过密等结构不合理问题,提高森林质量,培育健康森林。到2025年,规划森林抚育建设工程150万亩。
第四节 林业乡村振兴工程
林业经营主体培育项目。完善财政、金融等扶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政策, (略) 会资本投资林业。利用沿宁洛高速、明巢高速、滁淮高速两侧丰富林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开展林业“双招双引”,探索“净林地”招商,吸引长三角区域知名林企来滁投资,打造承接林业产业转移“示范圈”。积极发挥好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薄壳山核桃产业分会作用,深化与毗邻地区交流合作,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薄壳山核桃产业联盟。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林业企业上市挂牌,到2025年,培育省股 (略) 挂牌企业5家,力争2家以上在主板上市。
林业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发挥林业生态优势,按照 (略) ,健全“五绿”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林业经济。实施林业产业提升行动,建设皖东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着力打造薄壳山核桃、麻栎、苗木花卉3个百亿元产业,重点打造3个“碧根果”特色小镇。大力发展森林康养(科普研学)和林下经济等新业态,着力打造板材加工、生态旅游2个百亿元产业。到2025年,建成100万亩高效林下种养业基地,新增10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林业产业品牌建设项目。加强林业品牌建设,着力推进全椒薄壳山核桃和南谯麻栎2个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组织申报全椒薄壳山核桃、南谯麻栎、明光朴树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森林生态标志产品、专业商标 (略) 。联 (略) 门,加强林产品质量监管,争创“食安安徽”品牌,探索建立薄壳山核桃、食用菌等林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发挥全椒碧根果采摘节、来安华东苗交会、皇甫山“彼岸花”森林旅游节等平台作用,提升滁州林产品市场竞争力。
林业碳汇项目。制定全市林业碳汇工作方案,结合国家战略储备林和林业碳汇开发等重点项目,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培育麻栎等固碳能力强的阔叶林,建设健康、稳定、高效的固碳森林,建成全省最大国有林场国家储备林(碳汇林)基地。搭建服务平台, (略) 会化计量监测服务,开展林业固碳能力调查、森林增长及碳汇发展潜力研究等工作,摸清全市林业碳汇家底。探索设立市级林业碳汇基金,主要用于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对捐资林业碳汇基金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依法落实税收、环保等方面政策优惠。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稳慎推进区域内线下林业碳汇交易,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鼓励市内重点排放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林业碳汇交易,实现林业生态产品有偿化、价值化。到2025年,建设高效碳汇林基地300万亩。
第五节 森林文化建设工程
城市生态文化特色园建设项目。继续推动城郊森林公园、游园等建设, (略) 辖公园科普小知识、科普宣传栏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升森林景观效果和森林文化内涵,转变森林经营发展方式,变“砍树”为“看树”,把全市19个国有林场打造成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第六章 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规划》,能够大幅增加城市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覆盖率,生态承载能力得到加强。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释氧固碳、吸污降噪、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第二节 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规划》,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家木材安全,还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传播生态文化,推动全市人口、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的和谐发展, (略) 会效益。
第三节 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规划》,能够有效提高林地产出效率,增加林地产出价值,提高农民收入,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苗木、木材、果品、花卉等经济产品的生产,林产品加工与利用,森林生态旅游等行业的收入,到202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及制度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林业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要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 (略) 门协作,努力营造林业保护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明确责任分工。全市各级政府严格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制定本单位、本部门的年度推进工作计划,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举措,强化统筹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加强监督考核。市林 (略) 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公布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并作为领导班子、 (略) 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资金及技术保障
加大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略) 会资金进入林业产业,积极争取与林业保护发展有关资金支持,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完善各项林业补贴制度,制定合理补贴标准,建立稳定的补贴资金来源渠道,保障《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加大技术支持。创新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探索富有成效的技术方法,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造林绿化、污染防治、富民林业产业等技术的推广和指导,加大新型林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元技术的综合运用,提升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 (略) 起的作用,加强对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保障《规划》高质量完成。
第三节 法治及宣传保障
强化法治支撑。认真宣传贯彻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严格落实《安徽省林长制条例》,积极组织开展系列执法专项行动,加强森林督查,加大对森林保护管理执法力度, (略) 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法治保障。
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新媒体、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加强对林业生态保护的正面宣传,形成良好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氛围,鼓励全员参与林业建设,推动由政府办林业向市场办林业转变,推动我市向生态大市、生态强市转变。
附图:
1.滁州市森林资源分布图
2.滁州市自然保护地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