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市委农工办,市农委、 (略) 、 (略) 、 (略) 等部门在调研分析论证基础上,制订了吴江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总结分析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和现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一、吴江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基础
近年来,吴江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理念, (略) 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按照稳量、提质、增效的思路, (略) ,调整产业结构,做大规模,做强特色,有力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导产业呈 (略) ,绿色优质产品形成集群。我市按照“ (略) ,产业集聚”发展思路,积极引导精品粮油、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果、优质畜禽、特色种苗等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略) 的苗木花卉种植、蚕桑生产,太湖沿线的蔬果种植、太湖蟹养殖, (略) 的优质粮油、“三虾”和畜禽养殖的 (略) 。全市水稻生产面积21.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33万亩,苗木种植面积6.7万亩,桑园面积保持在5万亩,蔬菜常年种植稳定在3万亩,粮经面积比优化为3:7。 (略) 区域化、 (略) 化,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呈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全市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示范县(市),已通过认定无 (略) 69个,面积54.49万亩,拥有无公害农产品97只、绿色食品76只、有机食品12只,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22%,拥有国家级农产品名牌、驰名商标6只,省级农产品名牌、著名商标19只,苏州市农产品名牌、知名商标31只。
(二)高效农业规模化初见成效,园区农业建设凸现亮点。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桃源万亩苗木种植,七都与横扇等地万亩太湖生态蟹养殖,汾湖、同里等地万亩“三虾”养殖,震泽千万只龟鳖生产,松陵亿枚禽蛋加工及桃源亿羽苗禽孵化等多个大 (略) ,全市农业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近71%,规模 (略) 39个,年产值占全市农业年生产总值的70%以上。高效农业规模化步伐加快,园区农业方兴未艾。至 * 年底,全市亩均效益 * 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到21.3万亩,设施农业面积4万亩。种源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已建成苏州市级以上农 (略) 4个,其中省级以上农 (略) 2个, (略) 1个。各类水产苗种年销售近 * 亿尾,销售总额超2亿元。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横扇太湖绿洲生态农业示范园、平望高效农业示范园等成为全市农业园区建设亮点。
(三)农业功能得到有效拓展,生态观光农业快速发展。注重农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充分挖掘和加强休闲观光、绿化环保、文化传承等生态、生活功能,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农村绿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截至 * 年,吴江全市森林覆盖总面积达28.92万亩,建成苏州市级绿化示范村庄31个,绿化合格村庄 * 个, * 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4.73%,有效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充分 (略) 长 (略) 、农业林业资源丰富、休闲观光客源较多的优势,积极打造吴江生态观光农业品牌,逐步构建和形成“生态观光型、乡土风味型、休闲度假型”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体系。现有规模型生态农庄20多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1家,其中同里肖甸湖森林公园、震泽新申农庄、绿乐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苏州玫瑰园 (略) 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四)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我市紧紧围绕全市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已形成粮油生产加工、种桑养蚕缫丝纺织、林果种植绿化养护、禽苗孵化饲养加工、水产生产加工等5条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苏州市级7家、吴江市级11家。 (略) 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拥有各类农 (略) 43个、年交易额近43亿元, (略) 、欧福蛋业、 (略) 等被认定为全国中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拥有农 (略) * 家,入社农户 * 户,带动农户4万多户,遍布蚕桑茧丝、特种水产、精品粮油、优质苗禽、花卉林果等各类特色产业。“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经 (略) 机制得到快速成长和发展。
(五)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步伐加快。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 年以来,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1个,完成土地治理项目基础设施投入 * 万元,引进“三资”农业项目 * 个,资金17.78亿元。完成农水工程投资 * .57万元,新建水闸 * 座、 (略) * 座、直立式和组合式护坡 * 公里、衬砌渠道80公里。农业标准化体系日益完善。先后制订农业生产标准 * 多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江苏省地方标准4项,苏州市地方标准18项。建立了市农产 (略) 、水 (略) 和粮 (略) ,农产 (略) 成为省 (略) (略) ,水 (略) 挂牌江苏省水产品 (略) 。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5%。 * 年完成机插面积17.35万亩,机插率81.1%,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县(市、区)”的考核验收。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快。积 (略) “三电合一”和省级“ (略) ”、“农业一线通”等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开通手机农业短信群发服务和免费农业资讯热线,构建视频会议系统和远程监控系统,农业信息系统实现全覆盖。
二、吴江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因素
“十二五”期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十分 (略) 环境,并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从宏观背景及总体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 (略) 化和农业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农业日益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深层次发展。借助WTO平台,能够更有效地统筹利用国际、 (略) 、两种资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保障和更 (略) 空间。中央、省市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有重要的论述,江苏省、苏州市也对发展现代农业 (略) 署,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从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具备的优势来看。一是区位优势明显。 (略) 苏浙沪两省一市交汇的长三角洲腹地,东临中国最具实力的上海,南接中国最具活力的浙江,西濒中国最美的淡水湖太湖,北依中国最 (略) 市苏州。两小 (略) 市人口总量近 * 万,无论是农产品供应还是观光休闲,都存 (略) 需求。二是资源优势独特。吴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物产富饶。水资源丰富,全市水面面积2.6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2.7%。境内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水质优良,大小湖泊近 * 个,非常适宜各类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三是基础优势扎实。“十一五”期间,全市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效益逐年提高, *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 .2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 * .1亿元,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7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33%和16.7%,连续多年进入 (略) 列,外商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发达。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指引下,政府公共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略) 市化率已达57%,大量农村剩 (略) 务工、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四是产业优势突出。拥有粮油、水产、蚕桑、畜禽、苗木、蔬菜等六大主导产业,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集中度较高。 * 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2.44亿元。种质资源丰富,拥有较多的地方特色品种,有的已经具有相当大的知名度。农业科技人才充沛,现拥有国家农业科技人员 * 人,其中县(市)级 * 人,在学历方面有博士2人,研究生32人,本科95人,在职称方面有研究员1人,高级职称56人,中级95人;乡镇 * 人,拥有高级职称18人,中级 * 人。
