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查,2024年8月 (略) 拟对1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查意见。现将拟作出审查意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联系电话:0358-#
通讯地址: (略) (略) (略)
邮编:#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建设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 |
1 | 刘胡兰镇第 (略) 理厂 (略) 建设项目 | 文水县刘胡兰镇贯家堡村北侧 | 文水县住房和城乡 (略) | 山西铭淼 (略) | (略) 理厂位于文水县刘胡兰镇贯家堡村北侧,服务范围包含南庄镇的麻家堡村和南安镇的高车村、西社村、杨乐堡村、西南社村、蔚家堡村、郝家堡村、南白村、王川堡村、郭村、西韩村、闫家堡村、南安村。管网工程包含南庄镇的麻家堡村和南安镇的高车村、西社村、杨乐堡村、西南社村、蔚家堡村、郝家堡村、南白村、王川堡村、郭村、西韩村、闫家堡村、南安村共13个村的工业企业废水和养殖废 (略) ,除西社村、高车村和杨乐堡村外的其他10个村的农村污 (略) 。 (略) 理厂设计规模为2000m3/d。 (略) 干管及主干管总长度约为46.496km,入户管8km,配套检查井及中途提升泵站。 | (一)施工期1、废水。施工场地设置沉淀池和截水沟,施工废水经 (略) 理后回用于场地洒水抑尘;施工场地设置防洪沟,防止地表径流和地面污水排入周边水体;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经絮凝沉淀后,用于施工期降尘洒水。2、废气。采取围挡施工、洒水抑尘、物料覆盖、施工设备采用清洁燃料、物料运输车辆采取密闭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3、噪声。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采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机械设备采取减振、消声等降噪措施,确保施工噪声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011)的排放限值要求。4、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实行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固体废物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清运至政府指定消纳 (略) 置;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统 (略) 置。 (二)运营期。1、废水。本项目收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调节池+初沉池+水解酸化池+五段巴颠普+二沉池+加炭高效沉淀池+BAF+次氯酸钠消毒” (略) (略) 置, (略) 理厂出水水质中CODcr、NH3-N、TP指标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4/1928-2019)中二级标准,总氮达《城 (略) 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02)中一级A标准,其余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标准,达标后尾水排入汾河。2、废气。粗格栅间全密闭、调节池加盖密闭,细格栅间全密闭,恶 (略) 负压收集至1套生物滤池除 (略) 理,处理后的废气由1根15m高排气筒排放;初沉池、水解酸化池、五段巴颠普池加盖密闭,恶 (略) 负压收集至1套生物滤池除 (略) 理,处理后的废气由1根15m高排气筒排放;污泥浓缩池、污泥调理池加盖密闭,污泥脱水间全密闭,恶 (略) 负压收集至1套生物滤池除 (略) 理,处理后的废气由1根15m高排气筒排放。恶臭废气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93)表2恶臭污染物排放限值,无组织恶臭废气执行《城 (略) 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02表4厂界(防护带边缘)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的二级标准要求。3、噪声。 (略) ,采用低噪声设备,设备采取减振、隔声、消声、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等降噪措施,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008)2类标准。4、固体废物。本项目固体废物实行分类收集、 (略) 置。一般固体废物采用库房、包装工具(罐、桶、包装袋)贮存,贮存过程须采取防渗漏、防雨淋、防扬尘等措施;危险废物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2023)相关要求进行 (略) 置。格栅渣、沉砂和生活垃圾等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统 (略) 理;污泥收集脱水(含水率≤60%)后 (略) 理能力 (略) 理;废包装收集后交由资源单 (略) 置;实验室废液、废矿物油、废油桶、废棉纱、废手套等危险废物收集后危险废物暂存库进行贮存,定期交由具有危 (略) 置资质 (略) 理。规范建设危险废物暂存库。5、地下水和土壤防治。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且重点突出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原则确定。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略) 防渗,并对地下水和土壤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发现问 (略) 理。6、环境风险。建设单位须设置专职环境管理人员,制定并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加强污染防治设施、配 (略) 及在线水质监测设备的运维管理,防止发生污染事故;事故 (略) 于闲置状态,作为事故应急使用。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规范危险废物的收集、暂存和转移等环节的管理。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举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及时消除环境隐患,确保本项目的环境安全。 |