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金大桥工程首个超大型锚碇钢沉井在泉州出坞
“福建制造”一小步 “金马四通”一大步
7月4日7时45分,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重达1.*吨的“庞然大物”在5艘大马力拖轮的组合拖带下,缓缓驶出泉州船厂2号船坞。
这是泉州船厂为厦金大桥(厦门段)工程建造的首个超大型锚碇钢沉井,外侧最大面积约8.*平方米。作为厦金大桥承载桥体重量的基础性关键海底构件,该锚碇钢沉井的完工和顺利出坞,标志着厦金大桥工程取得又一突破性进展,也意味着在“福建制造”加持下,“金马四通”正全面提速。
在泉州船厂建造的厦金大桥工程首个超大型锚碇钢沉井,重达1.*吨,单侧最大面积约8.*平方米,超过200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之和。(记者许钹钹/图)
超大型锚碇钢沉井在拖船的“拱卫”下顺利出坞(记者 许钹钹/图)
年底四个钢沉井将全部就位
作为衔接厦门本岛和厦门新机场的重要通道,厦金大桥(厦门段)工程是两岸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化交通枢纽配套,总投资约372.7亿元。该项目离岸而建,悬索桥主缆的“固定器”——锚碇也设置在海中。
为助力“厦门金门门对门,鹭岛浯岛桥连桥”美好愿景尽快实现,在“亚洲最大船厂”之一——泉州船厂建造的锚碇钢沉井采用预制加工工艺,设计长宽高分别为66米、48米、31~45米,施工中它们将沉入海中。抽干内部海水后,将进行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施工,成为大桥埋入海中的“树根”,承受上部结构带来的负荷,保持桥梁结构稳定。
从锚碇钢沉井的建造开始,泉州海事局充分发挥海事专业优势,主动靠前服务指导,组织相关单位召开方案论证和航前协调会,明确职责分工协同,提前加强对进出船厂临时航道和码头前沿水域的巡查,维护通航环境秩序。
目前,首个超大型锚碇钢沉井顺利在泉州船厂出坞,有望本月底浮运到现场定位下沉,计划今年年底东西锚四个钢沉井全部就位,为后续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提供保障。
“福建力量”助力“金马四通”
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两岸“三通”的倡议,40年后,在两岸已经实现“通邮、通商、通航”的基础上,总书记提出“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的“新四通”政策主张,指出了“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的落实步骤。
福建与金门隔海相望,是两岸直接往来和区域融合的重要枢纽。去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略) 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 (略)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厦门与金门通电、通气、通桥;推进福州与马祖通水、通电、通气、通桥。
通水方面,自2018年正式通水以来,福建已累计向金门供水超*吨,占金门县自来水厂日常供水量的73%,有效保障了金门生活生产用水。向马祖供水方面,福建已完成向马祖管道供水福州*上侧工程,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
通电方面,两岸有关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多次就通电议题对接、交流,大*有关方面已完成相关技术方案。向金门、马祖通电项目福建侧换流站已核准。
通气方面,福建目前已基本具备LNG罐箱供气条件。
通桥方面,厦金大桥(厦门段)A1标段海上栈桥已完成超80%,各项施工进展顺利,通桥前期技术准备已基本完成。
多位金门、马祖同胞受访时认为,“通桥是重中之重,桥通则百通”。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已成为推进“金马四通”的工作样板。如今,在探索两岸融 (略) 上,“福建制造”助力厦金大桥迎新进展,将继续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贡献“福建力量”。
(记者 许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