同时,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客观上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略) 相对分散,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略) 零星分散,小规模经营状况尚未完全改变,现代 (略) 没有真正确定,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还需加强,田容田貌有待整治。二是现代设施农业规模偏小,园区农业刚刚起步。 (略) 占比重不高,智能化温控大棚、基质栽培设施等高端设施农业偏少,建设规模较大、种养水平较高的设施农业示范区明显缺少。农业园区建设与周边先进县市相比还有差距。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平衡,产加销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虽然我市龙头企业的数量在苏州市居前列,也实现了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零的突破,但实现产业整体素质提升难度较大,农业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龙头带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 (略) 与农户之间平等、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四是品牌效应不突出,组织化功能有待增强。虽然我市“三品”数量众多,但知名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还不够多。品牌的整合力度、规模效应不够强,“一品多牌”现象仍然存在,品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
(一)指导思想。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略) (略) 会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苏州市委关于加强现代 (略) 署要求, (略) 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路径,不断创新管 (略) 机制,提高组织管理和经营水平,加快实现农民组织化、管理企业化、 (略) 会化、经营规模化,为城乡一 (略)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二)总体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推动现代农业向园区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和拓展蚕桑茧丝、特种水产、精品粮油、优质苗禽、花卉林果5个年销售超10亿元的产业链;加快土地规模流转,农业规模经营比例到 * 年达到90%以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设施农业规模,设施农业面积总量超过6万亩,至“十二五”期末,亩均效益 * 元以上的高效农业生产面积达到35万亩以上;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超过30家。
(三)主要任务。
1、扩大规模。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扩大现代农业在整个农业产业体系中的总量规模,新形成8-10个集中连片、万亩以上、设施先进、经营高效的现代农业园区。大 (略) 建设,到 * 年, (略) 化率达到85%以上;扩大优质农产品在同类农产品中的生产规模,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各类 (略) 全面实现绿色化、品牌化,其中苏州市级以上优质品牌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优化结构。以六大主导产业为导向,重点发展和引进产量高、产出快、效益好、资源占用少的新品种,新品种推广应用率保持95%以上;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参加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比率达到98%以上;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三产服务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
3、扩充功能。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食品供给、就业增收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生态保护、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打造以七都和横扇为重点的沿太湖农家乐集群,新增2-3个全国农业旅游点,农业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8%以上;恢复和保护沿太湖生态系统,推广应用无公害种养技术,形成太湖沿线纵深5公里的生态农业产业带。
4、提高效益。每年新增亩均效益 * 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2万亩以上,新建1-2个设 (略) ;做大做强现有农产品 (略) ,形成一个市级综合性农产品 (略) ;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优势农产品QS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总量突破 * 个,苏州市级以上名牌和商标总量突破 * 个,苏州市级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 * %。
(四)对策措施。
1、加强区域规划,实 (略) 化。进一步推 (略) ,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农田复耕整治,按照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果则果的原则,在稳定粮油、蚕桑、水产、苗木、畜禽种养规模的同时,扩大蔬菜、瓜果、花卉等种植面积。粮油方面,推 (略) 建设,重点打造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着力建设永久性高标准粮田,在全市建成9个集中连片的万 (略) 。水产方面,大 (略) 及沿太湖地区的“三虾” (略) ;沿太湖七都、横扇为重点的万亩 (略) ; (略) 地区以震泽华鑫为重点的千万 (略) ;松陵、平望的鳜鱼、加州鲈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蚕桑方面,重点建设平望、震泽万亩高产优质蚕桑示范园区,本地蚕桑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积极拓展市 (略) 。蔬果方面,重点发展设施蔬菜,新 (略) 9个,提升横扇、七都沿太湖蔬菜生产水平,松陵、盛泽新 (略) (略) (略) ,每年新增经 (略) * 亩以上。花卉苗木方面, (略) 要依托本地优势,优化种植品种,形成万亩优质花 (略) ,重点建设平望草荡 * (略) ,辐射带动全市花卉产业发展。畜禽方面,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努力提 (略) :以桃源为重点的种鸭养殖 (略) ;以松陵为重点的蛋鸭养殖与 (略) ;以同里为重点的种鹅养殖 (略) ;以七都为重点 (略) 。
2、 (略) 集中,加快农业发展集聚化。完善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鼓励农民以整村、整组土地入股方式实现土地规模化流转,引入企业(公司)和专业 (略) 规模化运作,按照田块集中、经营集中、产业集中的要求,调整 (略) ,加快实现田块连片、布局集中。 (略) 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采取“定点整体置换”方式,加大农业区域内自然村庄的撤迁力度,做好原村庄用地的整理复垦。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田成格、 (略) 、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结合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沟、渠、路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实用农机具,重点发展粮油生产机械、环境节约型机械、高效设施农业机械,着力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扶持培育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加快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在全市每年培育8-10个“经营规模大、农机装备全、服务面积广”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十二五”期未总数达到 * 个以上,全市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
3、加强园区建设,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化。园区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市镇(区)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确立像抓经济开发区那样抓农业园区建设的理念,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和发展要求,确立发展定位,加强科学规划,按照“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思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招商引资,推进园区项目开发建设。在进一步抓好全市现有农业园区建设完善提高的同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各镇和汾湖经济开发区各新建成一个万亩以上、标准较高、功能较强的现代农业园区,并鼓励推进跨镇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为重点,积极 (略) 主体直接参与园区建设,发展规模化种养,将现代农 (略) 乡居民的“ (略) ”、龙头企业的“原料车间”、现代都市的“休闲空间”,力争到 * 年园区农产品 (略) 主体品牌化率达到90%以上,园区农业服务业占整个园区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高效大棚花卉、反季节蔬果、特种水产养殖等规模设施农业。
4、完善投入机制,实现投入主体多样化。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农户投入为主体,项目、财政投入为导向,其它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争取多上项目、多引资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建立市级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形成财政投入现代农业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信贷投入。充分发挥 (略) 、 (略) 、 (略) 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信贷投放。市建立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现代农业信贷贴息补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我市在发展现代农业上的优势和特色,在做好宣传推介的同时,通过多渠道招商,多形式引资,积极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商资本参与我市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每年农业“三资”投入现代农业的增长率保持10%以上。同时,要进一步鼓励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形成 (略) 主体投入开发机制。
5、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加强农产品种养殖技术、生态农业、精深加工及其产业化等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每年实施市级以上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项以上。推进农业品种引进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强化联合攻关,立足本地特色,尽快选育一批适合设施化农业生产的新品种。加强高产优质设施农业新品种的推广运用,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力争达到95%以上。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既适合规模化、设施化生产,又符合吴江本地特色的新型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结合太湖流域的气候特点,改进日光温室和大棚构造,改进季节性供暖技术;大力推进鱼池标准化改造,积极推广实用增氧设备、投饵机等渔业机械,加快推广渔业生态养殖技术,提高渔业生产效率。推进现代农业模式创新。开发和推广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能。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冬春茬蔬菜、大棚瓜菜、 (略) 多茬叶菜,加快推广蔬菜-水稻、西瓜-水稻、草莓-水稻等水旱轮作新模式,积极推广种养结合新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综合效益。
6、完善产业体系,实现生产经营组织化。培育龙头企业、 (略) 、 (略) 三大产业主体,鼓励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经纪人+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从“田头”到“码头”无缝对接的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在粮油、水产、蚕桑、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中,通过统一规划、集中扶持,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效益好、前景广阔的农产品精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华佳丝绸等重点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发展壮大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以产业为依托,积极组建各类农 (略) ,大力培育规模型、紧密型、科技型的“四有” (略) ,不 (略) (略) 、带动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通过项目合作,组建一批 (略) ,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经营、规范管理,到 * 年,农 (略) 产销农产品比率达到70%。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加大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和营销力度,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扩大品牌效应,着力构建多载体依托、多渠道申报的多元品牌创建体系。每年新增苏州市级以上名牌和商标6个以上,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30个以上,苏州市级以上品牌覆盖率逐步扩大。完 (略) 流通体系。重点抓好 (略) 、 (略) 、水 (略) 、 (略) 、 (略) (略) 建设。通过政策支持,帮助 (略) 扩大规模,完善交易设施和功能,抓紧推进市农产品 (略) 的规划和开工建设,构建信息交易平台。建立健全 (略) 制度,培育 (略) * ,增强服务功能。力争通过3-5年努力,在全市形成1-2家营业额超10亿元,3-5家超亿元的农 (略) 。
7、强化组织支撑,实现农业服务常规化。一是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市成立发展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现代农业的规划指导、政策扶持和工作协调。各镇(区)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保证发展现代农业工作协 (略) 。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绩效,列入各级党委、 (略) 门的年度考核内容, (略) 单独考核。二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通过办好一个现代农业推介会、一个生态绿色农业展示会、一 (略) 站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外宣传,加强产销动态信息发布,加快 (略) 上交易和对接快速通道,利用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农 (略) 产品展销会等多个交易平台,增强产品知名度,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服务。继续深入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品种,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完成镇“五有”农技推 (略) 建设。重点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略)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 人次、农民创业培训 * 人次,实现成功创业 * 人。四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等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拓宽水产、畜牧等养殖业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金融机构支农信贷资金风险防范机制,引导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